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楊智勝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1-22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38號 上 訴 人 彭芳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8月2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916號,起 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6600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維持第一審論處上訴人彭芳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 刑及為相關沒收宣告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併 引用第一審判決書之記載,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 由。 三、被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之理由不到庭者,得不待其陳述, 逕行判決,刑事訴訟法第371條定有明文。上訴意旨雖以: 上訴人提出之診斷證明書(記載其有○○○病、○○病),可證 明其於民國113年8月7日確因生病無法返臺開庭等語。惟查 上訴人縱有慢性病,亦與其能否到庭無必然關係。且原審法 院已按上訴人當時之住所(戶籍地址)合法送達113年8月7 日審判程序之傳票(同年7月1日寄存送達於中福派出所), 上訴人遲至同年8月6日下午才致電原審法院表示其因嚴重感 冒無法自大陸地區返臺,亦未提出相關請假證明資料,有原 審法院送達證書及公務電話來電紀錄表在卷可稽。原審法院 認上訴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而不待其陳述, 逕行判決,於法並無不合。執此指摘,顯非上訴第三審之適 法理由。     四、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綜 合判斷上訴人之自白、證人即購毒者林清愷之證述及卷附通 訊監察譯文等相關證據資料,認定上訴人確有本件販賣第二 級毒品犯行。並敘明:上訴人之自白,如何與事實相符,為 可採信。所為論列說明,與卷證資料悉相符合,亦不違反經 驗、論理法則。上訴意旨以:原判決認定其以新臺幣5千元 ,販賣1公克之甲基安非他命,與行情不符。其因不懂臺灣 法律,羈押期間律師要其承認,其才認罪。傳喚林清愷到庭 與其對質,可證其所言屬實等語。核係對原審採證、認事之 職權行使及於判決無影響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而為事實 上之爭辯,並非適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25

TPSM-113-台上-4938-20241225-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45號 上 訴 人 李侑哲 選任辯護人 郭子揚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7月25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261號,起 訴案號: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4190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維持第一審論處上訴人李侑哲犯販賣第二級毒品 罪刑及為相關沒收宣告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 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三、證人之陳述前後稍有不符或相互間有所歧異,究竟何者為可 採,事實審法院非不可本於經驗法則,斟酌其他情形,作合 理之比較,定其取捨。若其基本事實之陳述與真實性無礙時 ,仍非不得予以採信,非謂一有不符或矛盾,即認全部均為 不可採信。又購毒者關於被告販毒之指證,固須有補強證據 以擔保其真實性,惟此項補強證據不以證明販賣毒品犯罪構 成要件之全部事實為必要,無論是直接證據、間接證據,或 係間接事實之本身即情況證據,只須與購毒者之指證具有相 當之關聯性,經與購毒者之指證綜合判斷,已達於通常一般 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者,即足當之。至證據 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無違 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  ㈠原判決綜合判斷證人即購毒者江秉叡之證述、上訴人關於收 受江秉叡匯款新臺幣(下同)9千元後,交付江秉叡第二級 毒品甲基安非他命3公克之供述、卷附上訴人與江秉叡之通 訊軟體Line、Telegram對話紀錄擷圖及上訴人之國泰世華商 業銀行帳戶(下稱本案銀行帳戶)交易明細等相關證據資料 ,認定上訴人確有本件販賣第二級毒品犯行。並敘明:江秉 叡之證詞,何者可採,何者不可採。上訴人接受江秉叡購買 毒品之要約,向江秉叡收取價金並交付毒品,其係基於賣方 地位,自主決定毒品交易地點、價格,完成自身與江秉叡之 毒品交易,並阻斷江秉叡與上游交易之聯絡管道,此與居間 代購之情形不同。江秉叡協助上訴人叫車、上訴人遺失錢包 及上訴人自陳案發後有退款等情,均不足為有利於上訴人之 認定。上訴人具有營利之意圖。上訴人所為:其在飯店拿8 千元給上游,取得甲基安非他命3公克,翌日在住處將甲基 安非他命交給江秉叡,並告知要退差價1千元,但因遺失錢 包,無法馬上給錢。其無營利意圖,僅係幫助江秉叡施用毒 品之辯解,如何不足採納等由甚詳。所為論列說明,與卷證 資料悉相符合,亦不違反經驗、論理法則。   ㈡上訴意旨仍執前詞,另以:由上訴人與江秉叡之對話紀錄及 江秉叡之證詞,可知江秉叡主動詢問其有無毒品管道後,其 表示可代向上游購買甲基安非他命,並由江秉叡代為叫車前 往飯店購毒。其向江秉叡預收9千元,上游只收8千元,其欲 將多收之1千元退還江秉叡,但因錢包遺失無法返還。其取 回錢包後,因江秉叡不便外出,其將1千元放在江秉叡住處 信箱。其係受江秉叡委託向他人購毒,並無營利意圖,僅成 立幫助施用第二級毒品罪。原判決一面認定江秉叡關於毒品 交易過程之證述,具有高度憑信性。一面認定江秉叡關於上 訴人將1千元放在江秉叡住處信箱之證述,係迴護上訴人之 詞。未採納江秉叡有利於其之證詞,不但違反經驗、論理法 則,並有理由前後矛盾之違誤。再者,原審未調查江秉叡曾 否提供銀行帳戶予上訴人匯款,僅以其得以匯款方式返還多 收之1千元,遽認其將現金放在江秉叡住處信箱之辯解與常 情不符,不但違反刑事訴訟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並有應於 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法等語。  ㈢惟查:原審本於採證之職權行使,就江秉叡之證言,參酌卷 內相關證據資料,予以取捨,為證明力之判斷,並無上訴意 旨所指理由矛盾之違法情形。