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丹靈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41-5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82號 上 訴 人 陳年生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687號 ,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字第217、218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 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 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 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 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陳年生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刑之部 分(包括各罪量刑及定應執行刑)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 審理結果,就上訴人經第一審判決論其犯如第一審附表(下 稱附表)一編號1至16所示販賣第二級毒品共16罪,均依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刑法第59條規定遞予減輕其 刑後,各處如該附表編號所示之刑,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2 年之刑之部分判決,以所定應執行刑不當,撤銷第一審關於 定應執行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判上訴人應執行有期徒刑5 年9月,另維持第一審判決關於上訴人前開各罪之量刑判決 ,駁回其關於各罪量刑部分之第二審上訴,已載述審酌之依 據及裁量之理由。 三、刑之量定及酌定應執行之刑期,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 量範疇,倘其量刑合於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並無顯然失當或 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即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 已說明如何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 列一切情狀,量定各罪之刑,復詳敘上訴人所犯各罪之行為 態樣、手段、動機類似,模式相同,販賣對象共2人,所得 非鉅,且犯行時間集中,責任非難程度甚高,依其整體犯罪 與罪數所反應上訴人之人格特性、犯罪傾向,及數罪對法益 侵害之加重效應、刑罰之內部界限,多數犯罪責任遞減原則 ,酌定其應執行刑。核其各罪所量刑度均未逾越依前開規定 遞予減輕後之處斷刑範圍,已屬從輕,且趨近最低度刑,所 定應執行之刑,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範圍,且已 綜合審酌上訴人所犯各罪而予整體評價,非以累加方式定其 應執行刑,並予適度恤刑,俱無違背比例原則、罪刑相當等 原則,係屬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得任意指為 有量刑或定應執行刑過重之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之論敘於不顧,漫稱:原判決未審酌其犯 罪情節之危害程度較低,且販賣對象僅2人、行為時間及空 間密接,金額與數量輕微,各罪獨立性偏低,所定應執行刑 過重而有量刑不當之違誤等語。經核係憑持己見,對於原審 量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 ,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982-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52號 上 訴 人 藍聖凱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9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294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0377、42016號,112年度偵 緝字第4536號,112年度少連偵字第26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 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 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 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究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 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因上訴人藍聖凱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其刑之部 分(包括各罪量刑及定應執行刑)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 審理結果,就上訴人經第一審論處其犯原判決附表(下稱附 表)編號1至6所示罪刑(編號1至5均想像競合犯一般洗錢罪 ,編號6相競合犯行使偽造〈準〉公文書及一般洗錢罪),關 於其刑之部分,以其提起第二審上訴後,業與附表編號2、3 、6所示告訴人達成和解並承諾分期履行,因而撤銷第一審 該部分量刑及定應執行刑之不當判決,改判均量處有期徒刑 1年,另維持附表編號1、4、5之量刑部分判決,駁回上訴人 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復就前開撤銷改判與上訴駁回部分 所處之刑,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已說明如何審酌裁量 之理由。又緩刑之宣告,依刑法第74條第1項規定,除應具 備同條項各款所定條件外,並須有可認為以暫不執行刑罰為 適當之情形,始得為之。係屬法院裁判時得依職權自由裁量 之事項,當事人不得以原審未諭知緩刑指為違背法令。本件 原判決斟酌上訴人之素行、犯罪情節、犯後態度與和解賠償 情形及半工半讀在學之家庭經濟及生活等一切情狀,分別量 刑及定應執行刑,並未宣告緩刑,經核於法並無違誤,不能 任意指為違法。 