搜尋結果:聲請再審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20 筆)

家聲抗再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拋棄繼承)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再字第1號 再審聲請人 A01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拋棄繼承事件,對本院於民國112年8月21日所 為112年度家聲抗字第40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合議庭裁定如下 :   主 文 再審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程序費用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再審聲請人為被繼承人甲○○○之子,甲○ ○○於民國000年00月0日死亡後,再審聲請人為甲○○○之繼承 人,於110年10月20日具狀聲明拋棄繼承,經本院於110年11 月8日以新北院賢家泰110年度司繼字第3469號函(下稱系爭 備查函文)准予備查後,復經本院於112年4月7日,以再審 聲請人聲明拋棄繼承已違反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 條例)第100條所定聲請清算後不得拋棄繼承之規定,以110 年度司繼字第3469號裁定撤銷系爭備查函文,並駁回再審聲 請人之聲請,嗣再審聲請人不服提起抗告,經本院於112年8 月21日以112年度家聲抗字第40號裁定(下稱前案裁定)駁 回抗告後,未經再審聲請人提起再抗告而確定。惟再審聲請 人前於110年9月28日聲請清算後,已於110年10月28日具狀 撤回清算聲請,應視為自始未為清算聲請,是再審聲請人撤 回清算聲請後,已非屬聲請清算後拋棄繼承,自與消債條例 第100條規定無違,故前案裁定已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 審事由。又再審聲請人係收受本院112年度事聲字第44號裁 定後,始悉前案裁定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情事,而於30日內 提起本件再審聲請,未逾30日不變期間。爰依法提起本件再 審聲請,並聲明:㈠前案裁定廢棄。㈡本院110年度司繼字第3 469號拋棄繼承應准予備查。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五編再審程序之規定,於家事非訟事件之確 定本案裁定準用之,家事事件法第96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次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 自判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 其再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民事訴 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復按民事訴訟法 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指確定裁判 為確定事實而適用法律,或就所確定之事實而為法律上之判 斷,有顯然不合於法規規定,或與司法院解釋、憲法法庭裁 判顯然違反者而言。是當事人自收受判決正本之送達時,對 於判決理由,有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即可知悉。至 於當事人本人對於法規之瞭解程度如何,當不能影響同法第 500條第1項、第2項關於30日不變期間之起算,故以有同法 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定事由提起再審之訴,計算是否逾上 開30日之不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時起算,無同法第500條 第2項再審理由知悉在後之適用(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 463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再審聲請人雖主張前案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 第1款所定事由,據此聲請再審等詞,然查再審聲請人前聲 明拋棄繼承後,經本院以110年度司繼字第3469號裁定撤銷 系爭備查函文,並駁回再審聲請人之聲請,嗣再審聲請人不 服提起抗告,經本院於112年8月21日以前案裁定駁回抗告, 未據再審聲請人提起再抗告,而於112年9月4日確定等情, 有上開各裁定及本院112年度家聲抗字第40號事件辦案進行 簿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25至29、75頁),揆諸前揭裁判意 旨,再審聲請人提起本件再審聲請之不變期間,自該裁定確 定時起算,加計在途期間2日後,至112年10月6日即告屆滿 ,惟再審聲請人遲至113年2月27日,始依民事訴訟法第496 條第1項第1款規定,提起再審之訴,此有再審聲請狀上本院 收文章戳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13頁),顯已逾上開30日之 不變期間,自非合法。  ㈡又再審聲請人雖主張其於前案裁定確定後,因收受本院112年 度事聲字第44號裁定,始知悉前案裁定違反消債條例第100 條之規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定事由,應 有同法第500條第2項再審理由知悉在後之適用等詞,惟參照 前開說明,再審聲請人本不得以個人對於法規之瞭解程度如 何,致知悉再審理由在後,而影響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 、第2項關於30日不變期間之起算。至再審聲請人雖另主張 前案裁定所執見解與臺灣高等法院所屬法院112年法律座談 會民事類提案第36號研討結果有異,據此主張前案裁定適用 法規顯有錯誤,然再審聲請人所引上開臺灣高等法院所屬法 院座談會研討結果,並非法規、判例、現尚有效大法官解釋 或憲法判決,是再審聲請人據此主張前案裁定適用法規顯有 錯誤,亦非有據,併此敘明。  ㈢復按民事訴訟法第五編再審程序之規定,於家事非訟事件之 確定本案裁定準用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更以 同一事由聲請再審:已依抗告、聲請再審、聲請撤銷或變 更裁定主張其事由,經以無理由被駁回。知其事由而不為 抗告;或抗告而不為主張,經以無理由被駁回,家事事件法 第96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再審聲請人固主張前案原審司法 事務官撤銷系爭備查函文時,未依家事事件法第83條規定, 給予再審聲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然再審聲請人主張此情縱 令為實,再審聲請人於前案中即已知悉此事由,本得循再抗 告程序救濟,惟再審聲請人於前案中未提起再抗告,而令前 案裁定確定,揆諸上開法條規定,即不得於事後復執該事由 聲請再審。 四、綜上所述,本件再審聲請人聲請再審,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 五、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黃繼瑜                    法 官 粘凱庭                    法 官 李宇銘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抗 告,應於收受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書記官 陳芷萱

