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刑罰執行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31-240 筆)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017號 抗 告 人 葉瀚仁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8 月13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 第24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再審係為排除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制度, 其固有發現真實、追求正義之目的,但究係對確定判決而設 ,是其制度之設計必須調合法安定性與實體正義之平衡。而 法官就犯罪成立,乃至量刑之事實或證據,均有可能發生認 定錯誤之情形,就關於犯罪事實以外之量刑事實,因僅涉及 國家刑罰權如何行使之事項,不及於犯罪行為本身之評價, 若准予全部開啟再審,將過度動搖法安定性,故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發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須達到適 合改判為「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之再審目的者,始符合得開始再審之要件。其中「無罪」 及「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係針對「罪」之有無或變輕( 指較原判決所認罪名之法定刑為輕之相異罪名),涉及影響 犯罪事實真確與否;如與犯罪事實無關者,則僅以應受「免 訴」或「免刑」判決之再審目的為限。又所謂應受「免刑」 之依據,係指法律於相關犯罪法定刑之規定外,另設有「免 除其刑」或「減輕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規定,以調整原始法 定刑者而言。至於刑事實體法有關「減輕其刑」或「得減輕 其刑」之法律規定,抑或關涉刑法第57條各款所定科刑輕重 之標準,乃量刑問題,非屬法文所指罪名範圍,亦無依法諭 知免刑判決之可能,則不與焉。 二、本件抗告人葉瀚仁就原審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2547號加重 詐欺案件刑事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所示其附表一編 號5詐欺告訴人周淑美部分,聲請再審,其聲請意旨略如原 裁定理由欄一所載。原裁定對於抗告人前揭聲請意旨所述及 提出之證據資料,主張其於民國113年5月13日已與告訴人達 成和解,應有刑法第59條規定適用等旨,係就原確定判決之 量刑為爭執,無關犯罪事實及罪名之認定,與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符,因認本件聲請再審 ,為無理由,予以駁回。其聲請再審既經駁回,則停止刑罰 執行之聲請,亦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 三、抗告意旨置原裁定論斷於不顧,就原裁定已為論駁之事項, 任憑己意,爭執其再審之聲請符合再審事由,原裁定所持法 律見解錯誤,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等語,指摘原裁定不當, 揆之前揭說明,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其抗告意 旨另就聲請停止刑罰執行部分之指摘,亦失所附麗,併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何信慶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游巧筠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6  日

2024-11-21

TPSM-113-台抗-2017-20241121-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012號 抗 告 人 徐喬緯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9 月30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 第270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 ,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 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 第3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 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 立之事實、證據」。準此,依此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 體之新事實或新證據,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 利之全部卷證,予以判斷,而非徒就卷內業已存在之資料, 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加以指摘;如提出或主張之新 事實、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倘無法產生 合理懷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即無准 予再審之餘地。 二、本件原裁定略以:抗告人徐喬緯因加重詐欺案件,對於原審 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4765號確定判決(下稱原判決,經本 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862號判決,以抗告人之上訴不合法律 上程式,予以駁回),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第3項規定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其聲請意旨如原裁定 理由一所載,且提出所示之證據或聲請調查證據,欲證明凡 此單獨評價或與卷存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以動搖原判決 論罪之結果,據為新證據等語。經查:原判決依憑抗告人部 分不利於己供述、證人侯惟恩及何胤宏之證言、卷附抗告人 與詐欺集團成員某甲之對話紀錄等案內證據資料,認定抗告 人確有相關本案所指加重詐欺各犯行明確,論以所載罪刑, 已詳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各該犯罪事實之心 證理由,就抗告人於審理中否認犯罪之辯詞認非可採,亦依 調查所得證據指駁明確。並對再審意旨逐一載明:㈠所舉證 人侯惟恩警詢及第一審之證言、抗告人與某甲間之對話紀錄 ,於原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於卷內,業經原判決調查、斟酌, 並於理由說明其取捨、判斷證明力之論據,不符合新證據之 新穎性要件,況依對話紀錄所載之內容,並無抗告人所指向 被害人收取款項後即向某甲辭職退出之情形,自不足以推翻 原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㈡所提載有抗告人簽名及照片之 信用卡,雖未經原判決審酌判斷,惟與侯惟恩證稱所見信用 卡未有持卡人姓名等旨已有不符,縱與卷內證據綜合評價或 單獨評價,仍不足以動搖原判決所認定有罪之事實,不具確 實性;㈢就聲請調取抗告人之國內銀行帳戶交易明細,以證 明其未收取報酬,要與是否具加重詐欺不確定故意,係屬二 事,欠缺動搖原判決所認定事實之作用,如何無調查必要之 理由等各情。是以,原審業經調查審認,並記明其判斷理由 ,乃認本件聲請再審為無理由,因而駁回其再審及停止刑罰 執行之聲請,揆之首揭說明,經核並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所載各節,無非係以其主觀上自認符合前揭再審要 件之證據,就原裁定已論駁之事項,徒憑己意,任意指為違 法,或對於原判決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再為爭執,據以請 求撤銷原裁定而准其聲請再審,揆諸首揭說明,應認其抗告 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何俏美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鄭淑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0

