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王怡屏

共找到 213 筆結果(第 51-6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25號 上 訴 人 高小成 選任辯護人 吳明益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 花蓮分院中華民國113年7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選上訴 字第2號,起訴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1年度選偵字第124 、145、159號、112年度選偵字第14、33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高小成之犯行明確,因而撤 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之科刑判決,改判論處上訴人犯公職人 員選舉罷免法第99條第1項之期約賄賂罪刑(處有期徒刑3年 2月。被訴對石惠華、張美琴、余秀美犯交付賄賂罪嫌部分 ,原審認不能證明上訴人有此部分犯罪,惟因檢察官認與前 述有罪部分有接續犯之一罪關係,而不另為無罪之諭知;此 部分未據檢察官上訴,已告確定),並為沒收之諭知。從形 式上觀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依卷附通訊監察譯文,林忠和係向上訴人提及:「我幫你守7 0」、「我先幫你下啊?他們走路啊……車馬費,好不好」等 語,上訴人則未進一步向林忠和探詢前揭語詞之含意;且林 忠和於警詢時亦稱:「我確實有跟高小成講,我會先幫他付 走路工跟車馬費給這70位票會投給高小成的族人」等語;足 認林忠和本於意圖漁利賄選之犯意,其所預定之計畫係為上 訴人固守「山里部落內之居民」,並為上訴人對該70人先墊 付走路工及車馬費。是以林忠和意圖行賄之對象為「他們」 或「這70位會投票給高小成的族人」,並未包含林忠和自己 ,而林忠和亦無為自己墊付走路工之理。本件並無上訴人與 林忠和為期約賄賂之客觀事實,原判決遽認上訴人僅就「林 忠和本人1票」部分與林忠和期約賄選,有判決理由矛盾及 與卷證不符之違背法令。   ㈡期約賄賂罪之成立,須先滿足「期約」概念下之條件,亦即 從主體關係、對價標的、意思合致之內容與程度、不正利益 之具體流向等面向進行檢視。上訴人與林忠和縱曾謀議要對 70位山里部落之族人交付走路工,惟其等並無明確之支付對 象,更未約定要對「林忠和1人」支付走路工,上訴人並不 知悉林忠和屬於該70位族人之一,而有承諾支付林忠和走路 工或車馬費之期約合致。原判決僅以推論方式認定上訴人有 本件期約賄賂之犯行,並未積極論證何以該當於期約之條件 ,已有可議。 ㈢依林忠和於偵查中所述,其並未將要對族人發放走路工一事 告知他人或家人,且因其身為牧師,更不可能出面拉票或表 明立場,亦未實際對他人發放走路工,難認上訴人與林忠和 在電話中討論之行為,已對林忠和本人達於「行求期約」之 犯罪階段。原判決既因林忠和並無具體固票名單,而認上訴 人不構成預備投票行求賄賂罪,更可認林忠和所述要為上訴 人給山里部落族人走路工、車馬費等情,均屬虛偽。原判決 遽憑林忠和之陳述,作為不利於上訴人認定之證據,理由明 顯偏頗,有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情形。 四、惟按:     ㈠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 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不以直接 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審理事實之法院應綜合調 查所得之一切證據,本於職權定其取捨,依其確信而為事實 之判斷,此項判斷之職權運用,應受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之 支配;倘將各項證據予以割裂而分別單獨觀察判斷,即不合 於論理法則。再者,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99條第1項之期 約賄賂罪,係以對於有投票權之人期約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 ,而約其投票權為一定之行使或不行使,作為構成要件。於 主觀而言,行賄者之一方,需認知其所期約之意思表示,係 為約使有投票權人為投票權一定之行使或不行使,受賄者之 一方,亦需認知行賄者對其所期約之意思表示,乃為約使其 為投票權一定之行使或不行使。且期約賄賂之雙方僅概括會 意賄求投票權為一定行使或不行使之內容或目的,而未言明 具體細節,本即事理之常;是以行賄者與受賄者關於期約投 票賄賂之意思表示合致,自不以明示為必要,倘依表意人之 舉動或其他情事,相對人客觀上已可得知其效果意思而為允 諾者,亦屬之。 ㈡原判決依憑上訴人坦承其與林忠和有於投票日前通話,且林 忠和於電話中表示會在山里部落找70個人投票支持上訴人等 語,佐以林忠和之證詞,及上訴人與林忠和於民國111年11 月1日12時51分之通訊監察譯文,認定上訴人有原判決犯罪 事實欄所載之期約賄賂犯行。並說明:⒈依卷附通訊監察譯 文之內容,林忠和有向上訴人表示:「你可以到旁邊講嗎? 」、「山里的部分,我個人幫你守70」、「就像你打第一任 ,我幫你守80嘛」、「我先幫你下啊?他們走路啊……車馬費 ,好不好」、「議員下來就是要打鄉長」、「我先幫你下, 你當選,我會找你」等語,已提及固守票源之地區範圍、票 數、走路工、車馬費、先行代墊所需支出及與本次議員選舉 之關連性。且上訴人與林忠和均稱彼此間並無仇隙,為多年 好友,足認林忠和並無構陷上訴人之動機,當無虛偽陳述而 自陷包攬賄選等重罪之必要,並有前揭通訊監察譯文可資補 強,應堪採信。⒉上訴人與林忠和為上開通話之際,距離選 舉日未滿1個月,時機敏感,上訴人如無期約賄選之意,對 於林忠和所述之事理應避嫌或拒絕。然上訴人不僅未於通話 中表達反對,更以:「嗯嗯,好」、「好好,是」等詞表示 應允,而未進一步探詢林忠和所言「走路」、「車馬費」、 「守70」、「先下」、「你當選,我會找你」等詞之意涵; 或以「好,謝謝」、「我會努力」、「是,我會記在心上」 等語對林忠和表示感謝。觀諸上開通話內容之前後脈絡,足 認上訴人於通話之際,對於林忠和欲為其固守山里部落選民 之投票意向而發放走路工、車馬費,以包攬賄選及期約賄賂 之目的,已有認識,上訴人猶容任林忠和為之並予應允。⒊ 依林忠和所述,其雖承諾會幫上訴人固守70票,上訴人也表 示同意,但其只有想到這70票中有包括自己1票,也沒有將 其想法告知他人;上訴人亦陳稱:其雖知悉林忠和會幫忙固 守山里部落之票源,但不知固守名單為何等語。綜上以觀, 僅能認定上訴人與林忠和之間就林忠和自身1人,雙方意思 表示已合致而尚待交付賄賂等旨(見原判決第3至9頁)。亦 即,原判決已就如何認定上訴人有與林忠和期約賄賂之犯行 ,及上訴人所辯如何不足採取,詳述其認定依據及所憑理由 。所為論列說明,與卷證資料悉無不合,且非僅憑林忠和之 陳述為唯一證據,亦無違背經驗、論理法則之情形,自不能 指為違法。其次,林忠和設籍於花蓮縣卓溪鄉山里46之3號 ,為花蓮縣議會第20屆縣議員選舉第10選區(卓溪鄉、玉里 鎮、富里鄉)之有投票權人,有花蓮縣選舉委員會112年7月 20日花選一字第1120000939號函及選舉人名冊影本可憑(見 第一審卷第181、189頁);上訴人亦自承其與林忠和相識已 久(見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2年度選偵字第33號卷第348頁 ),足徵上訴人對於林忠和於該次花蓮縣議員選舉係有投票 權人乙情,當無不知之理。