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雷達測速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71-80 筆)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2年度交字第1460號 原 告 張晁銨 被 告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代 表 人 張淑娟 訴訟代理人 陳律言 李國正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如附表所示之各裁決 ,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如附表各編號所示裁決書之處罰主文欄所示部分均撤銷。 二、其餘原告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本件係屬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第1項第1款所稱 交通裁決事件,且事證明確,爰依同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 經言詞辯論逕行裁判。 貳、爭訟概要: 一、民國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C0000000號裁決書(下 稱原處分裁決書A)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 車輛),於000年0月00日下午4時57分許,在速限40公里/小 時之臺北市仰德大道3段陽明山國小(往下山方向),經雷達 測速儀測得其行車時速為75公里/小時,為警認有「汽車駕 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內 」之違規行為。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9月5日填製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AC00 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舉發通知 單A)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到案日期前 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認原告有本 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 稱處罰條例)第40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及處理細則(下稱處理細則)第41條、第43條、第44條等規定 ,開立原處分裁決書A,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400 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C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裁決書B)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000年0月0日下午12時32分許, 在速限50公里/小時之臺北市環河北路3段、葫蘆街(往北), 經雷達測速儀測得其行車時速為74公里/小時,為警認有「 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 里以內」之違規行為。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9月7日填製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AC00 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舉發通知 單B)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到案日期前 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認原告有本 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處罰條例第40條、違反道 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下稱處理細則)第 41條、第43條、第44條等規定,開立原處分裁決書B,裁處 原告「罰鍰1,4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原告不服,提起 本件行政訴訟。  三、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裁決書C)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112年9月2日上午7時14分許, 在速限50公里/小時之臺北市承德路、敦煌路口往南段,經 雷達測速儀測得其行車時速為62公里/小時,為警認有「汽 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20公里以內」之違 規行為。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9月5日填製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A000 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舉發通知 單C)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到案日期前 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認原告有本 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處罰條例第40條、處理細 則第41條、第43條、第44條等規定,開立原處分裁決書C, 裁處原告「罰鍰1,2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原告不服, 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四、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B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裁決書D)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000年0月00日下午16時28分許 ,在速限40公里/小時之臺北市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經雷 達測速儀測得其行車時速為56公里/小時,為警認有「汽車 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20公里以內」之違規 行為。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9月18日填製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AB0 0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舉發通 知單D)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到案日期 前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認原告有 本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處罰條例第40條、處理 細則第41條、第43條、第44條等規定,開立原處分裁決書C ,裁處原告「罰鍰1,2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原告不服 ,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五、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裁決書E)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車牌系爭車輛,於000年0月00日下午12時13 分許,在速限50公里/小時之臺北市臺北橋機車道下橋處, 經雷達測速儀測得其行車時速為78公里/小時,為警認有「 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 里以內」之違規行為。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9月19日填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A0000 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舉發通知 單E)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到案日期前 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認原告有本 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處罰條例第40條第1項第1 款、處理細則第41條、第43條、第44條等規定,開立原處分 裁決書E,裁處原告「罰鍰新1,4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 。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六、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C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 原處分裁決書F)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000年0月00日下午6時36分許, 在臺北市○○○路0段000號處變換車道期間,並未使用方向燈 。經民眾檢具行車紀錄器影像檢舉,為警認有「汽車駕駛人 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之違規行為。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9月28日填製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掌電 字第AC000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 原舉發通知單F)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 到案日期前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 認原告有本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處罰條例第42 條、第85條第1項、處理細則第41條、第43條、第44條、第6 7條等規定,開立原處分裁決書F,裁處原告「罰鍰1,200元 ,並記違規點數1點」。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七、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CN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裁決書G)部分:  ㈠事實: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112年9月27日上午8時2分許, 在新北市○○區○○○路0段○○○街○0○○○○路○0○○○○○號為紅燈之際 ,仍超越停止線,直行行經系爭路口至銜接路段,為警認有 「駕車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之違規行為 。 ㈡程序歷程:經警於112年10月4日填製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掌電 字第CN00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 舉發通知單G)逕行舉發,即移送被告處理。而原告已於應到 案日期前到案聽候裁決。惟被告函請舉發機關查復後,仍認 原告有本件違規行為,於112年11月10日依處罰條例第53條 第1項、第85條第1項、處理細則第41條、第43條、第44條、 第67條等規定,開立原處分裁決書G,與原處分裁決書A、B 、C、D、E、F合稱原處分裁決書),裁處原告「罰鍰1,800元 ,並記違規點數3點」。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參、原告主張略以: 一、本件僅爭執原告並非違規行為人。系爭車輛前因故障而停放 在臺北市某校外早餐店旁。嗣原告接獲繼女來電,始悉系爭 車輛之車牌已遭竊,旋即於112年9月30日報案。原告於獲悉 車牌遭竊前,並不知情本件違規行為,且系爭車輛從未交付 他人使用,亦有上鎖。而違規車輛車型與系爭車輛車型完全 不同,是原處分顯有違誤,應予撤銷。 二、並聲明:原處分撤銷。 肆、被告答辯略以: 一、原告就各該違規行為有如附表編號1至7之相關證據欄所示證 據可佐,違規事實,洵堪認定。又原告違規行為均發生於其 報案車牌失竊已前,被告對系爭車輛所有人即原告裁罰,自 屬適法。 二、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伍、應適用之法規範: 一、原處分裁決書A、B、C、D、E部分:  ㈠處罰條例:  ⒈第40條規定:   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 之最低時速,除有第43條第1項第2款情形外,處1,200元以 上2,400元以下罰鍰。  ⒉第7之2條第1項第7款、第2項第9款及第3項規定:   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 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 明其行為違規。   前項第7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 ,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應定期於網站公布。 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 定之最低速限者,不在此限。   對於前項第9款之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 300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尺 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 ㈡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⒈第90條第1項規定:   駕駛人駕駛汽車,除應遵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 示,並服從交通指揮人員之指揮。  ⒉第93條第1項第1款規定:   行車速度,依速限標誌或標線之規定,無速限標誌或標線者 ,應依下列規定:一、行車時速不得超過50公里。但在設有 快慢車道分隔線之慢車道,時速不得超過40公里,未劃設車 道線、行車分向線或分向限制線之道路,時速不得超過30公 里。 ㈢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  ⒈第55條之2第1、2項規定:   測速取締標誌「警52」,用以警告車輛駕駛人前方路段常有 測速取締執法,促使行車速度不得超過道路規定之最高速限 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測速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300公尺前, 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尺前,設置本 標誌。  ⒉第85條第1、2項規定:   最高速限標誌「限5」,用以告示車輛駕駛人前方道路最高 行車時速之限制,不得超速。設於以標誌或標線規定最高速 限路段起點及行車管制號誌路口遠端適當距離處;里程漫長 之路段,其中途得視需要增設之。 本標誌與第179條速度限制標字得同時或擇一設置。  ⒊第179條第1、2項規定:   速度限制標字,用以告示車輛駕駛人前方道路最高行車時速 之限制,不得超速。設於以標誌或標線規定最高速限路段起 點及行車管制號誌路口遠端適當距離處;里程漫長之路段, 其中途得視實際需要增設之。 本標字與第85條最高速限標誌得同時或擇一設置。 ㈣行為時之處理細則: ⒈第2條第1、2項:   處理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程序及統一裁罰基準依本細則 之規定辦理。   前項統一裁罰基準,如附件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 基準表(以下簡稱基準表)。 ⒉處理細則第43條第1項規定暨其附件基準表: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裁決,應參酌舉發違規事實、違反 情節、稽查人員處理意見及受處分人陳述,依基準表裁處, 不得枉縱或偏頗。   基準表:   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於期限 內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者,機車處罰鍰額度為1,200元,並 記違規點數1點。   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 內,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者,機車處罰鍰額度為1, 4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 二、原處分F部分:  ㈠處罰條例第42條規定:   汽車駕駛人,不依規定使用燈光者,處1,200元以上3,600元 以下罰鍰。   ㈡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9條第2項第2款:   汽車駕駛人,應依下列規定使用方向燈:二、左(右)轉彎時 ,應先顯示車輛前後之左(右)邊方向燈光;變換車道時,應 先顯示欲變換車道方向之燈光,並應顯示至完成轉彎或變換 車道之行為。 三、原處分G部分:  ㈠處罰條例第53條第1項:   汽車駕駛人,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者,處 1,800元以上5,400元以下罰鍰。 ㈡設置規則  ⒈第170條第1項前段:   停止線,用以指示行駛車輛停止之界限,車輛停止時,其前 懸部分不得伸越該線。  ⒉第206條第5款第1目:   行車管制號誌各燈號顯示之意義如左:…五、圓形紅燈㈠車輛 面對圓形紅燈表示禁止通行,不得超越停止線或進入路口。 陸、本院之判斷: 一、本件爭訟概要欄所載各事實,除原告爭執其並非行為人外, 其餘兩造均不爭執,並有如附表編號1至7之相關證據欄所示 證據在卷可稽,堪認為真實。 二、按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 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一、闖紅燈或平交道。…七、經 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第一項、第四項 逕行舉發,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應記明車輛牌照號碼、車型 等可資辨明之資料,以汽車所有人或其指定之主要駕駛人為 被通知人製單舉發。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1、7款、第5 項本文規定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民眾對於下列違反本條例之 行為者,得敘明違規事實並檢具違規證據資料,向公路主管 或警察機關檢舉:五、第42條。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對第一 項檢舉之逕行舉發,依第7條之2第5項規定辦理。處罰條例 第7條之1第1項第5款、第4項規定亦有明文。再按處罰條例 之處罰,受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受處罰人,認為受 舉發之違規行為應歸責他人者,應於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通知單應到案日期前,檢附相關證據及應歸責人相關證 明文件,向處罰機關告知應歸責人,處罰機關應即另行通知 應歸責人到案依法處理。逾期未依規定辦理者,仍依本條例 各該違反條款規定處罰。依同條例規定逕行舉發或同時併處 罰其他人之案件,推定受逕行舉發人或該其他人有過失。處 罰條例第85條第1、3項規定復有明文。是以,有關汽車駕駛 人闖紅燈或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有超速違 規者,以及民眾檢舉汽車駕駛人違規變換車道者,員警得以 汽車所有人或其指定之主要駕駛人為逕行舉發,而受逕行舉 發人或該其他人則依法推定有過失。查本件係員警分別依據 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1、7款、第5項本文規定(原處分 裁決書A、B、C、D、E、G部分),及同條例第7條之1第1項第 5款、第4項規定(原處分裁決書F部分),依法對系爭車輛之 汽車所有人即原告逕行舉發。另查,而原告並未依上揭規定 辦理,將違規行為責任歸責於實際違反行政義務之行為人, 則依同條例第85條第3項規定,推定原告為主觀上具有過失 之汽車駕駛人,合先敘明。 三、原處分A、B、C、D、E部分,除如附表編號1至5之處罰主文 欄所示違規記點部分均撤銷外,其餘裁處結果,並無不當違 法,說明如下:  ㈠參酌設置規則第55條之2第1、2項、第85條第1、2項、第179 條第1、2項規定係經處罰條例第4條第3項規定授權交通部會 同內政部,訂立駕駛人駕駛車輛在道路上應遵守道路交通標 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警告、禁制規定、樣式、標示方式 、設置基準及設置地點等事項之規則,核其規範內容並未逾 越授權範圍,亦與母法意旨並無牴觸,自可援用。  ㈡查系爭車輛於事實及理由欄第貳、一至五所示之時間,行經 事實及理由欄第貳、一至五所示之路段時,分別經警員使用 雷達測速儀器測得上開各時速,而有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 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內」(原處分裁決書A、B、E部分)、「2 0公里以內」(原處分裁決書C、D部分)之違規行為;而上開 科學儀器業經檢定合格,且各該事發時間尚在該雷達測速儀 檢定合格之有效期限内;又原告行經系爭路段之違規地點位 置前方100公尺至300公尺前,亦均設有警52測速取締之告示 牌,及在該告示旁或上方均設有速限標誌,是被告已於系爭 路段行車管制號誌路口遠端適當距離處設置速度限制標字, 且該等標誌標線設置位置均明顯可見,圖樣清晰可辨等情, 有如附表編號1至5之相關證據欄所示採證照片、警52設置圖 、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等件附卷可考。因此,本件警員 使用科學儀器所取得上開測速採證照片資料,符合處罰條例 第7條之2第2、3項規定、設置規則第55條之2第1項規定之正 當法律程序,該採證照片自具有證據資格,亦具有可信性。 又按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目的,在於提供車輛駕駛人及 行人有關道路路況之警告、禁制、指示等資訊,以便利行旅 及促進交通安全。標線之定義,係以規定之線條、圖形、標 字或其他導向裝置,劃設於路面或其他設施上,用以管制道 路上車輛駕駛人與行人行止之交通管制設施。設置規則第2 條、第3條第2款規定亦有明文。系爭路段既經主管機關依法 設置限速標字標線,該等標線於設置時起即發生效力,原告 行經系爭路段,自當受其規制,詎原告竟仍以事實及理由欄 第貳、一至五所示之車速超速行駛,據此堪認原告駕駛其所 有系爭車輛,於事實及理由欄第貳、一、二、五所示之時、 地,確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20 公里至4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事實,及於事實及理由欄第 貳、三、四所示之時、地,確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 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事實。從而,原 告已該當處罰條例第40條規定之處罰要件,應堪認定。 ㈢再按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規定已授權交通部會同內政部訂定 裁處細則及基準表,是處理細則第43條第1項規定及基準表 ,屬法律授權主管機關就裁罰事宜所訂定之裁量基準,且關 於基準表記載有關處罰條例第40條部分,罰鍰之額度並未逾 越法律明定得裁罰之上限,亦已區分處罰條例第40條規範之 違反事件款項、違規車種類別或違規情節不同等違法情形, 並就有無逾越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之期限不同,分 別裁處不同之處罰。促使行為人自動繳納、避免將來強制執 行困擾及節省行政成本,且寓有避免各行政機關於相同事件 恣意為不同裁罰之功能(參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1號解釋 理由意旨),符合平等原則,被告自得依此基準而為裁罰。 而原告已於應到案日期前聽候裁決,被告依該規定、處理細 則第43條規定暨其附件基準表,就原處分裁決書A、B、E裁 處原告罰鍰1,400元,亦屬有據,符合平等原則、行政自我 拘束原則,且無違反比例原則;另就原處分裁決書C、D部分 ,則係裁處最低罰鍰,均無裁量違法情形。從而,原處分裁 決書A、B、C、D、E就罰鍰部分依法裁處,於法自無不合。 ㈣另參酌被告為本件行為後,處罰條例第63條業經修正公布, 自113年6月30日施行。該條修正後已將違規記點限縮於「經 當場舉發者」,即需由警察當場攔檢、可確認駕駛人身分才 納入記點,排除逕行舉發、科技執法與民眾檢舉之違規駕駛 人。足見修正後之規定顯然對原告較為有利。而查,本件均 係由舉發單位逕行舉發,即無違規記點之適用,從而,原處 分A、B、C、D、E有關如附表編號1至5之處罰主文應予撤銷 欄所示記違規點數部分,均應予撤銷。 四、原處分F部分,除如附表編號6之處罰主文欄所示違規記點部 分均撤銷外,其餘裁處結果,並無不當違法,說明如下:  ㈠依如附表編號6相關證據欄所示採證照片,可察原告駕駛系爭 車輛跨越車道線而變換至車道行駛之際,地面上白色車道線 呈正常白色顏色,清晰可辨,客觀上並無車道線模糊不清致 用路人誤認已遭塗銷之虞。又該車道線標線對行經該處之用 路人具有一般處分之效力,而其設置符合行政程序法第5條 規定之行政行為明確性原則,於未經主管機關依法撤銷以前 ,規制效力仍繼續存在。而原告行駛在上開路段時,其主觀 上應可正確認知該車道線所生之規制力,故於變換車道前、 後期間,負有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9條第2項第2款規定 ,使用方向燈義務,卻疏未為之,據此足認原告確有「汽車 駕駛人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之違規行為事實,並已該當處 罰條例第42條規定之處罰要件,應堪認定。原處分裁決書F 據以裁處,洵屬有據,且裁處結果符合該項規定授權之範圍 ,又係裁處最低罰鍰,核無裁量違法之情。  ㈡又承前所述,被告為本件行為後,處罰條例第63條業經修正 公布,自113年6月30日施行。而本件均係由舉發單位肇事舉 發,並非當場舉發,自無違規記點之適用。從而,原處分裁 決書F有關記違規點數1點部分,應予撤銷。 五、原處分G部分,除如附表編號7之處罰主文欄所示違規記點部 分均撤銷外,其餘裁處結果,並無不當違法,說明如下:  ㈠按交通部109年11月2日交路字第1095008804號函檢送之該部1 09年6月30日研商「闖紅燈行為之認定原則」會議結論第一 條第㈠、㈡項略以:車輛面對紅燈亮起後,仍超越停止線至銜 接路段,含左轉、直行、迴轉及右轉(依箭頭綠燈允許行駛 者除外),即視為闖紅燈之行為。車輛面對紅燈亮起後,車 身仍超越停止線並足以妨害其他方向人(若有行人穿越道) 、車通行亦視同闖紅燈。審酌上開會議結論係交通部基於權 責,就其主管之道路交通安全相關法令執行事項所為之法律 意見,而其對於闖紅燈之認定,並未牴觸處罰條例第53條之 1第1項規定內容,亦符合該規定維護路口交通秩序、保持通 暢之立法目的,本院自得援以作為闖紅燈之認定標準。  ㈡查系爭車輛行經系爭路口之停止線前,其行向車道旁所設立 之號誌已係禁止駛入系爭路口之圓形紅燈,惟該車仍於圓形 紅燈亮起之際,繼續超越停止線而直行行駛至銜接路段,有 如附表編號7相關證據欄所示採證相片附卷可參,亦堪認定 。又圓形紅燈號誌為對人之一般處分,原告行駛至系爭路口 停止線前,其行向之圓形紅燈號誌既已亮起,已對原告產生 禁止通行之規制效力,惟原告卻仍超越該停止線,直行駛至 銜接路段,揆諸前揭說明,自屬闖紅燈之行為。因此,原告 確有「駕車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之違規 行為事實,並已該當處罰條例第53條第1項規定之處罰要件 ,堪以認定。原處分裁決書據以裁處,洵屬有據,且裁處結 果符合該項規定授權之範圍,又係裁處最低罰鍰,核無裁量 違法或過重之情。    ㈢另承前所述,被告為本件行為後,處罰條例第63條業經修正 公布,自113年6月30日施行。而本件均係由舉發單位肇事舉 發,並非當場舉發,自無違規記點之適用,從而,原處分裁 決書G有關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應予撤銷。 六、至原告雖以前詞置辯,惟查:   上開違規行為事發日期為112年8月29日至9月27日期間,然 原告直至112年9月30日始報案,有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左營分 局啟文派出所受(處)理案件證明書1份在卷可稽(參見本院卷 第143頁),顯非於違規行為發生前即已報案,客觀上自無從 相當證明原告係於不知情上開違規行為情形下,前往警局報 案車牌失竊事宜,自難以該報案紀錄逕為原告有利之認定。 原告雖又提出系爭車輛及違規車輛車型外觀參考圖(參見本 院卷第173至195頁),說明違規車輛與系爭車輛車型顯有不 同,以作為主張其並非違規行為人等節之證據。然而,縱使 違規影像之車型顯與系爭車輛車型有別,審酌原告自始至終 均知悉系爭車輛實際停放之處,堪認其對於該車及其車牌仍 有事實管領力。而原告既未能依處罰條例第85條第1項規定 ,具體陳報違規汽車駕駛人為何人,未盡到該協力義務,據 此亦不能排除原告即係該違規行為人之情,仍應負擔本件違 規行為狀態責任而受裁罰。是原告請求勘驗系爭車輛影像等 節,亦無必要。此外,除本件外,系爭車輛並無涉及其他行 政違規或刑事案件,業據原告陳述在卷(參見本院卷第197、 211頁)。衡以原告嗣亦未對其所稱竊取車牌之人提出刑事告 訴,任由陌生人恣意使用該車牌,而未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亦顯與常理有悖,據此就其所述更難憑採,附此敘明。 柒、結論:本件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爰判決如主 文。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要, 併予敘明。 玖、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審酌本件違規事實明確,係因 法令變更致記點部分更易撤銷,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8第 1項、第98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9條規 定,認訴訟費用仍應由原告全部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黃姿育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 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 理由,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其未載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 日內,向本院補 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並繳 納上訴裁判費新臺幣750元;如未按期補提上訴理由書,則逕以 裁定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葉宗鑫 附表: 編號 裁決書 處罰主文應予撤銷部分 相關證據 1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C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1點。 原舉發通知單A、原處分裁決書A、送達證書、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及警52牌面設置表、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63至64、75、95至99、139頁)。 2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C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1點。 原舉發通知單B、原處分裁決書B、送達證書、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及警52牌面設置表、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65至66、77、95、101至103、139頁)。 3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0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1點。 原舉發通知單C、原處分裁決書C、送達證書、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及警52牌面位置圖、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67至68、79、109至129、139頁)。 4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B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1點。 原舉發通知單D、原處分裁決書D、送達證書、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及警52牌面距離固定桿之相對位置圖說、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55至56、81、125至129、139頁)。 5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0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1點。 原舉發通知單E、原處分裁決書E、送達證書、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及警52牌面設置表、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57至58、83、109、115至117、139頁)。 6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A0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1點。 原舉發通知單F、原處分裁決書F、送達證書、採證照片、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59至60、85、119、139頁) 7 112年11月10日高市交裁字第32-CN0000000號裁決書 記違規點數3點。 原舉發通知單G、原處分裁決書G、送達證書、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重分局112年10月24日新北警重交字第1123804219號函寄所付之員警回復聯、採證照片與影像資料、機車車籍資料查詢(參見本院卷第69至71、87、131至139頁)