TPSM-113-台抗-2012-20241120-1

台抗
最高法院

傷害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919號 抗 告 人 黃麗有 上列抗告人因傷害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23 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135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1)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受有罪判決之人 聲請再審所提出之新事實及新證據須具有「新規性」及「確 實性」,其中「新規性」之要件,採取以該證據是否具有「 未判斷資料性」而定;「確實性」重在證據之證明力,即具 備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 認定事實,二者應分別以觀,且先後層次有別,倘未兼備, 自無准予再審之餘地。判斷聲請再審案件之事證是否符合上 開要件,當以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為審查,尚非 任憑再審聲請人之主觀、片面自我主張,即已完足,如僅係 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 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 持相異評價,而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亦無法動搖原 確定判決之結果者,即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 (2)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第1項規定:聲請再審得同時釋 明其事由聲請調查證據,法院認有必要者,應為調查。是以 再審聲請人所提出或主張之新事實、新證據,若自形式上觀 察,核與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犯罪事實無所關聯,抑或無從 動搖該事實認定之心證時,當無庸贅行其他之調查,自不待 言。 二、原裁定略以:琔    ㈠本件抗告人即受判決人黃麗有因傷害案件,對原審法院112年 度上訴字第2252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其有罪部分 聲請再審,聲請意旨略如原裁定理由二所載。 ㈡原確定判決依憑抗告人之部分供述、告訴人馮美瑛之證述, 及第一審勘驗現場監視器錄影畫面之結果、抗告人之姐姐黃 麗蓉提出之手機錄影畫面截圖、告訴人之驗傷診斷書、急診 病歷等相關資料及其臉部受傷照片等證據資料綜合判斷後, 認定抗告人於民國110年1月26日20時53分47秒許,在其向告 訴人之母所承租之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XXXXXXXXXXXX7樓房 屋門口處,因告訴人詢問其是否為黃小姐及是否要搬走等事 宜,竟基於傷害之犯意,突以右手朝當時站在其對面、身體 左側斜靠在上址大門之告訴人左臉抓去並將之往後推,待告 訴人站穩身體往前時,抗告人又再次以右手將告訴人往後推 向樓梯間牆壁,致告訴人受有左側眼瞼及眼周圍區域鈍傷、 頭部鈍傷、左側眼結膜及角膜受損等傷害,因而維持第一審 所為關於論抗告人犯傷害罪,處拘役40日,並諭知易科罰金 折算標準之判決,而駁回抗告人之第二審上訴。已就何以認 定抗告人有傷害之犯意與犯行,否認犯行之辯解何以不可採 ,於理由內詳為指駁、論述明白,所為論斷有卷存事證足憑 ,採證認事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無違。  ㈢聲請再審意旨以:依告訴人於110年1月26日警詢(下稱第1次 警詢)時態度輕鬆自在及同年月28日警詢(下稱第2次警詢 )錄影之截圖照片,可見告訴人當時未受傷,原確定判決未 勘驗告訴人警詢影片,就此重要證據漏未勘驗與調查,有證 據調查未盡之違法,並提出告訴人第2次警詢錄影截圖(見 原審卷第31至35、89至95頁)為新證據。惟查:告訴人第1 次警詢錄影,業經原確定判決於第一審審理時勘驗並製作勘 驗筆錄及截圖,因影像模糊,看不清該名女子是否有受傷等 情,業經原確定判決說明,無從以之觀察告訴人受傷情形, 而無調查必要(見原確定判決第12、14至15頁)。再查抗告 人之本案第一審辯護人於第一審審理時並未請求調查、勘驗 告訴人第2次警詢錄影光碟,黃麗蓉於本案第二審審理時亦 自承影像模糊,均有原確定判決卷內資料可稽。而抗告人所 提出之原審卷附告訴人第2次警詢錄影截圖,固為未經原確 定判決審酌之新證據,然該截圖畫質不佳,告訴人左眼上方 又為頭髮瀏海陰影遮蓋,實無從以該錄影畫面截圖逕指告訴 人當時並未受傷。況告訴人已於110年1月26日案發當晚前往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該院病歷紀錄及診斷證明書,均記載告 訴人有左側眼瞼及周圍區域傷勢,並有告訴人於同年月27日 、28日上午自行拍攝之傷勢照片可佐,足見前開模糊之錄影 畫面截圖不足以推翻上開諸多顯示告訴人受有傷害之證據, 無論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認抗告人應受無 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堪認抗告人 聲請勘驗告訴人警詢錄影光碟顯無必要。至原確定判決如有 再審聲請意旨主張之應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法,亦屬 原確定判決是否違背法令之問題,應以非常上訴尋求救濟, 尚非再審之範疇。 ㈣聲請意旨另主張告訴人就傷勢部位之供述前後不一、病歷資 料與診斷證明書記載之內容明顯有間,勘驗筆錄記載與監視 器錄影畫面不符,否認有碰觸告訴人之眼睛、臉部等情,業 經原確定判決詳為說明論述,抗告人對於本案事證有何誤會 及所辯何以不可採之理由(見原確定判決第6至12、14至15 頁)。抗告人所提出之影像截圖,除上開新證據外,均為原 確定判決卷內已存在,並經審酌之事證,並非新事實或新證 據,其所執前開理由指摘原確定判決事實認定不當等語,僅 屬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行使,徒憑己意任意指摘,並 無可採。 ㈤綜上,本件聲請再審意旨所提之新事證,經單獨或與卷內已 存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以推翻或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 事實,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要件不符, 應予駁回,其再審之聲請既經駁回,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自 失所依據,亦應併予駁回。 三、抗告意旨仍執陳詞,略以:告訴人前後指述不一、監視器錄 影畫面截圖清楚看到抗告人未碰到告訴人的臉,已於原確定 判決審理時要求調查證據及撥放告訴人第2次警詢影片證明 ,請求以慢速勘驗本案大樓走道影片及撥放第2次警詢影片 等語。 四、惟查,原確定判決第一審勘驗本案房屋大門外監視器錄影畫 面顯示,110年1月26日20時53分47秒許,抗告人確有以其右 手抓告訴人之臉部並將之往後推,抗告人姐姐所提出,案發 時從上開房屋屋內往外拍攝之手機錄影畫面截圖顯示,告訴 人當時臉部所戴口罩之左邊掛繩斷掉,應係遭抗告人以其右 手抓告訴人左側臉部所致(見原確定判決第9頁)。原裁定 已就聲請意旨所提各項事證,何以非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第3項之新事實、新證據,逐一論列說明其論據, 並說明無依聲請意旨調查證據之必要,核無違法。抗告意旨 無非係就法院依職權取捨之證據持相異評價、任意指摘,或 就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原審即使審酌其所提 之新證據,經單獨或綜合卷內原有證據合併觀察,亦無法動 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第3項之法定要件均不適合。從而,原裁定以抗告人之聲請 再審為無理由,駁回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於法尚 無不合,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9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王敏慧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2024-11-19