則林忠和既已向上訴人言明其有 意在山里部落為上訴人固守70票,並承諾為上訴人先行代墊 所需支出之「走路工」或「車馬費」,姑不論前揭所推估之 票數是否過於樂觀或誇大不實,惟林忠和勢必竭力動員其所 掌握之人脈,以期實現承諾;至少亦須將自己之投票權計入 基本票數,始不致完全失信於上訴人而難以交代。況依前述 通訊監察譯文所示,林忠和多次向上訴人提及「我個人幫你 守70」、「我個人的70」等語,似無刻意將其本人排除在潛 在受賄對象之列。此與林忠和於第一審證稱:當時我講的時 候,是有想到我自己的1票等語(見第一審卷第324頁),核 屬相符。從而,上訴人既知林忠和為本次花蓮縣議員選舉第 10選區之有投票權人,其於聽聞林忠和在電話中所為前述對 話時,依據經驗法則及合理推論,當可認知該70票中至少包 括林忠和之1票。縱使上訴人與林忠和在電話中未就此節具 體言明,僅憑上開簡略、隱晦之對話內容,概括會意其等2 人已就林忠和之1票部分,允以授受賄賂而為投票權之一定 行使,依上開說明,仍無礙於上訴人期約賄賂罪之成立。至 於林忠和在警詢及偵查中雖曾表示其身為牧師,不可能出面 為上訴人拉票,實際上也沒找人等語。然林忠和亦陳稱其所 述「70位族人」,有包括其與兄長之家人(見臺灣花蓮地方 檢察署112年度選偵字第14號卷第17、25頁),且於第一審 證稱其並未欺騙上訴人,只是出於好意各等語(見第一審卷 第320頁),足見林忠和並非從無擬定所欲拉票之對象,亦 無虛捏不實、藉詞矇騙上訴人之意,尚不得執林忠和先前在 偵查中之片面說詞,即謂林忠和向上訴人提及有關期約投票 賄賂等情均屬虛妄。上訴意旨猶執前詞,否認上訴人與林忠 和間已有期約賄賂之合意,並指摘原判決採信林忠和之說詞 而為不利於上訴人之認定,有判決理由不備及理由矛盾之違 法情形等語;無非係就原審判斷證據證明力之職權行使,徒 憑自己之說詞,任意為相異之評價,自非合法之上訴第三審 理由。 五、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仍置原判決之明白論斷於不顧, 對於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為違法,要與法 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應認本 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M-113-台上-4925-20250227-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77號 再 抗告 人 林育宏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3年度 抗字第2753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略以:再抗告人林育宏因加重詐欺等罪,經第一 審法院以112年度聲字第3847號裁定就其附表編號1至8所示 各罪所處之刑,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7年,其各罪之全部 或一部均無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 、減刑、更定其刑等情事,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 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檢察官依前揭具 有實質確定力之裁定指揮執行,於法並無違誤。且上開定應 執行刑裁定後,亦無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而合於數罪併罰之 其他犯罪,自無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再抗告人引用司法實 務上關於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裁量基準之說明,並提出原審 及其他法院就另案之定應執行刑裁定,據以主張另案裁定所 定應執行刑之刑期比例較低,而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再抗 告人顯係對於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裁定表示不服,並非具 體指摘執行檢察官有何執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方法有何 不當之處,尚不得執為聲明異議之理由,應駁回其抗告等語 。 二、經核原裁定之論斷、說明,於法並無不合。再抗告意旨僅引 用司法實務上對於定應執行刑所遵守之原則,又載述另案裁 判之案號及量刑結論,請求本院考量再抗告人家中年邁母親 及幼子,准予寬減刑期而重新定刑等語;均未具體指摘原裁 定究竟有何裁量失當或違誤之處,僅係就原裁定明白說理之 事項,依憑己意,再事爭執。至於再抗告意旨另引用相異個 案之定刑結論,自無從作為原裁定是否適法之判斷基準。依 上說明,應認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M-114-台抗-377-20250227-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銀行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461號 上 訴 人 陳瑨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銀行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 民國113年6月20日第二審更審判決(112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13 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16664、2040 5、2486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陳瑨之犯行明確,因而撤銷 第一審關於上訴人部分之科刑判決,改判論處上訴人共同犯 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刑(想像競合犯民國107年1月3日修正 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下稱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第3條第1項 前段之發起犯罪組織罪,及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 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3年10月。關於被訴對 原判決附表一編號1至4、8、11、15、20、27、35至37、50 、91、93至95、158、159、182、186、298至300、303至305 所示大陸地區民眾犯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嫌部分,原審認不 能證明上訴人有此部分犯罪,惟因檢察官認與前述有罪部分 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此部 分未據檢察官上訴,已告確定),並為沒收(追徵)之諭知 。從形式上觀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上訴人行為時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稱之犯罪組織,其中關於 「結構性」組織之定義,係指該犯罪集團具有嚴謹之「內部 管理結構」,亦即有上下服從關係及階級領導,組織內部有 主持人、首領與幫派層級之分,下屬須服從主持人或首領之 命令行事,始足當之。