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返還車輛

共找到 125 筆結果(第 41-50 筆)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返還車輛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2252號 原 告 內行佳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柳美雲 被 告 林惠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車輛等事件,於民國114年1月14日言詞辯 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6,956元,及自民國113年12月12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新臺幣218元,並應自本判決確定之翌 日起至清償日止,加給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由原告負 擔新臺幣10,682元。 四、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 五、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一)原告名下登記有車牌號碼000-0000、廠牌AUDI(奧迪)、 型式Q3 SPORTBACK 35 TESI、民國110年4月出廠之自用小 客車(下稱系爭汽車),被告並非原告之股東或員工,依 法不應有使用系爭汽車之權利,然被告為訴外人即原告股 東林妤蓁之母,平時確有交付被告使用系爭汽車,並約定 借用期間系爭汽車相關貸款、稅金均由被告負責繳交。原 告基於財產保護,已於113年8月20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 終止雙方借用關係,並要求被告返還系爭汽車,然被告迄 未返還,爰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 汽車。 (二)又系爭汽車向訴外人陽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 信銀行)辦理分期貸款中,然被告自113年8月起即拒絕繳 交銀行貸款,原告迫於維持信用,乃先行代繳新臺幣(下 同)16,956元,依約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返還等語。 (三)聲明:  1、被告應將系爭汽車返還原告。  2、被告應給付原告16,956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日,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抗辯: (一)被告為建設公司之代銷業者,銷售間數多,建商遂要求開 立發票,原告得知後乃主動借名讓被告成立原告公司,因 被告為實際經營者,當時並口頭約定被告佔大比例,合作 期間原告並未提供任何帳目。系爭汽車雖登記於原告名下 ,然購買系爭汽車之頭期款、分期貸款、保險均由被告繳 納,被告乃系爭汽車之實際所有人,兩造並無約定借用期 間,原告主張兩造就系爭汽車有約定借用期間,均與事實 不符。 (二)原告自113年2月28日起業務停擺,被告於同年8月4日要求 原告對帳,原告以電腦口述,明確顯示原告溢領分配盈餘 ,原告於同年8月29日日緩緩拼湊出不實帳目。被告於同 年月19日以存證信函通知原告,表明原告帳目須清楚,被 告將暫停繳交系爭汽車貸款,並請原告以公款繳納,待清 算3年之營收約1,400萬元後,被告亦會負起繳納責任。原 告前曾告訴被告刑事侵占,業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原 告之訴,實無理由等語。 (三)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三、本件原告主張系爭汽車登記為原告名下,被告為原告股東林 妤蓁之母,由被告使用系爭汽車及負責繳納相關貸款、稅金 。原告於113年8月22日(原告誤載為同年月20日)以存證信 函通知被告終止雙方借用關係,並要求被告返還系爭汽車, 然被告迄未返還。又被告嗣後拒絕繳納系爭汽車貸款,原告 已代被告向陽信銀行繳交113年8月之貸款16,956元之事實, 業據原告提出汽車行車執照、新領牌照登記書、存證信函、 中華郵政掛號郵件收件回執、轉帳通知、柳美雲銀行帳戶存 摺封面影本各1件為證(見本院補字卷第17頁至第27頁), 核屬相符,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見本院114年1月14日言詞辯 論筆錄,本院卷第62頁),自堪信為真實。 四、原告又主張系爭汽車為其所有,兩造約定交由被告使用,借 用期間相關貸款、稅金均由被告負責繳交,原告已終止兩造 之借用關係,並代被告墊付系爭汽車貸款16,956元,依民法 第767條第1項規定及兩造約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汽車及代 墊款16,956元等情,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 經查: (一)按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 。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 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民法第76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 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亦有明文。是民事訴訟如係由原 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 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 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 請求(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41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 (二)原告主張系爭汽車為其所有,兩造約定由被告負責繳納陽 信銀行之貸款等情,既為被告以前開情詞否認,原告自應 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經查原告主張系爭汽 車為其所有乙節,固提出汽車行車執照、新領牌照登記書 影本各1件為證,雖堪認系爭汽車名義上登記原告為車主 。惟原告法定代理人於本院審理時自承:系爭汽車是被告 出錢購買,也是被告在使用,當初有講好貸款、保險都由 被告繳納,是被告用原告公司名義買的。原告不爭執系爭 汽車屬於被告所有,兩造間並無使用借貸契約等語(見本 院114年1月14日言詞辯論筆錄,本院卷第63頁),核與被 告抗辯購買系爭汽車之頭期款、分期貸款、保險均由被告 繳納,被告乃系爭汽車之實際所有人,兩造並無約定借用 期間乙節相符,堪認原告並非系爭汽車之所有權人,系爭 汽車實際上為被告所有及占有使用,兩造非使用借貸關係 而應成立借名登記契約,兩造並約定仍由被告負責繳納系 爭汽車之分期貸款,則被告占用系爭汽車乃基於其實際所 有權人之身分,並非無權占有,原告自不得依民法第767 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汽車,原告此部分之主張 ,要屬無據,被告抗辯其為系爭汽車之實際所有權人乙節 ,則屬可採。又查系爭汽車既為被告所有,兩造就系爭汽 車雖為借名登記契約,惟兩造已另約定仍由被告負責繳納 系爭汽車之分期貸款,則原告為維持信用,而先行代繳系 爭汽車貸款16,956元,自仍應由被告負擔。被告雖抗辯原 告溢領分配盈餘,被告已以存證信函通知原告以公款繳納 ,待清算3年之營收約1,400萬元後,被告亦會負起繳納責 任云云,惟此核屬原告公司內部之帳務問題,與系爭汽車 分期貸款應由被告繳納之約定無涉,被告自不得以此事由 據為拒絕給付系爭汽車貸款之正當理由,被告上開抗辯, 委無可採。是原告依兩造約定,請求被告返還原告代墊11 3年8月之系爭汽車貸款16,956元,要屬有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主張系爭汽車為其所有乙節,未能舉證以實 其說,自應駁回原告此部分之請求;另原告主張兩造約定系 爭汽車由被告負責繳納陽信銀行之貸款乙節,則屬可採,原 告請求被告返還其代墊之貸款16,956元,要屬有據,被告抗 辯須待原告帳目清楚,被告亦會負起繳納責任云云,為無可 取。從而原告依兩造約定,請求被告給付16,956元,及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12月12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 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原告另依民法第 767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汽車,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六、末按法院為終局判決時,應依職權為訴訟費用之裁判。各當 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 ,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 出之訴訟費用。依第1項及其他裁判確定之訴訟費用額,應 於裁判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計算之利息。民事訴 訟法第87條第1項、第79條、第91條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本 件原告之訴為一部勝訴、一部敗訴,訴訟費用即第一審裁判 費10,900元,本院審酌原告勝訴部分16,956元占原告訴訟標 的價額996,956元之比例約為2%(百分以下4捨5入),因認 本件訴訟費用應由被告負擔2%即218元(元以下4捨5入,下 同),其餘10,682元由敗訴之原告負擔,爰依職權確定如主 文第3項所示。 七、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本院併依 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原告就此部分請求准為假執行之宣告,僅是促請本院職權之 發動,不另為准許之諭知;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 請,因之失所依附,應併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或舉證,核均 與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民 事訴訟法第87條第1項、第79條、第91條第3項、第389條第1 項第5款,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林雯娟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 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 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朱烈稽

2025-01-23

TNDV-113-訴-2252-20250123-1

鳳簡
鳳山簡易庭

返還車輛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鳳簡字第50號 原 告 林辰 被 告 威利當鋪(聚億)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車輛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因財產權而起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 判費,此為起訴必須具備;又起訴不合程式而可以補正者, 法院應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 之,簡易訴訟程序亦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適用第24 9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甚明。 二、本件原告請求返還車輛等事件,未據繳納第一審裁判費新臺 幣1,000元,本院前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以113年度鳳補字 第499號裁定命原告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該裁定已於同 年月23日寄存送達原告,有本院送達證書附卷可稽。原告逾 期迄未補繳,有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本院鳳山簡 易庭民事查詢簡答表、本院答詢表在卷足據,揆諸前揭說明 ,其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鳳山簡易庭 法 官 侯雅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王居玲

