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黃媚鵑

共找到 204 筆結果(第 61-7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69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林立宸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詐欺案件(本院113年度易字第911號),聲 請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本院卷附之113年度易字第911號案件於民國114 年2月11日準備程序筆錄所載。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 究應否准許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所為具保停止 羈押之聲請,首應審酌其之聲請是否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14 條不得駁回其聲請之情形,即被告所犯之罪是否為屬最重本 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而無累犯 、常業犯、有犯罪之習慣、假釋中更犯罪或依第101條之1第 1項羈押之情形者或被告懷胎5月以上或生產後2月未滿者或 被告現罹疾病,非保外治療顯難痊癒者。次則應檢視法院當 初羈押被告之理由是否繼續存在,此係因於羈押停止之際, 羈押命令仍繼續存在,僅是由於羈押對人身自由侵害之程度 較其他以「負擔」作為擔保被告到庭之手段為高,而免除對 被告執行羈押,故法院應就當初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或101 條之1規定對被告執行羈押之原因是否存在為之論斷;抑有 進者,為了不礙程序保障之目標,在被告為具保停止羈押之 聲請時,參酌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2「被告經法官訊問後, 雖有第101條第1項或第101條之1第1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而 無羈押之必要者,得逕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規定之精 神,法院應就有無羈押被告之必要性為斟酌。 三、經查: ㈠、被告林立宸因詐欺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 年度偵續緝字第2號、113年度偵緝字第582號起訴書向本院 提起公訴,並由本院以113年度易字第911號案件(下稱本案 )受理繫屬。嗣被告於本案訴訟程序中,因無正當理由不到 庭且拘提無著,由本院於113年12月31日通緝,於114年1月2 1日緝獲到案,經本院法官訊問後,認為被告涉犯刑法第339 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犯罪嫌疑重大,且被告係經通緝 始到案,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並有羈押之必要,爰於 114年1月21日裁定被告羈押在案,合先敘明。 ㈡、本案現尚在審理中,依起訴書證據清單欄所列證據,本院認 為被告涉犯詐欺取財罪嫌,犯罪嫌疑重大,且被告係經通緝 始到案,堪認已有逃亡之事實,且於本案偵審期間,已有多 次通緝、拘提不到之前例,有拘提報告書、臺灣高等法院通 緝記錄表、本院113年9月10日及同年12月31日通緝書等件在 卷可參;又脫免罪責、不甘受罰是基本人性,故被告為規避 本案日後可能面臨刑責及民事賠償責任,潛逃或藏匿在某處 之可能性甚高,自有事實足認被告日後亦有逃亡之虞,即本 案羈押被告之羈押原因現在依然存在。 ㈢、本院綜合上情,考量被告於本案偵查及審理中,已有「4次通 緝」之前例,參以被告於本案訴訟程序中,前於113年11月1 5日到案後,經本院當庭告知應於同年12月3日下午3時50分 到庭,且經被告當庭承諾稱:一定會遵期到庭,若未到庭, 法院得依法羈押等語,然被告屆期仍未到庭,足認被告遵法 意識薄弱、自我約束能力不足,若予釋放,被告再度逃亡或 藏匿或不遵期到庭之可能性甚高;再佐以被告供稱其無資力 提供保證金等語(見本院易卷第196頁),且被告並無刑事 訴訟法第114條各款所定情形,是本院經依比例原則斟酌後 ,考量在被告無資力提出任何保證金之情況下,若僅命被告 責付或限制住居而無保釋放被告,被告日後再次逃亡或藏匿 而不遵期到庭之可能性甚高,故為確保本案日後審判程序之 順利進行,並兼顧國家刑事司法權有效行使之目的,認為本 案仍有繼續羈押被告之必要。 ㈣、綜上所述,本件被告聲請停止羈押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2025-02-13

TPDM-114-聲-369-20250213-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偽造文書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120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文聰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案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   理 由 一、本案被告張文聰所犯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 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其於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 陳述,經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公訴人、被告 之意見後,本院認為適宜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 。 二、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傅偉                 法 官 黃思源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2025-02-12

TPDM-114-訴-120-2025021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家庭暴力防治法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645號 原 告 仇煥雯 被 告 趙樹儀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552號家庭暴力罪之恐嚇案件,經 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 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5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504 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 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傅偉 法 官 黃思源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2025-02-11

