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逾越上訴期間

共找到 77 筆結果(第 41-50 筆)

金訴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金訴字第205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52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358號 公 訴 人 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素薇 上列上訴人因詐欺等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4日第 一審判決(起訴案號:111年度偵字第7771、7489號、112年度偵 字第2713號,追加起訴案號:112年度偵字第10024號、113年度 偵字第4893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 條前段及第362前段分別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亦為簡易程 序所準用,此觀同法第455條之1第3項規定即明。另送達於 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行之,民事訴訟法第 136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且上開規定,亦為刑事簡易程序 所準用,此觀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即明。 二、經查,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205、525號、113年度金訴字第 358號刑事判決書,業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寄存於基隆市警 察局第三分局百福派出所,由被告之夫余春光於113年12月3 日到所領取,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又被告之住所地係 在基隆市境內,依法院訴訟當事人在途期間標準第2條之規 定,不另加計在途期間。是被告如對本院前開刑事判決不服 而提起上訴,依前開規定,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乃自113年12 月4日(即送達生效之翌日)起算20日至同年月23日(星期 一)到期屆滿。因此,被告至遲應於113年12月23日前提起 上訴,其程式始稱適法,惟上訴人遲至113年12月30日始向 本院提出上訴狀,此有被告刑事上訴狀上之本院收文戳章在 卷可憑(其自書於刑事上訴狀之撰寫日期亦為113年12月26 日,同在上訴期間之後),顯已逾越上訴期間,其上訴即屬 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362條前段、第455條之1第3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劉桂金                  法 官 陸怡璇                  法 官 李 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件裁定如有不服,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 抗告書狀,敘述抗告之理由,抗告於臺灣高等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張景欣

2025-01-02

KLDM-113-金訴-358-20250102-2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660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王閔玄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中華民 國113年10月11日裁定(113年度審訴字第515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被告王閔玄(下稱被告)因詐欺 等案件,經原審法院審理後,於民國113年6月27日113年度 審訴字第515號判決在案,判決正本已於同年7月5日送達於 被告之住所,並由被告父親親自簽名收受,而合法送達於被 告,此有原審法院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堪認原審判決正本已 合法送達被告,並自113年6月27日(誤載,更正如下說明) 起發生效力,惟被告不服本院第一審判決,向原審法院提出 上訴狀,則其上訴20日不變期間自113年6月28日(誤載,更 正如下說明)起算,加計在途期間4日,本應於113年7月30 日(誤載,更正如下說明)屆滿,惟被告遲至113年7月31日 始向原審法院提出上訴書狀,此有原審法院蓋用於被告刑事 聲明上訴狀之收件章可稽,本件上訴已逾法定上訴不變期間 ,其上訴逾期,顯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可補正,應予 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判決正本係於113年7月5日送達於被告之父 收受,則上訴20日期間非自113年6月28日起算,應自113年7 月6日起算,上訴期間應在113年7月31日屆滿等語。 三、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故上訴人若逾10日之上訴期間而提起上訴, 其上訴權已經喪失,原審法院自應以裁定駁回之。次按刑事 訴訟關於文書之送達,除刑事訴訟法第6章有特別規定外, 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甚明。民事 訴訟法第137條規定,送達於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 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 或受僱人。是倘文書已付與此種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 受僱人,其簽收訴訟文書之效力,應與送達本人收受相同, 至該同居人或受僱人已否轉交,何時轉交,則均非所問(最 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622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被告前因詐欺等案件,經原審法院於113年6月27日以113年度 審訴字第515號判決就其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判 處有期徒刑2年11月。扣案之虛擬貨幣買賣合約書10張(1張 已填寫、9張未填寫)、iPhone7 Plus玫瑰金色手機1支(含 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1張)、密錄器1臺、記憶卡1張及犯 罪所得新臺幣6,058元,均沒收之;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 幣24,729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 ,追徵其價額在案,該案判決正本於於113年7月5日合法送 達被告位於「雲林縣○○鄉○○村0鄰○○00號」之住所,因未獲 會晤被告本人,而將該判決正本交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 人,由被告父親王錦隆簽收以為送達等情,有上開原審法院 刑事判決書及送達證書等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83至92、95 頁);而斯時被告確仍設籍於上址,且無在監在押之情形, 亦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個人戶籍資料、本院在監在押全國 紀錄表存卷足憑(見原審卷第97、99頁)。依前開說明,該 判決於113年7月5日即已生合法送達之效力,上訴期間應以 合法送達日之翌日(113年7月6日)起算20日,經加計在途期 間4日,上訴期間至113年7月29日(該日為星期一,非例假 日或休息日)屆滿。惟被告遲至113年7月31日始具狀向原審 法院提起上訴,有其刑事聲明上訴狀上所蓋之原審法院收文 章戳附卷可憑(見原審卷第123頁),是被告提起上訴,顯 已逾法定上訴期間,揆諸前揭規定,應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且無可補正,應予駁回。從而,原審法院以被告之上訴逾 期為由,裁定駁回其上訴,並無不合。  ㈡茲被告於113年7月31日始向原審法院提起上訴狀,顯已逾上 訴期間而違背法律上程式且無從補正,原裁定就被告提出上 訴之上訴期間計算之認定(①原裁定誤載判決送達發生效力 日期為「113年6月27日」,應更正為「113年7月5日」;②原 裁定誤載上訴期間起算日期為「113年6月28日」,應更正為 「113年7月6日」;③原裁定誤載上訴期間屆滿日期為「113 年7月30日」,應更正為「113年7月29日」;嗣原審法院於1 13年12月9日業已以113年度審訴字第515號裁定就上開②部分 裁定更正〈見原審卷第145至146頁〉),雖有誤載或誤認之處 ,然於其裁判本旨並無影響,原審法院以被告之上訴逾期而 駁回其上訴,經核於法並無不合,仍可維持。被告猶執前詞 謂並無逾越上訴期間云云,洵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古瑞君                    法 官 黃翰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董佳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25