2025-02-27

KSTA-112-交-1460-20250227-1

巡交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巡交字第75號 原 告 林振榮即林振榮建築師事務所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嘉義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黃萬益 訴訟代理人 黃麗華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7月30日嘉 監義裁字第76-L00000000、76-L00000000號裁決書,提起行政訴 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處分撤銷。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被告負擔。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 參佰元。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 裁判,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本件屬交通裁決事件,依兩造 所述各節及卷內資料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經言詞辯論 之必要,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原告於民國113年4月29日21時41分許,駕駛其所 有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 嘉義市○區○○路○段000號(下稱系爭路段)時,因有「行車 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里(經雷達照相行速102公里、 限速50公里、超速52公里)」之違規,經嘉義市政府警察局 (下稱舉發機關)以嘉市警交字第L00000000號、嘉市警交 字第L00000000號通知單逕行舉發(下合稱舉發通知單)。 原告不服舉發,曾於113年6月20日(應到案日期前)向被告 提出陳述,經舉發機關查復:舉發無誤。被告遂於113年7月 3日以嘉監單義字第1133002820號函復原告略以:舉發尚無 不當。原告於113年7月30日至被告機關要求開立裁決書,被 告遂於113年7月30日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 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63條之2第2項規定,開立嘉監義 裁字第76-L00000000號裁決書,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 12,000元,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另依道交條例第43 條第4項之規定開立嘉監義裁字第76-L00000000號裁決書, 裁處原告吊扣系爭車輛之牌照6個月(下合稱原處分),並均 於是日當場完成送達。 三、原告主張:  ㈠原告認為警方取締過程涉隱匿提醒測速警示之交通標誌,以 遂取締之目的,被告所為並非合法裁決。警告標誌應設立於 明亮顯眼處以供民眾遵循。警方設立警告標誌時間距原告被 拍已1個多小時,不能證明被告拍照時警告標誌仍存在。 ㈡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則以:  ㈠經檢視採證照片顯示,原舉發單位執勤時係以擺設移動式立 牌「警52」標誌為之,自然於執行勤務前先予拍照存證,執 行勤務結束後併予收執帶走,顯無舉發1張違規單便即立刻 再次拍照存證亦或尚未完成勤務即予將警告標誌收存之可能 性,先予敘明。另查雷達測速儀器亦符合規定,本案既經原 舉發單位查證違規事實明確,則原處分於法應無不合。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第1項)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 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7、經以科學儀器取 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第2項)前項第7款之科學儀 器應採固定式,並定期於網站公布其設置地點。但汽車駕駛 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9、行車速度超過 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第3項)對於前 項第9款之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300公 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尺前, 設置測速取締標誌。」、「(第1項第2款)汽車駕駛人駕駛 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6,000以上36,000以下罰 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2、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 速40公里。…(第4項前段)汽車駕駛人有第1項或前項行為者 ,並吊扣該汽車牌照6個月…。」、「逕行舉發案件之被通知 人為非自然人,其為汽車所有人,且未指定主要駕駛人或未 辦理歸責他人時,駕駛人之行為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或 應吊扣、吊銷汽車駕駛執照者,依前項但書各款規定處罰被 通知人。」,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第2項第9款、 第3項、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63條之2第2項,分別定有明 文。 ㈡次按「標誌牌面之大小,應以車輛駕駛人在適當距離內辨認 清楚為原則。」、「警告標誌及禁制標誌在一般道路上應用 標準型;行車速率較高或路面寬闊之道路應用放大型;行車 速率較低或路面狹窄之道路得用縮小型;高速公路或特殊路 段得用特大型。」、「豎立式標誌設置位置,以標誌牌之任 何部份不侵入路面上空且標誌牌面邊緣與路面邊緣或緣石之 邊緣相距50公分至2公尺為原則,必要時得酌予變更,但因 受地形限制或特殊狀況,得在影響行車最小原則下,設置於 路面」、「警告標誌之設計,依左列規定:一、體形 正等 邊三角形。二、顏色 白底、紅邊、黑色圖案。但『注意號 誌』標誌之圖案為紅、黃、綠、黑四色。三、大小尺寸標準 型:邊長90公分,邊寬7公分。放大型:邊長120公分,邊寬 9公分。縮小型:邊長60公分,邊寬5公分。特大型:視實際 情況定之。四、警告標誌設置位置與警告標的物起點之距離 ,應配合行車速率,自45公尺至200公尺為度,如受實際情 形限制,得酌予變更。但其設置位置必須明顯,並不得少於 安全停車視距。」、「(第1項)測速取締標誌「警52」, 用以警告車輛駕駛人前方路段常有測速取締執法,促使行車 速度不得超過道路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第2項)測速取締執法路段前,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30 0公尺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尺間 。」,復為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 第13條第1項、第2項、第18條第1項、第23條、第55條之2所 明訂。  ㈢又按設置規則第10條第1款規定,警告標誌係用以促使車輛駕 駛人及行人瞭解道路上之特殊狀況、提高警覺,並準備防範 應變之措施。其第55條之2第1項規定,測速取締標誌「警52 」,用以警告車輛駕駛人前方路段常有測速取締執法,促使 行車速度不得超過道路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 限。可知警告標誌之設置目的在於防範發生不測交通意外, 維護交通安全,後續違規之處罰僅是手段,並非目的。因此 ,設置規則第13條、第23條、第55條之2對於警告標誌之設 置規格、樣式及位置等均有明確規範,乃「設置位置明顯並 可辨認清楚」之具體化內涵,如有違背,則行為人縱有違規 ,亦不得加以處罰。  ㈣原告於事實概要欄所載時地有超速行駛之違規行為一節,有 被告提出之汽車車籍查詢表、舉發通知單及送達證書、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陳述單、採證照片、現場照片及說明、被 告113年6月27日嘉監單義字第1130164291A號函、舉發機關1 13年7月1日嘉市警交字第1131906933號函檢附之採證照片、 「警52」標誌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被告113年7 月3日嘉監單義字第1133002820號函、原處分及送達證書在 卷可稽(本院交字卷第63-93頁),經核無誤,故原告之超 速事實,洵堪認定。  ㈤經檢視違規超速照片中「警52」標誌之豎立地點,係位於系 爭路段快、慢車道安全分隔島(下稱安全島)內,距離安全 島緣石約2.3公尺之草地處【計算方式:將照片中「警52」 標誌之正三角形牌面邊長、標誌豎立之高度,以及牌面邊緣 與路緣之距離,以比例尺方式換算為實際之長度、高度與距 離。經查,系爭路段為一般道路,是以現場「警52」標誌為 一般標準規格,亦即正三角形牌面邊長為90公分,而照片中 牌面長度約2.3公分。故牌面實際長度與照片中牌面長度比 例約為39:1;又牌面邊緣至地面實際高度為179公分,而照 片中之高度為4.5公分,故實際高度與照片高度比例約為39: 1。又自照片中最靠近路邊安全島緣石之牌面二邊長交會點 ,畫出與地面垂直90度之直線,以此直線與地面之交會點計 算距離牌面邊緣與安全島緣石之距離,照片中約為5.9公分 ,故實際距離以上開比例計算即為230.1公分即2公尺30公分 (5.9公分×39₌230.1公分)。詳見本院卷第119頁】,足認 本件「警52」標誌設置地點不符合前述設置規則第18條第1 項「標誌牌面邊緣與路面邊緣或緣石之邊緣相距50公分至2 公尺為原則」之規定。被告雖辯稱為避免標誌傾倒路面,固 有距安全島緣石逾2公尺以外處所設置之必要云云。惟本件 安全島緣石與快車道最外側車道間植有灌木叢,系爭「警52 」之設置為求穩固,可於底端置放重物增加穩固度避免傾倒 ,縱使傾倒,亦有灌木叢阻隔,亦不致會有傾倒快車道路面 之情形,故舉發機關於本件並無變更「警52」標誌與安全島 緣石間距之必要。被告上開辯稱,為無理由,不足採信。  ㈥次查,系爭路段快車道單向有三線道,外側車道為3.3公尺, 中間車道為3.1公尺,內側車道為3.1公尺,快慢車道間之安 全島甚為寬廣,島上廣植樹葉茂盛之行道樹,錯列其間,並 舖有人行地磚供行人散步休閒,有舉發機關114年2月18日嘉 市警交字第1145703438號函文暨所附現場照片可證(見本院 卷第79-95頁),是以舉發機關將「警52」標誌立於距離安 全島緣石二公尺以上(230.1公分)草地上,不僅未依法定範 圍設置,已足令汽車駕駛人懷疑未合法設置之警告標誌是否 生警示之法定效力,且時值深夜,安全島與最外側之快車道 間尚有灌木叢阻隔,安全島寬廣、暗黑(安全島內未有照明 設施)又樹影幢幢,「警52」標誌設置於距安全島緣石之2. 3公尺處,並未緊鄰路邊,過於深入安全島內,與一般設置 於法定範圍內之警告標誌有所差異,對於夜間一瞬即過之汽 車駕駛人,本件「警52」標誌之上開設置情形自難認為符合 上開設置規則所定之「明顯」標示之要件。 ㈦本院審酌本件員警雖在超速取締位置前100公尺至300公尺處 ,於快、慢車道安全分隔島內設置有豎立式「警52」標誌, 固合於超速取締之距離規範;但其所設置之「警52」標誌距 離安全島緣石過遠,參以前述現場情狀,尚難認已符合前揭 法規所定「設置位置明顯並可辨認清楚」之具體化要求,而 有瑕疵可指,則員警所為舉發程序即有違誤,被告據以裁處 ,於法有違。  ㈧綜上所述,原告客觀上超速行為固然可議,然因本件「警52 」標誌之設置未符合設置規則第18條第1項及第23條規定, 故本件超速取締程序具有瑕疵,並非適法,自無從責令原告 擔負「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里」之違規責任。 從而,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訴訟資料經本 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 明。   七、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僅裁判費30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 用額為300元,命由敗訴之被告負擔。因該訴訟費用前已由 原告預為繳納,被告應給付原告該30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 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第 237條之9、第236條、第98條第1項本文、第237條之8第1項,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吳文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 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載明上訴理由者,應 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 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如未按期補提上訴理由書,則逕予駁回上 訴),並應繳納上訴裁判費新臺幣75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嬿如

