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靜雯

共找到 197 筆結果(第 51-60 筆)

交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155號 上 訴 人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黃士哲 訴訟代理人 魏光玄 律師 被 上訴 人 陳震諺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30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406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ㄧ、原判決廢棄。 二、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駁回。 三、第一審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及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 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新臺幣750元。 理 由 一、被上訴人於民國112年6月1日11時35分許,駕駛訴外人陳秀 美所有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貨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市○○區○○路8-9號前,因「拒絕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 定(無駕駛執照)」之違規行為,經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大雅分 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對被上訴人製開第GW0046982號舉 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上訴 人續於112年8月2日以中市裁字第000000000000號違反道路 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 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5條第4項第2款、第24條第1項、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下稱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8款及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等規定,裁處被上訴 人罰鍰新臺幣(下同)180,000元,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自裁決日起3年內不得重新考領駕駛執照。被上訴人不服 ,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提起訴訟,經原審以 113年9月30日112年度交字第406號判決(下稱原判決)撤銷 原處分。上訴人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被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聲明 、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及理由,均引用原判決所載。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監視器影像【檔名2:00000000_11h00m_ch01_監視器第二台 第二段_m4v】(畫面時間11:09:45至11:10:06)被上訴人駕 駛系爭車輛自無名路出現,並於信和路口暫停。此時,舉發 員警駕駛警備機車自系爭車輛前方駛經,並自系爭車輛前擋 風玻璃朝被上訴人持續觀察系爭車輛。舉發員警行經系爭車 輛後,被上訴人即駕駛系爭車輛駛往信和路8-9號前空地, 系爭車輛駕駛座車窗未關閉。舉發員警通過路口往前行駛數 秒後即減速並迴轉前往攔查被上訴人。次查,舉發員警密錄 器影像【檔名1:密錄器攔查過程(1).MP4】顯示,舉發員警 攔停被上訴人時,即有第一時間向被上訴人表明其違規行為 及攔停之理由(「下次安全帶還是要繫一下啦!」)被上訴 人當場亦未表示不服或有爭執之意思。足見舉發員警確實係 因與被上訴人車輛交會時,發現被上訴人未依規定繫安全帶 之違規行為,進而發動攔查而迴轉趕上攔停被上訴人。再者 ,系爭車輛擋風玻璃雖些微呈現暗色,但仍能觀察車輛內部 情形,尤其自監視畫面觀之,舉發當下天氣晴朗,視野並無 任何阻礙,員警能發現駕駛之被上訴人未繫安全帶並無不合 理之處,甫以員警一攔停被上訴人後立即提醒未繫安全帶, 且被上訴人亦未反駁等情事,足證員警見聞被上訴人未繫安 全帶係出於客觀事實,原審判決僅透過事後監視畫面進行主 觀臆測,而取代現場親眼見聞之員警及整體攔查之客觀事證 ,認定員警攔查非出於發現被上訴人未繫安全帶之違規行為 ,認定理由恐有判決未依憑證據之違誤。況且系爭車輛駕駛 座車窗當時未關閉,視線上亦未有任何遮蔽,依監視畫面所 顯示之客觀狀態,舉發員警於騎乘機車路過時,發覺被上訴 人未繫安全帶之違規行為尚非顯無可能或有何悖離常情或物 理邏輯之情事。又原判決另以舉發員警非立即停車攔查,而 係騎乘一小段後始迴轉攔查,逕認舉發員警係依靠主觀臆測 被上訴人屬可疑酒駕之人等語。然此部分觀看影像畫面可發 現,舉發員警係騎乘警備車輛通過無名巷口時,偶然發現系 爭車輛及被上訴人未繫安全帶,而員警發現之當下正騎乘機 車至十字路口中央,若舉發員警立即在道路中央停車反而有 交通危險,依一般人駕駛機車之習慣及直覺反應,亦知不可 能在路口中央進行緊急煞車,自不能且不應苛責舉發員警須 於車道中緊急暫停並進行攔查。舉發員警亦無當下一瞬間立 刻注意前後左右有無來車,判斷車道中緊急煞車有無危險之 可能,當不能以事後諸葛及第三人角度觀看監視畫面之方式 來論斷舉發警察在騎車至路中央之當下所能瞬間觀察及判斷 到的現場狀況。再者,影像畫面中,舉發警察行經系爭車輛 後往前騎一小段即立刻迴轉追上被上訴人車輛進行攔查,時 間連貫且緊密,並無任何違反常理之動作,而迴轉距離及所 耗時間均極為短暫,且舉發員警一經攔查被上訴人,即告知 攔查事由已如前述,顯然舉發警察係一見被上訴人有違規情 事後,立即迴轉、追趕並進行交通稽查,並於交通稽查過程 中發覺被上訴人散發濃厚酒味,且對舉發員警詢問有無飲酒 之問題規避拒答(【密錄器攔查過程(1)】畫面時間11:21 :30至11:21:39)。是以,舉發員警因見被上訴人未依規定 繫安全帶而進行攔查並無違法,且於稽查過程中發現被上訴 人散發濃厚酒味,依據現場既有之客觀狀況及警察經驗判斷 被上訴人剛剛駕駛車輛路過十字路口之行為有酒後駕車之嫌 疑,被上訴人所駕駛之系爭車輛自屬「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 危害」之交通工具。舉發員警據此攔查要求被上訴人實施酒 測,當無違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之規定。原判決以舉 發員警非立即停車攔查,逕而主觀臆測舉發員警未見被上訴 人有交通違規之情,其攔查行為係屬違法,而判決撤銷原處 分,核與上開客觀事證不符,且有違反論理法則、經驗法則 及理由不備等違誤,自屬違背法令。  ㈡依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第16號判決、110年度交 上字第54號判決、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交上字第62號 判決意旨,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所謂「依客觀 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係指危害尚未發生,但評估具體個案 之現場狀況,認有可能發生危害者即屬之,縱使駕駛人未有 明顯違規行為,但駕駛人有明顯酒味,經客觀、合理判斷可 能發生危害者,得攔檢實施交通稽查,經警察人員聞得駕駛 人有明顯酒味者,應即依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實施酒測檢 定。且實施酒測之對象不以攔停之汽車駕駛人為限,對於駕 駛人已完成駕駛行為自行停車者,員警若發現有事實足認駕 駛人剛完成之駕駛行為有酒後駕車之可能性,亦得對該次駕 駛之駕駛人加以攔查酒測,是員警對駕駛人施以酒測,不以 對於行進中駕駛人攔停為前提,僅須依客觀事實合理判斷有 無酒醉及駕駛車輛之事實已足。又所謂「攔停」,並非須駕 駛人於行進中被「攔停」,始得對其進行酒測,否則任何酒 駕之人一旦見有員警在前攔檢,均得以下車、離開車輛或類 似主張攔檢時非處於駕車狀況,以規避接受酒測,故員警對 駕駛人施以酒測,亦不以對於行進中駕駛人「攔停」為前提 ,僅須依客觀事實合理判斷有無喝酒及駕駛車輛之事實已足 。  ㈢本件舉發員警係因見被上訴人未依規定繫安全帶進而合法攔 查,並於攔查初始即告知攔查事由,後於交通稽查期間發現 被上訴人有濃厚酒味,進而要求被上訴人接受酒精濃度檢定 之測試,已如前述。本件舉發員警係於攔查時聞被上訴人身 上有明顯酒味,依現場狀況及其警察經驗綜合評估判斷被上 訴人剛完成之駕駛行為有酒後駕車之可能性,被上訴人駕駛 系爭車輛之行為即屬可能發生危害者。  ㈣再者,舉發員警攔查被上訴人之地點雖為私人地域,然其位 置並非進入私人住宅或封閉式社區,更未進入私人建物內部 空間追查被上訴人,而係在該私人建築前方停車空地攔獲被 上訴人,且攔查位置與公共空間尚保有一定開放程度。再者 ,舉發員警係因被上訴人未依規定繫安全帶進而合法攔查, 有違交通安全規則第89條第1項第5款之規定,自屬客觀上易 生危害之車輛,係舉發員警之攔查行為合乎警察職權行使法 第8條之要件,而有正當理由進行攔檢。又舉發員警於發覺 被上訴人有交通違規之情,立即自車道上迴轉、進行攔查, 係舉發員警之攔檢行為係自公共場所開始並持續進行中,且 舉發員警見被上訴人違規至發動攔查行為間,其時間連貫、 空間密接,係舉發員警之攔查屬①有正當理由進行攔檢(即 合乎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之要件)、②攔檢行為係自公共場 所開始並持續進行中等兩個要件,其攔查符合學理上所謂「 熱追緝」之情,係其攔查具有正當性。係舉發員警於合法攔 查之前提下要求被上訴人實施酒精濃度檢定之測試應無違法 律程序。  ㈤綜上所述,原判決認舉發員警非立即停車攔查,係主觀臆測 被上訴人屬可疑酒駕之人進而攔查並實施酒測及非對尚在車 道行進中之車輛攔停要求進行酒測云云。惟警察實施攔停本 不以對於行進中駕駛人攔停為前提,縱使完成駕駛行為自行 停車者,有客觀、合理判斷可能發生危害者均得攔查並要求 實施酒精濃度檢定之測試。且本件舉發員警發覺交通違規與 攔查行為間,其時間連貫、空間密接,難謂舉發員警係主觀 臆測被上訴人為酒駕之人而任意攔查。是以,原判決核與上 開客觀事證不符,且有違反論理法則、經驗法則及理由不備 等違誤,並有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1項,判決不適用法規或 適用不當之違誤,其所為之判決自屬違背法令。    ㈥並聲明:  ⒈原判決廢棄。  ⒉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駁回。 四、被上訴人答辯略以:  ㈠原判決於判決書具體說明以事實概要欄所載之事實,佐以有 舉發通知單、交通違規案件陳述單暨附件、舉發機關112年7 月6日中市警雅分交字第0000000000號函暨所附之職務報告 、原處分、送達證書、汽車車籍查詢表及駕駛人基本資料等 件為證,並經原審當庭勘驗上訴人於原審所提供之採證光碟 ,並製作勘驗筆錄及影片截圖等等卷內所有證據資料,因而 判斷原處分確實有違法且應予撤銷,原判決就此部分之論述 理由,無論認事或用法,應屬正確無誤,並無上訴人所稱之 有判決違背法令之處。  ㈡又審視原判決之事實及理由欄第五點第㈣、㈤項之具體說明, 足見原判決理由已經有充分調查所有證據資料,並斟酌全辯 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 之真偽,並依此判斷而得心證之理由,記明於判決書內,上 訴人上訴理由指摘之內容,無非略係就原判決取捨證據、認 定事實之職權行使之結果,重述其主觀不服之見解而已,並 未有積極事證推翻原判決之認事用法究竟有何具體不當之處 ,上訴人之上訴僅泛言原判決適用法規不當、理由不備等違 法,故上訴人之上訴顯無理由至明。  ㈢上訴人所引用之「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第16號判 決」、「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第54號判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庭113年度交上字第62號判決」所 認定之事實迴異於本案,於本案事實全然不同,應無從參考 之餘地,上揭判決共同點均係被舉發人在受盤查酒測前均有 外觀可見之危險前行為,而此危險前行為於外觀上應可客觀 、合理推斷系爭汽車已有易生危險之可能,且舉發員警就受 舉發人之危險前行為已舉明確足以證明,惟本案根據原審原 證4之截圖,可見系爭車輛前擋風玻璃完全反射天空蔚藍、 雲朵密集之貌,且自原審原證2影片亦可知斯時烈日炎炎、 光線明亮,車窗反射之情形更甚,於此情況下,將對於自車 輛前擋風玻璃查看車內情況一事形成嚴重妨礙,大幅降低其 可能性,再結合「員警王梓豪於高速行駛下,目視被上訴人 貨車前擋風玻璃不到1秒」、「被上訴人貨車前擋風玻璃呈 現漆黑顏色」、「員警王梓豪觀看系爭貨車前擋風玻璃視線 ,被天空反射畫面嚴重妨礙」三者,依據論理法則與經驗法 則,可研判員警王梓豪行經被上訴人駕駛系爭車輛時,本無 法得知其內部狀況之結論,被上訴人於案發當時,並無員警 王梓豪職務報吿所載之「行車不穩」之情形,此一事實應至 為明確。員警王梓豪於職務報吿所載之「行車不穩」之記載 云云,應是員警王梓豪自行臆測添加之事實而來,並無客觀 上之證據足資佐證。又自原審勘驗之錄影書面,可見員警王 梓豪與被上訴人於道路上交會時,員警王梓豪之頭臉部是朝 前方道路直視之情形,況且根據原審勘驗畫面,被上訴人是 在駕駛系爭車輛於信和路8-9號前停下,且下車後,員警王 梓豪始騎乘警車過來,此情形下,又何來有員警王梓豪提出 「見一自小貨車00-0000駕駛陳震諺『面有酒容』、『未繫安全 帶』」之職務報吿內容之情形,上開記載應係透過員警王梓 豪自己主觀之臆測、想像下所得,並非員警王梓豪所親自目 睹之事實,更徵該職務報吿內容有高度虛偽情事,而毫無可 信。  ㈣如前所述,本件案發之時,被上訴人並無所謂危險前行為或 員警王梓豪因發現被上訴人有何危險前行為致其客觀、合理 推斷系爭車輛已有易生危險之可能之情形,而員警王梓豪亦 無法就此提出相關證據資料說明;況且舉發員警王梓豪與被 上訴人間於程序上處於對立之狀態,被上訴人對員警王梓豪 過度行使職權行為致被上訴人受傷等情尚有提出刑事傷害等 救濟,基於趨吉避凶之人性,員警王梓豪唯恐自己職務行使 之違誤受究責,其所為之職務報吿以及其自述之內容之真實 性,本即有待商榷。