又原判決已敘明如何依憑上訴 人之供述及本案銀行帳戶之交易明細,認定上訴人於原審所 為雖有使用網路銀行,但當時餘額不足才給江秉叡現金之辯 詞,與常情不符,不足採信之理由。此部分事證已臻明確, 原審未再為無益之調查,尚非調查未盡。其餘所述,核係對 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原判決已說明及於判決無影響 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或持不同之評價,而為事實上之爭辯 ,俱非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四、其餘上訴意旨,經核亦係就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原 判決已說明或於判決無影響之事項,依憑己意指為違法,或 為事實之爭辯,均與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不合。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25

TPSM-113-台上-4945-20241225-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52號 上 訴 人 葉柏凱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7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332號,起 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8964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葉柏凱有如其事實欄所載之犯行明確, 因而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改判仍論處上訴人販賣第二級 毒品共2罪刑及定應執行刑,並為相關沒收之宣告。已詳敘 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以:本件係因警員對李宗德實施監聽時,取得上 訴人涉嫌販賣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通訊監察內容,屬 「另案監聽」,違反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下稱通保法)第5 條第5項之「一人一票」原則,依通保法第18條之1第3項規 定,已不得採為證據。況警員取得另案監聽內容後,未依通 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但書規定,於7日內補行陳報法院並經 法院審查認可。本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765號 裁定並未處理「逾7日補行陳報法院」及「完全未補行陳報 法院」之爭點,原判決引用上開裁定為說明之依據,已有疑 義;縱原判決所據者為本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765號判決, 然該判決之法律意見為:「肆、惟按:……四、……。至若完全 未陳報該管法院,始有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之適 用」,亦即不得作為證據。本件另案監聽內容,依通保法第 18條之1規定既已不得採為證據,即無從依刑事訴訟法第158 條之4規定審酌。原審判斷後認有證據能力,顯有適用法則 不當及判決理由矛盾之違法等語。 四、本院按:  ㈠通保法第5條第4項規定,執行機關應於執行監聽期間內,每1 5日至少作成1次以上之報告書,或依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 之命提出報告。亦即執行機關於執行監聽期間負有期中報告 之義務。本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2943號裁定主 文宣示:「執行機關於執行通訊監察期間所作之期中報告書 ,陳報至該管法院時,如已逾15日之法定期限,或法官指定 之期日,均屬違反上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第4項期中報 告義務之規定。」、「執行機關違反……期中報告義務前,依 法監聽所取得之內容,具有證據能力;於違反期中報告義務 後至通訊監察期間屆滿前取得者,依該法第18條之1第3項規 定無證據能力,但執行機關於通訊監察期間已製作期中報告 書,僅逾期陳報至該管法院者,則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 規定,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認定之。」其裁 定理由內說明略以:通保法第18條之1第3項規定:違反第5 條規定進行監聽行為所取得之內容,於司法偵查、審判或其 他程序中,均不得採為證據。如無違反第5條規定進行監聽 之情事,自無該條項證據絕對排除規定之適用。期中報告義 務之規範目的,除屬外部監督機制,使法院得藉此審查有無 不應繼續執行監聽之情狀外,並促使執行機關儘速履行其自 我監督義務。通保法第18條之1第3項所稱「違反第5條規定 」,就違反期中報告義務而言,應為限縮解釋,僅於執行機 關在通訊監察期間完全未製作期中報告書,始實質違反期中 報告義務之規範意旨,其期限後監聽所得資料,方屬通保法 第18條之1第3項所規範「違反第5條規定」,不得採為證據 之範疇。至其他違反情狀,如執行機關業已製作期中報告書 ,僅陳報至該管法院有所遲延,尚難謂期中報告義務之立法 目的全然未獲落實。是執行機關違反期中報告義務,如於通 訊監察期間完全未製作報告書,依通保法第18條之1第3項規 定無證據能力;倘已製作,僅逾期陳報至該管法院者,應依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 衡維護認定之等旨。又於合法實施通訊監察期間,取得販賣 、運輸毒品予監察對象之上、下游,或與監察對象共犯上開 罪嫌之人之通訊監察內容,對該上、下游或共犯而言,是否 屬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所定之「其他案件」之內容?亦經 本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765號裁定作成統一法 律見解,採肯定意見,認與監察對象通話之他人,既非監察 對象,則其涉嫌任何罪名犯行之通話內容,對該上、下游或 共犯而言,均屬「另案監聽」所取得之內容。惟另案監聽與 惡意之非法監聽,性質上截然不同。前述情形之另案監聽所 得,既未擴大原監聽偵查之目的、範圍,不會使得本案監聽 成為另案監聽之託辭,尚不致造成本案監聽程序之濫用,並 不當然應依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前段之規定,絕對排除其 證據能力。受前揭大法庭裁定法律見解拘束之本院110年度 台上字第5765號判決因認:執行機關若已就包括另案監聽所 得在內之相關通訊資料,依通保法相關規定報由檢察官陳報 法院,雖就另案監聽所得部分,逾越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 但書所定「發現後7日內補行陳報法院」之陳報期間,惟因 同屬逾期陳報之類型,其證據能力有無之判斷,與本院已統 一之見解認為逾期陳報期中報告書至該管法院者,應依刑事 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 護予以認定之情形,法理相同,自應一體適用。