三、上訴意旨徒謂其在民國112年3月初之前及本件犯行之後,均 無其他刑事案件紀錄,雖因案件偵審進度不同,導致未獲緩 刑宣告,仍請斟酌其有與告訴人和解並按期還款,已經知錯 悔改,且努力打工,分擔外婆之醫藥費用等情,諭知緩刑, 以利完成學業,日後定不再犯等語,為唯一理由,對於原判 決量刑究竟如何違背法令,尚無一語涉及,自屬違背法律上 之程式,應予駁回。又本件既從程序上駁回上訴人之上訴, 其以前揭情詞請求緩刑,自無從審酌,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052-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38號 上 訴 人 黃綾玉 選任辯護人 吳炳輝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 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3 44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1894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之推理作用 ,認定上訴人黃綾玉有如其事實欄所載之犯行,因而維持第 一審論處上訴人一般洗錢共2罪(同時尚觸犯詐欺取財罪) 之判決,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其所憑證據及 認定之理由,核其所為之論斷,俱有卷存證據資料可資覆按 ,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尚無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背法 令情形存在。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取捨證據及認定事實,乃事實審法院職權之行使,倘其採證 認事暨對證據證明力所為之判斷,不悖於通常一般人日常生 活之經驗,又未違背客觀上所認為確實之定則,並已敘明其 何以為此判斷之心證理由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刑法 第19條不罰及減輕其刑之規定,關於行為人之辨識能力與控 制能力二者間有無因果關係存在,得否阻卻或減輕刑事責任 ,應由法院本於職權綜合卷證判斷評價之。原判決就上訴人 本件犯行何以並無刑法第19條規定之適用,已於理由內詳細 說明:上訴人犯本案行為時,並未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 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亦 無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 而行為之能力顯著降低之情形等旨綦詳,俱有卷內相關訴訟 資料可資覆按,核其所為之論斷,尚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無違。 四、上訴意旨暨其他不影響判決結論之枝節性指摘,乃置原判決 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猶執原判決已批駁不採之陳詞主張其 本件犯行應有刑法第19條規定之適用云云,無非係就原判決 已說明事項及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己見而為 不同之評價,且重為事實之爭執,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 件關於一般洗錢共2罪部分之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 駁回。既本件上訴人關於一般洗錢2罪部分之上訴,既屬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而應從程序上駁回,則與之具想像競合犯關 係之輕罪即詐欺取財罪部分之上訴,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 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且未合於 同條項但書例外得上訴第三審之要件,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 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詐欺取財罪部分之上訴亦非合法, 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38-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33號 上 訴 人 謝易展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967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0048 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謝易展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部 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判決關於對上 訴人所犯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共2罪宣告刑及定應執行刑部 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如何 審酌量定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刑之量定及酌定應執行之刑期,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 量範疇。原判決已說明維持第一審判決量刑部分,均係以上 訴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分別 量刑,既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範圍,且無違公平正 義情形,均屬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並未違背比例原則及 罪刑相當原則,自不得執其他案情不同,不得比附援引之其 他個案,任意指摘為違法。原判決並敍明第一審以上訴人之 責任為基礎,審酌上訴人之犯罪情節、犯罪後坦承犯行,兼 衡其之智識程度、家庭生活、經濟等一切情狀,在處斷刑範 圍內予以量刑,已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為刑之量 定,其所為量刑並未逾越處斷刑範圍,亦無違背公平正義之 精神,客觀上不生量刑過重過輕之裁量權濫用,且無違比例 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因而維持第一審對於上訴人之宣告刑 及定應執行刑等旨,經核難認有何不當。上訴意旨置原判決 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指摘原審量刑過苛,要屬違法等語。 