從而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證據資料, 認定員警在無任何合理懷疑以及具體危險之情況下所為攔停 ,顯有不當或違法之情形。  ㈤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並無員警王梓豪指述發現面有酒容、未 繫安全帶等所謂危險前行為之情形,此有勘驗光碟影片内容 可證,既然被上訴人無所謂危險前行為或有任何外觀行為因 而致使員警王梓豪所指之發現可客觀、合理易生危險之行為 ,員警根本是在無任何合理懷疑以及具體危險之情況,即任 意攔停盤查,此部分原即有違反立法者所定之正當行政程序 比例原則。至於上訴人所提出上述三判決,其案情迴異於本 案,是亦無從與本案予以比附援引之餘地。  ㈥原判決業已認定本案屬於警察為了實施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 第1項第3款:「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之所 進行之措施,是參酌上揭大法官之見解,本件自應就「已發 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予以先 行確認無誤下,始得認定員警之執行職務具有合法性存在, 然案發當時之客觀情節,既無「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 斷易生危害」之「相當事由」或「合理事由」之情形,是既 然本案被上訴人於案發當時,並無「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 理判斷易生危害」之「相當事由」或「合理事由」存存,則 其駕駛系爭車輛與員警王梓豪交會時,員警王梓豪並未馬上 停車攔查,開啟攔停程序,要求被上訴人停車受檢,而係騎 乘一小段後,始迴轉,此時被上訴人駕駛系爭車輛已進入私 人土地,而被上訴人駕駛之系爭車輛已停在私人土地上,員 警王梓豪始進入私人土地對被上訴人進行攔查,此一行為即 有違反比例原則之情形。是以,原判決並無任何違背法令之 處。  ㈦綜上所述,上訴人雖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由,為其上訴理由 ,探究其內容無非就原審判決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 使提出質疑,於法有違,而原判決乃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 調查證據之結果,內容妥適、正確,並無任何違背法令之處 。   ㈧並聲明:上訴駁回。    五、本院的判斷:  ㈠按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4項第2款規定:「(第1項)汽 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車 駕駛人處新臺幣1萬5千元以上9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 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2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該 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1年至2年;附載未滿12歲兒童或因 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2年至4年;致人重傷 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酒精濃度 超過規定標準。……(第4項)汽機車駕駛人有下列各款情形 之一者,處新臺幣18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 吊銷其駕駛執照;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 照,並不得再考領:……二、拒絕接受第1項測試之檢定。」  ㈡次按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規定:「警察對於已發 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得予以攔停 並採行下列措施:……三、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 定。」上開規定所稱「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係指危 害尚未發生,但評估具體個案之現場狀況,認有可能發生危 害者即屬之。又此授權員警實施酒測檢定之規定,乃是基於 員警執行交通稽查勤務之必要性所設,員警固不能毫無理由 對駕駛人實施酒測,然只要有事實足認駕駛人有酒後駕車之 可能性,其發動門檻即已足備,而得對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 駕駛人實施酒測。雖駕駛人未有明顯違規行為,但駕駛人有 明顯酒味,經客觀、合理判斷可能發生危害者,得攔檢實施 交通稽查;實施交通稽查,經員警聞得駕駛人有明顯酒味者 ,應即依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實施酒測檢定,用以判定是 否違反道交條例。又所謂「攔停」,並非須駕駛人於行進中 被「攔停」,始得對其進行酒測,否則任何酒駕之人一旦見 有員警在前攔檢,豈非均得以下車、離開車輛或類似主張攔 檢時非處於駕車狀況,以規避接受酒測,故員警對駕駛人施 以酒測,不以對於行進中駕駛人「攔停」為前提,僅須依客 觀事實合理判斷有無喝酒及駕駛車輛之事實已足。  ㈢再按「員警發現某甲酒後騎乘機車行跡可疑之情事,即自後 跟隨要求某甲停車接受盤查,並於某甲不依要求停車受檢時 一路跟隨,追至某甲封閉式社區(或上有屋簷前與道路相鄰 之住家庭院或地下室停車場)停車時,仍屬員警發動盤查之 狀態,即員警發現某甲酒後騎乘機車行跡可疑後,依警察職 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規定,認依客觀合理判斷有生危險之虞 ,開啟攔停盤查程序,某甲先就員警要求停車均置之不理, 員警於某甲進入其封閉式社區(或上有屋簷前與道路相鄰之 住家庭院或地下室停車場)停車時,自仍得要求某甲進行酒 測,員警所為係屬上開合法要求某甲接受攔停情狀之延續, 所為之要求某甲進行酒測並未違法,是員警如在道路上已開 啟攔停程序,因受攔停人無故拒絕攔停者,員警則密切跟隨 ,直至受攔停人停車受檢之狀態,皆屬上開合法攔停盤查之 狀態,況依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員警 依客觀合理判斷,認駕駛人有發生危害之危險時,本得攔停 ,要求駕駛人接受酒測,並不以員警認在行駛中車輛駕駛人 有酒後駕車狀況,始得要求駕駛人接受酒測。員警既基於合 法攔停盤查之程序,要求某甲進行酒精濃度檢測接受酒測, 亦經員警告以某甲拒絕接受酒測之法律效果後,某甲仍拒絕 接受酒測,員警遂以某甲拒測製單舉發,並無違背警察職權 行使法第8條之規定。」(108年度高等行政法院及地方法院 行政訴訟庭業務交流提案第6號決議參照)。是以員警發現 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而自後跟隨至私人住宅或封閉式社區停 車,再要求對駕駛人進行酒測之合法性,須以員警進入該私 人住宅、封閉式社區為「攔停情狀之延續」為前提。此即學 理上所謂之「熱追緝」(hot pursuit)」(參王兆鵬,路 檢、盤查與人權,2001年10月一版二刷,第64頁至第69頁; 刑事訴訟法講義,第191頁至第195頁;另可參United State s v. Santana, 427 U.S.38, 1976),此類員警在未有令狀 情況下逕行進入私人住宅或封閉式社區「尋找」違章嫌疑人 ,即在進行實質意義之搜索,固應受司法嚴格審查,其至少 應滿足1、有正當理由進行攔檢(即合乎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 條之要件)、2、攔檢行為係自公共場所開始並持續進行中 等2個要件,始能謂具有正當性。  ㈣原審業以審酌舉發通知單 、交通違規案件陳述單暨附件、舉 發機關112年7月6日中市警雅分交字第0000000000號函暨所 附之職務報告、原處分、送達證書、汽車車籍查詢表及駕駛 人基本資料等件,認定被上訴人駕駛系爭車輛因未繫安全帶 ,經舉發機關員警發現並騎乘警用機車至系爭地點後,予以 攔查並實施酒測等情,為原審確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資料相 符,自得為本院裁判之基礎。  ㈤原判決依勘驗結果,以被上訴人駕駛系爭車輛與舉發機關員 警交會時,舉發機關員警並未馬上開啟攔停程序,而係騎乘 一小段後,始迴轉,此時被上訴人駕駛系爭車輛已進入私人 土地,舉發機關員警始進入私人土地對被上訴人進行攔查, 並告知被上訴人未繫安全帶,並詢問其有無飲酒,顯見員警 攔查被上訴人時,並非對尚在車道行進中之車輛攔停要求進 行酒測,難謂舉發機關員警由系爭車輛外觀及被上訴人之行 為,已有正當理由合理相信系爭車輛已發生具體危害或易生 危害之程度,另依原審卷附圖片73所示(原審卷第291頁) 及被上訴人所庭呈之放大圖(原審卷第223頁),檔風玻璃 呈暗色,員警是否得以觀察到被上訴人之面容,已非無疑, 且依勘驗之結果系爭車輛並無駕駛不穩定之情形,舉發機關 112年7月6日中警分雅分交字第0000000000號函亦未具體說 明有何合理懷疑系爭車輛易生危害之存在,故員警對被上訴 人攔查之程序應屬違法等語為由,作為其撤銷原處分之依據 ,固非無據。然查,依卷附之舉發機關蒐證光碟製成之勘驗 筆錄所載,舉發機關員警自○○市○○區○○○○○○道騎乘至系爭地 點攔查系爭車輛,並從勘驗筆錄內容可見:「……員警A:來 大哥,還在上班嗎?原告:…在這邊啦,不要這樣子,我在 倒垃圾。員警A:喔…原告:不要這樣子啦。員警A:下次安全 帶還是要繫一下啦!原告:謝謝,謝謝大哥。員警A:有沒有 喝酒?原告:我在倉庫,我倉庫在那邊而已啦!我要倒垃圾 。員警A:有沒有喝酒?有酒味來來來,過來。原告:不要這 樣子啦!……員警A:你給我蹲下、給我蹲下(原告與員警A發生 拉扯與肢體衝突)員警A:你是喝什麼?你說阿?原告:我喝 ……我停這傢喝保力達。員警A:你是喝什麼?還沒做酒測欸, 你在掙扎什麼?……」(原審卷第166-167頁)、「……員警A: 第一個你先報身分證,我們走程序,來。原告:我不報阿, 我幹嘛報……(聽不清楚)員警A:來,陳震諺先生齁。原告: ……(聽不清楚)員警A:現在時間112年6月1日11點20分齁, 今天我們在信和路上面,齁我們警方這樣行經這方向,你從 那巷子走,開車出來齁,沒有繫安全帶直接開進來,我們立 刻叫你攔查。原告:沒有繫安全帶喔。員警A:嘿……」(原 審卷第171頁)、「員警:陳震諺先生齁,你現在涉嫌酒駕 齁,我們把你帶回來,我現在問你第1次,酒測值超過0.00 到0.17跟您勸導;0.18到0.24是現場開單、扣車、吊扣駕照 ,參與道安講習;0.25公共危險,齁拒測權利給你挑,拒測 就是現場開單18萬齁,扣車、吊銷駕照3年不得考領、參加 道安講習,你現在拒測齁,你有申訴的權利,你可以去監理 站做申訴,我們這些影片都會附給監理站齁,監理站認為說 你還涉嫌酒駕行為,你就是18萬。那台小貨車扣、吊銷駕照 3年、參加道安講習齁。你現在做酒測,超過酒測值0.25, 我們就送法扣院,齁我們影片一樣會附上去齁,給檢察官進 行認定。陳震諺先生,你有要做酒測嗎?原告:我不測。員 警:第2次,陳震諺先生你要做酒測嗎?原告:我不做啊。 員警:第3次,陳震諺先生你要做酒測嗎?原告:你就……( 聽不清楚)不做。員警:好,我們現在齁,拒測程序喔。員 警:現在112年6月1日,時間11點40分齁,沒有要做酒測吧 。原告:……你就去查路攔截阿,對阿」(原審卷第173-174 頁)、「員警:我們影片都會附給監理站齁,一個一個很詳 細做截圖,18萬全部繳掉,你才可以去領你的貨車齁,沒有 繳掉都不能領貨車,你的牌照,貨車牌照被吊扣兩年,駕照 會被吊扣3年吊銷3年。原告:那是你宣讀的。員警:對呀! 我們就是要給你權利阿,不然你又說警察沒有宣示你權利齁 。……」等情(原審卷第174頁),基上可見,舉發機關員警 業已表明係已見被上訴人駕駛車輛未繫安全帶之違規行為, 始跟隨在後並依規定予以攔查,即屬合法攔停盤查之狀態。 又員警於攔查及查證被上訴人身分之過程中,進而發現被上 訴人身上散發酒氣,亦據其自承有喝酒之情事,乃基於職務 上之經驗判斷足認上訴人有酒後駕車之虞,此經原審作成上 開勘驗筆錄內容明確可按,自屬真實。依前揭說明,警察職 權行使法第8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員警依客觀合理判斷, 認駕駛人有發生危害之危險時,本得攔停,要求駕駛人接受 酒測,並不以員警認在行駛中車輛駕駛人有酒後駕車狀況, 始得要求駕駛人接受酒測,是員警既基於合法攔停盤查之程 序,要求被上訴人進行酒精濃度檢測接受酒測,於實施酒測 前,亦經告知拒絕接受酒測之法律效果,惟被上訴人仍多次 拒絕配合實施酒測,員警遂以此拒測製單舉發,並無違背警 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之規定,且符合道交條例第35條第4項第 2款規定,而有「拒絕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之違規行 為。從而,上訴人依前揭規定裁處被上訴人,即無不合。原 判決逕以員警攔查被上訴人時,系爭車輛係停在私人土地, 尚非在車道行進中之車輛攔停並要求進行酒測,難謂員警由 系爭車輛外觀及被上訴人之行為,已有正當理由合理相信系 爭車輛已發生具體危害或易生危害之程度為由,據以撤銷原 處分,依前開規定及說明,顯已違反上開法規之規範意旨, 自有判決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誤。上訴意旨以:本件舉發機關 員警發覺交通違規與攔查行為間具時間連貫、空間密接,員 警依客觀、合理判斷可能發生危害者均得攔查並要求實施酒 精濃度檢定之測試,符合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之要件等語 ,指摘原判決違法,求予廢棄,即有理由。  ㈥本院基於原審依調查證據之結果所確定之事實,足認被上訴 人違規之事實已臻明確,上訴人所為之原處分,認事用法並 無違誤,爰由本院將原判決廢棄,並依該事實自為判決,駁 回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 六、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修正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 用第23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 件之上訴,為有理由,則第一審訴訟費用300元及上訴審訴 訟費用750元(均為裁判費,合計1,050元),自應由被上訴 人負擔,因上訴審裁判費是上訴人於上訴時預為繳納,故確 定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3、4項所示。 七、結論:本件上訴為有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郭書豪 法官 林靜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黃毓臻