至若完全未 陳報該管法院,始有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之適用 等旨。已就其所審理個案之情形,敘明另案監聽內容證據能 力之有無,應由法院權衡認定之。  ㈡至執行機關如取得另案監聽內容後,疏未依通保法施行細則 第16條之1第2項所定程序報由檢察官陳報法院審查認可者, 依前揭本院大法庭裁定、本院判決之相同一貫法理及基於下 列理由,仍非應予絕對排除而一律認無證據能力:通保法第 18條之1第1項規定就另案監聽內容之證據能力,係採「原則 排除、例外容許」之立法體例。另案監聽內容得作為證據之 要件有二,即實質要件係以「重罪列舉原則」(通保法第5 條第1項所列各款之罪),或非屬重罪但「與本案具有關連 性之犯罪」(輕罪)者為限,並輔以於發現後7日內補行陳 報法院審查認可為程序要件。於合法實施通訊監察期間,偶 然取得販賣毒品予監察對象之上游之通訊監察內容(即通保 法第18條之1第1項所定其他案件之內容),並未逸脫通保法 所規範之通訊本質範圍,擴大侵害對話者之隱私合理期待。 如不問執行機關違反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之情節如何,均 予以絕對排除其證據能力,有害於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之維 護。上開通保法條文之規範目的係為保障人權,避免執行機 關濫權監聽後,將監聽內容挪作他用。關於另案監聽內容是 否符合上開實質要件之判斷,純然為對於通訊內容之判別而 已,在非屬惡意監聽的前提下,原不具由核發本案通訊監察 書之法官先行審查之急迫性,且論理上執行機關就另案監聽 內容既已作成譯文,由審理該案之法院於賦予當事人陳述意 見之機會後,實質判斷其證據能力之有無,更符合正當法律 程序。另案監聽內容既源自合法之本案通訊監察,取得過程 合法,亦符合通保法之重罪實質要件,且與本案通訊監察具 客觀關連性,如執行機關已於執行通訊監察期間內製作期中 報告書,將另案監聽內容陳報至該管法院,復於監察通訊結 束時製作通知受監察人報告書,履行其自我監督義務,並未 蓄意規避外部監督,僅疏未依通保法及施行細則相關規定程 序報由檢察官陳報法院審查認可,尚難謂通保法第18條之1 第1項之規範目的全然未獲落實。於此情形,另案監聽內容 有無證據能力,即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審酌認定 之(本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398號判決意旨參照)。 五、經查:   ㈠本件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署)前以李宗德涉 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對李宗德(監察對象)使用之門號, 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聲請監聽,經該院法 官核發通訊監察書,執行機關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八德分局( 下稱八德分局)於執行監聽期間內有製作期中報告書,將連 同本件上訴人販毒予李宗德有關之通訊監察譯文(即另案監 聽內容)陳報至桃園地院,復於通訊監察結束時製作通知受 監察人報告書,將上開通訊監察譯文報由桃園地檢署陳報該 院,惟疏未依通保法施行細則第16條之1所定程序報由檢察 官陳報桃園地院審查認可等情,業經八德分局承辦警員黃培 智於第一審證述屬實,有其出具之職務報告、桃園地院之通 訊監察書可稽,並經原審向該院調取相關通訊監察案件卷宗 確認無誤。依前揭說明,該另案監聽內容有無證據能力,自 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審酌認定。原判決已敘明: 本件偵查機關對李宗德實施通訊監察,無意聽得上訴人販賣 毒品予李宗德之資訊,審酌上訴人受侵害之通訊內容,僅與 毒品交易之不法行為有關,未涉其他私密談話,秘密通訊自 由受侵害之程度非深,且不論偵查機關是否於7日內向法院 陳報,均不致使其受害程度擴大。參以黃培智證稱:其監聽 完後旋調取監視器,判別嫌疑人之身分,當時對法規尚非熟 悉,忘記陳報等語,足認司法警察係因不熟悉法律而疏未報 請法院審查,並非故意不為,實務上並因此種監察所得係屬 本案監聽或另案監聽,甫經本院刑事大法庭作成裁定統一法 律見解,足徵司法警察非屬惡意,欠缺抑制違法偵查意圖之 必要性。販賣毒品係重罪,影響治安非輕,乃通保法所定得 實施通訊監察之犯罪,執行機關如依法定程序陳報,法院尚 無不予審查認可之理等情,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權 衡結果,因認本件與上訴人有關之通訊監察內容有證據能力 等旨。經核尚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有適用法則不當 及理由矛盾之違法,殊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㈡核發通訊監察書之功能主要在於界定通訊監察活動實施之對 象(人)、標的(通訊設備)與客觀事實的範圍,以為令狀 保障附著之依據。通保法第5條第2項、第5項分別明定通訊 監察書之聲請應記載同法第11條之事項,及通訊監察書之聲 請,應以單一監察對象為限。旨在藉由具體特定執行通訊監 察之對象、涉嫌之犯罪事實,及相關工具設備等,以初步界 定實施監聽之主觀及客觀範圍,且多數監察對象不得共用一 張通訊監察書,應嚴守「一人一票」原則。至通訊監察聲請 書內縱已敘明監聽範圍包括「監察對象之上、下游或共犯等 與販運毒品有關之對話」,惟法院既應依「一人一票」原則 核發通訊監察書,則本案監聽之範圍,自不及於原核准進行 監聽之監察對象以外之人,監察對象之上、下游或共犯等與 販運毒品有關之對話,仍屬另案監聽範疇。前揭「一人一票 」原則係對通訊監察書之聲請、核發所為之限制,並非意指 在監聽時不能取得其他案件之內容。於合法監聽情形下之另 案監聽所得,並不當然應依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之規定排 除其證據能力。本件執行機關係於執行本案監聽過程中,發 現取得其他案件之內容,並無違反「一人一票」原則之可言 ,該原則重在監聽對象與範圍之界定,或涉及本案監聽概念 範圍之判斷,惟與另案監聽內容有無證據能力,並無直接關 係。執此指摘,仍非適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 六、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4-12-25

TPSM-113-台上-4952-20241225-1

台聲
最高法院

誣告等罪聲請法官迴避聲明不服並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聲字第281號 聲 明 人 張芝菡 上列聲明人因反訴誣告等罪聲請法官迴避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 國113年11月13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2058號) ,聲明不服並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本件聲明人張芝菡因反訴誣告等罪聲請法官迴避 案件,提起抗告,經本院裁定駁回後,復具「刑事異議狀」,聲 明不服並聲明異議,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4-12-25

