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重複評價禁止原則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41-5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76號 抗 告 人 即 受 刑 人 陳建凱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中華 民國113年12月26日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4176號裁定 (聲請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3067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陳建凱因違反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等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茲檢察官依受刑 人之請求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經核尚無不合,自應予准許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應執行之刑之案件 ,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於自由裁量事項,然仍應受內部 界限、外部界限及比例原則、公平正義之拘束,抗告人所犯 如附表編號1至7之罪,屬短時間多次犯詐欺罪,且犯後態度 良好,僅因先後起訴而分別裁判,原裁定未就抗告人整體犯 罪態樣、時間觀察,請考量抗告人已深自悔悟,給予重新機 會,請撤銷原裁定,寬減刑期,另予合理公平之裁定云云。 三、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三十年, 刑法第51條第5款定有明文。乃因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 之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 程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 以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 策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程序,採限制加重 原則,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 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 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 )、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 要性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 要求。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 ,為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否則有悖於公平正 義,即有裁量權行使不當之違失。又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 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 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 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 ,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 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 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 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 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 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三十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 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 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 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 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 兼顧刑罰衡平原則(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1號、105年 度台抗字第715號裁判要旨參照)。末按執行刑之量定,係 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刑,並未違 背刑法第51條各款或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3項等所定之方法 或範圍(即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 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及法律規範之目的(即法律之內 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最高法院108 年度台抗字第89號裁判要旨參照)。 四、經查:  ㈠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先後經各該法院判決確定在案 ,此有判決書、被告全國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嗣經檢察官 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原審法院經審核卷證結果,認其聲請 為正當,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等規定,裁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5 年。經核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並未較重於所示各罪(附表編 號1至7)前定之執行刑(有期徒刑2年10月)與附表編號8之 宣告刑(有期徒刑2年7月)加計後之總和,並無違反刑法第 51條第5款之規定,且符合量刑裁量之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 界限,亦無明顯過重而違背比例原則或公平正義之情形,核 屬依法有據,並無何違誤或不當。  ㈡抗告人固以前揭情詞置辯,惟衡諸原裁定已敘明係審酌抗告 人所犯各罪除附表編號8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外,其餘 多為詐欺類型犯罪,犯罪同質性高且手法類似,並考量抗告 人之恤刑利益與責罰相當原則,審酌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 並考慮抗告人之意見,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原則等各 情為整體評價而裁處,顯非以累加方式定其應執行刑,亦給 予適當之恤刑,未逸脫內、外部性界限範圍為衡酌,並未逾 越法定刑度範圍或濫用其權限,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況抗告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7所示之罪均為詐欺類型犯罪, 前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1540號裁定定其應 執行有期徒刑2年10月,已獲減有期徒刑11年6月之利益,而 附表編號8之販賣第二級毒品罪,與附表編號1至7之罪,犯 罪類型、侵害法益均有不同,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未考量抗 告人犯罪態樣,質疑量刑過重,洵非可採。至其個人職涯等 情,核與定應執行刑應審酌之事由無關,無從執為原裁定違 誤之論據。是抗告人就原審定應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 徒憑己意而為指摘,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林孟皇                    法 官 林呈樵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謝雪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 (2次) 有期徒刑7月 犯罪日期 111/09/01 111/08/22~ 111/09/01 111/08/27 偵查(自訴 )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342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3426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6118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1702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1702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判 決 日 期 112/06/29 112/06/29 112/09/28 確定 判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1702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1702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08/04 112/08/04 112/11/03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助字第4169號(編號1、2經臺灣高院112聲2587號裁定1年7月) (編號1-7經臺北地院113聲1540號裁定2年10月)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助字第4169號(編號1、2經臺灣高院112聲2587號裁定1年7月)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716號 (編號3至6應執行2年) 編號 4 5 6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4次) 有期徒刑1年3月(2次) 有期徒刑1年4月 犯罪日期 111/08/27~ 111/09/07 111/08/27~ 111/09/07 111/08/27 偵查(自訴 )機關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6118號等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6118號等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6118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判 決 日 期 112/09/28 112/09/28 112/09/28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456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11/03 112/11/03 112/11/03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716號(編號3至6應執行2年)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716號(編號3至6應執行2年)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716號(編號3至6應執行2年) 編號 7 8 罪名 詐欺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2次) 有期徒刑2年7月 犯罪日期 111/08/31~ 111/09/08 112/03/28 偵查(自訴 )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21940號等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70628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訴字第1964號 112年度訴字第1446號 判 決 日 期 113/01/12 113/06/27 確定 判決 法 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訴字第1964號 112年度訴字第1446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02/16 113/08/06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備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166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0892號