2025-02-17

TCBA-113-交上-155-20250217-1

交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133號 上 訴 人 姚睿 被 上訴 人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黃士哲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3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3號宣示判決筆錄,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同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是當事人對於地方行政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以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 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 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憲法法庭裁 判,則為揭示該解釋、裁判之字號或其內容;以判決有行政 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理由時,其上訴 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倘上訴狀或理 由書未依上揭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判決 之違背法令有具體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於民國112年9月29日4時49分許,騎乘牌號702-BGT號 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逆向沿○○市○○區○○○○○○○ 道○○○○路段與惠文路501巷口(下稱系爭路口),欲左轉至 惠文路501巷時,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下稱舉發機 關)警員騎乘警用機車亦行經系爭路口而察覺並攔檢原告。 警員攔檢後以酒精檢知器檢測上訴人吐氣有酒精濃度反應, 因而對上訴人進行吐氣酒精濃度測試,測得其吐氣酒精濃度 為0.19mg/L,認上訴人有「汽機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 標準(0.15-0.25(未含))」之違規事實,填製掌電字第G 4MD10014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予以舉發。上 訴人提出交通違規案件陳述單,經被上訴人函請舉發機關查 證違規屬實後,被上訴人續以112年12月8日中市裁字第0000 00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24條第1項、 第3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5,000元 、吊扣駕駛執照12個月、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上訴人 不服,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下稱原審),經原 審以113年9月3日113年度交字第3號宣示判決筆錄(下稱原 判決)予以駁回。上訴人仍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編號1-7~1-16之畫面截圖照片,上訴人並非因遇見警員而即 刻煞車,而係本就停於該處與坐於地上之友人交談,隨後警 員騎車上前按喇叭並呼喊上訴人,上訴人才得知警員到來, 有密錄器畫面可佐證。  ㈡上訴人在酒測前所飲用之飲料外型雖為一般密封包裝之非酒 精飲品,但現今調酒、調飲方式與器具五花八門,其中常見 類型即包括外型及使用方式皆與注射器相同之器具,確有添 加酒精進該飲料之機會。  ㈢原判決表示普通飲料若添加酒精,飲用後應能區分其味道之 差異,上訴人為智慮正常之成年人,倘所飲用含酒精之飲料 ,應能察覺,故認上訴人對飲料有添加酒精之主張顯屬無稽 ,實則上訴人於113年8月13日言詞辯論過程已明確向法官表 示:「我確實喝到了不屬於這款飲料的味道。」   ㈣上訴人經測得之吐氣酒精濃度為0.19㎎/L,雖不符合處理細則 第12條第1項第12款「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 任務人員對於吐氣酒精濃度測試高於裁罰標準(即0.15㎎/L )未逾0.02㎎/L者,得考量呼氣酒精濃度測試器公差可能造 成之失誤,併考慮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所定要件如未嚴重 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節輕微等情狀,免予舉發;倘測試 結果已逾檢定之公差範圍,即無裁量之權限。」但根據內政 部警政署取締酒後駕車作業程序,未肇事案件,若無不能安 全駕駛情形,未嚴重危害交通,且情節輕微,裁量時應以勸 導取代舉發之標準吐氣酒精濃度為滿0.18㎎/L才舉發,並同 樣要求須扣除0.02㎎/L之公差值,故可認定警員仍有裁量權 限,上訴人對扣除公差值後之0.17㎎/L酒精濃度無須舉發之 主張屬合理,且警員並未對上訴人實施酒測清醒測試及觀察 ,也未載明上訴人之異議,取締及裁量上顯有疏失。  ㈤並聲明:    ⒈原裁決撤銷  ⒉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本院查:  ㈠原審業已審酌卷附之勘驗筆錄與編號1-7~1-16之勘驗畫面截 圖照片、證據、資料及兩造當事人之書狀陳述,論斷上訴人 於上開時間、地點,騎乘系爭機車,因「汽機車駕駛人酒精 濃度超過規定標準(0.15-0.25(未含))」之違規行為, 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事證明確,應予處罰 。其理由並謂:「……經稽以卷附之勘驗筆錄與編號1-7~1-16 之勘驗畫面截圖照片(見本院卷第90-91、108-113頁),原 告坐上原停放於機車停車格之系爭機車並後退移出停車格後 ,開啟系爭機車大燈,沿○○市○○○○○○○道之快慢車道分隔線 逆向騎乘系爭機車。由畫面可見原告上半身並無前傾、雙腳 均放置於機車踏板上,系爭機車起步後前進過程流暢、未有 頓挫或停頓後起步之情形,且前進速度明顯高於以雙腳推動 機車可能產生之動力。嗣系爭機車於系爭路口左轉彎時剛好 遇見員警之機車,原告即刻煞車並將系爭機車停放於路口轉 角處。依勘驗結果可知原告確實有逆向騎乘系爭機車,始為 舉發機關員警攔檢。原告雖主張自己當時只是以腳力推動系 爭機車,且該處為斜坡,機車可以產生重力加速度云云,惟 系爭路口位於臺中市文心森林公園旁,該處為平地,並無明 顯斜坡,此由勘驗畫面可知,法官以Google Map街景圖搜尋 系爭路口照片,亦可得出相同之結論,原告主張該路段之斜 坡足以使其以滑行方式前行系爭機車,顯屬無稽;何況縱然 退而認原告確實沒有催動系爭機車油門,因其已經開啟系爭 機車電門,才能啟用大燈與煞車燈,系爭機車處於隨時可騎 乘之狀態,業已符合駕駛之要件,復有逆向行駛之違規行為 ,員警自得予以攔檢,進而對其實施吐氣酒精濃度測試,故 員警攔檢過程合法,原告此部分主張洵非可採。(三)員警攔 查原告後,曾交付原告礦泉水漱口,斯時除該礦泉水外,並 無其他飲料,為原告所不爭執,且有勘驗筆錄與編號2-7、2 -8之勘驗畫面截圖照片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94-95、118頁 ),原告雖主張在酒測前曾飲用朋友提供之飲料,可能裡面 有酒精云云,然其自承朋友交付之飲料為鋁箔包裝(詳如編 號5-6之勘驗畫面截圖照片,見本院卷第124頁),自外觀觀 之為一般密封包裝之飲料而非含酒精之飲品,難認有添加酒 精進該飲料之機會;何況普通飲料若添加酒精,一般人飲用 後應能區分其味道之差異,原告為智慮正常之成年人,倘所 飲用者為含酒精之飲料,應能察覺,故認原告上開主張,顯 屬無稽。(四)再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第12款規定:『行 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未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 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 通稽查任務人員得對其施以勸導,免予舉發:……十二、駕駛 汽車或慢車經測試檢定,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之標 準值未逾每公升零點零二毫克。』其增訂理由謂:『……四、因 考慮汽車機件、交通執法儀器之誤差值,爰將現行實務執法 容許誤差考量情形,納入勸導範圍。……』(參立法院第6屆第 4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而對照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於102年10月31日公告、自000年0月0日生效之呼氣酒精測試 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9.1點規定:『呼氣酒精測試 器及分析儀檢定公差應符合表2。表2檢定公差:標準酒精濃 度小於每公升0.4毫克者,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 。……』,堪認該條所定『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之標準值 未逾每公升0.02毫克』,係以呼氣酒精測試器每公升0.02毫 克之檢定公差值為準據。準此,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 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對於吐氣酒精濃度測試高於裁罰標準(即 0.15mg/L)未逾0.02mg/L者,得考量呼氣酒精測試器公差可 能造成之失誤,併考慮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所定要件 如未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節輕微等情狀,免予舉發 ;倘測試結果已逾檢定之公差範圍,即無裁量之權限,而應 舉發之。本件原告經測得之吐氣酒精濃度為0.19mg/L,早已 超過考量公差後之酒精濃度0.17mg/L,殊無以考量公差後之 酒精濃度0.17mg/L,再重複加上0.02mg/L,而認為上開0.19 mg/L屬公差範圍內之可能,原告主張應該再次加上公差計算 ,認其吐氣酒精濃度在道交條例第12條第1項第12款免予舉 發之範圍,係邏輯上之謬誤,其主張自無足採。」等語,經 核原判決業已詳細論述其事實認定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 並就上訴人之主張,為何不足採,予以指駁甚明。    ㈡上訴人雖以案發當時本就停於該處與坐於地上之友人交談, 並非遇見警員而即刻煞車;伊確實喝到不屬於該款飲料的味 道,原處分未以勸導取代舉發,警員並未對上訴人實施酒測 清醒測試及觀察,也未載明上訴人之異議,取締及裁量上顯 有疏失等節,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惟查上訴意旨無非係重 述其在原審已提出而為原審所不採之主張,或以其一己主觀 的法律見解再為爭執,或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 行使,指摘其為不當,泛言原判決違背法令,均非具體表明 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上訴人之上訴為不合法。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 23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 上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 自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林靜雯 法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莊啟明