2025-03-31

PCDV-113-家聲抗再-1-20250331-2

家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分割遺產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聲再字第1號 聲 請 人 陳猷然 相 對 人 陳顯炎 法定代理人 陳駿騰 相 對 人 陳素娥 陳金蘭 李陳金蓮 陳金銀 陳顯良 陳金珠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再審之訴事件,聲請人對於民國114 年2月13日本院113年度家再易字第5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同法第501條第1項 第4款之規定,應表明再審之理由。所謂表明再審理由,係 指必須敘明確定裁定有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形而言 。否則其聲請即屬不合法,且毋庸命其補正,逕行駁回之( 最高法院60年度台抗字第688號、70年度台聲字第64號判決 先例意旨參照)。又當事人聲請再審,但審查其再審訴狀理 由,實為指摘前次之原確定判決如何違法,而對該聲明不服 之確定裁定,則毫未指明有如何法定再審理由,此種情形, 可認為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逕以其再審為不合法駁回之。 二、經查,聲請人前對本院113年度家再字第9號確定判決(下稱 第9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113年度再易字第5 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以聲請人未具體表明第9號確定 判決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97條所規定之再審事由,其再審之 訴為不合法為由,駁回聲請人再審之訴。聲請人雖對原確定 裁定聲請再審,但通觀其訴狀理由(見本院卷第3頁至第23 頁),均在指摘第9號確定判決之本案確定判決即本院111年 家上字第177號確定判決如何違法,並未對於原確定裁定敘 明有何合於再審事由之具體情形,揆諸前開說明,其對原確 定裁定聲請再審,自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沈佳宜                法 官 翁儀齡                法 官 陳 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王韻雅

2025-03-31

TPHV-114-家聲再-1-20250331-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30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 刑 人 戴達融 上列聲請人因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106年度上 訴字第376號中華民國106年8月29日確定判決(第三審案號:最 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696號;第一審案號:臺灣雲林地方法 院105年度重訴字第14號;起訴案號: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05年 度偵字第3830號、第3890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戴達融(下稱再 審聲請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經臺灣雲林 地方法院以105年度重訴字第1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7年,先 後上訴本院及最高法院,均經駁回上訴在案。而本件聲請再 審,並非指摘原確定判決違背法令,乃係受司法院釋字第77 5號等有關累犯一律加重最低本刑,法院於不符合刑法第59 條所定要件之情形下,就再審聲請人累犯部分竟加重有期徒 刑2年(法定最輕本刑為有期徒刑5年),致生再審聲請人所 受之刑罰超過其所應負擔罪責,再審聲請人人身自由因此遭 受過苛之侵害,不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牴觸憲法第23條比 例原則之解釋意旨,聲請准予再審,以資救濟云云 二、再審及非常上訴制度,雖均為救濟已確定之刑事判決而設, 然再審係為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非常 上訴程序則在糾正確定判決之法律上錯誤,如認確定判決有 適用法律不當或違背法令情事(例如適用累犯之加重規定不 當),應循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不得聲請再審;又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 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 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得聲請再審」;所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係指與原確定判決認定罪名比較,應受相異且法定刑較輕之 「罪名」而言;至有無刑罰加重原因(例如累犯加重),是 否應受輕於原判決所宣告之「刑」,僅屬量刑事由,不屬此 「罪名」之範圍,不得據以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14年度台 抗字第12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所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係指與原判決所認之罪名相較,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 而言;受有罪判決之人,關於同一罪名有無累犯加重其刑規 定之適用,僅足影響科刑範圍而罪質不變,不生相異「罪名 」問題,自不能對之以發現足認其應受較輕科刑之新事實或 新證據為由,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2379號 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再審聲請人固以原確定判決適用刑法第47條第1項累犯規定, 認定本件再審聲請人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罪成立累犯 而加重其刑,有違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等語,惟依上述 說明,再審制度係為救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其再 審之聲請仍必需以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至第6款或 第421條所定之情形,始得為之。而本件再審聲請人聲請再 審意旨既認原確定判決就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適用錯誤, 顯非指其認定事實錯誤,且原判決得否適用刑法第47條第1 項規定就累犯加重其刑,即屬有無刑罰加重原因,是否應受 輕於原判決所宣告之「刑」,僅屬量刑事由,不屬再審所規 定「罪名」之範圍,不得據以聲請再審,是其聲請顯無理由 ,應予駁回。    ㈡再審聲請人上開聲請事由,於法律上明顯並無理由,且無從 補正,本院認為顯無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通 知再審聲請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意見之必要(最高法院11 4年度台抗字第14號裁定意旨參照),併此敘明。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秀燕                    法 官 洪榮家                    法 官 吳育霖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玉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NHM-114-聲再-30-20250331-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41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李政忠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113年 度上訴字第177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22日確定判決(第三審案號 :最高法院114年度台上字第112號;第一審案號:臺灣臺南地方 法院112年度訴字第538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 年度偵字第2767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本件聲請再審意旨略以:我之前在二審時有說我已經有告發 某甲(姓名年籍詳卷),是我本案的毒品上手,我有跟臺灣 臺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南地檢署)提供LINE交易資料,臺 南地檢署113年度他字第5601號案件有2次傳我去作證,是由 宙股檢察官承辦,我也說明了交易經過,因為那時偵查還不 公開,也尚未起訴,所以當時我就沒有辦法依毒品危害防制 條第17條第1項減刑,偵查檢察官有跟我說已經快要起訴了 ,某甲也承認了。我再審提出的新事證就是臺南地檢署113 年度他字第5601號案件之證人傳票。再審的理由就是有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供出上手減刑的新事實、新證據 云云。 二、按聲請再審,除有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2項、第3項之情形 外,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26條規定 甚明;所謂判決之原審法院,係指為實體判決之法院而言。 又再審係為排除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制度 ;而有罪之判決確定後,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其目 的乃在推翻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罪與刑,非以該案之罪刑全部 為再審之標的不能克竟全功,是以再審程序之審判範圍自應 包括該案之犯罪事實、罪名及刑。而在上訴權人依刑事訴訟 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上訴, 第二審為實體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雖未表明上訴之犯罪事 實、罪名部分,不在第二審法院之審判範圍,惟因第二審應 以第一審判決關於上開部分之認定為基礎,就經上訴之量刑 部分予以審判有無違法或不當,且需待論罪及科刑均確定後 始有執行力。是就該有罪判決聲請再審時,應以第二審法院 為再審之管轄法院,及就第一、二審判決併為審查,否則無 從達再審之目的(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219號判決意 旨參照)。本件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李政忠(下稱再審聲 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以112年度訴字第538號判處罪刑後,再審聲請人僅就關於刑 之部分提起上訴,本院審理後,以113年度上訴字第177號判 決上訴駁回(下稱原確定判決),再審聲請人再提起第三審 上訴,經最高法院114年度台上字第112號以其上訴不合法律 上程式而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再審聲請人以原確定判決(即 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177號判決)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所定情形而聲請再審,依前揭說明,本院為最後事 實審之法院,對於本件自有管轄權,先予敘明。 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因發現新事實或新 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 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其中所謂的「新事實或新證據」,依照同法第420條第3項規 定,是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 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而言。因此,舉凡法院未 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者,不論該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 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甚且法院已發現之證據,但就其實質 之證據價值未加以判斷者,均具有「嶄新性」。再者,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可以據以聲請 再審者,須具備2項要件,首先,所謂的「新事實或新證據 」,須為在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但未及調查斟酌,及判 決確定後才存在或成立等具有「嶄新性」(或稱「新規性」 、「未判斷資料性」)的事證。其次,該「新事實或新證據 」,經單獨或與先前證據綜合判斷後,須具有使法院合理相 信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而對受判決人改為較有 利判決之「顯著性」(或稱「可靠性」、「明確性」)特質 。而上述2項要件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備其中1項要件,就無 法作為聲請再審理由。因此,如果聲請人祇是依據自己片面 、主觀所主張的事證,無論新、舊、單獨或結合其他卷存證 據觀察,經綜合判斷的評價結果,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 所認定的事實時,就不具備再審的理由。 四、經查:  ㈠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犯第4條至第8條、 第10條或第11條之罪,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 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乃為獎勵毒品案件被告積極協 助犯罪偵查機關追查毒品來源、防止毒品擴散之減刑規定。 