2025-01-23

FSEV-114-鳳簡-50-20250123-1

簡上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車輛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178號 上 訴 人 陳珠仔 訴訟代理人 劉志明 被上訴人 張瑞誠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車輛等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月19 日本院中壢簡易庭112年度壢簡字第1542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於113年12月17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被上訴人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 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上訴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 判決。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   車號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登記於訴外人 劉承樹名下,為訴外人劉承樹所有。嗣訴外人劉承樹於民國 111年8月22日死亡,上訴人為訴外人劉承樹之單獨繼承人, 是上訴人即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系爭車輛現為被上訴人 所占有,被上訴人並已於112年3月30日承諾欲返還系爭車輛 ,然迄今仍未歸還。被上訴人無權占有系爭車輛,並獲有每 日新臺幣(下同)1,200元之不當得利,爰依民法第767第1 項前段及第179條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請求被上訴人 返還系爭車輛,並應自112年4月15日起至返還系爭車輛之日 止,按日給付上訴人2,900元,及自各到期日之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原審判決駁回上訴人之 訴,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上訴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 被上訴人應將車牌號碼:000-0000號汽車返還上訴人。㈢被 上訴人應自112年4月15日起至返還上開車輛之日止按日給付 上訴人2,900元及自各到期日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 三、被上訴人未於第二審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惟於原審則以:其 於109年3、4月間向訴外人劉承樹以30萬元購買系爭車輛, 並已按月給付買賣價金完畢,然於價金給付完畢後至辦理過 戶前訴外人劉承樹即已死亡等語,資為抗辯。 四、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判決書內應記載之事實,得引用第一審判決。又判決書內 應記載之理由,如第二審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 上之意見,與第一審判決相同者,得引用之。民事訴訟法第 45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此一規定,依 同法第436條之1第3項,於簡易程序之第二審亦有準用。 (二)本件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79條之規定訴請被上訴人返 還系爭車輛,及請求如聲明所示之不當得利乙節為無理由等 節,本院認定之事實與所採見解均與原審相同,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454條第2項規定,均援用原審之判決理由,除補充如 下外,不再贅述。 (三)上訴人提起上訴仍稱被上訴人應就與劉承樹就系爭車輛有成 立買賣契約乙節負擔舉證責任,上訴人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 人,被上訴人之買賣價金尚未清償等語。然查:  1.就被上訴人與劉承樹就系爭車輛成立買賣契約乙節,證人陳 志奇已於原審具結證稱:其先前駕駛登記於駿勝交通有限公 司(下稱駿勝公司)名下之車輛,而駿勝公司之法定代理人 即為訴外人劉承樹。被上訴人在109或110年有向訴外人劉承 樹購買一輛白色、三菱的小車,當時其與訴外人劉承樹及被 上訴人一起去春日路的二手車廠將車輛牽回來,印象中是買 30萬元,牽回來後就是被上訴人在使用等語(原審卷第72頁 反面第14至19行、73頁第8至17行、24至31行、73頁反面第1 至5、第20至26行)。證人陳志奇雖為被上訴人之員工,然 其證詞既經具結,應無甘冒偽證罪追訴處罰之風險,其上開 證詞,堪可採信,又上訴人僅空言指稱證人陳志奇證詞可議 等語,卻未提出其他證據供本院審酌,難認有據。又證人陳 志奇上開所述車輛廠牌、顏色均與系爭車輛相符,有汽車新 領牌照登記書在卷可參(原審卷第6頁),堪認證人所述被 上訴人向訴外人劉承樹所購買者,即為系爭車輛。  2.證人陳志奇上開證詞已足證明被上訴人以30萬元向劉承樹購 買系爭車輛,且系爭車輛已經交付而由被上訴人占有使用, 從而,被上訴人即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等情,堪以認定。 上訴人稱被上訴人未就其與劉承樹就系爭車輛有買賣關係舉 證乙節,顯然無據。  3.上訴人另稱,被上訴人曾於112年4月13日於LINE稱:「小車 3820你們可來牽,我再重申一次,要遷去哪裡是你們的問題 跟我沒關係,不用等到4/18!我明天整天等著你們來牽車當 場點交」等語,應可認定被上訴人自承對系爭車輛並無權利 等語。然查被上訴人於上開訊息中僅係向訴外人即劉承樹之 妹妹劉家妤表示其同意將系爭車輛交付,然並未表示放棄系 爭車輛之所有權,或稱上訴人即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且 被上訴人於傳送上開訊息後即表示系爭車輛係被上訴人向劉 承樹以30萬元購買等語(原審卷第77頁),是本院無從以上開 訊息認定被上訴人有自承其非系爭車輛所有權人之意,上訴 人以此主張其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難認有據。  4.另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仍積欠劉承樹債務,系爭車輛之買賣 價金亦尚未清償完畢等語,並提出帳簿為證(本院卷第113-1 27頁、第143-165頁)。然劉承樹已依買賣契約之約定將系爭 車輛交付被上訴人,則被上訴人已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乙 節,業經認定如上,被上訴人是否有積欠劉承樹款項,均不 影響被上訴人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之地位,僅係上訴人是 否得請求被上訴人給付買賣價金之問題,是上訴人此部分主 張,亦不足採。  5.準此,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為被上訴人,上訴人既非系爭車 輛所有權人,則其請求被上訴人返還系爭車輛及依民法第17 9條規定請求被上訴人給付不當得利,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 五、綜上所述,上訴人依民法第767第1項前段及第179條之法律 關係,請求被上訴人返還系爭車輛及請求給付不當得利,為 無理由,不應准許,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經核並無不 合,上訴人仍執前詞提起上訴,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陳述及提出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   認均不足以影響判決之結果,爰不另逐一論述。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 3項、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魏于傑                  法 官 許曉微                   法 官 江碧珊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林冠諭