TPSM-113-台聲-281-20241225-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32號 上 訴 人 張廣眞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 雄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29 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9485、16688 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張廣真有如原判決事實欄( 下稱事實欄)所載販賣第二級毒品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 審此部分科刑判決,改判仍論處上訴人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刑 ,並為相關沒收之宣告;另維持第一審諭知上訴人其餘被訴 部分無罪之判決,駁回檢察官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此部 分未據檢察官提起上訴,非本院審理範圍)。已詳敘其調查 、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購毒者 與販毒者,係屬對向犯罪之結構,購毒者對於販毒者而言, 為對向犯證人,並有可因供出毒品來源以獲邀減刑寬典之利 害關係,亦為目的性證人,其所為證述,固不得作為認定販 毒者犯罪之唯一證據,而須以補強證據證明其確與事實相符 。所謂補強證據,其所補強者,不以事實之全部為必要,祇 須因補強證據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結果,依社會通念,足使 犯罪事實獲得確信者,即足當之。   本件原判決綜合上訴人部分之供述、證人鍾俊麟(購毒者) 之證述及卷內相關證據資料,相互勾稽結果,分別定其取捨 資為判斷,憑為認定上訴人確有於民國112年3月7日19時45 分許,在其位於○○市○○區○○路0○00號對面鐵皮屋之居所內, 以新臺幣(下同)2,500元之價格,販賣第二級毒品甲基安 非他命1包予鍾俊麟之犯罪事實,已記明所憑證據及認定之 理由。復對於上訴人主觀上如何具有販賣毒品營利之不法意 圖,亦論述綦詳。並就上訴人否認犯行所為之辯詞,如何不 足採信之理由詳予論駁。原判決既係綜合調查所得之各直接 、間接證據,本於事實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推理作用, 予以判斷而為認定,並未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亦非僅 因上訴人辯解不足採而為其有罪之認定,核與證據法則無違 。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明白論斷於不顧,以鍾俊麟證述前後矛 盾,且卷內證據亦不足以補強鍾俊麟所述屬實,原審僅因上 訴人辯解前後不一,反推其有本件犯行,指摘原判決有悖於 證據法則等語。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及原判決已 說明論斷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指為違法,顯非合法之第 三審上訴理由。 四、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 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 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 裁量之事項。原判決已敘明上訴人並無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 酌減其刑之情形,更無依憲法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13號判 決意旨減輕其刑之理由,係就本件屬其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 ,無違法可言。上訴意旨以:上訴人本件縱使有罪,依原判 決認定上訴人販賣之對象僅1人、販毒金額僅有2,500元,並 非販毒之中、大盤商,原判決未斟酌上情,未適用上開規定 顯有違誤,請考量其已年逾六旬,身體狀況不佳,依上開規 定酌減其刑等語。核係對原審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及原判決 已斟酌說明之事項,依憑己見而為指摘或請求酌減其刑,難 認係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2024-12-25

TPSM-113-台上-4932-20241225-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434號 再 抗告 人 吳昱辰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高雄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1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 字第396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吳昱辰因犯加重詐欺等罪,經判處如 其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規定,第一審依檢 察官聲請,審酌所犯均係詐欺犯罪、犯罪時間密接程度及其 人格特性等情狀,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6月,既在附表各 刑中之最長期以上,部分原定應執行刑與他刑合併之刑期以 下,並未逾法律規定之界限,亦無濫用裁量權情形,並無違 法或不當。而駁回其抗告。尚無違誤。 二、再抗告意旨略以:再抗告人僅國中畢業,家境清寒,父親已 過世。其於服刑期間參加技能訓練課程,有教化可能性。第 一審所定應執行刑過重,請審酌其犯後態度良好及家庭經濟 情況,參考黃榮堅教授之見解,從輕定刑等語。 三、惟查:第一審所定應執行刑,合於法律規定之外部性界限, 亦未逾裁量之內部性界限或違反比例原則。又學者見解僅 供參考,並無拘束力。至再抗告人之犯後態度及家庭經濟狀 況,亦不影響本件定應執行刑。再抗告意旨是對法院定應執 行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依憑己意而為指摘,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25