2025-02-17

TCBA-113-交上-133-20250217-1

交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135號 上 訴 人 張凱閎 被 上訴 人 交通部公路局臺中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楊聰賢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29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589號宣示判決筆錄,提起 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同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是當事人對於地方行政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以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 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 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憲法法庭裁 判,則為揭示該解釋、裁判之字號或其內容;以判決有行政 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理由時,其上訴 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倘上訴狀或理 由書未依上揭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判決 之違背法令有具體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於民國(下同)112年4月21日19時13分許,駕駛訴外 人順祥交通企業有限公司所有之號牌KLK-8136號營業貨運曳 引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縣○○鄉○00○○○○路0公里處時 ,為雲林縣警察局臺西分局(下稱舉發機關)警員,認有「 行駛快速公路違規臨時停車或停車-於路肩違規停車」等違 規,當場攔停並製開第K2VA20021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通知單予以舉發,且移送被上訴人處理。經被上訴人依 行為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29條之2 第4項、第33條第1項第8款、第63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因 「汽車裝載貨物經地磅處所5公里內路段不服從交通勤務警 察指揮過磅」及「行駛快速公路違規臨時停車或停車-於路 肩違規停車」之違規事實,以112年7月6日彰監四字第00000 0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 裁處上訴人新臺幣(下同)94,000元,並記違規點數3點。 上訴人不服,向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案號:11 2年度交字第356號),嗣因112年8月15日行政訴訟新制實施 後,原地方法院已無行政訴訟庭之組織配置,無辦理交通裁 決之行政訴訟案件,臺灣臺中地方法院遂將本件移交由本院 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接續審理。經原審以113年8月 29日112年度交字第589號宣示判決筆錄(下稱原判決)予以 駁回。上訴人仍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原判決以環大工程有限公司可過磅,環大工程有限公司位於○ ○縣○○鄉○○路0巷00號距攔停地點約3.5公里,實則環大工程 有限公司與原停車處(○○縣○○鄉臺78縣0公里處)據Google 地圖可查詢均有6公里至6.5公里之距離,並非上述內容所述 之3.5公里。  ㈡原判決以因該趟次之貨物有時間性,無法延遲,上訴人當日 出車時身體已有不舒服之輕微症狀,所以在出車時即委請他 人一同出車,已備無法駕駛車輛時由他人接手駕駛,然因當 日由北至南行駛時沿路就陸陸續續風雨不停,上訴人身體不 舒服的情形越來越嚴重,於是在隔天完成載運回北部之後立 即前往診所就診,就診證明當然是隔天的。  ㈢原判決以環大工程有限公司為一瀝青公司,營業時間自早上8 點至下午5點,5點下班之後僅有一老伯伯看守大門,並無對 外營業或對外給任何車輛過磅,該名老伯伯也不了解如何過 磅,試問上訴人要如何前往過磅?  ㈣原判決雖以原裁決並無違法,因而駁回上訴人之訴,但原判 決車輛停車處和地磅站距離實際落差非常大是主因,應認原 判決採用證據有所不當,有行政訴訟法第243條「判決不備 理由或理由矛盾」等語。  ㈤並聲明:  ⒈原判決廢棄。  ⒉原裁決撤銷。  ⒊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本院查:  ㈠原審業已審酌卷內證據、資料及兩造當事人之書狀陳述,論 斷上訴人於上開時間、地點,駕駛系爭車輛,因不服從舉發 機關警員指揮其至環大工程有限公司過磅,構成「行經地磅 處所5公里內路段不服從交通勤務警察指揮過磅」之違規行 為,違反道交條例第29條之2第4項規定,事證明確,應予處 罰。其理由並謂:「……惟經本院會同兩造當庭勘驗員警密錄 器影像(見本院卷第129至142、151至158頁)可知,原告於 為警攔停之初並未表示身體不適,而係向員警稱『我已經被 你、被你搞到我已經沒心情開了,我先停下來休息一下』等 語,並質問員警是否一定要制單舉發?經警表示停車在快速 道路已違規後,方改口稱『我身體不舒服,停在這邊可以嗎』 等語,且於路肩與員警就違規事實重複爭執將近8分鐘(19 :01:27至19:09:18),已難認原告為警取締之時有何身 體不適達無法駕車之程度;參以原告於本院言詞辯論時自承 :於遭舉發員警取締後,係伊本人駕駛系爭車輛離開等語( 見本院卷第129頁),更徵原告並無因身體不適致無法自行 駕車之情事。至原告雖提出112年4月22日宏彥親子耳鼻喉科 聯合診所診斷證明書為憑(見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交 字第356號卷),然該診斷證明書上之就診日期並非違規當 日,且僅記載『疑似流感病毒感染』,是該診斷證明書仍無法 證明原告於違規當時確有因病而致無法駕車之事實,原告上 開主張尚難憑採。3、原告又質疑攔停地點5公里範圍內何處 有地磅站,並主張舉發員警並未告知何處有地磅站等語。惟 依勘驗結果可知,舉發員警要求原告駕駛系爭車輛前往過磅 時,即已明確告知原告5公里內有一間環大可過磅(見本院 卷第135頁);復於原告申訴時再以112年6月2日雲警西交字 第0000000000號函暨所附之職務報告及GOOGLE地圖說明,於 攔停地點5公里範圍內之環大工程有限公司有地磅(見本院 卷第71至75頁);而經本院依職權查詢後,環大工程有限公 司位於○○縣○○鄉○○路0巷00號,距攔停地點約為3.5公里。則 依前揭說明,本件已符合道交條例第29條之2第4項『行經設 有地磅處所5公里內路段』之要件,是原告不服從舉發員警指 揮至環大工程有限公司過磅,自已構成『行經地磅處所5公里 內路段不服從交通勤務警察指揮過磅』之違規無訛。至原告 另請求調查環大公司之營業時間乙節,因道交條例第29條之 2第4項規定所指設有地磅站5公里內之路段,不以該地磅站 是否於營業時間內、有無對外開放營業為必要,且原告對附 近地磅站何在縱有不同認知,亦無從解免其負有依員警指揮 過磅之義務(參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上字第370號判 決意旨),故本院認並無調查之必要……。」等語;另原審亦 據當庭勘驗蒐證光碟所製成之勘驗筆錄及卷附Google街景圖 等證,認定上訴人將系爭車輛停放之地點,為「高速公路及 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2條第1項第17款規定之路肩,構 成「行駛快速公路於路肩違規停車」之違規行為,違反道交 條例第33條第1項第8款規定,並於理由中敘明:「……依勘驗 結果及本院依職權查詢之GOOGLE街景圖(見本院卷第147至1 49頁)可知,系爭車輛當時係完全熄火且未開啟任何燈光, 而停放地點之路面上固繪製有槽化線,然由系爭路段上游處 之匝道入口可見,路面邊線係由匝道入口處一路往臺78線主 線車道方向繪製,是以系爭車輛停放地點縱使繪製有槽化線 ,但該地點仍位於路面邊線至護欄之間而屬於管制規則第2 條第1項第17款定義之路肩無訛。……」等語。經核原判決業 已詳細論述其事實認定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並就上訴人 之主張,為何不足採,予以指駁甚明。  ㈡上訴人雖以環大工程有限公司與原停車處(○○縣○○鄉臺78縣0 公里處)據Google地圖可查詢均有6公里至6.5公里之距離, 並非上述內容所述之3.5公里;環大工程有限公司為一瀝青 公司,案發時並無對外營業或對外給任何車輛過磅;   案發時上訴人身體不舒服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原判決採用證 據有所不當等節,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惟查上訴意旨無非 重述其在原審提出而為原審所不採之主張,再為爭執,而就 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泛言 原判決違背法令,並非具體表明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 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 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 ,應認上訴人之上訴為不合法。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 23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 上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 自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林靜雯 法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莊啟明