2025-01-23

TYDV-113-簡上-178-20250123-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返還車輛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948號 原 告 黃金永 法定代理人 黃乙策 訴訟代理人 黃勃叡律師 被 告 鄭玉珠 訴訟代理人 洪主民律師 複 代理人 陳育仁律師 林奕廷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車輛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24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將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及其鑰匙2把、行車執 照返還原告。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於原告以新臺幣30萬元供擔保後,准予假執行,但被告如 以新臺幣100萬3000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車牌號碼000-0000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為原告出資購買,並登記於原告名下,是系爭車輛及其鑰匙 2把、行車執照均為原告所有。而前開之物現均為被告持有 中,原告向被告索討,被告均置之不理,爰依民法第767條 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返還上開之物等語。並聲明:㈠ 被告應將廠牌PORSCHE(車牌000-0000)自用小客車1輛及其 鑰匙2把、行車執照返還原告。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 執行。㈢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抗辯:系爭車輛及其鑰匙2把、行車執照雖確實在被告 占有中,然系爭車輛係由兩造共同經營之公司出資購買,尚 難確認系爭車輛確實為原告所有,應為兩造共有,原告應無 權請求被告返還系爭車輛及其鑰匙2把、行車執照等語,資 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訴訟 費用由原告負擔。㈢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 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及爭執之事項  ㈠不爭執事項  ⒈系爭車輛登記於原告名下。  ⒉系爭車輛及鑰匙2把、行車執照在被告持有下。   ㈡爭執事項   系爭車輛是否為原告出資所購買(即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是 否為原告)? 四、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是否為原告  ⒈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責任,民 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車輛 為其所有,雖經被告否認,然經函詢交通部臺中區監理所彰 化監理站,系爭車輛之車主登記者為黃金永,此有交通部臺 中區監理所彰化監理站113年4月15日中監單彰一字第113008 6155號暨所附車籍資料(見本院卷第37-38頁)在卷可佐, 可知原告確實為登記名義人,又觀諸原告提出車商即張庭榕 證明書(見本院卷第113頁),其上載明「緣於民國(下同 )111年4、5月左右,因黃金永先生透過台中速必威汽車修 配廠,向本公司購買車牌為000-0000 凱燕車輛,故出具此 證明書予黃乙策先生,保證上開交易過程均層實且相關費用 均已結清。」,可知系爭車輛確實為原告出資所購買,並為 登記名義人,是可認原告主張其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人,自 屬可信。  ⒉被告雖辯稱,系爭車輛為兩造共同經營之公司所購買,應為 兩造共有,然被告並無提出實據,且本院當庭詢問是哪家公 司出資購買,被告當庭亦無法明確說明,僅表示:這是收取 五家公司之營收所購買,廠商收款都是到公司來收,營收都 是由原告收走,原告收走後都是入私人帳戶,都是現金交易 (見本院卷第119頁)等語,然原告購買系爭車輛之資金來 源與系爭車輛之所有權歸屬無關,縱然原告是使用他人之資 金購買,該只要出賣人與原告有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並 交付系爭車輛,該所有權移轉於原告,原告之資金來源乃原 告與金主之間債務問題,與所有權之歸屬無關,是被告單純 否認原告為所有權人,然並無提出實據佐證,被告之抗辯即 屬無據。  ㈡被告雖聲請傳喚摩洛哥車業之負責人張庭榕到庭,待證事實 為系爭車輛為兩造共同所購買,且由兩造共同經營之公司所 支付,然張庭榕已經出具上開證明書表示系爭車輛之購買過 程,且原告已經結清所有費用,且一般而言,買家之資金來 源,賣家亦無法得知,且縱然由向他人借貸之資金購車,亦 與所有權之歸屬無關,已如前述,是被告之聲請並無必要, 一併敘明。 五、綜上所述,原告為系爭車輛、鑰匙2把、行照之所有權人, 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車 輛及其鑰匙2把、行車執照,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本件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爰各酌定相當 擔保金額准許之。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經審酌均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逐一論駁,併此敘明。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冠霖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許千士

2025-01-22

TCDV-113-訴-948-20250122-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返還車輛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3433號 原 告 許漢中 訴訟代理人 陳寶華律師 被 告 陳廼璋 當事人間返還車輛等事件,本院於114年1月16日言詞辯論終結, 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將車牌號碼000-0000號、車身號碼WDD0000000A40646 8號、廠牌名稱Mercedes-Benz、顏色黑色之汽車乙輛、鑰匙 乙把及行照正本返還原告。 二、被告應自民國113年12月24日起至返還前項所示車輛之日止 ,按月給付原告新臺幣9,000元。 三、本判決第一項部分於原告以新臺幣109,000元為被告供擔保 後,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327,200元為原告預供擔 保,得免為假執行。 四、本判決第二項已到期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就各到期部分如 分別以新臺幣9,000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各免為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二、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均不 在此限,又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 之陳述者,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2、3款、第256條分別定有明文。經查,本件原告起訴聲 明第1、2項原請求:「㈠、被告應將車牌號碼「BLY-3069號 」之車輛一臺及附屬之鑰匙返還予原告。㈡、被告應給付原 告新臺幣(下同)43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嗣於民國113年12月31 日具狀及於114年1月16日言詞辯論期日以言詞變更前開聲明 為:「㈠、被告應將車牌號碼為「BLY-3069號」之車輛一臺 、鑰匙一把及行照正本返還原告。㈡、被告應自起訴狀繕本 送達翌日起至返還系爭車輛之日止,按月給付原告9,000元 。」,原告前揭聲明所為變更,核屬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 項之聲明,且屬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而原告 請求基本事實均同一,依前揭法條規定,均無不合,自應准 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兩造前為公司合夥人,於110年1月7日購買車牌 號碼「BLY-3069號」、車身號碼WDD0000000A406468號、廠 牌名稱Mercedes-Benz、顏色黑色之自用小客車乙輛(下稱 系爭車輛),並登記在原告名下,原告為系爭車輛之所有權 人。雙方另約定原告將系爭車輛無償提供被告使用,然被告 應繳納購車貸款,詎被告自110年8月即停止繳納車貸,此後 均由原告繳納車貸,然被告卻仍占用系爭車輛而詎不返還, 原告以起訴狀繕本送達為終止系爭車輛使用借貸之意思表示 ,系爭使用借貸契約(下稱系爭契約)既經原告終止,被告 自應返還系爭車輛,爰依民法第767、470、179(請求擇一 為有利原告之判決)規定,請求被告返還系爭車輛、附屬之 鑰匙1把、及行照正本。此外,被告無權占有系爭車輛屋, 造成原告無法使用車輛之損害,另應賠償原告相當於租金之 不當得利等語。 二、並聲明:㈠、如主文第1項、第2項所示。㈡、原告願供擔保, 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三、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 任何聲明或陳述。 四、法院之判斷: ㈠、原告主張之前開事實,業據提出與所述相符之車籍證明書、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3年度偵字第37311號不起訴處 分書為證;被告對於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已於相當時期受 合法之通知,無正當理由,而於言詞辯論期日不到場,亦未 提出準備書狀爭執,本院審酌前開證據,堪認原告主張屬實 。 ㈡、按借用人應於契約所定期限屆滿時,返還借用物;未定期限 者,應於依借貸之目的使用完畢時返還之。但經過相當時期 ,可推定借用人已使用完畢者,貸與人亦得為返還之請求。 借貸未定期限,亦不能依借貸之目的而定其期限者,貸與人 得隨時請求返還借用物。承租人於租賃關係終止後,應返還 租賃物,民法第470條定有明文;次按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 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 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亦 為民法第767條第1項所明定。經查,兩造間之系爭契約既因 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而終止,原告自得依前開規定請求被告 返還系爭車輛、附屬之鑰匙乙把及行照,原告此部分請求均 屬有據。又本院認原告聲明第1項部分依民法第470條、第76 7條規定均有理由而予准許,則原告另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 求,即無庸再予審酌,併此說明。 ㈢、復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 利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民法 第179條亦定有明文;再按無權占有他人車輛,可能獲得相 當於租金之利益,可能獲得相當於租金之利益,為社會通常 之觀念。再查,被告於系爭契約終止後仍無權占有系爭車輛 ,其受有利益而致原告受有損害,堪予認定,爰審酌原告提 出與系爭車輛同款式之租金為每月9,000元,有卷附冠群租 車報價單影本在卷可按,則原告主張於系爭契約終止後,被 告仍無權占有系爭車輛使用,受有相當於上開租金之利益, 並使原告受相當於租金即每月9,000元之損害,亦屬可採。 從而,原告依前開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之翌日(即113年12月24日起)至交還系爭車輛之 日止,按月給付9,000元,也有理由,爰判決如主文第2項所 示。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審酌後 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本判決主文第1項部分,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 行,核與民事訴訟法第390條第2項之規定並無不合,茲酌定 相當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而本判決第2項部分,就已到期 部分,所命給付金額均在50萬元以下,依民事訴訟法第389 條第1項第5款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原告聲請供擔保 准予假執行,僅係促使法院注意,附此敘明。又前開假執行 部分,被告雖均未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為求兩造公平,爰 併依同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分別依職權酌定相當之擔保金 額宣告之。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士傑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楊玉華