然依其立法目的及文義解釋,必須被告供述他人之毒品犯罪 ,經偵查犯罪之公務員發動偵查並因而查獲,而具備實質幫 助性,始合於減刑要件。所謂「查獲」,既屬偵查機關之權 限,原則上應以偵查機關之偵查結果為斷,例外亦應有相當 之證據足資證明被告指述他人犯罪供述之真實性、完整性與 可信性,而達於起訴門檻之證據高度,方屬相當,尚非謂被 告一有自白、指認毒品來源之人,不問偵查結果或有無足以 佐證其指述之證據,均得依上開規定予以減免其刑。   ㈡而據聲請意旨提出所謂之新證據即臺南地檢署113年度他字第 5601號案件之證人傳票1份,雖顯示再審聲請人有經檢察官 傳喚於113年10月8日,於某甲所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 偵查中案件作證之情事,然無法依此傳票上之記載,得知某 甲於該案係涉嫌何犯罪事實。況某甲於113年10月8日後,並 無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南地檢署檢察官提起 公訴之紀錄,有某甲之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見本院卷 第63頁至第139頁);再經查詢結果,聲請意旨所指之臺南 地檢署113年度他字第5601號案件,業經檢察官簽結,待分 偵字案件中之情,有本院114年3月26日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 在卷可考(見本院卷第151頁),顯見該案仍在偵查中,尚 未有偵查結果,並非如再審聲請人所述該案已提起公訴甚明 。是依聲請意旨提出所謂之新證據即臺南地檢署113年度他 字第5601號案件之證人傳票及上開說明,尚難認再審聲請人 即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  五、綜上所述,再審聲請人所舉前揭聲請再審之理由,經本院審 酌結果,無論新、舊、單獨或結合其他卷存證據觀察,經綜 合判斷的評價結果,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無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適用之事實,認與刑事訴訟 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得為再審之要件不合,是以其之再審 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至於再審聲請人所指其於本案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之 毒品來源係某甲(或另有其人)一節,倘經檢察官調查、偵 查後,符合前揭減輕或免除其刑規定,仍可檢具相關具體事 證,依憲法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聲請再審,附 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秀燕                    法 官 洪榮家                    法 官 吳育霖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玉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NHM-114-聲再-41-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26號 抗 告 人即 再審聲請人 葉冠廷 上列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 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25日裁定(114年度聲再字第5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葉冠廷(下稱抗告人)前因犯詐欺等案 件,經原審法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828、895、896號刑事判 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10月2次、1年2月3次,應執行有期徒刑2 年6月,該案於民國113年11月5日確定(下稱原確定判決) 等情,有原確定判決、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抗告人指 原確定判決,與本院113年度原金上訴字第266號、113年度 金上訴字第672號(原審案號:原審法院112年度原金訴字第 9號、112年度金訴字第1682號)確定刑事判決(下稱另案判 決)有裁判上一罪關係,該部分既經本院判決確定,應為免 訴判決,原確定判決未為免訴判決,竟再諭知罪刑,此部分 屬有利抗告人事項,爰依法聲請再審。  ㈡本件另案判決時間(113年5月21日)雖早於原確定判決(113 年9月30日),屬原確定判決前已存在事項,惟原確定判決 所載之被害人,與另案判決附表(引用原審112年度原金訴 字第9號)所載被害人,二者被害人並未重複,顯不相同, 依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163號判決意旨,即屬數罪, 應分論併罰,原確定判決與另案判決間並無裁判上一罪關係 。抗告人指原確定判決未及審酌抗告人所犯與本院判決有裁 判上一罪關係,有應受免訴判決之事由,顯無理由,應予駁 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詳如附件刑事抗告理由狀所載。 三、按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同年月0日生效施行之同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修改增訂為:「有罪之判決確定 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 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 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 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故修 正後所謂發現之新證據,不以該證據於事實審法院判決前業 已存在為限,即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亦 無不可,且就證據本身可單獨或綜合判斷觀察,認為足以動 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為受判決人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限,得聲請再審,倘未具備上 開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依上開規定,無論修 法前後,於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且經法院調查及斟酌 之證據,均非該條款規定所謂之「新證據」,亦不能據為聲 請再審之原因(最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331號裁定意旨參 照)。復按「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雖 然規定: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新證據,單獨或與 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判決者』,得聲請再審,學理 上稱為確實性、明確性或顯著性要件。