2025-02-27

KSTA-113-巡交-75-20250227-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14號 上 訴 人 賴錫國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所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18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727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 當事人對於地方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 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 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 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行政法院之判例,則 為揭示該判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準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 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此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 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貨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下同)113年2月29日10時22分許,行經限速70公 里之台11線158K+884處(下稱系爭路段),經雷達測速儀器 測得其時速為83公里,超速13公里,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 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經臺東 縣警察局(下稱舉發機關)於113年3月5日填製第TA2699224 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逕 行舉發。上訴人不服舉發提出申訴,經被上訴審認違規事實 明確,乃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0條 、修正前第63條第1項規定,於113年5月20日開立北市裁催 字第22-TA2699224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裁處上訴 人罰鍰新臺幣(下同)1,6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上訴人 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嗣因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修正 ,將記點處分限於當場舉發之交通違規案件,被上訴人遂依 行政罰法第5條規定,撤銷記違規點數1點部分之裁處。經本 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於113年10月18日以113年度 交字第1727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於原審之訴, 上訴人仍表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於113年6月10日遞送行政訟起訴狀內 ,並無原判決所稱上訴人主張照相機放置位置隱密,致用路 人不易察等語,而係主張沒有看到雙向測速取締之標誌。以 習慣、經驗法則,上訴人領有駕照已有40餘年,頭一次知道 有雙向測速照相之設備,請依民法第74條第1項規定,撤銷 其法律行為等語。 四、惟查,關於被上訴人認定上訴人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 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乙節,原判決已敘 明:【四、本院之判斷:……㈢原告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 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裁處內容亦合法:1. 原告於上揭時間,駕駛系爭車輛行經限速行經限速70公里之 系爭路段,經雙向照相式測速儀器測得其時速為83公里,超 速13公里,而測速取締標誌「警52」係設置在台11線159.07 公里北上車道旁,原告超速違規處係在同向158.884公里處 等情,此有舉發機關113年4月9日東警交字第1130013570號 函1份(本院卷第79至80頁)、照相式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 (本院卷第83頁)各1份、舉發照片2張(本院卷第81頁)、 速限及測速取締標誌設置照片1張(本院卷第83頁)附卷可考 ,堪認原告確有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行駛之 違規行為,且測速取締標誌設置處與原告違規地點之距離為 100公尺至300公尺間,舉發程序亦符合道交條例上揭規定。 2.審酌原告為系爭車輛之駕駛人,並考領有適當之駕駛執照 ,明知應依速限行駛,而當時視距良好、速限及測速取締標 誌設置亦清晰未受阻擋,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足證原告超 速行駛主觀上有過失無訛。至原告主張並未標明測速為雙向 ,且測速儀器放置在隱密處云云,與舉發合法性與否無涉, 亦非阻卻違法之法定事由,難認可採。】(見原判決第3至4 頁)。本件上訴意旨仍重述上訴人於原審已提出而未據原判 決採納之主張,無非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 使,指摘其為不當,而非具體表明原判決如何合於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 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第237條之8第1項、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7

TPBA-114-交上-14-20250227-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宣示判決筆錄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3年度交字第501號 114年2月13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黃俊諺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新竹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吳季娟 訴訟代理人 張國展 呂依宸 上開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27日上午11 時在本院第七法庭公開宣示判決,出席人員如下: 法 官 簡璽容 書記官 朱子勻 通 譯 陳銥詅 到場當事人:如報到單所載。 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同法第234條第2項規定宣示判 決,並諭知將判決主文、事實及理由之要領,記載於宣示判決筆 錄,不另作判決書: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要領: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下同)112年11月26日21時14分許,駕駛所有之 號牌6751-RK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國道3號南向 97.8公里處時,為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第六公路警 察大隊(下稱舉發機關)員警以檢定合格之照相式雷達測速儀 測得時速153公里,而該路段速限為110公里,因認系爭車輛 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 」之違規,於同年12月22日對原告逕行舉發,並移送被告處 理。經被告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3條 第1項第2款、同條第4項、第24條第1項、行為時道交條例第 63條第1項、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下稱講習辦法)第4條第 1項第9款前段、行為時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 及處理細則(下稱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第5項第3款第1目及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罰基準表)等規 定,以113年5月2日竹監苗字第54-ZFC268459號及第54-ZFC2 6846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合稱原裁決)裁處 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應參加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並諭知汽車牌照 逾期不繳送者,應加倍處分及吊(註)銷汽車牌照。原告不服 ,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嗣於訴訟中因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 及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規定均已於113年6月30日修正施行, 修正後之規定將違規點數之裁罰限於「經當場舉發者」,而 本件並非當場舉發之案件,是依行政罰法第5條規定,應適 用修正後之規定不記違規點數,本院移請被告重新審查後, 被告乃撤銷原裁決處罰主文關於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與加倍 處分及吊(註)銷汽車牌照之易處處分,故本件應就被告變更 後之裁決處罰內容,即裁處原告罰鍰12,000元,應參加道路 交通安全講習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下稱原處分)進行審理 。 二、理由: (一)如事實概要所述之事實,有被告113年12月25日竹監苗四 字第1130170709號函、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 暨掛號郵件查單、原裁決、系爭車輛車籍查詢、原告駕駛 人基本資料、原裁決送達證書、原告申訴意見、舉發機關 113年2月27日國道警六交字第1130002191號函(含財團法 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採證相片、 警52測速取締標誌設置位置相片)、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北 區養護工程分局113年2月29日北管字第1130008985號函、 被告113年2月29日竹監苗四字第1130031241號函等件在卷 可稽(見本院卷第51至52、67至96頁);又經比對本件測速 採證相片及前揭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採證相片上之 測速主機號碼與檢定合格證號均與該檢定合格證書相符, 且本件違規時間尚在該檢定合格證書之有效期限內,堪認 該測速儀之精準度並無疑問,故原告行車速度確實超過規 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 (二)本件測速取締舉發程序符合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 :   1、原告主張被告雖稱本件違規地點為國道3號南向97.8K處, 然該處為ETC閘門,且比對採證相片與Google街景圖可認 實際拍照地點應為97.91K,與「警52」標誌設置處已逾1 千公尺,是本件測速舉發已違反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 規定云云。惟查,本件「警52」測速取締標誌係設置於國 道3號南向96.9K處,有設置相片及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北區 養護工程分局113年2月29日北管字第1130008985號函在卷 可佐(見本院卷第91、93頁);而本件雷達測速儀係架設於 國道3號南向97.840K處之護欄上,且依AT-S1型手提式雷 達測速照相設備說明,該設備通常架設地點位於道路外側 ,可對行駛於最內側車道約50至60公尺距離之違規車輛進 行測速乙情,亦據舉發機關員警提出職務報告、勤務分配 表、雷達測速儀架設位置示意相片、雷昇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AT-S1型手提式雷達測速照相設備說明、員警工作紀錄 簿、違規當日舉發機關員警對其他超速行駛違規行為人開 立之舉發通知單等件為憑(見本院卷第107至119、127至14 9頁),堪認舉發機關員警確係於112年11月26日21至23時 ,將雷達測速儀架設於國道3號南向97.840K之護欄處執行 非固定式照相取締勤務;復依採證相片所示,系爭車輛係 行駛於內側車道時遭測速,則系爭車輛實際違規地點約在 國道3號南向97.840K+50至60公尺處,與「警52」測速取 締標誌之距離並未超過1000公尺,足認本件測速舉發應符 合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     2、至原告於言詞辯論時另行提出Google街景圖2幀(見本院卷 第165至167頁)主張:97.8K路肩之路面上未如同採證相片 上有2條黑色痕跡,而97.9K路肩之路面上則有兩條黑色痕 跡,足認實際拍照地點應為97.9K云云。惟原告提出之街 景圖上並無記載拍攝之日期及時間,亦難以辨識街景圖拍 攝之位置,已難據以憑認原告之主張是否實在?且依原告 自述上開街景圖之拍攝時間為000年0月間乙節(參見本院 卷第158頁),然原告違規時間為112年11月26日,是縱認 上開街景圖之拍攝位置確係國道3號南向97.8K與97.9K處 ,亦無從以違規後逾7月之街景圖證明違規時之現場景象 ,是原告上開主張自無可採。 (三)從而,本件測速舉發程序已符合道交條例第7條之2第3項 規定,是原告駕駛系爭車輛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 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之違規,堪予認定;則 被告審酌原告係駕駛小型車違規,且於應到案期限內到案 聽候裁決,依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同條第4項、 第24條第1項、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9款前段及裁罰基準 表等規定,以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12,000元,應參加道路 交通安全講習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均無違誤。原告訴 請撤銷原處分為無理由;另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 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朱子勻               法 官 簡璽容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本筆錄正本之送達,與判決正本之送達,有同一效力。 三、如不服本宣示判決筆錄,應於筆錄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 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判決所違背之 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 具體事實),其未載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如未按期補提上訴理由書,則逕予駁回上訴),並應 繳納上訴裁判費新臺幣75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朱子勻

