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收養關係存在

共找到 157 筆結果(第 21-30 筆)

家調裁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調裁字第19號 聲 請 人 丙○○ 相 對 人 乙○○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事件,合意聲請由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確認聲請人丙○○與相對人乙○○之收養關係不存在。 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前收養相對人,經本院裁定認可並辦 理收養登記,惟相對人實係聲請人與相對人生母所生,亦經 本院以113年度家調裁字第81號裁定否認相對人為其母甲○○ 自第三人丁○○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兩造實為一親等直系血 親,然戶籍資料仍登記兩造為養父子關係,顯與真實不符, 為此提起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之訴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 1項所示。 二、相對人則以:對於聲請人所主張之事實均不爭執,並同意由 法院逕行裁定等語。 三、按當事人就不得處分之事項,其解決事件之意思已甚接近或 對於原因事實之有無不爭執者,得合意聲請法院為裁定。法 院為前項裁定前,應參酌調解委員之意見及家事調查官之報 告,依職權調查事實及必要之證據,並就調查結果使當事人 或知悉之利害關係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當事人聲請辯論者 ,應予准許。前二項程序,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二章第 三節關於訴訟參加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33條定有明文。本 件係屬當事人不得處分之事項,兩造於本院訊問時,就兩造 間具有真實血緣關係存在均不爭執,且經本院以113年度家 調裁字第81號裁定相對人非其母甲○○自第三人丁○○受胎所生 之婚生子女,並表明同意聲請本院逕為裁定,爰適用上揭規 定而為本件裁定。 四、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確認法律關係之 訴,非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確認 證書真偽或為法律關係基礎事實存否之訴,亦同,民事訴訟 法第247條第1項亦有明文。再此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 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 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 之者而言,故確認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苟具備前開 要件,即得謂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最高法院42年 台上字第1031號裁判要旨參照)。本件聲請人戶籍謄本記 載其收養相對人為其養子,然聲請人主張相對人為其親生子 女,是上開戶籍記載是否與事實相符,有待釐清,兩造間收 養關係是否有效即不明確,而有私法上地位不安之狀態存在 ,且此種不安之狀態得以確認裁判除去之,是聲請人仍有即 受確認裁判之法律上利益。 五、次按下列親屬不得收養為養子女:㈠直系血親;㈡直系姻親。 但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之子女者,不在此限;㈢旁系血親 在六親等以內及旁系姻親在五親等以內,輩分不相當者;收 養子女,違反第1073條之1之規定者,無效,民法第1073條 之1及第1079條之4定有明文。查聲請人主張其戶籍資料登記 相對人為其養子,然其與相對人間具親子血緣關係等情,業 據提出戶籍謄本、本院113年度家調裁字第81號裁定暨裁定 確定證明書影本(見本院卷第5至8頁)為證,並經本院依職 權調閱本院99年度司養聲字第103號、113年度家調裁字第81 號卷宗核閱無訛。準此,聲請人主張其與相對人為直系血親 關係,應屬可信。準此,兩造既為直系血親,則聲請人前收 養相對人為養子,已違反民法第1073條之1之規定,應屬無 效,故聲請人請求確認兩造間之收養關係不存在,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 六、本件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事件,依法必須藉由法院裁判始能 還原聲請人之身分關係,相對人之應訴乃法律之規定所不得 不然,核屬伸張及防衛其權利所必要,因認本件程序費用應 由聲請人負擔,較為公允,附此敘明。 七、依家事事件法第33條第1項、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1條第2 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姚重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書記官 王小萍

2025-03-11

TYDV-114-家調裁-19-20250311-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等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親字第4號 原 告 A01 上列原告與被告甲○○、乙○○間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等事件,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提出載明適格被告之書狀及繕本 ,並檢附被告之戶籍謄本,若逾期不補正即裁定駁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起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法院為之: 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二、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三 、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民事訴訟法第244 條第1 項第 1 款定有明文,此為必備之程式。又「原告之訴,有下列各 款情形之一,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 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六、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 要件者。」,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第6 款亦有明示。 又按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次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 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分別為為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 及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第1 項前段所明定。又親子關係攸關 父母與子女間繼承、扶養等法定權利義務至鉅,自不因一方 死亡而消滅,且親子關係之存在係在持續狀態中,非因其中 一方死亡而成為過去,故於一方亡故後,他方亦得提起確認 親子關係存在之訴。再者,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之當事人適格 ,法無特別規定,應依提起確認之訴之一般原則,由就確認 親子關係存在有利害關係之人,對於利害關係相反之人為之 。 二、查原告起訴請求確認非被告甲○○之婚生子女;確認與乙○○間 親子關係存在,惟被告甲○○於民國92年6月24日死亡、被告 乙○○於110年8月16日死亡,有戶籍謄本在卷可參,無從為起 訴對象,原告並未以適格之被告為起訴對象,茲依民事訴訟 法第249條第1 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7日內 補正如主文所示事項,如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至於裁判費(已繳納新台幣1,500元)是否應補繳,則視 原告補正後之聲明為何再予以認定,附此敘明。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蔡孟君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書記官 楊憶欣