TPHM-113-抗-2660-20241225-1

基簡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基簡字第762號 聲 請 人 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凱翔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本院基隆簡易庭 中華民國113年6月28日第一審刑事簡易判決(起訴案號:113年 度毒偵字第416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 條前段及第362前段分別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亦為簡易程 序所準用,此觀同法第455條之1第3項規定即明。另送達於 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行之,民事訴訟法第 136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且上開規定,亦為刑事簡易程序 所準用,此觀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即明。 二、經查,本院113年度基簡字第762號刑事簡易判決書,業於民 國113年7月8日送達於上訴人即被告楊凱翔(下稱被告)住 所地(即基隆市○○區○○○路000○0號2樓),並由被告本人於 同日親自蓋章簽收,而生合法送達之效力,有本院送達證書 在卷可查。又被告之住所地係在基隆市境內,依法院訴訟當 事人在途期間標準第2條之規定,不另加計在途期間。是被 告如對本院前開刑事簡易判決不服而提起上訴,依前開規定 ,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乃自113年7月9日(即送達生效之翌日 )起算20日至同年月28日(星期日)到期屆滿,因該日為例 假日,順延至翌日即同年月29日(星期一)。因此,被告至 遲應於113年7月29日前提起上訴,其程式始稱適法,惟上訴 人遲至113年8月15日始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此有被告刑事上 訴狀上之本院收文戳章在卷可憑(其自書於刑事上訴狀之撰 寫日期亦為113年8月12日,同在上訴期間之後),顯已逾越 上訴期間,其上訴即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應 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362條前段、第455條之1第3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李謀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件裁定如有不服,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 告書狀,敘述抗告之理由,抗告於臺灣高等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維仁

2024-12-25

KLDM-113-基簡-762-20241225-2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簡字第293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朱志宗 上列上訴人因竊盜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6日所為之 第一審刑事簡易判決(偵查案號:113年度偵字第22205號),提 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故上訴人若已逾上訴期間而提起上訴,其上 訴為不合法,原審法院自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經查,上訴人即被告朱志宗因竊盜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3 年9月26日以113年度簡字第2936號刑事簡易判決判處有期徒 刑4月在案,嗣經本院依其居所地址「臺南市○區○○○街00號 」送達判決,因未獲晤本人、同居人、受僱人,遂於113年1 0月7日寄存於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一分局東門派出所等節, 有本院送達證書1紙在卷可憑。又寄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 ,經10日發生效力,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項定有明文,且 依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於刑事訴訟法之送達上有準用, 故本案判決已於000年00月00日生合法送達之效。其提起上 訴之期間應自合法收受判決正本之翌日(即113年10月18日 )起算20日,末日應為113年11月7日,被告最遲應於該日提 起本件上訴,始為合法(縱使本院於113年11月21日重複送 達該判決,仍不影響上開第一次送達之效力)。然被告遲至 113年12月10日始提出刑事聲明上訴狀於法務部○○○○○○○○乙 節,有其刑事上訴狀上之法務部○○○○○○○○收受收容人訴狀章 所載之日期、時間附卷可稽,顯已逾越上訴期間,其上訴即 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依前開規定,應予駁回 。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362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王惠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張怡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4