TPSM-113-台抗-1919-20241119-1

台抗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等罪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915號 抗 告 人 潘彥霖 代 理 人 王志超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8月30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侵聲再 字第1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有罪判決確定後,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之新事實 、新證據,須兼備「新規性」及「確實性」之要件。所謂「 新規性」,乃指該事證未曾經原確定判決之法院為實質判斷 者而言;「確實性」則係指該新事證之證據價值單獨評價, 或與先前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基礎之既存證據綜合判斷,會 使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且有動搖原確定判 決,使受判決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確定判決所認 罪名之判決之蓋然性者而言。若無法定之再審理由,而僅係 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 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抑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 持相異評價,均難謂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 定再審之要件。另對於有罪確定判決之救濟程序,依刑事訴 訟法規定有再審及非常上訴二種途徑,前者係為原確定判決 認定事實錯誤而設立之救濟程序,與後者係為糾正原確定判 決違背法令者有別,是倘所指摘者係關於原確定判決適用法 律不當之情形,核屬非常上訴之範疇,並非聲請再審所得救 濟。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潘彥霖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臺灣高等 法院110年度侵上訴字第91號判決論處罪刑確定(下稱原確 定判決;抗告人提起第三審上訴,經本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 43號程序判決駁回),乃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規定聲請再審。原裁定以原確定判決係依憑抗告人坦承:其 於案發時、地有與被害人A女發生性交等部分供詞、A女之證 述,及卷附通訊軟體LINE對話紀錄、車號AKQ-9999車輛詳細 資料報表、A女手繪現場圖、監視器錄影畫面擷圖、第一審 勘驗筆錄暨附件擷圖照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受理 疑似性侵害事件驗傷診斷書、疑似性侵害案件證物採集單及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民國106年10月23日刑生字第10600 90881號鑑定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06年7月25日北市醫忠 字第10630902500號函暨附件急診病歷資料及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院(下稱臺大醫院)107年10月11日(107)醫秘字第23 82號函暨附件鑑定(諮詢)案件回覆書、109年7月14日(10 9)醫秘字第1475號函暨附件鑑定(諮詢)案件回覆書、臺 北榮民總醫院(下稱榮民總醫院)109年3月5日北總內字第1 090000954號函暨附件說明及佐沛眠文獻資料、財團法人天 主教聖母聖心會106年9月1日聖懷字第1060901號函暨附件臺 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心理復健紀錄摘要表、心理 諮商證明、門診申報紀錄明細表、法務部法醫研究所110年7 月16日法醫毒字第11000040380號函等證據資料,認定抗告 人於案發當天與A女相處時間內,乘機使A女飲用摻有佐沛眠 成分之梅酒、開水等飲品,致A女意識模糊、全身無力,以 違反A女意願之方法,對A女為強制性交之犯罪事實。抗告人 聲請再審意旨:㈠提出蕭開平所出具之「法醫文書審查鑑定 書」(下稱審查鑑定書)執為再審聲請之新證據。然就審查 鑑定書所指臺大醫院鑑定A女尿液及血液中有佐沛眠陽性反 應,與榮民總醫院並未檢測出該成分已有不同;臺大醫院未 對A女血、尿中之佐沛眠濃度比加以說明;A女檢體有錯置、 檢驗錯誤或污染等違反押運程序之可能;若臺大醫院鑑定結 果屬實,則A女可能是事後自行服用佐沛眠云云。均已分據 原確定判決說明臺大醫院於A女尿液及血液中均鑑驗出佐沛 眠成分,而榮民總醫院雖未檢出該成分,乃是因為此二醫院 檢驗方法相異,偵測極限亦有不同所致;A女檢體並無錯置 、檢驗錯誤或污染等違反押運程序之可能;抗告人已坦承A 女於飲用抗告人提供之飲料後,未久即陷入想睡覺之狀態, 且A女並無自行服用佐沛眠使其陷入昏睡狀態之必要等情, 而認該審查鑑定書固屬原確定判決後所存在之證據,但無從 動搖原確定判決參酌臺大醫院之鑑定報告,並綜合卷內事證 ,認定抗告人強制性交之犯行。㈡所稱A女之證述與案發時舉 止狀態,皆違反藥理及科學數據;案發後所為亦與一般性侵 害受害人反應不同,係因與抗告人有感情糾紛才提起訴訟, 有誣陷可能;A女藉詞推託測謊,顯見其證述不可採云云。 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 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㈢所指原確定判決未能 説明臺大醫院之鑑定報告有何較榮民總醫院鑑定報告更為可 信,有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以主觀臆測方式反推抗告人有 取得佐沛眠之可能,違反無罪推定原則,顯有重大違法情事 云云。係屬原確定判決適用法律是否妥當問題,並非聲請再 審所得救濟。㈣綜上,因認抗告人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之執 行,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不合而無理由 ,應予駁回等語。經核於法洵無不合。 三、抗告意旨仍執陳詞,以所提出之審查鑑定書已指出A女血、 尿中之佐沛眠濃度,已違反法醫毒物檢驗之常規原理;原裁 定未說明臺大醫院之鑑定報告何以較榮民總醫院鑑定報告更 為可信;並無證據證明抗告人可取得佐沛眠;A女檢體有錯 置、檢驗錯誤或污染等違反押運程序之可能;由監視器錄影 畫面可知A女意識清楚,與施用佐沛眠於藥物高峰期之狀態 不符;抗告人並未坦認A女於飲用抗告人所提供之飲料後, 即陷入想睡覺之狀況,原裁定竟捏造此情,指摘原裁定認本 件不具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事由,係屬違 誤云云。惟原裁定已敘明抗告人提出之審查鑑定書,何以不 具確實性,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要件之理由 甚詳,核於法無違。至其餘抗告意旨所指摘各節,核屬對原 確定判決已論斷說明及採證、認事職權適法行使之事項,為 不同之評價,同非聲請再審所定之新事實、新證據。另原確 定判決確已載明抗告人自承A女因飲用抗告人所提供之飲料 後,未久即在抗告人住處陷入想睡覺的狀況(原確定判決第 8頁),自亦無從執以認定原裁定捏造該事而屬違法。綜上 ,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2024-11-14

TPSM-113-台抗-1915-20241114-1

台抗
最高法院

侵占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022號 抗 告 人 吳學智 代 理 人 鄭佑祥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侵占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23 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290 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 不得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定有明文。又同法第376條第 1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決者,除第二審法院係 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 ,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得提起 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為該條項所明定。      二、經查:本件抗告人吳學智因偽造有價證券等罪案件,經臺灣 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631號判決,⒈依想像競合犯, 從一重論處其犯偽造有價證券(尚犯侵占)罪刑;⒉論處其 犯侵占罪刑。抗告人不服提起上訴,經原審法院112年度上 訴字第3267號判決(下稱原判決)撤銷第一審判決,改判論 處其犯侵占共2罪刑(抗告人被訴偽造有價證券部分,經原 判決說明不另為無罪之諭知)確定。抗告人對原判決聲請再 審,惟原判決係依刑法第335條論處其犯侵占共2罪刑確定, 且第一審及原審均為有罪之認定,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第1項第4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抗告人對之 聲請再審,經原審法院裁定駁回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 請,依上開說明,即不得抗告於第三審法院。抗告人猶提起 抗告,顯不合法,應予駁回。又得否抗告,為法定事項。本 件依法既不得抗告,並不因原裁定正本誤載為得抗告而受影 響,併予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2024-11-13