2025-03-11

CHDV-114-親-4-20250311-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4號 原 告 辛○○ 訴訟代理人 林德昇律師 複 代理人 邱靜怡律師 被 告 己○○ 戊○○ 丁○○ 庚○○ 乙○○(即甲○○○之繼承人) 兼上列一人 丙○○(即甲○○○之繼承人) 訴訟代理人 上列一人 訴訟代理人 王立中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 年 2 月1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張現與林劉庚妹間之收養關係不存在。 訴訟費用由被告己○○、戊○○、丁○○、庚○○各負擔五分之一;被告 乙○○、丙○○各負擔十分之一。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當事人死亡者,訴訟程序在有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其他依 法令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又第168 條 至第172 條及前條所定之承受訴訟人,於得為承受時,應即 為承受之聲明。他造當事人,亦得聲明承受訴訟。聲明承受 訴訟,應提出書狀於受訴法院,由法院送達於他造,民事訴 訟法第168 條、第175 條、第176 條分別定有明文。經查, 被告甲○○○於本件訴訟進行中即民國113 年8 月5 日死亡, 繼承人為其子女即被告丙○○、乙○○,而其等業分別於113 年 9 月23日、113 年11月3 日具狀聲明由其等承受訴訟(見本 院卷第157 頁、第231 頁),經核與法並無不合,先為說明 。 二、被告丁○○經合法通知,惟無正當理由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 到場或委任代理人到庭,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 條所列各款 情形,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 項 前段規定,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㈠、緣林劉庚妹於大正15年即民國00年0 月00日出生,林劉庚妹 於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原登載姓名為「劉氏庚妹」,大正15 年12月12日被張現收養,入戶於張現戶内,稱謂「養女」, 改從養父姓為「張氏庚妹」,而臺灣光復後,依臺灣地區光 復後辦理之戶籍登記,林劉庚妹當時申報姓名並非「張氏庚 妹」,而係「林劉庚妹」,即不再從養父姓「張」,且未申 報養父母姓名。因日據時期戶籍謄本登記張氏庚妹(即後更 改姓名之林劉庚妹)為張現之養女,與臺灣地區光復後之戶 籍登記謄本林劉庚妹不同,以致繼承張現遺產時發生戶政機 關無法確認其身分之爭議,戶政機關建議循司法途徑確認; 又張現已於46年10月25日死亡,林劉庚妹亦於105 年10月31 日死亡,雖系爭收養關係之當事人均已死亡,然因林劉庚妹 是否為張現之養女身分影響原告辛○○對於張現遺產繼承之權 利義務,此等法律關係之不安狀態,得以確認判決除去之, 故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自有確認利益;再者,張現於日 據時期收養「劉氏庚妹」,故劉氏庚妹改從養父姓為「張氏 庚妹」,然臺灣地區光復後之戶籍登記謄本記載,張氏庚妹 於35年光復後與林有義結婚,設籍於林有義戶内,稱謂為「 妻」,申報姓名不再從養父張現姓張,而是回歸本姓「劉」 ,並以本姓「劉」冠夫姓申報姓名為「林劉庚妹」,且未申 報養父母姓名,顯見張現已與林劉庚妹協議終止收養關係之 事實。為此,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張現與林劉庚妹間之 收養關係不存在。 ㈡、又張氏庚妹因結婚而改冠夫姓為林氏庚妹,民國35年臺灣光 復後之戶籍登記為林劉庚妹,戶政機關函覆已無資料可稽, 然若非有申請變更,戶政機關不會擅自將林氏庚妹改為林劉 庚妹,故變更為林劉庚妹是申請人之申請行為,為有意識之 法律行為,必然有其原因,且連「養子緣組入戶為張現之養 女」之記事刪除,更可推論有發生終止收養之行為,否則為 何回復其生父之本姓「劉」,且刪除「養子緣組入戶為張現 之養女」。再者,張氏庚妹因婚姻變更為林氏庚妹,再於35 年變更為林劉庚妹,林劉庚妹之姓名一直使用至民國105 年 10月31日過世為止。而林劉庚妹為中壢初中畢業,民國00年 0 月00日出生,於日據時期之女子,能讀到初中畢業,以當 時之學歷水準巳算高學歷,且民國35年為戶籍登記時,林劉 庚妹已是結婚生下長女林初惠(民國00年00月00日生)之成 年人,其姓名變更為林劉庚妹,不可能都無原因,都不察覺 ,故林劉庚妹回復為本姓「劉」,且刪除「養子緣組入戶為 張現之養女」之積極行為是有其戶籍法上之意義,應可確認 。而回復本姓除終止收養關係外,實找不出其他原因。被告 固抗辯要原告舉證有終止收養之書面證據,然已事隔78年怎 會有書面證據,書面證據應係在戶政機關,而戶政機關函覆 已無資料可稽,故惟獨從戶籍之記載詳察,並依經驗法則推 論其合理性,故原告引用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但書之規定, 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請鈞 院審酌為如原告訴之聲明之判決。 ㈢、並聲明:1.確認張現與林劉庚妹間之收養關係不存在;2.訴 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之答辯: ㈠、被告丙○○、乙○○部分:   原告確係對系爭遺產項目、數量等明細事項故為不實之陳述 ,意圖讓鈞院誤認遺產僅有一筆土地且面積偏小不重要,誘 導鈞院儘速裁判。又林劉庚妹戶籍資料事由欄漏未記載「張 現養女」之原因,經新北○○○○○○○○函覆:無資料可稽,從而 原告空言主張張現與林劉庚妹收養關係已終止,其主張並無 所據。原告主張林劉庚妹已於光復後之戶籍登記資料「刪除 張現」等情,為全無事實根據,本件僅單純未登載養女身分 ,符合最高法院33年上字第1180號判決要旨,非原告所稱之 「刪除」。至於張劉庚妹與張現間是否簽有任何終止收養之 協議書,原告至今未能提出任何證明,並坦承:被告固抗辯 要原告舉證有終止收養之書面證據,然已經事隔78年怎麼會 有書面證據,而自認手中並無書面證據,其主張實俱屬空言 ,殊不可採。原告以張氏庚妹於光復後戶籍登記時雖登載為 林劉庚妹,惟本身並無終止扶養意圖,亦未簽訂終止扶養契 約,此事實與前揭判決相符。原告以張氏庚妹於光復後戶籍 登記登載為林劉庚妹,推論收養關係終止,無前揭判決適用 ,實屬違誤。再者,原告主張林劉庚妹雖經常往返嘉義探親 ,最多僅能證明收養事實,無法證明終止收養。原告片面主 張張現與林劉庚妹已終止收養,原告應就終止收養負舉證責 任,而非由被告負擔舉證責任。一般養父與養子女終止收養 ,通常因雙方關係不睦,畢竟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否則 ,雙方無緣無故斷不會終止收養。況張現本為林劉庚妹之舅 舅,張現本身無女,故非常疼愛其妹妹之親生女兒,並為此 辦理收養,並於其九個月大時接來同住,迄其成年出嫁後才 搬出,雙方無緣無故怎會終止收養,被告己○○、戊○○於其等 年幼時,亦多次隨同母親林劉庚妹回去探視張現,足見雙方 送往迎來非常密切,沒有終止收養的原因及意圖。