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起訴程序違背規定

共找到 157 筆結果(第 1-10 筆)

簡上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簡上字第27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程仁祥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本院中華 民國113年12月25日113年度基簡字第1386號第一審刑事簡易判決 (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案號:113年度毒偵字第1082號),提起 上訴,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認不宜適用簡易程序,改依通常 程序審理,並自為第一審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上訴人即被告(下稱被告)程 仁祥基於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犯意,於113年8月 11日8、9時許,在基隆市○○區○○街00巷00○0號住處,以將甲 基安非他命置入玻璃球吸食器內加熱燒烤,吸食所產生煙霧 之方式,施用甲基安非他命1次。嗣因形跡可疑,於同日11 時10分許,在基隆市○○區○○路000巷00號前為警盤查,經其 同意員警搜索,在其身上起獲甲基安非他命1包(驗餘淨重0 .207公克)及吸食器1組後,員警徵得其同意採驗尿液,結 果呈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陽性反應,而查悉上情。因認 被告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嫌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之案件,法院於 審理後,認應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判決之諭知 者,應適用通常程序審判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 307條、第452條、第451條之1第4項但書第3款分別定有明文 。復按施用第一、二級毒品為犯罪行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10條定有處罰明文,故施用第一、二級毒品者,依前揭規 定本應科以刑罰。惟基於刑事政策,對合於一定條件之施用 者,如「初犯」或「3年後再犯」,則另依同條例第20條、 第23條之規定,施以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保安處分,並 由檢察官為不起訴之處分,以賦予此類具有病患性特質之犯 人,戒除其身癮之機會。上開所謂「3年後再犯」,只要本 次再犯距最近1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已 逾3年者,即該當之,不因其間有無犯第10條之罪經起訴、 判刑或執行而受影響(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3826號判決 意旨參照)。從而,倘被告前未曾因施用毒品犯行,經裁定 送觀察、勒戒,或經觀察勒戒、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 「3年後再犯」施用毒品罪者,不論中間是否曾因施用毒品 遭法院判處罪刑,仍應再次適用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規 定,否則即屬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 三、經查: (一)被告於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之日期時間及地點,有施用   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事實,業據被告於偵訊中坦承不 諱,並有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13年8月27日 出具之濫用藥物檢驗報告、基隆市警察局第二分局偵辦毒品 案件尿液檢體對照表(尿液檢體編號:000-0-000)、自願 受搜索同意書、基隆市警察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 表各1份(見毒偵卷第13頁、第23頁至第29頁及第107頁)在 卷可稽;又扣案之白色透明結晶1包,經送驗後檢出第二級 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亦有同公司於113年9月3日出具之 毒品證物檢驗報告1份(見毒偵卷第119頁)在卷可考,堪信 被告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確實有前述施用甲基安非 他命之事實。 (二)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載明,被告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本 院裁定經送觀察、勒戒後,因認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於11 0年4月1日執行完畢釋放,並由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以109年度毒偵字第1697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等情,經本院 核閱法院前案紀錄表及在監在押簡列表(見本院卷第29頁及 第53頁)各1份無誤;而本件被告施用毒品日期為113年8月1 1日,距被告前次觀察、勒戒執行完畢(即110年4月1日)顯 已逾3年,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3項、第1項規定, 自應由檢察官聲請法院裁定令入勒戒處所施以觀察、勒戒, 始為適法。    四、末按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之案件,經法院認為有第45 1條之1第4項但書之情形者,應適用通常訴訟程序審判之, 刑事訴訟法第452條定有明文。又對於簡易判決之上訴,準 用刑事訴訟法第3編第1章及第2章之規定;管轄第二審之地 方法院合議庭受理簡易判決上訴案件,應依通常程序審理。 其認案件有刑事訴訟法第452條之情形者,應撤銷原判決, 逕依通常程序為第一審判決,法院辦理刑事訴訟簡易程序案 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4項亦有規定。查本件被告被訴施用第二 級毒品之犯行,檢察官應向本院聲請裁定觀察勒戒,始為適 法,均已如前述,卻誤向本院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係有起訴 程序違背規定,原審復誤為被告有罪之實體判決,故原判決 既有前揭可議之處,依前揭法律規定,應由本院合議庭將原 判決撤銷,且不經言詞辯論、逕依通常程序及刑事訴訟法第 303條第1款之規定,自為第一審不受理判決之諭知,檢察官 或被告如不服本判決,仍得於法定上訴期間內,向管轄之第 二審法院提起上訴,附此敘明。 五、至違禁物、專科沒收之物、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 罪所得等,因沒收新制施行後,沒收已非附屬於主刑之從刑 ,倘經判決公訴不受理,案內違禁物、專科沒收之物、供犯 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得等,仍得由檢察官視個案 情節另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4等規定聲請法院裁定單獨 宣告沒收之,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第3項、第452條 、第451條之1第4項但書第3款、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03條第1 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照世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劉桂金                             法 官 李 岳                            法 官 陸怡璇 得上訴。