2025-03-31

TPHM-114-抗-476-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16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姜政宏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竹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10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335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姜政宏因犯如原裁定附表 所示之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之刑並分別確 定在案。原審法院認檢察官之聲請為正當,審酌本件內部性 界限,及抗告人所犯各罪之犯罪類型、態樣、手段、侵害法 益、時間密接程度等情狀後整體非難評價,並兼衡抗告人所 表示之意見等情,裁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4年,並諭知 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法院於數罪定應執行時,應參酌累進遞減原 則,並考量行為人犯罪時間之密接性、各行為彼此之關聯性 、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 及所反映行為人犯罪傾向等情狀綜合判斷,且受比例原則及 公平原則之拘束,以為妥適之裁量。又英美法有所謂「認罪 量刑減讓」,抗告人坦承犯行,徹底悔悟,已能記取教訓, 為使抗告人能早日返家照顧家人,回饋社會,請從輕定刑云 云。 三、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 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 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 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 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 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 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 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 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三十年 ,資為量刑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 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 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 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 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個案之裁量判斷, 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平等 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否則不得認為裁量權之行使有 何不當。亦即,法院定執行刑時,茍無違法律之內、外部界 限,其應酌量減輕之幅度為何,實乃裁量權合法行使之範疇 ,自不得遽指違法。 四、經查:  ㈠抗告人犯如原裁定附表所示各罪,先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在案 ,有各判決書、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原審法院認 檢察官之聲請為正當,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 53條、第51條第5款、第41條第1項前段、第8項等規定,裁 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4年,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 ,000元折算1日。經核原審所定應執行刑,係於各宣告刑中 刑期最長(有期徒刑5月)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有期徒 刑6年5月)以下之範圍內,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定刑 裁量之外部性界限,亦未逾越定刑之內部性界限(原裁定附 表編號2至9、10至17、18至20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前分別經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0月、1年4月、9月,與原裁定附表編 號1所示宣告刑加計後,合計為有期徒刑4年2月)。又原審 法院已敘明經衡量定應執行刑之內部界限,審酌抗告人所犯 原裁定附表編號2至8、10、18、20所犯各罪均為竊盜罪,另 附表編號11至17所犯各罪均為行使偽造私文書罪,綜合斟酌 抗告人所犯各罪間之時間密接程度、侵害法益、行為態樣、 手段及抗告人對本案之意見等情而為整體非難評價,顯已考 量抗告人所犯數罪反映之整體人格特性、各罪彼此間之關聯 性,基於刑罰目的性及刑事政策之取向等因素,給予適度之 刑罰折扣,而酌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上,並無明顯失衡或有違 比例原則、公平原則、罪責相當原則之情,亦無明顯不利於 抗告人之情事,屬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揆諸前開說明 ,並無濫用裁量權等違法或不當之處。  ㈡抗告人雖執前詞提起抗告。惟查,抗告人所犯如原裁定附表 編號2至8、10至18、20所犯各罪雖均為竊盜、行使偽造私文 書罪,然與其餘所犯妨害公務、毀損、詐欺等罪之罪質相異 ,犯罪動機、行為態樣均不相同,責任非難重複程度低。再 其所犯原裁定附表編號2至9所示8罪、編號10至17所示8罪及 編號18至20所示3罪所處之刑,前已分別定其應執行刑,並 均已給予相當幅度之減讓。況抗告人前已有多次竊盜及行使 偽造私文書之前案紀錄(見本院卷第49至57頁),其一再竊 取他人財物及行使偽造私文書,已非偶發,適足反映其法治 觀念薄弱,自我約束能力不足之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嚴重 欠缺法治觀念,不宜給予過度刑罰優惠,否則難收矯正之效 並難以維持法秩序。從而,原審就抗告人所犯如原裁定附表 所示各罪,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未悖於法律秩序之 理念,符合法規範之目的。  ㈢至抗告意旨所稱抗告人坦承犯行,請求從輕定刑云云,然此 等犯後態度為原確定判決個案量刑審酌之事項,核與定應執 行刑之裁量無關,抗告人所執家庭因素,亦非定應執行刑時 所考量之事由,另他案之定刑,亦因個案犯罪類型、情節俱 不相同,尚難比附援引為有利抗告人之認定,均附此敘明。  ㈣綜上所述,抗告人執前詞提起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王屏夏                    法 官 楊明佳                    法 官 潘怡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吳思葦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PHM-114-抗-616-2025032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41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柯聖暉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11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4264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柯聖暉(下稱抗告人)所 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均於如附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前所 為,又原審法院為最後事實審法院,是認檢察官之聲請為適 當,應予准許;經審酌各罪間之犯罪情節、危害情況、侵害 法益及整體犯罪非難評價等總體情狀綜合判斷,及抗告人對 於本件定應執行之刑之意見,兼衡其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 特性及犯罪傾向、施以矯正之必要性、日後復歸社會更生、 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而為整體評價後,爰定其應 執行有期徒刑6年8月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所犯之罪並非殺人、放火、強盜等十 惡不赦之罪,且參酌本院110年度抗更一字第6號、109年度 訴字第4109號、臺灣基隆地方法院96年度易字第538號、最 高法院98年度台字第6192號等刑事判決,於定其應執行刑時 均大幅減輕刑度,然原裁定就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8月,令抗告人長期監禁,有過重之嫌, 不符合罪責原則、比例原則及刑罰經濟原則,與社會之法感 情相悖,亦違反恤刑目的,對抗告人實屬過苛,又抗告人於 執行期間已深刻反省往昔錯誤觀念,請撤銷原裁定,給予抗 告人妥適之最輕刑度,讓抗告人早日回家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云云。 三、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 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刑事訴 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應 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屬不同 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曾經 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理 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是以,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 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之 總和。又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之刑時,祇須在不逸脫上開 範圍內為衡酌,而無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 違比例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例外情形,並不悖於定應執行刑 之恤刑目的者,即無違裁量權之內部性界限(最高法院114 年度台抗字第487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抗告人因犯如附表所示4罪,分別經法院判處罪刑確定,且該 4罪均於如附表編號1裁判確定日即民國113年6月13日前所犯 ,而本件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原審法 院等情,有各該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及刑案資料查註紀 錄表在卷可稽,是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罪聲請合併定應執行 刑,於法並無不合。又原審函詢抗告人關於定刑之意見,經 抗告人表示:希望法院從輕定刑等語(見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13年度聲字第4264號卷第19頁)。  ㈡爰審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中最長期刑度為有期徒刑3 年6月,各罪宣告刑總和上限為有期徒刑7年4月,此即各罪 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又附表編號1至2曾定應執行有期徒 刑4年,加計附表編號3、4各罪所處有期徒刑分別為2年、1 年3月,合併刑期為有期徒刑7年3月,此即各罪定應執行刑 之內部界限;並斟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至4所示之罪均 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編號2為未遂、編號3、4均為 既遂),犯罪態樣皆係抗告人擔任詐欺集團之監控車手及收 水,此部分之犯罪動機、手段相仿,犯罪時間介於112年5月 12日至112年9月25日之間;然如附表編號2至4所示各罪與如 附表編號1所示之共同製造第二級毒品罪,犯罪之罪質、類 型、手法迥異,犯罪之動機、目的亦均有別,兼衡附表所示 各罪所侵害之法益、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罪罰相當原則及 重複評價禁止原則,而為整體之非難評價後,原審定其應執 行刑為有期徒刑6年8月,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 律之外部界限,裁量之刑度亦已有所減輕,符合法律授與裁 量之恤刑目的,與內部界限無違,且給予抗告人陳述意見之 程序保障,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 理念,依前揭說明,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或不當,應予維 持。  ㈢抗告意旨稱抗告人所犯之罪並非殺人、放火、強盜等十惡不 赦之罪,且另舉其他定應執行刑之案例,指摘原裁定定應執 行刑有過重之嫌,不符合罪責原則、比例原則及刑罰經濟原 則,與社會之法感情相悖,亦違反恤刑目的云云,係對原裁 定定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且個案情節不一, 尚難比附援引,並不足採。  ㈣綜上所述,原審所為本件定應執行刑之裁定,核無不合;抗 告意旨徒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鄭富城                    法 官 張育彰                    法 官 郭峻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翁子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8