2025-02-17

TCBA-113-交上-135-20250217-1

簡上再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價稅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簡上再字第24號 聲 請 人 陳妙光 相 對 人 苗栗縣政府稅務局 代 表 人 蔡佳慧 上列當事人間地價稅事件,聲請人對中華民國113年9月30日本院 113年度簡上再字第13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按行政訴訟法第283條規定:「裁定已經確定,而有第273條之 情形者,得準用本編之規定,聲請再審。」、第275條第1項規 定:「再審之訴專屬為判決之原行政法院管轄。」本件聲請人 係對於本院113年度簡上再字第13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 ,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規定聲請再審,依上開說 明,自專屬本院管轄。另按行政訴訟法第278條第1項規定:「 再審之訴不合法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第277條 第1項第4款規定:「再審之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 提出於管轄行政法院為之:……四、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 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為行政訴訟法第283條規定所準用。 是簡易訴訟程序當事人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者,應依上揭規 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 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再審理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 當。倘再審聲請人就確定裁定聲請再審,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 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或僅指明所聲請再審之裁定前各程序 所為裁判,有如何再審事由,而未指明其所聲請再審之裁定有 合於再審之事由者,均難謂已表明再審事由,其再審之聲請, 即屬不合法,法院無庸命其補正,得逕以裁定駁回之。而行政 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指 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有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院現 尚有效之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意旨顯然違反者;至於法 律上見解之歧異或事實之認定,對之縱有爭執,要難謂為適用 法規錯誤,而據為再審之理由(最高行政法院112年度聲再字 第77號裁定意旨參照)。 緣聲請人所有坐落苗栗縣頭份市尖山下段1758地號土地(宗地 面積2,773平方公尺,屬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下稱系爭土地 ),原依土地稅法第10條及第22條第1項規定課徵田賦。因系 爭土地部分面積自民國97年起,已搭建車庫及鋪設水泥,地上 房屋亦違法增建第3層樓,與課徵田賦要件不符,經相對人所 屬竹南分局核定系爭土地部分面積應自102年取得起改按一般 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並依稅捐稽徵法第21條規定,補徵102 年至104年地價稅及課徵105年地價稅,案經復查、訴願及行政 訴訟,均遭駁回在案。嗣因108年地價稅開徵,系爭土地部分 面積為718.57平方公尺,相對人所屬竹南分局按一般用地稅率 課徵地價稅新臺幣(下同)5,173元(下稱原處分),聲請人不 服,提起復查及訴願,均遭駁回,遂向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下 稱苗栗地院)提起訴訟,經該院以109年8月3日109年度稅簡字 第2號判決駁回。聲請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109年度簡上 字第27號裁定駁回確定。聲請人曾先後多次聲請再審,分別經 本院以109年度簡上再字第13號、110年度簡上再字第7號、110 年度簡上再字第13號、110年度簡上再字第20號、111年度簡上 再字第2號、111年度簡上再字第9號、111年度簡上再字第19號 、112年度簡上再字第1號、112年度簡上再字第12號、112年度 簡上再字第21號、112年度簡上再字第24號、113年度簡上再字 第5號及原確定裁定駁回在案(見本院前案查詢表,本院卷第6 7-93頁)。聲請人猶未甘服,主張原確定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 273條第1項第1款之事由,聲請本件再審。 聲請人聲請意旨略以:  ㈠本件自始至終聲請人均援用「建管組」書函,即內政部76年1 2月24日台(76)內營字第557142號函,內政部營建署112年 1月19日營署「建管」字第0000000000號函已表明上開內政 部函「目前仍得援用」,原確定裁定未敘明不採之理由?顯 有理由不完備之疏失。  ㈡相對人自始至終均援用府「商建組」書函,原聲請人訴狀第5 頁,聲請人係依行政程序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規定,適用 「法規顯有錯誤」聲請再審。原確定裁定未一語指及「建管 組」有何不採之理由、行政程序法第10條不逾越權限之理由 、不屬於紀念物之理由、建築法不屬於法律之理由及頭份市 公所二份書函不採之理由,顯有理由不完備之疏失。  ㈢聲請人已表明紀念物有2種,原確定裁定紀念物不屬於「建管 」單位所管屬於「商建組」之理由、聲請人不得援用內政部 76年12月24日台(76)內營字第557142號函之理由及原再審 狀證10不採之理由等,顯有理由不完備之疏失。  ㈣原確定裁定顯有理由不完備之疏失。本件依內政部規定援用 「建管組」才合法,援用「商建組」非合法。為此依行政訴 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規定聲請再審。  ㈤本件苗栗縣政府逾越權限,「商建」組無權受理「建管」組 案件,「商建組」無權管轄,應即移送「建管」組管轄權單 位。承辦人所指頂樓增建4公尺高4公尺不知從何而來,苗栗 縣政府建設局已調閱變更設計及使用執照檔案原卷,經臺灣 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查無不法事證,簽准結案。本件係 「苗稅竹土字」案件,符合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土地,為何 需扣地價稅?為何「苗稅法字」案件,可受理「苗稅土字」 案件,顯違背行政程序法第17條規定。  ㈥並聲明:   ⒈原確定裁定、本院113年度簡上再字第5號、112年度簡上再 字第24號、第21號、第12號、第1號、111年度簡上再字第 19號、第9號、第2號、110年度簡上再字第20號、第13號 、第7號、109年度簡上字第27號裁定均廢棄。   ⒉苗栗地院109年度稅簡字第2號判決廢棄。   ⒊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本院判斷:  ㈠經核聲請人再審書狀內所陳各節,無非重述其對於前訴訟程 序已主張,而為法院所不採之歧異見解再行爭執,並主張相 對人所為行政行為違背法令、顯有矛盾等情事,然對於原確 定裁定以其未具體表明再審理由為不合法,而駁回其聲請之 論斷,究有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所定再 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明,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 ,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本件再審之聲請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  ㈡又當事人就同一事件對於本院所為歷次之裁判聲請再審,必 須其對最近一次裁判之再審有理由,本院始得進而審究其前 此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依上開所述,聲請人本件再審之 聲請既不合法,從而,其關於本院前此歷次裁判部分之指摘 ,本院即毋須審究,併予指明。 結論:本件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郭書豪 法官 林靜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黃毓臻

2025-02-14

TCBA-113-簡上再-24-20250214-1

交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158號 上 訴 人 謝明諺 被 上訴 人 交通部公路局臺中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楊聰賢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30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46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涉及之法規範 (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及第244條:對於交通裁 決事件之判決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 理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 令及其具體內容之事由,或表明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 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之事由。 (二)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2項:判決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 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三)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9條第1項:對於交通裁決事 件之判決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上訴,上訴不合法者,應以裁 定駁回之。 (四)依上開法規範,對於地方行政訴訟庭之交通裁決事件判決不 服,提起上訴,未以判決違背法令為上訴理由者,應認上訴 為不合法,予以裁定駁回。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 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 。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 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如未依此 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法 令有具體之指摘,亦應認上訴為不合法,予以裁定駁回。    二、事實概要:上訴人於民國112年10月13日5時20分許,駕駛車 牌號碼000-0000號自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駛於國道 3號南向46.5公里處,該路段最高速限110公里/小時,經檢 定合格之雷達測速照相儀器,測得行車速度為168公里/小時 ,超速58公里,因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最高時速40公里以 上」之違規,為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第六公路警察 大隊(下稱舉發機關)逕行對車主製開國道警交字第ZFA324 671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 )。嗣車主於113年2月20日檢具實際駕駛人相關資料,向臺 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申請將本案歸責予實際駕駛人即上訴人 。被上訴人續於113年4月29日以投監四字第000000000000號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依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行為時 第63條第1項,第24條第1項等規定,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 (下同)12,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 講習。上訴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下稱原審)以原判決撤銷原處分關於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 ,並駁回其餘之訴。上訴人仍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本件相關爭議(諸如:有無符合法規距離、現場照片顯示情 形、國道警察113年8月30日函文之可信性)均尚欠明朗,豈 料原審竟未傳訊兩造到庭辯論,逕予諭知判決結果,非無悖 於正當法律程序,自有違誤。  ㈡關於有無符合法規距離、現場照片顯示情形、國道警察113年 8月30日函文之可信性等爭議關鍵事項,攸關上訴人之利益 ,且上訴人亦爭執前述函文之可信性(球員兼裁判), 但 是原審違反職權調查義務而逕為裁判,或對有利於當事人之 事實或證據或主張,有應調查而未予調查之情形,或不予調 查或採納,卻未說明其理由者,其裁判均屬違背法令。  ㈢按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1項對於「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 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之違規行為:「採用固定或非固 定式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者,於一般道路應於100公 尺至300公尺間,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 公尺間,明顯標示之。」  ㈣因本件之「警示牌設置位置」之明顯標示距離並不足法規所 稱之300公尺至1000公尺間,實則應低於300公尺,尤其對造 人或稱500公尺,或稱400公尺,已前後不一而難以採信,又 屬於球員兼裁判之認定,對上訴人而言甚不公平,自有未洽 ,並為對方之單方陳述,完全沒有其他證據可資支撐,實難 以採信。但原審卻對此隻字不提,顯未就上訴人上開有利於 已之主張依職權闡明,曉諭兩造就上開部分充分攻防,予以 釐清,且原審未予調查,亦未說明上訴人主張不可採之理由 ,而有未適用行政訴訟法第125條、第133條規定依職權調查 事實及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  ㈤另本件汽車於上揭時地經國道公路警察以非固定式之照相式 雷達測速儀進行測速,惟因測速取締標誌至交通違規行為發 生地點間,並不足300公尺之距離,已如上述,尚不符合法 定之標準,故國道公路警察取得資料則有採證上之瑕疵,自 不可作為舉發之依據(毒樹果實之理),但是原審未予調查 ,亦未說明上訴人主張不可採之理由,當然有未適用行政訴 訟法第125條、第133條規定依職權調查事實及判決不備理由 之違法。    ㈥此外,國道公路警察所提出事後照片之系爭測速取締標誌上 ,似乎也無速限標誌,亦違反內政部警政署交通違規稽查與 輕微違規勸導作業注意事項。至於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北區養 護工程分局113年9月3日函及隨文檢附標誌照片,並無法認 定本件符合法規所稱之300公尺至1000公尺間,此為上訴人 所爭執之重點,對造人也是據此開罰,原審未調查,亦未說 明不採之理由,可謂違法,且判決欠備,實難令人信服。更 何況,本件案發當天天色昏暗,並無路燈照明,難以查知標 誌照片,且亦缺乏限速標示,又警車未顯示執行燈號,實在 無法令開車民眾得以知曉限速及取締。  ㈦並聲明:  ⒈原判決不利上訴人部分廢棄。  ⒉上開廢棄部分,原處分關於對上訴人裁處罰鍰12,000元,並 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部分均撤銷。  ⒊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本院查:  ㈠原審業已審酌舉發通知單、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違規 案採證相片、「警52」告示牌照片、舉發機關113年8月30日 國道警六交字第0000000000號函檢附之道路交通現場圖、交 通部高速公路北區養護工程分局113年9月3日第1130043804 號函檢附測速取締標誌之標誌照片、原處分等,認定本件測 速取締標誌「警52」之豎立位置明顯可見,圖樣清晰可辨, 並無遭受樹木或其他物體遮蔽,且設置位置與違規地點相距 約530公尺,上訴人並非難以注意該測速取締標誌。而系爭 車輛行經國道3號南向46.5公里處時,經檢定合格之雷達測 速照相儀器測得系爭車輛之行車速度為168公里/小時,該路 段最高速限為110公里/小時,故系爭車輛行經系爭路段已有 超速58公里之違規事實,違反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規 定「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里」之要件。經查 ,原判決業已詳細論述其事實認定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 並就上訴人之主張為何不足採,予以指駁甚明。    ㈡核上訴人之上訴理由,無非重述其在原審已提出而為原審所 不採之主張,續予爭執,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 行使,指摘其為不當,泛言原判決違背法令,並非具體表明 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上訴人之上訴為不合法, 應予裁定駁回。  五、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應由上訴人負擔。 六、結論:上訴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審判長 法 官 劉錫賢               法 官 林靜雯                法 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林昱妏

2025-02-13

TCBA-113-交上-158-20250213-1

司聲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公示送達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聲字第176號 聲 請 人 均和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朱祐宗 代 理 人 陳怡穎 相 對 人 陳天送即陳朝霖 林靜雯即林慧敏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為公示送達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將聲請人對相對人所發如附件之債權讓與通知書所示意思表示 之通知為公示送達。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表意人非因自己之過失不知相對人之姓名居所者,得依民 事訴訟法公示送達之規定,以公示送達為意思表示之通知, 民法第97條定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欲對相對人寄發如附件之債權讓 與通知書所示之意思表示,茲因相對人陳天送即陳朝霖、林 靜雯即林慧敏現籍設臺中市大里區戶政事務所,有相對人之 戶籍謄本在卷可稽,無法得知其實際住居所,為此聲請裁定 准為公示送達等語,並提出債權讓與通知書、債權證明文件 、債權讓與證明書、相對人戶籍謄本等影本為證。 三、經查,相對人陳天送即陳朝霖、林靜雯即林慧敏現籍設臺中 市大里區戶政事務所,有聲請人所提相對人之戶籍謄本為證 ,並有本院職權調閱之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在卷可憑;綜 合聲請人聲請意旨,可知相對人現已所在不明,聲請人顯無 法依通常方法將附件所示之意思表示送達相對人,而聲請人 既非因自己之過失不知相對人居所,則聲請公示送達,核與 首揭法條相符,應予准許。 四、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78條,裁定如主 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簡易庭司法事務官 張川苑