TPSM-113-台抗-2022-202411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350號 抗 告 人 溫睿勝 上列抗告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6月12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侵聲再 字第1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1)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受有罪判決之 人聲請再審所提出之新事實及新證據須具有「新規性」及「 確實性」,其中「新規性」之要件,以該證據是否具有「未 判斷資料性」而定;「確實性」重在證據之證明力,即具備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 定事實,二者應分別以觀,且先後層次有別,倘未兼備,自 無准予再審之餘地。(2)判斷聲請再審案件之事證是否符 合上開要件,當以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為審查, 尚非任憑再審聲請人之主觀、片面自我主張,即已完足,如 僅係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 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 證據持相異評價,而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亦無法動 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即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 件。(3)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第1項規定:聲請再審得同 時釋明其事由聲請調查證據,法院認有必要者,應為調查, 係指依該證據之內容形式上觀察,無顯然之瑕疵,可以認為 符合所聲請再審之事由,若無法院協助,一般私人甚難取得 者而言。惟若自形式上觀察,核與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犯罪 事實無所關聯,抑或無從動搖該事實認定之心證時,即無調 查必要,自無庸贅行其他之調查,自不待言。此與於刑事審 判程序,當事人為促使法院發現真實,得就任何與待證事實 有關之事項,聲請調查證據,且法院除有同法第163條之2第 2項各款所示情形外,皆應予調查之情形,截然不同。 二、原裁定略以:琔    ㈠本件抗告人即受判決人溫睿勝因妨害性自主案件,對原審法 院111年度侵上訴字第142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聲 請再審,聲請意旨略如原裁定理由一所載,並提出抗告人與 其配偶蕭華蓁即被害人A女(民國105年12月生,真實姓名詳 卷)之保姆,於原確定判決認定之案發當日(即109年1月3 日)Google地圖時間軸、兒童早期假性自慰論文為新證據, 主張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之再審理由 ,並請求停止刑罰之執行等語。    ㈡原確定判決認定:抗告人於109年1月3日上午某時許,在其住 處(詳卷)房間床上,利用蕭華蓁外出,以及外傭嘉娜在廚 房而無暇顧及之機會,違反當時3歲之A女意願,強行趴在A 女身上並脫去A女內褲後,以其陰莖碰觸A女臀部之方式,對 A女為猥褻行為1次得逞。因而論其犯對未滿14歲之女子強制 猥褻罪,量處有期徒刑5年,已詳為說明、論述抗告人有本 案犯行及所辯何以不足採信之理由及取捨依據。所為論斷有 卷存事證足憑,採證認事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無違。 ㈢再審聲請意旨主張,伊與蕭華蓁於案發當日(即109年1月3日 )之Google地圖時間軸(見原審卷第13至17頁)顯示,蕭華 蓁於當日11時56分始離開托兒所,12時19分返回,前後僅約 23分鐘。而抗告人同日上午11時57分離開,至20時13分始歸 。且依蕭華蓁所證,正常情形下,10時20分至11時30分是蕭 華蓁對A女之授課時間,抗告人無與A女單獨相處之機會,與 A女證述之情形有異,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與實際 情形有異等語。惟原確定判決已說明,蕭華蓁所證托兒所內 幼童有固定作息係指一般時日,尚難執為案發當日抗告人與 A女無單獨相處時間之依據。再A父依A女所述,向蕭華蓁查 證之結果,確認案發當日下午托兒所內適有兒童Nina請假, 由其母親帶離,109年2月5日抗告人與A父之對話中亦供承: 「因為我一般來講的話,大概差不多,中午左右,我也搞不 清楚,10點半到11點左右,因為我老婆(即蕭華蓁)說她有 事,然後叫我幫她看一下」等語,此亦有蕭華蓁之證述、A 父與蕭華蓁之Line對話訊息畫面照片、A父與抗告人之對話 錄音及第一審勘驗筆錄可佐。原確定判決認定A女遭抗告人 猥褻之時間為109年1月3日上午某時許,證據至明。而Googl e地圖時間軸功能需由手機持用人開啟手機定位功能始能標 注特定地點,該時間軸資訊能自行編輯而變更去過之地點( 修改位置資訊、造訪時間、停留時間長度),有Google官方 就Google地圖時間軸功能之說明可稽(見原審卷第119至120 頁),抗告人所提出之所謂得以證明抗告人及蕭華蓁案發當 日行跡之Google地圖時間軸,僅有手寫之蕭華蓁、抗告人電 話,無從證明上開Google地圖時間軸確為該2人所持有之手 機於案發當日之行程紀錄,且依上所述,Google地圖時間軸 紀錄尚非不得以人為操作之方式,刻意顯示及隱匿其定位地 點,難以憑此認定該2人當日之真實行蹤,無從採為有利抗 告人認定之證據。抗告人及其原審代理人請求向Google公司 函詢其提出之Google地圖時間軸紀錄是否曾經編輯乙節,亦 難以推翻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尚無調查必要。 ㈣再審聲請意旨復以抗告人所查詢之兒童早期假性自慰論文顯 示,A父、A母發現洗完澡後之A女,往前趴在床上,屁股動 來動去,覺得有趣,核屬上開論文所指「兒童早期假性自慰 行為」,為成長過程之正常行為。A父、A母證稱A女稱係因 抗告人之猥褻行為而模仿,容或與學術研究及經驗法則有違 等語。惟原確定判決於理由內已說明:依A父、A母所證,A 女向渠等陳述並演示「阿伯」即抗告人對其所作之猥褻動作 等情,始終未提及係在抗告人手機影片看到乙節,A女於床 上之行為確係向A父、A母演示、模仿抗告人對A女所作之猥 褻動作、A女陳述「阿伯的鳥鳥很大」,或是「阿伯的鳥鳥 很長,很粗」、「阿伯壓著她這樣動很快」等案發經過之舉 止、情緒反應及心理狀態,係渠等知覺體驗所得,自屬A女 陳述以外之證據,得以作為法院判斷A女陳述是否可信之補 強證據。抗告人所舉上開文章內容僅係網路上就「兒童早期 假性自慰行為之特徵及表現方式」之說明,並非針對A女行 為之鑑定報告,難逕予採用。此部分證據,不論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評斷,尚無法產生合理懷疑,顯不足以動搖原 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 ㈤本件聲請再審意旨所提之新事證,經單獨或與卷內已存證據 綜合判斷,均不足以推翻或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之事實,與 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要件不符,應予駁回 ,其再審之聲請既經駁回,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自失所依據 ,亦應併予駁回。 三、抗告意旨略以:    1.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之規定,再審聲請程序不備,法院應 先命補正,原裁定以抗告人未能提出再審證據Google地圖時 間軸紀錄上所載門號係何人所有之證明為駁回之理由之一, 卻未依上開法律規定命先行補正,顯有違法。Google時間軸 地圖係衛星手機定位技術顯示之足跡地圖,雖具有可編輯之 功能,惟是否經過編輯,此須由法院向Google臺灣分公司查 證,不應因其具可編輯性,即遽以否認時間軸可為準確足跡 定位之證據能力及證明力。除A女之證述外,並無積極證據 足證蕭華蓁於案發當日上午有外出長達2小時之久,伊所提 出之時間軸地圖未經編輯乃消極事實,應由主張該證據係經 編輯之積極事實者負舉證責任。是以依抗告人所提出之時間 軸地圖已足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時間,符合開啟再 審之要件。  2.A女案發時年僅3歲,無意間觀看坊間A片之畫面,所為係正 常之兒童早期自慰行為及A父、A母未能具備相關之知識,自 行揣測及多方誘導,致誤認抗告人有對A女為猥褻犯行,衛 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之鑑定報告亦顯示A女並無任何創傷症候 群現象,原確定判決刻意忽略A女曾無意間看到A片畫面之事 實,對抗告人為不利之認定,伊提出之兒童早期假性自慰論 文,足以證明A父、A母之錯誤認知,可為動搖原確定判決所 認定事實之新證據。  3.抗告人與A父對話過程中所為陳述,係A父在抗告人不知情之 情況下,錄製詢問抗告人之內容,詢問過程中A父以發現真 實為由,對於抗告人屢有言語上之恐嚇,堪認伊之自白似非 出於任意性,不得作為認定抗告人犯罪之證據。原確定判決 對於抗告人所為前開抗辯,卻以查無所指脅迫而駁回抗告人 之辯解,容有偏頗違法之嫌。 四、惟查,原確定判決已說明:認定本案犯罪時間之依據為案發 當日早上某時(其中尚包括蕭華蓁之證述及抗告人向A父所 為之陳述),A父、A母之證述如何足為A女證述之補強證據 ,及依第一審勘驗抗告人與A父對話內容結果,A父無以不正 當方法對待抗告人情事,反係抗告人每遭A父質疑即提出新 說法,且不停道歉,始終未坦認A父指稱之猥褻A女犯行。原 裁定既已就聲請意旨所提各項事證,何以非刑事訴訟法第42 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之新事實、新證據,逐一論列說明其 論據,並說明無依聲請意旨調查證據之必要,核無違法。抗 告意旨無非係就法院依職權取捨之證據持相異評價、任意指 摘,或就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原審法院即使 審酌上開證據,亦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核與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之法定要件均不適合。從而 ,原裁定以抗告人之聲請再審為無理由,駁回其再審及停止 刑罰執行之聲請,於法尚無不合,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 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王敏慧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2024-11-07

