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石于倩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97號 上 訴 人 徐翊仲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2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291號,起 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4916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徐翊仲有如其犯罪事 實欄所載,販賣含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成分咖啡包 未果之犯行,經論處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刑,並諭知相關 之沒收。上訴人明示僅就上開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 訴,原審乃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論罪作為審查 之基礎,認為其量刑並無違法或不當,因而予以維持,駁回 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並請求原審指定辯護人代作上訴理由書意旨略以 :上訴人本件初次販毒即為警在網路巡邏時發現而喬裝買家 查獲,並未造成社會治安之實質危害,惡性不若大盤毒梟, 所犯情輕法重,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刑,殊有 違誤云云。 三、惟刑罰之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事實審法院得為自由裁量之 事項,苟其科刑輕重符合規範體系及目的,於裁量權之行使 無所逾越或濫用,且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 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原 判決以上訴人故違厲禁,在社群媒體公開刊登兜售毒品訊息 ,以廣大招徠不特定人購買來源暨成分不明之毒品咖啡包, 對社會秩序與國民健康之危害甚鉅,難認其犯罪有何特殊之 原因與環境以致於顯堪憫恕而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之 情形,允無從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刑等旨甚詳。核原 判決之論斷,並未逾越法律授權之界限與範圍,亦無明顯違 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自不能任意指摘為違 法。上訴人上訴意旨並非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 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猶無視原判決明確之論斷與說 明,重執其不為原審所採信之相同陳詞,再事爭辯,無非係 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 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 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97-20250206-1

台抗
最高法院

偽造文書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87號 抗 告 人 曾麗雅 上列抗告人因偽造文書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2月11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218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及第51條第5款分別規定甚明。又 執行刑之量定,係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 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所定之方法或範圍及刑事 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即法律之外 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 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 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曾麗雅因犯如其附表(下稱附表)所示行使偽造準私文書等罪,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有期徒刑確定,合於數罪併罰規定,檢察官就此向原審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原審即於各刑中之最長期(有期徒刑8月)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之範圍內(合計為有期徒刑2年6月),審酌所犯均係行使偽造準私文書罪,罪質、侵害法益均同,惟被害人不同,其犯罪所生損害、犯罪時間、併合處罰之責任重複非難程度、犯罪反映出之人格特性、行為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相關刑事政策暨所表示之意見等情,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1年6月,既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及刑事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法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濫用裁量權而有違反法律內部性界限之情形,此核屬原審定應執行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自無違法或不當可言。抗告意旨謂原裁定定應執行刑未審酌犯罪之主、從分工,致其為合會會員,聽從共同正犯即合會會首吳秋霞之指示而為,惟其所定應執行刑(1年6月)卻較吳秋霞為重(1年2月),有違平等原則云云,指摘原裁定不當。惟查,吳秋霞為抗告人之母,年邁並罹重病,2人共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主從情節,原裁定已依抗告人陳述意見狀(原審卷第45至58頁) 暨卷附確定判決所載綜予審酌在內。而縱係共同正犯,個案所涉有關前揭定應執行刑應審酌考量之因素亦不相同,除所定應執行刑互有畸重、輕而未具差別待遇正當理由之情事外,自難以其略有不同,即任指違反平等原則。其餘抗告意旨亦僅係對於原審定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核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抗-187-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84號 上 訴 人 郭政文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南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1340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2140 、2429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 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 上之程式,予以駁回。