2025-02-13

TCDV-114-司聲-176-20250213-1

交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131號 上 訴 人 李晉仲 被 上訴 人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黃士哲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2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87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所有牌號MRC-1567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 ,於民國112年10月12日18時57分許,停放在○○市○○區○○街0 00號對面人行道上時,經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六分局(下稱 舉發機關)警員認系爭機車有「停車方式不依規定」之違規 事實,填製中市警交字第GFJ634495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 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逕行舉發。被上訴人續以 113年1月9日中市裁字第000000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 稱道交條例)第56條第1項第9款、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 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下稱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及其附 件「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罰基 準表)之規定,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600元。上訴人不 服,遂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提起訴訟,經原 審以原判決駁回。上訴人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理由及 聲明、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及理由,均引用原判決書所載。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原判決當然違背法令:  ⒈原判決略謂本件爭點為系爭機車停放地點是否為道交條例所 規範「道路」之範圍、「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規範之道路, ……即以『通行』之目的、供『公用』為已足」等語,顯有將道路 以通行、公用外在形式,無法明定,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已 對道路為列舉性概括性之說明,原判決謂「原告主張該地為 私人土地,縱然屬實,揆諸前揭說明,仍應受道交條例之規 範。」顯與法不符,當然違背法律。  ⒉道交條例係由立法授權行政機關執法,該法無容任主管機關 無法律授權下將私人土地認屬道路。原判決參酌系爭公告之 內容,該公告規範客體仍為「騎樓、緣石人行道」,上訴人 停放位置係經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核發使用執照竣工圖說 明載之法定空地,非被上訴人所指之道路。  ⒊公有立體停車場之使用外觀存有通行、公用,但停車場按停 車場法非屬道路範圍;建築法第11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 稱建築基地,為供建築物本身所占之地面及其所應留設之法 定空地。」建築留設私設道路也具備通行、公用之功能,政 府需經授權性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而供不特定人使用,經 法定程序由當地主管機關指定為既成道路而成立公用地役關 係,始符合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規範客體。  ㈡參交通部103年7月4日交路字第0000000000號函略以:道路是 否適用道交條例納入管理,乃屬事實認定問題,宜由該轄相 關主管機關實地勘查後,本於職權認定。再道路交通標誌標 線號誌設置規則及司法院釋字第524號解釋意旨,法律授權 主管機關依一定程序訂定法規命令以補充法律規定不足者, 該機關即應予以遵守,不得捨法規命令而不用,而發布規範 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為之替代。故原判決適用系爭 公告當然違背上開釋字意旨而無效,亦違背道交條例第3條 第1款之法理而無效。    ㈢警察開罰單之規範客體倘屬私人土地,應以法定程序納入管 理,按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明確標繪管制設施, 始合於法律明確性及行政行為明確性原則之要求等語。    ㈣並聲明:  ⒈原判決廢棄。  ⒉原裁決撤銷。  ⒊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本院的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律:    ⒈道交條例  ⑴第3條第1、3、11款:「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一、道路: 指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 之地方。……三、人行道:指為專供行人通行之騎樓、走廊, 及劃設供行人行走之地面道路,與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 ……十一、停車:指車輛停放於道路兩側或停車場所,而不立 即行駛。」  ⑵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第2項第4款:「(第1項)汽車駕駛人 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 得逕行舉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 違規。(第2項)前項第七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合 格之法定度量衡器,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應 定期於網站公布。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四、違規停車而駕駛人不在場。」  ⑶第56條第1項第1、9款:「汽車駕駛人停車時,有下列情形之 一者,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一、在禁止 臨時停車處所停車。 ……九、停車時間、位置、方式、車種 不依規定。」   ⑷第90條之3:「(第1項)在圓環、人行道、交岔路口10公尺 內,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 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 另行規定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第2項)公路主管機關 、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 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 駛。」    ⒉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稱道安規則) 第111條第1項第1款:「汽車臨時停車時應依下列規定:一、 橋樑、隧道、圓環、障礙物對面、鐵路平交道、人行道、行 人穿越道、快車道等處,不得臨時停車。」 第112條第1項第1、15款:「汽車停車時,應依下列規定:一 、禁止臨時停車處所不得停車。……十五、停車時間、位置、 方式及車種,如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 關有特別規定時,應依其規定。」  ㈡系爭公告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 ⒈人行道依法不得停車: ⑴人行道禁止停車:依道交條例第3條第3款,人行道指為專供行 人通行之騎樓、走廊,及劃設供行人行走之地面道路,與人 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又依上開道安規則第111條第1項第1 款、第112條第1項第1款等明文,人行道係屬禁止臨時停車 處所,自不得臨時停車。 ⑵道交條例之「人行道」範圍,不因該所處土地所有權為私有 或公有而有不同: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所稱「道路」,係指 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之 地方,可見處罰條例所規範之道路,乃以是否供社會大眾行 走通行為斷,並未區分「道路」之產權係為私有或公有而有 不同。易言之,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所定義之「道路」,除 一般公路、街道、巷衖外,更擴及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 供公眾通行之處所,此乃基於該條例以加強道路交通管理、 維護交通秩序、確保交通安全之立法目的,對於凡相當於公 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之「供公眾通行之地方 」,均作為該條例所指之道路而管理其交通,並不限於都市 計畫劃設之計畫道路、具公用地役關係之既成巷道及已依法 指定或認定建築線之巷道(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557 號判決參照)。準此,凡供公眾通行之地方皆屬道交條例所 稱道路範圍,不因該道路所處土地所有權為私有或公有而有 不同,亦不以該土地已成立公用地役關係為必要。而「人行 道」禁止臨時停車業如上述,道交條例第56條第1項第1款所 稱「在禁止臨時停車處所停車」,亦未區別「禁止臨時停車 處所」是否為私人土地,故仍應與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所稱 「道路」為相同之判斷,亦即,道交條例之「人行道」範圍 ,不因該所處土地所有權為私有或公有而有不同 ⒉道交條例第90條之3屬放寬禁止停車限制,並非用以課予人民 義務,無須受嚴格法律保留原則之限制:道交條例第90條之3 規定:「(第1項)在圓環、人行道、交岔路口10公尺內,公 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 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另行規 定機器腳踏車、慢車之停車處所。(第2項)公路主管機關、 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 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 。」依其立法理由,係授權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 關或警察機關得視實際需要,於道交條例規定不得臨時停車 或停車地點,適度規劃設置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另因部 分人行道寬度較廣,除可供行人通行外,如主管機關設置必 要之標誌或標線予以管制,亦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 全無虞原則,設置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或設置腳踏車道, 核其屬放寬上開禁止停車限制,並非用以課予人民義務,自 無須受嚴格法律保留原則之限制。 ⒊系爭公告並未逾越道交條例第90條之3規定之授權範圍,與憲 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尚無牴觸:市區道路條例第2條規定: 「市區道路,指下列規定而言:一、都市計畫區域內所有道 路。二、○○市○○○○區域以內,都市計畫區域以外所有道路。 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人口集居區域內所有道路。」第4條 規定:「市區道路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 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市道路管理 自治條例第3條規定:「本自治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臺中市政 府(以下簡稱本府),……」由上開規定可知,○○市○○區道路 係指都市計畫區域內及區域以外之所有道路,及經中央主管 機關核定人口集居區域內所有道路而言,其主管機關為直轄 市政府,而○○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既為臺中市政府,則其為 應○○市○○○○區之需求,以達維護道路完整及市容觀瞻、保障 人車交通安全之目的,自得依道交條例第90條之3規定之授 權,視實際需要,於該條例規定不得臨時停車或停車地點, 適度規劃設置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另因部分人行道寬度 較廣,除可供行人通外,如主管機關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 予以管制,亦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 設置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之權限(道交條例第90條之3於9 4年12月9日增訂理由參照)。從而,臺中市政府於104年11 月30日作成系爭公告:「主旨:本市騎樓、緣石人行道得停 放機車、自行車之停車處所及停車規定,自000年00月0日起 生效。」「公告事項:本市騎樓、緣石人行道,除設有禁止 (臨時)停車標誌或標線者外,自公告日起得依停車處所及停 車規定,停放機車、自行車。一、停車處所:(一)寬度在3 公尺以上騎樓。(二)寬度在3公尺以上緣石人行道。二、停 車規定:(一)須留設行人、機車或自行車進出之空間。(二) 停車方式應垂直於道路方向。(三)無障礙坡道應保留3公尺 迴旋進出空間。」(原審卷第113頁),於道交條例規定不 得停車地點,適度放寬機車、自行車得停車之處所及方式, 符合道交條例第90條之3之立法意旨,且與法律授權目的及 範圍無違,亦無違法限制人民之權利等情事,自得予以援用 。  ㈢經查,上訴人雖將系爭機車水平停放於人行道一側,惟系爭 機車之停放方式並非依系爭公告所規定應垂直於道路方向停 放,且其停放位置實質上已影響行人通行,系爭機車確有不 依規定方式停車之違規事實,構成道交條例第56條第1項第9 款規定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並有GoogleMap街景 圖列印照片、舉發通知單暨檢附之取締違規照片、逢甲大學 建築執照部分圖面及違規地點照片、舉發機關112年12月19 日中市警六分交字第0000000000號函暨檢附之違規照片、原 處分與送達證書、機車車籍查詢等證可稽,核與卷內資料相 符,自得為本院判決之基礎。   ㈣上訴意旨雖稱系爭機車停放位置係經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核發使用執照竣工圖說明載之法定空地,屬私人土地,非被 上訴人所指之道路云云。惟查:  ⒈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所稱「道路」,係指公路、街道、巷衖 、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之地方,可見道交條 例所規範之道路,乃以是否供社會大眾行走通行為斷,並未 區分「道路」之產權係為私有或公有而有不同。道交條例之 「人行道」範圍,亦不因該所處土地所有權為私有或公有而 有不同,業如上述,是以,凡車輛於原禁止停車之處所停車 ,且未符系爭公告所定得停車之情形,自屬停放之時間、位 置、方式、車種未合於規定,即構成道交條例第56條第1項 第9款之違規行為。  ⒉原判決於理由中已論明:「臺灣地狹人稠,為使地盡其利, 道路交通主管機關在通盤考量下,允許人行道在一定條件下 得以停放機慢車,俾同時提供行人、機慢車駕駛人使用空間 ,惟其停放方式須以一定方式為之,以免雜亂無章、影響行 人通行與往來安全。本於前揭說明,系爭公告對於寬度在3 公尺以上之緣石人行道,固將之設為停車場所,但規定應垂 直於道路方向停車,其目的在於使垂直道路停放之機車自成 1排,將其餘空間留供行人通行使用。系爭機車雖停放於得 停放機慢車之人行道,但駕駛人將該車輛以水平方式停放於 人行道之另外一側,不僅未依系爭公告方式停放,其停放位 置實質上也影響行人通行,此有卷附之取締違規照片可稽, 故系爭機車確實有不依規定方式停車之違規事實,……」等語 明確,經核原判決已詳細論述其事實認定之依據及得心證之 理由,並指駁上訴人之主張何以不足採之理由,核與卷證資 料相符,且無悖於證據法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五、綜上所述,原審經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論理、經驗及證據法 則判斷事實而為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並已論明其認 定事實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其所適用之法規與應適用之 法規,並無違背,與解釋亦無牴觸,並無判決不適用法規或 適用不當等違背法令之情形。上訴論旨猶執前開上訴理由並 指摘原判決有違背法令情事,無非係重申其於原審之主張, 及以其歧異見解就原審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指 摘為違法,自無可取,本件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應由上訴人負擔。 七、結論:上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劉錫賢               法 官 林靜雯                法 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林昱妏