TPSM-113-台抗-2434-2024122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390號 抗 告 人 簡宗廷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0月24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2174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簡宗廷因犯如其附表編號1、2所示 2罪,先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在案。原審審核後,認檢察官聲 請定應執行刑為正當,並審酌抗告人各罪之犯罪類型、侵害 法益之程度、犯罪時間間隔等情狀,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 比例原則、行為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暨抗 告人就本件應執行刑表示之意見,綜合為整體非難評價後,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從形式上觀察,並未踰越法律授與 裁量權之目的,亦無顯然違反衡平原則之裁量權濫用可言, 尚不悖乎定執行刑之恤刑目的。於法並無不合。 二、抗告意旨引用關於定應執行刑之學者見解,並援引其他定應 執行刑之案例,主張:定應執行刑應依據憲法第23條之平等 原則、比例原則,並受法律之內部及外部界限拘束;數罪併 罰與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不同,刑法廢除連續犯後,於定 應執行刑時,應依內部界限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之理 念為之,並以導正、教悔觸法者為最初衷目的;本件所定應 執行刑過於苛重,請求重新裁量,使抗告人有改過自新的機 會,以便及早回歸社會,並與家人團聚等語。 三、惟查:原裁定所定應執行刑,既合於法律規定之外部性界限 ,又較裁判宣告之刑的總和為少,亦未逾裁量之內部性界限 或比例原則,尚難指為違法或不當。學者就定應執行刑問題 所表示之意見,雖可供法院審判上之參考,但無拘束法院裁 判之效力,尚不得執以指摘原裁定不當。至抗告意旨所述他 案之定應執行刑情形,因個案情節不同,難以比附援引。抗 告意旨前揭指摘,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鄧振球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2024-12-25

TPSM-113-台抗-2390-20241225-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3057號 上 訴 人 FUKUNAGA YOSHITOM0 (中文姓名福永義知) 選任辯護人 王世平律師 上 訴 人 袁崇哲 男民國69年8月31日 上列上訴人等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2年3月22日、同年5月31日第二審判決(110年度上訴字第3445 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5年度偵字第6123、22583 號,106年度偵字第3668、5018、7918、9805、25533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貳、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FUKUNAGA YOSHITOMO(下稱福永 義知)有其於民國112年3月22日宣示之判決(下稱原判決㈠ )事實欄一、二;同年5月31日宣示之判決(下稱原判決㈡) 事實欄;上訴人袁崇哲有原判決㈠事實欄二、三所載之各犯 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福永義知犯(103年6月18日修 正公布前之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下稱詐欺取財) 及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部分之科刑判決;福永義知、袁崇 哲(下稱上訴人2人)如原判決㈠事實欄二所示之犯罪所得, 諭知不予沒收部分,改判:一、就福永義知所犯如原判決㈠ 事實欄一之㈠、㈡所示部分,依想像競合關係,從一重論處其 共同犯行使偽造準私文書(尚犯詐欺取財、無故入侵他人電 腦)共2罪刑。二、就福永義知所犯如原判決㈡事實欄所示部 分,變更檢察官起訴書所引刑法第216條、第215條之起訴法 條,並依想像競合關係,從一重論處其填製不實會計憑證( 尚犯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罪刑。三、諭知上訴人2人相 關沒收、追徵。另維持第一審關於:一、上訴人2人所犯如 原判決㈠事實欄二所示部分,變更檢察官起訴書所引詐欺取 財之起訴法條,並依想像競合關係,從一重論處其2人犯(1 03年6月18日修正公布刑法第339條之4第2款)三人以上共同 詐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尚犯無故入侵他人電腦、無故變 更他人電腦之電磁紀錄、行為時洗錢防制法第11條第2項之 洗錢)罪刑。二、袁崇哲所犯如原判決㈠事實欄三所示部分 ,變更檢察官起訴書所引詐欺取財之起訴法條,並依想像競 合關係,從一重論處其加重詐欺(尚犯無故入侵他人電腦、 行使偽造準私文書)罪刑之判決,駁回上訴人2人此部分在 第二審之上訴。已載敘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各 該犯罪事實之理由。所為論列說明,悉與卷證資料相符,並 不違反經驗及論理法則,亦無證據調查未盡、判決不載理由 或理由矛盾之情形。 參、採證認事,係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其對證據證明力所為之判 斷,如未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復已敘述其憑以判斷之 理由,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 一、原判決㈠關於事實欄一之㈠部分  ㈠原判決㈠係綜合福永義知之部分供詞、證人蕭鈺璇(被害人) 等人之證言、蕭鈺璇所提供電子郵件、香港註冊成立之GRAP E CITI HOLDING LIMITED(下稱GRAPE公司)向臺灣渣打國 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渣打銀行)申請帳戶(下稱 GRAPE公司帳戶)之開戶資料、交易往來明細等證據資料, 詳敘憑以認定福永義知與陳俊華、自稱「JOE」(下稱JOE) 之成年男子及所屬駭客集團成員共同行使偽造準私文書之犯 意聯絡,推由福永義知及陳俊華依JOE之指示成立GRAPE公司 ,並將GRAPE公司帳戶資料提供給JOE及其所屬駭客集團成員 ,由JOE等人以不詳方式入侵興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興瀚公司)之電子郵件伺服器系統,獲悉興瀚公司有與伊朗 籍客戶Paya Electrinics Complex(下稱Paya公司)進行交 易,交易金額為美金2萬2,635元,擅自利用興瀚公司不知情 之業務人員蕭鈺璇所使用該公司電子郵件信箱帳號「sh@sal ecom.com.tw」,偽以蕭鈺璇名義寄發要求匯款至GRAPE公司 帳戶之虛偽內容電子郵件予Paya公司,而行使偽造準私文書 ,致Paya公司之承辦人誤信該電子郵件內容為真實而陷入錯 誤,依該不實電子郵件內容指示匯款美金2萬2,550元至GRAP E公司帳戶,並足生損害於興瀚公司及蕭鈺璇等情之依據及 理由。