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邵佩均

共找到 199 筆結果(第 21-3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2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高俊宇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43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五月。   理 由 一、檢察官聲請意旨及受刑人陳述意見:  ㈠檢察官聲請意旨:受刑人甲○○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先 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之刑,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 條第5款、第50條第1項第1款、第50條第2項規定定其應執行 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  ㈡受刑人陳述意見:本院通知受刑人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意 見,受刑人未遵期具狀表示意見。 二、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為合法:  ㈠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本文、第477條第1項分別規定:「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之檢察官指揮之」、「依刑法第48條 應更定其刑者,或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 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 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據此可知, 檢察官指揮執行定應執行之刑時,應向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 決的法院聲請。又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 ,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 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前項但書的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 ,依第51條規定定之」。是以,如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 情形,如受刑人所犯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合併聲請定其應執行刑的案件,需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 ,才得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刑;而且,檢察 官指揮執行定應執行之刑時,應向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的 法院聲請。  ㈡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的犯罪時間,是在如附表編 號1所示裁判確定(民國113年5月30日)前所犯,而本院為 如附表編號2所示犯行的最後事實審法院,參照前述規定及 說明所示,檢察官指揮執行定應執行之刑時,自應向本院聲 請。又本件檢察官是依受刑人的請求,聲請就如附表編號1 所示得易科罰金且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編號2所示不得易 科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定其應執行之刑,這有「受刑 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份在卷可憑。是以,本院 審核後,認定本件檢察官的聲請符合法律上程式,即屬合法 。 三、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為有理由:  ㈠刑法第51條第1項第5款及第53條分別規定:「數罪併罰宣告 有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的定應執行之刑,不僅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的人格 特性,並應權衡行為人的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相關刑事政 策的關連,且應審酌回復社會秩序的要求,始無違量刑自由 裁量權的界限。而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的事項,並不是沒有 任何法律上的拘束。法院就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除不得逾越 法律所規定範圍的外部性界限外,尚應受比例原則、公平正 義原則的規範,謹守法律秩序的理念,體察法律的規範目的 ,使其結果實質正當。