2025-02-13

TCBA-113-交上-131-20250213-1

交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128號 上 訴 人 王健蘅 被 上訴 人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黃士哲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28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478號宣示判決筆錄,提起 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涉及之法規範 (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及第244條:對於交通裁 決事件之判決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 理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 令及其具體內容之事由,或表明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 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之事由。 (二)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2項:判決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 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三)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9條第1項:對於交通裁決事 件之判決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上訴,上訴不合法者,應以裁 定駁回之。 (四)依上開法規範,對於地方行政訴訟庭之交通裁決事件判決不 服,提起上訴,未以判決違背法令為上訴理由者,應認上訴 為不合法,予以裁定駁回。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 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 。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 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如未依此 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法 令有具體之指摘,亦應認上訴為不合法,予以裁定駁回。    二、事實概要:緣上訴人所有號牌7671-N7號自用小客車(下稱 系爭車輛),於民國113年3月1日7時16分許,行經○○市○○區 鎮○路○段與鎮政路口,因「聞救護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 之違規行為,遭民眾於113年3月6日檢舉,經臺中市政府警 察局清水分局警員對車主即上訴人製開第GGH339942號舉發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被上訴人續於113年4月29日 以中市裁字第0000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依道 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5條第2項、第85 條第1項規定,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3,600元,吊 銷駕駛執照,1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上訴人不服,提起 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以原判決駁 回。上訴人仍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系爭車輛為中間線道,那時候是綠燈狀態,此路段為下坡路 段,有高低視角的落差及遮蔽物,因為系爭車輛本身高度較 低,右車道的車輛會造成上訴人的視線死角,及A柱視線會 有遮蔽視線的問題,而導致上訴人經過此路段沒看到救護車 及聽到鳴笛聲,順勢而行經過此路段等語。        ㈡並聲明:  ⒈原判決廢棄。  ⒉原裁決撤銷。  ⒊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本院查:  ㈠原審業已審酌當庭勘驗採證光碟所製作之勘驗筆錄及影片截 圖、證據、資料及兩造當事人之書狀陳述等證據,認定上訴 人於上開時、地駕駛系爭車輛時,應可聽聞救護車警鳴笛聲 音,且其視野亦得目睹救護車,上訴人應可避讓救護車使之 先行,然系爭車輛之行駛速度仍保持一致,並無明顯減速避 讓救護車優先行駛之情形,符合道交條例第45條第2項規定 之要件。經查,原判決業已詳細論述其事實認定之依據及得 心證之理由,並就上訴人之主張為何不足採,予以指駁甚明 。   ㈡核上訴人之上訴理由,無非重述其在原審已提出而為原審所 不採之主張,續予爭執,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 行使,指摘其為不當,泛言原判決違背法令,並非具體表明 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上訴人之上訴為不合法, 應予裁定駁回。  五、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應由上訴人負擔。 六、結論:上訴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劉錫賢               法 官 林靜雯                法 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林昱妏

2025-02-13

TCBA-113-交上-128-20250213-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市地重劃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訴字第277號 原 告 林辰彥 訴訟代理人 李尚宇 律師 張綺耘 律師 被 告 臺中市政府 代 表 人 盧秀燕 訴訟代理人 柯瑞源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市地重劃事件,原告不服內政部中華民國113年9月 25日台內法字第1130030081號訴願決定,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撤銷訴訟之程序標的為行政處分,程序標的之存在為程序合 法要件: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原告之訴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 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不 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第4條第1項規定:「人民因中 央或地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 利益,經依訴願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3 個月不為決定,或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2個月不為決定者, 得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行政程序法第92條規定:「 (第1項)本法所稱行政處分,係指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 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 之單方行政行為。(第2項)前項決定或措施之被告雖非特 定,而依一般性特徵可得確定其範圍者,為一般處分,適用 本法有關行政處分之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提起撤銷訴訟 ,須以「行政處分」為訴訟對象,若對非行政處分提起撤銷 訴訟,即應認其起訴不備要件,其情形不可以補正,行政法 院應裁定予以駁回。而所謂行政處分,依訴願法第3條第1項 及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之規定,係指行政機關就公法上 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 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 二、事實概要: (一)被告前以民國107年10月23日府授地劃一字第0000000000號 公告「臺中市第15期大○○市○○○區重劃計畫書、圖」(公告期 間自107年10月24日起至107年11月23日止)。本件原告與他 人共有之墳墓(下稱系爭墳墓)坐落重劃前○○市○○區○○段43及 43-1地號土地(下合稱系爭土地),系爭土地位屬被告107年1 0月23日公告之市地重劃範圍內。 (二)嗣因系爭墳墓有妨礙重劃土地分配或重劃工程施工,被告以 110年4月8日府授地劃一字第0000000000號公告及第1100076 3783號函(下稱110年4月8日公告及函文)通知原告,請於遷 葬後按指定時間領取拆遷墳墓補償費(救濟金),並限期於11 0年7月16日前自行遷葬,逾期依法由被告代為遷葬。 (三)原告逾期未自行遷葬,被告再以111年9月28日府授地劃一字 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111年9月28日函)通知原告儘速自行 完成墳墓遷葬事宜。另以112年6月21日府授地劃一字第0000 000000號函(下稱112年6月21日函)通知原告,請於112年7月 31日前自行完成遷葬事宜,逾期將依法代為遷葬。 (四)因原告仍未自行遷葬系爭墳墓,被告乃以113年6月13日府授 地劃一字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系爭函文)通知原告略以: 「主旨:茲訂於113年6月18日上午9時辦理本市第15期大○○ 市○○○區尚未遷葬墳墓代為遷葬作業,請查照。說明:……三 、查臺端先人之墳墓遷葬補償費已依上述規定於110年5月10 日公告期滿,並限期於110年7月16日前自行遷葬。因已逾墳 墓遷葬期限,且本府多次函請臺端儘速自行辦理遷葬,迄今 仍未遷葬完竣。考量未遷葬之墳墓坐落於公共設施用地,已 嚴重影響重劃工程及後續土地分配作業進行,爰本市生命禮 儀管理處訂於113年6月18日上午9時辦理代為遷葬作業,…… 」。 (五)原告不服系爭函文,提起訴願,經訴願決定以系爭函文非行 政處分,為不受理決定,原告乃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意旨略以: (一)被告110年4月8日函係請原告「於110年7月16日自行遷葬, 逾期依法由本府代為遷葬」,112年6月2日函係請原告「於1 12年7月31日前自行完成遷葬作業,逾期未完成遷葬,本府 將依法辦理代為遷葬程序」,而系爭函文係「訂於113年6月 18日上午9時辦理代為遷葬作業」等。可知上揭三次函文, 被告課予原告義務之期限、內容並不相同,均個別對原告權 利義務發生規制效力,故系爭函文係對原告發生之新權利義 務變動及具拘束力之行政處分。 (二)觀之平均地權條例第62條之1第1項係規定主管機關應給予「 自行遷葬者」辦理遷葬之期限,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第38條第 2項係「主管機關代為遷葬時,應公告並通知所有權人或墓 主將為拆遷之期限。」二者適用情形、所定期限顯然不同。 原告前一次收受被告112年6月2日函後,即向被告異議,且 被告於該函限定期限112年7月31日後,亦未排定代為遷葬, 致原告信賴被告仍須時間進行各單位協商。被告卻以系爭函 文排定拆除期限,未依辦理拆遷公告,亦未於拆遷前30日通 知原告,原告於113年6月17日始收受系爭函文,距該函文所 訂113年6月18日遷葬日期僅1日,顯違反市地重劃實施辦法 第38條第2項之規定,及行政程序法第8條信賴保護原則及第 7條比例原則,應認存有程序上瑕疵。 (三)依系爭函文所載逕行拆遷系爭墳墓之依據,其中「臺中市殯 葬管理自治條例第38條」規定顯非得作為本件代為遷葬之依 據,且系爭函文未記載救濟方式及期間,核與行政程序法第 96條第1項第2款、第6款不符。 (四)原告早於85年間購買馬力埔土地,並於該土地上興建私人墳 墓,並樹立碑牌、墓桌等,外觀與一般墳墓無異,原告於10 6年接獲被告進行市地重劃後,訴求將系爭墳墓遷至私有之 馬力埔土地,屬合法私人墳墓,被告卻拒絕之,顯係加諸法 無明文之限制,違反依法行政原則。 (五)聲明:訴願決定及系爭函文均撤銷。   四、被告答辯意旨略以: (一)系爭墳墓位屬被告107年10月23日公告之市地重劃範圍內。因系爭墳墓有妨礙重劃土地分配或重劃工程施工,被告以110年4月8日公告及函文通知原告,請於遷葬後按指定時間領取拆遷墳墓補償費(救濟金),並限期於110年7月16日前自行遷葬,逾期依法由被告代為遷葬。原告即負有於110年7月16日前遷葬之義務,否則被告將可代為遷葬,此法律效力於110年4月8日公告及函文即已發生。惟原告逾期未自行遷葬,被告再以111年9月28日函、112年6月21日函一再通知仍無結果,後以系爭函文通知原告,訂於113年6月18日代為遷葬作為,應屬先前110年4月8日公告及函文之繼續執行行為,性質應屬觀念通知。至於原告一再爭執馬力埔墳墓是否合法應屬另事,不得作為拒絕遷葬之抗辯。 (二)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一)相關法令及裁判 1、平均地權條例: 第56條規定:「(第1項)各級主管機關得就下列地區,報 經上級主管機關核准後,辦理市地重劃:……。(第2項)依 前項規定辦理市地重劃時,主管機關應擬具市地重劃計畫書 ,送經上級主管機關核定公告滿30日後實施之。……(第4項 )市地重劃地區之選定、公告禁止事項、計畫之擬訂、核定 、公告通知、測量、調查、地價查估、計算負擔、分配設計 、拆遷補償、工程施工、地籍整理、交接清償及財務結算等 事項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62條之1規定:「(第1項)重劃區內應行拆遷之土地改良 物或墳墓,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應予公告,並通知其所有 權人或墓主,土地改良物限期30日內墳墓限期3個月內自行 拆除或遷葬。逾期不拆除或遷葬者,得代為拆除或遷葬。( 第2項)前項因重劃而拆除或遷葬之土地改良物或墳墓,應 予補償;其補償數額,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查定之。…… 」 2、內政部依平均地權條例第56條第4項授權訂定之市地重劃實 施辦法: 第38條規定:「(第1項)本條例第62條之1規定,應行拆遷之 土地改良物或墳墓,以有妨礙重劃土地分配或重劃工程施工 所必須拆遷者為限。(第2項)前項因重劃拆遷之土地改良物 或墳墓,應給予補償。補償金額由主管機關查定之,於拆除 或遷移前,將補償金額及拆遷期限公告30日,並通知其所有 權人或墓主;其為無主墳墓者,得以公告代通知。(第3項) 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墓主不於規定期限內自行拆除或遷葬 者,其補償金額依下列規定處理:……三、經依前2款規定扣 回後,如有餘額,依第53條之1規定存入專戶保管;其無法 扣回者,依行政執行法規定向義務人徵收之。(第4項)土地 改良物所有權人或墓主對於補償金額有異議時,得於公告期 間內以書面向主管機關提出,經主管機關重新查處後,如仍 有異議,主管機關應將該異議案件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 之。……」 3、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裁字第1632號裁定:「人民對同一事實 先後提出申請,行政機關對於人民請求事項,於核駁後,對 於其後重複提出之請求,答覆申請人時,僅重申先前所為之 確定處分,而未為實體決定,因其性質僅屬觀念通知,而非 行政處分,即學說上所稱之重複處分。但如行政機關於第一 次裁決後,對於重複提出之請求為重新之實體審查,並予裁 決,其結果雖與第一次裁決相同,惟因另發生公法上之效果 ,故仍為一新的行政處分,即學說上所稱第二次裁決。對重 複處分不得提起行政爭訟,第二次裁決則允許提起行政爭訟 。」 (二)經查: 1、被告以107年10月23日府授地劃一字第1070256003號公告「臺中市第15期大里杙市地重劃區重劃計畫書、圖」(公告期間自107年10月24日起至107年11月23日止)。本件原告與他人共有之系爭墳墓屬被告107年10月23日公告之市地重劃範圍內,此有臺中市大里區大衛段43地號土地謄本(本院卷第31頁)、系爭墳墓地籍套繪都市計畫示意圖(本院卷第119頁)、被告107年10月23日公告及函文(本院卷第123頁)可稽。 2、系爭函文係觀念通知,並非行政處分: (1)因系爭墳墓有妨礙重劃土地分配或重劃工程施工,被告以11 0年4月8日府授地劃一字第0000000000號公告「墳墓遷葬補 償費(救濟金)補償清冊及調查表」,公告期間自110年4月9 日至110年5月10日止,並限期於110年7月16日前自行遷葬, 逾期依法由被告代為遷葬,起掘之遺骸移存於臺中市崇恩堂 ,並以同日第11000763783號函通知原告,請於遷葬後按指 定時間領取拆遷墳墓補償費(救濟金)(本院卷第141-144頁) 。 (2)原告逾期未自行遷葬,被告乃以111年9月28日函通知原告儘 速自行完成墳墓遷葬事宜,並敘明「臺端先人之墳墓遷葬補 償費已依上述規定於110年5月10日公告期滿,並限期於110 年7月16日前自行遷葬。因已逾墳墓遷葬期限,且未遷葬之 墳墓坐落於公共設施用地,已影響重劃工程作業進度,敬請 臺端儘速自行完成墳墓遷葬程序,起掘之遺骸移存本市公立 靈骨塔,特函通知。」(同卷第145-146頁)。及以112年6月2 1日函再次通知原告,並重申上揭意旨,請原告於112年7月3 1日前自行完成遷葬事宜,逾期將依法代為遷葬(同卷第147- 148頁)。 (3)原告復於112年7月13日提出陳情(訴願卷第41頁),仍未自行 遷葬系爭墳墓,被告乃於113年6月13日以系爭函文通知原告 略以:「主旨:茲訂於113年6月18日上午9時辦理本市第15 期大○○市○○○區尚未遷葬墳墓代為遷葬作業,請查照。說明 :……三、查臺端先人之墳墓遷葬補償費已依上述規定於110 年5月10日公告期滿,並限期於110年7月16日前自行遷葬。 因已逾墳墓遷葬期限,且本府多次函請臺端儘速自行辦理遷 葬,迄今仍未遷葬完竣。考量未遷葬之墳墓坐落於公共設施 用地,已嚴重影響重劃工程及後續土地分配作業進行,爰本 市生命禮儀管理處訂於113年6月18日上午9時辦理代為遷葬 作業,……」(同卷第69-70頁)等情,有上揭相關公告及函文 附卷可稽。 (4)據此,系爭墳墓業經被告依平均地權條例第62條之1及市地 重劃實施辦法第38條第1項規定,以110年4月8日公告及函文 認定屬重劃區內應行遷葬之墳墓,並限期命原告於110年7月 16日前自行遷葬。因原告仍未依限期自行遷葬,被告再以11 1年9月28日函、112年6月21日函通知原告上揭110年4月8日 公告結果及限期遷葬,並無就系爭墳墓是否應行遷葬為重新 之實體審查,惟因原告仍未自行遷葬,被告乃以系爭函文通 知訂於113年6月18日上午9時辦理代為遷葬作業,並再次重 申系爭墳墓業經110年5月10日公告期滿確定,核系爭函文性 質係上開110年4月18日公告及函文之繼續執行行為,即僅係 通知原告執行拆除日期之觀念通知,並非對原告發生另一法 律規制效果之行政處分。 (三)原告固主張被告於歷年來協調會中,皆承諾願協助系爭墳墓 遷葬,並稱會再由地政局、民政局、生命禮儀管理處再行研 議妥適方法,並提出甲證5、甲證6、甲證7為憑,又被告於1 10年4月8日公告及112年6月21日函文所訂限期遷葬期限後, 亦未代為遷葬,致其信賴被告仍需時間協商乙節。惟查,原 告所提出之甲證5、甲證6、甲證7係被告於106年及109年間 為辦理遷葬墳墓事宜所辦理之會勘程序,均屬被告110年4月 8日公告前所為行政程序,另被告雖於110年4月8日公告後, 多次再函請原告儘速自行遷葬,惟此純屬對原告表達促請儘 速遷葬之觀念通知,不具規制效力,亦非對系爭系墳墓是否 應行遷葬重為實體審查,並不影響110年4月8日公告就系爭 墳墓應行遷葬之處分效力,原告上揭主張,均無從作為其信 賴之基礎。另系爭函文僅係重申先前所為110年4月18日確定 公告,未為實體決定,非屬行政處分,已如前述,自毋庸另 依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第38條第2項後段規定再予公告及限期 遷葬,又系爭函文所載依據臺中市殯葬管理自治條例第38條 部分,亦僅係被告說明當日代為遷葬會依該條規定辦理起掘 撿骨之程序,原告主張系爭函文違反該規定及比例原則,且 未載明救濟期間等情,均無可採。 (四)綜上所述,被告113年6月13日函非屬行政處分,原告對於非 屬行政處分之系爭函文提起本件撤銷訴訟,即屬起訴不備起 訴要件,且無從補正,依前揭說明,應予裁定駁回。  六、結論:原告之訴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林靜雯 法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經本院 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須依對造人數附具繕本)。 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但符合下列情 形者,得例外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 者,得不委任律師 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2.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 3.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4.當事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當事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㈠、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林昱妏