若僅係多人所組成共犯之一般性犯罪 集團,即使具有上下從屬之階層,但無從證明有嚴謹之服從 、領導關係,難認符合前述「結構性」之要件。本件「奧創 團隊」之成員皆立於平等地位,並無「上命下從」關係及嚴 謹之內部管理結構,與「結構性」要件尚有未合。原判決僅 以「奧創團隊」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之團體,即認 定為犯罪組織,漏未審酌該團體是否具有「上命下從」關係 ,適用法令有所違誤。  ㈡本件除上訴人以外之同案被告,均因繳回不法所得而獲緩刑 宣告,惟上訴人願在能力範圍內繳回半數不法所得。原判決 未顧及上訴人已深切自省,且因終日良心不安、無法入眠而 罹患憂鬱症,家中又有未成年子女尚待照顧等情,竟諭知與 他人顯不相當之刑期,已違背罪責相當原則。 四、惟按: ㈠發起、主持、操縱、指揮或參與犯罪組織行為,在未經自首 或有其他積極事實,足以證明其確已脫離或解散該組織之前 ,其違法行為仍繼續存在,並自著手之初持續至行為終了, 屬行為之繼續。倘上開違法行為之時間跨越新、舊法,而其 中部分作為,已在新法施行之後,應即適用修正後之新規定 。本件依原判決之認定,上訴人係於105年12月間發起「奧 創團隊」之犯罪組織,直至106年6月15日始為警查獲,亦即 其行為終了已在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生效後(該次修正條文 係於106年4月19日公布施行,自同年月21日起生效),依上 開說明,就上訴人發起犯罪組織之犯行,應依修正前組織犯 罪條例之規定論處。而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所稱之犯罪組織 ,係指3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 最重本刑逾5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及牟 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前項有結構性組織,係指非為立即實 施犯罪而隨意組成,不以具有名稱、規約、儀式、固定處所 及成員持續參與或分工明確為必要,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第 2條第1、2項定有明文。依該條立法理由所引用之「聯合國 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2條及公約實施立法指南說明 ,前述公約所稱「有組織結構之集團」,範圍包括有層級組 織、組織結構完善或成員職責並未正式確定之無層級結構情 形,亦即不以有結構、持續成員資格及成員有明確角色或分 工等正式組織類型為限。從而,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所稱「 有結構性組織」,只須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者,即 足當之;既不以組織內部具有層級性結構、成員彼此之角色 及分工明確為要件,更無須侷限於階級領導、上下服從之嚴 格管理組織型態。原判決已說明:上訴人所發起之「奧創團 隊」組織,係由其與曾敬翔、杜承哲、劉竑杰、楊居祥、楊 凱傑、何致緯、林浚洋、林源傑及不詳成員等人所共同組成 。該組織於105年12月某日由上訴人發起後,即陸續購買設 備及招募成員,並向大陸地區民眾招攬含有詐術之投資方案 ,藉此詐騙投資款,其等組織縝密,分工精細,自須投入相 當之成本、時間,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足認「奧 創團隊」組織屬3人以上,以實施詐術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5 年有期徒刑之罪(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之非法經營收受存款 業務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等旨 (見原判決第28至29頁)。亦即,原判決已就上訴人所發起 之「奧創團隊」如何符合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第2條「犯罪 組織」之構成要件,詳予剖析,且有卷存證據資料可資佐證 ,於法並無不合。上訴意旨未見及此,率謂原審並未斟酌「 奧創團隊」缺乏「上命下從」之嚴謹服從、領導關係,不符 修正前組織犯罪條例之「結構性組織」要件,原判決之適用 法令有所違誤等語;係置原判決明白之論斷於不顧,以自己 之說詞重為爭執,並非適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 ㈡刑之量定,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為事實審法 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 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遽予評斷 。苟其量刑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 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反 公平、比例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者,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 失出失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原判決就上訴 人之量刑,已載敘:審酌上訴人年輕力壯,不思正常管道賺 取金錢,竟出資購買電腦、手機、架設網站及承租房屋,再 由曾敬翔擔任現場管理人,及招募陳緯郡等人擔任客服及業 務開發人員,共同向原判決附表一之一所示大陸地區民眾吸 收資金,合計達人民幣542萬8700元,上訴人並從中獲取新 臺幣(下同)100萬3124元之犯罪所得,破壞金融交易秩序 及安全,造成前述大陸地區民眾受有損害,應予非難;再參 以上訴人之智識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分工角色、所生損害 、於原審坦承犯行、尚未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之犯後態度 ,及其所提出之前妻信函、身心醫學診所病歷用紙、家庭生 活照片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3年10月(見原判決第42 頁)。亦即,原判決已詳細說明其如何具體斟酌關於刑法第 57條科刑應審酌之一切情狀,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 之裁量權,客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 悖,難認原判決有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裁量權 限之違法情形。雖原判決對於上訴人是否尚需照顧家中未成 年子女、有無罹患憂鬱症等事項,未於量刑時詳予論列說明 ;然依其前述理由所載「等一切情狀」以觀,可見其在實質 上已審酌前述各情,並不影響判決之結果。又依原判決所認 定之犯罪事實,上訴人係立於發起「奧創團隊」組織之核心 地位,由其招募成員及指派現場管理人,再共同向大陸地區 民眾佯稱可投資「OZ公司」進行對沖套利,保證獲得投資本 金6%至30%之高額紅利,因而吸收高達人民幣542萬8700元之 資金。則上訴人於本案犯罪所處地位及角色,既與其餘同案 被告明顯有別,應受非難之程度自有不同,尚不得僅因原判 決諭知上訴人較重之刑,即可逕謂原判決對上訴人之量刑不 符比例原則或罪責相當原則。