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郭政文有如其 事實欄二所載,同時非法製造如其附表二編號1至3所示具有 殺傷力非制式手槍1支暨非制式子彈7顆(下稱系爭手槍暨子 彈)之犯行,經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處未經許可製造 非制式手槍罪刑(兼論以未經許可製造子彈罪),並諭知罰 金易服勞役折算標準,且宣告相關之沒收。上訴人明示僅就 上開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乃以第一審判決 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論罪作為審查之基礎,認為其量刑並無 違法或不當,因而予以維持,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 已詳敘其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警方僅據報伊非法持有槍枝而搜索查 扣系爭手槍暨子彈,顯無何事實可懷疑該手槍暨子彈係伊所 製造,則嗣伊主動供承重罪之製造該手槍暨子彈犯行,足見 伊符合刑法第62條前段關於對未發覺犯罪自首而得減輕其刑 之規定,詎原判決未依上開規定予以減刑,殊有違誤。又伊 非法製造系爭手槍暨子彈之數量非鉅,且僅短暫持有,亦未 執以另行犯罪,惡性輕微,所犯情輕法重而堪憫恕,乃原判 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刑,於法有違云云。 三、惟行為人就想像競合犯輕罪部分之犯罪事實若先被偵查機關 發覺,而重罪部分之犯罪事實自首於後,法院從一重罪處斷 時,雖可依自首得減輕其刑之規定酌情是否予以減輕,然關 於實質上一罪之接續犯、繼續犯、加重結果犯、結合犯、吸 收犯、常業犯或集合犯等,既非裁判上一罪,苟全部犯罪事 實未被發覺前,行為人僅就其中一部分犯罪事實自首者,仍 生全部自首之效力;倘部分犯罪事實已先被發覺者,縱令行 為人事後主動供出其他部分事實,由於在法律上無從分割評 價,則仍無自首得減輕其刑規定之適用,此為本院統一之見 解。原判決已說明略以:上訴人未經許可製造系爭手槍暨子 彈後而持有,其未經許可持有該手槍暨子彈之低度行為,應 為未經許可製造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屬實質上一罪。查上訴 人未經許可持有系爭手槍暨子彈之部分,業經警據報先予查 扣而已發覺,則上訴人嗣始供承製造該手槍及子彈之部分, 僅屬自白而非自首,尚無從抽離觀察得邀刑法第62條前段關 於自首規定之寬典等旨。核原判決之論斷,於法難謂不合。 上訴人上訴意旨任意指摘原判決未依自首之規定減刑為違誤 ,要屬誤會,洵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原判決以上訴 人無視厲禁,未經許可製造系爭手槍暨子彈而持有,危害社 會治安之危害非輕,不因上訴人未執以另行犯案,即可謂堪 予憫恕,難認其犯罪有何特殊之原因與環境,以致在客觀上 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而有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之情形, 允無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再酌予減刑之餘地,僅足列為同法 第57條所規定量刑因子之審酌。核原判決論斷上訴人之犯行 ,何以不符合刑法第59條規定而未據以酌量減刑,業已詳敘 其理由,難謂於法有違。上訴人上訴意旨並非依據卷內資料 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法或明顯不當之情形,徒憑己見 ,就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詳細說明 之事項,任意指摘,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 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訴為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84-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92號 上 訴 人 程永旭 選任辯護人 王聖傑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814號,起訴案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3224、27847、42640號,11 2年度少連偵字第38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程永旭有如其事實欄 一、二所載之犯行,經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處三人以 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刑(兼論以一般洗錢及參 與犯罪組織罪)、三人以上冒用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未遂罪 刑(兼論以一般洗錢未遂罪),並定應執行刑,且諭知相關 之沒收暨追徵。檢察官及上訴人均明示僅就上開判決之量刑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乃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 實及論罪作為審查之基礎,認為其量刑尚有不當,因而撤銷 第一審關於科刑之判決,改判分別量處有期徒刑9月、7月, 並合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已詳敘其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原判決疏未審酌伊年輕識淺,涉世未 深,一時失慮觸法,在詐欺集團中僅係邊陲之角色成員,惡 性非重,所犯情輕法重而堪憫,復已懺悔自省書寫悔過書, 且勉力與被害人和解,並獲得其表達同意法院予伊緩刑宣告 之意見等情狀,遽而未依法酌量減刑並諭知緩刑,殊有不當 云云。 三、惟刑罰之量定及緩刑之宣告,均係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自 由裁量之事項,其科刑輕重暨宜否暫緩執行之審斷,倘符合 規範體系及目的,於裁量權之行使無所逾越或濫用,且無明 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即不得任意指摘而執 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原判決以上訴人漠視法禁,不圖 經正途賺錢,竟訛詐他人財物,嚴重影響社會秩序,難認其 犯罪有何特殊之原因與環境而足以在客觀上引起一般人之同 情,允無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餘地;復敘明於量刑 時係如何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並依同法第57條各款所列 事項審酌相關情狀,而處如前述徒刑之理由;另考量上訴人 僅因缺錢即參與詐欺集團作案,可見非一時失慮之偶然型犯 罪,不無再犯之虞,其所受宣告之刑,難認有以暫不執行為 適當之情形,因而不宜為緩刑諭知等旨。核原判決經審酌相 關情狀之科刑裁量,暨何以不宜宣告緩刑等論斷,並未逾越 法律授權之界限與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之情形,自不能任意指摘為違法。