TPDM-113-附民-645-2025021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家庭暴力罪之恐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55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趙樹儀 選任辯護人 簡榮宗律師 顏 宏律師 上列被告因家庭暴力罪之恐嚇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 度偵字第2786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趙樹儀犯恐嚇危害安全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 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趙樹儀與仇煥雯曾為同居男女朋友,2人間具有家庭暴力防 治法第3條第2款所定之家庭成員關係,渠等於民國111年9、 10月間分手後,雙方仍有金錢糾紛懸而未決,詎趙樹儀竟基 於恐嚇危害安全之犯意,接續為下列行為: ㈠、於111年12月18日下午4時13分許,在「錢櫃中華新館」(址 設臺北市○○區○○路0段00號)即趙樹儀、仇煥雯與渠二人朋 友聚會場合(小學同學會),打電話給仇煥雯之友人胡毅夫 稱:「你就跟仇煥雯講,叫她小心一點OK」、「我要她全家 沒命,就我說的」、「我要她全家沒命」、「你最好給我早 點錢把錢還我,不要不要臉,我會要她全家的命」、「他媽 我的錢不給我,我一定要她的命」等語(起訴書就此部分簡 化記載為「如仇煥雯不還趙樹儀錢,趙樹儀就要仇煥雯的命 」等語,尚有未洽,應予更正),而因胡毅夫接聽上開電話 時,有開啟通話擴音功能,故仇煥雯在場親見親聞上情。 ㈡、於111年12月18日晚上6時49分,以通訊軟體LINE(下稱LINE )傳送文字訊息「我會弄死妳」予仇煥雯。 ㈢、於111年12月18日晚上8時43、44分,以LINE傳送文字訊息「 我已經跟陳緯華(按即仇煥雯之朋友)說了」、「It will not happen Or I Will kill him」、「U are mine」、「U are mine」予仇煥雯。 ㈣、於111年12月18日晚上10時25至47分,以LINE傳送文字訊息「 每雙鞋我拿一隻走」、「See u soon」、「下次就不一樣」 予仇煥雯。 ㈤、於112年4月14日晚上9時56分、同日晚上10時03分,以LINE傳 送文字訊息「彭」、「釤」、「滅王」予仇煥雯。 ㈥、於112年6月23日晚上11時10分,以LINE傳送文字訊息「1定( 按即一定)讓您出不了門」、「小心新店的房子跟車子」予 仇煥雯。 二、趙樹儀即以上開加害生命、身體、財產之言語及文字恐嚇仇 煥雯,使仇煥雯心生畏懼,致生危害於安全。   理 由 一、得心證之理由:   訊據被告趙樹儀固坦承有於上開時、地,打電話給胡毅夫, 並向胡毅夫說如事實一、㈠之話語,及於上開時間,以LINE 傳送如事實一、㈡至㈥所載文字訊息予告訴人仇煥雯之事實, 惟矢口否認有何恐嚇告訴人之犯行,辯稱:伊因告訴人積欠 金錢未還,且在小學同學會時與男性友人摟摟抱抱,致伊基 於情緒發洩而為上開言語及文字,實無恐嚇告訴人之犯意, 且告訴人亦未因此心生畏懼云云。經查: ㈠、被告與告訴人曾為同居男女朋友,2人間具有家庭暴力防治法 第3條第2款所定之家庭成員關係,渠等於111年9、10月間分 手後,雙方仍有金錢糾紛懸而未決。嗣被告於如事實一、㈠ 所載時、地,打電話給告訴人之友人胡毅夫,並向胡毅夫說 如事實一、㈠所示話語,及於如事實一、㈡至㈥所載時間,以L INE傳送如事實一、㈡至㈥所示文字訊息予告訴人等情,為被 告所不爭執(見本院易卷第28至29、95、135至136頁),核 與證人即告訴人於本院審理中所為之指證情節大致相符,復 有被告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內容截圖(見偵卷第27至33、 38頁)、被告與胡毅夫間之電話錄音檔案譯文(見本院審易 卷第29至31頁)、本院勘驗上開電話錄音檔案之勘驗筆錄( 見本院易卷第135頁)等件在卷可參,是此部分事實,首堪 認定。 ㈡、按刑法上所稱「恐嚇」,祇須行為人以足以使人心生畏怖之 情事告知他人即為已足,不必真的有加害之意思,更不須有 實施加害之行為,且其通知危害之方法並無限制,凡一切以 直接之言語、舉動,或其他足使被害人理解其意義之方法或 暗示其如不從將加危害,而使被害人心生畏怖者,均應包括 在內。而該言語或舉動是否足以使他人生畏怖心,應依社會 一般觀念衡量之,如行為人之言語、舉動,依社會一般觀念 ,均認係惡害之通知,而足以使人生畏怖心時,即可認屬恐 嚇,且行為人依其計畫已知或可得而知受惡害通知者足心生 畏怖,不問行為人動機為何,其仍為之即構成犯罪。 ㈢、關於被告所為如事實一、㈠至㈥之言語及文字,均屬恐嚇行為 乙節,茲析述如下:  ⒈被告於111年12月18日下午4時13分許,在「錢櫃中華新館」 即被告、告訴人與友人等聚會之場合(小學同學會),打電 話給胡毅夫稱:「你就跟仇煥雯講,叫她小心一點OK」、「 我要她全家沒命,就我說的」、「我要她全家沒命」、「你 最好給我早點錢把錢還我,不要不要臉,我會要她全家的命 」、「他媽我的錢不給我,我一定要她的命」等語,有被告 與胡毅夫間之電話錄音檔案譯文(見本院審易卷第29至31頁 )、本院勘驗筆錄附卷足憑(見本院易卷第135頁),且為 被告所不爭執(見本院易卷第95頁)。又證人即告訴人於本 院審理中證稱:被告撥打電話給胡毅夫時,伊就在錢櫃KTV 包廂裡面(即小學同學會聚會場合),胡毅夫接通電話後, 因為知道該通話內容與伊有關,故開啟通話擴音功能,所以 伊在當場有聽聞;伊直到現在都還是很恐懼,無法看到被告 等語(見本院易卷第139、141頁)。參以被告坦言其對胡毅 夫說前開言詞之目的是為了要叫告訴人還錢等語(見本院易 卷第136頁),而尋該言語之脈絡及內容,被告無非係欲透 過胡毅夫向告訴人傳達,倘若告訴人不還錢,將對告訴人及 其家人不利,且依社會一般觀念衡量,前揭話語隱含可能加 害生命、身體之意旨,確足使得知該言詞內容之告訴人心生 恐懼,並生危害於安全,自屬恐嚇行為。  ⒉被告於111年12月18日晚上6時49分,以LINE傳送文字訊息「 我會弄死妳」予告訴人等情,有被告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 內容截圖附卷足稽(見偵卷第27頁),且依社會一般觀念, 上開文字隱含可能加害告訴人生命、身體之意旨,而足使告 訴人心生畏怖,核屬惡害之通知,即為恐嚇行為。  ⒊被告於111年12月18日晚上8時43、44分,傳送LINE文字訊息 予告訴人稱:「我已經跟陳緯華說了」、「It will not ha ppen Or I Will kill him」、「U are mine」、「U are m ine」等語,有其等間之LINE對話內容截圖附卷足稽(見偵 卷第27頁),參以證人即告訴人於本院審理中具結證稱:在 小學同學會時,一位男同學(按即陳緯華)將手搭在伊身上 ,導致被告吃醋衝向伊,並於當天晚上傳送前揭訊息等語( 見本院易卷第143頁),再佐以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時供稱 :因為告訴人在聚會時與男性友人摟摟抱抱,故激起伊之情 緒等語(見本院易卷第27、29頁),堪認被告係因不滿告訴 人與陳緯華間之舉止,進而傳送前揭LINE文字訊息予告訴人 。