2025-03-31

KLDM-114-簡上-27-20250331-1

交易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交易字第47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雁宇 上列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4年度偵字第2 79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甲○○於民國113年5月4日12時45分許, 騎乘牌照號碼322-NSK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本案車輛)搭 載陳英慈,沿臺中市龍井區東海街由北往南方向行駛,行經 無號誌之東海街與東海街125巷交岔路口時,本應注意行駛 至無號誌之交岔路口,應遵守其行駛路段所設「停」標字之 指示停車再開,而依當時天候晴,柏油路面乾燥、無缺陷、 無障礙物及視距良好等情,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注意 及此,未停車再開即逕自駛入上開交岔路口,適告訴人劉○ 廷(00年0月生)騎乘牌照號碼NQW-9205號普通重型機車搭 載陸○菲(未成年,姓名年籍詳卷),沿東海街125巷由西往 東方向行駛至該交岔路口,亦疏未注意停車再開,遂與本案 車輛發生碰撞而人車倒地,致告訴人受有左側足部挫傷、左 側大腳趾擦傷、右側小腿挫傷等傷害(陸○菲受有傷害之部 分,未提出告訴)。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 傷害罪嫌等語。 二、按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撤回其告 訴;其告訴經撤回者,在偵查中應為不起訴處分,刑事訴訟 法第238條第1項、第252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如應不起 訴而起訴者,其起訴之程序即屬違背規定,法院應諭知不受 理之判決,且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此觀刑事訴訟法第303 條第1款、第307條規定即明。再告訴乃論之罪之告訴人於檢 察官提出起訴書於管轄法院產生訴訟繫屬前,如已先行撤回 告訴,則該公訴欠缺告訴之訴訟條件,係不合法,自應依刑 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為諭知不 受理之判決。 三、經查,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認被告係 涉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依同法第287條之規 定,須告訴乃論。查本案經檢察官於114年2月20日偵查終結 併製作完成起訴書,並於114年3月21日繫屬於本院,此有臺 灣臺中地方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檢察官114年度偵字 第2793號起訴書、臺中地檢署114年3月21日中檢介沛(硯) 114偵2793字第1149034876號函上所蓋本院收件之章等件在 卷可稽。惟告訴人已於本案繫屬前之114年3月17日具狀向臺 中地檢署撤回本案告訴,有聲請撤回告訴狀及其上所蓋臺中 地檢署收件章印文等件附卷可考,是揆諸前揭說明,本案顯 有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 受理之判決。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 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嘉生提起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高增泓                   法 官 許月馨                   法 官 薛雅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葉卉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CDM-114-交易-474-20250331-1