而原審於112年1月19日以112 中分慧刑峙109金上訴2619字第00621號函通知上訴人如有意 願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應於同年2月17日前繳交,且其 犯罪所得經核算結果為100萬4260元,前揭函文已於同年1月 30日送達上訴人(見原審上訴審卷四第157至158、175頁) ;惟上訴人迄今並未提出任何繳交紀錄,難認其有繳回本件 犯罪所得之真意。上訴意旨徒執前詞,泛稱其願意繳回半數 不法所得,並謂原判決之量刑違反罪責相當原則等語,難認 有據,核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 適合。 五、依上說明,上訴意旨所陳各節,係就原審已明白論斷之事項 及量刑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依憑己意,再為爭執,並非適 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M-113-台上-4461-20250227-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自由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40號 上 訴 人 范家旗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自由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8 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925號,起訴案號:臺灣 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60899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為上訴人范家旗之妨害自由及傷害犯 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依數罪併罰規定對上訴人所為之科 刑判決,改判依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犯三人 以上共同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刑(處有期徒刑1年2月)。從 形式上觀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於原審審理並未到庭,無從得知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 外之陳述內容為何,原審逕以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2項 認定該等證據之證據能力,實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 未予調查之判決當然違背法令。 ㈡告訴人呂文峰雖受有傷害,然並非重傷害,原審認定「難謂 造成危害係屬輕微」,實有誤解;又告訴人係多有事端之人 ,其不願陳述遭施暴之過程、指認上訴人,就法院電話聯繫 有無調解意願及寄發調解傳票全無回應,實有多種可能,此 為告訴人之內心世界,原審因此而不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 減其刑,實有可議。 四、惟查,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三人以上共同剝奪他人行動自 由及傷害之犯行,係依憑上訴人於偵查及第一審之自白,告 訴人、證人倪采因、共犯詹紹翊、黃智文等人於偵查中具結 之證述(見他卷第237至240頁,偵卷第208至210頁、第214 至215頁、第220至223頁),併同診斷證明書及扣案之工具 等證據資料,為論斷之依據,並已敘明其調查、取捨證據之 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所為論斷說明,與卷 存證據資料悉無不合,並不違背經驗或論理法則。原判決併 以告訴人、倪采因之警詢陳述為證據,以及關於該等證據之 證據能力之說明,縱有上訴意旨所指之瑕疵,惟告訴人、倪 采因於偵查中經具結後之證述並無顯不可信之情況,且與其 等警詢陳述相同,則除去該2人之警詢陳述,仍應為同一事 實之認定,於判決之本旨不生影響。上訴意旨執此指摘,並 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刑法第59條之適用,必其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 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尤嫌過重者,始有適用 餘地;且適用與否,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 項,未依該規定減輕其刑,除有違法或濫用情事,自不得執 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原審認上訴人之本案犯罪無刑法 第59條之適用,已詳述其理由,略以:上訴人因不滿告訴人 另案供出上訴人不法持有槍枝而為警查獲,欲加教訓,除先 毆打、拉扯告訴人上車,強押至另一房屋,以手銬限制行動 外,復徒手、持西瓜刀毆打告訴人,使之受有擦挫傷、撕裂 傷及左側第八肋骨骨折傷勢,所造成之危害非輕;依告訴人 案發後之反應,以及其對第一審之電話聯繫(有無調解意願 )、所寄發調解傳票等,全未回應,足見其身心受影響甚鉅 ,由此犯罪動機、所持攻擊之器物、手段之犯罪情節、所生 危害等情觀之,客觀上實無足以引起一般人同情、顯可憫恕 之處等語(見原判決第5頁)。亦即,原判決經綜合各情狀 後,已就上訴人之本案犯罪並非基於特殊之原因、環境或背 景,以致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之同情,認為即使宣告法定 最低度刑猶嫌過重等情形,予以說明。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亦無濫用裁量職權之違法,自不能指為違法。 六、依上說明,上訴意旨指陳各節,係就原審證據取捨、判斷及 量刑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依憑己意,再事爭執,並非適法 之上訴第三審理由,應認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 回。以上得上訴本院之三人以上共同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部 分之上訴既非合法而應從程序上駁回,則原判決認上訴人想 像競合所犯傷害罪部分,因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2 款所列不得上訴本院之案件,且無同條第1項但書所定例外 得提起第三審上訴之情形,已無從依審判不可分原則予以審 理,應併予駁回。