無非係憑持己見,對於事實審法院刑罰裁量之適法職權行使 ,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33-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42號 上 訴 人 曾美華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11月1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384號 ,起訴案號: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8543、11009、 12494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曾美華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之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關於依 想像競合犯規定,從重論處上訴人幫助一般洗錢罪(尚同時 觸犯幫助詐欺取財罪)關於宣告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判論 處上訴人罪刑,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上訴人不服, 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是否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及刑之量定,均屬事實審法 院得依職權裁量的事項;法院就具體個案犯罪,斟酌其犯罪 情狀,有無可堪憫恕之情,並以行為人的責任為基礎,斟酌 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處斷刑範圍內予以裁量,苟未 濫用其職權,即無違法。原判決已說明審酌上訴人不顧提供 帳戶予他人可能遭作為犯罪工具、嚴重破壞金融秩序,仍提 供其所申設之2個金融帳戶予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使用,使 詐欺犯罪難以追查,助長他人犯罪,幫助他人產生掩飾或隱 匿犯罪所得、製造金流斷點之效果,更徒增告訴人等尋求救 濟之困難,影響社會交易信用,所為殊值非難,惟考量上訴 人未直接參與一般洗錢及詐欺取財犯行,其惡性及犯罪情節 較正犯為輕微,且於該院審理時終知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 已與部分告訴人達成調解,並為部分履行之犯後態度,兼衡 其自述之教育程度、家庭經濟與生活狀況而為量刑,並諭知 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等旨,復基以本案並無情堪憫恕之情形 ,而無再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等情,既未逾越處斷 刑範圍,且無違公平正義、比例原則、罪刑相當原則,核俱 屬其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容任意指摘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徒謂:原審判決之 量刑過重,應再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等語。經核無 非係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 明之事項,任意加以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 背法令之形式。揆之首揭說明,本件關於幫助一般洗錢部分 之量刑上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 幫助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既屬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而應從 程序上駁回,則與上開之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輕罪即幫 助詐欺取財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 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二審均為有罪之論 斷),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部分之 量刑上訴亦非合法,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42-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6號 上 訴 人 廖經能 選任辯護人 何金陞律師 陳志峯律師 陳德恩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 國113年8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314號,起訴案 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43107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 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 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 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究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 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廖經能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下稱廢清法)之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關於論處上訴人 犯廢清法第46條第4款後段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刑之有罪判 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引用第一審判決書記載之事 實、證據及理由,並補充說明何以駁回其第二審上訴及如何 審酌裁量之理由。 三、集合犯固因其行為具有反覆、繼續之特質,而評價為包括之 一罪,然並非所有反覆或繼續實行之行為,皆一律可認為包 括之一罪,而僅受一次評價,故仍須從行為人主觀上是否自 始即具有單一或概括之犯意,以及客觀上行為之時空關係是 否密切銜接,並依社會通常觀念,認屬包括之一罪為合理適 當者,始足以當之。尤以行為人之行為被查獲時,其反社會 性及違法性已具體表露,行為人已有受法律非難之認識,其 包括一罪之犯行至此終止,若於前案被查獲後,猶再犯罪, 其主觀上顯係另行起意,自不得再論以集合犯。   