交易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交易字第36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呂友倫 上列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4年度偵字第3 813號),本院認不應以簡易判決處刑(原簡易判決處刑案號:1 1年度交簡字第701號),改依通常程序審理,並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稱:被告呂友倫於民國113年9月6 日12時43分許,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在 臺南市東區勝利路某早餐店路旁欲向北方起駛,本應注意不 得逆向行駛且應注意車前狀況,而當時為天候晴,道路照明 設備無照明,路面為乾燥無缺陷之柏油路面,無障礙物,視 距良好,客觀上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注意及此,貿 然逆向行經勝利路與勝利路139巷交岔路口時,適有林旻璇 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沿勝利路自北往南方 向行駛至此,雙方因而發生碰撞,致林旻璇人車倒地,受有 左肘、雙膝、左踝多處挫瘀傷之傷害。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 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 二、按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撤回其告訴 ;又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 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1項、第303條第1 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3款 規定中所謂「告訴經撤回」,係指檢察官根據合法之告訴而 起訴,於訴訟繫屬後,法院審理中撤回告訴者而言,並不包 括檢察官提出起訴書於法院前業已撤回告訴之情形在內。於 檢察官偵查終結後、法院訴訟繫屬前,告訴人遞狀撤回告訴 ,此際該公訴本身欠缺告訴之訴訟條件,公訴並不合法,應 依同法第303條第1款「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之規定,判決 不受理(最高法院82年度台非字第380號判決意旨、臺灣高 等法院89年庭長法律問題研討會研討結果參照)。 三、經查,本件告訴人林旻璇告訴被告過失傷害案件,公訴意旨 認被告係觸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而該罪依 同法第287條前段之規定,須告訴乃論。茲告訴人林旻璇固 於114年3月14日向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遞狀撤回本件告訴, 經該署於114年3月21日隨函轉本院,此有告訴人之刑事撤回 告訴狀、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函文各1份在卷可憑。惟所謂 「起訴」者,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而言(最高法院81年 度台上字第876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雖於114年2月27日 即由檢察官偵查終結,然此時並未實際向本院提起公訴,係 迄至114年3月21日始繫屬本院等情,有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 函文上所蓋本院收文戳章可憑,是本件於檢察官起訴前,已 據告訴人撤回告訴,在繫屬本院前,已欠缺告訴之訴追條件 ,檢察官本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5款規定為不起訴處分 ,故檢察官對被告提起公訴並不合法,從而,本件起訴程序 違背規定,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 為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王惠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 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張怡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NDM-114-交易-360-20250328-1

交易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交易字第125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瀞儀 上列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4 年度偵字第1047號),本院認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改依通常程 序審理,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黃瀞儀於民國113年5月18日下午1時15 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貨車,沿桃園市龜山 區萬壽路1段由新莊往桃園方向行駛,行經該路段38號前,欲右 轉駛入停車場時,本應注意右轉彎行駛時,應注意右後側來車 安全距離及間隔,且依當時狀況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 注意,貿然向右偏駛,適告訴人邱琦(所涉過失傷害罪嫌, 業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檢察官為不起訴 處分)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同向行駛在被 告右後側,閃避不及,2車因而發生碰撞,致告訴人受有腹部 瘀青之傷害。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 嫌等語。 二、按案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 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 別定有明文。又告訴乃論之罪於偵查中已經告訴人撤回其告 訴者,檢察官本應依法為不起訴處分,檢察官疏未注意而仍 起訴者,即屬同法第303條第1款之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 。又所謂「起訴」者,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而言(最高 法院82年度台非字第380號、90年度台非字第368號刑事判決 意旨參照)。 三、經查,本案被告被訴過失傷害一案,依刑法第287條之規定 ,前開罪名須經告訴。又本案雖於114年2月9日即由檢察官 偵查終結並製作完成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此有桃園地檢檢 察官114年度偵字第1047號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在卷可參, 然此等時日僅係檢察官製作完成起訴書之日期,實際上並無 訴訟繫屬及訴訟關係,而本案卷證係迄至114年3月24日始送 至本院受理繫屬,有桃園地檢114年3月21日桃檢亮孔114偵1 047字第1149035939號函上本院之收狀章戳附卷可稽,則本 件起訴程式是否完備,依前揭說明,自應以提起公訴之日即 本院收文之114年3月24日為斷。又告訴人業於114年3月14日 向桃園地檢具狀撤回對被告之過失傷害告訴,此有聲請撤回 告訴狀在卷可參,是本案繫屬本院前,告訴人既已撤回告訴 ,核已欠缺告訴之訴追條件,本案起訴之程序自屬違背規定 ,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允煉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淑玲                   法 官 蘇品蓁                   法 官 李佳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金湘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8