但從反面言,若聲請 再審之人,所提出或主張的新事實、新證據方法或新證明方 式,無論單獨或與其他先前卷存的證據資料,綜合觀察、判 斷,無從在客觀上令人形成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的事 實,或鬆動其事實認定的重要基礎,亦即於確定判決的結果 根本不生影響,無所謂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 所認罪名的情形存在,自不能准許遽行開啟再審之門,而破 壞了判決的安定性。」(最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661號   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抗告人前因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等罪,經原審法院於113年9月30日,以112年度金訴 字第828、895、896號判決(即原確定判決)判處如原確定 判決附表一之一編號1、附表二之一編號1至4主文欄所示之 罪刑(共5罪、被害人5人),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並於 113年11月5日確定,有原確定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在卷可憑 ,抗告人另因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 詐欺取財等罪,經原審法院於112年3月30日,以112年度原 金訴字第9號判決(14罪、被害人14人);於113年1月30日 ,以112年度金訴字第1682號判決(1罪、被害人1人)均判 處罪刑,而由抗告人提起上訴後,經本院於113年5月21日, 以113年度原金上訴字第266號、113年度金上訴字第672號判 決上訴駁回(即另案判決),並於113年6月18日確定,亦有 另案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在卷足佐。抗告人固執憑另案判決 主張原確定判決為另案判決效力所及,應諭知免訴判決,而 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惟按刑法 之加重詐欺取財罪係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犯罪,其罪數計算 ,依一般社會通念,應以被害人數、被害次數之多寡,決定 其犯罪之罪數(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163號判決意旨 參照)。觀諸原確定判決,抗告人於本案之犯罪時間為111 年1月21日至111年2月23日,另案確定判決之犯罪時間則為1 10年12月24日至111年1月24日,時間上顯有差異,且原確定 判決之被害人與另案判決之被害人亦不相同,揆諸前揭說明 ,詐欺取財罪係為保護個人之財產法益而設,行為人所犯罪 數之計算,自應依遭詐騙之被害人人數計算,原確定判決與 另案判決之被害人既不相同,在刑法評價上各具獨立性,自 應予分論併罰,且原確定判決就抗告人所犯之罪數已詳予說 明均係侵害不同人之財產法益,犯意各別,行為不同應各自 分論併罰(見原確定判決第8頁),而原確定判決既與另案 判決間無裁判上一罪關係,自無從據另案判決即認抗告人就 原確定判決應受免訴之判決,抗告人聲請意旨所指各節,尚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之再審事由有間。則 原審認抗告人以原確定判決未及審酌抗告人所犯與本院判決 有裁判上一罪關係,有應受免訴判決之事由為由,聲請再審 顯無理由,而駁回抗告人再審之聲請,經核於法洵無違誤。  ㈡抗告意旨固指稱:抗告人所犯原確定判決所示各罪,均係在 另案判決第二審113年5月21日宣示判決前犯罪,自為另案判 決確定效力所及,原確定判決對抗告人判處罪刑部分,實有 違誤,有再審之事由,而依另案判決,足認抗告人應受免訴 判決,原裁定未詳加究明,最高法院歷年判決均認既判力對 於時間效力之範圍,應以最後審理事實法院之宣示判決日為 判斷之標準,遽以駁回抗告人再審之聲請,與最高法院之見 解不合,自嫌速斷等語。然原審認原確定判決、另案判決之 被害人並未重複,顯不相同,依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 163號判決意旨,即屬數罪,應分論併罰,原確定判決與另 案判決間並無裁判上一罪關係,已詳述所依憑事證及理由, 核無違誤,抗告意旨復以前揭情節,置原裁定所為明白論斷 於不顧,仍持已為原裁定指駁之陳詞再事爭執,要無可採。 況抗告意旨所述核係就原確定判決依法調查之結果,本於論 理法則、經驗法則,取捨證據後所認定之事實,並已經詳為 說明審酌之事項再重為爭執其內容,難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再審之事由,是以抗告意旨所指情節 ,尚非足取。  ㈢綜上,抗告人執前詞指摘原裁定違誤,提起本件抗告,並無 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郭玫利                    法 官 曾子珍                    法 官 王美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蘇文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NHM-114-抗-126-20250331-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聲再字第25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劉清田 上列受判決人因誹謗案件,不服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29號中華 民國113年8月29日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法律規定及實務見解:   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所謂 新事實及新證據,必須具備新規性及確實性之要件,其中新 規性之要件,採取以該證據是否具有「未判斷資料性」而定 ,與證據之確實性(或稱顯著性),重在證據之證明力,應 分別以觀。依此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新事實或   新證據,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卷證   ,予以判斷,而非徒就卷內業已存在成立且經調查斟酌之證   據資料再行爭辯,或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任意指摘   ,抑或對卷內同一證據之證明力執憑己見徒事爭執。是以如   提出主張之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尚無法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或不足   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即無准予再審之餘地(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344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同法第 421條關於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就足以影響判決 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得聲請再審之規定...