又觀諸上開文字內容,被告係向告訴人表示將對陳緯華不 利,隱含可能危害陳緯華生命、身體之意旨,且警告告訴人 ,縱然雙方已分手,但告訴人仍屬於被告,不可任意與其他 異性友人接觸、往來,揆依前揭說明,亦屬恐嚇行為無訛。  ⒋被告於111年12月18日晚上10時25至47分,傳送LINE文字訊息 予告訴人稱:「每雙鞋我拿一隻走」、「See u soon」、「 下次就不一樣」等語,有渠二人間之LINE對話內容截圖在卷 足參(見偵卷第31頁),且被告除傳送上開文字訊息外,於 同日晚上10時46分,復拍攝告訴人住處門口鞋子之照片並傳 送予告訴人等情,有上開LINE對話內容截圖附卷可稽(見偵 卷第31頁),參以證人即告訴人於本院審理中證稱:當天晚 上,被告擅自跑到伊住處,將伊放在門口的鞋子拿走,再傳 送訊息給伊等語(見本院易卷第143頁)。是綜觀前揭文字 訊息、照片與經過情形,被告係藉由將告訴人放在住家門口 之鞋子各拿走1隻的行為,暗喻告訴人處境,即向告訴人傳 達其不僅可入侵至告訴人住處門口,且有能力對告訴人施加 不利舉動,「下次就不只是鞋子被拿走而已」。又被告傳送 前開LINE文字訊息予告訴人,依一般社會觀念衡量,其意涵 顯係表達可能將對告訴人之生命、身體、財產施加惡害之通 知,乃屬恐嚇行為。  ⒌被告於112年4月14日晚上9時56分、同日晚上10時03分,傳送 LINE文字訊息「彭」、「釤」、「滅王」予告訴人,有被告 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內容截圖附卷可佐(見偵卷第33頁) 。而觀之被告傳送上開文字之「讀音」與「字義」,「彭」 之讀音「ㄆㄥˊ」與「砰」之讀音「ㄆㄥ」相近,而「砰」之字 義係「形容槍枝發射的聲音」;「釤」於讀音為「ㄕㄢˋ」時 ,名詞字義為「長柄的大鐮刀」,動詞字義則為「割、劈」 ;「滅王」之讀音與「滅亡」相同。是由上開文字之讀音及 字義,依一般社會通念觀之,均隱含有可能加害他人生命、 身體之意涵,確足使收到該訊息之告訴人心生恐懼,致生危 害於安全,應認係恐嚇行為。  ⒍被告於112年6月23日晚上11時10分,以LINE傳送文字訊息「1 定(按即一定)讓您出不了門」、「小心新店的房子跟車子 」予告訴人,此有被告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內容截圖在卷 足證(見偵卷第38頁)。而被告與告訴人間存有金錢糾紛, 已如前述,再參以被告傳送上開文字訊息予告訴人之前後, 被告提及「210萬,保證讓您賠到,騙我210萬,一定搞定您 」、「騙子1定(按即一定)會有報應」等語,有前揭對話 內容截圖附卷可佐(見偵卷第38頁),堪認被告傳送前開文 字訊息予告訴人之緣由,係肇因於雙方間之金錢糾紛尚未解 決,即被告係向告訴人傳達,如果不償還210萬元,將使告 訴人之生命、身體、財產受到不利後果,衡酌社會一般觀念 ,均認係惡害之通知,且足使人心生畏怖,自屬恐嚇行為。  ⒎綜上,被告以如事實一、㈠至㈥所示之言語及文字,向告訴人 傳達倘若不從被告所願,可能將對其及家人、朋友之生命、 身體、財產施加惡害之通知,且依社會一般觀念衡量,被告 所為言語與文字之內容,均足以使任何具一般智識程度之人 ,處此相同情境下,因而心生畏懼,且接受上開訊息之告訴 人亦確實心生畏怖。是被告本案所為係屬恐嚇行為,其辯稱 只是情緒發言、無恐嚇犯意云云,不足採信。 ㈣、告訴人因被告所為如事實一、㈠至㈥之言語及文字,致心生畏 怖,業據告訴人於本院審理中到庭證述綦詳(見本院易卷第 141頁)。被告雖以告訴人於另案民事訴訟(即本院112年度 北司補字第1944號、112年度訴字第5034號請求返還款項事 件)之調解庭、言詞辯論開庭時均曾到場之事實,辯稱告訴 人並未因此心生恐懼、致無法面對被告云云。惟查,被告以 前揭言語及文字恫嚇告訴人,告訴人於接收、得知上開言語 及文字訊息之「當下」,確實因此心生畏怖,致生危害於安 全,業據本院認定並說明如前,故被告所為之恐嚇行為業已 完成並構成犯罪,自不因告訴人事後之心境有無變化而影響 已成立之恐嚇罪。再者,告訴人至法院開庭,有法官或調解 委員等法院人員在場,該場所乃執行公權力之國家機關,對 於告訴人而言,當屬相對較安全之環境,且告訴人於另案民 事訴訟係「被告」,故其為維護自身權益而勇於突破不敢面 對被告之恐懼心並出庭應訊,亦屬可能,自無從以告訴人於 另案民事訴訟有到庭之事實,率謂告訴人並未因被告所為之 恐嚇言語及文字致心生畏怖。是被告前揭辯解,無可憑採。 ㈤、綜上所述,被告所辯均無可採,本案事證已臻明確,被告如 事實欄所載之犯行洵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之法律適用: ㈠、按家庭暴力防治法所稱家庭暴力,係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 、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所稱家庭暴力罪,係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 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第1款 、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查被告與告訴人曾為同居男女朋友 ,2人間具有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2款所定之家庭成員關 係,被告以如事實一、㈠至㈥所示之言語及文字恐嚇告訴人, 而對告訴人實施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該當家庭暴力防治 法所稱之家庭暴力,惟因家庭暴力防治法就家庭暴力之恐嚇 並無罰則規定,故應依刑法恐嚇罪之規定予以論罪科刑。是 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被告就 本案先後所為之各個恐嚇舉動,時間密接、對象同一,侵害 告訴人之同一法益,顯係基於單一犯意接續而為,應論以接 續犯之一罪。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與告訴人曾為同居男女 朋友,雙方於分手後,因存有金錢糾紛懸而未決,然被告卻 不思以理性、合法之方式解決爭議,且不尊重告訴人與異性 友人接觸往來之自由權益,率以上開施加惡害之言詞及文字 恐嚇告訴人,所為實有不該,應予責難;復考量被告犯後始 終否認犯罪、未見悔意之態度,及其自述教育程度為大學畢 業,於案發時沒有工作、無收入、無需扶養他人之經濟狀況 等語(見本院易卷第189頁),暨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 、情節、素行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 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依法院辦理刑事 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59點規定,判決書據上論結部分,得 僅引用應適用之程序法),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錢明婉提起公訴,並由檢察官王巧玲、李山明到庭 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2025-02-11