上訴人上訴意旨並 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法或明顯不當之 情形,徒執前揭泛詞,就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以 及原判決已詳細說明之事項,任意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 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 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92-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99號 上 訴 人 賴思穎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10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016號,起訴案號 :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207、3903、7504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賴思穎有如其犯罪事 實欄所載之犯行,經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處幫助一般 洗錢罪刑(兼論以幫助普通詐欺取財罪),並諭知併科罰金 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上訴人明示僅就上開判決之量刑部分 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乃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 論罪作為審查之基礎,認為其量刑尚有不當,因而撤銷第一 審關於上揭科刑之判決,改判處有期徒刑4月,併科罰金新 臺幣4萬元,並諭知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已詳敘其理 由。 二、上訴人不服原判決而提起第三審上訴之意旨,僅泛稱略以: 伊與伊配偶均罹患癌症,且伊父親就醫住院需人照顧,兄弟 亦有賴伊支持生活費,家境狀況堪憫,懇請給予自新之機會 云云,並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 如何適用不當,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其幫助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為 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前揭幫助一般洗錢 重罪部分之上訴既從程序上駁回,則與之具有想像競合犯關 係之幫助普通詐欺取財輕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第1項第5款(修正前為第4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之案件,復無同條項但書規定之例外情形,自無從適用審判 不可分原則併為實體之審理,該部分之上訴同非合法,亦應 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99-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98號 上 訴 人 龔志宇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1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4957號,起 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4136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龔志宇有如其事實欄 所載,與鄭博勛共同販賣含第三級毒品氟硝西泮未果之犯行 ,經論處共同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刑,並諭知相關之沒收 。上訴人明示僅就上開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 審乃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論罪作為審查之基礎 ,認為其量刑並無違法或不當,因而予以維持,駁回上訴人 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先前並無任何涉及毒品之素行,本 件係聽從共犯鄭博勛之指揮,始初次在網路上散布販毒廣告 ,對照作案主角之鄭博勛經法院另案判處罪刑,獲有宣告附 條件緩刑之寬典以觀,伊犯罪情節實較輕微,乃原判決就伊 所犯徒刑之宣告未諭知緩刑,有違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云云 。 三、惟緩刑之宣告,係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自由裁量之事項, 其所為是否宜暫緩執行之審斷,倘符合規範體系及目的,於 裁量權之行使無所逾越或濫用,即不得任意指摘而執為適法 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卷查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意旨,僅謂 第一審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刑為違誤,且請求從 輕量刑云云,對於第一審判決敘明略以:上訴人曾因詐欺案 件,經判決論處罪刑並諭知緩刑之前科,復故意再犯本案指 示鄭博勛共同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之罪行,對於國民健康造 成潛在之危害,衡酌刑罰之特殊及一般預防需求,認其所受 宣告之刑並無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之情形,乃不為緩刑之諭知 等旨,並未有任何之指摘。原判決認為第一審判決之量刑並 無違法或不當,因而予以維持之論斷,核未逾越法律授權之 界限與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 形,且未一併諭知緩刑,其屬原審得自由裁量之事項,於法 尚無不合。又揆諸刑事訴訟法第310條第5款關於有罪判決書 經宣告緩刑者應記載其理由之規定,若不諭知緩刑而未說明 其理由者,自難謂為違法。上訴人上訴意旨並未依據卷內資 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法或明顯不當之情形,徒執前 揭泛詞,就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顯不 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諸首揭規定及 說明,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98-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偽造文書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94號 上 訴 人 王致傑(原名王洛揚) 上列上訴人因偽造文書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9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上訴字第3179號,起 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緝字第57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 之推理作用,認定上訴人王致傑有如其事實欄二之㈠、㈡、三 、四之㈡所載,分別變造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 蕭冠中名義之公證書、財政部中區國稅局民權稽徵所名義之 函文,並持以行使向古淑華、洪顯榮及孫大益詐欺取財共4 次之犯行,因而維持第一審均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處 行使變造公文書共4罪刑(兼論以普通詐欺取財罪),且合 併定應執行刑,及就上述事實欄二之㈡、四之㈡所示犯行諭知 相關沒收暨追徵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對於此部分在第二 審之上訴;另撤銷第一審關於就上述事實欄二之㈠、三所示 犯行諭知沒收暨追徵部分之判決,改判諭知相關之沒收暨追 徵,已詳述其憑據及理由。 