TYDM-114-交易-125-20250328-1

審易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審易字第5121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明勇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44343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劉明勇為新北市三重區集美國小之志工 ,與告訴人林世一互不相識,緣告訴人於民國112年11月7日 15時50分許騎乘微型電動自行車誤闖新北市○○區○○街00號集 美國小側門管制路線,而與在該處指揮交通之被告發生口角 爭執,被告可預見抓取他人衣領過程中可能導致他人頸部受 有傷害,仍基於傷害告訴人身體之不確定故意,徒手抓取告 訴人之衣領,致告訴人受有前頸4×5公分擦傷之傷害。因認 被告係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嫌等語。 二、按案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 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 別定有明文。又告訴乃論之罪於偵查中已經告訴人撤回其告 訴者,檢察官本應依法為不起訴處分,檢察官疏未注意而仍 起訴者,即屬同法第303條第1款之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 。又所謂「起訴」者,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而言(最高 法院82年度台非字第380號、90年度台非字第368號刑事判決 意旨參照)。 三、查本件被告被訴傷害案件,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77 條第1項之傷害罪嫌,依同法第287條前段規定,須告訴乃論 。又本案雖於113年11月28日即由檢察官偵查終結並製作完 成起訴書,此有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3年度偵字第4 4343號起訴書在卷可參,然此等時日僅係檢察官製作完成起 訴書之日期,實際上並無訴訟繫屬及訴訟關係,而本案卷證 係迄至113年12月25日始送至本院受理繫屬,有該署113年12 月25日新北檢貞體113偵44343字第1139166042號函上本院之 收狀章戳附卷可稽,則本件起訴程式是否完備,依前揭說明 ,自應以提起公訴之日即本院收文之113年12月25日為斷。 又告訴人業於113年12月16日向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具狀撤 回對被告之傷害告訴,此有刑事撤回告訴狀在卷可參,是本 案繫屬本院前,告訴人既已撤回告訴,核已欠缺告訴之訴追 條件,本案起訴之程序自屬違背規定,爰不經言詞辯論,逕 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法 官 朱學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許維倫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8