至於其具體的裁量基準,如行為人所 犯數罪屬相同的犯罪類型者(如複數竊盜、施用或販賣毒品 等),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高,即得酌定較低的應執行 刑;如行為人所犯數罪雖屬相同的犯罪類型,但所侵犯者為 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的個人法益(如殺人、妨害性 自主)時,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低,可酌 定較高的應執行刑;如所犯數罪不僅犯罪類型相同,且其行 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相似者,甚至彼此之間具有關連性與 依附性者,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更高,更可酌定較低的應 執行刑;反之,如行為人所犯數罪各屬不同的犯罪類型者, 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最低,當可酌定較高的 應執行刑。  ㈡本件受刑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及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而且都已經確定在案等情,這 有各該刑事判決及本院製作的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證。本 院審核後,認定檢察官的聲請為有理由,應就如附表編號1 至2所示各罪定其應執行之刑。  ㈢本院斟酌受刑人如附表編號1、2所示各罪,其罪名、罪質、 犯罪手法、侵害法益並不相同,其中編號1所示之罪為不能 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罪(酒後駕車不能安全駕駛,侵害公眾 往來交通安全,可能致生公共危險),編號2所示之罪為違 反洗錢防制法(幫助詐欺集團詐欺取財、洗錢,侵害被害人 的財產法益及司法權的有效運作);並權衡受刑人犯數罪所 反應出的人格特性、行為人就整體事件的責任輕重;再佐以 法院未曾就如附表所示各罪的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 ,或對於前、後定應執行刑的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致行為 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的危險;另併予考慮受刑人 的年紀與社會復歸的可能性等情狀,基於責罰相當、犯罪預 防、刑罰經濟、恤刑政策等意旨,就受刑人所犯各罪為整體 的非難評價,裁定應執行如主文所示之刑。 ㈣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2所示各罪,雖分屬得易科罰金與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但經合併處罰結果,本院於定其應執行 刑時,自無庸為易科罰金折算標準的記載。又受刑人所犯附 表編號2所示案件併科罰金部分,因不在檢察官聲請定刑的 範圍,本院即無從加以審酌,附此敘明。 四、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第2項、第53 條、第51條第5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PHM-114-聲-124-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32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張書孟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所為113年度聲字第2992號裁定 (113年度執聲字第240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壹、原審裁定意旨略以:   受刑人張書孟因詐欺等案件,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罪刑 ,均確定在案,又如附表所示各罪,其犯罪行為時間均在附 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期前,且本院為聲請定應執行刑之 犯罪事實最後判決的法院,檢察官聲請就附表所示之罪定其 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再者,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3至5、編號7至8、編號9至11所示罪刑 ,分別經如附表「備註」欄所示之判決定執行刑確定,應有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的適用。