2025-02-13

TCBA-113-訴-277-20250213-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停止執行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4年度停字第2號 聲 請 人 張光榛 相 對 人 內政部 代 表 人 劉世芳 輔助參加人 臺中市政府 代 表 人 盧秀燕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第2項規定:「(第1項)原處分或 決定之執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因提起行政訴訟而停止 。(第2項)行政訴訟繫屬中,行政法院認為原處分或決定之 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者,得依職權 或依聲請裁定停止執行。但於公益有重大影響,或原告之訴 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不得為之。」準此可知,我國係採原 處分不停止執行之原則,必須原處分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 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始得裁定准許之。而所謂「難於回 復之損害」,係指損害不能回復原狀,或在一般社會通念上 ,如為執行可認達到回復困難的程度,而且其損害不能以相 當金錢填補者而言,至於當事人主觀認知上難於回復的損害 ,並不屬於該條所指難於回復的損害。又所謂「急迫情事」 ,則指情況緊急,須即時由行政法院予以處理,否則難以救 濟的情形。    二、聲請意旨略以: (一)臺中市政府為辦理「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第三標都市 計畫土地)工程」(下稱系爭工程),徵收包含聲請人所有臺 中市石岡區新金星段85-9地號土地及持分所有同段89-5地號 土地,下合稱系爭土地)在內等44筆土地,面積0.748454公 頃,經相對人內政部113年1月16日台內地字第1130260589號 函(下稱原處分)核准徵收,並一併徵收其土地改良物,聲 請人不服原處分,已循序提起行政爭訟,現繫屬本院113年 度訴字第165號事件審理中。聲請人另有同段89-9地號土地 ,屬「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第二標工程」,刻正由臺 中市政府辦理協議價購尚未進入內政部徵收審議程序。 (二)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17條及第23條規定,開發單位應依環境 影響說明書、評估書所載之內容及審查結論,切實執行。 (三)系爭工程因4K+232處高架路柱墩已開始開挖橋墩基礎,有照 片為憑,如果施工完成,因路形轉彎半徑法規要求最小為R= 230,系爭85-9地號土地就無法如聲請人本案訴訟中所爭取 排除被徵收範圍內,造成生態魚池破壞,倘聲請人本案訴訟 勝訴,該處高架橋只有被拆除,造成政府更大損失,先停止 此處施工,對兩造皆屬有利,不影響大眾利益,也不影響臺 中市政府宣稱105年先通行石岡(台3線明路)至東勢之規劃, 及此路廊石岡交流道施工,又本案訴訟並不是顯無理由,徵 收處分合法性顯有疑義,再檢附臺中市政府111年10月19日 府授建新地字第110273417號函說明三回答符合平曲線最小 半徑R=230即符合規範要求,也沒有增加拆遷數等。因認有 急迫情事,危害聲請人生命、財產安全,爰依法聲請停止執 行。 (四)聲明: 1、先位聲明:原處分關於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第三標工 程其中4K+173橋墩至4K+260橋墩路段,於本院113年度訴字 第165號事件裁判確定前,停止執行。 2、備位聲明:原處分關於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第三標工 程其中4K+173橋墩至4K+260橋墩路段(共87公尺),於第二標 工程動工前,停止執行。 三、本院之判斷:   (一)徵收處分主要之內涵,在於以合法之強制手段取得人民之土 地、地上物財產權,故徵收處分之效力一旦發生動搖,不論 係徵收處分之撤銷、徵收法律關係不存在等,其所產生之影 響即財產權之回復,均得以移轉不動產產權,或金錢賠償等 方式以資救濟,不致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最高行政法院101 年度裁字第2283號裁定參照)。 (二)經查,聲請人主張平曲線最小半徑R=230即符合規範要求, 並以上開臺中市政府111年10月19日函為據,惟系爭工程之 高架橋路形設計,是否應依聲請人所指於符合平曲線最小半 徑R=230下微調,即得排除徵收聲請人所有之系爭土地,核 屬其本案訴訟有無理由之範疇,猶待兩造於本案程序攻防, 依現有卷證自無法逕認原處分合法性顯有疑義。次查,聲請 人主張難於回復之損害為「造成生態魚池破壞」,然縱本件 徵收處分之效力發生動搖,不論係徵收處分之撤銷、徵收法 律關係不存在等,其所產生之影響即財產權之回復,均得以 移轉不動產產權,或金錢賠償等方式以資救濟,依前揭說明 ,自不致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又聲請人亦未提出相關證據 釋明,何以本件執行將造成難以金錢估量填補之損害,是聲 請人主張難於回復之損害,應屬其個人主觀之臆測,核無足 採。從而,聲請人先位、備位聲明請求原處分停止執行,均 不符合停止執行之法定要件,其聲請無從准許,應予駁回。 四、結論:聲請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劉錫賢               法 官 林靜雯                法 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經本院 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須依對造人數附具繕本)。 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但符合下列情 形者,得例外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 者,得不委任律師 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2.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 3.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4.當事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當事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㈠、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林昱妏

2025-02-13

TCBA-114-停-2-202502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