原判決已說明依卷證所載,上訴人在民國110年8月17日(原 判決第3頁第4行誤載為110年10月17日)經桃園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下稱環保局)稽查查獲時(下稱前案),其反社會 性已具體表露,且有受法律非難之認識,包括一罪之犯行至 此終止,又為本件被訴之110年8月18日至同年10月28日非法 清理廢棄物犯行,顯係另行起意所為,二案無集合犯實質上 一罪關係,所為論斷說明,於法尚屬無違。上訴意旨仍以本 件是在前案經稽查查獲後之偵查期間,於相同地點接續前案 所為,乃集合犯之包括一罪,依一事不再理原則,不得再為 審理等語,指摘原判決此部分不當,係對集合犯有所誤解, 並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廢清法第2條第2項明定其所稱廢棄物,分一般廢棄物及事業 廢棄物(包含有害事業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2種,同 法46條第4款所規定之犯罪構成要件行為,計有「貯存」、 「清除」及「處理」三者。就事業廢棄物而言,所稱「貯存 」,指事業廢棄物於清除、處理前,放置於特定地點或貯存 容器、設施內之行為;「清除」指事業廢棄物之收集、運輸 行為;「處理」則指:⒈中間處理即事業廢棄物在最終處置 或再利用前,以物理、化學、生物、熱處理或其他處理方法 ,改變其物理、化學、生物特性或成分,達成分離、減積、 去毒、固化或穩定之行為。⒉最終處置即衛生掩埋、封閉掩 埋、安定掩埋或海洋棄置事業廢棄物之行為。⒊再利用即事 業產生之事業廢棄物自行、販賣、轉讓或委託做為原料、材 料、燃料、填土或其他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之用途 行為,並應符合其規定者,廢清法第36條第2項授權中央主 管機關即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12年8月22日改制升格為環境 部,下轄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 管理署,及國家環境研究院。下依所引用訂頒或發文時之名 稱,簡稱環保署)訂頒之「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 設施標準」第2條第1、2、3款亦有明定。從事廢棄物清除、 處理業務者,依廢清法第41條第1項前段規定,應向直轄市 、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機關申請核發公 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文件後,始得受託清除、處理 廢棄物業務。且依同法第42條授權訂定之「公民營廢棄物清 除處理機構許可管理辦法」第8條第6款規定,清除許可業者 ,倘有貯存或轉運廢棄物之需求者,應檢具相關權利證明文 件提出申請,相關貯存內容並為同辦法第13條明定之清除許 可證應記載事項(含地點、設施、作業說明、截流排水設施 及其他污染防治設施說明、場區配置圖。無貯存場或轉運站 者免填)。是依首揭定義及「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 可管理辦法」第8條、第13條已就清除業者關於貯存相關內 容之申請及許可記載規定,足見「貯存」係達成清除目的之 非必要附帶行為,而非清除之部分行為,且經廢清法第46條 第4款明列應予刑事處罰之法律效果,即屬法規範上誡命禁 止之行為,應於所領得之許可文件記載可得貯存之內容,方 得合法為之。至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 雖未明文定義在清除過程中,為利於後續之運輸、處理,將 不同類別性質者加以分開之「分類」行為,然此行為並非廢 清法第46條第4款所規定之犯罪構成要件行為,且不在廢棄 物清除許可證應記載事項之列,自不得與貯存行為相提並論 ,逕指其當然包括在一定地點進行堆置貯存,而為廢棄物清 除之必要行為。又桃園市政府111年8月1日頒佈之「桃園市 裝潢修繕廢棄物簡易分類貯存場輔導管理暫行要點」(下稱 桃園市簡易分類貯存場輔導要點)第3點第1、2項明定其所 稱「裝潢修繕廢棄物」係指桃園市家戶或非事業裝潢修繕、 裝修工程產出之「一般廢棄物」,簡易分類貯存場則以收受 桃園市轄內產出之裝潢修繕廢棄物為限,與土木或建築廢棄 物混合物(廢棄物代碼D-0599)之「事業廢棄物」有別,亦 無從據為事業廢棄物清除行為之合法事由。   原判決已說明係依憑上訴人供稱其在前案稽查後,又將廢棄 物載至○○市○○區○○段1731、1728之1號土地(下稱本案土地 )落地堆置,待分類累積至一定數量,再行清運之廢棄物行 為過程,佐以證人卓政熠陳述其在110年10月28日稽查所見 本案土地上堆置建築廢棄物混合物與廢木材(廢棄物代碼D- 0599)等現場情形,卷內110年9月25日及10月1日之本案土 地空拍照片、環保局110年10月28日環境稽查工作紀錄表與 現場照片所示之場內堆置物品、期間、規模,桃園市政府核 發110桃園市廢乙清字第0009號廢棄物清除許可證(許可清 除項目:一般事業廢棄物,下稱本件許可證)明確記載「貯 存場或轉運站(無)」等證據資料,相互印證,綜合判斷, 而認定上訴人有未依廢棄物清除許可文件內容,使用本案土 地貯存事業廢棄物之行為。復載敘上訴人於110年5月15日遭 查獲違反廢清法並命限期改善後,再經前案稽查查獲其在本 案土地非法清理廢棄物,顯已知悉所為不合於本件許可證之 文件內容,又為本件堆置行為,確有非法貯存廢棄物之違法 認識與主觀犯意。另就上訴人否認犯罪,辯稱其在合法清除 廢棄物之過程中,進行簡易分類以利後續處理,暫時在本案 土地堆置體積約20立方公尺之延伸及部分行為,並非大量貯 存,或謂其在桃園市簡易分類貯存場輔導要點制定前,因無 相關規定可供遵循而無違法等語,如何與上開事證不符而不 足採信,逐一於理由內予以指駁、說明。核其所為論斷,俱 有卷存事證足憑,乃原審本諸事實審職權之行使,對調查所 得之證據而為價值判斷,並無認定事實未憑證據、或判決理 由欠備或矛盾之違誤,自不容任意指摘為違法。稽之卷內資 料,同日到場稽查之證人賴冠辰指證本案土地上放置有建築 廢棄物混合物等廢棄物(見111年度訴字第876號卷第123頁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112年9月26日函復說明亦載敘「如 已取得直轄市、縣(市)政府核發廢棄物清除許可證並許可 清除一般及事業廢棄物之清除機構,於一般廢棄物清除過程 中,為有利後續之運輸、處理,得將一般廢棄物進行分類; 事業廢棄物清除部分,清除機構為利後續之清除、處理或再 利用,須將同類別、性質之事業廢棄物分類後清除,應於清 除許可證登載分類之作業方式、地點等,經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審查核准後始得為之」、「取得清除許可證之 清除機構,如未經許可私設貯存場或轉運站,未依審查通過 之清除許可證執行清除業務,則涉犯廢清法第46條第4款後 段『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 廢棄物』之刑罰規定」、「經檢視附件資料(即本件許可證 ),興泰環保企業社許可清除項目為一般事業廢棄物,未設 貯存場或轉運站,應依上述規定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准後,始 得進行廢棄物分類行為」等語(見111年度訴字第876號卷第 253至254頁)。