TPDM-113-易-552-2025021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109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信良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緝字第897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郭信良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為:被告郭信良從事木工業務,曾承攬告訴人劉 伯弘所經營、址在臺北市○○區○○○路00巷00號「銘悅餐廳」 (下稱林森北路店)之櫃體工作,嗣於民國111年10月間, 告訴人為籌設位在臺北市○○區○○○路000巷0號之第二家店( 下稱南京西路二店)時,乃洽請被告承攬南京西路二店之櫃 體工作(下稱本案櫃體工作)。詎被告無承攬真意,竟意圖 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佯向告訴人表示 承攬之意並謊稱:可於同年11月17日或15日前製作櫃體並至 店內組裝完成云云,致告訴人陷於錯誤,於同年11月1日, 在林森北路店內,交付定金新臺幣(下同)73,600元(起訴書 誤載為73,550元,應予更正)予被告,然被告收取定金後, 僅到南京西路二店測量1次,並未依約施作櫃體,且自同年1 1月12日起即不回應告訴人而音訊全無,告訴人始悉受騙, 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或其行為不罰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 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 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明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 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因此,檢察官對於起訴之 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而認定犯 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 在內;然而無論直接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 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 ,始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 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 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 罪判決之諭知(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4986號、92年台上字 第128號判例意旨參照)。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上開罪嫌,無非係以被告之供述、證人 即告訴人之指證、被告與告訴人間之通訊軟體LINE(下稱LI NE)對話內容截圖等件為主要依據。 四、訊據被告固坦承有於上開時、地,向告訴人收取定金73,600 元而承攬本案櫃體工作,惟未依約施作完成之事實,但堅詞 否認有何詐欺取財之犯行,辯稱:伊另以7萬元為對價,將 本案櫃體工作再發包予真實姓名不詳、暱稱「Take陳大哥」 之師傅施作,不知為何「Take陳大哥」未依約完工且行蹤不 明,伊亦受有7萬元之損失;又伊當時人在國外、手機遺失 ,致告訴人聯繫無著,並非故意不與告訴人聯絡,且伊已賠 付75,000元予告訴人,實無詐欺取財之犯意及犯行等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之成立,須行為人主觀上出 自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之意圖,及客觀上施用詐術使人 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其構成要件。若依積極證據足可 證明行為人主觀上確有不法所有意圖時,固得以詐欺取財罪 相繩,惟行為人之意圖尚有存疑,且依調查證據之結果,復 不足以認定行為人自始具有上述主觀犯罪構成要件,即不得 遽以該罪論擬。至於民事債之關係當事人間未依債務本旨履 行給付之情形,若非出於自始無意給付之詐欺行徑時,自不 該當刑法第339第1項詐欺取財罪之構成要件。而刑事被告依 法不負自證無罪之義務,故別無積極證據之情形下,自難以 被告單純債務不履行狀態,推定被告自始即有不法所有之意 圖而施行詐術。 ㈡、查被告從事木工業務,曾承攬告訴人所經營「銘悅餐廳」林 森北路店之櫃體工作,嗣於111年10月間,告訴人為籌設南 京西路二店,乃洽請被告承攬本案櫃體工作,並於同年11月 1日,在林森北路店,交付73,600元予被告,被告則應允可 於工期17天製作櫃體及至南京西路二店組裝完成,承攬報酬 總價為147,100元(含已支付之73,600元);又被告雖有到 南京西路二店測量1次,惟本案櫃體工作並未依約施作完成 ,且告訴人自111年11月12日起即聯繫不上被告等情,為被 告所不爭執,復有證人即告訴人於偵查及本院審理中之證述 、被告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內容截圖、被告收取73,600元 之憑據等件在卷可參,是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㈢、被告於承攬本案櫃體工作後,固未依約履行,惟辯稱其另以7 萬元為對價,將該工作再發包予「Take陳大哥」施作等語。 而被告雖未能具體指明「Take陳大哥」之真實身分或年籍資 料,亦無法提出相關證據以佐其說,然證人即告訴人於本院 審理中證稱:被告有帶同一位師傅至南京西路二店做測量, 當時伊在現場,被告有向伊詢問關於櫃體之高度、長度等事 項;本案櫃體工作是被告向伊承攬之第三次工程,前二次均 是林森北路店,施工狀況均無問題等語(見本院易卷第36至 37、43頁),參以被告於111年11月9日傳送LINE訊息予告訴 人稱:「你(按即告訴人,下同)電話給我,我給師傅!師 傅會跟你聯絡!」、「......我這幾天可能會飛!工作我都 交代好了!......」等語,有被告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內 容截圖附卷足憑(見他卷第21頁),是被告辯稱其有將本案 櫃體工作再發包予「Take陳大哥」,並於出國前帶同「Take 陳大哥」至南京西路二店丈量,且將施作本案櫃體工作之相 關事項均交代「Take陳大哥」等語,尚非全然無稽。 ㈣、被告於本案之前,曾承攬告訴人林森北路店之工程共2次,施 工情況均未發生問題,並均履行完成等情,業據證人即告訴 人於本院證述綦詳(見本院易卷第36至37頁),且依前揭被 告與告訴人間之LINE對話內容可知,被告確有於111年11月9 日將其欲出國之事告知告訴人(見他卷第21頁),已如前述 。又被告於案發時係以從事木工為業,而本案73,600元並非 鉅款,倘若被告自始即無履行承攬之真意,何須另耗費時間 、心力,偕同師傅至南京西路二店就櫃體施作乙事進行測量 ?且得於告訴人交付73,600元後,立即斷絕與告訴人間之聯 繫管道,亦無須告知告訴人其即將出國。被告是否有為貪圖 73,600元之必要,而惡意向告訴人施用詐術、訛稱承攬本案 櫃體工作之犯罪動機?此舉除使自己身陷詐欺刑責追訴外, 並將導致其在木工業界之商譽受損,甚或無法再繼續以木工 營生。故被告是否自始即無履行本案櫃體工作之真意,其於 主觀上有無詐欺取財之犯意,實非無疑。 ㈤、由上各情勾稽觀之,被告固未依約完成本案櫃體工作,而應 負民事債務不履行責任,然其是否自始即有不法詐取73,600 元之主觀犯意,尚有可疑,本於「罪證有疑,利歸被告」原 則,自應為被告有利之認定。 六、綜上所述,本案依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資料,僅能認定被告 有承攬本案櫃體工作,且收受73,600元,卻未依約施作完成 之事實,惟尚無從使本院形成被告在主觀上確具有不法所有 意圖之詐欺犯意,及客觀上有施用詐術之有罪確信。此外, 復無其他積極證據足證被告確有公訴意旨所指之詐欺取財犯 行,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自應為被告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士元提起公訴,並由檢察官黃思源、李山明到庭 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2025-02-11

