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趙雪

共找到 79 筆結果(第 41-5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1454號 抗 告 人 黃啟慈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黃士華、旭泓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間聲明異 議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0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度 事聲字第21號所為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人聲明異議及抗告意旨略以:其前向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下稱士林地院)聲請對相對人為假扣押,經該院以113年 度司裁全字第547號裁定准許在案,嗣相對人聲請命抗告人 限期起訴,經該院司法事務官裁定命抗告人於10日內向管轄 法院起訴(下稱原處分),然抗告人已於113年6月14日向士 林地院聲請對相對人核發支付命令,及於同年9月18日向臺 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起訴請求相對人給付貨款 ,原處分命抗告人限期起訴,尚有未合,抗告人對原處分 聲明異議,乃經原法院裁定駁回(下稱原裁定),亦有違誤 ,爰提起本件抗告等語。 二、按本案尚未繫屬者,命假扣押之法院應依債務人聲請,命債 權人於一定期間內起訴;債權人不於前期間內起訴者,債務 人得聲請命假扣押之法院撤銷假扣押裁定,為民事訴訟法第 529條第1、4項所明定。又依督促程序,聲請發支付命令者 ,與起訴有同一之效力。同條第2項第1款定有明文。此所謂 「起訴」,係指依訴訟程序提起訴訟得以確定私權之存在而 取得給付之確定判決而言,若債權人雖曾於假扣押聲請前或 以後提起訴訟,但如其提起之訴已經自行撤回或不合法者, 即視為未起訴。 三、經查:  ㈠抗告人前以相對人積欠貨款為由,聲請對相對人之財產於新 臺幣(下同)78萬元之範圍為假扣押,經士林地院以113年 度司裁全字第547號裁定准許在案,嗣相對人聲請命抗告人 限期起訴,該院司法事務官遂於113年7月4日以原處分命抗 告人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就其欲保全執行之請求,向管轄 法院起訴等情,有民事聲請假扣押狀、前述假扣押裁定、民 事聲請限期起訴狀及原處分等在卷可稽(見士林地院113年 度司裁全字第547號卷第3-5、49-50、55-56、61頁)。  ㈡抗告人雖主張其已於113年6月14日向士林地院聲請對相對人 核發支付命令,並經該法院以113年度司促字第7450號受理 云云,惟抗告人前揭聲請,業經士林地院以違背專屬管轄規 定而不合法為由,裁定駁回其聲請確定,此業據本院調取前 揭支付命令卷宗核閱無誤,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即無從視 為已對相對人提起訴訟,是原處分依相對人聲請命抗告人限 期起訴,並無不合。  ㈢至抗告人所稱其另於桃園地院對相對人提起給付貨款訴訟, 經該院以113年度訴字第2234號受理等情,固據其提出起訴 狀為憑(見本院卷第19頁),然經核其起訴時間為113年9月 18日,顯已在原處分作成之後,自無從據此指稱原處分有何 違誤不當之處,併予說明。 四、綜上所述,原處分命抗告人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就其欲保 全請求,向管轄法院起訴,並無不合,抗告人就原處分聲明 異議,經原法院以原裁定駁回其異議,亦無違誤。抗告意旨 指謫原裁定不當,聲明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爰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趙雪瑛                法 官 馬傲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書記官 郭彥琪

2025-02-10

TPHV-113-抗-1454-20250210-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迴避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6號 聲 請 人 黃瑞香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邱羽莛間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11 3年度上字第1251號),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所謂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 虞,係指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 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其他情形,客觀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審 判者而言。若僅憑當事人之主觀臆測,或認法官行使闡明權 、指揮訴訟欠當,或法官就當事人聲明之證據不為調查,則 不得謂其有偏頗之虞(最高法院111年度台聲字第1779號裁 定意旨參照)。又上開聲請法官迴避之原因,依同法第34條 第2項及第284條規定,應提出能即時調查之證據釋明之。 二、聲請人聲請意旨略以:伊與相對人間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 (本院113年度上字第1251號),本院承審受命法官於民國1 13年12月30日準備程序期日提出對伊不利之和解條件,復未 給予伊訴訟代理人充分陳述意見機會,執行職務恐有偏頗之 虞,難期公平裁判,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規定 ,聲請該法官迴避。 三、查聲請人所指迴避事由,係對承審受命法官所為試行和解之 建議及訴訟指揮等職權行使為指摘,尚不得認該法官執行職 務有偏頗之虞;且聲請人未提出證據釋明該法官對於本事件 之訴訟標的有何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 交誼或嫌怨,或其他足使人疑其為不公平審判之客觀事實。 從而,聲請人依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情形, 聲請承審受命法官迴避,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何若薇               法 官 趙雪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書記官 楊璧華