PCDM-113-審易-5121-20250328-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自由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自字第21號 自 訴 人 李慧曦 自訴代理人 張靜律師 上列自訴人因被告莊晨星等涉嫌妨害自由等案件,追加起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追加自訴不受理。   理 由 一、本件追加意旨詳如附件「刑事自訴追加被告暨聲請函查狀」 所載。 二、按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追 加起訴。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依 同法第343條規定,於自訴程序亦準用之。而所謂「相牽連 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各款所列之情形而言。其立法意 旨無非係以案件一經起訴,起訴範圍隨之特定,若准許檢察 官或自訴人任意擴張追加起訴與本案非屬同一案件之案件, 不僅減損被告之防禦權利,亦有損訴訟迅速之要求,惟若一 概不許追加,則本可利用原進行之刑事訴訟程序一次解決之 刑事案件,均須另行起訴,亦有違訴訟經濟之要求,故在被 告訴訟權利、訴訟迅速審結,以及訴訟經濟之衡量下,特設 上述追加起訴之規定。然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近年來歷經重大 變革,於92年9月1日施行之修正刑事訴訟法已採改良式當事 人進行主義,於證據共通原則設有第287條之1、之2之分離 調查證據或審判程序之嚴格限制,並於第161條、第163條第 2項限制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再於95年7月1日施行 之修正刑法廢除連續犯與牽連犯,重新建構實體法上一罪及 數罪概念;嗣於99年5月19日制定並於103年6月6日、108年6 月19日修正公布之刑事妥速審判法,立法目的係維護刑事審 判之公正、合法、迅速,保障人權及公共利益,以確保刑事 被告之妥速審判權利,接軌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 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下稱兩公約施行法)所揭示 健全我國人權保障體系。從而,在刑事訴訟法、刑法均已修 正重構訴訟上同一案件新概念,為落實刑事妥速審判法、兩 公約施行法所揭示保障人權之立法趣旨,法院審核追加起訴 是否符合相牽連案件之法定限制要件,及追加起訴是否符合 訴訟經濟之目的,更應與時俱進,作目的性限縮解釋,以客 觀上確能獲得訴訟經濟效益之前提下,核實審查檢察官、自 訴人追加起訴案件是否妨害被告之訴訟防禦權,俾與公平法 院理念相契合。因此,得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限於與最 初起訴之案件有訴訟資料之共通性,且應由受訴法院依訴訟 程度決定是否准許。倘檢察官、自訴人之追加起訴,雖與最 初起訴案件相牽連,然併案審理難期訴訟經濟,對於先前提 起之案件及追加起訴案件之順利、迅速、妥善審結,客觀上 顯然有影響,反而有害於本訴或追加起訴被告之訴訟防禦權 及辯護依賴權有效行使;或法院已實質調查審理相當進度或 時日,相牽連案件之事實高度重疊,足令一般通常人對法官 能否本於客觀中立與公正之立場續行併案審判,產生合理懷 疑,對追加起訴併案審理案件恐存預斷成見,有不當侵害被 告受憲法保障公平審判權利之疑慮;或依訴訟進行程度,實 質上已無併案審理之實益或可能等情形,法院自可不受檢察 官、自訴人任意追加起訴之拘束。遇此情形,受理不當追加 起訴之法院,當然可以控方之追加起訴,不適合制度設計本 旨為由,依刑事訴訟法法第303條第1款關於「起訴之程序違 背規定」之禁制規範,就追加起訴部分,諭知不受理判決, 實踐刑事妥速審判法第3條所揭示的誡命,方能滿足正當法 律程序及實現公平法院之理念(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 365號判決意旨參照)。再按起訴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 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 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本件自訴人係主張其於民國113年1月13日上午前往臺北市○ ○區○0000號投開票所(址設臺北市萬華區昆明區民活動中 心【臺北市○○區○○街000號1樓】,下稱本案投開票所), 發現投票匭為紙質、封條未蓋章涉嫌違法而要求中央選舉 委員會派員到場處理。詎被告莊晨星等員警竟非法將自訴 人抬離本案投開票所,並押上警車載至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萬華分局(下稱萬華分局)西門町派出所,涉犯妨害自由 等罪嫌為由,對被告莊晨星、林傳弘、楊礎銘、顏妤軒、 陳建成、羅棨合、盧禹澄、黃挺育提起自訴,經本院分為 113年度自字第14號案件受理,先予說明。  ㈡、自訴人於114年3月17日以首揭書狀追加臂章號碼疑似2018 號、疑似2111號、2194號員警為被告,主張渠等與被告楊 礎銘、林傳弘、顏妤軒共同於押送自訴人之警車抵達西門 町派出所後,將自訴人抬至該派出所4樓而不讓離去,亦 涉嫌妨害自由,自訴人所指事實與原先起訴部分間,有刑 事訴訟法第7條第2款之相牽連關係,雖堪認定,惟:   1、萬華分局於113年1月25日即依本院函查提供有攝錄本案 被告莊晨星等人涉嫌妨害自由過程之密錄器影像光碟2 片,自訴人於113年5月13日書狀即援用該光碟內影像作 為證據,並於113年9月16日書狀提出其勘驗內容說明, 有萬華分局113年1月25日北市警萬分刑字第1133012214 號函、前揭自訴人書狀(113自14卷㈠第47至48、101至1 23、535至544頁)可證,自訴人及自訴代理人顯已有充 分時間透過檢視影片等方式了解事發經過,並藉此特定 其欲訴究之對象及範圍。   2、本案經自訴人於113年1月18日提起自訴,並經4度追加自 訴(113年度自字第21號、第28號、第42號,114年度自 字第6號),被告人數已達24人,本院並陸續排定於113 年5月17日先為調查,再於113年8月19日、114年1月6日 、114年2月10日行準備程序、復於114年3月24日行審理 程序,審理程序通知亦早於114年2月3日即送達自訴人 及自訴代理人,並於傳票上揭示應於前開審理期日為言 詞辯論準備之旨,有相關報到單、筆錄、送達證書存卷 可查。足見本案自提起自訴迄今,已歷時1年2月之久, 自訴人於檢閱前揭影像後,就其欲訴究之對象及範圍, 業已陸續為被告人別之特定及追加,本院並已就先前自 訴及追加自訴之當事人為調查及準備程序,針對各被告 涉嫌之犯罪事實範圍、後續證據性質、證據能力之爭議 情形為釐清,進而排定審理期日,擬將本案審結,是自 訴人於直至審理期日1週前之114年3月17日再為前揭追 加時,本案審理進度已近尾聲(本案並已於前開期日辯 論終結,併予敘明)。   3、惟就此次追加部分,自訴人所追加之臂章號碼疑似2018 號、疑似2111號員警、2194號員警等被告,其人為何尚 屬不明,仍需先行透過函查、通知自訴人補正之方式始 得特定被告,再依法送達追加自訴狀繕本、傳喚各追加 被告到庭以釐清答辯方向、自訴人與渠等證據調查之範 圍等,可見就追加自訴部分尚須相當時間加以調查,方 能進行審理,顯然與本案訴訟進行程度有別,無從利用 本案程序達到減省勞費之訴訟經濟效果,實質上已無併 案審理之實益或可能。且參自訴人除以首揭書狀追加被 告外,亦同時聲請傳喚證人以證明追加被告之身分及執 行指令內容,此乃本案原無之證據調查事項,益徵追加 部分如仍許併案審理,反可能因自訴人、追加被告之聲 請需進行繁複證據調查程序、辯論攻防而影響本案終結 時程,亦有害於前揭已起訴在案之24名被告受妥速審判 之訴訟上權利,更難期達成追加起訴旨在訴訟經濟之目 的。揆諸前揭法條立法意旨及說明,本件追加自訴因不 符前揭法律規範旨趣,應屬追加自訴之程序違背規定, 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不受理判決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43條、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PDM-114-自-21-20250327-1