另本件既應從程序上為駁回上訴之判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於原審宣判後向本院移送併辦部分(11 3年度偵字第43972號),即屬無從審酌,應予退回,附此敘 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黃潔茹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M-114-台上-40-20250227-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4號 再 抗告 人 黃偉強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31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21 59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略以:㈠再抗告人黃偉強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 經法院先後判處如其附表(下稱附表或僅記載其編號序)所 示之刑確定,第一審認檢察官依再抗告人之請求而聲請合併 定應執行刑為正當,爰裁定就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 7年;並未較重於編號1至6、8至9之罪先前所定應執行刑有 期徒刑3年2月、2年與編號7之罪宣告刑有期徒刑1年2月、1 年1月之加總;且第一審已考量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侵害之法 益種類、犯罪態樣、手段、犯罪行為之時間、各罪之關聯性 及責任非難重複程度等情,並無明顯過重而違背比例原則或 公平正義之情形,於法並無不合。㈡第一審裁定就編號7部分 ,雖未載明檢察官囑託執行之刑罰執行事項,對於全案情節 與聲請本旨不生影響,自不能指為違誤。再抗告人指摘第一 審量刑過重,且編號7業經囑託執行,第一審裁定主文應更 正為有期徒刑6年4月等語,並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 二、經核原裁定之論斷、說明,於法並無不合。再抗告意旨略謂 :刑法之連續犯規定廢止後,法院定應執行刑時應重視教化 功能,非僅實現應報之觀念。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係因檢察 官先後起訴而分別審判,已影響再抗告人之權益;且原裁定 顯然不利於再抗告人,卻未說明其裁量有何特殊情由,有違 內部性界限及公平性等語。惟原裁定已將再抗告人犯罪態樣 、時間間隔及侵害法益等節,列為定應執行刑之裁量因子( 見原裁定第3頁),並非未予任何說明;且再抗告意旨未具 體指摘原裁定究竟如何量刑失重,僅憑其所列載之一般法律 原則及檢察官起訴時間先後有別,泛稱原裁定不利於再抗告 人,自不足以認原裁定之裁量判斷,有何全然喪失權衡意義 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情形 。至於個案情節不同,自無從引用他案所定之應執行刑,作 為本案酌定之刑是否適當之參考,此與所謂相同事務應為相 同處理,始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概念,迥然有別。再 抗告意旨另引用相異個案之定刑結論,自無從作為原裁定是 否適法之判斷基準。從而,本件再抗告意旨無非對於原裁定 已說明論斷之事項,持憑己見,再為爭執。應認其再抗告為 無理由,予以駁回。 三、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TPSM-114-台抗-34-20250227-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873號 上 訴 人 沈江青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12月5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046號,起訴案 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22599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沈江青之犯行明確,因而依想像競合 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 罪刑(處有期徒刑1年10月),並為沒收之諭知。上訴人僅 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後,以第一審 未能妥適斟酌量刑事由,而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部分予以 撤銷,改判量處上訴人有期徒刑1年2月。從形式上觀察,並 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上訴人於日前查知指使其犯罪之人應為「詹 勲煜」,臉書ID為「詹世漢」,請將「詹勲煜」繩之以法。 上訴人主觀上並無犯罪意思,有員警及友人為證;若能證明 上訴人為被害人兼犯罪行為人,原判決之量刑亦屬過重等語 。 四、惟按: ㈠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 項定有明文;第二審法院應就原審判決經上訴之部分調查之 ,同法第366條亦有明文。可見第二審法院之審判範圍僅限 於「原審判決經上訴之部分」,不及其他,否則即有未受請 求之事項予以判決之違法。經查,上訴人於原審明確陳稱: 上訴人僅就第一審判決有罪部分之量刑上訴,對於第一審判 決認定之犯罪事實、論罪及沒收均不上訴等語(見原審卷第 98、123頁)。足見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上訴人有其犯罪事實 欄所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之犯行,因未經上訴人聲 明上訴,而非原審所得審認;原判決未審酌上訴人之犯罪事 實及罪名,即不能指為違法。上訴意旨未見及此,仍謂其無 主觀犯意等語,亦即指摘原判決認定事實有誤,且不應論處 上開罪刑,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㈡刑之量定,乃法律賦予法院自由裁量之事項,倘於科刑時,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 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自 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已詳細說明其如何具體斟酌上訴人擔 任詐騙集團「車手」、於原審坦承犯行及家庭經濟狀況等關 於刑法第57條科刑應審酌之一切情狀(見原判決第5頁), 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之裁量權,客觀上並未逾越法 定刑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原判決有逾越法律所 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上訴意旨泛稱 其為被害人兼犯罪行為人,原判決量刑過重等語,並未具體 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核與法律規定 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五、依上說明,上訴意旨所陳各節,係就原審量刑裁量職權之合 法行使,依憑己意,再為爭執,並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本院為法律審, 無從調查事實及審酌當事人上訴本院後聲請調查之證據。上 訴人上訴本院後,陳稱指使其犯罪之人應為「詹勲煜」,請 繩之以法等情,本院自無從審酌,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2-27