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 號1至13所示各罪,均是參與同一詐欺集團,於相近時間內 ,為收受、轉交詐欺贓款(即收水)等詐欺分工行為,犯罪 情節及手法相似,所侵害者均為財產法益,而非具有不可替 代性、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各罪間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 高,而附表編號14所示之罪,犯罪手法是提供個人金融帳戶 供詐欺集團使用,此行為態樣雖與附表編號1至13不同,但 同屬詐欺犯罪,罪質相同,綜衡附表所示各罪的犯罪時間、 所犯罪名與罪質類型、法益侵害性及犯行嚴重性等整體犯罪 情狀,暨各罪間責任非難重複程度,兼衡對受刑人施以矯正 的必要性,貫徹罪責相當原則、比例原則、定應執行刑內外 部界限等事項,暨經本院函詢,受刑人未對本案聲請表示意 見等情,綜合對受刑人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評價後,爰定受 刑人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6月。 貳、抗告人即受刑人抗告意旨:   我於民國113年12月24日寄回陳述意見給原審法院,原審法 院卻無視我的意見合併定應執行刑,我還有同年度同屬詐欺 案件未結,請延後合併定應執行刑,避免影響我之後需再次 合併定應執行的內部界線提高至3年6月起。 參、法院應以檢察官的聲請,作為審查及定執行刑的範圍: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分別規定:「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 之刑」、「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 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 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再者,刑 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依法定其應執行刑的案件,由 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 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但法院依據上述規定裁定應執行刑 時,應以檢察官所聲請定其應執行刑的內容,作為審查及定 執行刑的範圍。未經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的案件,法院基 於不告不理原則,不得任意擴張並予審理,否則即有未受請 求之事項予以裁判之違法;若法院已依檢察官聲請範圍為定 應執行刑的裁定,又無其他違法情形,受刑人尚不得以檢察 官漏未就其他案件一併聲請定應執行刑為由,指摘原裁定違 法或不當(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239號刑事裁定意旨 可資參照)。 肆、原審所為裁定於法核無違誤: 一、原審以受刑人先後犯原裁定附表所示各罪,經分別判處有期 徒刑1年2月、10月、2年4月(應執行之刑,原裁定附表編號 3-5所示之罪)、1年1月、1年3月(應執行之刑,原裁定附 表編號7-8所示之罪)、2年2月(應執行之刑,原裁定附表 編號9-11所示之罪)、1年3月(2罪)、1年1月、7月確定, 由檢察官聲請原審定其應執行之刑,經原審認為聲請為正當 ,就原裁定附表所示之罪,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3年6月 。據此可知,原審裁定所定的應執行刑,是在各刑期中的最 長期(有期徒刑1年4月)以上,各宣告刑總和的刑期(有期 徒刑30年,合計刑期31年7月,已超過30年,故以30年計算 )以下的範圍,並審酌其中原裁定附表編號3至5所示數罪曾 經臺灣彰化地方法院以111年度訴字第849號等判決定應執行 有期徒刑2年4月(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下簡稱臺中 高分院〕以112年度金上訴字第822號等判決駁回上訴確定) 、編號7-8所示數罪曾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11年度金訴字 第1159號等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3月確定、編號9-11所 示數罪曾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以111年度原訴字第17號、訴 字第297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2月(經臺中高分院以1 12年度金上訴字第418號等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另與原裁 定其餘所示之罪刑相加總合為13年的內部界線上限,裁定定 應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6月。本院審核後,認原審裁定合於刑 法第51條第5款規定所定的外部界限,也未逾越自由裁量的 內部界限,核屬法院於個案中的職權行使,則參照前述規定 及說明所示,原審所為裁定並無違反比例原則或濫權擅斷的 違誤情形。 二、受刑人雖主張原審無視他的意見,依舊就本案合併定應執行 刑,且他還有其他同年度同屬詐欺案件未結,請求延後合併 定應執行刑等語。惟查,原審於113年12月13日寄送本件定 應執行刑陳述意見函文與當時在法務部矯證署宜蘭監獄的受 刑人,並請受刑人於文到3日內表示意見,該函文於113年12 月20日由受刑人親自簽收,這有送達證書在卷可佐(113年 度聲字第2992號卷第43頁),原審於114年1月3日才收到受 刑人的意見回函,但原審裁定已於113年12月31日作成。因 此,並無受刑人指摘原審無視受刑人意見,仍依舊就本案合 併定應執行刑的情形。又受刑人所指其他同年度同屬詐欺的 案件,不在檢察官本次聲請定應執行刑之列,基於不告不理 原則,非原審及本院所得審酌,受刑人如另有符合刑法第51 條得合併定執行刑的案件,僅能請求檢察官依法聲請法院裁 定之,而非原審及本院自行擴張審理範圍。