併就福永義知所為:其不知道是誰匯款美金2萬2,550 元至GRAPE公司帳戶;其係與JOE合作進行代購,但GRAPE公 司帳戶並未借予JOE使用,該筆匯款也與JOE無關,其之後有 向銀行表示要退回該筆匯款,但銀行未處理等語之辯解,認 不足採信,亦依調查所得予以指駁。  ㈡原判決㈠已說明其認定本件GRAPE公司設立及申辦GRAPE公司帳 戶,如何係出於交予JOE供收取不明款項之用,且福永義知 與陳俊華均有參與本件犯行,並屬共犯關係;福永義知於警 詢時所稱GRAPE公司帳戶,係指在渣打銀行申辦之帳戶之所 憑及理由。另本於採證職權之行使,敘明福永義知於101年1 0月31日Paya公司款項匯入後,不再出面提領等情,如何不 足為福永義知有利認定之理由。核屬其審酌全般證據資料, 本於確信所為之判斷。原審以事證已臻明確,未再就:1、 福永義知在臺灣何時取得居留證;2、渣打銀行有無紀錄福 永義知要求退回Paya公司匯入美金2萬2,550元之資料,該銀 行對於該筆款項如何處理等節,進行無益之調查,並無證據 調查未盡之違法。福永義知上訴意旨執此所為指摘,並非第 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二、原判決㈠關於事實欄一之㈡部分  ㈠原判決㈠係依憑福永義知之部分供詞、證人ATOYEBI ABOSEDE MOROMOKE(被害人)等人之證言、汶萊註冊成立之FINGRO H OLDINGS INC.(下稱FINGRO公司)向臺灣星展商業銀行股份 有限公司申請帳戶(下稱FINGRO公司帳戶)之開戶資料、交 易往來明細、匯款水單及電子郵件等證據資料而為論斷。詳 敘憑以認定福永義知如何與陳俊華,依JOE指示,申辦FINGR O公司帳戶,嗣由JOE等人以不詳方式入侵大陸地區安平縣天 澤金屬製品有限公司(下稱天澤公司)之電子郵件伺服器系 統,獲悉天澤公司有與奈及利亞籍客戶Elite Stores Niger ia Ltd.(下稱Elite公司)進行交易,Elite公司已支付訂 金美金6127.5元,即利用與天澤公司聯絡人Matt JIN所實際 使用電子郵件信箱帳號「tianzerme0000000hoo.cn」相類似 之電子郵件信箱帳號「tianzenme0000000hoo.cn」,擅自以 天澤公司Matt JIN名義寄發內容為交易貨物已經寄出,要求 匯款至FINGRO公司帳戶之電子郵件予Elite公司,而行使偽 造準私文書,致Elite公司負責人ATOYEBI ABOSEDE MOROMOK E誤信該電子郵件內容為真實而陷入錯誤,先後4次匯款共計 美金3萬6千元至FINGRO公司帳戶內,足生損害於天澤公司及 Matt JIN等情,已該當於行使偽造準私文書罪構成要件之理 由甚詳。就福永義知所為其於101年間結識拉脫維亞籍友人 「JANIS STRELITS(下稱JANIS)」,JANIS向其表示其外國 客戶有「聚水閥」需求,而向其訂貨,其於101年8月11日攜 帶貨物至香港交予JANIS,並告知JANIS有關FINGRO公司帳戶 以供匯入貨款,其後FINGRO公司帳戶收到上開款項,其以為 就是聚水閥之貨款,不知Elite公司與JANIS間有何關係或糾 紛,FINGRO公司確有營運等語之辯解,認不足採,予以論述 。  ㈡福永義知上訴意旨仍執其於原審之上開辯解,主張:FINGRO 公司帳戶收到的美金,是與JANIS交易之貨款;其於偵查中 未提及與JANIS之交易,乃因檢察官並未詢問該帳戶收到匯 款之原因事實;其為了節省稅金,親自攜帶貨品交給JANIS 等語,指摘原判決違法。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 及原判決已經審酌、說明之事項,持憑己見而為指摘,核與 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三、原判決㈠關於事實欄二、三部分  ㈠原審認定上訴人2人有原判決㈠事實欄二所載之犯行,係綜合 上訴人2人部分之供詞、證人ESSRANI RAMESH KUMAR(被害 人)等人之證言、香港註冊成立之KOU YOUNG TRADING LIMI TED、YA KUANG LIMITED、貝里斯籍之PRIME GREAT LTD、澳 門籍之STEAM TECHNOLOGY LIMITED(下稱STEAM公司)登記 資料、相關帳戶交易往來明細、匯款水單、電子郵件截圖、 數位鑑識報告、電磁紀錄解析重點資料等證據資料而為論斷 。並說明:上訴人2人與陳俊任、陳俊華、JOE及所屬駭客集 團成員就加重詐欺、無故變更他人電腦電磁紀錄及洗錢之犯 行,如何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併就1 、福永義知所為:陳俊華是經營賭場的,其先前在香港為陳 俊華所救,陳俊華向其表示有澳門之客戶,可否幫忙借放在 其帳戶內,其便告知陳俊華STEAM公司帳戶及STEAM公司支票 帳戶,並將STEAM公司支票帳戶之支票簿交予陳俊華,其不 知會有誰匯款到STEAM公司支票帳戶,就巴基斯坦籍M.AMAR ENTERPRISES電子郵件伺服器遭入侵並竄改電子郵件內容, 致肯亞籍客戶GREEN BELT WAREHOUSE LIMITED(下稱GREEN BELT公司)負責人A.D.SANTUR因而陷入錯誤遭詐欺匯款等情 ,其皆不知悉;又在澳門自然人要有居留證才可以申請帳戶 ,公司部分要有特定的營業目的,其聚水閥公司有特定目的 ,在澳門有帳號,陳俊華才向其借這個帳號。但其借給陳俊 華是中國銀行的帳戶,實際上繼續使用的是華南銀行的帳戶 ;2、袁崇哲所為:其並非JOE之聯繫窗口,英文名字也非「 Michelle」,其於104年1月13日至16日、20日至23日與陳俊 華一同前往澳門,係前往陳俊華位於澳門之賭場進行博奕, 因當時客人眾多,陳俊華當時手上無足夠之現金,且無法離 開賭場,便持2張支票請其前往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兌領現金 ,再將領得款項交予陳俊華,以利陳俊華支付款項予客人, 不知開立該2張支票之公司為何,亦不知係GREEN BELT公司 負責人A.D.SANTUR遭詐騙後所匯入等語之辯解,認均不足採 ,亦依調查所得予以指駁。另本於採證職權之行使,敘明: 證人即共同正犯吳國疆於警詢、第一審具結時之陳述前後不 一,應以其於105年3月14日警詢及偵訊所稱陳俊任指示其自 行或帶同他人設立公司並開立帳戶後,再交予陳俊任使用等 情為可採;福永義知聲請再次傳喚吳國疆,以證明其與吳國 疆並無金錢及其他往來一節,並無調查必要等旨。所為論斷 ,並無不合。  ㈡原判決㈠理由欄貳、二、㈢之2引用福永義知於106年1月23日警 詢之供述,旨在說明福永義知確有將FINGRO公司帳戶交給陳 俊華,自己平日並未使用之事實,並未據以認定福永義知將 FINGRO公司帳戶交給陳俊華之後,即已脫離或未參與嗣後之 犯行。原判決㈠認定福永義知有其事實欄二所載與陳俊華等 人之犯行,並無判決理由矛盾或違反論理法則之可言。