交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肇事逃逸罪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交訴字第76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蕭定緯 上列被告因肇事逃逸罪等案件,經檢察官提公訴(113年度偵緝 字第299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蕭定緯於民國109年5月22日15時前,駕 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登記車主為沈家榮), 沿臺中市大里區吉隆路19巷往福大路方向行駛,於同日15時 許,行經臺中市大里區吉隆路19巷與中興路2段日新巷交岔 口時,本應注意行經無號誌路口,應注意車前狀況,並隨時 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而依當時天候雨、日間自然光線充足 、柏油路面濕潤無缺陷、無障礙物、視距良好,並無不能注 意之情事,竟疏未注意及此,而在未減速查看路口情形時, 即貿然通過路口。適告訴人謝佳甄於同一時間騎乘車牌號碼 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搭載後座乘客告訴人張惠萍沿臺 中市大里區中興路2段日新巷往日新路方向行駛,與被告所 駕駛之上開車輛發生碰撞,因而人車倒地,致告訴人謝佳甄 受有右腰部、右手肘、右大腿擦挫傷等傷害,及告訴人張惠 萍受有右側脛骨粉碎性骨折之傷害。詎被告明知其駕車肇事 致告訴人謝佳甄、張惠萍均倒地受傷,仍基於肇事逃逸之犯 意,未停留現場亦未主動救護,而逕行駕車離去。嗣經警方 調閱路口監視器循線查獲。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84條前段 之過失傷害罪、修正後同法第185條之4第1項前段之駕駛動 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受傷而逃逸罪嫌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定有明 文。復按所謂「起訴」,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而言(最 高法院81年度台上字第876號判決要旨參照)。而案件經檢 察官起訴繫屬於管轄法院後,被告始行死亡,依刑事訴訟法 第303條第5款規定,固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但案件經檢察 官起訴而尚未繫屬於管轄法院時,該被告早已死亡,因訴訟 主體於法院繫屬前業已失其存在,訴訟程序之效力並不發生 ,此情形則屬起訴程序違背規定,法院即應依同法第303條 第1款規定,諭知公訴不受理之判決。 三、經查,被告因肇事逃逸等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於114年2月21日提起公訴,於114年3月20日繫屬於本院, 有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4年3月20日中檢介雲113偵緝2995 字第1149033953號函上本院之收文戳章可按,惟查被告於11 4年3月14日即本案繫屬於本院前死亡,有被告之戶役政個人 基本資料查詢結果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23頁),揆諸前開 說明,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曉怡                     法 官 林德鑫                    法 官 蔡咏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孫超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CDM-114-交訴-76-20250327-1

