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91-20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208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張啓聰 被 告 方寶晴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10月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929號,起訴 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6512、47350號,112 年度偵字第7111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 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 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 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以檢察官起訴被告方寶晴,基於幫助洗錢及幫助 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111年6月17日前之不詳時間 ,在不詳地點,將其所申辦之元大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帳 戶(下稱本案帳戶)提款卡、網路銀行帳號及密碼交予不詳 詐欺集團成員。嗣經詐欺集團成員基於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 意聯絡,以其附表(下稱附表)一編號1至3所示方式,詐欺 許珮馨、藍加錦、陳怡廷(下稱許珮馨等3人),使其陷於 錯誤,匯款至本案帳戶,旋由詐欺集團成員提領一空,掩飾 該詐欺取財犯罪所得之去向,涉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 行為時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及刑法第30條第1 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嫌。經原審審理結 果,認為不能證明被告犯罪,因而撤銷第一審有罪之不當判 決,改判諭知被告無罪。已詳敘其取捨論斷所憑之依據及理 由。 三、原判決已說明係綜合卷內少年陳○鎧、陳○輝(均名字詳卷, 各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交付保護管束並命為勞動服 務)等人,在111年6月15日至同年月24日負責看管、拘禁包 括被告在內,如附表二編號1至4所示之人頭帳戶提供者(下 稱劉閎桀等4人),收取該附表編號所示之帳戶資料,由蔡 瑞延(另案起訴)駕駛車輛搭載帳戶名義人前往銀行辦理約 定帳戶,以便不法使用,並持續限制劉閎桀等4人之行動, 更換投宿地點,俟其帳戶遭警示後,再一一釋放之相關事證 ,對照如附表一編號1至3所示許珮馨等3人受詐騙匯款之時 間,及被告於同年月23日之報案紀錄,認其辯稱因誤信投資 說詞,遭詐欺集團人員控制行動自由,被迫交出本案帳戶資 料等語,尚非全然無據。另就檢察官質疑被告未利用時機求 助、報警,且就部分具體情節前後供述不一等情,載敘被告 領有輕度身心障礙證明,依其智識、能力程度,尚難以其部 分供述前後不一、所辯投資事由欠缺信賴基礎、或未在前往 銀行臨櫃申設網路銀行及約定轉帳帳戶時對外求助、報警, 即為不利之認定各等旨。則原判決既已審酌被告個人之客觀 情狀,綜合判斷其主觀認識情形,說明本件無從獲得被告有 罪確信之心證理由,所為論斷說明,尚與經驗、論理等證據 法則無違,自屬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判斷證據證明力職權 之適法行使,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四、檢察官上訴意旨置原判決之明白論斷於不顧,仍謂:被告之 身心障礙類別為整體心理社會功能、注意力功能、心理動作 功能之輕度障礙,而非智力功能之障礙,其在訴訟程序中所 為陳述,亦無未達一般人智力之情形,卻未即時求助、報警 或於警詢之初申告遭詐欺集團成員拘束人身自由、強行取走 本案帳戶資料等情,前後陳述不一,顯有疑義;或以被告經 載送至統一便利商店南英門市後,自行前往派出所報案,指 其縱使在許珮馨等3人遭詐騙期間居住在賓館,亦係配合詐 欺集團之要求,自願交付本案帳戶資料等語,指摘原判決違 法不當。經核均係憑持已為原判決指駁之陳詞再事爭辯,或 對於原審法院取捨證據與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之適法職權行 使,就相同證據為不同評價,任意指為違法,或就不影響判 決結果之枝節事項,執為指摘,皆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 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其關於被告涉犯幫助洗錢部分 之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至其被訴與該罪具有 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詐欺取財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 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且無同條 第1項但書所列得例外提起第三審上訴之情形,此輕罪部分 之上訴同非合法,亦應從程序上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2025-02-19

TPSM-114-台上-208-20250219-1

刑補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刑事補償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補償決定書 113年度刑補字第9號 聲 請 人 即 補償請求人 耿漢生 上列聲請人因過失傷害案件,聲請刑事補償,本院決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補償請求人耿漢生已就臺灣高等法 院臺南分院(下稱臺南高分院)112年度交上易字第414號案 件上訴最高法院,迄今最高法院並未駁回聲請人之上訴,且 依據大法官第752號解釋,第一審、第二審均判有罪者,大 法官會議採不告不理原則,故聲請人依憲法規定上訴三審,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下稱南檢)卻未依刑事訴訟法第456 條規定執行上開案件,有刑事補償法第1條第7款之非依法律 使聲請人受刑罰之執行,為此請求刑事補償等語。 二、冤獄賠償法業於民國100年7月6日經總統以華總一義字第100 00138681號令公布,修正名稱為刑事補償法,並自100年9月 1日施行。依該法第1條第7款規定得請求國家補償之情形為 「非依法律受羈押、鑑定留置、收容、刑罰或拘束人身自由 保安處分之執行」。又裁判除關於保安處分者外,於確定後 執行之,刑事訴訟法第456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 三、經查: ㈠、聲請人前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交易字第449號 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嗣聲請人上訴,經臺南高分院審理 後判決駁回聲請人上訴,且因聲請人所犯刑法第284條前段 過失傷害罪(最重本刑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之罪),乃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規定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且無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所定第一審法院為無罪、免訴、不受理 或管轄錯誤之判決,經第二審法院撤銷並諭知有罪之判決, 而可例外上訴第三審法院之情形,是聲請人雖曾提起第三審 上訴,然因屬上訴違背法定程式,故經臺南高分院以112年 度交上易字第414號裁定駁回上訴確定,有上開判決及裁定 附卷可參。