2025-01-21

TCDV-113-訴-3433-20250121-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給付買賣價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723號 原 告 李宗達 訴訟代理人 張祺羚律師 被 告 陳世昌 訴訟代理人 柯漢廷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買賣價金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3 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 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款、第3款分別定有明文 。經查,原告原以被告為相對人,主張被告尚未給付原告買 賣車輛之價金新臺幣(下同)190萬元,向本院聲請核發支 付命令(112年度司促字第30124號),併為聲明:被告應給 付原告買賣價金190萬元,及自支付命令送達之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利息(112年度司促字第30124號卷 《下稱司促卷》第7頁)。而被告法定期間內對上開支付命令 提出異議,依民事訴訟法第519條第1項規定,以原告支付命 令之聲請視為起訴。嗣原告於民國113年6月5日言詞辯論期 日當庭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追加備位聲明:被告應返還 車牌000-0000、廠牌為Mercedes-Benz、型號C300之車輛( 下稱系爭車輛)予原告,並自110年6月4日起至返還車輛予 原告之日止,以每日6,266元計算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予 原告;復於同年7月11日具狀減縮備位聲明中有關於每日請 求給付之金額為850等情,有言詞辯論筆錄及民事變更暨陳 報狀在卷可考(本院卷第59至60頁、第111頁)。經核原告 追加聲明部分係基於被告受領占有系爭車輛之同一基礎事實 所、變更每日請求金額部分係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核 與前揭規定相符,均應予准許。 二、被告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 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於109年至110年間向原告購買其名下系爭車輛,並協議買賣價金為190萬元,被告要求原告先將移轉登記之相關文件交給被告辦理,原告基於信任遂先行交付相關文件及系爭車輛,被告即於110年6月4日至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將系爭車輛辦理過戶至被告名下。兩造已就系爭車輛合意成立買賣契約,然被告迄今仍未給付原告系爭車輛價金。又倘兩造就系爭車輛買賣契約不存在,則被告受領系爭車輛之移轉,並於110年6月4日辦理過戶,係屬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移轉、登記及使用系爭車輛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被告應返還系爭車輛及其所受之利益等語。爰先位依買賣契約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90萬元及自支付命令送達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利息;備位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系爭車輛予原告,並自110年6月4日起至返還車輛予原告之日止,以每日850元計算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予原告。   二、被告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據其之前言詞辯論所為之 聲明及陳述如下:本件係因被告要求原告提出所投資「旭茂 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旭茂公司)及「蘇州合星精密模具有 限公司」等公司報表及盈利狀況,原告才同意清償系爭車輛 車貸後交予被告作為償還投資本金,並故意以不簽定中古汽 車買賣定型化契約方式,再於超過2年後以被告未支付系爭 車輛買賣價金之不實主張,提起本件訴訟。原告明知被告長 期不在國內,為求脫免返還投資款,利用司法訴訟程序,謊 稱被告刑事詐欺、民事給付買賣價金等語,資為抗辯。並聲 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145頁): ㈠、原告於108年8月14日向訴外人李宗哲以186萬元購買系爭車輛 。 ㈡、系爭車輛車於110年6月4日辦理過戶至被告名下,並由被告持 有至今。 ㈢、被告並未因系爭車輛過戶至名下而支付款項予原告。   四、本院之判斷:   原告主張兩造間就系爭車輛存有買賣關係,倘無買賣關係, 被告無法律上原因受有登記及使用系爭車輛之利益。被告應 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返還原告系爭車輛及持有期間所受之 利益等語,惟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茲就兩造間之 爭執事項,論述如下: ㈠、兩造間就系爭車輛是否成立買賣契約?  ⒈按稱買賣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移轉財產權於他方,他方支 付價金之契約。當事人就標的物及其價金互相同意時,買賣 契約即為成立,民法第345條定有明文。按請求履行債務之 訴,除被告自認原告所主張債權發生原因之事實外,應先由 原告就其主張此項事實,負舉證之責任,必須證明其為真實 後,被告於其抗辯事實,始應負證明之責任,此為舉證責任 分擔之原則,最高法院43年台上字第377號著有判例可資參 照。又倘不負舉證責任之他造當事人,就同一待證事實已證 明間接事實,而該間接事實依經驗法則為判斷,與待證事實 之不存在可認有因果關係,足以動搖法院原已形成之心證者 ,將因該他造當事人所提出之反證,使待證事實回復至真偽 不明之狀態。此際,自仍應由主張該事實存在之一造當事人 舉證證明之,始得謂已盡其證明責任(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 字第2058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原告主張兩造間成立買賣契約無非係以系爭車輛已於110年6 月4日過戶至被告名下。然車輛移轉過戶原因本即多端,贈 與、交換、抵債皆為適法之原因,買賣並非唯一選項。自無 從以系爭車輛自原告名下移轉至被告名下,即推論兩造就系 爭車輛成立買賣關係。次查,證人洪守堉於本院證稱:偵查 中有去地檢署作證車輛是原告的,該車輛本來是我在開的, 原告把車子賣給被告,車子就開走了;大約109年的時候, 原告有2部車,系爭車輛買回來之後,就放在公司的車庫, 我出門代步都是開系爭車輛,我開了一陣子跟原告說,乾脆 把車賣給我,原告口頭上同意賣給我,但是我還沒有支付買 賣價金。我口頭跟原告談好之後,就把車子拿去貸款,貸款 金額大約180萬,錢是公司拿走的,作為週轉金使用,貸款 是公司在繳納的;被告從大陸回來,沒有代步工具,系爭車 輛比較省油,所以被告詢問原告可不可以把系爭車輛賣給被 告,原告再詢問我可不可以賣給被告,我說車子還沒有賣給 我,要把車子賣給誰,原告可以自己決定,後來原告就說要 辦理過戶,因為被告要把車子開走,我就把車子鑰匙拿給被 告,當時原告跟我說已經把車子賣給被告了,當初要賣給我 的價金是190萬,賣給被告的金額我不知道等語(本院卷第1 26頁至127頁);證人洪守堉於原告對被告提起詐欺刑事告 訴案件中證稱:那台車本來是公司的,但是掛名在李宗達名 下,當初我有拿那臺車去辦貸款,李宗達跟我說陳世昌要跟 他買這台車,然後李宗達要我把貸款清償,因為他說要把車 過戶給陳世昌,陳世昌就把車子開走了,就我所知他們兩個 人確實有討論過,陳世昌是否要再辦貸款把錢還給李宗達, 後續討論我就不清楚了等語(第269至1710頁)。