是以,本院綜合 上情並考量原審裁定所審酌的事項,認本件原審定執行刑的 裁量結果難謂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受刑人的抗告意旨並非 可採。 伍、結論:   綜上所述,本件原審於定執行刑時,已依檢察官的聲請,就 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定應執行刑,並無違法或不當。 是以,受刑人提起本件抗告所為的主張,顯無理由,應予以 駁回。  陸、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12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PHM-114-抗-432-20250227-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上易字第325號 上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余佳恩 被 告 劉柔均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詐欺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中華民國 113年7月29日所為113年度審易字第1661號第一審判決(起訴案 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0632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發回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原審判決意旨略以:   本案在民國113年4月29日繫屬於本院時,被告劉柔均設籍在 南投市戶政事務所(址設:南投縣○○市○○○街00號),並另 案於法務部○○○○○○○○○執行中,顯見被告於起訴時的住、居 所及所在地,均不在本院轄區內。再者,起訴書未記載被告 的犯罪地為何,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時供稱:我入監前住在 南投縣○○市,案發時在南投上網,我請被害人陳宥臻匯款的 帳戶是我跟別人買東西需要匯款進去的帳戶等語,堪認被告 施用詐術的行為地是在南投縣○○市。又告訴人陳宏瑋在臉書 瀏覽被告所張貼的虛偽貼文而陷於錯誤後,是在臺南市○○區 ○○0000號,以手機操作網路銀行轉帳新台幣(下同)600元 至陳宥蓁的臺北富邦銀行帳戶;陳宥臻則是在不詳地點,將 其中580元轉匯至被告指定的華南商業銀行虛擬帳號0000000 000000000號帳戶。參以陳宥臻的臺北富邦銀行帳戶、藍新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華南銀行帳戶(實體帳號000000000000 號)之開立地點,分別是在臺北富邦商業銀行城中分行(址 設:臺北市○○區○○路0號)、華南商業銀行南港分行(址設 :臺北市○○區○○路0段00號),可見被告本案犯行的行為地 及結果地,均不是在本院轄區內。綜上,本案犯罪地、被告 的住所、居所及所在地,均不是在本院的管轄區域內,本院 自無管轄權,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管轄錯誤的判決; 另審酌被告現於法務部○○○○○○○○○執行中,為期日後被告應 訊及法院審理調查之便,爰移送於有管轄權的臺灣臺中地方 法院。 二、檢察官上訴意旨略以:   被告利用陳宥蓁銷售小豬幣的管道,以三角詐欺方式詐欺被 害人提供她名下臺北富邦銀行帳戶,被告持該臺北富邦帳號 提供給告訴人陳宏瑋匯款,被告再以退款為由詐欺陳宥蓁, 使陳宥蓁陷於錯誤,將告訴人所匯款項退還給被告,此情已 載明於起訴書。陳宥蓁遭詐欺臺北富邦帳號及退款給被告的 地點,是陳宥蓁的戶籍地兼現居地,即新北市○○區,應認陳 宥蓁的戶籍地為遭詐欺的犯罪結果地,原審自有管轄權。綜 上,請將原判決撤銷,另為適當合法的判決。 三、原判決諭知管轄錯誤不當時,第二審法院應將該案件發回:   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規定:「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有理 由,或上訴雖無理由,而原判不當或違法者,應將原審判決 經上訴之部分撤銷,就該案件自為判決。但因原審判決諭知 管轄錯誤、免訴、不受理係不當而撤銷之者,得以判決將該 案件發回原審法院。」同法第372條亦規定:「對於原審法 院諭知管轄錯誤、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上訴時,第二審法院 認其為無理由而駁回上訴,或認為有理由而發回該案件之判 決,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又同法第5條第1項亦明定:「 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至於所謂的犯罪地,參照刑法第4條規定,解釋上應包括行 為地及結果地二者。 四、本院認定原審法院有管轄權的證據與理由:   被告利用被害人陳宥蓁銷售小豬幣的管道,以三角詐欺方式 詐欺陳宥蓁提供她名下臺北富邦銀行帳戶,被告持該臺北富 邦帳號提供給告訴人陳宏瑋匯款,被告再以退款為由詐欺陳 宥蓁,使陳宥蓁陷於錯誤,將告訴人所匯款項退還給被告等 情,已經陳宥蓁、告訴人分別證述屬實,並有臉書對話紀錄 擷圖、手機網路銀行轉帳交易擷圖等件在卷可證,且為被告 所不爭執,這部分事實可以認定。