TNDM-113-簡-2936-20241224-2

簡上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家庭暴力防治法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327號 上 訴 人 杜秋妘 選任辯護人 邱仁楹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 國113年5月22日所為之113年度簡字第1931號第一審刑事簡易判 決(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 第18974號),提起上訴,本院管轄第二審之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書狀未敘述理由 或上訴有第362條前段之情形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 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第367條前段分有明文。 次按對於簡易判決上訴,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3項規 定,準用前述上訴逾期而駁回之規定。是原審法院若未將逾 上訴期間之上訴以裁定駁回,第二審法院仍須以判決駁回之 ,且依同法第372條規定,得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判決。 二、次按送達於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 者,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民事 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定有明文,且此項規定為刑事訴訟法第 62條所準用。而應受送達人同時有住所、居所或事務所者, 在其中任何一處為送達,均非法所不許(最高法院108年度 台上字第2751號判決意旨參照)。又送達係由送達機關依法 定程序將訴訟上之文書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訴訟行為,旨在 將訴訟上之特定事項告知應受送達人。同一判決縱先後數次 送達於同一應受送達人,惟一經合法送達,訴訟上之效力即 行發生,其上訴期間應以最先送達之日為起算基準(最高法 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995號、102年度台上字第2449號判決意 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上訴人即被告杜秋妘因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案件,前經 本院於113年5月22日以113年度簡字第1931號判決判處拘役3 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折算1日(下稱 原審判決),判決正本已於113年6月4日,送達於被告之住所 地「新北市○○區○○街000巷00弄0號4樓」,因未獲會晤被告 本人,而由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收受,且查被告於前開 期間,亦無在監執行或受羈押之情,再核閱卷內並無被告曾 陳報變更住居所之相關文件,且該地址與被告本件上訴狀中 所載地址相符,有本院送達證書、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 國紀錄表及被告之刑事上訴狀在卷可查(見本院簡字卷第43 、47、69頁,本院簡上卷第7頁),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 原審判決應自送達之日即000年0月0日生合法送達之效力, 被告之上訴期間應自原審判決送達翌日即113年6月5日起算2 0日,並加計在途期間2日,其末日為113年6月26日(星期三 )。然被告遲至113年6月27日始向本院提出刑事上訴狀,此 有刑事上訴狀及其上本院收狀戳章可憑(見本院簡上卷第7 頁),揆諸前揭規定,其上訴顯已逾越上訴期間,而屬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自應予以駁回。  ㈡至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30642號移送 併辦意旨書移送併案審理之犯罪事實,認與本案審理之犯罪 事實為接續犯之一罪,而移送本院併案審理,惟因本件被告 上訴不合法,經本院說明如前,則上開移送併辦部分,本院 無從併辦,自應退由檢察官另行處理。另前揭併辦意旨書上 雖另載有被告「桃園市○○區○○○街00號6樓」之居所,惟按應 受送達人同時有住所、居所或事務所者,在其中任何一處為 送達,均非法所不許(最高法院96年度台抗字第766 號刑事 裁定意旨參照)。查被告既未主動向原審法院陳報變更送達 地址,且被告所提刑事上訴狀亦係記載「新北市○○區○○街00 0巷00弄0號4樓」為住所(見本院簡上卷第7頁),足認原審法 院於向被告「新北市○○區○○街000巷00弄0號4樓」之住所送 達,已足生合法送達之效果,原審判決縱未送達於上開居所 ,亦不影響送達之效力,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67條 前段、第372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彭全曄                             法 官 劉思吟                                      法 官 吳昱農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芳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不得上訴。