TPSM-113-台抗-1350-20241107-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826號 抗 告 人 侯政旭 代 理 人 鄭仲昕律師 李昭儒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8月29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 聲再字第147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以原確定判決所 憑之證物已證明其為偽造或變造,聲請再審者,依同條第2 項規定,所憑之證明必須以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能 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始得為之。又若徒就卷內 業已存在之資料,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即已說明之 理由任加指摘,無從在客觀上令人形成得合理相信足以推翻 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事實,或鬆動其事實認定之重要基礎, 亦不能遽行開啟再審,而破壞判決之安定性。是均應認其再 審之聲請於法無據,予以駁回。 二、原裁定略以:  ㈠本件抗告人即受判決人侯政旭對於原審法院111年度上訴字第 2632、2633號及111年度原上訴字第71號合併審判之確定判 決提起再審,係主張1.抗告人並未參與本案加重詐欺犯行, 實係在印尼遭犯罪集團暴力脅迫,並為逃離犯罪集團而與母 親林芷菱配合向犯罪集團謊稱外婆病逝,以便順利返臺。2. 原確定判決未調查審酌抗告人係遭拐騙至印尼而被迫從事一 線話務手工作之供述,有未盡調查職責及理由不備之違法。 且未審酌犯罪動機及所生危害、無犯罪前科等情,遽為量處 有期徒刑8月且又未予宣告緩刑,亦有違比例原則及罪責相 當原則。3.本案縱構成犯罪,應僅為幫助犯,並非原確定判 決所認定之正犯罪名,故有重新開啟再審之必要。4.原確定 判決未調查本件追加起訴書附表編號39所示被害人吳芬芬以 外之某位被害人遭詐騙時間為何,亦未說明抗告人何以與其 他機房成員之詐欺犯行負共同責任,有證據調查未盡及理由 不備之違法。5.依照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6號判決部分不 同意見書意旨,若共同被告其中一位先經法院判決有罪確定 後,另一被告由其他法院判決無罪確定,則得以無罪案內所 有具未判斷資料性之新證據聲請再審。是抗告人雖被訴與共 同被告王景清等人對追加起訴書附表編號39所示被害人吳芬 芬以外其餘各編號所示共110位被害人(下稱其餘被害人) 實行加重詐欺之犯行,然王景清等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南 分院以107年度原上訴字第19號判決對於上開其餘被害人部 分不另為無罪之諭知,並經本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571號判 決駁回上訴確定在案,該無罪判決與本件被訴之犯罪事實重 疊,主要證據亦相同,並已說明共同被告張群梵之雲端資料 及客戶名單,無法做為任何被告及共犯補強證據之旨,故依 前揭憲法法庭「不同意見書」之意旨,該無罪判決理由為本 件原確定判決未具判斷資料之新事證。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2 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之執行,並請求 傳喚抗告人母親林芷菱到庭作證,證明抗告人並無參與本案 加重詐欺之犯行等語。  ㈡經查:1.原確定判決認定抗告人犯三人以上共同以電子通訊 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未遂罪刑,係依憑抗告人所為具證 據能力且與事實相符之伊於民國106年3月8日從臺灣出境到 印尼雅加達,是綽號「小金」在桃園機場將機票給伊,當時 與另外一位綽號「阿九」的人一起前往,「小金」有給伊1 個像手冊的文稿,手冊內就是騙術的話術,就是要假裝大陸 公安或是銀行,並引導被害人覺得自己的個資被盜用,之後 將客戶(即被害人)轉到負責公安局電話的成員,就是所謂 的「二線」,伊本身是一線,每天都會發1本手冊,就照上 面的被害人電話,用一般桌上型電話撥打,伊成功轉到二線 的有1、2次,詐騙對象是大陸地區人民等自白,並參佐共同 被告之供述,及以共同被告張群梵手機登入存於雲端檔名為 「客戶名單」檔案所載被害人名冊資料、詐欺集團成員名單 、該機房供成員施用詐術使用之話術講稿、音檔、車手提領 對帳紀錄、外撥系統商對帳紀錄、群呼系統商對帳紀錄、詐 騙金額統計表、倘遭查獲撤離之應變計畫、抗告人之出入境 紀錄等證據資料為補強。是原確定判決係本其事實審法院職 權而綜合歸納、分析予以判斷取捨,且對抗告人於原審法院 所辯各節何以不足採取,亦已詳為指駁說明,並無悖於經驗 法則、論理法則及證據法則之違法。2.抗告人聲請再審意旨 固主張原確定判決僅採用抗告人之自白,而無其他補強證據 ,亦未審酌伊實際係遭暴力脅迫始參與詐欺犯行等語,均係 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採證之職權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 依職權取捨證據判斷採相異評價,自不符合得提起再審之事 由。至抗告人主張原確定判決量刑違反比例原則、罪責相當 原則部分,並非本件再審程序所得審究之範疇,亦不得據為 聲請再審之法定原因。3.抗告人再審意旨另主張縱使構成犯 罪,應成立幫助犯,非共同正犯等語。然原確定判決就抗告 人本件所為,何以成立共同正犯,已於判決理由內予以說明 ,且就同一罪名有無加減刑罰之原因,僅足影響科刑範圍, 然其罪質不變,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規定之 「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無關,抗告人以之作為聲請再審之 理由,與該規定之要件不符。4.再審意旨雖以另案臺灣高等 法院臺南分院107年度原上訴字第19號判決,已認定共同被 告張群梵手機內雲端資料為張群梵相同自白之重複性證據非 補強證據,而對共同被告王景清等人就其餘被害人部分諭知 不另為無罪判決,該判決及其卷證得作為本案之新事證聲請 再審等語。然國家刑罰權係就個別被告之個別犯罪事實而存 在,法院針對不同被告之不同訴訟客體,本應依其證據資料 ,經由法定訴訟程序,本於獨立之審判權運作,判斷各刑罰 權之存否,相互間並無必然之拘束關係;從而,在具體個案 中,尚難祇以共同正犯之不同案件與本案認定、結論不同, 執另案判決據為再審「新事證」之事由。且對於另案審理之 其他共犯時,仍應依法調查有關之證據,就其所得心證而為 判斷,不得逕以其他共犯刑事確定判決之證據判斷及事實之 認定,遽採為其判決之基礎,即使調查證據結果,為相異之 判斷,仍非法所不許。故原確定判決綜合卷內全盤證據資料 ,本於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推理作用,依罪疑 唯輕原則,相互勾稽卷內事證結果,已敘明抗告人如何就該 部分該當加重詐欺取財未遂之構成要件,所論與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等證據法則無違,尚難僅以個別法院對於證據之審 酌及事實採認上有不同之結果,遽認原確定判決有何違誤。 抗告人執另案判決據為再審新證據聲請再審,尚難認合於再 審理由。5.抗告人聲請傳訊證人即其母親林芷菱到庭作證部 分,雖於聲請再審時得同時釋明事由並聲請調查證據,惟依 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之立法意旨,仍須以該項證據關於抗 告人利益有重大關係之事項,且有足以影響原確定判決之情 事,始有依聲請或依職權調查證據之必要。本件抗告人在印 尼有否遭受詐欺集團暴力脅迫之事實,僅有其陳述曾經以電 話告知林芷菱等語,並無其他積極證據,則即使傳喚林芷菱 到庭,僅能證明有電話聯絡之情,林芷菱並未在場親見親聞 抗告人確有遭脅迫之事實,自無從據以判斷抗告人是否遭暴 力脅迫等情,是關於此部分之聲請,對於原確定判決之認事 用法顯然不生影響,亦不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不利於抗告人 之認定,核無調查之必要。抗告人據以聲請再審之理由,無 非係對原確定判決已依職權取捨而說明論究之事項及調查評 價、判斷之證據,再憑己見為相異評價之主張或質疑,顯不 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處之刑,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之規定不相適合。因認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其聲請停止刑罰之執行,亦屬無據,應併予駁 回。  三、抗告意旨猶執原聲請再審理由之意旨,主張本案之共同被告 王景清等人對其餘被害人之加重詐欺犯行部分,業經另案判 決不另為無罪之諭知確定,則依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6號 判決部分不同意見書意旨,得據此以該無罪案內所有具未判 斷資料性之新證據聲請再審等語,指摘原裁定不當。惟查, 原裁定已就本件聲請再審所提各項事由,均如何不符聲請再 審規定,詳加敘明,核無違誤。且查,上開憲法法庭判決係 旨在闡述單就法規範而言,固無從判斷屬不同審判體系之普 通法院判決與軍事法院判決各自所為之事實認定,何者必然 較為正確。然倘客觀上事實只有一個,同一事實犯罪之有或 無,不可能兩者併立。如普通法院已依據相同之主要證據為 其他共同正犯無犯罪事實之認定,而為無罪之確定判決,則 應可憑以認為被告有罪之軍事法院判決,其事實認定之正確 性,尚有引起一般人合理懷疑之處。是基於法治國原則所要 求之無罪推定、罪證有疑利歸被告等原則,就此種事實認定 兩歧之情形,應賦予受有罪確定判決之人(軍人),以此為 由,對軍事法院有罪確定判決聲請再審之機會,乃准許聲請 人得依該判決意旨向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聲請再審,始符 合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公平審判之要求;至本件聲請再審 意旨所舉相關大法官提出之部分不同意見書,則在指出該號 判決准許聲請人另行據此判決意旨聲請再審,係屬個案救濟 之諭知,有訴外裁判之疑慮,且質疑如何認定相關法律之再 審事由規範不足,而須另闢蹊徑,獨立創設此再審事由?是 前述憲法法庭判決及部分不同意見書,均未賦予或闡明、指 出共同被告或共犯之另案無罪判決結果,或其案內相關訴訟 證據資料,得以必然拘束本案獨立為有罪、無罪認定之效力 。從而,本件抗告意旨仍執聲請再審主張之內容,就原裁定 已論述之結果,指摘其有所違誤,係徒以自己主觀說詞,重 事爭執,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王敏慧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莊松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淳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2024-11-07