TPDM-113-易-1094-20250211-1

撤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10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孟軒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詐欺等案件(本院110年度審易字第85、302 號、110年度審訴字第271、415號),聲請撤銷緩刑(113年度執 聲字第1550號、110年度執緩字第620),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孟軒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為:受刑人李孟軒因詐欺等案件,經本院於民國 110年4月29日以110年度審易字第85、302號、110年度審訴 字第271、415號判決(下稱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 年,緩刑5年,並應依原判決附表八所示內容支付損害賠償 予告訴人李海蓉、彭俊賢、莊豐銘、許惠娟、楊子瑜,該判 決業於110年6月7日確定在案。詎受刑人未依上開判決所示 條件履行給付義務,自112年8月起,即未按期清償予告訴人 許惠娟、楊子瑜,且經告訴人楊子瑜具狀請求檢察官依法聲 請撤銷緩刑,是受刑人顯已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3款所定 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 行刑罰之必要,爰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刑事訴訟 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等語。 二、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被害人支付相當 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刑 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足認原 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 銷其宣告;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 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法第74條第 2項第3款、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及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分別 定有明文。又緩刑宣告是否得撤銷,除須符合刑法第75條之 1第1項各款之要件外,該條並採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 銷與否之權限,乃特於該條第1項規定實質要件為「足認原 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 審認之標準;而所謂違反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 擔「情節重大」者,依該條增訂理由,係指受判決人顯有履 行負擔之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 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之謂。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詐欺等案件,經本院於110年4月29日以110年度審易 字第85、302號、110年度審訴字第271、415號判決判處應執 行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並應依原判決附表八所示內容支 付損害賠償予告訴人李海蓉、彭俊賢、莊豐銘、許惠娟、楊 子瑜(下合稱為告訴人李海蓉等5人),該判決業於110年6 月7日確定在案等情,有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在卷可稽。又原判決附表八所定負擔,包括賠償金額及 分期方式,係以受刑人於該案審理時與告訴人李海蓉成立調 解,及受刑人自行提出之還款計畫表內容為條件,此有原判 決附卷足參(見原判決第9頁),堪認受刑人係評估自身資 力狀況後,認為自己確有資力可以履行該等負擔,方同意與 告訴人李海蓉成立調解,並提出還款計畫表。則受刑人既已 折服原判決,並對該判決所定負擔條件予以認同,受刑人於 受有緩刑宣告之利益後,自應依原判決附表八所示條件分期 給付損害賠償金予告訴人李海蓉等5人。 ㈡、受刑人自原判決後,自110年5月起,即有未依原判決附表八 所示內容,按期支付賠償金予告訴人楊子瑜、莊豐銘、彭俊 賢、許惠娟之情況,前經聲請人向本院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 刑宣告,經本院審酌後,以111年度撤緩更一字第1號裁定, 駁回聲請人之聲請,而給予受刑人繼續履行原判決所命緩刑 負擔之自新機會,此有本院111年度撤緩更一字第1號裁定查 詢資料在卷可佐。然受刑人未珍惜法院給予之自新機會,自 112年8月起,又積欠每月應給付予告訴人楊子瑜之分期賠償 金未付,有告訴人楊子瑜向聲請人提出之刑事撤銷緩刑聲請 狀附卷足憑,且自113年3月起,亦有拖欠未再支付賠償金予 告訴人許惠娟之情事,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 檢署)公務電話紀錄在卷可稽。再者,受刑人於113年8月12 日向臺北地檢署執行書記官當庭表示,願自113年8月26日起 ,每週支付賠償金新臺幣(下同)42,000元予告訴人許惠娟 ,及自113年8月19日起,每週支付賠償金108,000元予告訴 人楊子瑜等語,有臺北地檢署執行筆錄附卷可參。惟受刑人 一再藉詞拖延,不僅未依照其於113年8月12日執行筆錄所承 諾之付款日程,除自113年8月19、26日起,即未按時支付賠 償金予告訴人許惠娟、楊子瑜外,遲至113年10月6日、同月 7日,始支付84,000元予告訴人許惠娟,且自113年10月30日 起,經本院書記官多次撥打受刑人所留電話,均聯繫未果, 自113年12月5日起,即再無回應等情,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 在卷足憑(見本院卷第23、25、33、45、73頁)。是由受刑 人自112年8月起迄今,已長達將近1年半,均未能遵期履行 原判決附表八所命負擔且聯繫無著等情綜合觀之,受刑人無 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應堪認定。 ㈢、本件受刑人明知倘其未履行緩刑所定負擔,將有遭撤銷緩刑 之可能,且自己未依原判決附表八所示內容,按期給付分期 賠償金予告訴人許惠娟、楊子瑜,竟未主動設法履行,亦無 正當理由拒不配合檢察官之執行指揮,無視其於113年8月12 日當庭向臺北地檢署執行書記官所為之付款承諾,更對本院 多次督促其應自行履行負擔時,一再無故拖延,甚至聯繫無 著,業如前述,益彰受刑人顯無繼續履行負擔之意願,自屬 違反原判決所定負擔且情節重大,核與緩刑制度係為促使惡 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之目的不符,故原判 決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是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揭緩刑之宣告,為有理由,應 予准許。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 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2025-02-05