2025-02-10

TPHV-114-聲-16-20250210-2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上易字第46號 上 訴 人 張裕能 築實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張傑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陳淑真律師 被上訴人即 上 訴 人 張鈞詠 訴訟代理人 汪團森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與被上訴人徐建平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6月24日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558號第一 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七日內繳納第二審裁判費新臺幣壹萬伍 仟參佰陸拾元,逾期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按起訴及提起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第 77條之16第1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法定必須具備之程式 。又上訴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 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法第444條第1項 亦有明文。又按分割共有物涉訟,以原告因分割所受利益之 價額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1定有明文。是請求分割共 有物事件上訴時,其訴訟標的價額及上訴利益額,均應以原 告起訴時因分割所受利益之客觀價額為準,不因被告或原告 提起上訴而有所歧異,亦不因上訴人之應有部分價額而不同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22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上訴人不服民國113年6月24日原法院106年度訴字第558號判 決,提起第二審上訴,本件上訴利益應以被上訴人徐建平於 原法院起訴時因分割新北市○○區○○段000○000地號土地所受 利益之客觀價額即訴訟標的價額新臺幣(下同)93萬9,940 元計算(見原審卷一第14頁),應徵第二審裁判費15,360元 ,未據上訴人繳納,應依前揭規定補正,如逾期未繳納,即 裁定駁回其上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何若薇               法 官 趙雪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楊璧華

2025-02-04

TPHV-114-上易-46-20250204-1

重訴
臺灣高等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重訴字第4號 原 告 張原榮 被 告 徐榮利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 事訴訟,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重附民字第62號裁定移送前來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請求回復之損害, 以被訴犯罪事實所生之損害為限,否則縱令得依其他事由, 提起民事訴訟,亦不得於刑事訴訟程序附帶為此請求(最高 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809號判決意旨參照)。又附帶民事訴 訟由刑事庭移送民事庭以後,依刑事訴訟法第490條但書規 定,應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辦理,則移送民事庭之附帶民 事訴訟,依法應繳納訴訟費用而未繳納者,依民事訴訟法第 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自應定期先命補正,其未遵命補正者 ,依同條項第6款以起訴不合程式而駁回之。 二、查原告於本院刑事庭113年度上訴字第2937號刑事訴訟程序 以被告對其犯詐欺罪,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給付新 臺幣(下同)735萬元本息,有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可稽( 見重附民卷第3頁),並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重附民字第 62號裁定移送前來。惟被告於上開刑事案件被訴犯罪事實未 及於上開735萬元部分,有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金訴字 第371號刑事判決可稽(見本院卷第31-41頁),原告提起本 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顯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之 要件,揆諸首揭說明,原告依法應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 程序之欠缺。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3日裁定原告應於收受該 裁定之日起7日內,補繳裁判費11萬0,647元,上開裁定業於 114年1月17日送達予原告,此有送達證書可參(見本院卷第 49頁),惟原告逾期仍未繳納,亦有本院裁判費或訴狀查詢 表、答詢表、繳費資料明細、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單附 卷足憑(見本院卷第53-65頁),是本件原告之訴不合起訴 程式,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何若薇               法 官 趙雪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楊璧華

2025-02-04

TPHV-114-重訴-4-20250204-2

臺灣高等法院

撤銷假處分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9號 聲 請 人 黃春梅 兼 代理人 沈晏莛 相 對 人 周永昌 上列當事人間假處分事件(本院113年度全字第2號),聲請人聲 請撤銷假處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於中華民國一百一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所為之一一三年度全 字第二號假處分裁定應予撤銷。 聲請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假處分之裁定,債權人得聲請撤銷之,民事訴訟法第533 條準用第530條第3項定有明文。又假處分之原因消滅或其他 因假處分之情事變更,債務人得聲請撤銷假處分裁定,乃係 為保護債務人,於一定要件下無使假處分裁定繼續存續;至 債權人聲請撤銷假處分裁定,原可隨時為之,不以假處分之 原因消滅或其他因假處分之情事變更為其前提要件,此觀民 事訴訟法第533條準用同法第530條第1、3項規定自明(最高 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57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經查,聲請人前聲請對相對人為假處分,經本院以113年度 全字第2號裁定准聲請人供擔保後,相對人就該裁定附表所 示之不動產不得為移轉、出租、設定負擔及其他一切處分行 為等情,業經本院調取上開假處分事件卷宗核閱無誤。是聲 請人既為上開假處分裁定之債權人,依前揭規定及說明,其 聲請撤銷該假處分裁定,自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趙雪瑛                法 官 馬傲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郭彥琪