2025-02-27

TCTA-113-交-501-20250227-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3年度交字第429號 原 告 謝佐元(原名謝佾澄)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臺中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楊聰賢 訴訟代理人 徐良瑋 羅道嘉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4月23日埔 監裁字第62-L00000000號、埔監裁字第62-L00000000號裁決書, 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處分均撤銷。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被告負擔。 三、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300元。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為交通裁決事件,依兩造所述各節及卷內資料所示,本 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經言詞辯論的必要。因此,依行 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1月16日15時25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 00號大型重機車(下稱系爭車輛),行駛於嘉義縣中埔娜台 3線293.9公里處經科學儀器測速測得車速97公里/小時,限 速50公里/小時,超速47公里,因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最 高時速40公里以上」之違規,為嘉義縣警察局中埔分局(下 稱舉發機關)警員分別以嘉縣警交字第L00000000、L000000 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1 、2)逕行舉發,嗣被告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 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於113年4月23日以埔監 裁字第62-L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1),裁處原告 罰鍰新臺幣(下同)1萬2,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並應接 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依第43條第4項之規定,以埔監裁字 第62-L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2),裁罰原告「一 、吊扣機車牌照6個月,牌照限於113年05月23日繳送。二、 上開汽車牌照逾期不繳送者:(一)自113年05月24日起吊扣 汽車牌照12個月,限於113年6月7日前繳送牌照。(二)113年 06月07日前仍未繳送汽車牌照者,自113年06月08日起吊銷 並逕行註銷汽車牌照。(三)汽車牌照,經吊銷或註銷者,須 滿6個月,且經公路主管機關檢驗合格,始得再行請領」。 惟原告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  ㈠主張要旨:   實際舉發地點並非中埔鄉台3線293.9公里,周圍景觀明顯與 照片不符,且實際地點已經超過法定定可開罰距離;調閱行 車紀錄影片該實際地點並未有穿著制服執勤員警以及執勤車 輛,且採證儀器置於水溝僅露出攝像頭且外箱至基座間之桿 並沒有依規定以黃黑間斜紋漆畫,因此認為執勤員警有意登 載不實之疑,任意採證,隱匿性執行之行為等語。  ㈡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之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執法警察製單舉發違反道交條例所列之違規事實 ,本質上為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一旦有效成立,有以公定力 規定法律秩序之效力,該行政處分當可被推定為真此,其據 以依法處分之事實認定亦為正確無誤,是若無證據足資證明 執勤人員之舉發有誤或有捏造事實違法取締之情事,執勤人 員本其維護交通秩序、安全職責所為之舉發,自應受到合法 、正確之推定。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判斷如下: ㈠查原告於上開時、地駕駛系爭車輛,經測速儀器測得其行車 速度為95km/h,而該路段之最高速限為50km/h,原告駕車有 超速45km/h之違規事實,有原處分1、2、舉發通知單1、2、 舉發機關113年3月14日嘉中警四字第1140000334號函暨所附 交通申訴答辯報告表與「警52」照片及違規案採證照片等件 附卷可稽(本院卷第43頁至45頁、第48頁至51頁、第79頁) ,是原告於上開時、地駕駛系爭車輛,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 定最高時速40公里以上之違規行為,堪予認定。惟應究明者 為:舉發單位舉發程序是否符合超速取締逕行舉發之正當法 律程序要求? ㈡按對於行駛於一般道路上汽車在通過警告標誌後100公尺至300公尺距離範圍內之違反速限規定行為,以非固定式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予以取締,不因該儀器未位於該距離範圍內,致使舉發程序違反103年1月8日修正公布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而不得予以裁罰(最高法院112年度大字第1號裁定參照)。換言之,執法機關對於汽車駕駛人之違反速限行為,以非固定式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予以舉發者,如已在違規行為發生地點(即違規者超速地點)前之一般道路100公尺至300公尺,明顯設置測速取締標誌者,執法機關所為舉發即屬合法,不因舉發機關之雷達測速儀設置位置是否在該距離內,而有不同。惟違規行為發生地點(即違規者超速地點)自仍應在該警告標誌後100公尺至300公尺距離範圍內,舉發程序方屬合法,倘未遵守,應屬違法。 ㈢次按行政訴訟法第133條固規定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 以期發現真實,然職權調查證據有其限度,仍不免有要件事 實不明之情形,而必須決定其不利益結果責任之歸屬,故當 事人(包括被告機關)仍有客觀之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第 277條前段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 實有舉證之責任。」於上述範圍內,仍為行政訴訟所準用( 行政訴訟法第136條參照)。上開各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2 37條之9第1項、第236條,於交通裁決事件準用之。故當事 人主張之事實,須負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 主張事實之證明,自不能認其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又行政機 關對於人民有所處罰,必須確實證明其違法之事實。倘不能 確實證明違法事實之存在,其處罰即不能認為合法(最高行 政法院39年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參照)。易言之,關於處罰 要件事實,基於依法行政及規範有利原則,應由行政機關負 擔提出本證的舉證責任,本證必須使法院之心證達到完全確 信之程度,始可謂其已盡舉證之責,若未能達到完全確信之 程度,事實關係即陷於真偽不明之狀態,則法院仍應認定該 待證事實為不實,其不利益仍歸於應舉本證的當事人;至於 反證,則係指當事人為否認本證所欲證明之事實所提出之證 據,亦即當事人為反對他造主張之事實,而主張相反的事實 ,為證明相反的事實而提出的證據,其目的在於推翻或削弱 本證之證明力,防止法院對於本證達到確信之程度,故僅使 本證之待證事項陷於真偽不明之狀態,即可達到其舉證之目 的,在此情形下,其不利益仍應由行政機關承擔(最高行政 法院108年度判字第533號號判決參照)。 ㈣經查,依卷內員警之交通申訴答辯報告記載:「二、經警方【至現場複查量測距離】,警52告示牌位置為嘉義縣中埔鄉台3線294.148公里,測速照相機擺放位置約為台3線293.8719公里(與警52告示牌距離276.1公尺),違規車輛地點約為台3線293,8482公里(與警52告示牌距離299.8公尺),均符合法規規定,本案依規定逕行舉發。」等語(本院卷第49頁),嗣經本院向舉發機關函詢以測距輪測量本件「警52」標誌與「交通違規行為發生地」距離為何?並提供測量之過程畫面予本院,嗣舉發機關以113年9月19日嘉中警四字第113001611號函回覆296.7公尺(本院卷第119頁),嗣經本院當庭勘驗上開測量之過程光碟影像,並製作勘驗筆錄及影片截圖(本院卷第158頁、第165頁至169頁),因交通申訴答辯報告記載「299.8公尺」,與上開舉發機關以113年9月19日嘉中警四字第113001611號函所載296.7公尺(該距離亦現場測量)不符。嗣經本院現向舉發機關函詢,經舉發機關以113年12月24日嘉中警四字第1130022297號函回覆上開113年9月19日嘉中警四字第113001611號函係誤植(本院卷第217頁)以及該函所附之違規事件答辯報告表記載:「二、警52告示牌位置台3線北向294.148公里,違規地點為台3線北向293.9公里,兩者相距約248公尺,…」等語(本院卷第219頁),復經本院再以上開勘驗筆錄及影片截圖函詢舉發機關為何會誤植?經舉發機關以114年1月6日嘉中警四字第1130022297號回覆上開113年9月19日嘉中警四字第113001611號函係為計算錯誤植(本院卷第235頁),然本院審酌「警52」警告標誌設置係固定,本件恐係因舉發機關無法確認本件超速違規行為地點實際地點為何,始會造成本件經舉發機關現場測量本件超速違規行為地與「警52」警告標誌間距離有不同之數據,參以本院當庭勘驗原告所提供之檔名:「gps位置距離計算.mp4」及「gps定位位置.mp4」,並製作影片截圖(本院卷第159頁至160頁、第177頁至192頁),依原告之主張,本件超速違規行為地與「警52」警告標誌間距離為302公尺,則系爭車輛超速違規行為地與「警52」警告標誌間之距離為何,即為事實不明,被告主張違規行為地點仍在該「警52」警告標誌300公尺範圍內一節,即未足使本院心證達到完全確信之程度,依前揭說明,自應為有利原告之認定,即難認本件違規行為發生地點在該「警 52」標誌後100公尺至300公尺距離範圍內,本件測速取締舉發程序不合法,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㈤按行政程序法第93條第1項規定,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無裁 量權者,以法律有明文規定或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 行而以該要件為附款內容者,得為「期限」「條件」「負擔 」「保留行政處分之廢止權」「保留負擔之事後附加或變更 」等附款之記載。上開規定所稱「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 之履行而以該要件為附款內容」,係就授益行政處分而言, 負擔處分不生「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行」而能「以 該要件為附款內容」之問題。又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65條第1項第2款規定,汽車所有人、駕駛人經處分吊扣汽車 牌照或駕駛執照,處分形式或實質確定後而不依限期繳送汽 車牌照或駕駛執照,按其吊扣期間加倍處分;仍不依限期繳 送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吊銷其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此 等易處處分性質上為具有裁罰性之不利處分,涉及人民權利 ,處罰應明確,且無法律規定允許主管機關得作成附條件之 易處處分,自不得附條件(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633 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所為原處分2主文欄第2項「上開 汽車牌照逾期不繳送者:二、上開汽車牌照逾期不繳送者: (一)自113年05月24日起吊扣汽車牌照12個月,限於113年6 月7日前繳送牌照。(二)113年06月07日前仍未繳送汽車牌照 者,自113年06月08日起吊銷並逕行註銷汽車牌照。(三)汽 車牌照,經吊銷或註銷者,須滿6個月,且經公路主管機關 檢驗合格,始得再行請領」之易處處分,依上開說明,為涉 及人民權利之負擔處分,自不得附條件,該易處處分之記載 有明顯重大瑕疵,併予敘明。 ㈥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 要,附此敘明。 六、結論: 原處分1及2認事用法有違誤,原告主張撤銷原處分1及2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至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敗訴 之被告負擔,因原告已預納裁判費30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 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3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温文昌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上訴狀並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關於原判決所違背 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並繳納上訴費新臺幣750元;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 提出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按他造人 數附繕本)。如逾期未提出上訴理由書者,本院毋庸再命補正而 逕以裁定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張宇軒