TPDM-113-撤緩-100-2025020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商業會計法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4年度簡字第97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茗雄 上列被告因違反商業會計法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113年度偵緝字第192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張茗雄共同犯商業會計法第七十一條第一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 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伍拾肆萬元,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 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被告張茗雄之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 判決處刑書之記載(如附件)。 二、論罪部分: ㈠、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被告行為後,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 於民國110年12月17日修正該罪之法定刑為:「3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以下罰金」,並於同月1 9日施行,較諸修正前原條文該罪之法定刑為「3年以下有期 徒刑、拘役或科6萬元以下罰金」,經比較新、舊法結果, 修正後之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規定,無較有利於被告之 情形,是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應適用修正前稅捐 稽徵法第43條第1項之規定。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 證罪,及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之幫助逃漏稅捐罪 。 ㈢、被告與邱立民(已歿)、真實姓名及年籍均不詳,暱稱「小 龍」、「小吳」、「小周」之成年人(下合稱為邱立民等人 ,且無證據證明係兒童或少年)間,就本案犯行有犯意聯絡 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㈣、被告與邱立民等人共同先後多次開立不實統一發票交付予如 附件附表所示之中華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營業人,充作 各該營業人申報營業稅時之進項憑證,幫助納稅義務人逃漏 稅捐之行為,時間密接,侵害法益同一,各行為之獨立性極 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難以強行分開,於刑法評價 上,以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 價較為合理,故應成立接續犯,僅論以一罪。 ㈤、被告以一行為觸犯上開二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 5條規定,從一重之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填製不實會計 憑證罪處斷。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以每月2萬元報酬之對 價,應允擔任琦登企業有限公司(下稱琦登公司)之登記負 責人(人頭負責人),再依其與邱立民、「小龍」、「小吳 」、「小周」間之行為分擔,共同藉由填製不實會計憑證之 不正當方法,幫助他人逃漏稅捐之行為,不僅使會計事項發 生不實結果,影響交易秩序,足以紊亂稅捐稽徵機關對於稅 額查核之正確性及公平性,造成國家財政損失,更危害經濟 秩序,所為實有不該,應予責難;復考量被告犯後坦承犯行 之態度,及其自述教育程度為專科畢業、勉持之家庭經濟狀 況(見偵緝卷第7頁),且除本案外,無其他犯罪前科之素 行,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13頁);兼衡 被告與邱立民等人就本案犯行共同填製不實會計憑證而幫助 他人逃漏營業稅之稅額高達765萬0,127元,犯罪情節難認輕 微,暨被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 文第1項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 ,依其規定;前項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 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分別定 有明文。查被告供稱其因擔任琦登公司之名義負責人(人頭 負責人),每月可獲得報酬2萬元等語(見偵緝卷第100頁) ,而被告與邱立民等人共同填製不實會計憑證而幫助如附件 附表所列營業人逃漏稅捐之犯罪期間為自103年10月起至105 年12月止,共計27個月(計算式:3+12+12=27),堪認被告 因參與本案犯行所獲取之犯罪所得為54萬元(計算式:2萬 元×27=54萬元),自應依上開規定,就未扣案之犯罪所得54 萬元,宣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 時,追徵其價額。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0條第1項、 第454條第2項(依裁判書簡化原則,據上論結欄僅引用程序 法條),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六、如不服本判決,得於判決書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狀(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 七、本案經檢察官謝仁豪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商業會計法第71條: 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 務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新臺幣60萬元以下罰金: 一、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 二、故意使應保存之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滅失毀損。 三、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內容或毀損其頁數。 四、故意遺漏會計事項不為記錄,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 。 五、其他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 結果。    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 教唆或幫助犯第41條或第42條之罪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科新臺幣6萬元以下罰金。 稅務人員、執行業務之律師、會計師或其他合法代理人犯前項之 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稅務稽徵人員違反第33條規定者,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緝字第1925號   被   告 張茗雄 男 00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新北市○○區○○街00號0樓             居臺北市○○區○○街000巷0號0樓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商業會計法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 以簡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張茗雄依其成年人之智識經驗,明知自身並無擔任公司負責 人之專業及資力,且一般正常經營之公司,並無另行花費金 錢聘請人頭負責人之必要,並可預見公司幕後負責人如任意 邀集他人擔任公司之人頭負責人,極有可能係為從事不法情 事,竟仍基於填製不實會計憑證及幫助他人逃漏營業稅稅捐 之不確定故意,於民國103年10月1日前不詳時許,應邱立民 (已歿)之邀集,以每月新臺幣(下同)2萬元之代價,自1 03年10月1日起至106年2月間某時許止,擔任址設臺北市○○ 區○○○路0段00號0樓之琦登企業有限公司(下稱琦登公司) 之登記負責人。嗣邱立民、張進君(另行簽分偵辦)、真實 姓名年籍不詳、暱稱「小龍」、「小吳」、「小周」之人即 利用琦登公司,於如附表所示之期間,接續虛偽開立如附表 所示之統一發票共257紙、銷售金額共計1億5,300萬2,005元 ,交付予如附表所示之營業人充當進項憑證使用,使該等營 業人持之向稅捐稽徵機關申報扣抵該期如附表所示之銷項稅 額,以此方式幫助如附表所示之買方營業人逃漏營業稅765 萬127元,足以生損害於稅捐稽徵機關對於營業稅稽徵與管 理之公平性與正確性。 二、案經財政部臺北國稅局移送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張茗雄於偵查中坦承不諱,並有財 政部臺北國稅局查緝案件稽查報告、琦登公司變更登記表、 領用統一發票購票證申請書、開立不實統一發票明細表、買 方申報扣抵明細等在卷可參,是被告自白核與事實相符,其 犯嫌堪予認定。 二、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被告行為後,稅捐稽徵法第43條先後 於103年6月4日、110年12月17日修正公布,並分別自103年6 月6日、110年12月19日生效。然103年6月4日修正公布時僅 將該條第3項之「除觸犯刑法者移送法辦外」予以刪除,而 與論罪科刑無涉,是對被告犯行不生新舊法比較問題;至11 0年12月17日修正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則將法定 刑提高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 」,是經比較新舊法結果,修正後之規定並未較有利於被告 ,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就被告違反稅捐稽徵法第43 條第1項部分,自應適用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論處 。又按發票乃證明交易事項之經過而為造具記帳憑證所根據 之原始憑證,如商業負責人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開立不實 之統一發票,係犯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明知為不實之 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罪,為刑法第215條業務上登載不實文 書罪之特別規定,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則,自應優先適 用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論處,而無適用刑法第215條之餘 地,最高法院著有94年度台非字第98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是核被告所為,係違反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商業負責 人填製不實會計憑證及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第1項之幫 助他人逃漏稅捐等罪嫌。又被告主觀上係出於同一填製不實 會計憑證及幫助他人逃漏稅捐之決意,客觀上亦係以數個舉 動侵害同一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相當薄弱,依一般社會健 全觀念難以強行分開,於刑法上應以一行為評價較為妥適, 應論以接續犯。又被告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上開二罪名,為 想像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一重之填製不實會 計憑證罪嫌論處。再被告自承其擔任琦登公司負責人期間, 每月可受領2萬元之報酬,而觀之琦登公司於被告任內所涉 開立不實發票之期間為103年10月至105年12月,則被告因上 開犯行所獲之報酬至少達52萬元(計算式:2萬元*26月=52 萬元),為其犯罪所得,請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 之規定沒收之,並於一部或全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檢 察 官 謝仁豪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書 記 官 林李逸屏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商業會計法第71條 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 務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 或併科新臺幣 60 萬元以下罰金: 一、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 二、故意使應保存之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滅失毀損。 三、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內容或毀損其頁數。 四、故意遺漏會計事項不為記錄,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   。 五、其他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   結果。 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43條 教唆或幫助犯第四十一條或第四十二條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稅務人員、執行業務之律師、會計師或其他合法代理人犯前項之 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稅務稽徵人員違反第三十三條規定者,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 罰鍰。 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辦理,法院簡易庭得不傳喚被告、 輔佐人、告訴人、告發人等出庭即以簡易判決處刑;被告、被害 人、告訴人等對告訴乃論案件如已達成民事和解而要撤回告訴或 對非告訴乃論案件認有受傳喚到庭陳述意見之必要時,請即另以 書狀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簡易法庭陳述或請求傳訊。 附表: 編號 營業人名稱 開立統一發票銷售額明細 提出申報扣抵明細 張數 銷售額 可扣抵稅額 開立期間 張數 銷售額 扣抵稅額 1 中華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7張 608萬4,920元 30萬4,247元 103年10月至103年12月 7張 608萬4,920元 30萬4,247元 2 茂原有限公司 5張 296萬2,339元 14萬8,118元 103年10月 5張 296萬2,339元 14萬8,118元 3 亨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張 696萬3,534元 34萬8,177元 103年12月至104年3月 12張 696萬3,534元 34萬8,177元 4 宏亞環球股份有限公司 16張 731萬9,118元 36萬5,956元 104年1月至104年10月 16張 731萬9,118元 36萬5,956元 5 銘燦實業有限公司 61張 4,029萬948元 201萬4,551元 103年10月至105年4月 61張 4,029萬948元 201萬4,551元 6 承懋興業有限公司 7張 333萬9,784元 16萬6,989元 104年2月 7張 333萬9,784元 16萬6,989元 7 美力晶股份有限公司 4張 149萬7,464元 7萬4,874元 104年4月 4張 149萬7,464元 7萬4,874元 8 勳高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9張 507萬元2,626元 25萬3,631元 104年4月至104年10月 9張 507萬元2,626元 25萬3,631元 9 水森林國際有限公司 2張 123萬5,000元 6萬1,750元 104年9月至104年10月 2張 123萬5,000元 6萬1,750元 10 加齡股份有限公司 2張 140萬5,755元 7萬288元 104年10月 2張 140萬5,755元 7萬288元 11 台灣納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張 1,926萬8,210元 96萬3,416元 104年11月至104年12月 21張 1,926萬8,210元 96萬3,416元 12 三番實業有限公司 28張 1,702萬1,094元 85萬1,059元 105年3月至105年12月 28張 1,702萬1,094元 85萬1,059元 13 傑安國際有限公司 46張 1,907萬2,317元 95萬3,622元 105年3月至105年10月 46張 1,907萬2,317元 95萬3,622元 14 賽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張 773萬9,157元 38萬6,960元 105年3月至105年4月 14張 773萬9,157元 38萬6,960元 15 阿瑪杜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1張 24萬5,310元 1萬2,266元 105年6月 1張 24萬5,310元 1萬2,266元 16 鶴明企業有限公司 11張 643萬4,598元 32萬1,730元 105年6月至105年7月 11張 643萬4,598元 32萬1,730元 17 上好精業有限公司 3張 494萬5,500元 24萬7,275元 105年10月 3張 494萬5,500元 24萬7,275元 18 元龍光電股份份有限公司 8張 534萬4,220元 26萬7,212元 105年10月 8張 534萬4,220元 26萬7,212元 合計 257張 1億5,300萬2,005元 765萬127元 103年10月至105年12月 257張 1億5,300萬2,005元 765萬127元