又陳宥蓁設址於新北市○○ 區,於警詢時供稱:我與暱稱「何一成」之人(即被告)進 行交易,「何一成」說要用180元買APP的貨幣(即小豬幣) ,「何一成」陸續匯了3筆款項後,跟我說她匯錯款項,要 我匯到她指定的帳戶,我才將扣除手續費的餘額匯到「何一 成」指定的帳戶,我的帳戶被警示後,我才知道自己被人利 用等語(偵卷第4、55頁),並提出與所述相符的對話紀錄 擷圖為證(偵卷第9-21頁)。是以,陳宥蓁既然設址於新北 市○○區,則被告向陳宥蓁施以詐術並匯款到陳宥蓁所申辦的 臺北富邦銀行帳戶,以及向陳宥蓁謊稱匯錯款項並要陳宥蓁 匯到她指定的帳戶等行為的結果地,自應認為是在被害人住 居所地的新北市○○區,原審對本案自有管轄權。 五、結論:     原審以本案犯罪地、被告的住所、居所及所在地,均不在新 北地院,認定本案的管轄法院並不包含新北地院,雖有其憑 據,但本案被告是以三角詐欺的方式,分別詐欺陳宥蓁、告 訴人,其中就陳宥蓁部分的犯罪結果地為新北市○○區,原審 對本案自有管轄權。依刑事訴訟法第5條第1項規定,原審法 院既有管轄權,原審疏未審酌上情,遽諭知本件管轄錯誤, 將案件移送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自有未洽。檢察官提起上訴 ,指摘原判決不當,為有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將原判決 撤銷,並發回原審法院另為適法的處理。 六、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但書、第372條。 本案經檢察官曾信傑偵查起訴,由檢察官余佳恩提起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PHM-114-上易-325-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43號 抗 告 人 即 證 人 巫柏辰 上列抗告人即證人因被科以罰鍰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於 中華民國114年1月15日所為112年度訴字第1482號裁定,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壹、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下簡稱原審)裁定意旨略以:   證人巫柏辰於被告李尚澈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 院合法傳喚,應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下午2時30分審理期日 到庭,卻於上述審理期日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嗣經本院改定 審理庭期於113年12月31日上午10時30分進行並拘提之,證 人仍拘提未獲。是以,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 ,因本案確有傳喚其到庭證述的必要性,爰對他科處罰鍰新 台幣(下同)8,000元;如下次再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將 再科處罰鍰。 貳、抗告意旨略以:   我於113年11月26日庭期前,即因身體不適需要就醫,有以 電話通知原審無法及時到庭,且有當日的就醫診斷證明書可 稽(抗證1),我並非無故於113年11月26日不到庭。再者, 我未曾接獲原審於113年12月31日的開庭通知,我根本不知 道該日要到庭陳述,且我有正當職業,白天需要外出工作, 而不在住處。原審未事先知會我於113年12月31日要再行作 證,並囑託拘提未果,而以此為由認定我無正當理由不到庭 ,原裁定認事用法顯有違誤。 參、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符合法定程式:   刑事訴訟法第406條規定:「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 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但裁定經宣示者,宣示後送達 前之抗告,亦有效力。」該10日的抗告期間是法定的不變期 間,非法院或任何個人得自由延長或縮短。本件原審裁定於 114年1月21日送達抗告人的住所,抗告人於同年月21日向原 審法院提起抗告等情,這有原審送達證書、收狀戳章日期的 刑事抗告狀在卷可佐。是以,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符合法定 程式,本院自應依法審究本件抗告有無理由,應先予以說明 。 肆、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為無理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178條第1項規定:「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 理由而不到場者,得科以新台幣3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拘 提之;再傳不到者,亦同。」證人是依檢察官、法院之命, 在訴訟上陳述其見聞事實的第三人,此項見聞事實為發見真 實的重要根據,具有不可替代性;且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 不問何人於訴訟程序上,均有作證的義務。這是訴訟法上及 公法上的義務,乃因服從國家司法權的關係而生。因為現代 司法制度採取的是證據裁判主義,則證人的到庭作證,即為 發現真實的必要之舉,因此對於依法傳喚卻未到庭的證人, 即必須設有處罰規定,如此才能發揮督促證人到庭作證的效 用。