二、上訴人不服原判決而提起「刑事聲明上訴狀」及「刑事上訴 理由狀」,僅泛稱就偽造文書判刑(即如原判決附表編號2 至4、6所示)之部分有意見,請准許上訴云云,並未具體指 出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情形,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 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其行使變造公文 書罪部分之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又上 訴人前揭行使變造公文書重罪部分之上訴既皆從程序上駁回 ,則與之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各該普通詐欺取財輕罪部分 ,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修正前為第4款)所 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復無同條項但書規定之例 外情形,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併為實體之審理,該部 分之上訴同非合法,亦俱應從程序上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94-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202號 上 訴 人 陳美秀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9月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989號, 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1043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 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 上之程式,予以駁回。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 審法院之推理作用,認定上訴人陳美秀有如其事實欄所載, 提供其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帳戶(下稱台新銀行帳戶)金融卡 暨密碼,幫助姓名不詳之某成年人,以如其附表所示方式對 李秀碧、石安傑、彭崇信及陳學澧(下稱李秀碧等人)詐欺 取財,並助益掩飾、隱匿詐騙贓款去向暨所在之犯行,因而 為新舊法之比較後,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 處上訴人幫助一般洗錢罪刑,且諭知罰金易服勞役折算標準 之判決,已詳敘其憑據及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其不慎遺失背面記載密碼之本案台新 銀行帳戶之金融卡,且發現遺失後即報案,並非基於自由意 思主動交付帳戶金融卡暨密碼予詐欺集團牟利,原審未審酌 其確實有記載密碼於金融卡背面之習慣,業經當庭勘驗查證 屬實,暨證人即其配偶林財山所證其在賣場掉落錢包等有利 證據,復查無有何提供本案帳戶以獲利之犯罪動機,遽認其 基於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交付前揭帳戶金融卡供詐欺集團 使用,有理由不備之違誤。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復已敘明取捨證據之心證理由者 ,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原判 決認定上訴人確有本件幫助一般洗錢犯行,已於其理由內敘 明略以:上訴人對於李秀碧等人被詐騙致將不等款項匯入本 案台新銀行帳戶內,旋遭提領等情不爭執,核與證人即被害 人李秀碧等人證述之受害情節相符,復有相關詐騙對話擷圖 、轉帳或匯款明細,及上訴人台新銀行帳戶基本資料暨交易 明細等證據資料足憑,堪認屬實。又敘明詐欺集團為確保取 得犯罪所得,當以可操控之金融帳戶作為收款工具,無使用 他人遺失之帳戶作為人頭帳戶之理,參以上訴人之智識程度 及社會生活經驗,對任意提供金融帳戶等資料予素不相識之 人,極可能被利用作為財產犯罪及不明金流掩飾、隱匿之洗 錢工具應有預見,率予提供帳戶資料,容任犯罪結果之發生 ,具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應論以該罪名之幫助犯各情, 並指駁說明上訴人在原審所為如其前揭上訴意旨所示之辯解 ,暨其餘辯詞何以不足採信之理由。核其採證認事,尚無違 經驗、論理及相關證據法則,亦無所指理由欠備之違法可言 。上訴人上訴意旨無視原判決明確之論斷與說明,仍執其不 為原審所採信之相同陳詞,再為單純事實之爭辯,無非係對 於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顯與法律規定 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依首揭規定及說 明,其幫助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 予駁回。又上訴人前揭幫助一般洗錢重罪部分之上訴既從程 序上駁回,則與之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幫助普通詐欺取財 輕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 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復無同條項但書規定之例外情形, 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併為實體之審理,該部分之上訴 顯非合法,同應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202-20250206-1

台聲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23號 聲 明 人 呂僑洲 上列聲明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 113年8月7日駁回其再抗告之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1288號), 聲明不服,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本件聲明人呂僑洲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 件,既經本院裁定將其再抗告駁回,復以「刑事抗告聲明異議狀 」名義具狀聲明不服,殊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聲-23-20250206-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95號 上 訴 人 何欣懌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9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140號, 起訴案號: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2647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 之推理作用,並引用第一審判決書所記載之事實、證據及理 由,認定上訴人何欣懌有如其附件即第一審判決犯罪事實欄 一之㈠、㈡所載之犯行,因而維持第一審論處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共2罪刑(其中上開犯罪事實一之㈡所示部分,兼想像 競合犯一般洗錢罪),且合併定應執行刑之判決,駁回上訴 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憑據及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稱:原判決維持第一審科刑判決之認事用 法尚有違誤云云,並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 何違背法令之情形,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 之形式。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 程式,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2025-02-06

TPSM-114-台上-795-2025020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