2025-02-27

TCTA-113-交-429-20250227-2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3年度交字第5號 原 告 許木山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嘉義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黃萬益 訴訟代理人 朱育萱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12月13日 雲監裁字第72-GFJ784576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處分撤銷。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被告負擔。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300元 。 事實及理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經核兩造陳述及卷內資料,事證尚屬明確, 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原告於民國112年11月8日15時10分許,駕駛牌照 號碼1135-SD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中市南 屯雅區環中路五段與向心路口(下稱系爭路段)時,因有「 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內」之 違規,經測照後為警逕行舉發。被告認舉發無誤,於112年1 2月13日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40條 、行為時第63條第1項及行為時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 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下稱處理細則)第2條第5項第1款第4目 規定,依期限內到案之第1階段基準,以雲監裁字第72-GFJ7 84576號裁決,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800元,並記違 規點數1點(下稱原處分)。 三、訴訟要旨:  ㈠原告主張:本件用隱藏式執法,違反交通違規稽查注意事項 之規定,應調查當天員警是否有規劃勤務分派。且警52標誌 規格太小,設置不符合規定,舉發應有違誤。並聲明:1.原 處分撤銷。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㈡被告答辯:本件員警執勤確有勤務規劃任務。又警52標誌牌 面清晰,以得清楚辨識為原則,於不妨礙人車通行時得事實 際情況酌予變更。因考量系爭路段大型貨車之後視鏡可能撞 擊豎立之警告或禁制標誌,故採用縮小型警52標誌,自符合 設置規則之規定。何況標誌一經設置,民眾均應一體遵守, 如認有變更必要,應循陳情等方式建議反映,未經變更,不 得自行認定是否遵守。並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 用由原告負擔。 四、本件相關法規:  ㈠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下稱道安規則)第93條第1項第1款:「行 車速度,依速限標誌或標線之規定,無速限標誌或標線者, 應依下列規定:一、行車時速不得超過50公里。但在設有快 慢車道分隔線之慢車道,時速不得超過40公里,未劃設車道 線、行車分向線或分向限制線之道路,時速不得超過30公里 。」  ㈡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   ⒈第13條:「(第1項)標誌牌面之大小,應以車輛駕駛人在 適當距離內辨認清楚為原則。(第2項)警告標誌及禁制 標誌在一般道路上應用標準型;行車速率較高或路面寬闊 之道路應用放大型;行車速率較低或路面狹窄之道路得用 縮小型;高速公路或特殊路段得用特大型。」   ⒉第23條:「警告標誌之設計,依左列規定:一、體形 正 等邊三角形。二、顏色 白底、紅邊、黑色圖案。但『注 意號誌』標誌之圖案為紅、黃、綠、黑四色。三、大小尺 寸標準型:邊長90公分,邊寬7公分。放大型:邊長120公 分,邊寬9公分。縮小型:邊長60公分,邊寬5公分。特大 型:視實際情況定之。四、警告標誌設置位置與警告標的 物起點之距離,應配合行車速率,自45公尺至200公尺為 度,如受實際情形限制,得酌予變更。但其設置位置必須 明顯,並不得少於安全停車視距。」   ⒊第55條之2:「(第1項)測速取締標誌『警52』,用以警告車 輛駕駛人前方路段常有測速取締執法,促使行車速度不得 超過道路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第2項 )測速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100公尺至300公尺 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尺前, 設置本標誌。」  ㈢處罰條例:   ⒈第7條之2:「(第1項)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 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七、經 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第2項)前項 第7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 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應定期於網站公布。 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九 、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第3項)對於前項第9款之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 100公尺至300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300公 尺至1000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   ⒉第40條:「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 ,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43條第1項第2款情形外 ,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2400元以下罰鍰。   ⒊行為時第63條第1項:「汽車駕駛人違反本條例規定者,除 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依對行車秩序及交通安全危害程度記 違規點數1點至3點。」(現行法第63條第1項:「汽車駕駛 人違反本條例規定,除依規定處罰外,經當場舉發者,並 得依對行車秩序及交通安全危害程度記違規點數1點至3點 。」)  ㈣行為時處理細則第2條第5項第1款第4目:「汽車駕駛人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並予記點::一、 有本條例下列情形之一者,各記違規點數1點:…(四)第40 條。」(現行法第2條第5項第1款第4目:「汽車駕駛人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經當場舉發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並予記 點:一、有本條例下列情形之一者,各記違規點數1點:…( 四)第40條。」) 五、本院判斷: ㈠前揭事實概要欄所載各情,除後述爭點外,未據兩造爭執, 並有原處分暨送達證書、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113年4月17日中市警四分交字 第1130015097號函、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 測速取締標誌牌與測速照相勤務地點之相對位置距離圖示、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南屯派出所52人勤務分配表等附 卷可證,堪信為真實。 ㈡依卷附測速採證照片所示(見本院卷第55頁),原告於上揭 時間行經每小時限速50公里之系爭路段,經員警使用檢定合 格單號碼:M0GA0000000A之雷達測速儀器測得系爭車輛以時 速76公里之速度行駛。該雷達測速儀器業經財團法人台灣商 品檢測驗證中心於112年3月13日檢定合格,其有效期限至11 3年3月31日止,有該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在卷可憑(見 本院卷第57頁),是本件違規事實發生時點仍在該雷達測速 儀有效期限之內。又所設置之警52標誌與實際測速地點相距 180.3公尺,有警52標誌之設置照片及測速取締標誌牌與測 速照相勤務地點之相對位置距離圖示附卷可參(見本院卷56 、59頁),足認本件警52標誌之設置「位置」,符合處罰條 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之測速距離規範。 ㈢原告雖指摘員警違規採用隱藏式執法。然查,內政部警政署 曾於95年間制訂「交通違規稽查與輕微違規勸導作業注意事 項」,並於103年修正第五(三)1.(5)點規定時,就超速之取 締部分明定:「執行非固定式測速照相人員須穿著制服,使 用非巡邏車輛執勤時,車輛需有明顯標識。」僅要求舉發機 關員警以非固定式科學儀器舉發超速時應著制服、使用巡邏 車或非巡邏車執勤時應明顯標識車輛,但並未要求執勤員警 或執勤車輛必須持續位在駕駛人明顯可見之處。何況該作業 注意事項業於108年12月31日經該署以交字第10801763712號 函告停止其適用。且依處罰條例第7條之2規定第1項第7款、 第2項第9款規定,如員警依科學儀器採證取得足資證明原告 構成違規行為之證據資料,即可逕行舉發,至於員警是否係 以公然方式或原告知悉之情形下取證,並非法之所問。是原 告質疑員警隱藏式執法違反程序之主張並無可採。 ㈣本件測速採證、勤務規劃、測照距離等,固均符合法規要求 ,惟警52標誌之設置規格,則於法有違,說明如下: ⒈按依設置規則第10條第1款規定,警告標誌係用以促使車輛 駕駛人及行人瞭解道路上之特殊狀況、提高警覺,並準備 防範應變之措施。其第55條之2第1項規定,測速取締標誌 「警52」,用以警告車輛駕駛人前方路段常有測速取締執 法,促使行車速度不得超過道路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 定之最低速限。可知警告標誌之設置目的在於防範發生不 測交通意外,維護交通安全,後續違規之處罰僅是手段, 並非目的。因此,設置規則第13條、第23條、第55條之2 對於警告標誌之設置規格、樣式及位置等均有明確規範, 乃「設置位置明顯並可辨認清楚」之具體化內涵,如有違 背,則行為人縱有違規,亦不得加以處罰。 ⒉經查,系爭路段近環中路與向心南路交岔路口,於環中路 設有分隔島區分快慢車道,其單向快車道有3個車道,慢 車道有2個車道,路線筆直寬闊,警52標誌則設置在環中 路快慢車道北向近三民西路路口分隔島處,此有警52設置 照片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56頁)。可知系爭路段並非鄉 間小路,不僅寬闊筆直,亦未見有何特殊道路狀況,應屬 市區一般道路。又系爭路段行車速度限速為每小時50公里 ,依道安規則第9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係屬一般道路之行 車速限,則關於超速取締所應設置之「警52」警告標誌, 自應依設置規則第13條第2項及第23條第3款規定,採用「 標準型」之大小尺寸設計,即等邊三角形之邊長90公分、 紅色邊寬7公分,始符合「設置位置明顯並能辨認清楚」 之設置規範,俾能有效提醒用路人車,達到警告並避免發 生交通事故之目的。惟本件所設置之警52標誌,係屬邊長 60公分、邊寬5公分之「縮小型」警告標誌,此據被告陳 明在卷(見本院卷第43頁),顯與設置規則第13條第2項 「警告標誌在一般道路應用標準型」之規範不合,而與同 條第1項使車輛駕駛人在適當距離內得以辨認清楚之設置 原則有所違背。 ⒊被告雖強調設置標準型警52標誌,恐怕有遭大型貨車後視 鏡撞擊之可能,屬特殊情況。然審視該警52設置照片,其 下方另有設置警22之分道標誌,明顯大於警52標誌,至少 是標準型之規格,被告所陳,已有齟齬。何況依市區道路 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5.2.3規定,分隔島寬度至少0.5公 尺;有公共設施時,寬度應大於0.8公尺。則如合法規劃 ,本件警52標誌採標準型規格,尚無遭大行車輛後視鏡撞 擊之虞,是被告所為抗辯,自難認可採。 ⒋據上,本件原告駕車行經屬一般道路之系爭路段,雖有超 速行車之違規,然因警52標誌之尺寸規格採用「縮小型」 ,不符合前揭法規所定「設置位置明顯並可辨認清楚」之 具體化要求,而有瑕疵可指,則員警所為舉發程序即有違 誤,被告據以裁罰,有撤銷原因。 六、結論:  ㈠綜上所述,本件警52標誌之設置有不符合設置規則第13條第1 、2項及第23條規定之瑕疵,被告依前揭法規作成原處分, 尚有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㈡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卷內事證,經核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 無庸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㈢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300元,應由被告負擔。因原告已預為繳 納,爰命被告給付原告3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李嘉益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上訴狀並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關於原判決所違背 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並繳納上訴費新臺幣750元;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 提出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按他造人 數附繕本)。如逾期未提出上訴理由書者,本院毋庸再命補正而 逕以裁定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俐婷

2025-02-27

TCTA-113-交-5-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2021號 原 告 鄒宗甫 被 告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送達代收人 張雅婷 訴訟代理人 黃曉妍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5月31日新 北裁催字第48-ZIA187899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係因原告不服被告所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 罰條例)第8條之裁決而提起行政訴訟,依行政訴訟法第237 條之1,應適用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而本件因卷證資料 已經明確,爰依同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為 判決,合先敘明。 二、事實概要:   原告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112年12月7日13時34分許,行經國道3號南向13.7公 里,因有「速限90公里,經雷達(射)測定行速為118公里, 超速28公里,測距197.1公尺」之違規情節,為內政部警政 署國道公路警察局第九公路警察大隊(下稱舉發機關)員警 製開國道警交字第ZIA187899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 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逕行舉發,並移送被告處理。經被 告審認原告確有「汽車行駛高速公路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 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內」之違規事實,依處罰條例第 33條第1項第1款規定,開立113年5月31日新北裁催字第48-Z IA187899號裁決書,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3,500元、 記違規點數2點(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行政 訴訟。經被告重新審查後,因處罰條例第63條第1項將違規 記點修正限於「當場舉發」者,並於113年6月30日施行,被 告於113年12月3日已自行將前開處分有關「記違規點數2點 」部分予以刪除,並將更正後原處分重新送達原告(見本院 卷第111頁)。原告仍不服,續行本件行政訴訟。 三、本件原告主張:   舉發通知單違規地點記載國道3號南向13.7公里,且記載測 距197.1公尺。又被告答辯狀稱員警取攝地點為國道3號南向 13.7公里,顯見該處為員警取攝地點而非違規地點,則舉發 通知單違規地點記載錯誤,應不予舉發。爰聲明:原處分撤 銷。 四、被告則答辯以:   本件舉發機關員警於上開時間在國道3號南向13.7公里之跨 越橋制高點取締違規,以雷射測速儀對準系爭車輛測定速度 ,測得該車行車速度為118公里,超過該路段90公里之限速 ,而依法舉發。又設置雷達測速儀器位置與警52取締警告標 誌相距約為600公尺,測速儀測得系爭車輛超速之測距197.1 公尺,本件自已符合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3項規定。原告超 速之違規事實明確,爰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判斷如下:  ㈠應適用之法規及說明:  ⒈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第2項第9款:「汽車駕駛人 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 得逕行舉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 規。」、「前項第七款之科學儀器應採固定式,並定期於網 站公布其設置地點。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九、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 之最低速限。」本件原告所為係「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 速限」之違章行為,屬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及第2 項第9款所載,得以固定式或非固定科學儀器採證後,逕行 舉發之類型。 ⒉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3項:「對於前項第九款之違規行為,採 用固定或非固定式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者,於一般道 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間,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 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間,明顯標示之;其定點當場攔截製單 舉發者,亦同。」明定警方執法採證應符合法定程序保障之 要求,舉發機關及被告均有遵守之必要。   ⒊按「行車速度,依速限標誌或標線之規定」、「汽車行駛於 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或設站管制之道路,不遵使用限制、禁 止、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下列行為者,處汽 車駕駛人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一、行車速度超過 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93條第1項前段及處罰條例第33條第1項第1款分別定有明 文。再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 下稱處理細則)第2條第2項所附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罰 基準表),小型車駕駛人行駛高、快速公路行車速度超過規 定之最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內,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 候裁決者,統一裁罰基準3,500元。此裁罰基準表經司法院 大法官釋字第511號解釋認無違背法律保留原則,自得為法 院裁判時所適用。  ㈡原處分認定原告有「汽車行駛高速公路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 最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里以內」之違規事實並予以裁罰, 並無違誤:   ⒈前開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有舉發通知單、違規採證照片 、交通違規案件陳述書、原處分等在卷可稽。又本件舉發機 關使用之雷射測速儀(器號:TC006235、檢定合格單號碼:M 0GB0000000號),業經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委託財團法人台灣 商品檢測驗證中心檢定合格(檢定日期:112年6月9日、有 效期限:113年6月30日),有檢定合格證書影本乙紙附卷足 憑(見本院卷第85頁)。再觀諸卷附違規採證照片(見本院卷 第81頁),業明確標示「日期:2023/12/07」、「時間:13: 34:57」、「地點:國道3號南向13.7公里」、「速限:90km /h」、「車速:118km/h(車頭)」、「測距:197.1公尺」、 「器號:TC006235」、「合格證號:M0GB0000000」(見本院 卷第78、81頁),該雷射測速儀既屬合格有效之法定度量衡 器,於檢定合格之有效期間內所為測速結果,自具客觀正確 性。本件舉發機關既已提出測速過程擷取之違規採證照片, 佐證系爭車輛以每小時時速118公里行駛之行為,超速時速2 8公里,洵屬有據。  ⒉又本件警52取締警告標誌位於國道3號南向13.1公里處,舉發 機關員警設置雷達測速儀器位置與警52取締警告標誌相距約 為600公尺(即13.7公里-13.1公里=0.6公里),而雷達測速 儀器與系爭車輛間測距為197.1公尺,故經推算得知本件警5 2警告標誌與系爭車輛違反速限規定之行為地之間距離約為4 02.9公尺(即600公尺-197.1公尺=402.9公尺),且前開測 速取締標誌乃設置於路旁燈桿上,其位置明顯可見,圖樣清 晰可辨,亦無遭受樹木或其他物體遮蔽之情,上開各情有取 締違規現場示意圖、標誌現場照片、舉發機關113年9月6日 國道警九分交字第1130011319號函在卷可證(見本院卷第99 至109頁),自已符合前揭「高速公路應於300公尺至1,000公 尺間明顯標示」之舉發要件。故原告確有駕駛系爭車輛行駛 高速公路,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逾20公里至40公里 之違規行為,受處罰條例第33條第1項第1款規制效力所及, 被告機關依法裁處,應屬有據。 ㈢至原告以前揭情詞主張原處分違法,應予撤銷云云。惟按舉 發通知單及原處分上記載違規時、地,其目的在於特定應受 處罰之事實(人、事、時、地、物等要素),以避免同一事 實受雙重處罰,故事實之記載以足資特定為足,並不以精確 記載為必要,此參處理細則第13條第1項關於違反行為簡要 明確記載於違規事實欄之規定意旨亦明。觀諸本件舉發通知 單及原處分之記載,業足以特定本件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之要素,自已符合行政處分明確性之要求。縱其上所填 載之違規地點「國道3號南向13.7公里」應係指雷射測速儀 之位置,雖未記載系爭車輛遭測速違規時之具體位置,惟依 舉發通知上所附之違規採證照片及舉發通知單所示,亦已明 確載明「測距197.1公尺」,確已可特定系爭車輛之違規行 為,尚與行政程序法第111條所列無效情形不合,且不影響 原告超速行為之認定,亦非重大明顯之瑕疵。是以,舉發通 知單及原處分就違規地點之記載,亦無違反行政處分明確性 之原則,應堪認定。是原告之主張,自屬無據。 ㈣綜上所述,原處分認事用法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 ,經本院審核後,或與本案爭點無涉,或對於本件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毋庸一一再加論述,併予敘明。   七、結論:  ㈠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㈡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8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5-02-27