TPSM-114-台上-873-20250227-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5號 上 訴 人 廖偲均 選任辯護人 王俊傑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7月1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873號,起 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41483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廖偲均之犯行明確,因而維 持第一審論處上訴人共同犯販賣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 之毒品未遂罪刑(處有期徒刑5年4月)之判決。從形式上觀 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依莊妍希於偵查及第一審所述,當上訴人向莊妍希表示要加 收新臺幣(下同)200元車資後,汪佐凌突然將4200元交給 上訴人;在上訴人未及反應之際,莊妍希即當場將該筆現款 搶走。上訴人已辯稱前述4200元非其所有,並聲請調查汪佐 凌。原審不採上訴人之上開辯解,且未調查汪佐凌,又未於 判決中說明不採之理由,即為不利於上訴人之論斷,有應調 查事項未予調查之違法。 ㈡上訴人於原審所提出其與莊妍希之部分對話,內容提及莊妍 希付費給上訴人並要求接送。則莊妍希遭扣案之手機內,應 有莊妍希分別與員警或上訴人之完整對話,更可證明上訴人 僅係莊妍希之司機,而未參與莊妍希之販毒行為,屬本案之 重要證據。惟莊妍希手機遭銷毀後已無法勘驗其內容,對於 上訴人至為不利,且不可歸責於上訴人。則卷附翻拍手機而 來之證據,既無法比對原始證物,且內容並不完整,自不具 有證據能力。原審逕認其具有證據能力,而為不利於上訴人 之判決,已違背法令。 ㈢莊妍希於原審表明其並未領回另1支尚未銷毀之手機,原審辯 護人亦當庭表明此情,並請求調查莊妍希領取手機之領據。 原審未予調查,即為不利於上訴人之認定,有調查職責未盡 之違法。又汪佐凌係本案承辦員警,為有利害關係之人;其 在偵查中表示未與莊妍希進行語音對話,且不知對方性別等 語,已與卷內證據顯示汪佐凌與莊妍希曾有26秒之對話明顯 不符,足見汪佐凌之證述不可盡信。原判決採用汪佐凌之證 述作為本案主要證據,又未說明取捨證據之理由及依據,即 為不利於上訴人之認定,有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 四、惟按:     ㈠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 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不以直接 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審理事實之法院應綜合調 查所得之一切證據,本於職權定其取捨,依其確信而為事實 之判斷,此項判斷之職權運用,應受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之 支配;倘將各項證據予以割裂而分別單獨觀察判斷,即不合 於論理法則。而關於毒品施用者所稱向某人購買毒品之供述 ,固須以補強證據證明其確與事實相符,惟所謂補強證據, 係指除該供述外,其他足以佐證犯罪事實確具有相當程度真 實性之證據而言。所補強者,不以事實之全部為必要,祇須 因補強證據與該供述相互印證,依社會通念,足使犯罪事實 獲得確信者,即足當之。 ㈡原判決依憑上訴人坦承其於民國111年5月27日凌晨,駕車搭 載莊妍希前往○○市○○區○○○路00巷0號,先由莊妍希在車內將 某物交予後座之汪佐凌,汪佐凌則交付4200元給上訴人等情 ;佐以汪佐凌、莊妍希之證詞及其他相關證據資料,認定上 訴人有如原判決犯罪事實欄所載之販賣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 種以上之毒品未遂犯行。並說明:⒈案發現場之周邊環境明 亮,上訴人又將小客車停在有燈光照明之路邊,依當時上訴 人、莊妍希及汪佐凌彼此間之距離及相對位置,扣案毒品咖 啡包又無其他包裝物遮掩其外觀,上訴人當可清楚看見莊妍 希所取出之物品。⒉上訴人若係莊妍希之司機,並因增加路 途而欲向莊妍希加收車資,應待莊妍希之路程結束後再行收 取。上訴人自無須於汪佐凌上車後,先主動開口索取車資20 0元,並收取汪佐凌所交付、包含車資及毒品價金在內之420 0元,亦不致於汪佐凌交付前述款項時毫無質疑。足可推知 上訴人早已知悉莊妍希與汪佐凌在車內進行毒品咖啡包之交 易,始會在車上向汪佐凌表示必須加價及收取毒品價款。上 訴人辯稱當時係向莊妍希表示要加收車資,且其難以從莊妍 希交付物品之包裝外觀察覺為毒品等語,均非可採。⒊汪佐 凌係聽聞上訴人開口要錢之後,隨即將價款交付上訴人,核 與一般買賣交易之常情相符,莊妍希當無須在車內從上訴人 手中搶走該筆款項。而上訴人為智識正常之成年人,苟非有 利可圖,自無甘冒遭查緝之風險,於深夜駕駛小客車搭載莊 妍希前往交易。又依汪佐凌與莊妍希之整體對話觀察,有關 汪佐凌於偵查中所稱微信聯繫時不知對方性別、亦未與對方 通話等語,雖與對話紀錄截圖之內容不相吻合,然此係在其 與莊妍希達成毒品交易合意之前;其後雙方既已就買賣毒品 乙節意思合致,則前述部分對於本案犯罪事實認定之關聯性 尚屬低微。況汪佐凌於111年5月27日1時1分許,確曾撥打語 音但對方無回應,且於同日1時10分許莊妍希亦有取消語音 撥打之舉,足徵汪佐凌上開證述自非無憑。⒋莊妍希於第一 審作證時,已為上訴人之配偶而屬至親,其對上訴人涉案情 節避重就輕甚至獨攬責任之可能性甚高,且莊妍希於第一審 所述又與其在偵查中之證詞不符,足認莊妍希在第一審所為 有利於上訴人之證述不足採信。又莊妍希已於第一審證述明 確,無須重複調查;而扣案之莊妍希手機已分別遭銷毀、發 還,無從再予調查。本件犯罪事證已明,縱經調查莊妍希手 機之完整對話紀錄,亦無從認定汪佐凌有陷害教唆之行為。 上訴人聲請調查汪佐凌,及調閱莊妍希手機及完整對話紀錄 ,均無必要等旨(見原判決第2至10頁)。核其論斷,俱有 卷內資料足憑,且無違背經驗、論理法則之情形,即屬事實 審法院採證認事、判斷證據證明力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能 指為違法。又本件除喬裝購毒者之員警汪佐凌於偵查及第一 審之證詞外,莊妍希亦陳稱汪佐凌在車上有拿4200元給上訴 人等語,併同微信對話紀錄、現場照片及其他情況證據,已 足佐證汪佐凌之證言非屬虛構,而可確保其所述事實之真實 性;不能僅因汪佐凌同時兼具司法警察身分,即謂其證述內 容不可採。至於汪佐凌所述與卷附對話紀錄截圖內容不符部 分,如何不足以影響其證詞之真實性,亦經原判決於理由中 論述甚詳,並無上訴意旨所稱未說明採用汪佐凌證詞之取捨 證據理由及依據之情形。又依上訴人與莊妍希於警詢時所述 ,其等對於員警所詢關於汪佐凌先將4200元交給上訴人,再 由上訴人將該筆款項交予坐在副駕駛座上之莊妍希等情,均 坦認屬實(見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2529號卷 第15、23頁),上訴人於偵查中亦陳稱:「我收了就轉交給 莊妍希」等語(見同上偵卷第105頁),顯無莊妍希於第一 審所述其將錢從上訴人處搶過來乙情。而上訴人既自承有向 莊妍希說要加車資200元(見第一審卷第87頁),然依汪佐 凌逕將購毒價金連同車資共4200元交予上訴人一事觀察,倘 上訴人之談話對象並非坐在車內後座之汪佐凌,而係在其身 旁副駕駛座之莊妍希,汪佐凌自無將前述款項交由上訴人收 執之理;而上訴人索取車資之對象既為莊妍希,亦無必要受 領汪佐凌所交付、包含購毒價金在內之4200元。