2025-02-03

TPHV-114-聲-19-20250203-1

重上
臺灣高等法院

履行贈與契約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上字第42號 上 訴 人 黃凱琳 黃宇君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黃韻頻間請求履行贈與契約事件,上訴人 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10日本院113年度重上字第42號判決提起 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上訴之訴訟標的核定價額核定為新臺幣貳仟參佰伍拾肆萬陸 仟柒佰伍拾肆元。 上訴人應於收受本裁定正本七日內,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 之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狀,並繳納第三審裁判費新臺幣參 拾伍萬陸仟陸佰壹拾元,逾期即駁回上訴。   理  由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規定:「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 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 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 、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 ,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 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第1項但書及第2項情形,應於提起上 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上訴人未依第1項、第2項規定委任訴訟 代理人,或雖依第2項委任,法院認為不適當者,第二審法 院應定期先命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466條之2為聲請者 ,第二審法院應以上訴不合法裁定駁回之。」。次按,向第 三審法院提起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前段 規定徵收裁判費,此為上訴應具備之必要程式,當事人提起 第三審上訴,未依上開規定繳納裁判費者,原第二審法院應 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亦 為同法第481條準用第442條第2項所明定。 二、上訴人對本院第二審判決提起上訴,未依上開規定委任律師 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且未繳納上訴第三審 裁判費。又上訴人於民國114年1月8日提起上訴,經核本件 上訴之訴訟標的價額為新臺幣(下同)23,546,754元(計算 式如附表所示),應徵第三審裁判費356,610元(依114年1 月1日施行之「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 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計算之),茲命上訴人於收受本 裁定正本之日起7日內,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 人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書,並補繳第三審裁判費356,610元 ,如逾限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趙雪瑛                法 官 馬傲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命 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其餘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郭彥琪     附表 上訴第三審之訴訟標的價額: ㈠關於對第二審判決主文第1項上訴部分: ⒈轉讓一銘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681,000股(核定方式參本 院111年度重上字第580號裁定):   00000000×681000÷0000000=0000000(元以下四捨五入,下同 ) ⒉轉讓一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10,000股(核定方式參本院111 年度重上字第580號裁定):  00000000×10000÷260000=0000000 ⒊確認轉讓一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股權362,500股有效(核定方式 參本院111年度重上字第580號裁定):  00000000×362500÷0000000=0000000 ㈡關於對第二審判決主文第2至5項上訴部分: ⒈轉讓一銘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132,000股:  00000000(見本院卷一第181頁)×132000÷0000000=0000000 ⒉轉讓一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2,000股:  00000000(見本院卷一第183頁)×2000÷260000=256737 ⒊轉讓一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股權43,500股:   00000000(見本院卷一第185頁)×43500÷0000000=0000000 ⒋移轉登記不動產: (548959×37.09)×59/500+0000000×1/5=0000000 (見本院卷一第175、193頁) ㈢以上合計:23,546,754元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56737+0000000+0000000 =00000000