TPSM-113-台抗-1826-20241107-1

台抗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920號 抗 告 人 張岳峰 上列抗告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8月28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侵聲再 字第1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除有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2項、第3項之情形 外,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26條規定 甚明。所謂判決之原審法院,係指為實體判決之法院而言。 又再審係為排除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制度 ;而有罪之判決確定後,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其目 的乃在推翻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罪與刑,非以該案之罪刑全部 為再審之標的不能克竟全功,是以再審程序之審判範圍自應 包括該案之犯罪事實、罪名及刑。而在上訴權人依刑事訴訟 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上訴, 第二審為實體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雖未表明上訴之犯罪事 實、罪名部分,不在第二審法院之審判範圍,惟因第二審應 以第一審判決關於上開部分之認定為基礎,就經上訴之量刑 部分予以審判有無違法或不當,且需待論罪及科刑均確定後 始有執行力。是就該有罪判決聲請再審時,應以第二審法院 為再審之管轄法院,及就第一、二審判決併為審查,否則無 從達再審之目的。本件抗告人張岳峰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 第一審即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以112年度侵訴字第14號判決( 下稱第一審判決)論處罪刑後,檢察官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 量刑部分上訴,經原審法院審理後,以112年度侵上訴字第2 60號判決(下稱原判決)撤銷改判處刑,抗告人提起第三審 上訴後,經本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1123號判決駁回上訴確 定,抗告人以原判決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 情形,聲請再審。依上開說明,原審法院自有管轄權。 二、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 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 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 項並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 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 事實、證據。準此,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經調查斟酌 者,即非新事實或新證據。又聲請再審人所主張之新事實或 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倘無法產生合理懷 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自未具備上開 要件,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至於聲請再審的理由,如 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的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 證認事職權的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 據持相異評價,而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 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聲請再審之要件 。 三、本件原審於聽取抗告人意見後,認抗告人雖對於原判決以第 一審判決認定之事實,提出抗告人身心障礙證明(即聲證1 )、偵查訊問筆錄(即聲證2)及告訴人甲女來電紀錄(即 聲證3)及甲女簡訊紀錄(即聲證4)為新證據,對照所提出 原第一審判決卷內相關證據資料,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之執行。惟第一審判決係 依憑抗告人於審理中不利於己之自白、證人即被害人乙女、 證人甲女之證述及新竹縣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偵查報告、 受理性侵害案件進入減述作業通報表等證據綜合判斷,而認 定抗告人確係犯對未滿14歲女子犯強制猥褻罪(18罪)、對 未滿14歲女子為猥褻行為罪(1罪)之犯行;復於理由中詳 為說明關於抗告人所提聲證1、2之資料,均係就第一審判決 及原判決已調查並經審酌之證據再行爭執。至抗告人所提出 甲女來電紀錄及甲女簡訊紀錄(即聲證3、4),僅有手機號 碼,該號碼現在是否確為甲女使用已屬不明,且該手機自民 國113年3月13日來電及傳訊後,即未再接通或回復簡訊,則 縱使該電話使用人確為甲女,其是否仍在國內、乙女是否與 其一同行動等,亦均不明,亦無礙於抗告人行為時有罪之認 定;再者抗告人亦未提出任何證據資料釋明,傳喚甲女及乙 女到庭詰問後,其等必會做出有利於抗告人證述,是抗告人 所提上揭證據,無論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 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觀察,客觀上均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 所認定之事實,而使抗告人能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 確定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綜上,抗告人聲請再審意旨與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得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符, 應予駁回;其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失所依附,亦應併予駁回 ,經核原裁定業已詳敘駁回聲請之依據及理由,於法尚無不 合。 四、抗告意旨置原裁定論斷於不顧,就原裁定已為論駁之事項, 任憑己意,再事爭辯,及對於原確定判決取捨證據與自由判 斷證據證明力等職權行使,憑其主觀之見解,任意指摘為違 法,俱無足採。應認本件抗告人之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2024-11-06