其中「重要證 據」之法文和上揭新事證之規範文字不同,但涵義其實無異 ,應為相同之解釋(最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125號裁定意 旨參照)。又聲請再審之案件,事涉再審程序之開啟,亦攸 關當事人與被害人權益,為釐清再審之聲請是否合法及有無 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除顯無必要者外 ,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 之意見。惟倘再審聲請之依據及再審事由均已明瞭,無須釐 清或訊明,而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不合法或顯無理由,應逕 予駁回,或聲請顯有理由,應逕予裁定開啟再審者,自屬「 顯無必要」之情形(最高法院114年度台抗字第14號裁定意 旨參照)。 二、聲請人因誹謗案件,前經本院以113年度上易字第129號判決 罪刑後,於113年8月29日確定。聲請人向本院聲請再審,經 本院調取原確定案件的電子卷證查核後,認為聲請人提出的 下列文書,除補正本次聲請再審案件的一、二審判決以外, 其他部分屬於聲請人自撰的書狀,部分則早已存在於原確定 案件卷宗內,經核並非屬於聲請再審的新事實、新證據:  ㈠聲請人補充證據㈠狀部分:  ⒈附件1:本院聲再卷第63頁劉清田刑事答辯狀:僅聲請人自己 的陳述,並非證據,且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他卷二 第9頁。  ⒉附件2:本院聲再卷第65至75頁陳明焜2年違法亂紀74項:僅 聲請人自己的陳述,並非證據,且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 決案原審卷一第310至315頁。  ⒊附件3:本院聲再卷第77至85頁LINE對話截圖、不動產買賣契 約書增訂特約事項等: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原審卷 一第122、298、378頁,電卷P.1186、1362、1442。  ⒋附件4:本院聲再卷第87至120頁:劉清田自行翻譯108年3月3 0日在陳明焜工廠辦公室的討論債務聲音檔:之前較為簡略 的翻譯版,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本院卷第313至319頁, 電卷P.2035。  ⒌附件5:本院聲再卷第121至136頁:「數學博物館土地一萬多 坪,終止借名登記案臺南高等法院出現20項重要的關鍵證據 」:應為劉清田自撰的書狀,經核並非證據。  ⒍附件6:  ①本院聲再卷第137至138頁: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1年4月22 日函: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他卷二第97頁。  ②本院聲再第139至150頁:「109.02.26為何開庭錄影影片少了 11分鐘呢?」,應為劉清田自撰的書狀,所引用的筆錄內容 於原確定判決案他卷二第19頁以下。  ⒎附件7:本次聲請再審的一審判決。  ⒏附件8:本院聲再卷第161頁:聲請人劉清田被訴竊佔案件, 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易字第359號判決無罪之判決: 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原審卷一第347頁。  ⒐附件9:本院聲再第171至182頁: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 署109年9月23日函:之前即已存在於原確定判決案原審卷一 第57至67頁。  ㈡補充證據㈡狀:   提出聲請本案再審之二審判決。  三、至於聲請人提出的附件10,即本院112年度重上字第96號劉 清田、昭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之間的終止借名登記民事案 件114年2月27日準備程序筆錄(本院聲再卷第183至195頁) ,雖屬原確定案件卷內並未存在的文書,然觀諸其內容,明 顯與本案聲請人遭認定於111年2月3日、2月25日接續在臉書 散布誹謗昭志公司董事長陳明焜勾結臺南地方檢察署二位檢 察官的犯行無涉,經核無法推翻原確定判決的有罪認定。 四、綜上,聲請人本次聲請再審所提出的證據,明顯並無理由, 本院爰不通知聲請人到場,逕予駁回其聲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廷宜                    法 官 林坤志                    法 官 蔡川富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蔡曉卿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NHM-114-聲再-25-20250328-1

聲再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6號 再審聲請人 郭維明 再審相對人 高聖傑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再審事件,再審聲請人對於民國114年2月19日 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3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費用新台幣壹仟伍佰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再審聲請意旨略以:請法官將114年度聲再字第3號改為連續 113年度聲再字第31號;法官的誤載是常態,郭維明沒有寫 遺產要帶著走,因為郭維明所有之財產都沒有,目前只剩下 一路好走;114年度聲再字第3號裁定法官因為沒有以致不敢 辦①比中指②手摸生殖器,有生殖器的到廁所去摸,沒有生殖 器的到4樓咖啡廳去比中指,不會比中指的郭維明負責教會 比中指,提出證物名稱①比中指②手摸生殖器③廁所文化等語 。 二、按聲請再審,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同法第501條第1項 第4款之規定,應表明再審之理由。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 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 相當;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尚 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 其補正(最高法院114年度台聲字第48號裁定參照)。查再審 聲請人對於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9日所為114年度聲再字第3 號裁定,聲請再審,然其提出再審聲請之訴狀無具體指明原 確定裁定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各款或第497條所定 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依前揭說明,其再審之聲請 為不合法,且無庸命其補正,應逕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502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朱玲瑤                       法 官 王碩禧                             法 官 李俊霖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陳儀庭

2025-03-28