TPTA-113-交-2021-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3386號 原 告 謝文楷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10月21 日北市裁催字第22-CY0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經核兩造陳述及卷內資料,事證尚屬明確, 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   原告所有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113年8月16日21時17分許,經原告之女即訴外人 謝懷婷(下稱訴外人)駕駛而行經新北市石門區臺2線29.2K( 往淡水)(下稱系爭路段),因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 時速40公里之違規,遂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金山分局(下稱 舉發機關)員警填製新北市警交大字第CY0000000號舉發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逕行舉發車 主即原告,並移送被告處理。嗣被告於113年10月21日開立 北市裁催字第22-CY0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依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裁 處原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原處分處罰主文欄原第2項易處 處分部分,業經被告更正刪除〈見本院卷第75頁〉,已非本件 審理範圍),原告不服,遂提起行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   案發當日係原告女兒即訴外人向原告借用系爭車輛並行駛於 道路,於上開時、地因突發生理期不適,急於找廁所,未能 及時注意到路況因而導致超速。此車輛為原告日常出行之必 要工具,家中還有年邁雙親需要用車就醫,若牌照被吊銷, 將造成極大不便及嚴重影響,請考慮上述情況,給予適當處 分,使原告能繼續正常工作及生活。爰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則答辯以:   本件原告對超速客觀違規事實不爭執,且原告雖稱駕駛人即 訴外人因不適急於找廁所而違規超速等語,惟駕駛人如身體 不適,自應減速停靠道路右側路肩暫停,而非逕自違規超速 使用道路,無從審認有緊急避難適用之情形。又依處罰條例 第43條第4項,並無違規汽車駕駛人應與汽車所有人為同一 人始能吊扣汽車牌照之限制,且被告依法裁處並無裁量空間 。爰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應適用法規:  ⒈處罰條例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第2項第9款及第3項:「(第1 項)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 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 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第2項)前項第7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 定期檢定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 或路段,應定期於網站公布。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 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九、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 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第3項)對於前項第9款之取締執 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前,在高速公 路、快速公路應於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 誌。」  ⒉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4項:「(第1項)汽車駕駛人 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六千 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二、行車速度,超過規定 之最高時速四十公里。(第4項)汽車駕駛人有第1項或前項 行為者,並吊扣該汽車牌照六個月;經受吊扣牌照之汽車再 次提供為違反第1項第1款、第3款、第4款或前項行為者,沒 入該汽車。」  ㈡經查:  ⒈本件訴外人駕駛原告所有系爭車輛,於事實概要欄所示時、 地,行經設置「警52」測速取締標誌且限速為50公里之系爭 路段,經雷達測速儀器測得其時速為95公里,超速45公里, 該測速儀器經檢驗合格,且尚於期限內,又違規測速取締標 誌「警52」與雷達測速儀架設位置,距離約202公尺等情, 有舉發通知單、違規歷史資料查詢報表、原告申訴書、汽車 車籍查詢、原處分之裁決書及送達證書、舉發機關113年9月 30日新北警金交字第1134248257號函所附員警職務報告及採 證照片、歸責實際駕駛人申請書、舉發機關114年1月22日新 北警金交字第1144261344號函所附採證照片及雷達測速儀檢 定合格證書等件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47至69、73至79、85 至87頁),且為原告所不爭執。足證,本件原告所有之系爭 車輛,於事實概要欄所示時、地,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 之最高時速40公里(處車主)」之違規事實,堪信為真實。  ⒉至原告雖以前揭情詞主張不應處罰云云,惟查:  ⑴按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 由、名譽或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 。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該條文雖為緊 急避難之明文,惟此緊急避難阻卻違法事由之要件,其一為 緊急危難狀態之存在,其二為實行緊急避難行為在客觀上必 須係不得已者,而其主觀上必須出於救助之意思,亦即行為 人須處於緊急之危難情狀下,且行為人所採取之避難行為在 客觀上必須為達到避險目的之必要手段,始足當之。是該條 文「出於不得已之行為」,必須通過比例原則之檢驗,亦即 其避難行為之目的適當、行為之方式應屬「唯一」且「必要 」,且應選擇造成損害最小之方式為之。查原告雖稱超速 違規行為係因駕駛人即訴外人身體不適等語,惟未據提出相 關事證供本院查核,已難逕予憑信為真;況縱原告所言屬實 ,惟倘駕駛人身體不適,其自應將車輛停放路邊,請求協助 ,而非以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里以上之速度駕駛,影響 交通安全,駕駛人違規超速並非唯一且必要之救助方式,顯 然已陷自己及其他用路人之生命、財產安全於更大之危險境 地,自不能成立緊急避難之行為,無從依行政罰法第13條規 定減輕或免除其處罰。是原告主張,洵非可採。  ⑵又依前揭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之立法目的,係慮及汽車所有 人擁有支配管領汽車之權限,對於汽車之使用方式、用途、 供何人使用等事項,均得加以篩選控制,是其對於汽車之使 用者應負有監督該使用者具備法定資格及駕駛行為合於交通 安全管理規範之公法上義務,藉以排除汽車所有人放任其所 有之汽車供人恣意使用,徒增危害道路交通安全之風險。準 此,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4款、第4項關於 吊扣汽車牌照之處分,應係針對汽車所有人所設之特別規定 ,且此等「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之法律效果乃立法形成之 範疇,基於權力分立原則,公路主管機關既無變更權限,復 無任何裁量餘地,否則,即違反依法行政原則,則公路主管 機關就符合法定構成要件之違規行為,依其法定效果而為羈 束處分,無從只因原告個人緣故而予以免罰,亦無違反比例 原則可言。據此,舉發機關舉發原告系爭車輛上開違規,被 告進而對原告作成原處分之裁罰,洵屬於法有據,尚難據原 告前揭所言作為免責或改罰之事由。  ㈢綜上所述,原告所有系爭車輛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 高時速40公里(處車主)」之違規行為,被告依法據以裁處 如原處分所示,於法核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結論:   ㈠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㈡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8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5-02-27