是南檢係依據刑事訴訟法第456條第1項前段規定 ,執上開確定判決對聲請人為刑罰執行,於法自無不合,尚 難認有刑事補償法第1條第7款請求補償事由。 ㈡、至大法官釋字第752號解釋係就第一審判決有罪,而經第二審 駁回上訴者,刑事訴訟法第376條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部分,認屬立法形成範圍,與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 之意旨無違,惟就第二審撤銷原審無罪判決並自為有罪判決 者,被告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部分,未能提供至少一次上 訴救濟之機會,與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有違, 認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而聲請人所犯上開過失 傷害案件,第二審判決即臺南高分院112年度交上易字第414 號判決係維持原審有罪判決並諭知上訴駁回,並非撤銷原審 無罪判決而自為有罪判決,業如前述,是上開確定判決之情 形與釋字第752號解釋意旨所指例外得上訴第三審之情形, 並不相同,故而,聲請人以釋字第752號解釋主張其得就上 開案件上訴第三審云云,容有誤會,難認可採。 四、聲請人依刑事補償法第1條第7款規定請求補償,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依刑事補償法第17條第1項中段,決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陳嘉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決定,應於決定書送達後20日內,以書狀敘述理由,向 本院提出聲請覆審狀。                 書記官 楊意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8

TNDM-113-刑補-9-20250218-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1號 抗告人 即受刑人 李宗益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 國114年2月4日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 不得抗告;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 應准許,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 訟法第405條、第408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李宗益(下稱受刑人)因犯詐欺 等數罪,經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本院於114年2月4日 裁定,就受刑人所犯詐欺取財罪(4罪),裁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2年月,有上開裁定在卷可稽。受刑人所犯上開各罪, 均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 法院之案件,依照前揭規定,本院上開定應執行刑之裁定即 不得抗告。受刑人之抗告為法律上不應准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18

KSHM-114-聲-81-20250218-2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22號 聲 請 人 即 受刑人 楊聖龍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明異議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詳如附件聲明異議狀所載。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罰執行,由檢察 官依指揮書附具之裁判書為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57 條第1項前段、第458條前段定有明文。執行機關對於審判機 關所為之裁判,並無審查內容之權,故裁判是否違法,並非 執行機關所得過問,是聲明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官之執行 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裁判,故所稱「檢察 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 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 指揮執行,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 至於原確定判決、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 不當,應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 議之餘地;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認有不當, 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定裁判不服,卻對該 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或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者,即非適法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79、1717號、111年度台抗字第 61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本院以100年度訴字第605號 判決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15年,上訴後經 臺灣高等法院(下稱高等法院)以100年度上訴字第3130號 判決判處如附表所示之駁回上訴與撤銷改判部分所處之有期 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嗣聲明異議人不服再提起上訴 ,因未表明僅就其中一罪上訴,視為全部上訴,惟聲明異議 人所犯如附表編號三、五、六所示之罪,核屬修正前刑事訴 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 件,且該部分犯罪與其他得上訴第三審之罪,並無裁判上一 罪或實質上一罪之關係,自屬不得上訴第三審,是聲明異議 人就此部分上訴,經高等法院以同案號裁定上訴駁回,至聲 明異議人所犯如附表編號一、二、四、七所示之罪部分,則 經最高法院以101年度台上字第2468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等 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上開判決及裁定均已確 定,具有實質之確定力,非經非常上訴或其他適法程序予以 撤銷或變更,不得再行爭執,檢察官依據本院上開確定裁定 指揮執行,自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  ㈡再者,觀諸本件受刑人聲明異議意旨,核其文意無非係就本 院及高等法院上開判決所定之刑度不符合公平比例原則及罪 刑相當原則而有所爭執,故請求重新定應執行刑云云。惟法 院判決之量刑多寡,並非檢察官執行指揮可得置喙,依前開 說明,受刑人如就原確定判決認有違背法令之事由,應另循 再審或非常上訴之法定程序以為救濟,非聲明異議程序所得 審究。