CTDV-114-聲再-6-2025032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拆屋還地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16號 聲 請 人 游宗文 相 對 人 李育耕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拆屋還地聲請再審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1 3年10月16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98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人不服民國113年10月16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98 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雖以提起再審之訴程序為 之(見本院卷第15頁),但應視其為聲請再審,合先敘明。 二、按聲請再審,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同法第500條第1項 、第2項之規定,應於裁定確定後30日不變期間內提起之。 聲請人於113年11月15日對同年10月16日本院所為原確定裁 定聲請再審(見本院卷第3頁),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 三、再按對於民事確定裁定聲請再審,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 用同法第501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應表明再審之理由。所 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 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 而無具體情事者,尚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 審理由,其再審聲請即屬不合法,法院毋庸命其補正。 四、經查,原確定裁定係以聲請人未表明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8 0號確定裁定有何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98條再審事由之具體情 事,所提再審聲請不合法而裁定駁回(本院卷第9至10頁) 。然觀諸本件民事再審之訴狀所載,聲請人無非係指摘本院 112年度上易字第455號確定判決認定伊應拆除土地複丈成果 圖編號A、B、C地上物及核定訴訟標的價額有誤,但未表明 原確定裁定究竟有何再審事由及其具體情事;聲請人另援引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7規定聲請再審,惟本件聲請人係對原 確定裁定聲請再審,並非以簡易訴訟程序之第二審確定終局 裁判為本件再審之標的,聲請人依上開規定對原確定裁定聲 請再審,亦不合法。依上開說明,本件聲請再審不合法,應 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民事第二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蒨儀                法 官 羅惠雯                法 官 宋家瑋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何敏華

2025-03-28

TPHV-113-聲再-116-2025032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33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葉至軒 上列聲請人因詐欺等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303號 、第1304號中華民國113年10月22日確定判決(第一審案號:臺 灣臺南地方法院113年度金訴字第601號、第942號。起訴案號: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491號,追加起訴案號:同 署113年度偵字第5168號,及移送併辦案號:同署113年度偵字第 5168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聲請人不僅坦承認罪全部犯罪事實,且 已與本案被害人全部達成調解,陸續賠償約定金額;又無論 調解出現於本案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應予以綜合判斷,以 符合罪刑相當原則,使罰當其罪,契合人民之法律感情。再 者,聲請人為家中經濟來源,須扶養3名未成年子女,且父 母年紀已大,希望能量處得易科罰金之刑,及為緩刑之宣告 。綜上所陳,聲請人已與被害人全數達成調解,予以綜合判 斷之下,已生足以動搖、影響原確定判決之結果可能,依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聲請再審。 二、按再審係為排除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制度 ,其固有發現真實、追求正義之目的,但究係對確定判決而 設,是其制度之設計必須調合法安定性與實體正義之平衡。 而法官就犯罪成立,乃至量刑之事實或證據,均有可能發生 認定錯誤之情形,就關於犯罪事實以外之量刑事實,因僅涉 及國家刑罰權如何行使之事項,不及於犯罪行為本身之評價 ,若准予全部開啟再審,將過度動搖法安定性,故刑事訴訟 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發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須達到 適合改判為「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 決」之再審目的者,始符合得開始再審之要件。其中「無罪 」及「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係針對「罪」之有無或變輕 (指較原判決所認罪名之法定刑為輕之相異罪名),涉及影 響犯罪事實真確與否;如與犯罪事實無關者,則僅以應受「 免訴」或「免刑」判決之再審目的為限。又所謂應受「免刑 」之依據,係指法律於相關犯罪法定刑之規定外,另設有「 免除其刑」或「減輕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規定,以調整原始 法定刑者而言。至於刑事實體法有關「減輕其刑」或「得減 輕其刑」之法律規定,抑或關涉刑法第57條各款所定科刑輕 重之標準,乃量刑問題,非屬法文所指罪名範圍,亦無依法 諭知免刑判決之可能,則不與焉(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 第2017號裁定意旨參照)。是以,聲請人聲請再審所提出之 前述新證據即已與被害人全部達成調解乙節,此雖得在量刑 或審酌是否有刑法第59條規定適用為有利之考量,然依前述 說明,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 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並無「免除情形」或 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之情事,有無刑法第59條規定適用, 仍屬量刑問題,不該當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 得聲請再審之要件;另原確定判決宣告刑之輕重,及量刑是 否存在事實與理由矛盾等情,乃屬量刑問題,與犯罪事實之 認定及罪名無涉,故不能因此即認聲請人應受無罪判決,或 者聲請人應成立輕於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罪名,或者有「免 訴」、「免刑」之情事。