福永 義知執此指摘原判決違法,並非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  ㈢福永義知上訴意旨另以:其將STEAM公司於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申辦之帳戶帳號及支票簿,供作陳俊華賭場使用,不知後續 使用之情形,該帳戶與其自己仍持續使用之STEAM公司「華 南銀行澳門分行」帳戶不同,其與羅若愚通訊對話中提及之 STEAM公司帳戶即係指「華南銀行澳門分行」帳戶,原審逕 認其與本案贓款匯入STEAM公司「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帳戶 有關,不符經驗及論理法則,且有應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 、判決不載理由或所載理由矛盾之違法。係就原審採證認事 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己見而為指摘,核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㈣原審另認定袁崇哲有原判決㈠事實欄三所載之犯行,係綜合袁 崇哲、證人蔡長興(被害人)等人之證言、香港註冊成立之 CHENG YUI LIMITED、EDEN TECH TRADING LIMITED相關登記 資料、往來電子郵件、匯款水單、銀行開戶資料等證據而為 論斷。並說明袁崇哲與與陳俊華、JOE及所屬駭客集團成員 間,如何具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另就 袁崇哲所為其未參與本次犯行,不能僅以福永義知之證詞, 即行論罪等語之辯解,認不足採信,亦依調查所得予以指駁 。  ㈤原判決㈠係綜合調查所得之證據,本於事實審採證認事之職權 行使及推理作用,以本件事證明確,而為上訴人2人確有其 事實欄二;袁崇哲另有其事實欄三所載犯行之認定,均已記 明所憑之證據及理由。原判決㈠理由欄肆、四之㈢另說明本件 依公訴人所提證據,何以不足以證明福永義知有與袁崇哲等 人其事實欄三所示之犯行,應為無罪之諭知等旨,與其事實 欄二為福永義知有罪之認定,並無福永義知上訴意旨所指理 由矛盾之情形。又原判決㈠既非單憑福永義知不利於袁崇哲 之供述,即行認定袁崇哲之犯行,亦無袁崇哲上訴意旨所指 認定事實欠缺補強證據、判決不載理由及證據調查未盡之可 言。  ㈥共同正犯之成立,祇須具有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既不問犯 罪動機起於何人,亦不必每一階段犯行均經參與。其意思聯 絡,不以數人間直接發生者為限,間接聯絡者,亦包括在內 ,且不限於事前有所謀議,即僅於行為當時有共同犯意聯絡 者,仍屬之,而其表意之方法,亦不以明示通謀為必要,即 相互間有默示之合致,亦無不可。共同實行犯罪行為之人, 在合同意思範圍以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 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者,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 結果,共同負責。原判決㈠綜合卷內相關證據資料,本於事 實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推理作用,已說明袁崇哲於其事 實欄二部分如何與福永義知等人;事實欄三部分如何與陳俊 華等人,具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之理由甚詳。袁崇哲上訴 意旨以:原判決未釐清其究竟何時加入本件詐欺集團,亦未 查明有何事證證明其確實有參與竄改蔡長興之電子郵件信箱 帳號之行為等語,指摘原判決㈠就其事實欄二、三部分,認 定其為共犯,違反證據法則,且有理由不備、證據調查未盡 之違法。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及原判決已說明論 斷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任為爭執,難認屬上訴第三審之適 法理由。 四、原判決㈡部分   ㈠原判決㈡係依憑福永義知之部分供詞、FINGRO公司之COMMERCI AL INVOICE及卷內相關證據資料,而為福永義知確有原判決 ㈡事實欄所載犯行之認定。詳敘憑以認定福永義知為FINGRO 公司之負責人,明知該公司並未實際營運,卻將不實之事項 登載於該公司之COMMERCIAL INVOICE等情,已該當於填製不 實會計憑證罪構成要件之理由。就福永義知所為FINGRO公司 確有營運,且與JANIS交易,不知為何在陳俊任住處取得之 隨身碟內有其答辯狀所附之INVOICE證物檔案等語之辯解, 認不足採,予以論述。  ㈡福永義知上訴意旨以:其並無填製不實之FINGR0公司COMMERC IAL INVOICE等交易資料;偵查中之辯護人游孟輝律師雖當 庭陳稱相關「帳戶本來是準備要做生意設立的帳戶,但該帳 戶後來一直沒有使用」等語,惟游律師是其在臺灣桃園機場 遭逮捕時當日倉促委任,尚未瞭解案情;其確實有與JANIS 交易,於原審之答辯並無矛盾等情,指摘原判決違法。係就 原判決已說明論斷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而為爭執,難認屬 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肆、刑之量定,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原判決㈠就 福永義知所犯如其事實欄一之㈡所示部分,以行為人之責任 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規定之一切情狀(包括已與被害人 ATOYEBI ABOSEDE MOROMOKE達成和解,賠償美金1萬8千元) ,而為量刑(見原判決㈠第52頁)。經核並無違誤。福永義 知上訴意旨以:原判決㈠認定其有此部分之犯罪事實,卻對 其已給付和解賠償,隻字未提,即予量刑,有判決不載理由 之違法等語。顯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而為指摘,核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伍、上訴人2人其餘上訴意旨,則係就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 使及不影響原判決結果之枝節,持憑己見而為指摘,且重為 事實上之爭執,均非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陸、綜上,本件上訴人2人關於行使偽造準私文書、加重詐欺、 無故變更他人電腦之電磁紀錄、洗錢;福永義知關於填製不 實會計憑證部分之上訴皆違背法律上之程式,均應駁回。又 上開得上訴第三審罪名部分之上訴,既屬不合法從程序上駁 回,則與之有想像競合關係之詐欺取財、無故入侵他人電腦 、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部分(第一審亦為有罪之認定), 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第5款所列不得上訴第 三審法院之案件,本院自無從為實體上審判,應併予駁回。 又對於本案之判決提起上訴者,依刑事訴訟法第455 條之27 第1項前段規定,其上訴效力固及於以上訴人違法行為存在 為前提之第三人(參與人)相關沒收判決部分;但須其上訴 係合法時,始有效力相及之可言。查本件僅有上訴人2人對 原判決提起上訴,茲上訴人2人之上訴既不合法律上之程式 ,而應從程序上駁回,其上訴效力自不及於原判決關於諭知 第三人(即參與人即陳香穎、黃銹鎔、高珮瑜)不另為沒收 部分,故無須併列原審第三人(參與人)為本判決之當事人 ,併予說明。 