上訴意旨徒謂其所清除者乃一般裝潢修繕廢 棄物(廢棄物代碼H-1009)並非營建事業廢棄物,另截取環 保署於109年8月24日已經停止適用、或就他案回復關於公告 應回收或再利用之營建混合物(廢棄物代碼R-0503)之部分 函釋內容、證人卓政熠、賴冠辰關於廢清法第42條授權訂定 「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管理辦法」規定之部分說 明,漫稱本件係為利於後續處理所為簡易分類,仍屬清除行 為之延伸及部分,且分類過程勢必暫時堆置,放置時間符合 或略高於網路傳輸之申報期限,並非貯存行為,向來均以行 政裁罰及命限期改善作為行政管制措施;或執以崴泰環保有 限公司(代表人為上訴人)名義於111年8月31日依頒布在後 之桃園市簡易分類貯存場輔導要點,向環保局提出關於設置 一般廢棄物-裝潢修繕廢棄物簡易分類貯存場之申請函,主 張其在環保局輔導業者期間,依規定提出申請,不具主觀犯 意與違法認識等語,指摘原判決違法。經核均係憑持已為原 判決指駁之陳詞,混淆一般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之相關 規定,再為爭辯,或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自由判斷證 據證明力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就相同證據為不同 評價,或就其所處理者是否為經許可清除之「一般事業廢棄 物」暨其主觀上有無非法清理廢棄物犯意之單純事實,泛詞 爭執,均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稽之原審筆錄記載,審判長於113年8月6日審判期日詢問「 尚有何證據請求調查」時,上訴人及其原審辯護人均答稱: 「沒有」(見原審卷第138頁),從而原審認本件犯罪事證 已明,未再為其他無益之調查及論述,亦無調查未盡或理由 欠備之違誤可言。上訴人於提第三審上訴,始主張原審未查 明110年5月15日稽查紀錄之實際內容,興泰環保企業社是否 合於廢清法之「指定公告一定規模之事業」而應在廢棄物清 運出事業廠後2日內連線申報實際清運情形及確認是否接受 ,是否應隨車攜帶遞送三聯單等情,且未說明相關認定依據 ,有證據調查未盡及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顯非依據卷內資 料而為指摘,同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六、基於控訴原則,法院審理之對象,以檢察官起訴之被告及犯 罪事實為限,且在不妨害事實同一之範圍內,得自由認定事 實,適用法律,倘法院審理結果所認定之事實,與起訴之基 本社會事實同一,僅係論罪法條有異,自得逕行變更起訴法 條,無須就起訴之罪名說明不另為無罪之諭知。又法院踐行 罪名告知義務,應隨時、但至遲應於審判期日前踐行再告知 之程序,使被告能知悉而充分行使其防禦權,避免突襲性裁 判,而確保其權益。倘被告對於被訴事實已知所防禦或已提 出防禦,或事實審法院於審判過程中已就被告所犯罪名,應 變更罪名之構成要件事實為實質之調查者,對被告防禦權之 行使即無所妨礙,縱未告知罪名或變更後罪名,其訴訟程序 雖有瑕疵,但顯然於判決無影響,依刑事訴訟法第380條之 規定,仍不得據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本件原判決引用第一審所認定之事實,與檢察官起訴之基本 社會事實同一,僅論罪法條有異,無須就起訴罪名不另為無 罪之諭知。雖第一審僅告知上訴人被訴犯行涉犯廢清法第46 條第4款前段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相關行為亦可能涉及處 理之行為態樣,然就上訴人所為是否該當於廢棄物貯存行為 、有無依本件許可證之許可文件而為非法貯存事實,已為實 質調查,並就卷內相關卷證資料提示由上訴人及其第一審選 任辯護人表示意見(見111年度訴字第876號卷第272至296頁 )。上訴人上訴第二審後,已經原審告知其被訴犯行可能涉 犯詳如起訴書、第一審判決書及第二審上訴書所載包括廢清 法第46條第4款前段之非法清理廢棄物、同款後段之未依許 可文件內容貯存廢棄物等所有罪名(見原審卷第128頁), 對上訴人之防禦權行使尚無妨礙。上訴意旨以原判決未就第 一審告知本件可能成立非法「處理」廢棄物之行為態樣部分 ,說明不另為無罪諭知之理由,復未糾正第一審未告訴上訴 罪名之違法情形,仍予維持,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理由不 備等違誤要屬誤解,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七、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枝節指摘,均係置原判決所為明白 論斷於不顧,仍持已為原判決指駁之陳詞再事爭辯,或對事 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之職權適法行使, 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或非依據卷內資料執為指 摘,或就不影響判決結果之枝節事項,漫為爭辯,核與法律 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56-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傷害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29號 上 訴 人 吳哲毅 上列上訴人因傷害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華民國11 3年12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451號,起訴案號: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0506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吳哲毅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量刑之部分 ,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結果因而維持第一審對上訴人 所犯成年人利用兒童犯傷害罪(尚同時觸犯成年人利用兒童 犯妨害自由罪、成年人利用兒童犯一般毀損罪)量刑部分之 判決,駁回上訴人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如何審酌 量刑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關於刑之量定,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範疇。原判決已 說明第一審係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並依刑法第57條各款 所列事項,審酌上訴人為中度身心障礙人士等一切犯罪情狀 後,而為量刑,既未逾越處斷刑範圍,又未濫用自由裁量之 權限,而予維持及補充說明理由,此乃屬原審刑罰裁量權之 適法行使,自不得指為違法。