豐易
豐原簡易庭

竊盜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豐易字第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俊宏 除戶前籍設臺中市○○區○○路0段000號2樓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4年度 偵字第6198號),本院認不得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原案號:114 年度豐簡字第145號),改依通常程序審理,並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被告陳俊宏意圖為自己不法之 所有,基於竊盜之犯意,於民國113年12月26日19時30分許 ,在臺中市○○區○○路0段000巷00號前,徒手竊取陳定浤所有 、裝設在攤販車上之燈泡1顆(價值新臺幣100元)得手,並 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離開。嗣陳定浤發覺 遭竊報警處理,經警調閱現場及附近路口監視器畫面,循線 通知陳俊宏到場說明,始悉上情,並扣得陳俊宏主動提出之 上開燈泡1顆(已發還陳定浤),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20條 第1項之竊盜罪嫌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案件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 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 別定有明文。而刑事訴訟係對於特定被告之特定犯罪事實所 進行之程序,被告在刑事訴訟上具有為訴訟主體及訴訟客體 之地位,不僅是刑事訴訟之當事人,更為訴訟程序之對象; 若於檢察官偵查中,被告死亡,依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6款 之規定,檢察官應為不起訴之處分,以終結其偵查程序;若 於法院審理中,被告死亡者,法院始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 第5款之規定為不受理之判決,以終結其訴訟關係。惟如於 起訴前,被告已死亡,而檢察官仍向該管法院起訴者,因檢 察官提出起訴書於管轄法院產生訴訟繫屬時,該被告已死亡 ,訴訟主體業已失其存在,訴訟程序之效力並不發生,其起 訴程序違背規定,此時法院即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 規定,判決不受理。末按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與起訴 有同一之效力,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3項定有明文。 三、本件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於114年2月21日偵查終結聲 請簡易判決處刑,並於114年3月18日繫屬本院等情,此有臺 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4年3月18日中檢介謹(貴)114偵6198 字第1149033067號函、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4年度 偵字第6198號聲請簡易判決處分書在卷可稽,惟被告係於本 案繫屬前之114年3月1日死亡,此有被告之戶役政資訊網站 查詢-個人戶籍資料在卷可考,足認被告係於本案繫屬前死 亡,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之程序違背規定,揆諸前開說 明,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詹益昌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豐原簡易庭庭  法 官 劉敏芳 以上正本與原本相符。 檢察官如不服本判決者,得於收受判決正本送達後20日內,以書 狀敘述理由(須附繕本),經本庭向本院管轄第二審之合議庭提 出上訴。                  書記官 蔡伸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6

FYEM-114-豐易-1-20250326-1

審易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審易字第343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馮子華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 年度調院偵字第 4132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馮子華於民國112 年12月11日晚間9 時 41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沿桃園市中 壢區日新路往中山東路方向行駛,於行經日新路與力行北街 交岔口處,欲通過該路口之際,與徒步行經該處、欲通過日 新路口之告訴人王柏翔、鄭苡珊對於路權優先執先執後認知 不同,進而發生口角,被告竟基於傷害之犯意,自前述所駕 駛之自用小客車上,持刺激性之液體對告訴人等噴灑,致告 訴人王柏翔受有左臉部與脖子紅腫痛之傷害,告訴人鄭苡珊 則受右臉部紅腫痛傷害。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77 條第1 項 傷害罪嫌等語。 二、按案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 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又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 終結前得撤回其告訴;又告訴經撤回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 決;且前開不受理判決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 238 條第1 項、第303 條第1 款、第3 款、第307 條分別定 有明文。再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向管轄法院提出起訴書為 之,刑事訴訟法第264 條第1 項亦規定甚明。是所謂「起訴 」,須於起訴書提出於管轄法院時始足當之,並於此時始可 謂起訴程序完成,檢察官之起訴書未送至管轄法院前,因起 訴程序尚未完成,法院基於不告不理之原則,仍不得對被告 進行審判(臺灣高等法院101 年度交上易字第56號判決意旨 、臺灣高等法院89年庭長法律問題研討結果參照)。次按起 訴之程序是否違背規定,應於案件起訴程序完成並繫屬於法 院時,由法院進行整體審查,起訴程序若尚未完成,自無從 論斷起訴程序是否合法。復按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3款規定 中所謂「告訴經撤回」,係指檢察官根據合法之告訴而起訴 ,於訴訟繫屬後,法院審理中撤回告訴者而言,並不包括檢 察官提出起訴書於法院前業已撤回告訴之情形在內;於檢察 官偵查終結後、法院訴訟繫屬前,告訴人遞狀撤回告訴,此 際該公訴本身欠缺告訴之訴訟條件,公訴並不合法,應依同 法第303 條第1 款「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之規定,判決不 受理(最高法院82年度台非字第380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查本案檢察官認被告係涉犯刑法第277 條第1 項之傷害罪, 依刑法第287 條前段規定,須告訴乃論。然查,被告本案所 涉傷害犯行,係114 年2 月3 日始繫屬本院,有本案起訴書 及本院收狀日期戳印存卷可參。而告訴人等均係於113 年11 月20日向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具狀撤回對被告傷害之告訴, 有本院桃園簡易庭113 年11月20日桃院雲民恩113 桃司移調 1976字第1130093417號函暨所附聲請撤回告訴狀2 紙及該號 函上所蓋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收文戳章、本院準備程序筆錄 在卷足憑。是揆諸前揭說明,被告涉犯傷害部分於113 年11 月20日既經告訴人等撤回告訴,則於114 年2 月3 日繫屬本 院時即欠缺合法告訴之訴追條件,自屬起訴程序違背規定, 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 條第1 款、第307 條,判決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審查庭  法 官  謝承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施懿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6