2025-02-03

TPHV-113-重上-42-20250203-2

臺灣高等法院

清算合夥財產等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字第1056號 上 訴 人 陳春德 訴訟代理人 陳建霖律師 被 上訴人 廖淑惠 訴訟代理人 游文華律師 複 代理人 梁瑞華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算合夥財產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1月30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994號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於114年1月7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上訴人主張:兩造於民國98年間約定各出資新臺幣(下同) 100萬元,合夥經營「證禾運輸車行」(原名證禾貨櫃交通 車行,下稱證禾車行),由被上訴人負責財務及對外招攬業 務,上訴人則負責司機員招聘、訓練、車輛調度等事項(下 稱系爭合夥契約),並於100年間再各自出資100萬元,用以 購置大貨車車頭、板架等設備。因被上訴人自108年12月起 ,多次拒絕揭露其掌管之證禾車行相關財務帳務資料,上訴 人遂於111年9月27日聲明退夥,再於同年12月21日向被上訴 人重申退夥之意並請求協同辦理清算,然被上訴人均拒不處 理。上訴人既已聲明退夥,以致兩造間之合夥事業不能完成 而應解散,爰以先位之訴,依民法第692條第3款、第694條 第1項、第697條第1、2項、第699條等規定,請求被上訴人 協同辦理合夥清算,並依清算結果返還出資額及分配合夥利 益;倘先位之訴無理由,則以備位之訴,依兩造間之消費借 貸契約,請求被上訴人給付108年、109年之利息共60萬元, 及自113年1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上訴人則以:證禾車行為被上訴人獨資經營之事業,兩造 間並無合夥契約存在,亦從無分配合夥事業利益之情事;兩 造就上訴人前提供之款項究為借款或合夥出資發生爭議後, 曾於109年1月24日透過訴外人周德隆居中協調,確認應為借 貸關係,並於當日補簽借據(下稱系爭借據),被上訴人已 依約給付110年至112年間之利息,復於112年間清償本金170 萬元,故對上訴人已無任何債務存在,又兩造於簽訂系爭借 據前,並未就借款約定應給付利息,是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 支付108年、109年之利息,自屬無據,不應准許等語,資為 抗辯。 三、原審就上訴人之請求,為其敗訴之判決。上訴人不服,提起 上訴,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先位聲明:⒈被上訴人應協同 上訴人清算兩造間合夥經營之證禾車行合夥事業之合夥財產 ,並提出計算之報告。⒉被上訴人於前項合夥事業之合夥財 產清算後應給付上訴人之金額,於被上訴人為計算之報告前 ,上訴人保留應給付範圍之聲明。㈢備位聲明:被上訴人應 給付上訴人60萬元,及自113年1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5%計算之利息。被上訴人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四、上訴人主張其曾於111年12月21日向被上訴人傳送訊息聲明 退夥,並請求被上訴人辦理合夥之清算,經被上訴人於同日 收受;又兩造曾於109年1月24日簽署系爭借據等情,有通訊 軟體LINE對話截圖、系爭借據存卷可佐(見臺灣士林地方法 院112年度湖司調字第30號卷〈下稱調解卷〉第31頁、原審卷 第32頁),且為被上訴人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 五、上訴人主張兩造於98年間成立系爭合夥契約,約定各出資10 0萬元共同經營證禾車行,其後再各自出資100萬元,用以購 置大貨車車頭、板架等情,為被上訴人所否認,並以前揭情 詞置辯。經查:  ㈠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定有明文。又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 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 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之事實即令 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 最高法院17年上字第917號、100年度台上字第415號判決意 旨參照)。是上訴人主張兩造間有系爭合夥契約存在,自應 由其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  ㈡上訴人就其主張兩造間有系爭合夥契約存在乙節,固據提出 其與蘇和間、其與李松信間之對話錄音譯文為證(見調解卷 第13-20、29-30頁)。然查,蘇和業於原審到結證稱:我先 認識被上訴人,因為以前我跟被上訴人做拖車,後來因為兩 造為男女朋友關係,吃飯時認識上訴人。證禾車行是被上訴 人開的,不曉得上訴人在證禾車行的角色,及該車行之營運 資金由何人提供;我要收攤時,賣車頭給被上訴人,不知道 被上訴人買車頭的資金來源,也不知道當時兩造有甚麼約定 ;111年6月21日當時我和上訴人對話有喝酒,酒喝了醉醺醺 不記得講過什麼;111年7月1日當時也有喝酒,上訴人買了 一瓶洋酒到我家,我喝一喝就醉了,不曉得;我跟上訴人喝 酒大家都喝到七、八分醉,我沒有太多印象聊了什麼,就是 一般朋友聊聊等語(見原審卷第265至268頁),足見蘇和乃 出售車頭予被上訴人之人,對於上訴人是否與被上訴人合夥 經營證禾車行、證禾車行之資金來源等事項,並不知情,自 無法證明上訴人有與被上訴人約定合夥經營證禾車行之情事 。且觀卷附上訴人所提其與蘇和於111年6月21日、7月1日之 對話錄音譯文內容(見調解卷第13-18頁),關於上訴人與 被上訴人曾各出資100萬元向蘇和購買車頭、板架,及被上 訴人之兄長過世後,上訴人及被上訴人又再各出資100萬元 頂下其生前經營之車行等情,最初均係由上訴人先主動說明 後,蘇和始在此基礎上續為陳述閒談,並非由蘇和在無任何 暗示提醒下,逕為表示其知悉上訴人與被上訴人間之合夥關 係及出資情形,自不能僅憑蘇和與上訴人交談時,曾提及「 兩個股東」,或對於上訴人所稱兩造出資情形予以附和援用 並為相關陳述,即認其對於兩造間有無合夥契約存在及合夥 之約定內容,確屬知情,且有合理依據;況依蘇和前揭證詞 ,亦可知前述錄音譯文均為其飲酒後與上訴人閒聊之內容, 則其所述內容是否真實可信,即非無疑,而應以其於原審經 具結後所為之證述內容,較為可採。