2025-02-05

TPDM-114-簡-97-20250205-1

撤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18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威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詐欺等案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度 審訴字第916號),聲請撤銷緩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66號、114 年度執助字第22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為:受刑人林威里因詐欺等案件,經臺灣士林地 方法院(下稱士林地院)於民國113年9月10日以113年度審 訴字第916號判決(下稱前案)判處有期徒刑1年5月,緩刑4 年確定,而受刑人於緩刑前即112年12月31日,因另案犯酒 後駕車之公共危險案件,經本院於113年11月30日以113年度 交簡字第1320號判決(下稱後案)判處有期徒刑2月確定。 受刑人所犯上開2案件之罪質、罪名雖不相同,然犯案時間 接近,顯見受刑人就前案所為犯行,並非偶發或一時失慮所 為,可徵其守法觀念薄弱,不知警惕,且受刑人於短期內多 次故意犯罪,非予執行刑罰,恐難生矯治之效,故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爰依刑法第75 條之1第1項第1款及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受刑 人之緩刑宣告等語。 二、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規定:「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 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一、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 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 者」。次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 後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 第476條亦有明文。又緩刑宣告是否得撤銷,除須符合刑法 第75條之1第1項各款之要件外,該條並採「裁量撤銷主義」 ,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乃特於該條第1項規定實質要 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 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亦即於「得」撤銷緩刑之情形, 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 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 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 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 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此與刑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款要件有一具備, 即毋庸再行審酌其他情狀,應逕予撤銷緩刑之情形不同。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詐欺等案件,經士林地院於113年9月10日以113年度 審訴字第916號判決(前案)判處有期徒刑1年5月,緩刑4年 確定,而受刑人於緩刑前即112年12月31日,因另案犯酒後 駕車之公共危險案件,經本院於113年11月30日以113年度交 簡字第1320號判決(後案)判處有期徒刑2月確定等情,有 上開各案判決、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堪認,受刑人係 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 之宣告確定。 ㈡、受刑人固於前案犯詐欺等罪之緩刑前,因後案犯刑法第185條 之3第1項第1款之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5毫克以上 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而在前案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 徒刑之宣告確定,惟受刑人所犯前案、後案之犯罪類型、罪 質均有不同,且後案所犯酒後駕車公共危險罪之惡性亦難認 係罪無可赦;再者,受刑人於後案偵審期間,就其所為後案 犯行,始終均自白認罪,有後案刑事簡易判決附卷足參。則 受刑人所犯之前揭2案件之犯罪類型、法益侵害之性質既均 有不同,且後案與前案之犯罪時間相近,受刑人所為雖有不 該,但後案之犯罪情節與惡性均非重大,自難認受刑人因於 緩刑前因後案犯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罪,已足使其前就詐欺 等案件所受前案緩刑宣告,已難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 罰之必要。是本件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尚有 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2025-02-05