TPHM-114-抗-641-20250328-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商業會計法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4年度簡字第86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王昆陽 吳尚穠 上列被告因違反商業會計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 度偵字第12260、18291號),嗣因被告於準備程序中俱自白犯罪 (113年度訴字第327號),本院合議庭認適宜而裁定由受命法官 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王昆陽共同犯商業會計法第七十一條第一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 罪,共柒罪,各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均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 吳尚穠共同犯商業會計法第七十一條第一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 罪,共柒罪,各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均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伍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吳尚穠擔任同永富股份有限公司(址設苗栗縣○○鎮○○路00號 ,統一編號00000000號,下稱同永富公司)董事長,為商業 會計法規定之商業負責人,與王昆陽俱明知同永富公司於民 國109年7月至110年7月間並未實際銷貨予如附表一所示之營 業人,竟共同基於明知不實事項而填製不實會計憑證及幫助 納稅義務人逃漏稅捐之犯意聯絡,以每2個月為1期,由吳尚 穠交付或授權同永富公司之大、小章及發票本予王昆陽使用 ,由王昆陽分別就如附表二編號1至7所示之申報期間,開立 對應如附表一所示之不實統一發票交付予如附表一所示之營 業人,供其等就如附表二編號1至7所示之申報期間作為進項 憑證,而申報扣抵稅額,以此不正方法幫助納稅義務人逃漏 銷項稅額,足以生損害於稅捐稽徵機關對於營業稅稽徵之正 確性及課稅公平性。其等共計開立內容不實統一發票之銷項 總金額為新臺幣(下同)5791萬9022元,幫助納稅義務人逃 漏銷項稅額289萬5965元。 二、案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主動簽分及財政部中區國稅 局函送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按檢察官依通常程序起訴,經被告自白犯罪,法院認為宜以 簡易判決處刑者,得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定有明文。被告王昆陽、吳尚穠 二人就檢察官所起訴之犯罪事實,業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均坦 承不諱(見113訴327卷【下稱訴卷】第159-160、176-177頁 ),經本院合議庭認本案宜以簡易判決處刑而為裁定,爰依 前開規定,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合先敘 明。 二、前揭事實,業據被告二人於本院準備程序中俱坦承不諱(見訴卷第156-160、176-177頁),核與證人簡附修、陳琴心、林妙徽之證述大致相符(見111他2580卷㈢【下稱他三卷】第537-539頁,112偵18291卷【下稱偵五卷】第37-38、43-45頁),並有同永富公司之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結果、變更登記表、如附表一所示內容不實統一發票影本、財政部中區國稅局刑事案件告發書及所附同永富公司涉案期間進銷交易流程圖、扣除虛報進項稅額逐期漏稅額計算表、涉嫌取得及開立不實發票明細表、專案調檔查核清單、財政部中區國稅局苗栗分局函文暨所附之財政部臺北、北區、中部國稅局及所屬各分局或稽徵所回覆函或書函及所附之承諾書、說明書、談話紀錄、採購單、合約等文件在卷可稽(見111他2580卷㈠【下稱他一卷】第53-407、479-581頁,111他2580卷㈡【下稱他二卷】第9-601頁,他三卷第3-525頁,112偵12260卷㈠【下稱偵一卷】第3-773頁,112偵12260卷㈡【下稱偵二卷】第3-635頁,112偵12260卷㈢【下稱偵三卷】第3-477頁,訴卷第189-195、283-311頁),足認被告二人前揭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得作為認定事實之依據。綜上,本案事證明確,被告二人犯行俱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被告二人行為後,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於110年12月17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月19日施行,修正前同法第43條第1項原規定:「教唆或幫助犯第四十一條或第四十二條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修正後刪除拘役刑,並將併科罰金數額提高為100萬元,是經比較新舊法,修正後新法並未較有利於被告二人,是依刑法第2條第1項所定之從舊從輕原則,被告二人本案俱應適用其等行為時即110年12月17日修正前之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規定論處。 四、按商業會計法所稱之商業會計憑證,分為原始憑證及記帳憑 證,所謂原始憑證,係指證明事項之經過,而為造具記帳憑 證所根據之憑證;另記帳憑證,則係指證明處理會計事項人 員之責任而為記帳所根據之憑證,此觀諸商業會計法第15條 規定自明。是依商業會計法之相關規範意旨,統一發票、支 出證明單、請款單、訂單、買賣合約書等,均屬該法第16條 之原始憑證…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 而填製會計憑證罪,該罪性質上原即含有業務登載不實之本 質,為刑法第215條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特別規定,依 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則,自應優先適用,無論以刑法第21 5條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餘地(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 第6792號、94年度台非字第98號、98年度台上字第3987號判 決意旨參照)。次按稅捐稽徵法第43條之幫助犯第41條之罪 ,為特別刑法明定以幫助犯罪為構成要件之犯罪類型,亦為 稅捐稽徵法之特別規定,屬於一獨立之犯罪型態,性質上仍 係實施犯罪之正犯,與刑法上幫助犯之具絕對從屬性者不同 ,不必有「正犯」之存在亦能成立犯罪(最高法院92年度台 上字第2879號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按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 1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罪,犯罪主體須為商業負責人、主 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務之人員, 自屬因身分或特定關係始能成立之犯罪。查被告吳尚穠係同 永富公司之登記負責人,依商業會計法第4條之規定,為商 業會計法所指之商業負責人。又按營業稅之申報,依加值型 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35條第1項明定,營業人除同法另有 規定外,不論有無銷售額,應以每兩月為1期,於次期開始1 5日內,向主管稽徵機關申報。而每年申報時間,依加值型 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施行細則第38條之1第1項規定,應分別 於每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之15日前向主管稽 徵機關申報上期之銷售額、應納或溢付營業稅額。是每期營 業稅申報,於各期申報完畢即已結束,以「一期」作為認定 逃漏營業稅次數之計算,區別不難,獨立性亦強,於經驗、 論理上,難認各期之行為與接續犯之概念相符(最高法院10 1年度台上字第4362號、 111年度台上字第1315號判決參照 )。 五、核被告二人如附表二編號1至7所為,俱係犯商業會計法第71 條第1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罪、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 第1項之幫助逃漏稅捐罪。其等就前揭犯行,俱有犯意聯絡 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徵諸王昆陽雖非同永富公司 之商業負責人或主辦會計人員,然依其自述係為美化同永富 公司帳面以供將來申請貸款而為本案犯行等語(見訴卷第15 9頁),核與其自103年間起之違反商業會計法、加重詐欺等 案件情節及嗣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確定各事實相符,此有臺 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金上重 訴字第38號、112年度上訴字2775號、本院110年度審簡字第 1569號、113年度審簡字第1957號等判決書列印本可佐(見 訴卷第243-266、313-329頁),堪信其就本案居於策劃執行 之核心地位,自無從依刑法第31條第1項但書規定減輕其刑 。