又證人是就其親身經歷、見聞而陳述的人,具有不可替 代性,只要對於爭執事件的待證事實有所見聞的自然人,原 則上皆得充當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工作或職業, 如此規定是否強人所難?這的確是強人所難,但確是不得不 然的作法。因為人類作為群居的動物,彼此間是生活共同體 ,即便法律並未規範,對於可能遭遇的危險或危難,就好比 危險共同體,本有協助或救護的道義。而人生活在社會中, 難免遭遇到衝突或紛爭,這樣的衝突、紛爭就好像保險中的 風險,誰會遇到?實在難以預料。每個刑事被告或受到他人 侵犯的被害人,無不希望自己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目擊者或 與紛爭事故有關之人能夠發揮正義感,公正、客觀的作證說 明事實發生經過,則證人的出庭作證義務,即是人在生活共 同體的危險分擔下所應盡的義務。證人見聞事實既然是發見 真實的重要根據,具有不可替代性,則前述條文中所謂的「 正當理由」,是指依社會通常觀念,有不得已的事故,例如 因疾病即將住院手術長期治療;或將出國,短期內無法回國 ;或路途遙遠,因故交通恐將阻絕;或因其他特殊事故,於 期日到場確有困難者而言(最高法院96年度台非字第54號判 決、109年度台抗字第1555號刑事裁定同此意旨)。 二、本件抗告人於被告李尚澈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原 審傳喚應於113年11月26日下午2時30分審理期日到庭以證人 身分作證,該傳票於同年10月14日送達他位在新北市○○區○○ 路00巷00號5樓的住所,因未獲會晤本人,由有辨別事理能 力的受僱人(即社區管理員)收受,顯見已經合法送達,但 抗告人於前述審理期日,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嗣經原審改定 審理期日於113年12月31日上午10時30分進行並拘提抗告人 ,仍拘提未獲抗告人等情,這有送達證書、刑事報到單、11 3年11月26日審判筆錄、原審113年11月27日北院英刑賢112 訴1482字第1139063752號函、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海山分局11 3年12月30日新北警海刑字第1133926254號函暨報告書、查 訪表及相片、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拘票等件在卷可佐 (112年度訴字第1482號卷二第78-3、97-100、111、139-15 1頁)。是以,抗告人經原審以證人身分傳喚於前述審理期 日到庭時,卻無正當理由未到庭作證等事實,可以認定。 三、抗告人雖以前述抗告意旨,主張原審認事用法顯有違誤等語 。惟查,本院翻閱原審112年度訴字第1482號卷二的卷宗, 未見抗告人有於113年11月26日庭期前以電話通知原審請假 的紀錄。經本院以電話詢問有關抗告人有無於113年11月26 日庭期前來電通知無法到庭一事,原審書記官表示:於庭期 前無任何請假通知,114年1月15日裁罰後,抗告人是於同年 1月22日才補診斷證明等語,這有本院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 在卷可佐(本院卷第17頁)。再者,經本院函詢建佑診所有 關抗告人於113年11月26日至診所就診事宜,該診所函覆表 示:抗告人當日看診時間為上午10:07分等情,這有建祐診 所回覆在卷可憑(本院卷第23頁)。由此可知,抗告人於11 3年11月26日庭期前並未以電話通知原審因就醫無法到庭, 而是原審於114年1月15日裁罰後,才於同年1月21日提出診 斷證明。另依抗證1及診所回覆本院的記載,可知抗告人於1 13年11月26日上午10點07分至診所就醫,病名為「急性鼻竇 炎」,但依照社會通念,此病情對於人的行動能力並無重大 影響,難認屬於證人無法於113年11月26日下午出庭的重大 疾病及困難情形。至於抗告人主張113年12月31日審理期日 再次出庭作證卻未事先收到通知一事,因抗告人已於前次庭 期未到庭,原審遂函文給抗告人住居所在地的臺灣新北地方 檢察署派警拘提抗告人,於法核無違誤。何況原審有無送達 113年12月31日審理期日的傳票一事,並不影響原審就抗告 人於113年11月26日庭期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 而得依刑事訴訟法第178條第1項、第2項規定對抗告人裁罰 的合法性。是以,抗告人前述抗告意旨所為的主張,並不可 採。 伍、結論:   綜上所述,原審以抗告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作證,裁處抗告 人罰鍰,於法並無不合。是以,本件抗告人以自己的說詞任 意指摘原審裁定有所違誤,並無理由,應予以駁回。 陸、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12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PHM-114-抗-343-20250227-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重新審理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72號 聲 請 人 即受處分人 吳威廷 上列聲請人即受處分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 於中華民國112年5月29日所為112年度毒抗字第310號第二審確定 裁定(原審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毒聲字第91號), 