上訴意旨泛 稱原審未予調查汪佐凌及莊妍希之手機,又未說明採納汪佐 凌證詞之理由,有調查職責未盡及理由不備之違法等語,係 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合法行使,持憑己見,任意指摘,或 就相同之證據為不同之評價,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 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㈢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之對話紀錄,係用戶互動對話及情境表 達之紀錄,此為依據社群或通訊軟體之儲存功能,本於機械 作用真實保存之內容,就紀錄本身而言,未經人為操作,非 屬人類意思表達之言詞或書面陳述,性質上非屬供述證據。 若將所呈現對話內容之畫面翻拍成照片,即難謂與前述對話 內容不具同一性;倘無事證足認有何偽造、變造情事,且原 始紀錄業已滅失或提出困難,則事實審法院經合法調查後, 以前述翻拍照片作為論罪依據,並無違法可言。本件關於汪 佐凌與莊妍希於案發時之對話紀錄截圖,依莊妍希於偵查中 所陳:「(問:警察有無讓妳看對話紀錄?有無意見?)有 ,是我的對話,沒有意見」等語(見同上偵卷第99頁),足 見前揭對話紀錄截圖之內容屬實,並無遭人偽造或變造之虛 偽情形;且莊妍希持以聯繫本件販毒之手機,業經臺灣新北 地方檢察署執行沒收、銷燬而不復存在(見原審卷第91頁) ,客觀上已無從再予勘驗或鑑定。則原審援引上開汪佐凌與 莊妍希之對話紀錄截圖,據以認定上訴人與莊妍希共同販賣 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未遂之犯行,依上開說明, 自無不合。上訴意旨未見及此,率謂卷內翻拍自手機之證據 既無法勘驗或比對原始證物,應不具證據能力等語,所持見 解尚屬可議,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仍置原判決之明白論斷於不顧, 對於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為違法,要與法 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應認本 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95-20250220-1

台聲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34號 聲 明 人 陳彥賓 上列聲明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 國112年5月3日第三審判決(112年度台上字第1681號),聲明不 服,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本件聲明人陳彥賓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度上訴字第2821號判決 向本院提起第三審上訴;本院於民國112年5月3日以112年度台上 字第1681號判決駁回其上訴後,案件即已確定,聲明人復具狀聲 明不服,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黃潔茹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2025-02-20

TPSM-114-台聲-34-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58號 上 訴 人 羅芳偉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8月2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847號,起 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7619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羅芳偉之犯行明確,因而論處上訴人 犯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罪刑(處有期徒刑1年4月),並為沒 收(銷燬)之諭知。上訴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第二審 上訴,經原審審理後,維持第一審之量刑,駁回上訴人在第 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其憑以認定之量刑依據及理由;核其所 為之論斷,俱有卷存證據資料可以佐證,從形式上觀察,並 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上訴人於遭員警查獲時即坦承犯行,且於歷審均自白,應可 獲得最高程度之從輕量刑。本件除依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外 ,應再依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減輕其刑至 二分之一,始不悖離罪責相當原則。 ㈡上訴人係因無力償還配偶生前之高額醫療費用,才想變賣家 中放置多年之毒品。而上訴人販賣之大麻電子菸油數量極少 ,又遭員警以釣魚偵辦方式查獲而未遂,實際上並未造成毒 品流通,對於社會治安所生侵害尚非嚴峻。而上訴人另須獨 力撫養年僅4歲之女兒,生活艱辛。原判決未審酌上訴人前 述生活狀況,及其販賣行為態樣、數量、對價等情節,有適 用法則不當及理由欠備之違法。  四、惟按: ㈠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宣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下 稱毒品條例)第4條第1項前段規定,在適用「無其他犯罪行 為,且依其販賣行為態樣、數量、對價等,可認屬情節極為 輕微,顯可憫恕之個案,縱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 仍嫌情輕法重」之範圍內,不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牴觸憲 法第23條比例原則。然前開憲法法庭判決之效力,僅限於違 反毒品條例第4條第1項前段之案件,無從比附援引於其他販 賣毒品罪。本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係犯毒品條例第4條 第6項、第2項之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罪,與上揭憲法法庭判 決意旨係針對販賣第一級毒品罪,尚有不同,自不能比附援 引。原判決未審酌上訴人之行為是否符合憲法法庭前述判決 意旨,自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未援引前述憲法判決 再予減輕其刑,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等語,並非適法之上 訴第三審理由。   ㈡刑之量定,乃法律賦予法院自由裁量之事項,倘於科刑時,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 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自 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已詳細說明其如何具體斟酌上訴人犯 罪動機、販賣毒品之數量、價格及關於刑法第57條科刑應審 酌之一切情狀(見原判決第2至3頁),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 使其量刑之裁量權,客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度,亦與罪刑相 當原則無悖,難認原判決有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 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關於上訴人所稱其於配偶逝世後, 尚須償還高額醫療費用及獨力撫養年僅4歲女兒之生活狀況 等情狀,原判決亦已說明並非事實審法院量刑之主要依憑, 無從憑此而為更有利於上訴人之量刑等旨(見原判決第3至4 頁),亦即已就上訴意旨所陳各節詳予論駁,並無判決理由 不備之違法情形。