被告二人如附表二編號1至7所示,就同一稅期內填製多張 不實統一發票,幫助他人逃漏稅,各係出於該稅期內之數次 舉動,係為實現單一目的,基於單一犯罪決意,在時空密接 狀態下所接續實行之相同構成要件行為,由於各行為之獨立 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 行分開,在刑法評價上,以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 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俱應論以接續犯。其等 就附表二編號1至7所示各部分,均以同一犯罪決意實施預定 計畫,共同填製不實會計憑證、幫助逃漏稅捐,行為之時間 、地點有所重疊有局部同一性,應認屬同一行為觸犯上開2 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填製 不實罪處斷。至被告二人如附表二編號1至7所示跨越不同稅 期所為,揆諸前揭說明,因各該申報期間不同,所犯七罪犯 意各別、行為互殊,應予分論併罰。 六、爰審酌被告吳尚穠擔任同永富公司之負責人,與被告王昆陽共同以虛偽開立統一發票方式,幫助他人逃漏稅捐,已嚴重妨礙稅捐徵納正確性及公平性,影響國家管理稅收資料,所為實有不該。惟念及被告二人犯後已坦承犯行,兼衡及其等之前科素行(詳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本案犯罪動機、目的、手段、支配程度、所生危害程度即附表二編號1至7所示各該銷售總額、逃漏稅總額,暨被告二人所自陳之智識程度、生活及家庭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各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再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是於併合處罰而酌定執行刑時,應審酌行為人所犯數罪如犯罪類型相同、行為態樣、手段、動機相似者,於併合處罰時,因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較高,允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爰考量被告二人所犯數罪罪名相同,各次犯罪手段、方法、過程、態樣亦雷同,均侵害同一法益,斟酌各罪責任非難重複程度及對全體犯罪為整體評價,及定應執行刑之內、外部界限,予以綜合整體評價後,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七、末鑒於卷內尚無積極證據足認被告二人業因本案獲有利益, 尚無從認定其有取得實際犯罪所得,爰不予宣告沒收,併此 敘明。 八、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 主文。 九、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提出上訴狀 ,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須附繕本)。 本案經檢察官陳建宏提起公訴,檢察官凃永欽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張谷瑛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劉嘉琪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商業會計法第71條 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 務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 二、故意使應保存之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滅失毀損。 三、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內容或毀損其頁數。 四、故意遺漏會計事項不為記錄,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 。 五、其他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 結果。 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 教唆或幫助犯第四十一條或第四十二條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附表一 編號 營業人名稱/統一編號 發票期別 (年月) 發票張數 銷項金額 (新臺幣/元) 扣抵稅額 (新臺幣/元) 1 升邦新創物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 00000-00 4 842,000 42,100 2-1 青山青有限公司/ 00000000 00000-00 3 784,600 39,230 2-2 00000-00 3 784,300 39,215 小計 6 1,568,900 78,445 3 風麟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1 301,444 15,072 4 正誠國際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10 2,383,700 119,185 5 興富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 00000-00 1 4,742,857 237,143 6 富立信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3 850,000 42,500 7 盈安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16 1,409,350 70,468 8-1 友久電器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2 285,340 14,267 8-2 00000-00 2 361,660 18,083 8-3 00000-00 2 153,675 7,684 小計 6 800,675 40,034 9-1 唯傑工程行/00000000 00000-00 5 1,498,600 74,930 9-2 00000-00 7 1,528,800 76,440 9-3 00000-00 2 600,000 30,000 9-4 00000-00 1 350,000 17,500 小計 15 3,977,400 198,870 10 肯尼信通信器材工程有限公司/ 00000000 00000-00 1 198,000 9,900 11 品順開發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1 200,000 10,000 12 泓芸宥瑜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4 944,000 47,200 13 貝迪企業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2 141,000 7,050 14 林邁企業股份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4 1,133,400 56,670 15 橘子實業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13 4,000,200 200,010 16-1 景躍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3 708,600 35,430 16-2 00000-00 3 1,005,000 50,250 16-3 00000-00 3 852,048 42,602 小計 9 2,565,648 128,282 17 元侑股份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2 500,180 25,009 18 統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4 1,000,000 50,000 19 金滿聚企業社/00000000 00000-00 3 432,024 21,601 20 皓泰環保服務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1 41,643 2,082 21-1 清泰興業有限公司/00000000 00000-00 6 1,118,200 55,910 21-2 00000-00 5 1,164,500 58,225 21-3 00000-00 7 2,269,400 113,470 21-4 00000-00 5 1,052,000 52,600 小計 23 5,604,100 280,205 22-1 光晨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000000 00000-00 24 8,563,542 426,184 22-2 00000-00 17 6,254,913 312,749 22-3 00000-00 30 9,504,046 475,206 小計 71 24,282,501 1,214,139 合計 200 57,919,022 2,895,965 附表二 編號 申報期間 對應之附表一編號 銷售總額(元) 逃漏稅總額(元) 一 00000-00 編號9-1、15 5,498,800 274,940 二 00000-00 編號1、4、7、8-1、9-2、11、12 7,593,190 303,220 三 00000-00 編號5、6、8-2、10、13、14 7,426,917 371,346 四 00000-00 編號2-1、16-1、19、21-1、22-1 11,606,966 578,355 五 00000-00 編號2-2、3、8-3、18、21-2、22-2 9,658,832 482,945 六 00000-00 編號9-3、16-2、20、21-3、22-3 13,420,089 671,008 七 00000-00 編號9-4、16-3、17、21-4 2,439,228 137,711