另經檢視上訴人所提其 與李松信間之對話錄音譯文(見調解卷第19、20頁),亦可 見有關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合夥、車行係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共 同經營等節,均為上訴人先行陳述後,李松信再為附和,尚 非由李松信主動表示其知悉兩造間有合夥關係存在之緣由, 自無從僅憑其於訴訟外與上訴人私下閒聊所為附和之詞,逕 認兩造間確有合夥契約存在。  ㈢上訴人復主張其於102年至107年間,均有受領合夥利益之分 配云云,並提出存摺、存款往來明細表暨對帳單等為證(見 原審卷第76-86頁),然為被上訴人所否認,辯稱該等款項 乃其與上訴人交往期間,為上訴人購買外幣保單,而定期匯 款作為繳交保費之用,並非合夥之利益分配等語。查,上訴 人對於其所稱於102年至107年間受領之款項,係被上訴人為 分配合夥利益所為之給付乙節,並未提出任何證明,亦未能 就合夥利益之計算及分配方式,提出具體說明,而給付金錢 之原因本有多種可能,上訴人亦不否認其與被上訴人間曾為 男女朋友關係,則縱認被上訴人曾有將款項匯入上訴人帳戶 之事實,亦無從逕認該等給付之性質即屬合夥利益之分配, 並進而推論兩造間有合夥契約存在。又上訴人所提存摺紀錄 中,雖顯示107年8月24日係以證禾車行名義匯款276,000元 予上訴人(見原審卷第84頁),然單憑此一事實,仍無法證 明該次給付及其他各筆匯入款項,即為基於兩造間合夥契約 所為之利益分配;復參以上訴人受領其所稱之各筆合夥利潤 分配款後,均於同日即有以「網銀外存」遭扣款之情事,核 與被上訴人所稱該等匯款係為繳付為上訴人購買之外幣保單 等語相符,更難認上訴人空言所稱其曾於102年至107年間, 受領合夥利益之分配等情為可採。另上訴人主張其曾以名下 不動產抵押借款,支應證禾車行營運所需,嗣後被上訴人以 證禾車行名義還款等情,縱認屬實,亦無法證明兩造間即有 合夥經營證禾車行之契約關係存在,併予說明。  ㈣況查,上訴人於108年間與被上訴人發生是否應分配合夥利益 之爭執後,兩造已於109年1月24日簽訂系爭借據,其內容記 載:「立據人廖淑惠茲向陳春德先生借到新台幣壹佰柒拾萬 元整,並約定每年農曆過年前一星期由廖淑惠支付利息新台 幣參拾萬整予陳春德」,此有系爭借據在卷可憑(見原審卷 第32頁),足見關於兩造間有無合夥契約存在之爭議,業經 雙方同意日後即以系爭借據所載內容為準,則系爭借據就上 訴人所爭執之合夥投資款,既已約明屬被上訴人向上訴人借 用之款項,金額為170萬元,且被上訴人應按期支付利息予 上訴人,上訴人自無從再依其所稱之合夥關係主張相關權利 。至上訴人所稱系爭借據係由被上訴人收執,且約定每年30 萬元之利息高於一般借款利率,與常情不符云云,經核並不 影響系爭借據乃由兩造合意訂立,故均應受其約定內容拘束 之認定,是上訴人執此否認系爭借據之效力,而仍依其所稱 之合夥關係主張權利,自非可取。  ㈤綜上所述,上訴人所舉證據,均不足以證明兩造間有合夥契 約存在,則其以先位之訴,依民法第692條第3款、第694條 第1項、第697條第1、2項、第699條等規定,請求被上訴人 協同辦理合夥清算,並依清算結果返還出資額及分配合夥利 益,自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上訴人復主張依兩造間消費借貸契約之約定,被上訴人每年 應給付上訴人30萬元之利息,故其得請求被上訴人給付108 年、109年之利息共計60萬元等情,亦為被上訴人所否認, 辯稱兩造於簽訂系爭借據之前,並未就借款約定利息云云。 經查:  ㈠兩造係於109年1月24日簽訂系爭借據,其內容約定:「立據 人廖淑惠茲向陳春德先生借到新台幣壹佰柒拾萬元整,並約 定每年農曆過年前一星期由廖淑惠支付利息新台幣參拾萬整 予陳春德」(同前五、㈣所載),是系爭借據關於利息之約 定,既未特別載明應溯及自兩造簽訂系爭借據前之何時開始 起算,依一般社會通念及文義解釋,即應自系爭借據簽訂時 起算利息,並由被上訴人依該借據所定方式為給付;又系爭 借據所載給付利息之時間為「每年農曆過年前一星期」,而 兩造簽訂系爭借據之109年1月24日為農曆除夕,距離農曆過 年已不滿1週,是被上訴人主張其首次應給付利息之時間為1 10年之農曆過年前1週,核屬可採,且被上訴人業於110年2 月6日給付上訴人此部分利息,有匯款紀錄在卷可稽(見原 審卷第48頁),上訴人就此亦無爭執,自堪認被上訴人已依 系爭借據之約定給付利息無誤。  ㈡上訴人雖稱被上訴人自陳兩造間前已成立消費借貸契約,系 爭借據為事後補簽及追認,上訴人自得請求系爭借據簽訂前 108年、109年之利息云云。然無論兩造間之消費借貸契約係 成立於何時,有關借款利息之約定,依系爭借據所載內容, 既無法認定雙方已合意自簽訂該借據前之時點起算,前已詳 述,且上訴人亦未能提出其他證據,以證明兩造除系爭借據 外,尚有其他利息之約定存在,則其以備位之訴,請求被上 訴人給付簽訂系爭借據前108年、109年之利息共計60萬元, 自非有據,無從准許。  七、綜上所述,上訴人先位之訴,依民法第692條第3款、第694 條第1項、第697條第1、2項、第699條等規定,請求被上訴 人協同辦理合夥清算,並依清算結果返還出資額及分配合夥 利益;及備位之訴,依兩造間之消費借貸契約,請求被上訴 人給付60萬元,及自113年1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 計算之利息,均屬無據,不應准許。從而原審所為上訴人敗 訴之判決,並無不合。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 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其上訴。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 、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趙雪瑛                法 官 馬傲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 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強梅芳