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 斷於不顧,徒謂:其係中度身心障礙人士,有妻兒賴其扶養 ,目前有穩定工作,乃原審量刑過重等語。經核係憑持己見 ,對於事實審法院刑罰裁量之適法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 詞,任意指摘,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 ,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訴人關於成年人 利用兒童犯妨害自由罪部分之量刑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 應予駁回。   又上訴人對於犯成年人利用兒童犯妨害自由罪部分之量刑上 訴,既屬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而應從程序上駁回,則與上開之 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輕罪即成年人利用兒童犯一般毀損 罪、重罪即成年人利用兒童犯傷害罪部分,本分屬刑事訴訟 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第2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 案件(第一、二審均為有罪之論斷),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 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部分之量刑上訴亦非合法,應併予 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29-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44號 上 訴 人 黃英輝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 12月1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5707號,起訴案號:臺 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48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之推理作用 ,認定上訴人黃英輝有如其事實欄所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 財罪(同時觸犯一般洗錢罪)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 論處上訴人罪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規定 ,從重論處上訴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已詳述其所憑 證據及認定之理由。核其所為之論斷,俱有卷內資料可資覆 按;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無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法 情形存在。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上訴人上訴意旨並未具體指摘原判決採證認事及所為論斷如 何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亦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有何違 背法令等情,徒謂:伊無法接受原判決,因家中尚有妻小, 盼能有繼續留在社會上工作養家之機會云云,而於原判決如 何違背法令並無一語涉及,自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44-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32號 上 訴 人 侯昶嘉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11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485號 ,起訴案號: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1425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侯昶嘉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之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對上訴 人所犯幫助一般洗錢罪(尚同時觸犯幫助詐欺取財罪)關於 量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處如其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已詳 述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經查: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 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原判 決依此,已敘明:上訴人於民國111年2月下旬犯本件之罪, 於其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於113年7月31日公布施行,同年8 月2日生效,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條關於洗錢之定義增列第 2款、第4款之犯罪類型,擴大構成要件適用之範圍,屬對行 為人不利之修正。另就減刑要件部分,本件行為時法規定( 107年11月7日修正公布施行),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 輕其刑,中間時法規定(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施行),在 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現行法則規定,在 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 財物者,減輕其刑,是中間時法、現行法,均屬不利於行為 人之修正,而以修正前(107年11月7日修正公布施行)之規 定,最有利於上訴人。另現行法第19條第1項規定:「有第2 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 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 千萬元以下罰金。」