2025-03-28

TPDM-114-簡-869-20250328-1

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證券交易法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金訴字第16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謝承濬 王嘉妤 上列被告等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 偵字第36821號、113年度偵字第143號),被告等人於準備程序 中就被訴事實均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意旨, 並聽取檢察官及被告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 行簡式審判程序,並判決如下:   主 文 謝承濬共同犯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共拾肆 罪,均累犯,各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均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參年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謝承濬之犯罪所得新臺幣壹拾捌萬肆仟 捌佰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 價額。 王嘉妤共同犯公司法第九條第一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處有期 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謝承濬自民國104年起,即從事資金借貸工作。而王嘉妤係 如附表編號6所示臉書來富國際有限公司(嗣更名為:鉌富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臉書來富公司)負責人,其與如附 表編號1至5、7至14所示各該公司之負責人,均為公司法第8 條第1項所稱之公司負責人,亦屬商業會計法第4條規定之商 業負責人。謝承濬各與王嘉妤、如附表編號1至5、7至14所 示公司之負責人共同基於違反公司法、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 會計事項發生不實結果及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之犯意聯絡,由 王嘉妤、如附表編號1至5、7至14所示公司之負責人各自透 過網路、身分不詳之友人、代辦業者,或其他不詳管道,向 謝承濬短期借款如附表所示資金,謝承濬則分別於如附表所 示借資日期,將如附表所示資金由其申設之華泰銀行帳號00 00000000000號帳戶,轉匯至如附表所示借資者帳戶,各筆 資金再由各該借資者帳戶轉匯至如附表所示驗資帳戶。王嘉 妤、如附表編號1至5、7至14所示公司之負責人則分別以各 該驗資帳戶內之資金款項作為股款業經如附表所示名義股東 繳納之不實存款證明,並製作不實之各該公司資本額變動表 、股東繳納現金股款明細表,連同如附表所示驗資帳戶之存 摺資料,分別提供如附表所示不知情之會計師,各該會計師 分別於如附表所示資本額查核簽證日期,製作如附表所示公 司之資本額查核報告書,完成公司法第7條授權會計師查核 簽證資本額之作業後,王嘉妤、如附表編號1至5、7至14所 示公司之負責人旋於如附表所示還款日期,將上開設立登記 或增資登記驗資用之款項,全數自各該驗資帳戶輾轉匯還予 謝承濬,均未用於如附表所示公司之經營。而王嘉妤、如附 表編號1至5、7至14所示公司之負責人再委由不知情之陳蓿 卿、林育芸或其他不詳之代辦業者,持如附表所示驗資帳戶 之存摺影本、前揭資本額變動表、股東繳納現金股款明細表 、資本額查核報告書等資料,以及設立、變更登記申請書等 申請文件,表明如附表所示公司應收股款均已收足,向如附 表所示機關申請設立、變更登記,致承辦公務員審查認為形 式要件均已具備,遂分別於如附表所示核准登記日期,核准 如附表所示各公司之設立登記或變更登記,並將如附表所示 各公司股東出資之不實事項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司設立、 變更登記表,足以生損害於主管機關對公司資本額審核及公 司登記管理之正確性。 二、案經法務部調查局彰化縣調查站移送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本件證據部分,除引用檢察官起訴書之記載(如附件)外, 另補充:「被告謝承濬、王嘉妤於本院審理時之自白」。 二、被告謝承濬、王嘉妤2人行為後,刑法第214條規定於108年1 2月25日經總統公布修正施行,並自同年月27日起生效,然 該次修正僅係統一罰金刑折算標準,修正後法定刑並無輕或 重於修正前之情形,自無比較新舊法問題,應逕適用現行法 即修正後之刑法第214條規定處斷。另公司法第9條亦於107 年8月1日修正公布,而於同年11月1日施行,然此次修正僅 就該條第3項之文字進行修正,關於第1項之條文內容及其刑 度均未變更,並無新舊法比較適用之問題,應依一般法律適 用原則,適用裁判時法即現行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規定,核 先敘明。 三、論罪科刑:  ㈠按公司之設立、變更、解散登記或其他登記事項,於90年11 月12日公司法修正後,主管機關僅形式審查申請是否違法或 不合法定程式,而不再為實質之審查。是行為人於公司法修 正後辦理公司登記事項,如有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 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 ,即有刑法第214條之適用(最高法院96年度第5次刑事庭會 議決議意旨參照)。另公司負責人明知公司應收之股款,股 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使公務員登載於 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所犯公司 法第9條第1項前段及刑法第214條兩罪,就行為人而言,僅 有自然行為概念之一行為,且係基於一個意思決定為之,自 應評價為一個犯罪行為。又刑法第214條之罪係在保護一般 公共信用,除行為人已為不實之申請外,尚待該管公務員將 之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始足成立;至於公司法第9 條第1項前段之罪,係在防止虛設公司及防範經濟犯罪,只 要行為人提出不實之申請,即足成立,不以該管公務員已登 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為必要。二者之犯罪構成要件並不 相同,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 之規定,從較重之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處斷(最高法院96 年度第7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再者,凡商業之資 產、負債、權益、收益及費損發生增減變化之事項,稱為會 計事項,商業會計法第11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資本額變動 表、股東繳納股款明細表固不屬商業會計法第28條所稱之財 務報表,惟倘若以不正當方法使該文件發生不實結果,仍應 認為成立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5款之致會計事項不實罪,且 為刑法第216條、第215條行使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特別 規定,應優先適用。又公司法第9條第1項規定所處罰之對象 為公司負責人,而商業會計法第71條各款之罪,犯罪主體必 須為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 理會計事務之人員。故不論公司法第9條第1項或商業會計法 第71條各款之罪,均屬因身分或特定關係始能成立之犯罪。  ㈡核被告謝承濬、王嘉妤等2人所為,均係犯公司法第9條第1項 前段之公司應收股款股東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 罪、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5款之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 項發生不實結果罪,及刑法第214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  ㈢被告謝承濬、王嘉妤等2人所為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 發生不實結果之犯行,原即含有業務登載不實之本質,與刑 法第215條規定屬法規競合,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應 優先適用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5款規定論處,是公訴意旨指 稱被告謝承濬、王嘉妤等2人亦應論以刑法第216條、第215 條行使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云云,容有誤會。又公訴意旨 另認被告謝承濬、王嘉妤等2人係成立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5 款之利用不正方法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罪部分,並非 正確;惟該2罪犯罪態樣雖有不同,然均為同條項所規範, 爰由本院逕予適用其該當之法條處斷,併此敘明。  ㈣被告謝承濬雖非公司法第8條第1項所定之公司負責人及商業 會計法第4條所稱之商業負責人,然其就上開各次犯行,各 與如附表所示具有公司負責人、商業負責人身分之負責人共 同實行犯罪,均應依刑法第31條第1項規定,均論以共同正 犯。被告謝承濬、王嘉妤等2人利用不知情之會計師簽具查 核報告書表明公司股東股款業已繳足,以及利用不知情之陳 蓿卿、林育芸或其他代辦業者持前開資料、申請文件向主管 機關申請設立、變更登記,進而遂行本件犯行,均為間接正 犯。  ㈤被告謝承濬明知如附表所示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均未實際 繳納,而以內容不實之資本額變動表、股東繳納現金股款明 細表及申請文件表明收足,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公文 書之行為,各係基於同一為辦理公司設立登記、變更登記之 意思決定所為,均應評價為一個犯罪行為。又上開3罪之犯 罪構成要件並不相同,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 均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較重之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罪 處斷(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6356號判決、96年度第7次 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被告王嘉妤以一行為同時觸犯 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商業會計法第71條 第5款之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發生不實結果罪及刑 法第214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亦為想像競合犯,應從 一重論以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  ㈥被告謝承濬就其所犯上開14罪,犯意各別、行為互殊,應予 分論併罰。    ㈦被告謝承濬前因公司法案件,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104年度 湖簡字第80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確定,於104年8月25日 易科罰金執行完畢,有卷附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 稽,其受徒刑之執行完畢,5年以內故意再犯本件有期徒刑 以上之14罪,均合於刑法第47條第1項累犯之要件。而檢察 官於起訴書業已主張被告謝承濬構成累犯,並於本院審理時 提出被告前案紀錄表為佐(見本院卷㈣第296頁),可認就被 告謝承濬是否該當累犯部分,檢察官已有主張並指出證明方 法。本院審酌被告謝承濬本件所為違反公司法之犯行與前案 所犯之罪,犯罪型態、侵害法益、罪質均相同,犯罪手法、 原因及社會危害程度亦相似。其經前案判處徒刑並執行完畢 ,理應產生警惕作用,並因此自我控管,然竟於執行同質性 犯罪之刑罰完畢後5個月迄至1年多之期間內,先後再為本件 各次犯行,顯無從經由前案刑責予以矯正非行行為及強化法 治觀念,足認其惡性非輕,且對刑罰反應力薄弱;併考量累 犯規定所欲維護法益之重要性、防止侵害之可能性及事後矯 正行為人之必要性,綜合斟酌各項情狀,認就被告謝承濬本 件各次犯行均適用刑法第47條累犯加重之規定,並無罪刑不 相當之情事,爰均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  ㈧被告謝承濬雖非如附表所示公司負責人,惟考量被告謝承濬 為各該公司設立、增資之資金提供者,於本件各次借款驗資 行為均居於犯罪支配核心地位,其可責性較諸各該公司負責 人而言,並無較低之情形,故均不依刑法第31條第1項但書 規定減輕其刑。    ㈨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謝承濬為圖賺取利息, 竟出借資金予如附表所示公司負責人,使其等得以借款驗資 之方式佯為應收股款業經收足而申請公司設立或增資登記, 被告謝承濬所為顯已妨礙國家就公司管理及資本查核之正確 性,損及社會大眾對於公司登記之信賴,違背公司法維護公 司資本充實之立法本旨,實非可取;惟念及被告謝承濬犯後 始終坦承犯行,態度尚佳;兼衡被告謝承濬於本院審理時自 承其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現從事影片剪輯之接案工作,月 收入約新臺幣(下同)2萬元,需照顧中風的父親,且因離 異,10歲的兒子現由前妻照顧,其需支付照顧費用等家庭經 濟狀況(見本院卷㈣第296-297頁),暨其犯罪動機、目的、 手段、各次犯行所獲利益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 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㈩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王嘉妤以借款驗資之方 式佯為應收股款業經收足而申請公司變更登記,顯已妨害主 管機關對公司管理及資本查核之正確性,亦違背公司法維護 公司財務健全之立法本旨,增加交易相對人之潛在風險,自 應受一定程度之形式非難;惟念及被告王嘉妤犯後終能坦承 犯行,態度尚可;兼衡被告王嘉妤於本院審理時自承其高中 畢業之智識程度,現在餐廳擔任外場人員,月收入2萬元左 右,需扶養其母親及就讀大學的兒子等家庭經濟狀況(見本 院卷㈣第297頁),暨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素行等一切 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定應執行刑部分:   ⒈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 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 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 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 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 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 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 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 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 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 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 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 ,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 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是刑法第51條數 罪併罰定執行刑之立法方式,非以累加方式定應執行刑,如 以實質累加之方式定應執行刑,則處罰之刑度顯將超過其行 為之不法內涵,而違反罪責原則,及考量因生命有限,刑罰 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度,係隨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 以等比方式增加,是則以隨罪數增加遞減其刑罰之方式,當 足以評價被告行為之不法性之法理(即多數犯罪責任遞減原 則)。  ⒉本院考量被告謝承濬於上開期間所為多次犯行之時間間隔, 暨其犯行均係出於相同犯罪動機、犯罪手法雷同、侵害同一 種類法益,犯罪類型之同質性較高,足見數罪對法益侵害之 加重效應不大。依據前揭說明,本於罪責相當性之要求,在 前揭內、外部性界線範圍內,就本件整體犯罪之非難評價、 各行為彼此間之偶發性、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 性予以綜合判斷,暨斟酌其各次犯行之不法與罪責程度、數 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罪數反映之被告人格特性與犯罪 傾向,及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情,就被告謝承濬所犯各 罪宣告刑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 標準。  四、沒收部分:  ㈠刑法業於104年12月30日修正公布,並自105年7月1日起施行 。而按沒收、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2項定有明文。此條規定係規範行為後 法律變更所生新舊法律比較適用之準據法,本身尚無新舊法 比較之問題,於新法施行後,應一律適用新法第2條第2項之 規定。另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於全部或 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現行刑法第 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定有明文。      ㈡徵之被告謝承濬於偵訊時供稱:伊借貸每100萬元,一天收50 0元利息等語明確(見A5卷第372頁)。是依被告謝承濬前揭 所述之利息計算方式,核算其因本件犯行而獲取之利息總額 即犯罪所得共184,800元,雖未扣案,仍應依刑法第38條之1 第1項前段、第3項規定,於其所犯罪項下諭知沒收,並諭知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310條之2、第4 54條第2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商業 會計法第71條第5款,刑法第2條第2項、第11條前段、第28條、 第31條第1項、第214條、第55條、第47條第1項、第41條第1項前 段、第51條第5款、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刑法施行法第 1條之1第1項、第2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朱玓提起公訴、檢察官李進榮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何孟璁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高心羽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公司法第9條 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 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 ,公司負責人各處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50 萬元以上250 萬元以下罰金。 有前項情事時,公司負責人應與各該股東連帶賠償公司或第三人 因此所受之損害。 第一項裁判確定後,由檢察機關通知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 登記。但裁判確定前,已為補正或經主管機關限期補正已補正者 ,不在此限。 公司之設立或其他登記事項有偽造、變造文書,經裁判確定後, 由檢察機關通知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登記。 商業會計法第71條 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 務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新臺幣60萬元以下罰金: 一、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 二、故意使應保存之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滅失毀損。 三、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內容或毀損其頁數。 四、故意遺漏會計事項不為記錄,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 。 五、其他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 結果。 中華民國刑法第214條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 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 百元 以下罰金。 附件一: 編號 案卷 A1 113偵143 A2 112偵36821(調查局卷1)影卷 A3 112偵36821(調查局卷2)影卷 A4 112偵36821(北檢卷-另案調卷)影卷 A5 112偵36821(北檢卷)影卷 附件二: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36821號、     113年度偵字第143號起訴書。 附表:被告謝承濬提供驗資款項明細。