原告主張 縱使雙方往來密切,亦未能證明未終止收養,非僅違反舉證 責任,亦違反一般社會常情。至原告一再主張:林劉庚妹係 主動變更姓名,有初中學歷怎會搞錯,亦非事實。臺灣光復 後,因二戰後期盟軍轟炸頻繁,許多戶政資料業已逸失,戰 爭中多人生死不明,戰後日本人大量移出並有内地各省國民 大量移入等諸多主客觀因素,原有日據時期戶政資料已確有 全面清查更新必要,並斟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推行皇民化 運動或其他原因,許多本省人被迫甚或主動更為日本姓名, 有改回原名之必要。惟原於34年末施行之臺灣省人民恢復原 有姓名辦法因採鼓勵方式成效不彰,而於35年間進行強制性 的戶口總清查、初設戶籍登記及回復原有姓名等諸多行政程 序,並非林劉庚妹主動辦理,足見原告所言確與事實不符。 又上開強制性之戶口總清查及回復姓名程序因推行時程倉促 ,且因戶警合一制度,均由警察登門辦理,不僅帶有高權性 之強制壓力,且因警察對業務、法令之熟悉度,對於登記本 家或養家姓氏可能有不一樣的要求,當時執行確有諸多問題 ,導致民怨累積,從而前揭最高法院33年判決、高等法院10 5 年度判決均明揭不得僅以「戶籍記載無養家姓氏,來推論 收養關係終止」,並與本件兩造訟爭事實完全相同。綜上所 述,本件原告主張倶屬空言、推測,而並未具體舉證以實其 說,原告復已自認坦承其手上並無終止收養之相關事證,並 將其提告應負之舉證責任,委諸被告或主管機關承擔,其主 張自不可採,實務上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判例、判決亦均不 採其說。並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㈡、被告己○○、戊○○、庚○○部分:   主張與被告丙○○、乙○○同。 ㈢、被告丁○○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或委任他人到 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 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訴 ,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確認收養關係存否 之訴,如由養親子以外之第三人,主張自己之身分地位或財 產關係,因他人間養親子關係之存否,受直接影響,有提起 確認他人間養親子關係存否之訴,以排除其不安定狀態者, 不能遽謂無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本件原告主張張現 與林劉庚妹間之收養關係不存在,為被告所否認,其等間收 養關係是否存續不明,致原告在身分財產上之私法上地位有 不安之狀態,並得透過確認判決除去之,且難認原告得藉由 其他行政救濟或民事訴訟以除去此不安之狀態,揆諸前開說 明,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四、經查: ㈠、劉氏庚妹大正00年0 月00日生,父劉添順、母劉張氏橋妹, 為戶主劉運統之戶内人口,大正15年12月12日養子緣組入戶 為張現之養女,姓名為張氏庚妹,又於昭和19年3 月10日婚 姻入籍於林有義戶内,姓名為林氏庚姝,事由欄記載新竹州 中壢郡觀音庄坑尾二十七番地張現養女昭和拾九年参月拾日 婚姻入籍,嗣臺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間初設戶籍時至民國10 5 年10月31日死亡除戶,均未記載養父母姓名及相關記事等 情,有林劉庚妹日據時期、臺灣光復後之戶籍登記資料(見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親字第99號卷第35-43頁)、桃園 ○○○○○○○○○113 年11月19日桃市觀戶登字第1130007521號函 乙紙(見本院卷第297-298頁)附卷可稽。   ㈡、原告主張劉氏庚妹經張現收養後,改冠「張」姓為「張氏庚 妹」,嗣與林有義結婚,而改冠夫姓為「林氏庚妹」,又於 台灣光復後改冠本姓為「林劉庚妹」,可以推知與張現之收 養關係已經終止等語。經查,林劉庚妹於昭和19年3 月10日 婚姻入籍於林有義戶内,姓名為林氏庚姝,當時其事由欄猶 記載係張現之養女。嗣於臺灣光復後之民國35年間初設戶籍 時,其戶籍登記即未再記載伊為張現之養女等文字,且恢復 其本姓為「林劉庚妹」。依當時有效之民國19年12月26日國 民政府制定公布;自民國20年5月5日施行之民法第1083條第 1項規定:「養子女自收養關係終止時起,回復其本姓,並 回復其與本生父母之關係。」,應可推知林劉庚妹與張現間 之收養關係已經終止,林氏庚妹乃會回復其本姓「劉」,姓 名為「林劉庚妹」。   ㈢、按關於民事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89年間修正之民事訴訟法 第277條已增設但書規定,受訴法院於具體個案決定是否適 用該條但書所定公平原則,以轉換舉證責任或降低證明度時 ,應視各該訴訟事件類型之特性及待證事實之性質,審酌兩 造舉證之難易、距離證據之遠近、經驗法則所具蓋然性之高 低等因素,並依誠信原則,定其舉證責任誰屬或斟酌是否降 低證明度,進而為事實之認定並予判決,以符上揭但書規定 之旨趣,實現裁判公正之目的。尤以年代已久且人事皆非之 遠年舊事,每難查考,舉證甚為困難。苟當事人之一造所提 出之相關證據,本於經驗法則及降低後之證明度,可推知與 事實相符者,應認其已盡舉證之責。(最高法院102年度台 上字第176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終止收養關係之事實距今 已年代久遠,人事已非,難以查考。再者,終止收養登記係 由當事人提出證明文件向戶政機關申請,該證明文件通常係 留存在戶政機關。如強令當事人於數十年後之今天,仍應提 出該證明文件,始得謂已盡舉證之責,顯非事理之平。故被 告答辯稱原告未提出證據證明本件收養關係業已終止云云, 並不可採。 五、綜上所述,原告主張林劉庚妹與張現間之收養關係已經終止 ,請求確認該收養關係不存在,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至於未論述之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 法及舉證,經本院悉予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 結果,自無一一詳予駁論之必要,併此說明。 七、據上論結,本訴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78條、第85條第1項但書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曾文欣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須按對造人數提出繕本)及表明上訴理由,並依上訴利 益繳交第二審裁判費。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 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張紜飴