2024-12-23

PCDM-113-簡上-327-20241223-1

士交簡
士林簡易庭

公共危險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士交簡字第787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潘至上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不服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 1月1日所為之第一審判決(113年度士交簡字第787號),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提起上訴,應以上 訴書狀提出於原審法院為之;原審法院認為上訴不合法律上 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50條第1項、第362 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再對於簡易判決之上訴,依刑事訴訟 法第455條之1第3項之規定,準用上開關於上訴之規定。 二、查本件刑事簡易判決於民國113年11月5日送達上訴人即被告 潘至上(下稱上訴人)之住所地,並經上訴人之同居人簽收 受領,有本院送達證書1份在卷可稽,再依法院訴訟當事人 在途期間標準第2條規定,加計在途期間為4日,是上訴人如 對上開判決不服欲提起上訴,其上訴期間自113年11月5日起 算20日,另加上在途期間4日,應於113年11月29日屆滿,且 屆滿日並非例假日,是上訴人至遲應於113年11月29日晚間1 2時前提起本件上訴,始屬合法。惟上訴人遲至113年12月16 日始向本院提起上訴,此有上訴狀所蓋本院收文章戳在卷可 稽,顯已逾越上訴期間,其上訴即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 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3項、第362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士林簡易庭 法 官 葛名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件裁定如有不服,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 告書狀,敘述抗告之理由,抗告於本院合議庭。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詹禾翊