基上,原 告於108年8月14日以186萬元之價金購買系爭車輛後即停放 於旭茂實業有限公司,除提供證人洪守堉代步使用,更提供 予洪守堉擔任負責人之旭茂公司作為借款之擔保品,顯見證 人洪守堉與原告交誼非淺,證人洪守堉證詞是否公正客觀, 有無刻意偏袒原告利益,已非無疑。復佐以原告於刑事案件 中一再堅稱兩造與證人洪守堉均為旭茂公司股東等語(詳本 院卷第153頁、第159頁、第165頁),然原告於本件審理時 改口否認其為旭茂公司股東,僅為旭茂公司業務後,證人洪 守堉亦附和原告說詞證述原告單純是旭茂公司業務不是旭茂 公司股東,且被告跟旭茂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僅是朋友等語 (本院卷第127頁)。顯見證人洪守堉證述內容確實有偏頗 原告利益之虞,證人洪守堉證述內容自難盡信。再參以證人 洪守堉證述其與原告就系爭車輛口頭成立買賣契約後,並以 系爭車輛貸款取得資金後,猶不需給付原告買賣價金,仍可 以系爭車輛貸款取得之資金供旭茂實業有限公司營運週轉使 用,此與常情已有不符。其次,洪守堉證述以系爭車輛貸款 180萬元,然原告於購買系爭車輛時已貸款141萬元支付價金 等情,有契約書在卷可考(本院卷第101頁)。證人洪守堉 是否能再以系爭車輛貸得180萬元款項,亦屬有疑。證人洪 守堉證述內容因有上述諸多不合常理之情事而降低證述內容 之憑信性。況證人洪守堉並未親聞見證兩造合意以價金190 萬元就系爭車輛成立買賣契約,僅係聽聞原告之陳述,且證 述內容憑信性不高,自無從僅以證人洪守堉之證述為有利於 原告之認定。此外,原告對於兩造就系爭車輛以190萬元成 立買賣契約乙節,並未提出其他具體事證以實其說,從而, 原告主張兩造間就系爭車輛成立買賣契約,並依據買賣契約 請求被告給付190萬元價金,實屬無據,不應准許。 ㈡、原告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系爭車輛及占有期間 每日850元之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有無理由?  ⒈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 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民法第 179條定有明文。又所謂「給付型之不當得利」,係基於受 損人有目的及有意識之給付而發生之不當得利。此種類型之 不當得利,既因受損人自己行為致原由其掌控之財產發生主 體變動,故主張該請求權成立之原告,應證明被告受領給付 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無法律上原因之消極事實,本質上固 難以直接證明,僅能以間接方法證明之,然原告仍應先舉證 被告受領訟爭給付之事實(或為被告所不爭執),再由被告 就其所抗辯之原因事實為真實完全及具體之陳述,使原告得 就該特定原因之存在加以反駁,並提出證據證明之,俾法院 憑以判斷被告受利益是否為無法律上原因。如該要件事實最 終陷於真偽不明,應將無法律上原因而生財產變動消極事實 舉證困難之危險歸諸原告,尚不能因此謂被告應就其受領給 付之法律上原因負舉證責任。  ⒉經查,系爭車輛係由原告提供過戶資料供被告辦理過戶,並 交付予被告等情,業據原告陳報在卷。是本件被告受領系爭 車輛係屬給付型不當得利,揆諸上述說明,應由原告就不當 得利要件中之「無法律上原因」負舉證責任。被告就系爭車 輛係由原告交付並提供過戶資料等事實,並未爭執,亦即被 告並未爭執受領系爭車輛之事實。惟辯稱兩造間有共同投資 旭茂公司及蘇州合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原告交付系爭車輛 係償還被告投資之本金等語。經查,兩造有共同投資旭茂公 司等情,業經本院認定如上。其次,證人洪守堉及陳俊仁於 刑事案件偵查中證述:我們確實有知道他們有共同在大陸蘇 州有投資一家公司等語(本院卷第171頁);原告訴訟代理人 於本院言詞辯論期日陳述:原告於調查庭陳述是朋友也是股 東,股東所指為兩造有共同投資大陸蘇州模具廠,有投資糾 紛是大陸蘇州模具廠等語(本院卷第193頁);被告於107年 8月22日轉帳10萬元人民幣、於同年月26日、同年10月2日、 同年月10日各轉帳5萬元人民幣,共計25萬元至訴外人莊耀 綸名下,並於107年10月2日以微信向「阿修羅」說明已轉帳 20萬元予莊耀綸等情,有微信截圖、轉帳交易截圖、中國農 民銀行卡交易明細清單等件在卷可參。而原告於刑事案件偵 查於檢察官提示卷內被告與「阿修羅」之微信對話,並訊問 是否為原告與被告之對話時,回答「是」等情,有訊問筆錄 在卷可佐(本院卷第165頁);莊耀綸向被告表示:昌哥,他 說這筆錢不是投資款,只有說你會轉給我,所以我不敢亂回 ,我也不知道你們之間的債務關係,這筆錢後來幾次他有朋 友來大陸玩,一次幾萬幾萬的就都轉交給他們拿去花了等語 ,有微信對話紀錄截圖在卷可證(本院卷第181頁)。基上, 被告匯款人民幣至莊耀綸帳戶後即通知原告匯款情形,而原 告亦曾告知莊耀綸被告會匯款至莊耀綸帳戶等情,足以推論 被告係因原告指示而將25萬元人民幣匯入莊耀綸帳戶;復佐 以證人洪守堉及陳俊仁均證述、原告自承,兩造有共同在大 陸蘇州投資之情事,兩造間既有資金往來及共同投資之事實 ,則被告辯稱原告交付系爭車輛係為抵償投資款乙節,即非 絕無可能。至於原告於本院否認微信暱稱「阿修羅」為其本 人,惟此與原告於刑事案件偵查中之陳述不符,原告就此前 後矛盾之陳述並未提出合理說明,自難因原告於本件審理中 空言否認即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其次,被告對於其取得系 爭車輛之原因事實已為具體及完全陳述,並提供相關事證為 證。揆諸上述說明,原告即需就被告提出抗辯原因事實存在 加以反駁,然原告並未提出任何足以排除被告抗辯事由為真 實之具體事證。亦即原告對於被告無法律上原因之事實並未 善盡舉證責任,而應承受舉證不足之不利益。從而,原告主 張被告為無權占用系爭車輛,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被 告返還系爭車輛及占用期間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即屬無 據,不足採信。    五、結論:原告主張兩造間就系爭車輛存有買賣關係,或被告無 法律上原因受領系爭車輛等情,均未提出足以本院信為真實 之心證。從而,原告先位依買賣契約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9 0萬元價金及自支付命令送達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利息;備位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系 爭車輛予原告,並自110年6月4日起至返還車輛予原告之日 止,以每日850元計算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予原告,均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實、證據已經足夠明確,雙方所提出的攻擊或防禦方 法及所用的證據,經過本院斟酌後,認為都不足以影響到本 判決的結果,因此就不再逐項列出,併此說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因此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民事第七庭  法 官 王婉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張育慈

