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32號
上 訴 人 張廣眞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
雄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29
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9485、16688
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張廣真有如原判決事實欄(
下稱事實欄)所載販賣第二級毒品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
審此部分科刑判決,改判仍論處上訴人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刑
,並為相關沒收之宣告;另維持第一審諭知上訴人其餘被訴
部分無罪之判決,駁回檢察官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此部
分未據檢察官提起上訴,非本院審理範圍)。已詳敘其調查
、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購毒者
與販毒者,係屬對向犯罪之結構,購毒者對於販毒者而言,
為對向犯證人,並有可因供出毒品來源以獲邀減刑寬典之利
害關係,亦為目的性證人,其所為證述,固不得作為認定販
毒者犯罪之唯一證據,而須以補強證據證明其確與事實相符
。所謂補強證據,其所補強者,不以事實之全部為必要,祇
須因補強證據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結果,依社會通念,足使
犯罪事實獲得確信者,即足當之。
本件原判決綜合上訴人部分之供述、證人鍾俊麟(購毒者)
之證述及卷內相關證據資料,相互勾稽結果,分別定其取捨
資為判斷,憑為認定上訴人確有於民國112年3月7日19時45
分許,在其位於○○市○○區○○路0○00號對面鐵皮屋之居所內,
以新臺幣(下同)2,500元之價格,販賣第二級毒品甲基安
非他命1包予鍾俊麟之犯罪事實,已記明所憑證據及認定之
理由。復對於上訴人主觀上如何具有販賣毒品營利之不法意
圖,亦論述綦詳。並就上訴人否認犯行所為之辯詞,如何不
足採信之理由詳予論駁。原判決既係綜合調查所得之各直接
、間接證據,本於事實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推理作用,
予以判斷而為認定,並未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亦非僅
因上訴人辯解不足採而為其有罪之認定,核與證據法則無違
。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明白論斷於不顧,以鍾俊麟證述前後矛
盾,且卷內證據亦不足以補強鍾俊麟所述屬實,原審僅因上
訴人辯解前後不一,反推其有本件犯行,指摘原判決有悖於
證據法則等語。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及原判決已
說明論斷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指為違法,顯非合法之第
三審上訴理由。
四、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
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
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
裁量之事項。原判決已敘明上訴人並無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
酌減其刑之情形,更無依憲法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13號判
決意旨減輕其刑之理由,係就本件屬其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
,無違法可言。上訴意旨以:上訴人本件縱使有罪,依原判
決認定上訴人販賣之對象僅1人、販毒金額僅有2,500元,並
非販毒之中、大盤商,原判決未斟酌上情,未適用上開規定
顯有違誤,請考量其已年逾六旬,身體狀況不佳,依上開規
定酌減其刑等語。核係對原審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及原判決
已斟酌說明之事項,依憑己見而為指摘或請求酌減其刑,難
認係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TPSM-113-台上-4932-2024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