TYDM-114-審易-343-20250326-1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易字第15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馮重朋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 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109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甲○○基於施用第二級毒品之犯意,於民 國112年9月19日21時許,在屏東縣○○鄉○○路000號內,待洪 士傑將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放入玻璃球燒烤後,轉讓予 其吸食煙霧之方式(洪士傑涉犯轉讓毒品罪嫌部分,另案偵 辦中),施用甲基安非他命1次。嗣於同年月20日14時40分 經被告同意採尿檢驗,結果呈甲基安非他命類陽性反應,因 認被告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之施用第二級毒 品罪嫌等語。 二、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不受理之判 決,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 7條分別定有明文。檢察官未將被告先送勒戒處所觀察、勒 戒,而逕行起訴,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應諭知不受理之 判決(最高法院88年度台非字第146號判決意旨參照)。又 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 定,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應先裁定,令被告或 少年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2月。觀察、勒 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據勒戒處 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 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受觀察、勒 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 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 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 長不得逾1年。依前項規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 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第10條之罪者,適用前2項之規定,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1條、第2項及修正後第3項定有明 文。再現行毒品條例既認施用毒品者具有「病患性犯人」特 質,強調「治療勝於處罰」、「醫療先於司法」,對於第20 條第3項及第23條第2項所謂「3年後(內)再犯」,自應跳 脫以往窠臼,以「3年」為期,建立「定期治療」之模式。 準此,第20條第3項規定中所謂「3年後再犯」,只要本次再 犯(不論修正施行前、後)距最近1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 治執行完畢釋放,已逾3年者,即該當之,不因其間有無犯 第10條之罪經起訴、判刑或執行而受影響(最高法院109年 台上字第3826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被告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本院以87年度毒聲字第58 2號裁定觀察、勒戒,因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經本院 以87年度毒聲字第741號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嗣於8 8年3月23日停止戒治,所餘戒治期間付保護管束而釋放出所 ,再於88年10月21日保護管束期滿未經撤銷,視為強制戒治 執行完畢,經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88年度戒毒偵字 第103號不起訴處分確定。被告於前揭強制戒治執行完畢後5 年內之91年間、92年間另犯施用毒品案件,由檢察官依00年 0月00日生效施行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3條第2項規定,分 別聲請強制戒治並提起公訴。被告91年間所犯施用毒品案件 之戒治部分,經本院以91年度毒聲字第10號令入戒治處所強 制戒治,於91年5月28日停止戒治,所餘戒治期間付保護管 束而釋放出所,92年1月7日保護管束期滿未經撤銷,視為強 制戒治執行完畢;其92年間所犯施用毒品案件之戒治部分, 則經本院以92年度毒聲字第1251號裁定令入戒治所強制戒治 ,於93年1月9日因法律修正停止處分而釋放出所等情,有臺 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見本院卷第9至10、66至73、7 9頁)在卷可稽。是被告本案經檢察官起訴之施用第二級毒 品犯行,距最近1次經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已逾3年,符 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3項所規定之情形,依照前揭 說明,不得逕予追訴、處罰,故本案起訴程序違背規定,自 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本案經檢察官蔡佰達、賴以修提起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張雅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盧姝伶

2025-03-25

PTDM-114-易-15-2025032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