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妨害自由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易字第3725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魏莉蓉
上列被告因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妨害自由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112年度偵字第4351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魏莉蓉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魏莉蓉係告訴人甲○○之子乙○○之前妻,
2人間具有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3款之家庭成員關係,魏
莉蓉因離婚後與甲○○、乙○○有財務上之糾紛,為圖報復,竟
基於恐嚇危害安全之犯意,於民國112年5月30日22時19分許
,以其所使用之手機門號傳送「如果甲○○先生無法兌現當初
所說的承諾,每個月連新臺幣(下同)7000元都無法償還,看
來我該告知同行,公司財務吃緊無法正常還款,更是有騙取
貸款的疑慮,需請銀行端查公司是否營運正常」等語,給居
住在臺中市大里區之甲○○,使甲○○心生畏懼,致生危害於甲
○○名譽、財產上之安全。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05條恐嚇危
害安全罪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檢
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
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
證明之方法,無法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應貫
徹無罪推定原則,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
項、第161條第1項、第301條第1項、刑事妥速審判法第6條
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刑法第30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係以
使人生畏怖之心為目的,而將加惡害之旨通知被害人為其成
立要件,表示將加害之意思固不論直接或間接,恐嚇之方法
為言語、文字或舉動亦非所問,被害人受惡害之通知更不以
發生客觀上之危害為必要。然本罪既在保護個人免於恐懼之
意思決定自由,故行為人是否真有加害或使受告知者心生畏
懼之意、被害人是否果真心生畏怖並致生危害於安全,均應
本於社會客觀經驗法則判斷,且因文字、語言本具有多義性
及使用之多樣性,故於認定是否為惡害告知時,除參酌其固
有之意義外,並應綜合行為人表示之情境、緣由、全部內容
、表示之方式(例如僅有言語抑或言語搭配具體之動作)、
欲達成之目的、行為人有無特殊之習慣(例如習慣使用較為
激烈之措辭,但熟識之人均知其並無此意)、行為人與受告
知者之關係等審慎判斷,非以被害人之主觀感受為唯一判斷
標準,尤以一般人在衝突之中或情緒反應激烈之時,既常有
未經深思熟慮即口出惡言或不恰當話語之情,但多僅為情緒
之抒發或僅欲在衝突吵架中佔據上風、壓制對方氣勢,未必
均有欲施加惡害而使對方心生畏懼之意,法院自應綜合卷內
一切主客觀情事,判斷行為人是否有恐嚇之意思,及所為是
否足使被害人心生畏怖並致生危害於安全。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有前述罪嫌,無非係以被告之供述(偵卷
第9至13頁、第61至63頁)、告訴人之指訴(偵卷第15至17
頁、第62至63頁),以及家庭暴力通報表、簡訊擷圖2張、
離婚協議書、財政部中區國稅局大屯稽徵所111年11月2日中
區國稅大屯營所字第1110508347號書函、112年4月10日郵局
存證信函、本院臺中簡易庭112年度中簡字第150號通知書、
臺中市政府勞工局111年8月5日中市勞動字第1110039237號
函、112年度偵字第34453號不起訴處分書(偵卷第19至20頁
、第21至23頁、第25至31頁、第33頁、第35至36頁、第39至
41頁、第43頁、第95至97頁)等為其論據。
四、訊據被告固不否認與告訴人為前媳婦與前公公之關係,及其
於上開時、地有傳送前開文字訊息予告訴人之事實,惟堅決
否認有何恐嚇犯行,辯稱:我確實有傳簡訊,但我不是恐嚇
他,我的目的是想要請告訴人如期還款,並不是恐嚇,因為
告訴人有親口跟我媽媽還有我說,會幫告訴人的兒子即我前
夫支付離婚協議之每個月7千元債務等語。經查:
㈠被告魏莉蓉係告訴人甲○○之子乙○○之前妻,2人間具有家庭暴
力防治法第3條第3款之家庭成員關係,被告於上揭時間、地
點,傳送「如果甲○○先生無法兌現當初所說的承諾,每個月
連7000元都無法償還,看來我該告知同行,公司財務吃緊無
法正常還款,更是有騙取貸款的疑慮,需請銀行端查公司是
否營運正常」之訊息予告訴人,業據被告於偵查及本院審理
時供承在卷(見偵卷第11頁、本院卷第28、29頁),核與證
人即告訴人甲○○警詢、偵查中證述(見偵卷第15至17頁、第
62至63頁)相符,並有簡訊擷取圖片(見偵卷第21、23頁)