2025-03-07

CYDV-113-親-4-20250307-2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34號 原 告 甲○○ 訴訟代理人 蔡弘琳律師 被 告 丙○○ 訴訟代理人 陳貞宜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3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 益者,不得提起之,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及民事訴訟法 第247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而所謂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 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 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故確認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苟 具備前開要件,即得謂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最高 法院29年度上字第473號、42年台上字第1031號裁判意旨參 照)。經查,本件原告主張被告與原告之父乙○○間無自然血 親關係存在,是乙○○認領被告無效,然被告戶籍上之父親欄 登記為乙○○,則被告與乙○○間之親子關係是否存在,即非明 確,而該身分關係之不明確已影響原告之繼承等財產上權益 ,使原告之法律上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此不安狀態並得 以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之訴除去,則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 ,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略以:原告甲○○之父即被繼承人乙○○於民國112年4 月10日去世,詎原告於日前依法辦理遺產登記事宜時,經財 政部南區國稅局臺南辦事處告知被繼承人生前即78年間有與 訴外人王淑娘生有一子即被告丙○○。原告係被繼承人之三女 ,依法原由原告與其他姊弟及母親張玉裡共同繼承被繼承人 之遺產,每人應繼分為5分之1。今因被告丙○○已經戶籍登記 同為被繼承人之三子,則被告丙○○與被繼承人間是否具有親 子血緣關係既有未明,且有更正戶籍上親子關係之必要,事 涉原告之應繼分比例,依法自得提起本訴。又被告雖經被繼 承人認領,但渠等並無血緣關係,認領自屬無效等語。並聲 明:㈠確認被告丙○○與乙○○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㈡訴訟費用 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則以:被告與訴外人即原告之胞弟吳章展已於113年3月1 1日前往法務部調查局DNA鑑識實驗室進行鑑定,其結果無法 排除被告與吳章展存在同父半手足血緣關係。又被告幼年時 與被繼承人生前多次一同出遊,被告由被繼承人抱著,被告 之生母並在一旁合影,足證被告係由其生母自被繼承人受胎 所生,且被告於00年0月00日出生後,被繼承人旋於同年9月 7日向戶政事務所辦理認領,堪認被告之生父即為被繼承人 等語置辯。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三、本院之判斷:   ㈠原告主張其為被繼承人乙○○之女,被繼承人已於112年4月1 0日死亡,被繼承人生前已認領被告為其子,被告戶籍上 生父登記為被繼承人等情,有被繼承人戶籍謄本、兩造戶 籍謄本、臺南○○○○○○○○函覆本院被告出生登記申請書、認 領同意書等在卷可稽,兩造亦均不爭執,堪信為真。   ㈡原告主張被告非被繼承人之子,與被繼承人間並無真實之 親子血緣關係乙節,被告則以前揭情詞置辯。經本院依職 權囑託法務部調查局就被告與訴外人即原告之胞弟吳章展 間是否存有同父之血緣關係進行鑑定,鑑定結果認:無法 排除或確認被告與吳章展存在同父半手足血緣關係等語等 語,有法務部調查局113年4月1日調科肆字第11300083410 號鑑定書在卷可佐,因此可以推知,被告既與原告之胞弟 吳章展具同父手足血緣關係,同理被告與原告亦具有同父 手足血緣關係,是以被繼承人認領具真實血緣之子即被告 即屬有效。從而,原告主張被告與被繼承人間之親子關係 不存在,實於法無據,並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兩造間具半手足親緣關係,是被告與被繼承人間 有真實血緣關係存在,且經被繼承人已認領被告,足認被告 與被繼承人間有親子關係存在。本件原告訴請確認被告與被 繼承人乙○○間親子關係不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文欽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做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易佩雯

2025-03-06

TNDV-113-親-34-20250306-1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確認收養關係存在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23號 113年度親字第65號 原   告 即反訴被告 陳儀珮  住新竹市東區光華街27巷4之1號4樓 訴訟代理人 錢炳村律師 被   告 劉宇宸  住新竹市香山區香村路300巷95弄8號       陳冠妏  住臺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二段180巷9號6             樓之3 (現應為送達處所不明)             陳奇聖  住新竹市香山區香村路300巷95弄8號       陳佳君  住臺北市內湖區文湖街69號3樓之1       陳正翰  住新竹市香山區芝柏一街8號       陳憲明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128號       翁翠珍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54號       陳昀煒  住桃園市楊梅區光裕北街84號       陳彥璉  住同上       陳昺安  住同上       陳志明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54號       陳碧英  住桃園市桃園區大仁路20巷1弄7號       陳寶玉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128號       彭妙婕  住苗栗縣竹南鎮復興路139巷21弄1號4             樓之3       彭佳祺  住新竹縣寶山鄉湳坑路一段266巷20號       陳水德  住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912巷5弄16             號       陳張玉秀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48號       陳木得  住同上       陳燕月  住新竹市香山區延平路二段307巷45弄2             號       陳碧燕  住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912巷5弄20             號       陳金月  住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912巷5弄18             號 被 告 即反訴原告 陳秋福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58號       陳桂櫻  住新竹市香山區南港街50巷17號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路春鴻律師       被 告 蔡美珠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52號       鍾燕飛  住同上            陳月婷  住同上       陳政宏  住同上       陳清智  住同上       吳森福 住新竹市東區寶山路310巷9號       吳愉安  住新竹市東區寶山路310巷9號       吳愉芯  住新竹市東區寶山路310巷9號       吳政宇  住新竹縣峨眉鄉中忠義街50巷2號 上 三 人       共 同 法定代理人 陳夢婷  住新竹市東區寶山路310巷9號 被   告 吳佳隆  住新竹市東區寶山路310巷9號       吳美慧  住新竹市北區東大路三段269巷5號       陳彩燕  住新竹縣湖口鄉勝利路一段123號       陳秋東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5號       江秋梅  住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890巷18號       陳淑芬  住同上       陳昱伶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60巷4號       陳暐潔  住同上       陳昱汝  住新竹市香山區內湖路107巷45之3號4             樓       陳啟汶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60巷4號       蔡子慶  住新竹市香山區大湖路183巷1號       蔡子雋  住同上       蔡寶鳳  住新竹市東區民生路222巷20號5樓       蔡水玉  住新竹市香山區美森街8巷6號       姚文心  住新竹縣竹北市東興路二段415號       曾金樹  住新竹縣竹北市鳳岡路一段100巷152號       陳木榮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60巷3號       蔡月鶯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106巷14號       陳奕朋  住苗栗縣竹南鎮開元路115巷8號       陳奕杰  住同上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阮長安  住同上 被   告 陳木通  住新竹市北區經國路二段438巷13號7樓             之5       陳淑惠  住桃園市新屋區青富路127號       黃火坤  住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六段152之1號       陳螺分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39號       陳文娟  住宜蘭縣蘇澳鎮朝陽路16之1號       黃麗雲  住新竹市香山區祥園街99巷4號       李黃素蘭 住新竹市香山區牛埔路346巷30弄15號       張簡月意 住新竹市香山區遊樂街76號       陳賢國  住新竹市香山區遊樂街76號       陳秋萍  住新竹縣竹北市鳳岡路三段657巷60號       陳淑華  住新竹市北區西大路645號7樓之2       陳良慶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61巷5號       陳漢川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39之1號       陳鳳櫻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262巷8號       陳寓凌  住苗栗縣竹南鎮公義里大坪19號       陳鳳玉  住新竹縣竹北市嘉豐南路二段89號13樓             之2       陳麗庭  住新竹市東區竹蓮街101巷9弄3號3樓   洪大鈞  住新竹市北區天府路二段8號       洪士鈞  住新竹市香山區西濱路二段611號       洪怡如  住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三段235號       林鳳姿  住新竹市香山區長興街167巷19弄1號       陳郁文  住同上       陳美杏  住新竹市北區金雅路153號6樓       陳華鎧  住新竹市北區中正路418巷33號6樓之1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繼承權不存在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應再開言詞辯論,並指定民國114年4月22日上午11時30分, 在本院第27法庭庭行言詞辯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邱玉汝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周怡伶