聲請人以其業已與本案被害人全數 達成調解,並賠償損失,或影響聲請人應沒收金額認定、是 否有刑法第59條規定適用及原確定判決量刑理由說明或有違 誤,應對聲請人量刑有利考量等情,但均非屬再審之救濟範 疇。 三、經查:  ㈠聲請人因詐欺等案件,前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22日以113 年度金上訴字第1303號、第1304號判決聲請人犯如其附表所 示之罪,共6罪,各處如其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1 年4月(下稱原確定判決),並經最高法院於114年1月9日以 114年度台上字第415號判決(程序判決)駁回聲請人之上訴 ,而告確定,合先敘明。  ㈡本案聲請人因詐欺等案件,經第一審判決後,聲請人僅對第 一審判決之量刑提起上訴,對其認定之犯罪事實、罪名及沒 收(不予沒收)均不上訴,原確定判決因而以第一審認定的 犯罪事實、證據理由、適用法條為基礎,分別量處聲請人如 原確定判決附表(共6罪)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 月。經核原確定判決關於科刑之部分,已依刑法第57條各款 所列情狀審酌,而為量刑之準據,並無量刑輕重失衡、裁量 濫用之情形,且有卷內證據資料可資比對。  ㈢聲請人雖以本件存有其已與原確定判決附表所示全數被害人 均達成調解,分期賠付被害人等之損害,原確定判決未予審 酌為由,而聲請再審。惟查,聲請人對於原確定判決所認定 之「罪名」並未爭執,又聲請人是否與被害人達成調解乙節 ,性質上僅屬犯後態度之「量刑」審酌事項,前揭情節固屬 有利量刑之因子,但並無使聲請人因而受無罪、免訴、免刑 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判決之可能,非屬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所謂足使「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含減輕或免除其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揆諸上開裁定意旨,自不得據以再審。 從而,聲請人主張:請從輕量處得易科罰金之刑度云云,非 聲請再審之事由,故聲請人以此為由聲請再審,難認有據。  ㈣按刑法第74條第1項規定:「受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 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 宣告2年以上5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二前因故意 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5年以 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而查,聲 請人前因恐嚇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簡字第1 790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於112年7月28日確定,有法院 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自不符合上開刑法第74條所定之緩刑 要件,依法不得諭知緩刑。從而,聲請人主張:請求併予宣 告緩刑云云,於法尚有未符。又聲請再審所稱受判決人之利 益,應限於受無罪、免除其刑、減輕或免除其刑、輕於原確 定判決所認定之罪名,並不包括緩刑之宣告,已如前述;是 聲請人聲請本件為緩刑之宣告部分,亦屬無據。 四、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 第1項第6款規定之要件尚有不符,其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秀燕                    法 官 鄭彩鳳                    法 官 洪榮家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謝麗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NHM-114-聲再-33-2025032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34號 聲 請 人 李念慈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號中華 民國110年5月21日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再審乃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設之救濟程序,是聲請 再審之客體應為「確定之判決」,至於裁定,則不得作為聲 請再審之客體,此觀刑事訴訟法再審編就確定裁定並無得聲 請再審之規定自明(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941、938、9 47號裁定意旨參照)。而此項得否作為聲請再審之客體,又 屬首應調查、審認之事項,倘有違背,法院即應以再審之聲 請不合法律上程序,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駁回再審之 聲請。 二、經查,本件聲請人李念慈因涉犯刑法第304條強制及同法第3 54條毀損等罪聲請提審案件,聲請閱覽交付該案卷證資料, 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10年度聲字第653號裁定聲請駁回後 ,聲請人不服提起抗告,嗣經本院於民國110年5月21日以11 0年度抗字第377號刑事裁定認其抗告無理由,而裁定駁回確 定在案。而聲請人係對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號「確定裁定 」聲請再審,有卷附聲請人提出之「刑事聲請更正錯誤、補 充裁定暨閱覽全卷狀(56)」(該書狀雖未載明「聲請再審 」,然已載明係對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號刑事裁定「聲請 更正錯誤、補充裁定」等語,顯係對本院110年度抗字第377 號駁回其閱覽卷宗及交付卷證資料之聲請所為確定裁定表示 不服,應視為聲請再審)在卷可稽。此與聲請再審者應以「 確定判決」為客體不符。揆諸前揭說明,本件再審之聲請, 不合法律上之程序,且無從補正,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 應予駁回。本件是因聲請人再審聲請違背規定而不合法,乃 駁回其聲請,自無須通知聲請人到場,或聽取其意見。 三、後記,本件依聲請人聲請狀所載之編號,為聲請人第56度聲 請,自110年間至今,每月1至2狀,綿延不絕,內容相同, 僅更改編號,一而再,再而三的聲請,不知所云,本院均以 相同理由駁回,聲請人此舉,對其毫無助益,實為眾多浪費 司法資源行徑之一。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蕭于哲                    法 官 吳勇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王杏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NHM-114-聲再-34-2025032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