綜上,受刑人所執聲明異議之事由,非具體指摘執行 檢察官有何執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方法有何不當之處, 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84條規定要件不符,非聲明異議程序所 得審究,顯非適法,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許菁樺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翊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附表: 編號 犯罪事實 罪名 上開本院判決有關聲明異議人之主刑部分 上開高等法院判決有關聲明異議人之主刑部分 一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㈠、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㈠ 未經許可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槍枝罪 有期徒刑3年2月 上訴駁回 二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㈡、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㈡ 未經許可持有子彈罪 有期徒刑4月 上訴駁回 三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 結夥攜帶兇器竊盜罪 有期徒刑6月 上訴駁回 四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 結夥攜帶兇器強盜罪 有期徒刑7年4月 撤銷改判為有期徒刑7年3月 五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 攜帶兇器竊盜罪 有期徒刑6月 上訴駁回 六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 攜帶兇器竊盜罪 有期徒刑6月 上訴駁回 七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 攜帶兇器強盜罪 有期徒刑7年4月 上訴駁回

2025-02-17

PCDM-114-聲-522-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9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人 駱智 上列抗告人因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4 年1月13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字第19號),聲明不服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得 抗告,亦不得再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第415第1項、第3項 定有明文。查抗告人駱智本件其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案件,其所 犯之數罪為刑法第320條、第321條之竊盜罪、刑法第306條第1項 之侵入住宅罪(妨害自由罪)及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依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規定均為不得上訴第三審之罪,其抗告 案件一經本院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聲明不服(縱令得抗 告,亦已逾抗告期間,本案亦已確定)。本件抗告人復以「上訴 狀」名義具狀聲明不服,殊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蕭于哲                    法 官 吳勇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王杏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2025-02-17

TNHM-114-抗-19-20250217-2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上易字第70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浣順芝 上列上訴人因傷害案件,不服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706號中華民 國114年1月9日第二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3 年度偵字第2504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經第二審判決者,不得上訴 於第三審法院,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2項第2款定有明文。 二、經查:被告所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係屬刑事訴訟 法第376條第2項第2款規定之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且無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但書規定,例外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之情形,故被告之上訴,為法律所不應准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84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包梅真                    法 官 陳珍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睿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4

TNHM-113-上易-706-20250214-2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468號 上 訴 人 TAN WEI KIAT(中文名:陳韋杰,馬來西亞籍)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12月1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376號,起訴 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7729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上訴人TAN WEI KIAT(陳韋杰) 有如第一審判決犯罪事實欄所載之犯行,以及所犯罪名,因 而維持第一審關於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明示僅 就量刑一部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細敘述第一審判決之量刑 ,並無違誤,應予維持之理由。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無 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   三、上訴意旨僅略稱:上訴人同樣為詐欺集團所欺騙,論處其罪 刑太沒道理,請明察等語,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 摘原判決究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與法律所規定 得合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不相適合。本件關於三人以上詐 欺取財未遂、行使偽造私文書、洗錢之財物未達新臺幣1億 元之一般洗錢未遂、參與犯罪組織罪部分之上訴,為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上訴人想像競合所犯刑法第216條 、第212條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 1項第1款所定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罪,且無例外得提起第 三審上訴之情形。