2025-03-05

SCDV-113-親-65-20250305-1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9號 原 告 乙○○之女(即張○○) 法定代理人 乙○○(TRUONG ○○ ) 訴訟代理人 張婉娟律師 被 告 甲○○(PHAM ○○) 丙○○ 上列當事人間否認子女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1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乙○○之女(即張婉秋,民國000年0月0日生)非乙○○自 被告甲○○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甲○○負擔二分之一,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被告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 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 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原告之母乙○○與被告甲○○均為越南籍人士,於民 國103年間結婚,原告於000年0月00日出生。惟原告實非乙○ ○自被告甲○○受胎所生,而係自被告丙○○受胎所生,爰依民 法第1063條第2項及確認之訴之規定,提起本訴等語。並聲 明:(一)確認原告乙○○之女非乙○○自被告甲○○受胎所生之 婚生子女。(二)確認原告乙○○之女與被告丙○○間之親子關 係存在。 三、被告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任何書狀作何聲明 或   陳述。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就聲明第一項部分:   1.按子女之身分,依出生時該子女、其母或其母之夫之本國 法為婚生子女者,為婚生子女。但婚姻關係於子女出生前 已消滅者,依出生時該子女之本國法、婚姻關係消滅時其 母或其母之夫之本國法為婚生子女者,為婚生子女,涉外 民事法律適用法第51條定有明文。查原告之母乙○○及被告 甲○○均為越南國國民,有乙○○之護照影本、乙○○與被告甲 ○○之結婚證書及中文譯本,依前揭規定,有關原告婚生子 女之身分認定,自應適用越南國之法律規定,合先敘明。   2.復按「子女在母親之婚姻期間出生或受胎,為夫妻之婚生 子女(A child who is born or conceived by the wife during the marriage period is the common child of the husband and wife)」、「當父母不承認子女時, 其必須提出證據,且該不承認必須由法院決定(When a p arent doesnot recognize a child,he/she must have e vidence and such non-recognition shall bedetermine d by a court)」,越南國婚姻與家庭法第88條第1項、 第2項定有明文。原告於000年0月0日出生,推定為被告之 婚生子,惟原告實際上非乙○○自被告甲○○受胎所生,與被 告甲○○間不存在真實之血緣關係等情,業據提出原告出生 證明書、慧智基因醫事檢驗所親緣鑑定報告為證,又上開 親緣鑑定報告鑑定結論略為:於20組STR基因中均無基因 型不符者,故無法排除檢體編號:23PT06542-1(即原告 )與檢體編號23PT06542-2(即被告丙○○)之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機率(PP)為99.00000000%等語。本院參 酌現代生物科學發達,醫學技術進步,以DNA基因圖譜定 序檢驗方法鑑定子女之血統來源之精確度已達99.8%以上 ,而原告既經鑑定為被告丙○○之子女,即不可能又為被告 甲○○之子女,原告此部分主張,應堪信為真實。從而,原 告提起本訴,請求確認原告非乙○○自被告甲○○受胎所生之 婚生子女,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裁判如主文第一項所 示。 (二)就聲明第二項部分:   1.按就法律所定親子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 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訴 ,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確認法律關係 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 之;確認證書真偽或為法律關係基礎事實存否之訴,亦同 ,民事訴訟法247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此所謂「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原 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而且此 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之者。   2.原告主張依前開親緣鑑定報告,可認定原告與被告丙○○有 親子關係,而請求確認原告與被告丙○○親子關係存在。本 院審酌:若原告之第一項聲明即否認生父部分經判決確定 ,則不再為被告甲○○之婚生子女;而依原告提出之生活照 片,被告丙○○已實際照顧撫育原告,無從認定被告丙○○拒 絕認領原告,自得由被告丙○○持前開親緣鑑定報告及其他 必要文件,向戶政機關辦理認領登記以滿足原告此部分主 張。是原告並未舉證有提起此部分確認之訴之必要,即難 認其有何「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從而,原告此 部分之訴,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5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曾建豪 以上正本與原本無誤。 如對本判決不服,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附繕 本,並繳納上訴審裁判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洪鉦翔

2025-03-04

MLDV-113-親-9-20250304-1

司繼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6003號 聲 請 人 ○○○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而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 議未於1 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 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並由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 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民 法第1177條、第1178條定有明文。此所謂繼承開始時,繼承 人之有無不明,係指有無配偶及民法第1138條各款血親不明 之謂,如確有繼承人生存,即不得謂繼承人有無不明(最高 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1330號判決參照)。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被繼承人甲○○○同為訴外人○○ 之繼承人,聲請人現為辦理○○所遺土地之繼承事宜,因查無 被繼承人於民國35年光復後戶口總清查及初設戶籍登記相關 資料,且被繼承人前經本院112年度亡字第31號裁定宣告於4 5年10月1日下午12時死亡,爰依法聲請選任第三人李庸堅為 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上開主張,固據提出○○之繼承系統表、戶籍謄 本、高雄○○○○○○○○函、本院112年度亡字第31號民事裁定及 其確定證明書等件為證。惟被繼承人經本院112年度亡字第3 1號裁定宣告於45年10月1日下午12時死亡即繼承開始時,尚 有父親○○(53年9月22日死亡)為其繼承人。是以,被繼承 人於死亡時既尚有繼承人,即不符合繼承人有無不明之情形 ,揆諸首揭說明,聲請人聲請為被繼承人選任其遺產管理人 ,於法自有未合,應予駁回。另倘認被繼承人與○○○間收養 關係存在,而○○○係於85年4月19日死亡,則被繼承人死亡時 尚有繼承人存在,亦不符合繼承人有無不明之情形,附此敘 明。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鍾仕傑