2024-12-19

SLEM-113-士交簡-787-20241219-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移轉土地所有權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字第16號 再 審原 告 李竣禾 訴訟代理人 張慶達律師 再 審被 告 李祐昌 訴訟代理人 羅閎逸律師 複 代理 人 陳瑞彬律師 訴訟代理人 田永彬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移轉土地所有權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 112年1月13日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681號、112年12 月27日本院112年度上字第176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本院 於113年12月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部分: 壹、按對於審級不同之法院就同一事件所為之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者,專屬上級法院合併管轄,民事訴訟法第499條第2項前 段定有明文。又當事人對於第二審判決提起上訴,若經第三 審法院認上訴為不合法以裁定駁回者,對於該第二審判決提 起再審之訴,應專屬原第二審法院管轄(司法院30年院字第 2188號解釋參照)。查再審原告於前訴訟程序對本院112年 度上字第176號判決(下稱原第二審判決),提起第三審上 訴,經最高法院認其上訴為不合法,於民國113年6月27日以 113年度台上字第773號裁定駁回其上訴確定,有再審原告提 出上開判決為證(見本院卷第25至37頁)。茲再審原告就臺 灣臺中地方法院(下稱臺中地院)111年度訴字第681號判決 (下稱原第一審判決)、原第二審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依上 開說明,應專屬本院管轄。 貳、次按對於第二審判決於上訴期間內提起上訴,第三審法院以 逾越上訴期間以外之其他不合法情形,裁定駁回其上訴者, 對原第二審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其再審不變期間應自裁定確 定之翌日起算。查再審原告於前揭最高法院裁定後,未逾30 日之同年7月19日即具狀對原第二審判決、原第一審判決提 起再審之訴,經核未逾30日之再審不變期間。 乙、實體部分: 壹、再審原告主張: 一、原第二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之再審事由 :   由再審被告寄給伊如附表二編號1之存證信函已自承伊就如 再審被告所有如附表一所示土地應有部分(下稱系爭土地) 亦有2分之1之權利;另由再審被告於原審提出如附表二編號 2之函文亦可證臺中市政府依決議將其所有坐落臺中市○○區○ ○段000○000○000○000地號等4筆土地應有部分各5分之1均分 成4等分,並移轉登記給相關土地所有權人,故完成臺中市 大肚區瑞峰國小校地交換後,伊與訴外人李進南之繼承人即 再審被告、訴外人李育書、李祐瑞、李翊英、賴春梅共同取 得應有部分4分之1,且可據此推斷校地交換是由四大家族各 推1人,借用其名義登記為所有權人;復由如附表二編號3所 示簽收單據上載明「一人一半」字樣,及如附表二編號4之 記帳本記載兩造與另3家族各支付代書費新臺幣(下同)1,0 00元等情,足證兩造就系爭土地有借名登記契約存在。再依 如附表二編號5、6所示證人李慶堂、林綠山於前訴訟程序一 審之證述,可證再審被告僅係代表交換土地之登記名義人; 由如附表二編號7之會議紀錄,係由伊代表兩造家族出席乙 節,益證伊確可就系爭土地主張權利;另由再審被告在如附 表二編號8之行政罰鍰繳費單上,就伊交付3萬元簽收之記載 ,應足證明兩造就系爭土地有借名登記關係存在,伊始支付 2分之1罰鍰。綜上,如附表二所示間接證據,均可證明伊主 張之借名登記關係存在,原第二審判決如加以斟酌,伊即可 受有利之判決。原第二審判決未詳酌如附表二所示證據,自 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之再審事由。 二、原第二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之再審事由 :   原第二審判決捨上開間接事證,認兩造就系爭土地無借名登 記關係存在,有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811號、39年 度台上字第1053號判決先例及經驗法則;另認依校地交換表 所載,伊放棄取得土地之權利,顯有未依民事訴訟法第222 條規定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判斷事情真偽之違 背法令情事。又伊主張再審被告無法律上原因取得系爭土地 其中坐落臺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850地號土地應有部 分各20分之1、872地號土地應有部分5625分之411,乃因訴 外人即臺中市政府校地交換行為所致,屬非給付型不當得利 等情,惟原第二審判決不察,誤為給付型不當得利,認再審 被告取得上開土地非無法律上原因,亦有適用不當得利法則 不當之違背法令情事。並聲明:㈠原第一審判決、原第二審 判決均廢棄。㈡上開廢棄部分,再審被告應將系爭土地如附 表一「再審原告請求移轉應有部分」欄所示應有部分移轉登 記予再審原告。㈢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貳、再審被告則以:再審原告雖主張原第二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 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然其內 容無非指摘原第二審判決理由不備、認定事實錯誤,非屬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另再審原告所引如附表所示證據,均於前 訴訟程序即已提出,不符合同條項第13款之新證據等語,資 為抗辯。並聲明:㈠再審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 保請准宣告免假執行。 參、本院之判斷: 一、再審原告對原第一審判決提起再審之訴部分:   按第二審法院就該事件已為本案判決者,對於第一審法院之 判決不得提起再審之訴,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3項定有明文 。上訴人於前訴訟程序對原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經 原第二審判決為本案判決,依上開規定,上訴人自不得對原 第一審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其對之提起再審之訴,顯不合法 ,應予駁回。   二、再審原告對原第二審判決提起再審部分:  ㈠原第二審判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之再審事由 :  ⒈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 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 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意旨顯然違反,或消極的不適 用法規,顯然影響裁判者而言,不包括取捨證據或認定事實 不當之情形在內(最高法院112年度台聲字第392號號裁定意 旨參照)。  ⒉再審原告雖主張原第二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 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惟原第二審判決依取捨證 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認定兩造間就系爭土地如附表一 「再審原告請求移轉應有部分」欄所示應有部分並無借名登 記契約,再審被告係依校地交換表、繼承之法律關係,取得 系爭土地,非無法律上原因,因而認再審原告依不當得利法 律關係,請求再審被告移轉附表一「再審原告請求移轉應有 部分」欄所示應有部分,並無理由,經核並無何違反上開判 決先例、經驗法則,或消極不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22條規定 、不當得利法則情事。再審原告指摘之理由僅屬原第二審判 決取捨證據、認定事實當否之問題,核與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無涉。是再審原告主張原第二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 第1項第1款所定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云云,尚無可 採。  ㈡原確定判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之再審事由 :   ⒈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所謂當事人發見未經斟酌 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在前訴訟程序不知有該證物, 現始知之,或雖知有此而不能使用,現始得使用者而言,不 包括已使用或已知該證物得使用而不使用者(最高法院111 年度台上字第2124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查再審原告所指原第二審判決未經斟酌之如附表二所示證據 ,其中書證部分,均經兩造於前訴訟程序言詞辯論終結前提 出附卷;證人證述部分,則係其等於前訴訟程序一審到庭所 為證述,此由再審原告於民事再審狀詳列各項證據出處乙節 ,即得確定。如附表二所示證據既於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前 即經兩造提出或係法院調查證據所得,依前揭說明,自不符 合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 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之要件。從而,再審原告主張原第二 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之再審事由,亦屬 無據。 三、綜上所述,再審原告就原第一審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為不合 法;再審原告主張原第二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同條項第1款 、第13款之再審事由,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一部不合法、一部無理由,判決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廖穗蓁                     法 官 李佳芳                     法 官 郭妙俐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再審原告得上訴。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 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 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裁判費。                    書記官 江丞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附表一: 編號 土地地號 (坐落臺中市大肚區慶順段) 再審被告應有部分 再審原告請求移轉應有部分 1 861地號土地(重測前井子頭段蔗廍小段143-2地號) 1/20 1/40 (1/20×1/2=1/40) 2 850地號土地(重測前井子頭段蔗廍小段143-4地號) 1/20 1/40 (1/20×1/2=1/40) 3 872地號土地(重測前井子頭段蔗廍小段143-10地號) 411/5625 411/11250 (411/5625×1/2=411/11250)                    附表二 編號   證物名稱 再審原告主張證據出處 1 大肚蔗廍郵局存證號碼第73號存證信函(下稱73號存證信函) 一審卷一第279至287頁(原證五) 2 改制前臺中縣○○鄉○○○○○○○鄉○○○00○0○00○○鄉○○○0000000000號函 一審卷一第339至344頁(被證三) 3 林綠山地政士出具簽收單據 一審卷二第145頁(民事再審狀誤載為第138頁) 4 林綠山記帳本 一審卷二第155至159頁(被證四) 5 李慶堂證詞 一審卷一第139頁 (民事再審狀誤載為第139頁) 6 林綠山證詞 一審卷一第49至54頁 7 大肚鄉公所84年12月22日瑞峰國小非校地部分過戶事宜會議紀錄 一審卷二第201頁(原證十二) 8 行政罰鍰繳費單 一審卷二第203頁(原證十三)