就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 1億元之法定刑部分,提高法定最低刑度及併科罰金額度, 就最高刑度部分,依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3項規定: 前2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則以幫助詐欺而言,即不得量處超過有期徒刑5年之刑。就 個案適用之結果,依現行法之規定,法院就洗錢犯罪僅能量 處6月以上有期徒刑之刑,相較於修正前法院得量處有期徒 刑6月以下之有期徒刑,現行法之規定亦較不利於上訴人。 準此,比較新舊法之結果,修正後洗錢防制法之規定並未更 有利於上訴人,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等旨綦詳。本件上訴意 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仍持已為原判決說明之事 項再事爭辯,徒以自己說詞,任意指摘原判決未適用113年7 月31日公布施行之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規定對上訴 人為裁判為違法云云,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 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關於幫助一般洗錢罪部分之量刑 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犯幫助一 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既屬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而應從程序上 駁回,則與上開之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輕罪即幫助詐欺 取財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 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二審均為有罪之論斷),自 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部分之量刑上訴 亦非合法,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32-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41號 上 訴 人 李馥全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 11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5345號,起訴案號:臺 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0609號),提起上訴,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李馥全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之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關於上 訴人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未遂罪(尚同時觸犯參與犯罪 組織罪、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宣告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 判量處其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 。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是否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及刑之量定,均屬事實審法 院得依職權裁量的事項;法院就具體個案犯罪,斟酌其犯罪 情狀,有無可堪憫恕之情,並以行為人的責任為基礎,斟酌 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處斷刑範圍內予以裁量,苟未 濫用其職權,即無違法。原判決已說明審酌上訴人年輕力壯 ,不思循正途謀生,貪圖不法利益而加入詐欺取財犯罪組織 而犯本件之罪,本案犯罪情節尚屬輕微,已坦承犯行,犯罪 後態度良好等情狀,兼衡上訴人於第一審法院審判中已與告 訴人成立調解但迄未支付賠償金等情,於依累犯規定加重其 刑後,再依未遂犯規定減輕其刑而為量刑,復基以本案並無 情堪憫恕之情形,而無再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等旨 ,既未逾越處斷刑範圍,且無違公平正義、比例原則、罪刑 相當原則,核俱屬其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容任意指 摘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徒謂:原審判決未 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為不當等語。經核無非係就原 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 ,任意加以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 形式。揆之首揭說明,本件關於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未 遂罪(想像競合犯參與犯罪組織罪)部分之上訴為不合法律 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 財未遂罪(想像競合犯參與犯罪組織罪)部分之量刑上訴, 既屬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而應從程序上駁回,則與上開之罪具 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輕罪即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部分,本屬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之案件(第一、二審均為有罪之論斷),自無從適用審判不 可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部分之量刑上訴亦非合法,應併 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1241-2025031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