2025-02-27

KSYV-113-司繼-6003-20250227-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確認收養關係存在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親字第7號 原 告 丁○○ 戊○○ 己○○ 庚○○ (共同送達代收人 甲○○ 住○○市○○區○○路0段000巷00號) 上列原告請求確認收養關係存在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具當事人能力之被告,逾期 未補正,即駁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訴訟,但其情形 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且上開條文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之 規定,為家事事件所準用。又按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 終於死亡,為民法第6條所明定。 二、查本件原告請求確認渠被繼承人乙○○與被告丙○○之收養關係 存在,惟被告丙○○早於民國36年10月14日已死亡,有除戶謄 本1件附卷可稽,是原告以無當事人能力者為被告,顯於法 不合,爰命原告補正如主文所示,若逾期未補正,本院將駁 回原告之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葉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姝妤

2025-02-27

TNDV-114-親-7-20250227-1

家調裁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否認子女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調裁字第13號 聲 請 人 陳○枝 相 對 人 賴○叡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聲請人與相對人間之母子關係不存在。 二、程序費用新臺幣3,000元由相對人乙○○負擔。   理  由 一、按本件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事件屬當事人不得處分之事項, 但兩造前經血緣鑑定,對於醫療機構出具之血緣鑑定報告書 檢驗結果真正性不爭執,並依家事事件法第33條規定,合意 聲請本院裁定終結,自應由本院依前揭規定而為裁定。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配偶葉○成之大姊莊○治即相對人 之祖母,於聲請人在不知情之情況下,將相對人登記為聲請 人之子,聲請人多年後至戶政事務所申請戶籍資料時,始知 悉此事,因兩造間實際並無真實血緣關係存在,故提起本件 訴訟。為此,聲請裁定如主文第1項所示等語。 三、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為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所明定。蓋親子關係存否, 乃以事實上血緣為基礎,且涉及兩造間之父母子女地位是否 存在,不只影響雙方之身分,關於雙方因該身分而產生之法 律關係亦將隨之變動。再者戶籍登記事項,係因當事人申報 錯誤所致者,為更正戶籍上之記載,依戶籍法施行細則第16 條第6款之規定,當事人可憑涉及事證確認之法院確定裁判 、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緩起訴處分書,或國內公證人之公 、認證書等,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更正登記。查本件相對人之 戶籍資料上載明聲請人為其母,有戶籍查詢資料在卷可參, 其二人已發生法律上親子關係。現聲請人否認與相對人間之 血緣關係存在,顯足影響兩造間私法上親屬、扶養、繼承等 身分關係之存否,而使聲請人前開主張之法律上地位有受侵 害之危險,此不安狀態,法院得以判決加以除去,揆諸首揭 說明,應認聲請人提起本件訴訟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 益。   四、經查: (一)聲請人主張其登記為相對人之母,惟兩人實際上並無親子血 緣關係,業據提出兩造之成大醫院婦產部分子遺傳室血緣鑑 定報告書(下稱系爭鑑定報告)。經審閱該報告記載「…本 系統所檢驗之DNA點位可排除甲○○…與乙○○…之血緣關係,其 親子關係指數(CPI)為1.918E-29,親子關係概率值…為0.000 000%。」等內容,核與聲請人上開主張之事實相符。兩造對 於系爭鑑定報告之檢驗結果真正性、相對人非聲請人所生, 而係由第三人莊○治、葉○成在未經聲請人同意下登記為聲請 人之子女、聲請人係於多年前申請戶籍謄本時,始知悉相對 人登記為聲請人之子女之事實均不爭執,並製有合意程序筆 錄存卷可查,綜合上開事證以觀,聲請人與相對人間並無親 子關係之事實,應屬可採。 (二)從而,聲請人請求確認其與相對人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33條第1項、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第8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許育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蔡雅惠