TPTA-113-交-3386-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2872號 原 告 王銘鴻 童貴圓 被 告 臺中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黃士哲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9月9日 中市裁字第68-CH0000000號、第68-CH0000000A號裁決,提起行 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經核兩造陳述及卷內資料,事證尚屬明確, 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爭訟概要:   原告王銘鴻於民國113年6月27日9時24分騎乘其母親即原告 童貴圓所有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大型重機車(下稱系爭車 輛),行經新北市○○區○00○○○00號前往北方向時(下稱系爭 路段),因有「速限50公里,經測時速93公里,超速43公里 」之超速行為,經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下稱舉 發機關)填製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 通知單)逕行舉發,並移送被告處理。嗣被告依道路交通管 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規定,開立 113年9月9日中市裁字第68-CH0000000號裁決書,裁處原告 王銘鴻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0元,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 全講習;另依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規定,開立113年9月9日 第68-CH0000000A號裁決書,裁處車主即原告童貴圓吊扣汽( 機)車牌照6個月(上開二裁決,下合稱原處分),原告王銘 鴻、童貴圓(下合稱原告,分稱姓名)不服原處分,遂提起行 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   原告王銘鴻任職於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下稱海巡署)特勤隊, 違規當日接獲上級通報,須運用突擊艇實施海上攔截目標任 務,故立即自家宅前往臺北港海巡基地。因心急不察車速過 快致交通違規,惟本件係緊急執行公務,請求同意撤銷裁罰 等語。爰聲明:原處分均撤銷。 四、被告則答辯以:   原告王銘鴻並不爭執於事發當日有騎乘系爭車輛,行經該路 段並有超速之事實,然主張其係因任職於海巡署臨時受命須 前往海巡基地始超速,惟查原告童貴圓所有之系爭車輛,並 非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3條第2項所規定之車種,故行駛於 道路上,即應依規定行駛。且本件原告王銘鴻當下僅係前往 其工作所在之處,並非已處於執行公務任務之中,故其當下 超速行為,與執行公務並無關聯性。爰答辯聲明:原告之訴 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應適用法規:  ⒈處罰條例:  ⑴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4項:「(第1項)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六千元以下罰 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二、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 速四十公里。(第4項)汽車駕駛人有第一項或前項行為者, 並吊扣該汽車牌照六個月;經受吊扣牌照之汽車再次提供為 違反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或前項行為者,沒入該 汽車。」  ⑵第24條第1項:「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違反本條例規定者 ,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令其或其他相關之人接受道路交通 安全講習。」  ⒉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93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1項)行車速度,依速限標 誌或標線之規定。(第2項)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 救險車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執行任務時,得不受 前項行車速度之限制,且於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 務時,得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之限制。」  ⒊交通部92年7月23日交路字第0920043877號函釋略以:「為免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條文相關車輛免受行車速度限制或標誌、 標線及號誌限制之適用範圍過大,而影響道路交通秩序與安 全…本部認為尚需考量該等車輛違反『速限』及『標誌、標線、 號誌』管制之行為與其任務之關聯性、必要性、急迫性等原 則…」而前開函令,係主管機關本其職權,依法律意旨,為 統一解釋法令及認定事實,所訂之「解釋性規定」,本於行 政自我拘束原則、平等原則,應作為裁決機關認定違規行為 之基準,亦得作為本院裁判之依據。  ⒋裁罰標準: 依照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 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下稱處理細則)第2條 第2項所定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 稱基準表),在訂定時參考「車輛大小」、「違規次數」、 「違規程度」、「違規地點」、「所生影響」、「違反情節 」等要素擇一或兼採而為分級處罰。基準表有防止處罰機關 枉縱或偏頗的功能,可以使裁罰有統一性,讓全國因違反道 路交通管理事件受處罰民眾間具有公平性,不因裁決人員不 同,而生偏頗,寓有避免各監理機關於相同事件恣意為不同 裁罰之功能,且經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1號解釋認無違背 法律保留原則,因此可以作為法院裁判時所適用。而基準表 關於機車或小型車駕駛人違反第43條第1項第2款規定,於期 限內繳納或到案聽候裁決者,裁罰罰鍰12,000元,應接受道 路交通安全講習。    ㈡經查:  ⒈本件原告王銘鴻於爭訟概要欄所示時、地,騎乘系爭車輛行 經限速為50公里之系爭路段,經雷達測速儀器測得其時速為 93公里,超速43公里,該測速儀器經檢驗合格,且尚於期限 內等情,有舉發通知單、原處分之裁決書及送達證書、舉發 機關113年8月16日新北警交執字第1134550144號函、申訴書 、採證照片、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等件附卷可稽(見本 院卷第61至66、71、75至81、101頁)。足證,本件原告王銘 鴻騎乘原告童貴圓所有系爭車輛,於爭訟概要欄所示時、地 ,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 以内」、「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里(處車主)」 之違規事實,復未據原告具體爭執,應堪信為真實。  ⒉按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之規定,係於車輛駕駛人有違反第43 條第1項或第3項規定之行為時,除依第43條第1項對車輛駕 駛人處罰外,亦依第43條第4項對車輛所有人併予處罰之「 併罰規定」。觀其規範文義,未限制車輛駕駛人與車輛所有 人為同一人時,始得對車輛所有人吊扣汽車牌照。依其立法 目的,係慮及車輛所有人擁有支配管領車輛之權限,對於車 輛之使用方式、用途、供何人使用等,得加以篩選控制,非 無擔保其車輛之使用者具備法定資格及駕駛行為合於交通管 理規範之義務,否則無異縱容車輛所有人放任其所有之車輛 供人恣意使用,徒增道路交通之風險,殊非事理之平。然吊 扣車輛牌照之特別規定,係屬行政義務違反之處罰,仍未排 除行政罰法第7條第1項「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 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規定之適用,縱車輛駕駛人與車輛 所有人非同屬一人,亦應依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規定,對 於車輛所有人處以吊扣車輛牌照之處罰,惟可舉證不罰,其 處罰客體包含非屬實際駕駛人之車輛所有人甚明(本院高等 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上字第324號判決意旨參照)。查依前 述之車籍資料所示,系爭車輛之所有人為原告童貴圓,是系 爭車輛既有上開超速之違規行為,而原告童貴圓於起訴時並 未舉證證明其有何不予處罰情形存在,實難認原告童貴圓對 於系爭車輛之管領監督已盡支配管領義務,被告依處罰條例 第43條第4項規定,就上開違規行為裁處車主即原告童貴圓 吊扣車輛牌照6個月,經核並無不合。  ⒊至原告王銘鴻主張其係因接獲緊急執行公務,須限時1小內抵 達臺北港海巡基地,而致交通違規等語,並提出海巡署偵防 分署特勤隊113年8月9日偵特勤字第1131200966號函為佐證( 見本院卷第63頁)。惟查:  ⑴按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之緊急 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 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行政罰法第13條定有明文。該緊急避 難之要件,須客觀上有緊急危難狀態之存在、行為人主觀須 出於救助之意思、客觀上所為之避難行為,須與目的相當且 採取損害最小之方式為之、且因避難行為所保全之利益顯然 優越於所犧牲之利益。而依原告王銘鴻所述,其住處在新北 市林口區,與臺北港海巡基地之距離約11公里,如以速限即 時速50公里計算,所需時間約13.2分鐘(計算式:11÷50×60= 13.2);而以Google Map透過每日所蒐集的大數據,並透過A I演算法自動算出預估抵達所需時間則約為16至26分鐘,上 述各情,有Google Map路線擷圖可稽(見本院卷第103頁)。 又如加以考量超速違規取締有10公里之執法寬容值(參處理 細則第12條第1項第11款規定),所需時間將更為縮短。則以 原告王銘鴻前揭所主張之情事,難認其有何以時速93公里即 超越最高速限40公里以上速度行駛之必要,核與行政罰法第 13條所指之緊急避難有間,自不能遽以阻卻違法。  ⑵又於行政罰領域內,行為人如欠缺期待可能性,亦可構成「 阻卻責任事由」。亦即雖認定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亦具備 責任能力,但仍容許有某種「阻卻責任事由」之存在,無期 待可能性即屬之,縱行政罰法或其他法律未明文,亦當容許 此種「超法定之阻卻責任事由」之存在(司法院釋字第685 號解釋林錫堯大法官提出、許宗力大法官加入之協同意見書 參照)。本件依原告王銘鴻之主張,其因趕赴基地而心急致 交通違規,然一時性之情緒壓力,客觀上尚不致使一般駕駛 人喪失注意行車狀況之能力,申言之,原告王銘鴻於本件超 速違規行為時,仍有遵守交通法規之可能性,並無事實上或 法律上無法期待其遵守義務之情,自無欠缺期待可能性之阻 卻責任事由存在。  ⑶再依上開交通部函釋規定,縱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3條第2 項所規定之特種車輛,尚須考量其任務性質是否應以高於速 限之速度行駛,遑論本件系爭車輛之車種依車籍查詢資料所 載係「大型重機」(見本院卷第83頁),並非道路交通安全 規則第93條第2項所規定之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 救險車等特種車輛,於執行任務時,得不受行車速度之限制 ,或於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標誌、 標線及號誌指示之限制。系爭車輛既未配備任何警示其他車 輛之措施,則原告王銘鴻超速行駛自無法警示其他用路人提 高警覺,必將提升其他用路人不特定之風險。是以,原告上 開主張,要難憑採。  ㈢綜上所述,原告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40 公里至60公里以內」、「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 里(處車主)」之違規行為,被告依法據以裁處如原處分所 示,於法核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結論:   ㈠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㈡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8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5-02-27

TPTA-113-交-2872-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3541號 原 告 林祺展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黃鈴婷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10月28 日北監宜裁字第43-A0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經核兩造陳述及卷內資料,事證尚屬明確, 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爭訟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2月1日11時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 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北市大安區建國高架市 立圖書館上方往北方向(下稱系爭路段)時,因有「行車速 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 為,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填 製北市警交大字第A0000000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 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予以舉發,並移送被告處理。嗣 被告於113年10月28日開立北監宜裁字第43-A00000000號裁 決書(下稱原處分),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 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2 ,000元,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告不服,遂提起行 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   警方所攝超速採證照片中,有兩輛以上之車輛,均有超速之 可能,無法確證孰車超速,依「罪疑惟輕」原則,請撤銷罰 單。爰聲明:原處分撤銷。 四、被告則答辯以:   本件係科技執法照相設備取締交通違規,經員警審認違規屬 實後依法製單舉發,經再次審視系爭車輛違規採證電磁紀錄 ,系爭車輛違規事證明確,依法舉發尚無違誤。爰答辯聲明 :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應適用法規:  ⒈處罰條例: ⑴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第2項第9款及第3項:「(第1項)汽車 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 發者,得逕行舉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 其行為違規。(第2項)前項第7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 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 應定期於網站公布。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九、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 定之最低速限。(第3項)對於前項第9款之取締執法路段, 在一般道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 公路應於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  ⑵第43條第1項第2款:「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 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六千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 其駕駛:二、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四十公里。」  ⑶第24條第1項:「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違反本條例規定者 ,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令其或其他相關之人接受道路交通 安全講習。」  ⒉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93條前段:「行車速度,依速限標誌或標線之規定。」  ⒊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9款:「汽車駕駛人有下 列情形之一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並應施以講習:…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一項或第三項規定。」  ⒋裁罰標準: 依照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 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2條第2項所定之「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基準表),在訂 定時參考「車輛大小」、「違規次數」、「違規程度」、「 違規地點」、「所生影響」、「違反情節」等要素擇一或兼 採而為分級處罰。基準表有防止處罰機關枉縱或偏頗的功能 ,可以使裁罰有統一性,讓全國因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受 處罰民眾間具有公平性,不因裁決人員不同,而生偏頗,寓 有避免各監理機關於相同事件恣意為不同裁罰之功能,且經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1號解釋認無違背法律保留原則,因 此可以作為法院裁判時所適用。而基準表關於機車或小型車 駕駛人違反第43條第1項第2款規定,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 候裁決者,裁罰罰鍰12,000元,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㈡經查:  ⒈本件原告於爭訟概要欄所示時、地,駕駛系爭車輛行經設置 「警52」測速取締標誌且限速為70公里之系爭路段,經雷達 測速儀器測得其時速為111公里,超速41公里,該測速儀器 經檢驗合格,且尚於期限內,又違規測速取締標誌「警52」 與雷達測速儀架設位置,距離約250公尺等情,有舉發通知 單、汽車車籍查詢、原處分之裁決書及送達證書、舉發機關 113年3月25日北市警安分交字第1133049934號函、申訴書、 舉發機關113年12月20日北市警安分交字第1133081864號函 所附採證照片及雷達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等件附卷可稽(見 本院卷第29至33、41、45至55、59至65頁)。足證,本件原 告駕駛系爭車輛,於爭訟概要欄所示時、地,確有「行車速 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内」之違規事 實,堪信為真實。  ⒉至原告爭執有如其主張要旨所稱情事,質疑採證照片之證據 力云云。惟查:原告駕駛系爭車輛違規超速行駛,依據數位 式移動測速儀器採證,車輛經過儀器後經測得超速照相採證 舉發乙節,有舉發機關114年1月21日北市警安分交字第1143 042521號函及所附雷達波比對圖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99至 103頁)。依上開雷達波比對圖可知,僅有系爭車輛位於採 證照片中央位置,原告所指之另一車輛係位於照片之左側位 置,雖仍在照片攝影範圍內,惟業已遠離本件雷達測速儀所 偵測超速之雷達波發射範圍,應非本件雷達測速儀鎖定之對 象甚為明確。是以,原告駕駛系爭車輛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 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之違規事實,原告前揭 主張,無從憑採。  ㈢綜上所述,原告確有上開「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 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被告依法據以裁處如 原處分所示,於法核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結論:   ㈠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㈡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8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5-02-27

TPTA-113-交-3541-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