上訴人所犯關於加重詐欺未遂等罪部分之 上訴,既不合法,而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所犯行使偽造特 種文書罪,即無從併為實體上審理,應逕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468-202502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5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 人 達欣硬質銅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岳峰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6日定其應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2848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得 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定有明文。是以對第二審法院所為裁 定得否抗告,端視該案件是否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而定。本件 抗告人達欣硬質銅有限公司係法人,因負責人執行業務犯水污染 防治法第34條第1項之罪,而依同法第39條規定科以原裁定附表 二所示罰金刑,係專科罰金之罪,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 1款所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案件,且無同條項但書規定之例 外情形,自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是原審對抗告人所犯原裁定附 表二所示2罪定應執行刑之裁定,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自不得抗 告於第三審法院。抗告人對之提起抗告,為法所不許,應予駁回 。又裁定得否抗告或再抗告,應依法律之規定為據,不因原裁定 正本教示欄誤載得抗告而受影響,併予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祐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抗-85-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63號 上 訴 人 孫湘晴 選任辯護人 張復鈞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7月25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上訴字第107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56298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者,始屬相當。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孫湘晴有如其犯罪 事實欄所載,將其名下華南商業銀行帳戶綁定其註冊之「DG 台灣夢幻遊戲」網站(下稱「DG」網站)後,再與「DG」網 站不詳姓名之人共同對告訴人陳碧鳳實行詐騙,致告訴人陷 於錯誤而於民國111年4月20日及同年月21日分別匯款新臺幣 (下同)各20萬元至上訴人上開帳戶,上訴人除提領20萬元 外,其餘20萬元則依該不詳人士指示轉匯至陳冠維名下中國 信託商業銀行帳戶內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 改判仍論以共同普通詐欺取財及共同一般洗錢罪,並依想像 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處共同犯一般洗錢罪刑,及為相關沒收 、追徵之諭知,已詳敘其所憑證據及認定之理由。 二、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 採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並已於判決內詳述其取捨證據 及得心證之理由,而無違經驗、論理法則者,自不得任意指 為違法而執為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⑴原判決綜合證人即 告訴人陳碧鳳指稱:其註冊「DG」網站並依指示匯款至指定 帳戶由自稱「未來人J」之人操作投資,嗣再於111年4月20 日及同年月21日分別匯款各20萬元至上訴人上開帳戶內,同 年5月間查看網站得知獲利已多達數百萬元,欲申請提領卻 遭以資格不符為由拒絕,嗣後再行查看獲利僅剩7元,始知 受騙等語之證詞,及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2年8月21日 函暨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記載經統計結果,有7名民眾 因「DG」網站涉及假投資詐騙而報案處理,各該報案人遭詐 騙經過均與告訴人所述情節相類似,及其他卷內相關證據, 說明告訴人匯款至上訴人帳戶後,隨即遭提領或轉匯至陳冠 維名下帳戶內,根本未供投資操作使用,資以論斷告訴人確 遭詐騙而匯款至上訴人帳戶內,並非專以告訴人之指述為唯 一證據。⑵上訴人於與「DG」網站「代理小徐」之對話中曾 質疑稱:「(彩金)不是應該由你們平台下發給我嗎」等語 ;上訴人上開帳戶內並無其個人存入帳戶之資金或經平台扣 款充值之紀錄,且始終無法提出其個人充值、下注及輸贏紀 錄,對於告訴人匯入超過其年薪之高額款項,既不清楚是否 為其博奕所得彩金,卻於告訴人匯款後,隨即迅速、密集提 領並轉匯一空;且上訴人前於110年間即曾因提供帳戶兼職 「代付」、「代儲」涉犯幫助詐欺取財、幫助洗錢而有遭調 查之經驗,深知其本身並無任何風險控管能力或稽核機制, 卻任意將其個人帳戶作為所謂「第三方支付工具」,堪認上 訴人主觀上對於詐欺犯罪集團可能以其所提供之本案銀行帳 戶而詐騙被害人匯入款項後進行洗錢,應有預見,且不違反 其本意,其主觀上應具有普通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不確定 故意等旨甚詳。對於上訴人否認犯行,辯稱:上訴人註冊「 DG」網站後綁定其上開帳戶以供網站匯入博奕彩金使用,而 「DG」網站因有第三方支付功能,上訴人主觀上認為告訴人 匯入之款項係上訴人博奕所得彩金,有權提領或轉匯,主觀 上並無詐欺及洗錢之犯意。況告訴人無法提出與「DG」網站 「未來人J」之對話紀錄及匯款單據,告訴人是否確遭詐騙 ,既不能證實,即不能排除係告訴人因投資失利,不甘虧損 ,始提起本件告訴云云,究如何不足採信,亦在理由內詳加 指駁及說明。核其所為論斷,俱與經驗、論理法則不相悖離 ,亦無判決理由欠備或矛盾之情形。上訴意旨並未依據卷內 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背法令之情形,猶執相同於 原審之辯解,指摘原判決違法或不當云云,無非係就原審採 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 ,任意加以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 形式。依首揭說明,其關於一般洗錢部分上訴為違背法律上 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一 般洗錢重罪部分之上訴,既屬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而應予駁回 ,則與上開重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普通詐欺取財(輕罪 )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訴 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一併加以 審判,故此部分亦應併予駁回。 三、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與罪刑有關之 法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等影響法定刑或處斷刑範圍之一切情 形,依具體個案綜其檢驗結果比較後,整體適用法律。