2025-01-20

PCDV-113-訴-723-20250120-1

桃簡
桃園簡易庭

返還價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桃簡字第438號 原 告 蕭日騏 被 告 王苡柔 訴訟代理人 林玨菁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價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9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 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3款分別定有明文,且依 同法第436條第2項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亦適用之。本件原 告起訴狀原將「符孝尉即億誠國際汽車商行」列為原告(本 院卷第4頁);嗣於民國113年12月19日言詞辯論期日當庭更 正原告為「蕭日騏」(本院卷第51頁反面),核其所為應屬 當事人變更,且其變更前、後之社會事實及重要爭點並無迥 異,尚無妨礙被告防禦權之行使及訴訟之終結,而變更前、 後之主要證據及訴訟資料亦具共通性與關連性,堪認請求基 礎事實同一,依前揭規定,亦無不合。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原告於112年5月16日以新臺幣(下同)18萬元向 被告購買車牌號碼000-0000號之二手汽車1輛(下稱系爭車 輛)並簽訂汽車買賣合約書(下稱系爭契約),原告已依約 給付全部價金,被告則於同日交付系爭車輛,惟原告於112 年7月13日駕駛系爭車輛進廠保養,發現被告故意隱瞞將系 爭車輛於109年間實際里程數由25萬4,515公里調整至5萬多 公里之事實,爰依民法第359條之規定,於112年7月24日以 存證信函或以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作為向被告解除系爭契約 之意思表示,並依民法第259條第1款、同條第5款規定請求 被告返還車輛價金18萬元與加油費、二手車認證、稅務費、 美容等有益費用共計13,887元,共計193,887元等語。並聲 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93,88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系爭契約之實際買受人為原告蕭日騏,而非訴外 人「符孝尉即億誠國際汽車商行」,是原告主張「符孝尉即 億誠國際汽車商行」於112年7月24日以存證信函送達欲解除 系爭契約應非契約當事人而不生解除效力。又原告所提出里 程數查詢結果擷取圖片並無任何用印或證明,否認形式真正 ,且被告在110年8月11日始購入系爭車輛,原告主張被告故 意調整里程數乙事並非事實,另依系爭契約第2條第2項可知 ,被告就系爭車輛里程數並不負瑕疵擔保責任,又原告雖主 張支出有益費用13,887元云云,然未能提出證據原本以供核 對,且實際支出該等費用之人均非原告等語,資為抗辯,並 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原告於112年5月16日向被告購買系爭車輛,並簽訂系爭契約 ,約定買賣價金為18萬元,原告已給付價金完畢,被告則於 同日交付系爭車輛,「符孝尉即億誠國際汽車商行」於112 年7月24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解除系爭契約一節,為原告 所主張,並有汽車買賣合約書、存證信函、函件執據在卷可 稽(本院卷第8頁、第10至13頁),且為被告所不爭執,此 部分事實,應堪認定。又原告主張被告故意隱匿系爭車輛實 際里程數,詐欺原告,欲依民法第359條解除系爭契約並請 求返還有益費用一節,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經 查:  ⒈原告雖以系爭車輛里程數查詢結果擷取圖片(下稱系爭查詢 結果)為據(本院卷第9頁),主張系爭車輛在109年間遭被 告自254,515公里不實調降里程數至5萬多公里云云,然查原 告所提出之系爭查詢結果並非完整表格,自該查詢結果中僅 可看出系爭車輛「進場里程」欄位自下往上分別為「200,51 3」、...、「254,515」、「58,125」、「58,177」...,然 究竟前揭里程數係各係於何時所檢測,並未揭示於系爭查詢 結果中,且經被告否認系爭查詢結果形式真正,而原告既未 能提出其他證據證明其等確為真正,即無從逕以上開證據作 為被告不利認定之依據。  ⒉又經本院職權查詢系爭車輛車籍、車主與檢驗里程數查詢結 果顯示,系爭車輛於103年2月出廠,里程數於108年3月13日 里程數為57,987公里、於108年3月14日為57,993公里、於10 9年1月10日為58,045公里、於109年8月14日為58,267公里、 於110年2月1日為59,187公里,於移轉登記所有權予被告後 之111年3月23日里程數為65,744公里,被告自110年8月12日 起登記為系爭車輛車主,於112年5月26日則將系爭車輛所有 權移轉登記予原告乙情,此有交通部公路局新竹區監理所桃 園監理站113年11月29日竹監單桃一字第1133203245號函暨 函附汽車車籍查詢、汽車車主歷史查詢、檢驗里程數查詢等 件在卷可稽(本院卷第46至49頁),是被告自110年8月12日 起始取得系爭車輛所有權,原告主張系爭車輛於109年間遭 被告故意不實調降里程數云云,顯非有據;另自檢查里程數 查詢資料來看,系爭車輛里程數自108年間起至111年間止, 均未超過7萬公里甚明,原告亦未提出其他證據證明系爭車 輛里程數有自25萬公里不實調降為5萬公里一節,則原告主 張系爭車輛於109年間遭被告故意不實將里程數自254,515公 里調降為5萬多公里云云,顯與卷內客觀證據不符,應非可 採。  ⒊此外,原告向被告購買之系爭汽車屬二手以上之中古車,若 兩造確有約定被告應保證實際里程數與現況里程數相符之合 意,即應在系爭契約第2條第2項「甲方擔保」車輛實際之里 程數和現況之里程數一致欄位直接勾選即可,然系爭契約第 2條第2項雖載明系爭汽車現況里程數為7萬公里,惟「甲方 擔保」欄位並未勾選,此有系爭契約在卷可稽(本院卷第8 頁),足見兩造就被告是否應就系爭車輛里程數負瑕疵擔保 責任一節並未明文約定,此外原告亦未能就其主張被告就系 爭車輛里程數負瑕疵擔保責任一節提出其他證據相佐(本院 卷第51頁反面),難認被告就此應負瑕疵擔保責任。  ㈡基上,原告主張被告應負瑕疵擔保責任,被告故意隱瞞系爭 車輛有里程數不實之瑕疵,而依民法第359條解除系爭契約 ,並請求被告返還價金18萬元及賠償所受損害13,887元,於 法不合,不應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主張依民法第359條規定解除系爭契約,並 依民法第259條規定,主張契約解除後被告應返還買賣價金1 8萬元及賠償所受損害13,887元,均無理由,不應准許。又 原告之訴已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其依據,併予駁回 。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核與本判決所得 心證及結果不生影響,毋庸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桃園簡易庭 法 官 陳愷璘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 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 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徐于婷

2025-01-17

TYEV-113-桃簡-438-20250117-2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車輛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792號 原 告 楊金龍 訴訟代理人 林彥廷律師 被 告 陳惠蘭 訴訟代理人 蔡岳倫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車輛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日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略以:兩造原為夫妻關係,原告前於105年11月間 購買LEXUS廠牌、105年11月出廠、車牌號碼000-0000號、排 氣量1998立方公分之RX200T淺棕色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 輛),並登記於原告名下。嗣原告於108年11月(按依原證二 汽車新領牌照登記書所載,應同年為7月)間另購置一台營業 小客車,因營業用車輛發生事故風險較高,為避免營業用車 輛因事故出險而影響系爭車輛之保費,遂將系爭車輛借名登 記於被告名下,惟系爭車輛實際佔有、使用及收益之人仍為 原告,被告因視力不佳,亦無從使用系爭車輛。詎被告於11 2年9月25日晚間夥同他人,至原告住處竊取系爭車輛,迄未 歸還,原告自得終止兩造間借名登記契約,復依民法所有權 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將系爭車輛返還,並登記回復予原告 ,並聲明:被告應將系爭車輛返還原告,並向監理機關辦理 將系爭車輛登記回復為原告所有。 二、被告答辯略以:系爭車輛係於兩造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原告 所贈與給被告,被告亦有駕駛、使用系爭車輛,原告應就兩 造間具有借名登記契約之合意負舉證責任等語。並聲明:原 告之訴駁回。 三、查兩造原為夫妻關係(78.3.23結婚,113.3.6經法院調解離 婚,並於113.4.2登記),原告前於105年11月間購買系爭車 輛並登記於原告名下,嗣原告於108年7月間另購置一台營業 小客車,而於108.11.25將系爭車輛移轉登記於被告名下等 情,有卷附之汽車新領牌照登記書、行照、桃園地檢署檢察 官書類所載內容等在卷可憑,亦為兩造所不爭執,足信屬實 。 四、原告另主張:系爭車輛當初僅係借名登記於被告名下,該車 之實際占有、使用及收益之人仍為原告,然被告於112年9月 25日晚間夥同他人至原告住處竊取系爭車輛,迄未歸還,爰 依法終止兩造間之借名登記契約,並訴請返還車輛及回復登 記等節,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茲就兩造之前開 爭執,說明本院得心證之理由如下:  ㈠按所謂「借名登記」契約,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   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   該財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其成立側重於借名者與出名者間   之信任關係,在性質上應與委任契約同視。倘其內容不違反   強制、禁止規定或公序良俗者,固應賦予無名契約之法律上   效力,並類推適用民法委任之相關規定。惟借名登記契約究   屬於「非典型契約」之一種,仍須於雙方當事人,就一方將   自己之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   ,他方允就該財產為出名登記,相互為合致之意思表示,其   契約始克成立(參最高法院100 年度台上字第1972號判決意 旨)。本件原告主張其就系爭車輛與被告間成立借名登記契 約一節,業據被告否認,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 自應由原告就借名登記契約確已成立之事實負舉證責任,若 其先不能舉證,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 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參最高法院17年上 字第917號判例意旨)。  ㈡查原告主張:因其於108年11月(應同年為7月,詳後述)間另 購置一台營業小客車,慮及營業用車輛發生事故風險較高, 為避免營業用車輛因事故出險而影響系爭車輛之保費,始將 系爭車輛借名登記於被告名下等情,固據提出前揭兩車之汽 車新領牌照登記書各1份為憑,惟查,原告購入營業車之時 間實為108年7月一情,有原證二汽車新領牌照登記書可佐( 本院卷第25頁),距離原告將系爭車輛移轉登記予被告之時 間即108年11月,已相隔數月,則原告主張之上揭情事是否 屬實,尚難逕信。且如前所述,於108年11月間兩造仍為夫 妻關係,雙方存有相當情誼,則原告將系爭車輛移轉登記予 被告之原因,自非僅有出於借名登記之唯一可能性,從而,   ,原告既未提出其他具體證據足證兩造就系爭車輛存有借名 登記之契約關係,本院自難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 五、綜上所述,原告主張依(終止)借名登記之法律關係,請求   被告應返還系爭車輛予原告,並向監理機關辦理回復登記為 原告所有等節,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陳述及提出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   ,認為均不足以影響判決結果,爰不另逐一論列。 七、訴訟費用之負擔: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周玉羣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蕭尹吟