況上訴人所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之法定刑 為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 以下罰金,經依刑法第25條第2項、毒品條例第17條第2項及 刑法第59條規定遞減輕其刑後,處斷刑下限已降至有期徒刑 1年3月;則原判決維持第一審所量處有期徒刑1年4月之刑期 ,相較於前述處斷刑下限僅略增1月,量刑已屬從輕。上訴 意旨未見及此,猶謂上訴人於查獲時及歷審均坦承犯行,應 獲得最高程度之從輕量刑等語,難認有據,核與法律規定得 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五、依上說明,上訴意旨所陳各節,係就原審量刑裁量職權之合 法行使及已明白論斷之事項,依憑己意,再為爭執,並非適 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558-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842號 上 訴 人 KULLA GJON 選任辯護人 陳麗雯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1 19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6242號、 113年度偵字第8112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KULLA GJON之犯行明確,因而論處上 訴人犯運輸第三級毒品罪刑(想像競合犯懲治走私條例第2 條第1項之私運管制物品進口罪,處有期徒刑12年),並諭 知驅逐出境及沒收(追徵)。上訴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 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後,維持第一審之量刑,駁回上 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其憑以認定之量刑依據及理由 ;核其所為之論斷,俱有卷存證據資料可以佐證,從形式上 觀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原判決既認上訴人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 白運輸第三級毒品犯行,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下稱毒品條 例)第17條第2項、刑法第66條前段、第67條等規定,有期 徒刑之量刑最低為3年6月,最高為7年6月。原判決卻量處上 訴人有期徒刑12年,已逾越處斷刑之範圍,且對具有外國籍 之上訴人量處較國人更重之刑期,有歧視外國人之違憲情事 ,及判決不適用法則、適用法則不當、違反罪刑相當原則等 違法情形。 四、惟按: ㈠刑法第66條前段規定:「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 輕其刑至二分之一」,所稱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係規範其 減輕之最大幅度,並非必須減至二分之一。又有期徒刑之減 輕,應就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減輕之,於減輕之最高度與最 低度範圍內,審酌一切情狀而為科刑輕重之標準。至於刑法 之「必減」,以原刑減輕後最高度至減輕後最低度為刑量, 「得減」則以原刑最高度至減輕最低度為刑量,惟究竟應減 幾分之幾,法院於裁判時本有自由裁量之權,並非均須減至 二分之一。而刑之量定,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 之事項,苟其量刑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 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 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 失出失入情形,自不得指為違法。 ㈡原判決已說明:上訴人所犯毒品條例第4條第3項之運輸第三 級毒品罪,其法定刑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一千萬元以下罰金」,經適用同條例第17條第2項減輕其刑 規定後之處斷刑範圍,為有期徒刑3年6月以上至15年未滿。 則第一審量處上訴人有期徒刑12年,係在處斷刑之範圍內, 自屬適法。又上訴人無視於各國杜絕毒品犯罪之禁令,為賺 取不法利益,鋌而走險來臺從事運輸第三級毒品愷他命犯行 ,助長毒品之流通與氾濫,且所運輸之愷他命數量高達純質 淨重170多公斤,犯罪情節已達極為嚴重程度,倘順利流入 市面,對我國社會治安及國民健康造成極大危害,惡性重大 ,應予嚴厲非難。惟念及上訴人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未有 前科之素行、毒品於報關時即為警查獲,參以上訴人因無力 負擔高利借貸而犯本案之動機、手段、犯罪參與程度、教育 程度及生活狀況等情,認為第一審之量刑相當;並說明司法 院所建置之事實型量刑資訊系統僅屬量刑之參考工具,並非 據此剝奪或限縮個案量刑之裁量權限,且不同具體個案之犯 罪情節及行為人屬性各異,自無從比附援引等旨(見原判決 第3至5頁)。亦即,原判決已詳述本件適用前揭減輕其刑規 定後之處斷刑範圍,及如何具體斟酌上訴人犯罪動機、運輸 毒品之數量、危害社會程度及關於刑法第57條科刑應審酌之 一切情狀,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之裁量權,客觀上 並未逾越法定刑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原判決有 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且 原判決就本件之量刑,主要審酌上訴人運輸愷他命純質淨重 高達170多公斤,犯罪情節極為嚴重,並非考量上訴人之國 籍或身分,即科以較重刑責或為差別待遇。至於上訴人所涉 本案與他案之犯罪情節本未盡相同,基於個案拘束原則,自 不得以他案之判決結果,執為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論據。 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明白之論斷於不顧,猶執其於原審相同之 主張,以自擬之處斷刑範圍,指摘原判決之量刑適用法則不 當及違反罪刑相當原則,又泛言原判決歧視外國人而為更重 之量刑等語,均屬無憑,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依上說明,上訴意旨所陳各節,係就原審量刑裁量職權之合 法行使,依憑己意,再為爭執,並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842-20250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