洗錢 防制法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31條,除第6、11條之 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自同年8月2日生效。其中關於一 般洗錢罪,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規定:「有第2條各款 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萬元 以下罰金。前項之未遂犯罰之。前2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 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修正後則移列為同法第19 條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 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 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並刪除修正前 同法第14條第3項之規定。洗錢防制法關於一般洗錢罪之法 定本刑,於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之情況下, 修正前、後之規定不同,且修正後刪除修正前第14條第3項 規定。然修正前第14條第3項之科刑限制規定,形式上固與 典型變動原法定本刑界限之「處斷刑」概念暨其形成過程未 盡相同,然已實質影響一般洗錢罪之量刑框架,應納為新舊 法比較事項之列。此係本院最近經徵詢程序達成之一致見解 。至於犯一般洗錢罪之減刑規定,行為時洗錢防制法第16條 第2項係以偵查或審判中自白為要件(行為時法);然112年 6月14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中間時法),及11 3年7月31日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裁判時法)之 規定,則同以被告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犯罪為前提, 修正後之規定並增列「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 等限制要件。亦即,關於自白減輕其刑之規定,修正前、後 之要件亦有差異。則法院審理結果,倘認不論依修正前、後 之規定均成立一般洗錢罪,自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比較 新舊法後整體適用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本件依原判決認定 之事實,上訴人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於偵 查或歷次審判中均未自白洗錢犯行,並無修正前、後洗錢防 制法關於自白減刑規定之適用。本件經綜合比較結果,適用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或修正後第19條第1項論以一 般洗錢罪,其處斷刑之框架,前者為有期徒刑2月至5年,後 者則為6月至5年,應認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 較有利於上訴人。原判決雖未及為新舊法之比較適用,逕依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論處上訴人一般洗錢罪 刑,然於判決結果並無影響,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163-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營業秘密法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300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智慧財產檢察分署檢察官羅雪梅 被 告 蔡政達 翁榮財 方敏郎 共 同 選任辯護人 呂 光律師 張聰耀律師 曾鈺珺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等違反營業秘密法等罪案件,不服智慧財產及 商業法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0年度刑智上重 訴字第7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9426 、19447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違反營業秘密法部分: 一、按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 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 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及第395條後段分別 規定甚明。 二、本件檢察官不服原判決關於維持第一審諭知被告蔡政達、翁 榮財及方敏郎被訴共同違反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1第1項第2 款持有營業秘密,未經授權而重製、使用該營業秘密罪嫌, 暨方敏郎另涉有同條項第4款明知他人持有未經授權而重製 之營業秘密而取得罪嫌均無罪部分之判決,於民國113年10 月29日提起上訴,惟所具上訴理由書僅就原判決關於維持第 一審判決諭知被告等被訴涉犯刑法第317條洩漏業務知悉之 工商秘密及刑法第342條第1項背信罪嫌均無罪,及諭知被告 等被訴共同涉犯著作權法第91條第1項擅自以重製方法侵害 他人著作財產權罪嫌不受理部分;敘述其上訴之理由,至於 原判決關於維持第一審判決諭知被告等被訴涉犯(共同)違 反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1第1項第2款(被告等3人)、第4款 (被告方敏郎)等罪嫌均無罪部分,則均付之闕如,迄今逾 期已久,於本院未判決前仍未就上開部分敘述其上訴理由, 依上開規定,檢察官對於原判決關於維持第一審判決諭知被 告等被訴涉犯(共同)違反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1第1項第2 款、第4款等罪嫌無罪部分之上訴,並非合法,應予駁回。 貳、洩漏業務知悉之工商秘密、背信及擅自以重製方法侵害他人 著作財產權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 決者,除第二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 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 告利益上訴之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為該條項所明定。 二、檢察官起訴被告等涉犯刑法第317條洩漏業務知悉之工商秘 密、同法第342條第1項背信及著作權法第91條第1項擅自以 重製方法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等罪嫌部分,原審係維持第一 審所為無罪或不受理之判決,而駁回檢察官對於上開部分在 第二審之上訴,核分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第6 款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且均無同條項但書所 定之例外情形,既經第二審判決,自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檢察官猶對此部分一併提起上訴,顯為法所不許,應併予 駁回。 參、原判決並未對第三人永合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合益 公司)諭知沒收犯罪所得,檢察官對此部分亦未提起上訴, 自非本院之審理範圍,亦毋庸併列永合益公司為本判決之參 與人,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智慧財產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300-202502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