TPSM-113-台抗-1920-20241106-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聲請再審暨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816號 抗 告 人 蕭畛寶(原名黃畛寶) 代 理 人 林文淵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8月26日駁回聲請再審暨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 年度聲再字第65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蕭畛寶對於原審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   79號刑事判決附表(下稱附表)一編號1至19(下稱原判決 ,經本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641號判決,以抗告人之上訴不 合法律上程式,予以駁回)聲請再審暨停止刑罰執行,其聲 請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之要件不符 ,應予駁回。抗告人不服,提起抗告。 二、經查:  ㈠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定有明文 。是此新事實及新證據,須具備同條第3項「指判決確定前 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 之事實、證據」(即嶄新性,或稱新規性、未判斷資料性) 規定,且依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可合理相信足以 動搖原確定判決,使受有罪判決之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 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即顯著性,或稱可靠性、明確性)而 言,若未兼具上開嶄新性及顯著性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 審之原因。  ㈡原判決係依憑抗告人坦承經營中古車行並有經手附表一編號1 至19所示車輛貸款事宜等情,證人即共同正犯陸俊廷(另經 判處罪刑確定)供稱該等貸款人是其找來的人頭車主,後續 貸款申請是由共同正犯余建緻(關於附表一編號1至4、6至1 9部分均經判處罪刑確定,附表一編號5另經第一審法院通緝 中)及抗告人處理,抗告人亦屬知情等語,佐以附表一編號 1至19所示人頭車主羅仁宏等19人證稱其等是由陸俊廷找來 申辦貸款,未曾見過車輛等情,暨台新大安租賃股份有限公 司業務襄理吳佩璇、裕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張雯娟之證 言,卷內車輛貸款撥款紀錄、還款明細表、車輛之債權讓與 暨動產抵押契約書、分期付款債權讓與契約書、汽車貸款申 請書、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擷圖、還款資料等證據資料,相互 印證、斟酌取捨後,經綜合判斷而認定抗告人與余建緻、陸 俊廷互有謀議而為其事實欄所載如附表一編號1至19所示三 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犯行。且就抗告人否認犯罪,辯稱相關 購車交易均屬實在,其不知有詐欺金融機構貸款之情形等語 ,如何與卷內其與陸俊廷間之對話情節等相關事證有違,而 不可採之理由,詳予指駁及說明。原裁定據此說明抗告人聲 請意旨所提之證人筆錄、清償證明及原審法院電話查詢紀錄 單(即聲請再審狀附聲證1至24),均係原判決卷內既存且 經綜合審酌之證據資料,與前述新事實或新證據之再審要件 不合;且依原判決載敘抗告人與余建緻、陸俊廷共同以不具 購車及繳付貸款意願之人頭車主申請貸款,規避金融機構對 於真正借款人之徵信查核程序,使各該金融機構因此陷於錯 誤而同意貸款等事實,合於詐欺取財犯罪之構成要件行為, 此與當事人僅內部約定由一方將自己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之 「借名登記」情形,或貸款之金融機構有無以擔保車輛或其 他方式獲得清償等情無涉,自不得比附援引其他法律座談會 之討論及審查意見或案例事實不同之其他個案判決,據為本 件聲請再審之理由。從而,抗告人聲請再審之主張及所提證 據,俱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聲請再審之要 件不符;且其再審之聲請既經駁回,則抗告人聲請停止刑罰 之執行,亦失所依據,併予駁回。經核尚無不合。 三、抗告意旨置原裁定之論斷於不顧,仍謂本件依陸俊廷警詢所 述,可知抗告人是其等配合的車行負責人,僅因余建緻仲介 而與人頭車主成立買賣契約,進而協助辦理貸款,不知人頭 車主並無購車需求及按期繳納貸款之真意,另主張余建緻可 以證明抗告人不具共同詐欺取財之主觀犯意等語。均係就原 裁定已為論駁之事項,重執聲請再審之內容,或執不足以動 搖原判決之事實,就原判決取捨證據等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 行使,以其主觀上認為符合再審要件之事證,漫為爭辯,核 與法律規定得為聲請再審之事由不相適合,其抗告為無理由 ,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2024-11-06