2025-01-21

TPHV-113-上-1056-20250121-1

再易
臺灣高等法院

修復漏水等再審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再易字第5號 再審原告 楊慶順 楊慶彩 再審被告 劉翠淑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修復漏水等再審之訴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 民國110年11月30日本院110年度上易字第42號第二審確定判決, 提起再審之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確 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 項定有明文。又提起再審之訴,應依同法第501條第1項第4 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 據,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其未表明者,無庸命其補正(最 高法院60年台抗字第538號裁定參照)。 二、查本院110年度上易字第42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 係不得上訴於第三審之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0年11月30日 判決即告確定,判決送達當事人之最後日期為110年12月14 日等情,有原確定判決及本院民事書記官辦案進行簿可稽( 見本院卷第53-68、99頁)。再審原告雖以伊因觀音佛祖開 釋,於114年1月1日知悉再審被告未繳納鑑定費,卻於前審 提出偽造之統一發票、代收轉付收據等件,原確定判決應有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8款、第9款、第10款、第497條 及第498條規定之再審事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訴。然統一發 票、代收轉付收據均係前審存在者,且再審原告就所主張之 再審理由發生於原確定判決送達後或其知悉在後一事,並未 提出證據以為證明。故本件提起再審之不變期間應自原確定 判決送達時起算,再審原告遲至114年1月6日始提起本件再 審之訴(見本院卷第3頁),顯已逾30日之不變期間,而非 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何若薇               法 官 趙雪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楊璧華