2025-02-27

TNDV-114-家調裁-13-20250227-1

重家繼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確認繼承權存在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2號 原 告 俞○ 訴訟代理人 李昊沅律師 複 代理人 王政涵律師 訴訟代理人 林厚成律師 被 告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服務處 法定代理人 黃信仁 訴訟代理人 陶登基 吳景誠 葉子瑋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繼承權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 月2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所 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 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 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本件原告主張其為被 繼承人牛○奎之養子而戶籍上既未載明與牛○奎之關係,,則 原告對於牛○奎鍾之繼承權存在與否即屬不明確,致原告之 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危險倘經本院判決確認 存在即可除去,應認原告提起確認之訴有確認利益。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  ㈠被繼承人牛○奎為榮民於民國111年5月5日死亡,無其他法定 繼承人,被告為牛○奎之遺產管理人。而原告出生前因國共 戰事爆發,原告生父為軍情系統,俟抗共戰事不利而殉國, 原告生母懷著原告與被繼承人牛○奎,即隨部隊一同撤退至 福建省廈門,原告乃於00年0月00日出生於廈門,原告出生 後即由被繼承人牛○奎以收養為子女之意思扶養。牛○奎再遵 軍命遷徙至澎湖白沙鄉港尾村後,奉命退守臺灣。嗣原告與 生母張○隨同牛○奎與國民政府一同隨軍遷徙來臺,並於40年 3月14日設籍於台北縣北投鎮(現改制為臺北市北投區)稻香 里7鄰共同居住生活,當時戶政登記資料記載原告生母為張○ ,父親即為牛○奎,而原告的姓名「牛小鷺」即為被繼承人 牛○奎所取名。此後原告母親與牛○奎一生都同財共居、相伴 相守,牛○奎亦未再有婚配且未生有其他子女,堪認牛○奎與 原告母親事實上為夫妻關係。而原告母親也確實同意原告由 牛○奎收養為子,且牛○奎亦係以收養子女之意思實際照顧、 扶養原告訖成年,彼此間均稱呼牛○奎為「牛爸」及「小鷺 」。  ㈡而渠等共同生活的事實尚有於42年間,牛○奎奉命派駐高雄左 營軍區,原告與母親張○再隨同並遷徙戶口至高雄市左營區 自助里眷村生活。因當時國際及兩岸烽火相對動盪不安的時 代,原告無法知悉為何在43年間,戶籍資料會有更正載明, 並將原名「牛小鷺」更名成「乙○」;直至中學後,始經由 母親告知原委。惟原告自出生起訖成年,均隨同牛○奎共同 生活,縱戶籍將牛小鷺改為「乙○」,仍不妨礙渠等間父子 之情。在這段生活期間,原告生活於左營之海軍自助新村, 並於左營軍區就讀海總附小、海青中學,直至牛○奎又再調 職回台北,原告亦隨同牛○奎遷至臺北共同居住。原告結婚 後仍與牛○奎及母親張○共同居住,爾後原告雖與配偶遷出獨 立成家,惟原告母親仍與牛○奎以夫妻身份共同居住於原址 。  ㈢90年時,被繼承人自行辦理身心障礙證明,也是填載原告為 聯絡人,並記載與被繼承人之關係為「父子/女」,此並非 原告偕同辦理,堪認直至90年時被繼承人主觀上亦持續認為 原告與被繼承人間乃係父子關係,而有收養之事實存在;另 原告也記得牛○奎多次提及在軍中有簽署文件,文件上的繼 承人,或撫卹指定之人也是指明原告。此在在證明渠等間收 養關係確存在。  ㈣109年3月15日原告母親張○仙逝,牛○奎因身體狀況不佳,原 告仍不忍牛○奎自己居住,為妥善照護牛○奎,原告乃與配偶 共同遷至「北投區石牌路2段95號4樓之1」親自照護牛○奎, 而牛○奎晚年經常出入醫院,也都由原告陪同照料,直至牛○ 奎過世,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死亡通知單上載明的聯絡人也是 記載原告。  ㈤詎原告與牛○奎不諳法律,對自幼收養之事實,因斯時法制未 臻完善且無需收養登記,而實際生活及原告與牛○奎父子情 誼毫無差別,也就未予在意。然而牛○奎死亡後,原告既無 法辦理繼承相關事項,除影響原告之權益外,更使曾壯烈為 國之退除役官兵即牛○奎一脈失其所繼,為保障原告權益, 並使牛○奎之香火得以傳繼,無奈提起本件訴訟。  ㈥綜上,牛○奎既有自幼撫養原告之事實,並有以原告為自己子 女之意思,縱使雙方未訂立書面收養契約,然依74年修正前 之民法第1079條之規定,無礙於本件收養關係之成立。從而 ,本件原告與牛○奎間之收養關係既已有效成立,且嗣後未 曾以書面終止該收養關係,則原告訴請確認與牛○奎間之收 養關係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則依民法第1138條第1 款規定,原告自為牛○奎遺產之第一順序繼承人,原告對牛○ 奎之遺產即具有繼承權。從而,原告請求確認對牛○奎之遺 產有繼承權存在,應予准許。  ㈦對被告答辯之主張:  ⒈本件被告辯稱由原告姓「俞」而非姓「牛」,應可認定兩人 間並無收養關係云云,然則養子從收養者之姓為收養關係成 立後之效果,並非收養關係成立之要件,是以僅憑原告姓氏 為「俞」,自不足為收養關係不成立之認定。  ⒉本件原告起訴主張經牛○奎收養,並未否認原告生父為俞夢華 之事實,亦未否認原告生母之配偶為俞夢華之事實,是以原 告之母張○於43年1月8日向北投鎮公所申請「更正」原告戶 籍記載上之姓名與父、母親姓名,僅係將戶籍資料之記載更 正為真實狀態,與原告母親是否有與牛○奎達成收養原告之 意思間,並無關聯。當年原告年僅5歲,原告母親張○出於何 故申請更正,則非原告所得知悉,是以僅憑原告之母張○於4 3年1月8日向北投鎮公所申請「更正」原告戶籍記載,顯難 遽認原告母親未與牛○奎達成收養原告之意思表示。  ㈧並聲明:  ⒈確認原告乙○與被繼承人牛○奎之收養關係存在。  ⒉確認原告乙○對被繼承人牛○奎之繼承權存在。 二、被告答辯意旨略以:  ㈠原告主張與牛○奎間之收養關係存在,除舉出自幼與牛○奎共 同居住等事實之外,並主張本件應依民法74年修正前第1079 條規定。惟查,以自幼撫養為子女之方式收養子女,無庸訂 立書面收養契約,非謂第三人得不經幼年子女法定代理人之 同意,擅自代替撫養幼年子女為自己之養子女,是以收養之 意思自幼撫養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為子女,應由該未成年人 之法定代理人代為或代受被收養之意思表示,始生效力。  ㈡原告固舉出其母張○攜同原告來臺灣時,於40年3月20日創立 新戶時,戶籍登記上記載其名為牛小鷺,父親名為牛○奎。 惟於43年1月8日「牛」張○即向北投鎮公所申請更正配偶為 俞夢華,更正自己姓名為「俞」張○,更正原告姓名為「乙○ 」。由此可知,張○當年來臺灣時,實際可能係假裝為牛○奎 之配偶,隨牛○奎之軍人身份逃難來臺,原告之所以被申報 為牛○奎之子,應也是相同原因。而張○來臺3年之後,因為 該戶籍登記並非事實,才會向戶政機關申請更正。  ㈢由於未成年人之收養及被收養的意思表示,需由其法定代理 人代為或代受被收養之意思表示,因此,倘40年3月20日牛○ 奎有收養原告,應由張○代為或代受收養的意思表示,然張○ 係請求「更正」原告之姓名及父母姓名,並非請求終止收養 ,顯然張○並無於40年3月20日有與牛○奎達成收養原告的意 思表示。之後也沒有再與牛○奎達成收養原告的意思表示。 可知原告既非牛○奎之養子,原告對牛○奎自無繼承權可言。  ㈣牛○奎身心障礙手冊上父子之記載,由於與戶籍登記明顯相違 ,故該記載並非真正。