2024-12-18

TCHV-113-再-16-20241218-2

審金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偽造文書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審金訴字第685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徐意珺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不服本院民國113年7月29日113年 度審金訴字第685號第一審刑事判決(原起訴案號:112年度偵字 第40249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送達於在監獄或看守所之人,應囑託該監所 長官為之,同法第56條第2項亦有明文。 二、上訴人即被告徐意珺所犯加重詐欺取財未遂等罪嫌,業經本 院於民國113年7月29日判處罪刑在案,判決書於同年9月20 日囑託新竹監獄長官送達於上訴人本人簽收,有送達證書在 卷。自翌日起算20日不變期間,上訴期間應於同年10月10日 屆滿,上訴人於同年11月15日始向新竹監獄遞送上訴狀,有 上訴狀上收狀章可按,無論是否加計在徒期間,上訴人提出 上訴書狀時均已逾越上訴期間,其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且無 從補正,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2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王聖源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黃得勝

2024-12-16

KSDM-113-審金訴-685-20241216-2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聲請上訴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20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張品鳳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商業會計法等案件,不服本院於民國11 3年5月30日所為之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院本院112年度訴字第308號判決書,業於民國113 年6月6日送達於上訴人即被告張品鳳(下稱被告),並由被 告本人於同日親自簽收,而生合法送達之效力,有本院送達 證書在卷可查。又被告之住所地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應加計 2日之在途期間。是被告如對本院前開刑事判決不服而提起 上訴,依前開規定,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乃自113年6月7日( 即送達生效之翌日)起算20日至113年6月26日,再加計2日 之在途期間,即至113年6月28日(星期五)到期屆滿。因此 ,被告至遲應於113年6月28日前提起上訴,其程式始稱適法 ,惟上訴人遲至113年10月28日始向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訴願 書(被告請求撤銷原有罪判決改判無罪,惟誤上訴為「訴願 」,即以上訴論。又誤向其他司法機關遞狀上訴,其上訴仍 屬有效。),此有被告訴願書上之收文日期註記在卷可憑, 顯已逾越上訴期間,其上訴即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 補正,應予駁回。 三、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2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王福康                  法 官 李辛茹                  法 官 施又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書記官 連珮涵