2025-01-20

TPHV-114-再易-5-20250120-1

臺灣高等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1515號 抗 告 人 張守華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盧元龍間停止執行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11月6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643號所為裁定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相對人於原法院聲請意旨略以:抗告人前持臺灣新竹地方法 院(下稱新竹地院)107年度司執字第22852號債權憑證(原 執行名義:新竹地院104年度司票字第503號,下稱系爭債權 憑證)為執行名義,聲請原法院以113年度司執字第210334 號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就相對人之財產於新 臺幣(下同)50萬元,及自103年9月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6%計算之利息範圍內為強制執行。惟相對人已對抗告人提 起臺北地院113年度訴字第6375號債務人異議之訴(下稱系 爭異議之訴),為免系爭執行事件繼續進行,將致相對人受 有難以回復之損害,爰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聲 請裁定停止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程序(下稱系爭執行程序) 。 二、原法院准予相對人供擔保後停止執行,抗告人不服提起抗告 ,其抗告意旨略以:系爭執行程序所執行之標的,為相對人 對第三人之金錢債權,縱繼續執行,亦不致使相對人受有難 以回復之損害,原裁定未敘明有何停止執行之必要性,僅命 相對人以181,128元供擔保,即准予停止系爭執行程序,顯 於法不符,爰提起抗告,請求廢棄原裁定,並駁回相對人之 聲請等語。 三、按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 為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 訴,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 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按法院因必要情形 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者, 該擔保金額之多寡應如何認為相當,固屬法院職權裁量之範 圍。惟此項擔保係備供強制執行債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 之賠償,故法院定擔保金額時,自應斟酌該債權人因停止執 行可能遭受之損害,以為衡量之標準。而債權人因停止執行 可能遭受之損害,在確定判決命為金錢給付之情形,係指債 權人因停止執行延後受償,未能即時利用該款項,所可能遭 受之損害而言(最高法院96年度台抗字第538號裁定意旨參 照)。 四、經查:  ㈠抗告人以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原法院聲請以系爭執 行事件對相對人之財產於50萬元本息範圍內為強制執行,又 相對人已就系爭執行程序提起系爭異議之訴等情,有民事起 訴狀、本票影本、系爭債權憑證等存卷可佐(見本院卷第21 -33頁),且系爭異議之訴尚在臺北地院審理中,系爭執行 程序仍未終結等情,亦經本院查明無誤(見本院卷第37、39 頁)。  ㈡抗告人雖稱系爭執行程序之執行標的,乃相對人對第三人之 金錢債權,縱繼續執行,亦不致使相對人受有難以回復之損 害,應無停止執行之必要云云。然查,系爭執行程序如繼續 進行,並由抗告人受領執行相對人財產所得之款項,因金錢 具有易於處分、流動之特性,倘系爭執行程序確有不當,相 對人所受損害,即有難以回復之可能,抗告人僅以系爭執行 程序之執行標的為相對人之債權,指稱並無停止執行之必要 云云,尚非可取。且觀諸系爭異議之訴起訴狀內容及審理情 形,亦無顯然不備起訴合法要件、當事人不適格或顯無理由 之情事,則相對人主張有停止執行之必要,自屬可採。  ㈢從而,相對人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聲請裁定停止 系爭執行程序,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又原裁定斟酌抗 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應為其債權於停止執行期間無法 及時受償所受之利息損失,並參考各級法院辦案期限實施要 點之規定及法定利率,計算抗告人於該段期間之利息損失約 為181,128元,而准許相對人以181,128元為抗告人供擔保後 ,得停止系爭執行程序,經核亦無違誤。抗告人指摘原裁定 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趙雪瑛                法 官 馬傲霜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強梅芳

2025-01-20

TPHV-113-抗-1515-20250120-1

臺灣高等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4號 聲 請 人 楊慶順 楊慶彩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劉翠淑間修復漏水等再審之訴事件(本院 114年度再易字第5號),聲請停止執行,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 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 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 ,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 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固有明文。然如債務人所提訴訟為不合法 、當事人不適格、顯無理由,或繼續執行仍無害債權人或第 三人之權利者,均難認有停止執行之必要(最高法院101年 度台抗字第787號裁定參照)。 二、聲請人聲請意旨略以:伊已就本院110年度上易字第42號確 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即本院114年度再易字第5號),爰依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聲請准予停止臺灣臺北地方 法院113年度司執字第160014號強制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 序(下稱系爭執行程序)等語。 三、查聲請人所提再審之訴,業經本院以再審之訴不合法,裁定 駁回在案,揆諸前開說明,系爭執行程序應無依聲請人所請 裁定停止必要。從而,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祖民               法 官 何若薇               法 官 趙雪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楊璧華

2025-01-20

TPHV-114-聲-14-202501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