相關看護紀錄、照片固然可以證明原 告與牛○奎間關係親密,然並非法律上足以證明彼等收養關 係存在之證明。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經查,被繼承人牛○奎為領有榮譽國民證之退除役官兵,於11 1年5月5日死亡,依退除役官兵死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 第4條規定,被告為牛○奎之遺產管理人;原告之母張○攜同 原告來臺時,於40年3月20日創立新戶,戶籍登記上記載原 告名為牛小鷺,原告父親名為牛○奎,母親名為牛張○,嗣於 43年1月8日牛張○即向北投鎮公所申請更正配偶為俞夢華, 更正自己姓名為俞張○,更正原告姓名為乙○,以及更正原告 父母為俞夢華及俞張○等情,有相關人戶籍謄本在卷可稽, 復為兩造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  ㈡惟按「收養子女,應以書面為之,但自幼撫養為子女者不在 此限」、「關於親屬之事件…其在修正前發生者除本施行法 有特別規定者外,不適用修正後之規定」,民法親屬編74年 6月3日修正公布前民法第1079條及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1條 後段分別定有明文。又依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108年度台上 大字第1719號裁定意旨,認為「74年6月3日民法第1079條修 正公布前,以收養之意思,收養他人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為 子女者,如未成年人有法定代理人,且該法定代理人事實上 能為意思表示時,應由其代為並代受意思表示,始成立收養 關係」易言之,如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被收養時無法定代理 人,自無需由法定代理人為意思表示。  ㈢依臺北○○○○○○○○○0○○○○○○○○○)函暨所附資料略以:據為牛張○ 等戶籍登記錯誤申請更正乙案核復遵照由,本案經飭據該牛 張○42年11月24日報告:「奉鈞局政戶字第26301號批示遵 將民俞夢華結婚經過報告於後:34年5月5日為重慶復興崗中 央幹部學校研究部第一期學生畢業典禮,並舉行第一屆集團 結婚恭請校長證婚,當時總務處長負責籌備洞房喜宴者,即 係施季言先生,同時結婚現在台有江國棟先生。38年滬上撤 退俞夢華倉悴奉命留蘇轉入地下工作與民未告別而一人攜三 子狼狽跋涉,遇牛○奎相助抵澎湖,舉目無親,牛所入有限 ,乃冒報牛之眷屬領眷糧維生,去歲牛來政工幹部學校就讀 ,向校部當報告實情,四月起取消眷糧邇後即賴蔣經國先生 賜三百元勉維生計,本年八月因友人介紹在海軍子弟學校教 學,為求正視聽並不負民苦育三子因至區公所請求更正戶籍 。據指示須先辦理脫離手續,不得已乃有前文之呈請。」等 情復函准政工幹部學校蒼經字第797號函:「㈠牛○奎為本校 第一期畢業生,在受訓期間曾據實呈報以俞夢華之妻(張○) 子冒報已券卷領取眷糧,曾經本校呈奉國防部(四一)茂莊字 第0661號代電飭即停發已遵四月分予以全戶停發並予記大過 一次各在卷,㈡核牛曾前呈本校經過詳情與張○報告內容相符 」。按照前開事實經過,尚堪認定牛張○與牛○奎戶籍登記配 偶關係屬不實之記載,茲為確實戶籍登記起見,該牛張○配 偶應更正為俞夢華,並更正冠姓,關於其子牛小萬牛小蘇牛 小鷺等三人其姓及父母姓名併應予以更正,至牛○奎之配偶 姓名應予撤銷等情,有北投戶政事務所113年1月31日北市投 戶資字第1136000820號函暨所附資料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3 7至41頁)。  ㈣證人即原告兄長甲○到庭證稱:我跟我母親在38年還有舅老爺 牛○奎一起來臺灣,我是家裡的老大,當時原告還出生不到1 個月,過來臺灣後我跟我母親、兄弟姐妹就是跟牛○奎一起 生活,以前我跟我二弟叫牛○奎舅舅、我60歲後就叫他舅老 爺,只有原告我母親叫他要叫牛爸。當時母親很權威,母親 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因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很不錯,沒有 想要多問為何只有原告要叫牛○奎爸爸。家中經濟來源、開 銷部分,牛○奎把錢交給母親,母親會一起處理,母親60歲 退休,財物才通通交給牛○奎處理,我當時也覺得很奇怪, 為何都要交給牛○奎。對於北投區戶政事務所的資料我不了 解,當時年紀太小,吃飽就很好了,長大之後我也沒有聽母 親或舅老爺說過這些事情,牛○奎對我跟二弟、原告都一視 同仁,但是對原告管教比較嚴格一點,也會特別照顧他,比 如介紹工作、讀書會關注,退伍也帶在身邊沒有離開過,我 跟二弟都自己找工作。我母親跟我說,我跟二弟的爸爸在大 陸,叫俞夢華、母親就是張○,原告的養父牛○奎、生父是俞 夢華、母親是張○。我母親跟牛○奎有同房,我高中左右有跟 母親說,他可以跟牛○奎去辦結婚,母親就瞪我一眼等語(見 本院卷第168至171頁)。 ㈤綜上可知,原告母親張○最初將原告姓名登記為牛小鷺、父母 姓名登記為牛○奎、張○,僅是為了生計領取眷糧,牛○奎並 無收養之意,張○亦無代為並代受收養之意思表示,於42年 間即將原告姓名更正為乙○、父母姓名更正為俞夢華、張○, 嗣後牛○奎與張○共同生活、照顧原告兄弟三人,然因牛○奎 未與張○結婚,無法以收養配偶子女之方式收養原告,倘若 牛○奎與原告確實達成收養之合意,並由張○代為並代受收養 之意思表示,則原告於法律上即與本生家庭關係停止,亦即 原告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均由牛○奎任之。惟經原告陳稱: 家裡開銷牛○奎有把錢交給張○,張○支出家裡大小開銷,我 以前小時候要去哪裡上學、金融機關開戶由誰處理我不清楚 ,反正就是他們大人去處理等語(見本院卷第218至219頁), 互核戶籍登記上俞夢華、張○為原告父母,可知原告從小相 關就學、戶籍登記等事務必定係由張○處理決定。 ㈥又修正前民法第1079條所謂自幼,係指未滿7歲;所稱撫養則 指以有收養他人之子女為自己之子女之意思養育在家,並脫 離與本生父母之關係而言,與民間常見認乾爸、乾媽、或認 乾兒子、乾女兒等並不成立養親關係之習俗,不可混為一談 。原告自幼雖隨張○與牛○奎同住生活,縱依原告及證人甲○ 之陳述,張○與牛○奎關係親暱,然張○與牛○奎自始至終均無 婚姻關係,而依原告所陳,其自幼為張○撫養長大,不論幼 時奶水,甚或食、衣、住、行、教育或經濟上之需求,均由 張○打理,原告從小到大,未脫離本生家庭,亦未見其與本 生父母間之權利、義務有停止之情形,顯見張○並無將原告 出養予牛○奎之意思,原告主張之收養既未以書面為收養契 約,亦未符合自幼撫養之要件,故認原告與牛○奎間並不成 立收養關係,從而原告主張依修正前之民法第1079條,請求 確認原告與牛○奎間收養關係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又原告既非牛○奎之養子,原告對牛○奎自無繼承權可言,故 原告請求確認與牛○奎間繼承關係存在,亦同無理由,應予 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爭點、攻擊或防禦方法、未 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 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五、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周靖容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鄭紹寧

2025-02-27

PCDV-113-重家繼訴-2-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