柒、原審判決後,屬刑法加重詐欺罪特別法之詐欺犯罪危害防制 條例,業於113年7月31日制定公布,並自同年8月2日生效( 部分條文除外)。本件上訴人2人所犯如原判決㈠事實欄二所 載之加重詐欺部分,其等共犯獲取之財物雖已達新臺幣(下 同)500萬元,符合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3條前段所增 訂之條件規定,惟該規定係就刑法加重詐欺罪成立另一獨立 之罪名,屬刑法分則加重之性質,此為上訴人2人行為時所 無之處罰,並無新舊法比較之問題。至於袁崇哲所犯如原判 決㈠事實欄三所載之加重詐欺部分,袁崇哲沒有自首,且未 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自白,獲取之財物亦未達500萬元,不 符合其他加重詐欺手段,與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3條、 第44條規定之要件不合,不生新舊法比較之問題,亦無適用 該條例第47條減免其刑規定之餘地,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鄧振球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2024-12-25

TPSM-112-台上-3057-20241225-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381號 抗 告 人 曾啓維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8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447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曾啓維因犯加重詐欺等罪,經判處如其 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規定,而依抗告人請 求檢察官聲請,審酌其所犯各罪之類型、犯罪時間等情狀, 就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月,既在各刑中 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並未逾法律規定之界 限,亦無濫用裁量權情形。尚無違誤。 二、抗告意旨略以:原裁定所定應執行刑過苛,請審酌抗告人犯 罪動機、手段、行為態樣及人格特性等情狀,參考另案(本 院97年度台抗字第513號裁定等)及黄榮堅所著〈數罪併罰量 刑模式構想〉一文所載計算方式,定合適之刑期等語。 三、惟查:原裁定所定應執行刑,合於法律規定之外部性界限, 亦未逾裁量之內部性界限或違反比例原則。又個案裁量之情 節不同,難以比附援引,執為指摘原裁定違法、不當之論據 。另學者見解僅供參考,法院並不受其拘束。至抗告人之犯 罪動機、手段,於各罪量刑時已審酌,皆不影響本件定應執 行刑。抗告意旨是對法院定應執行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及 原裁定已斟酌說明之事項,依憑己意而為指摘。本件抗告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25

TPSM-113-台抗-2381-2024122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916號 抗 告 人 劉濬豪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14日駁回其聲請再審之裁定(113 年度聲再字第15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經前項裁定後 ,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 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第 3項及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同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 、第2款所謂原判決所憑之證物已證明其為偽造或變造者; 原判決所憑之證言已證明其為虛偽者,上開情形之證明,以 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 為限,同法第420條第2項亦有明文。因此,當事人若以上開 條款所示之事由聲請再審,須提出原確定判決所憑證物已經 證明為偽造、變造或原確定判決所憑之證言已證明其為虛偽 者,或其刑事訴訟程序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所致之 相關證據,始符合該條款所規定之要件,而得以據為聲請再 審之適法事由。又再審及非常上訴制度,雖均為救濟已確定 之刑事判決而設,惟再審係為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而設 之救濟程序,非常上訴程序則在糾正確定判決之法律上錯誤 ,如認確定判決有違背法令情事,則應依非常上訴程序循求 救濟,二者迥然不同。 二、本件抗告人劉濬豪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案件, 對於原審法院107年度上訴字第320號確定判決(下稱原判決 ),關於非法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改造手槍部分, 聲請再審。其聲請意旨如原裁定理由欄一所載。 三、原裁定就抗告人聲請再審所述,關於請求勘驗逮捕搜索之影 片部分,因與之前聲請再審之原因事實及證據同一,經原審 法院以109年度聲再字第31號裁定認其再審之聲請無理由予 以駁回,因認其此部分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另抗告人聲請 再審所述曾提出自行拍攝搜索影片之USB檔案部分,難認合 於同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要件,及其未依同條第2項之規 定,提出其所主張同條第1項第1款、第2款情形之證明,如 何不符合聲請再審之要件,至其所述關於訴訟程序違背法令 部分,則非循聲請再審以為救濟,因認其此部分再審之聲請 為無理由。乃依同法第433條前段、第434條第1項規定予以 駁回。已說明其駁回之法律依據及判斷之理由,經核於法無 違。 四、抗告意旨略以:本件為違法搜索,因此取得之證據及其衍生 證據應予排除,且原判決認定事實與供述證據不符,有新聞 及自攝影片可證,又抗告人此前聲請再審,有次未提出影片 ,另1次係法官認影片為自行拍攝,可見其有提出該影片等 語。 五、抗告意旨仍執與聲請再審之相同陳詞,泛詞指摘原判決採證 、認事有違背法令之情形,並以其主觀上自認符合再審要件 之說詞,就原裁定已說明論駁之事項,再事爭辯,顯不足採 。至抗告人於原審裁定後,始提出自由時報網路新聞1則, 既非其向原審聲請再審所提出之事證,當不得於抗告程序執 以指摘原裁定違誤。綜上,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2024-12-25

TPSM-113-台抗-1916-2024122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