TPDM-114-撤緩-18-2025020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22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許鈞皓 指定辯護人 曾子興義務辯護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114年度訴字第76號 ),聲請具保停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許鈞皓於提出保證金新臺幣伍萬元後,准予停止羈押,並限制住 居在新北市○○區○○路○段○○○巷○弄○號五樓之一,及應遵守如附表 所示之事項。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所示之刑事聲請狀所載。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許 可停止羈押之聲請者,應命提出保證書,並指定相當之保證 金額;許可停止羈押之聲請者,得限制被告之住居;法院許 可停止羈押時,經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認 有必要者,得定相當期間,命被告應遵守下列事項:二、不 得對被害人、證人、鑑定人、辦理本案偵查、審判之公務員 或其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 親、家長、家屬之身體或財產實施危害、恐嚇、騷擾、接觸 、跟蹤之行為。八、其他經法院認為適當之事項,刑事訴訟 法第111條第1項、第5項、第116條之2第1項第2款、第8款亦 有明定。 三、經查:  ㈠被告許鈞皓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 公訴,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5日訊問後,被告坦承犯行,依 卷內證據資料,本院認其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 之販賣第三級毒品罪、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參 與犯罪組織罪,犯罪嫌疑重大。又其所犯販賣第三級毒品罪 為最輕本刑5年以上之重罪,且犯罪次數非少,如將來經認 定有罪,重刑可期,依常人趨吉避凶,畏懼重刑之基本人性 ,被告非無為逃避刑責而逃匿之可能,有相當理由足認被告 有逃亡之虞。且依起訴書所載,被告所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4條第3項之販賣第三級毒品罪,已達3次之多,且被告亦 自承其係因經濟因素為本案犯行,在其經濟狀況未顯著改善 之情形下,仍有可能持續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 販賣第三級毒品罪犯行,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同一犯罪 之虞。惟考量被告已坦承全部犯行,對自身犯行已感悔悟, 且於偵查中已羈押近4月,應已足阻斷其繼續涉犯與本案相 類犯行之意欲,並權衡被告人身自由、防禦權及國家司法權 之有效行使、社會治安之維護,認如被告以新臺幣5萬元具 保,並限制住居在新北市○○區○○路0段00巷00弄0號5樓之1, 及遵守如附表所示之事項,即無羈押之必要。然因被告當日 覓保無著,無從以具保之方式替代羈押,仍有羈押之必要, 而於同日予以羈押。  ㈡嗣被告已表明覓得為其出具保證金之人,且被告坦承全部犯 行,並已於偵查、審理中遭羈押相當時日,應已對其行為有 所悔悟而足阻斷其繼續實施同一犯罪,本院權衡國家刑事司 法權之有效行使、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被告人身自由及防 禦權受限制之程度後,認被告於提出如主文所示之保證金, 並限制住居在新北市○○區○○路0段00巷00弄0號5樓之1,及遵 守如附表所示之事項,即無繼續羈押之必要,爰裁定如主文 所示。又上開應遵守事項如有違反,依刑事訴訟法第117條 規定得再執行羈押,併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第121條第1項、第111條、第1 16條之2第1項第2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傅偉                   法 官 黃媚鵑                   法 官 許柏彥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雅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附表: 編號 被告應遵守事項 1 禁止許鈞皓與本案共犯、證人以任何方式接觸。 附件:被告具保狀

2025-01-23

TPDM-114-聲-222-20250123-1

單禁沒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禁沒字第3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建志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2年度撤緩毒偵緝字 第28號),經檢察官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114年度聲沒字 第2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含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之白色透明結晶貳包(驗 餘總淨重零點柒零伍捌公克,含外包裝貳只)、玻璃球吸食器壹 個(內含甲基安非他命殘渣,量微無法磅秤),均沒收銷燬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為:被告陳建志前因涉犯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 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2年 度撤緩毒偵緝字第28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而扣案之白色透 明結晶2包(總淨重0.706公克,驗餘總淨重0.7058公克)、 玻璃球吸食器1個(內含甲基安非他命殘渣,量微無法磅秤 ),經檢出均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列管之第二級毒品,爰依刑法第40條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銷燬等語。 二、按查獲之第一、二級毒品,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 收銷燬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次按,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項亦有明定 。若案件未起訴或不起訴者,應由檢察官聲請法院以裁定沒 收之,此經司法院18年院字第67號著有解釋在案。又甲基安 非他命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所稱之第二級 毒品,依同條例第ll條第2項規定不得持有,屬違禁物,自 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l項前段規定,沒收銷燬之 。 三、查被告前因涉犯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 以112年度撤緩毒偵緝字第28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有該署 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而扣案之 白色透明結晶2包(總淨重0.706公克,驗餘總淨重0.7058公 克)、玻璃球吸食器1個(內含甲基安非他命殘渣,量微無 法磅秤),經送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航空醫務中心以氣相層析 質譜儀(GC/MS)法、乙醇沖洗之鑑驗結果,檢出確均含有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等情,有該醫務中心民國109 年11月27日航藥鑑字第1096668號毒品鑑定書在卷足參(見 毒偵卷第145頁)。又上開直接用以盛裝前揭第二級毒品之 外包裝2只及玻璃球吸食器1個,以現今所採行之鑑驗方式仍 會殘留微量毒品而無法將之完全析離,且無析離之實益與必 要,應視同毒品沒收銷燬之,揆依前揭規定及說明,堪認上 開扣案物確均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所列之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屬違禁物無訛。是本件聲請人聲 請宣告沒收銷燬,核屬有據,應予准許。另鑑定時經取樣鑑 驗耗用之毒品,因已用罄而滅失,不另宣告沒收銷燬,附此 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 ,刑法第11條、第40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2025-01-21

TPDM-114-單禁沒-35-2025012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