2025-01-17

TYDV-113-訴-1792-20250117-1

重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重訴字第158號 原 告 黃耀麟 訴訟代理人 林敬哲律師 被 告 黃健豪 訴訟代理人 許恒輔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7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 實 及 理 由 壹、程序事項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被告同意 者,不在此限;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 詞辯論者,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 1款、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請求 被告清償借款,嗣追加兩造曾合作銷售中古車輛以轉售牟利之 法律關係(下稱系爭合作銷售關係)為請求權基礎(本院卷一 第165頁)。經核原告追加請求權基礎,被告對之無異議而為 本案之言詞辯論,揆諸首開法條規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起訴主張: (一)原告為鼎浤車業有限公司(下稱鼎浤公司)之負責人,被 告係與鼎浤公司相鄰之汽車美容業者,兩造曾成立系爭合 作銷售關係,合作方式為:各自尋找有獲利可能之中古車 輛,如欲購入之車輛他造亦有興趣,則依兩造當下資金狀 況共同出資購買,轉售後再分配利潤;如尋得之車輛他造 認無獲利空間,則各自處理自行購入之車輛。嗣被告尋得 數輛原告認無獲利空間而不願合作轉售之車輛,被告即表 示欲借款購車,於轉售後再返還,故向原告借用如附表所 示之金額共計新臺幣(下同)1,403萬8,000元(下合稱系 爭款項),惟迄今均未還款,爰先位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 ,請求被告清償借款。倘本院認系爭款項屬兩造依系爭合 作銷售關係買賣車輛之資金往來,因被告拒絕分配利潤, 則備位依系爭合作銷售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出資額等語。 (二)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系爭款項,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 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抗辯則以: (一)系爭款項皆為兩造依系爭合作銷售關係共同買賣中古車輛 以轉售牟利之資金往來,並非被告向原告借款,是原告依 消費借貸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清償借款,並無理由。又兩造 以系爭款項購入之中古車輛均已轉售並分配利潤完畢,則 原告主張被告拒絕分配利潤,請求返還出資額,亦無理由 等語,資為抗辯。 (二)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稱消費借貸者,於當事人間必本於借貸之意思合致,而 有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之行為,始得當 之。是以消費借貸,因交付金錢之原因多端,除有金錢之 交付外,尚須本於借貸之意思而為交付,方克成立。倘當 事人主張與他方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者,自應就該借貸意 思互相表示合致及借款業已交付之事實,均負舉證之責任 ,其僅證明有金錢之交付,未能證明借貸意思表示合致者 ,仍不能認為有該借貸關係存在(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 第1045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   1.原告為鼎浤公司之負責人,被告係相鄰場地之汽車美容業 者。兩造曾經成立系爭合作銷售關係,合作方式為:各自 尋找欲購入轉售之中古車輛,如欲購入之車輛他造亦有興 趣,則依兩造當下資金狀況共同出資購買,轉售後再分配 利潤;如尋得之車輛他造認無獲利空間,則各自處理自行 購入之車輛。又原告曾為如附表所示之匯款行為等情,為 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31頁),是此部分事實,應堪 認定。   2.證人即兩造友人黃健嘉固證稱:我跟兩造有合作買賣中古 車輛,也有參與協助車輛整理,我有現場看過因為原告不 願意合資被告想買的車,被告就跟原告借錢來買車,大概 是民國107年底的時候,我記得有銀色的BENZ SLR跟銀色 的BENZ SLS(即如附表編號5、7所示之款項),借的金額 大概1、2百萬或2、3百萬之間,我當下是聽到原告拒絕共 同出資,但是願意借錢給被告買車,因為這2臺是特殊的 超跑,臺灣限量版,所以我會記得,但我也只記得借錢, 實際金額不記得等語(本院卷一第166-169頁)。惟查:   ①證人即與兩造買賣車輛之中古車商陳進鴻證稱:如附表編 號7所示之款項,我印象中這筆匯款是跟車主買車的錢…會 匯錢給我再轉交給車主,代表車子已經賣出去等語(本院 卷一第406-407頁)。是由上開證詞可知,原告匯款予證 人陳進鴻時車輛已經賣出,而車輛既已售出,衡情原告所 為匯款應非屬借款,而係售車後所得之價金。是證人陳進 鴻、黃健嘉之證詞顯係互相矛盾。   ②又如附表編號5之款項,係被告先匯款750萬元予原告,原 告再匯款900萬元予訴外人即原車主陳維家;倘此筆款項 為被告欲向陳維家購車而向原告借款150萬元,原告當可 直接匯款150萬元予被告,並無先收受被告之匯款750萬元 後,再匯款予陳維家之必要。此外,原告此種匯款方式, 核與兩造間依系爭合作銷售關係而出資買賣車輛之情節相 符(詳後開第(二)點所述),則如附表編號5所示之款 項,是否確實為被告向原告所為之借款,亦有可疑。    ③況依證人黃健嘉所述,其僅係在旁聽聞兩造磋商借款之過 程,無法確認實際借款數額為何,則兩造後續是否確實就 特定金額達成消費借貸合意及交付借款相同數額之借款, 尚屬未定之事。參以原告就如附表編號5所示款項之匯款 方式,係與一般民眾之匯款方式不同,而與兩造合作買賣 車輛之模式相同;如附表編號7所示之款項之性質,則與 證人陳進鴻所述不符,則兩造間就如附表編號5、7所示之 款項是否確實有成立消費借貸之合意,自難單憑證人黃健 嘉之證詞為認定。   3.又兩造均稱渠等之分潤明細均由原告記錄,從未由被告記 錄等語(本院卷二第150頁)。而觀諸原告提出歷來之分 潤明細(下稱系爭分潤明細),於購入中古車輛後,因烤 漆、打蠟、美容、保養等支出,甚且連數百元之文件或宅 配費用,原告均有詳細記載,並以此計算兩造間應如何分 配利潤(本院卷二第88-108頁)。然如附表編號5、7所示 之款項共計550萬元,原告就此鉅額之借款竟未要求被告 簽立書面,亦未自行留下紀錄,顯與一般社會常情相違, 亦與其歷來仔細記錄系爭分潤明細之行為有間。是如附表 編號5、7之款項既有上開諸多不合常理之處,實難認兩造 間就此部分確實有成立消費借貸之合意。   4.綜上所述,依證人黃健嘉之證詞,既不足以認定兩造間就 如附表編號5、7之款項有成立消費借貸契約;而就如附表 編號1-4、6、8所示之款項,原告就兩造存有消費借貸合 意之事實,則未能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揆諸首開最高 法院判決要旨,原告先位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請求被告 給付系爭款項云云,洵屬無據。 (二)次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 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定有明文。又負舉證責任之 當事人,須證明至使法院就該待證事實獲得確實之心證, 始盡其證明責任。倘不負舉證責任之他造當事人,就同一 待證事實已證明間接事實,而該間接事實依經驗法則為判 斷,與待證事實之不存在可認有因果關係,足以動搖法院 原已形成之心證者,將因該他造當事人所提出之反證,使 待證事實回復至真偽不明之狀態。此際,自仍應由主張該 事實存在之一造當事人舉證證明之,始得謂已盡其證明責 任(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058號判決意旨參照)。本 件原告備位依系爭合作銷售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出資款即 系爭款項。被告固不爭執兩造就系爭款項有成立系爭合作 銷售關係,惟抗辯利潤均已分配完畢。依上開說明,原告 自應證明系爭款項均屬其用以購買車輛之出資額,且此部 分之利潤均尚未分配。經查:   1.證人陳進鴻證稱如附表編號7所示之匯款係車輛售出後原 告返還之出資額等情,業如上述。又證人即與兩造合作銷 售車輛之汽車業務吳書懷亦證稱:如附表編號8所示匯入 我帳戶之245萬元,我印象中這筆是車輛賣掉後匯給我的 錢,因為我記得那臺車是賣490萬元,所以被告匯一半的 錢給我,因為他賣掉之後,只要有人匯款給我,金額對就 好,我不會去管是誰匯的等語(本院卷一第233-234頁) 。可知如附表編號7、8所示之匯款,均為原告於售出車輛 後,將售車所得之利潤連同出資額返還予證人陳進鴻及吳 書懷。再參諸本件兩造陳稱之合作銷售方式為:如一造未 參與他造覓得之車輛銷售,則由他造自行處理購入車輛之 買賣。是如原告未參與投資,此部分之款項理應由被告自 行處理;惟原告既以其帳戶匯款予證人吳書懷及陳進鴻, 堪認原告應有參與此筆投資無訛,益徵原告先位主張兩造 間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一事為不可採。是原告既有參與如 附表編號7、8所示之車輛買賣,且其匯款予證人吳書懷及 陳進鴻之金錢均屬車輛售出後之所得;再審酌原告就兩造 間合作買賣之中古車輛,皆會如系爭分潤明細般詳細記載 各筆支出及利潤分配;則原告於匯款予證人吳書懷、陳進 鴻時,應已將兩造間利潤分配完畢之事實,應堪認定。       2.兩造亦不爭執被告曾於107年2月9日、同年6月25日分別匯 款105萬元、100萬元予證人梁宇佑,另於107年7月30日匯 款69萬5,000元予證人吳書懷(本院卷二第31-32頁)。證 人梁宇佑對此證稱:我看資料應該是我找到車子給他賣, 賣掉之後他把賣車款給我等語(本院卷一第328頁)。證 人吳書懷則證稱:這筆匯款是買賣哪臺車我不記得,匯款 原因通常是因為買賣車輛,但我不確定是買車還賣車,應 該是他給我車款等語(本院卷一第329頁)。可知被告上 開匯款,均係車輛售出後返還車輛之出資款予證人。參以 被告匯款之金額及日期,分別與原告於如附表編號1-3所 示匯款之金額及日期相近或相符;則被告既於收受原告如 附表編號1-3所為之匯款後,隨即於同日或隔數日就將各 該款項匯予證人梁宇佑及吳書懷,堪認此時原告應已將車 輛售出,並將當初買車之出資款透過被告返還予各該出資 人即證人梁宇佑、吳書懷。是原告既已將車輛售出,並透 過被告返還當初購車時之出資款,衡情亦應認原告彼時已 將出售車輛之利潤計算及分配完畢無訛。      3.又如附表編號5所示之款項,係被告先匯款予原告,原告 再匯款予訴外人即原車主陳維家;如附表編號6所示之款 項,則為原告直接匯款予訴外人即原車主謝欣潔。而兩造 歷來均由原告記帳並分配利潤,且匯款予原車主時通常已 將車輛轉售並分配利潤完畢等情,業經分述如上;再審酌 此部分款項均係由原告統整資金後再匯款予原車主陳維家 及謝欣潔,應認原告就如附表編號5、6所示之匯款,均係 於車輛售出並分配利潤完畢後,將購車之成本返還予原車 主甚明。   4.至如附表編號4所示之款項為原告直接匯款予被告,惟依 證人吳書懷、陳進鴻、梁宇佑之證詞,可知原告匯款予被 告之目的,除原告自陳之購車出資外,亦無法排除係車輛 售出後返還出資額予被告,或委由被告轉交予其他出資者 之高度可能。揆諸上開最高法院判決要旨,依被告提出之 證據,本件既無法排除原告匯款之其他可能性,自應由原 告再行提出其他證據以強化其主張之事實。惟原告就如附 表編號4所示之款項為其出資款,且未經分配利潤等事實 ,復未能提出其他證據以實其說,自難認其此部分之主張 為真。   5.綜上所述,如附表編號1-3、5-8所示之款項,均得認定原 告匯款時已將利潤分配完畢;如附表編號4所示之款項, 則未能證明原告之匯款係購車之出資且尚未分配利潤。則 原告備位依系爭合作銷售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出資款即系 爭款項云云,亦屬無據。 四、從而,原告先位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備位依系爭合作銷售 關係,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1,403萬8,000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均為無理由,皆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出之證據 ,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駁 ,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楊忠霖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若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否則本院得不 命補正逕行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李宜羚                附表: 編號 日期(民國) 匯出帳戶(新臺幣) 匯入帳戶 金額(新臺幣) 備註 1 107年2月9日 原告配偶李秀華之華南銀行 被告中華郵政 105萬元 2 107年6月25日 原告聯邦銀行 被告中華郵政 100萬元 3 107年7月27日 原告配偶李秀華之華南銀行 被告中華郵政 70萬元 4 107年11月6日 原告聯邦銀行 被告中華郵政 100萬元 5 107年12月21日 原告聯邦銀行帳戶(被告先匯款750萬元給原告,原告再匯款900萬元至原車主陳維家帳戶) 原車主陳維家之帳戶 150萬元 購買BENZ SLR 5.5銀色車款 6 107年12月26日 原告配偶李秀華之華南銀行匯款79萬7,295元 原車主謝欣潔之國泰世華銀行 233萬8,000元 購買Porsche cayenne 3.6白色車款 原告配偶李秀華之華南銀行匯款154萬705元 台壽保融資股份有限公司(清償車貸) 7 108年1月2日 原告聯邦銀行匯款140萬元 被告中華郵政 400萬元 購買BENZ SLS AMG灰色車款 108年1月4日 原告聯邦銀行匯款260萬元 陳進鴻第一銀行 8 108年1月4日 原告聯邦銀行 吳書懷彰化銀行 245萬元 合計 1,403萬8,000元