TPSM-113-台抗-1816-2024110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銀行法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815號 抗 告 人 吳佳倩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銀行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8月19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 字第31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人吳佳倩因違反銀行法案件,不服原審法院民國11 3年2月27日112年度金上訴字第41號刑事確定判決(下稱原 判決或本案),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聲請意旨如原裁 定理由三。 二、原裁定認抗告人之聲請為無理由,予以駁回,略以: ㈠原判決依憑抗告人不利於己之供述,及楊鈞庭、龔宣銘、郭 佳綺、洪菀鎂、邱怡馨、黃意婷及陳怡蓓之陳述,併同LINE 群組訊息翻拍照片等其他相關證據資料,認定抗告人參與由 何盈慧擔任領導、黃顗穎等人為成員之「BK團隊」,並擔任 MFC投資方案講師,而與MBI集團成員張譽發、李駿希、何盈 慧及黃顗穎等人共同基於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及非法多層 次傳銷之犯意聯絡,於105年7月23日至108年5月16日間,在 其臉書及其所創設之「樂樂家族」、「財源樂滾滾」及「桃 園趨勢講座」等LINE群組內,轉傳、張貼MFC投資方案、MFC 平臺說明會、MBI集團事業群、杜拜團體旅遊及參訪MBI集團 事業行程等資訊,並以在上開群組內分享投資經驗與心得, 及鼓吹、遊說投資人參加李駿希或其自身擔任講師之說明會 及以私訊聯繫等方式,向不特定多數投資人宣傳上開MFC投 資方案,及約定返還本金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報酬,而 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吸收資金合計新臺幣1,331萬3,398 元。並就抗告人辯稱其非「BK團隊」成員及MFC平臺講師, 僅係基於消費者心態於LINE群組內分享MBI公司或MFC平臺之 資訊、方案,而無招攬行為等語何以不足採取,詳述其所憑 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原判決復說明抗告人鼓吹、遊說不特 定投資人參與MFC投資方案,非但未限定加入對象,且處於 隨時得增加之狀態,顯非特定親友間之投資分享,自符合違 反銀行法之主、客觀構成要件,並無聲請意旨所稱原判決未 說明抗告人具有如何主觀犯意之情形。 ㈡關於林宇泰之證述、「BK團隊」合照或參加活動照片、分享 、討論MFC平臺投資資訊之對話紀錄、抗告人所分享由其他 投資群組轉傳而來之訊息等證據,均係已存在本案卷內之資 料,原判決亦已說明林宇泰證稱抗告人非「BK團隊」成員, 僅係其主觀感覺,不足為有利抗告人之認定等語。則林宇泰 之證述既經原判決調查審酌,並非新證據。抗告人於第一審 亦供承:我是在「BK團隊」,團隊的領導是BEN何盈慧等語 ,可見原判決並非僅以抗告人與「BK團隊」等人之合照,而 認定其為「BK團隊」成員;即使其他投資人亦有與「BK團隊 」合照或參加活動照片,或分享、討論MFC平臺投資資訊, 且抗告人所分享之訊息係由其他投資群組轉傳而來,仍難據 此推認其非「BK團隊」成員或無招攬投資之行為。原判決就 聲請意旨所列舉之證據既經取捨,縱未逐一敘明是否可採之 理由,仍非法院「未及調查斟酌」,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所定「新事實」或「新證據」之要件不合;且 不論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亦難動搖原判決所認定 之事實,而使抗告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確定判決 所認罪名之判決。  ㈢聲請意旨提出之何耀琛教授期刊論文,僅屬學者關於法律見 解之論述,與事實之認定並無關聯,更無從拘束法院;況陳 怡蓓於第一審已證述:抗告人曾經套現過而給我現金等語, 可見投資人於本案交付現金後並非僅約定給予虛擬貨幣,與 上開論文之立論基礎有異,仍不足為有利於抗告人之認定。 而何盈慧、黃顗穎、李駿希與抗告人係共犯關係,其等為求 脫罪,所述自有避重就輕之嫌。參諸陳怡蓓於第一審證稱: 抗告人在群組內介紹M商學院的李駿希講座,我也有上過李 駿希的課,抗告人與何盈慧及黃顗穎都是「BK團隊」的,何 盈慧是「BK團隊」的領導,張譽發則是MBI集團的老闆,樂 樂家族就是「BK團隊」下面的分支,抗告人會在群組內張貼 「BK團隊」的消息,也會介紹華克金、榴槤樹等語;可見何 盈慧、黃顗穎及李駿希於另案審理時陳述關於「BK團隊」為 慈善公益團體,沒有招攬投資等語,與卷內事證尚有未合, 此部分之陳述縱加以審酌,不論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 斷,仍難動搖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亦無依聲請意旨傳喚黃 顗穎、何盈慧及李駿希之必要。  ㈣抗告人雖指稱原判決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合照,依其提出之 原始照片,可認係經他人偽造、變造而來等語,然其並未提 出可證明該照片業經判決確定為偽造或虛偽,或其刑事訴訟 之不能開始、續行,非因證據不足之證明。抗告人片面主張 原判決所憑照片係偽造、變造,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1款、第2款、第2項所規定之聲請再審事由。至於其餘 聲請意旨係對原判決已經調查評價、判斷之證據,再為爭執 ,且所執理由於原判決前業已提出,嗣經原判決加以審認說 明。自難徒憑抗告人之主觀意見或臆測,對證據任意為相異 之評價,據以指摘原判決不當而聲請再審。  三、抗告意旨略以: ㈠原判決誤認「易物點帳戶」為「GRC易物點」,可由「易物點 帳戶」轉換成MP,再轉換成現金,亦未扣除45%手續費,致 計算出年化報酬率為54.66%至67.96%。實際上須經由「GRC 易物點」掛賣後,55%資金到回饋積分,才有機會轉換成現 金,且MP只能用於消費不能轉換現金,實際轉讓點數之客體 應為「註冊點」,而非MP。MFC CLUB平臺點數買賣係看好點 數增值的未來性,先行買入持有,待增值後出售,第1年報 酬率為負值,第3年始開始獲利,而非保證固定返利之收受 存款,第三審誤解第1年年化報酬率為32%至37%,原裁定亦 未就此說明,有未及調查之違誤。 ㈡加入LINE群組之人均已參與MFC平臺,而後透過其他粉絲邀請 加入群組;係為獲取群組所分享之點數運用資訊。抗告人所 邀請之對象均為熟識親友,並非運用群組宣傳、招攬或遊說 不特定人參與MFC平臺。又抗告人僅為透過MFC平臺交易點數 之投資人,未參與平臺網站之任何政策擬定、發放及會議; 且依洪菀鎂、郭佳綺、邱怡馨所述可知,該平臺之交易只是 單純點數買賣。原判決卻以陳怡蓓證述抗告人套現給予其現 金,認定抗告人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非法收受存款,容 有錯誤。  四、惟按:    ㈠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判決確定後,因發 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經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 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第 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 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準此 ,依以上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卷證,予以觀 察、判斷,而形成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事實,或鬆 動其事實認定之重要基礎,而影響於判決之結果者,始足該 當。亦即,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所憑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除須具有未經判斷之嶄新性(或稱新規性)外,尚須具備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 事實之確實性(或稱明確性、顯著性),二者不可或缺;倘 未兼備,或僅就存在於卷內之證據資料,對於已經本案法院 取捨、判斷之證據,徒憑己意為指摘,或對證據之證明力持 相異之評價,即與上開要件不合。  ㈡經查,原裁定已就抗告人聲請意旨如何不具有刑事訴訟法第4 20條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要件,具體敘明其判斷取 捨之依據,認抗告人聲請再審為無理由,因而駁回抗告人再 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經核並無違誤。其次,抗告人之 本件聲請,係主張其於本案上訴第三審之上訴理由狀,已敘 明第1年之年化報酬率應為「-32%」、「-37%」,並詳列計 算式;惟本院判決(113年度台上字第1924號)在引述抗告 人之上訴意旨時,竟誤引為「32%」、「37%」而有嚴重錯誤 等語(見原審卷第23頁),無非強調本院判決未能正確引用 抗告人上訴理由狀中關於年化報酬率之記載而有瑕疵,並未 具體指摘原判決就年化報酬率之計算方式或結果有何違誤。 且本院前述判決係認原判決參酌楊鈞庭等7人證稱抗告人告 知投資係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等語,併同投資配套試算表及 其他相關證據資料,換算本件投資依配套方案,其年報酬率 介於百分之20餘至百分之60餘間,對照國內合法金融機構於 102年至108年間之1年期定存利率僅約1%至1.5%,抗告人吸 引投資人投資之優厚利率與本金顯不相當,據以認定其有非 法經營銀行收受存款業務及非法多層次傳銷之說明論斷,俱 有證據資料在卷可稽,尚無違背經驗、論理及相關證據法則 ,屬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不能指為違法( 見原審卷第165頁)。足見本院判決縱有誤引抗告人上訴第 三審理由狀中關於年化報酬率之記載,然原判決認定抗告人 吸引投資而取得與本金顯不相當之報酬,並非依憑抗告人所 主張年化報酬率之具體數字,本院上開判決就前揭上訴理由 狀之文字縱有誤引,自不影響於判決本旨。況原判決如何認 定抗告人所招攬不特定人參與之MFC投資方案其報酬年利率 介於27.02%至67.96%之間,業已載述其所憑依據及計算方式 (見原判決第14頁及附表一);抗告意旨徒以自己之說詞, 主張該投資方案第1年年化報酬率僅有-32%至-37%,係就其 先前所提第三審上訴理由狀及其附件而存在於卷內之證據資 料(見本院卷第19至66頁),對於法院不採之理由持相異評 價,自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之新事實、 新證據要件。原裁定僅略稱抗告人聲請意旨之其餘主張,係 就原判決已調查評價及判斷之證據,再為爭執,無從僅憑抗 告人之己見及主觀臆測而准予再審,縱未逐一論駁說明,於 法並無不合。而抗告人如何參與「BK團隊」並擔任MFC投資 方案講師,且在其臉書及LINE群組內,以轉傳、張貼MFC投 資方案等資訊並分享投資經驗與心得,及鼓吹、遊說投資人 參加李駿希或其自身擔任講師之說明會及私訊聯繫等方式, 向不特定人宣傳上開MFC投資方案,且未限定加入對象,處 於隨時得增加之狀態,顯非特定親友間之投資分享等情,均 經原裁定援引原判決理由說明甚詳(見原裁定第3至5頁); 抗告人既有轉傳、張貼投資方案、鼓吹、遊說他人參與投資 及擔任講師等積極招攬行為,縱其未參與MFC平臺之政策擬 定、發放及會議,亦無礙於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非法經 營收受存款業務罪之成立。抗告意旨仍執前詞,主張其僅為 投資人而邀請熟識親友加入等語,係對原判決採證認事職權 之適法行使,徒憑己意,指摘原裁定駁回其聲請為不當,並 無理由。 五、綜上,本件聲請再審及抗告意旨所陳各節,無論單獨或結合 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尚無法因 此產生合理懷疑而有足以推翻原判決所認事實之蓋然性,核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之新事實、新證據不 合。原裁定未依聲請再審意旨另為其他無益之調查,而駁回 抗告人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核無違誤。抗告人猶執 前述情詞指摘原裁定有所違誤,並不足取,難認其抗告為有 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何信慶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2024-11-06

TPSM-113-台抗-1815-2024110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