在卷可稽,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㈡按人與人相處難免有口角、爭執,此時雙方情緒不佳,出言
多未謹慎,或用字遣詞誇大、粗鄙,讓聞者莫不感到不安、
不快與憤怒,偶爾亦不免帶有些許恐嚇意味,惟是否必然構
成刑法上之恐嚇行為,除應依一般社會標準審酌該等用語、
文句、舉動之客觀意義本身是否已然具有加惡害之性質,且
能使他人心生畏怖之外,更應深入對話雙方當下之語境,進
一步考量當時對話雙方整體客觀環境、立場、對話之全部內
容、前後文脈、背景事實、行為方式與態樣、雙方個人之特
殊情事、行為人之目的等一切情狀,按客觀之通常人標準具
體審認,如客觀上該等言行不具施加惡害之品質,或不足以
使人心生畏怖者,自難認為屬恐嚇之行為或構成刑法上之恐
嚇罪。由被告與乙○○之離婚協議書、112年4月10日郵局存證
信函、被告與乙○○之LINE對話訊息(偵卷第25至31頁、第35
至36頁、第77至78頁),可知被告與告訴人之子確因離婚而
有每月償還7,000元之債務糾紛,難認係事出無因,且細究
上開簡訊內容,所謂「需請銀行端查公司是否營運正常」,
文義上僅係促請銀行注意公司財務狀況,是否屬於「惡害」
已非無疑,且縱使被告向銀行反應,告訴人公司是否確會遭
銀行檢查、關注,要非被告直接所能支配之事項,又所謂「
我該告知同行,公司財務吃緊無法正常還款,更是有騙取貸
款的疑慮」,況且告訴人公司有無財務吃緊、騙取貸款之情
形,雖攸關告訴人公司之商譽,然亦涉及廣大消費者之利益
,被告主觀上認為告訴人公司有上開情況,揚言將向他人及
銀行陳述此等情形,且並未伴隨將以此事讓告訴人無法繼續
營業等不利告訴人之惡害通知,則上開訊息內容縱有使告訴
人產生困惑、嫌惡、心理上之不快或稍許不安,乃屬滋擾,
而非恐嚇。
㈢另觀諸本案簡訊擷取圖片(偵卷第21至23頁),只有被告傳
送之兩則訊息內容,並無告訴人回應之訊息內容,則無從確
認該訊息傳送前後雙方互動為何,從客觀情形來看,已難判
斷兩人對話當下之實際情境。告訴人於本院準備程序中供稱
:我收到簡訊後沒有回覆被告,乙○○跟被告之間的事情我從
來沒介入,存證信函我不記得了,被告沒有跟我討過每個月
7千元,被告之前的檢舉信跟這個7千元的簡訊也沒有關係,
我害怕的是被告到處去跟別人講公司財務有問題等語(見本
院卷115、116頁),於本院審理中供稱:錢又不是我欠的,
收到被告簡訊叫我還錢我覺得莫名其妙,不用我還錢我也會
害怕,當時我知道是被告傳簡訊給我,我收到簡訊後,沒有
質問被告、也沒有回傳簡訊,我就直接去報案,我不知道被
告電話號碼等語(見本院卷144頁),則告訴人自述知道傳
訊者為被告,其與被告無任何債務關係、被告亦從未向其催
討債務等情,則兩人為前公公、前媳婦之熟識關係,突如其
來地收受上開訊息後,告訴人竟無任何回應,或以可即時溝
通聯繫之管道來表達驚訝、疑惑、反問之情,就立刻前往警
局報案,其反應實屬異常,則告訴人案發當下主觀上如何解
讀被告之訊息,尚有未明,且上開簡訊截圖上可見被告傳送
訊息所使用之電話號碼,告訴人卻稱不知道被告電話號碼等
語,可知告訴人之指訴並非全然可信。
㈣再者,有無主觀犯意之判斷,除言語之客觀意義及一般人、
被害人之理解外,不能忽視行為人表述之背後情境、習慣、
目的與方式,否則將導致國家過度介入與公益無涉之私人爭
端,甚至扮演語言警察或品德教師之角色,妨礙人民之自由
溝通。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供稱:「甲○○先生的承諾」指
的是甲○○有親口跟我媽媽還有我說過,離婚協議中所記載51
萬元部份,甲○○會幫乙○○支付每個月7千元,先前兩次檢舉
函都跟本案債務無關,「公司」指的是正原起重行,我之所
以會在簡訊中說「公司財務吃緊」,是因為乙○○說他們家沒
有錢,簡訊中提到「騙取貸款」是之前我任職時公司跟銀行
超額貸款400 萬元,我後來的兩次檢舉函跟騙取貸款有關等
語(見本院卷第114、115頁),於本院審理中供稱:我已經
多次催告並告知我們達成的協議,但甲○○還是不承認,明明
就是甲○○親自打給謝宜蓁說會幫乙○○還這個款項,之前確實
有如期還款,我只是要求返還錢財等語(見本院卷第143頁
),可知被告傳送簡訊之真意,係督促告訴人儘速出面協商
債務糾紛,且被告亦於112年4月10日,藉由寄送郵局存證信
函方式,向告訴人及其子乙○○催討債務,有郵局存證信函在
卷可查(偵卷第35至36頁),益徵被告確係出於要求告訴人
還款之目的,而非出於傳達將施加惡害而使告訴人心生畏懼
之目的。綜上,綜合當時之客觀環境與簡訊之全部內容,被
告辯稱自己主觀上並無恐嚇之故意,僅是為促使還款等語,
尚非無據;且告訴人有無因被告之言行而生畏怖心,確屬有
疑,自難率認被告有公訴意旨所指之恐嚇犯行。則被告所為
,尚與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之構成要件有間,自難
以該罪相繩。
五、綜上所述,依檢察官起訴所憑事證,尚不足證明被告有公訴
意旨所指恐嚇危害安全罪嫌,現有證據既有合理之可疑,無
法使本院形成有罪確信,自難僅憑推測或擬制方法,遽為不
利於被告之認定。被告之犯罪既屬不能證明,自應為無罪諭
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蔣忠義提起公訴,檢察官楊雅婷、劉世豪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戰諭威
法 官 李依達
法 官 方 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張琳紫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TCDM-112-易-3725-2024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