2025-01-16

SLDV-112-重訴-158-20250116-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返還車輛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簡字第13008號 原 告 謝劍燕 李立賢 上列原告與被告大昌小客車租賃有限公司間返還車輛事件,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5日內具狀補正被告大昌小客車租賃有限公 司法定代理人之年籍、身份證字號、正確送達住址及最新戶籍謄 本,逾期不補正,即駁回起訴。   理  由 一、按訴狀應表明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及訴訟標的,並應記載當 事人、法定代理人或訴訟代理人姓名、住所或居所或營業所 及與當事人之關係,民事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及第2項、第2 44條第1項第1、2款定有明文。如起訴不合此等程式,法院 應定期命其補正,逾期未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前開規定 於簡易訴訟程序準用之,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436條 第2項復有明文。 二、上列原告與被告大昌小客車租賃有限公司間請求返還車輛事 件,原告雖以「大昌小客車租賃有限公司」為被告,惟該公 司早已廢止登記,原告復未提出其法定代理人之年籍、身份 證字號、正確送達住址及最新戶籍謄本,致本院無從確定「 大昌小客車租賃有限公司」之當事人能力及住居所,無法特 定具體當事人,是原告之起訴核與前開應備程式不合,應予 補正,如未補正,即駁回本件訴訟。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林振芳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書記官 蔡凱如

2025-01-15

TPEV-113-北簡-13008-2025011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