2025-03-28

TPDM-113-金訴-16-20250328-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71號 抗 告 人 即受 刑 人 賴柏誠 上列抗告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4度聲 字第267號中華民國114年2月19日定應執行刑裁定(聲請案號:1 13年度執字第15299號、114年度執聲字第131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詳如附件所載。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第 1項前段、第53條各有明定。又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數罪併 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 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核數罪併罰合併定應執行刑之制 度目的,在就所犯數罪,以各罪宣告刑為基礎,合併後綜合 評價犯罪人最終應具體實現多少刑罰,方符合罪責相當要求 並達刑罰目的。刑法第51條所定數罪併罰之方法,就宣告多 數有期徒刑,僅於該條第5款規範其界限,但衡酌之裁量因 子為何,則無明文。但依其制度目的,應綜合評價各罪類型 、關係、法益侵害之綜合效果,考量犯罪人個人特質,認應 對之具體實現多少刑度,即足達到矯治教化之必要程度,並 符罪責相當原則,以緩和宣告刑可能存在之不必要嚴苛。若 法院於審酌個案具體情節,裁量定應執行之刑時,並未違背 刑法第51條各款(即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 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及法律規範之目的(即 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屬其裁量權合法行使之範疇,不 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三、經查:  ㈠抗告人即受刑人甲○○(以下稱抗告人)因恐嚇取財等案件, 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分別確定在案,有各該 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嗣檢察官 向原審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原審審核卷證結果,認其聲請 為正當,而准許其應執行刑。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 7年(併科罰金部分不在原審定應執行刑之範圍),合先敘 明。  ㈡抗告人雖以附件所示內容提起抗告。細譯抗告意旨,可知抗 告人對原審定應執行刑過重不服,希望審酌所犯各罪侵害法 益之異同、時間、空間密接程度等情,而為整體評價,從輕 量刑。  ㈢經查:   ⒈原裁定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7年,係在抗告人各宣告刑 中刑期最長之有期徒刑5年2月以上,各刑合併之有期徒刑 11年8月以下之範圍內,即合於法律規定,未逾越刑法第5 1條第5款所定法律上外部性界限;亦不重於「編號1至2所 示各罪之曾定應執行刑之和」及「編號3至4宣告刑之和」 之內部界線拘束(總和共計有期徒刑7年3月)。   ⒉本案抗告人附表編號1所犯為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 編號2所犯為恐嚇取財案件、編號3所犯妨害秩序案件、編 號4所犯為妨害自由案件共計5罪,各罪犯罪類型有異;犯 罪時間分別為108、109、110、111年間,除附表編號3、4 之犯罪時間在同年外,並無犯罪密切集中實行之特徵;暨 參酌法院曾就附表編號1至2所示3罪,定應執行刑有期徒 刑6年2月之折算比例等情,佐以附表所示各犯行之犯罪時 間及態樣,認抗告人所為對社會之法敵對意識強烈,破壞 社會大眾對法和平性之認知,其遵守法律之意識顯然薄弱 ,且漠視他人身體、財產權益,難認抗告人所累積之犯行 程度及情狀尚屬輕微。原審參考抗告人所犯各罪之犯罪類 型、行為態樣、手段、動機、侵害法益種類及責任非難程 度,即附表編號1為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編 號2為恐嚇取財案件、編號3為妨害秩序案件、編號4為妨 害自由案件,屬不同性質之罪,各罪之犯罪時間相異,顯 無關聯性。復參抗告人就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無意見等一 切情狀,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7年,經核與比例原則、平 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 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相符,係屬裁量權之合法行使,於法 並無不當,本院應予尊重。抗告人仍執前開情詞指摘原審 定執行刑不當等情,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張靜琪                 法 官 柯志民                 法 官 簡婉倫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林書慶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附件: 附表: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3 罪名 槍砲彈刀條例 恐嚇取財得利 妨害秩序 宣告刑 ⑴有期徒刑2年  10月 ⑵有期徒刑5年2月 有期徒刑7月 有期徒刑8月 犯罪日期 ⑴108/10月間某日至109/08/30 ⑵109/12/15至109/12/16 110/11/28 111/10/14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09年度偵字第26026號等 臺中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0223號等 臺中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457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中高分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案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1265號 112年度訴字第1337號 112年度訴字第918號 判決 日 期 111/07/27 112/09/08 113/03/29 確定 判決 法院 最高法院 臺中地院 臺中地院 案號 111年度台上字第5095號 112年度訴字第1337號 112年度訴字第918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1/11/17 112/10/11 113/05/07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臺中地檢111年度執字第14514號(編號1-2應執行6年2月)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053號 (編號1-2應執行6年2月)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9938號 編號 4 罪名 妨害自由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 犯罪日期 110/08/29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10年度少連偵字第490號等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中地院 案號 111年度原訴字第123號、112年度訴字第607號 判決 日 期 113/09/19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中地院 案號 111年度原訴字第123號、112年度訴字第607號 判決 確定 日 期 113/10/15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案件 是 備註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5299號

2025-03-28

TCHM-114-抗-171-20250328-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4號 聲 請 人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正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執行之刑 (114年度執聲字第3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張正竑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柒年陸月 。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張正竑因犯竊盜等數罪,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同法第53條定有明文。次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 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 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 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 ,依第51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亦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 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 ,刑法第51條第5款復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 罪刑(聲請書附表應更正如下:①編號3、4最後事實審判決 日期欄誤載為「112年12月28日」應更正為「112年12月18日 」、確定判決判決確定日期欄誤載為「112年12月28日」應 更正為「113年3月18日」;②編號5最後事實審判決日期欄誤 載為「112年12月28日」應更正為「112年12月18日」;③編 號7、8最後事實審判決日期欄誤載為「111年12月28日」應 更正為「112年12月28日」;④編號10至12最後事實審判決日 期欄誤載為「112年3月7日」應更正為「113年3月7日」;確 定判決判決確定日期誤載為「112年4月10日」應更正為「11 3年4月10日」),並分別確定在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 1至2所示之罪,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524號判 決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8月確定;如附表編號3至4所示之罪, 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377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 刑1年7月確定;如附表編號10至12所示之罪,經臺灣新竹地 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1172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確 定等情,有前開裁判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  ㈡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之各罪刑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有卷附「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執乙)刑法第50條第1 項但書案件是否聲請定刑聲請書」1份附卷可憑,本院為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茲檢察官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綜合斟酌受刑人已近 中年,所犯各罪均為竊盜罪、加重竊盜罪,其犯罪之動機、 目的相仿,財產犯罪罪質重複性高,犯罪時間集中於民國11 2年3月至9月間,然行為態樣及手段則略有不同,並考量受 刑人矯正之必要性、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 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為內涵之內部性界限,及其對本件定應執 行刑表示之意見(見本院陳述意見調查表、受刑人意見陳述 狀)等綜合為整體評價後,爰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 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簡鈺昕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彭品嘉