2024-12-12

KLDM-113-聲-1208-20241212-1

審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回復原狀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審聲字第20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閻楷蘅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 113年6月26日所為之刑事簡易判決(113年度審簡字第659號), 聲請回復原狀並補行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回復原狀之聲請及上訴均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刑事聲請回復原(狀)狀所載。 二、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補正者,應定 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定有明文 。又對於簡易判決之上訴,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3項 規定,準用前揭上訴逾期而駁回之規定,故倘上訴人逾期對 簡易判決提起上訴,原審法院即應以裁定駁回之。次按非因 過失,遲誤上訴、抗告或聲請再審之期間,或聲請撤銷或變 更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裁定或檢察官命令之期間者 ,於其原因消滅後5日內,得聲請回復原狀,刑事訴訟法第6 7條第1項固亦有明文。而所謂非因過失,係指逾期之原因非 可歸責於當事人而言,若其不能遵守期限係由於自誤,即不 能謂非過失(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1514號裁定參照) 。又在監獄或看守所之被告,於上訴期間內向監所長官提出 上訴書狀者,視為上訴期間內之上訴,刑事訴訟法第351條 第1項,亦有明文規定。而監所與法院間無在途期間可言, 是上訴人或抗告人在監獄或看守所,如向該監所長官提出上 訴或抗告書狀,因不生扣除在途期間之問題,故必在上訴或 抗告期間內提出者,始可視為上訴或抗告期間內之上訴或抗 告;如逾期始向該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或抗告書狀,即不得視 為上訴、抗告期間內之上訴、抗告,雖監所長官即日將上訴 、抗告書狀轉送法院收文,因無扣除在途期間之可言,其上 訴、抗告仍屬已經逾期(最高法院77年度第4次刑事庭會議 決議㈠、86年度台抗字第80號裁定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閻楷蘅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審訴 字第238號受理後,於民國113年5月9日準備程序中,因被告 自白犯罪,經本院認宜逕以簡易判決處刑,於113年6月26日 以113年度審簡字第659號判處被告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 新臺幣6,000元,該判決書正本則於113年7月4日送達在法務 部○○○○○○○執行之被告,並經被告親自簽收等情,有本院送 達證書1紙附卷可按,並經本院審閱113年度審訴字第238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659號等案卷核實無訛,則被告之上訴期 間,應自該判決書送達之翌日即113年7月5日起算,且無庸 扣除在途期間,至113年7月24日屆滿。惟上訴人遲至113年1 0月1日始具狀向監所長官補行提起本件上訴,有本件聲請狀 首所蓋法務部○○○○○○○收狀戳章日期存卷為憑,顯已逾越上 訴期間。  ㈡被告雖以其於監獄有新收容人隔離及土城看守所匯款保管金 問題,致上訴時效超過等情為由,向本院聲請回復原狀云云 。惟查,被告初於113年5月28日入法務部臺北監獄臺北分監 ○○○○○○○)為新收容人暫禁,新收攜入保管金7,037元,嗣於 113年6月14日移監匯入法務部○○○○○○○執行,且其保管金於1 13年6月18日,由臺北看守所○○○○)郵寄匯票轉入6,467元, 翌(19)日即可消費購物,且被告於臺北分監及臺北監獄收 容期間,均未有無法或不能或不得向法院呈遞書狀情形等情 ,業經法務部○○○○○○○、臺北看守所分別以113年10月22日北 監戒字第11327047220號、113年12月6日北監戒字第1132705 5140號、113年11月20日北所戒決字第11300374860號函覆明 確,並有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上開函文所檢附之保管金分 戶卡及金錢保管分戶卡存卷可按,參諸本件判決書正本係於 113年7月4日始送達被告由其親自簽收,已如前述,則被告 上開所稱事由,顯於本件判決書送達之前,均已終了,自難 認其有何非因過失遲誤上訴期間之情形。從而,被告逾越上 訴期間,顯係由於自誤,難認為無過失,其上開所陳,自亦 不能據為聲請回復原狀之理由。  ㈢綜上所述,本件聲請回復原狀,不符合「非因過失,遲誤上 訴期間」之要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被告本件補行之 上訴即失所附麗,因已逾法定上訴期間,不合法律上之程式 ,且無從補正,應併駁回。 據上論結,依刑事訴訟法第69條第1項前段、第362條前段,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十庭法 官 李冠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收受裁判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蔡英毅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2024-12-11

SLDM-113-審聲-20-202412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