2025-03-28

CHDM-114-聲-64-20250328-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30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劉明華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0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劉明華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月。   事 實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劉明華因犯詐欺等案件,先後經本院 及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 、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 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裁判確定前犯數罪 者,併合處罰之;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又 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刑法第50條、第51條第5款、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本院及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 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示日期確定(除 附表編號8-12所示之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欄應更正為 「花蓮地檢110年度偵字第5931號、111年度偵字第7540、75 41、7542號、112年度偵字3610號;最後事實、確定判決之 案號欄均應正為「112年度簡字第149、150號」外,各罪之 犯罪時間、判決案號、確定日期等均如附表所載)等情,有 法院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刑事裁判在卷可稽,是本院為上開案 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依法自有管轄權。  ㈡又如附表編號2-12所示之罪,其犯罪行為時間在如附表編號1 所示判決確定日期之前。再如附表編號1、2、8-12所示之罪 刑,原屬得易科罰金之罪,而如附表編號3-7之罪刑則屬不 得易科罰金,惟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有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刑事執行意見狀、受刑人劉明華定應執 行刑案件一覽表中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刑之簽名在卷可 考。是聲請人聲請就如附表所示之罪定其應執行之刑,於法 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㈢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12罪,而其中如附表編號1至7所 示之罪之「有期徒刑」部分,前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30 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確定(併科罰金部分未經定應 執行刑);如附表編號8至12部分,前經本院以112年度簡字 第149、150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9月確定,此有如附表 所示各罪之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憑,揆諸 前揭說明,本院就如附表編號1至12所示之罪再為定應執行 刑之裁判時,除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 界限外,亦應受內部界限之拘束,即不得重於上開所定之應 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6月、9月之加總,即2年3月。爰衡酌罪 責相當原則及特別預防之刑罰目的,具體審酌如附表所示12 罪均為被告藉口出售或購買網路遊戲虛擬寶物云云所生之詐 欺相關案件,罪質相同,責任非難重複程度甚高,但前經定 應執行刑後,其「有期徒刑」部分之刑度已大幅減輕,以及 前開各罪密集發生於110年3月間至111年8月間等情節,復考 量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 自由裁量權之內部界限,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㈣至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2、8-12所示之罪刑雖符合刑法 第41條第1項前段得易科罰金之要件,然因與如附表編號3-7 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定應執行刑,已不得易科罰金, 自無庸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李立青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不服,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抄 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張賀凌

2025-03-28

HLDM-114-聲-130-2025032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568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黃明煌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4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4228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黃明煌(下稱受刑人)所 犯如原裁定附表所示各罪,均經判決科刑確定在案。而原裁 定附表所示各罪,其犯罪行為時間均在原裁定附表編號1所 示判決確定日期之前,而原審為上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 院,從而檢察官向原審為本件聲請,均無不合,應予准許。 爰就受刑人所犯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之罪,審酌其犯罪時間、 罪質類型暨其法益侵害性等整體犯罪情狀,以及受刑人經原 審通知陳述意見後未表示意見等情,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 10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伊家中目前僅剩父親一人,且伊現在有正常 工作,再無犯罪事實,請不要兩罪併罰云云。 三、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 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 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 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 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 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 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 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 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 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 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 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 ,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 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最高法院100年 度台上字第21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法院定執行刑時,茍無 違法律之內、外部界限,其應酌量減輕之幅度為何,實乃裁 量權合法行使之範疇,自不得遽指違法(最高法院102年度 台抗字第932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犯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之罪,分別經原裁定附表所 示之法院判處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之刑,並均分別確定在案。 且原審為最後事實審法院,是原審審核卷證結果,認檢察官 聲請為正當,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0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經核係在各宣告刑中刑期最長( 有期徒刑6月)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之範圍內,與刑 法第51條第5款所定之外部界限並無違背,亦未逾越自由裁 量之內部界限。  ㈡本院綜衡卷存事證及受刑人所犯數罪類型、次數、各罪之侵 害法益、個別罪質內容、各罪犯罪情節、對其犯罪應予之整 體非難評價等一切情狀,認原審所定之應執行刑,並未逾越 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無明顯過重而違背比例原則或公平正 義之情形,且原審已函知受刑人就定執行刑表示意見,惟受 刑人並未回覆任何意見,有原審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原審就 定執行刑職權之行使,於法並無違誤,量刑之基礎、區間及 審酌之情節均已詳予敘明,其所酌定之應執行刑,難認有顯 然濫用裁量權限而未當之情形。是受刑人泛執前詞,徒以其 家庭因素為憑,請求不要合併定應執行刑云云,難謂可採。 五、綜上,原裁定並無違誤或不當之處,受刑人抗告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江澤                    法 官 廖建傑                    法 官 章曉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賴威志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PHM-114-抗-568-20250328-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徐銘彥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4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徐銘彥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分別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 徒刑貳年。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期 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 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53條、第5 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二、查受刑人因詐欺等共36罪,經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經 確定在案,且各罪均為裁判確定前所犯,有判決、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茲檢察官聲請就附表所示各罪定其應 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檢察官之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 三、審酌受刑人所犯共計36罪,均為加重詐欺取財罪,參與詐騙 機房撥打電話詐騙大陸地區之被害人,然因未查獲被害人有 受騙匯款而均論以加重詐欺取財未遂罪,即並未認定有造成 實質財物損失,參與機房詐騙之犯罪時間於民國111年11月 間,責任非難重複程度雖較高,惟參與詐騙機房擔任話務手 ,相較於車手聽令機房通知取款或轉帳,前者對於詐騙順遂 顯更係屬核心之行為分擔,況同1日即有數位被害人受騙, 對社會大眾財產危害非輕,縱無證據證明已經取得贓款,定 應執行刑之刑度仍不宜輕縱。是綜合犯罪行為時間之密接程 度,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加重效益綜合判斷,刑罰效 果自應予遞減,始符合比例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 禁止原則為內涵之內部性界限,兼衡受刑人收受意見陳述函 文後並未表示意見等節,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條 第1項、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 法 官 施柏宏                    法 官 黃宗揚                    法 官 林青怡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呂姿穎 【附表】受刑人徐銘彥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5-03-28

KSHM-114-聲-82-2025032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