聲請重新審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重新審理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重新審理意旨略以:  ㈠許姓員警於民國111年1月電話通知聲請人即受處分人吳威廷 (以下簡稱聲請人)每3個月要自己至派出所採尿2年,111 年10月底許姓員警詐騙聲請人,說尿液陽性,移送地檢署因 96小時內未施用未合法通知不願緩起訴,檢察官亦因採尿不 合法要求許姓員警寫報告,許姓員警心生不滿而教唆邱姓員 警矇騙方式聲請強制採驗,邱姓員警先於112年1月通知定期 採尿,該通知書無分局長簽名及公文編號,同年2月間公務 登載不實,盜用公文印,變造公文書矇騙檢察官聲請強制採 驗書將聲請人上銬帶回,期間擋住聲請人去路不讓其離開, 違法扣留3個多小時,許姓員警問有無吸食後,聲請人不願 採尿,而遭邱姓員警共4人帶往醫院強制導尿,脅迫聲請人 於急診室採尿後帶回警局做筆錄,112年4月許姓員警通知定 期採尿,通知書及筆錄都蓋他人印章,並告知未併案。  ㈡113年11月8日邱姓員警用手機詢問聲請人何時去派出所採尿 ,聲請人告以非列管人口,不用採尿,當日晚間邱姓員警偽 造公文書,出示強制採驗書,載我跟兒子回派出所,採尿後 要我把尿液放在許姓員警的桌上,聲請人於113年11月4日凌 晨施用,離採尿時已超過96小時,一定是許姓員警加料,11 4年1月8日邱姓員警盜用公文印、偽造公文書。  ㈢綜上,懇請准許重新審理。   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2項、第4項前段分別 規定:「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裁定確定後,有下列情形 之一,認為應不施以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受觀察、勒 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或檢察官 得以書狀敘述理由,聲請原裁定確定法院重新審理:一、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並足以影響裁定之結果者。二、原裁定所 憑之證物已證明為偽造或變造者。三、原裁定所憑之證言、 鑑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虛偽者。四、參與原裁定之法官,或 參與聲請之檢察官,因該案件犯職務上之罪,已經證明者。 五、因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 之人,應不施以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六、受觀察、勒 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已證明其係被誣告者。」同條文第 2項規定:「聲請重新審理,應於裁定確定後三十日內提起 。但聲請之事由,知悉在後者,自知悉之日起算。」同條文 第4項規定:「法院認為無重新審理之理由,或程序不合法 者,應以裁定駁回之;認為有理由者,應重新審理,更為裁 定。法院認為無理由裁定駁回聲請者,不得更以同一原因, 聲請重新審理。」又裁判應於製作裁判書時成立,其宣示或 送達是裁判對外發生效力的方法,則裁判於對外發表時發生 效力,即法院的裁判經宣示後,或未宣示者經送達後,即發 生其外部效力。是以,裁判未經宣示者,法院固應將裁判送 達於訴訟當事人及關係人等應受送達人(刑事訴訟法第55條 第1項參照),但因送達先後各有不同,法院裁判自應於訴 訟當事人最先收受送達即開始對外表示時發生效力,不可謂 裁判效力的發生因各訴訟當事人收受送達時間之不同而有歧 異。至於其他訴訟當事人嗣後收受送達者,僅生法定期間起 算的問題,亦無礙於已發生的裁判效力(最高法院108年度 台抗字第322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聲請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 院以112年度毒聲字第91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 其期間不得逾2月,聲請人不服提起抗告,經本院於112年5 月29日以112年度毒抗字第310號裁定(以下簡稱原確定裁定 )駁回其抗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及聲請人均於11 2年6月6日收受裁定,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則於112年6月8 日收受裁定等情,這有前述裁定、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稽( 本院112年度毒抗字第310號卷第31、33、35頁),因原確定 裁定未經宣示或公告,且依法屬不得再抗告的裁定,依照上 述規定及說明所示,送達當事人一方而對外表示時,即發生 裁定確定的效力。是以,原確定裁定已於112年6月6日送達 於聲請人時,即告確定,這部分事實應先予以敘明。  ㈡聲請人前述聲請重新審理意旨㈠所示部分,核屬其自身經歷, 且其之前曾多次以相同事由聲請重新審理,已經本院以112 年度聲再字第405號、第449號、第528號、531號;113年度 聲再字第58號、第137號、第187號、第216號、第237號、第 340號、第358、第398、第416號、第518號駁回其聲請確定 等情,這有本院製作的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是以,聲 請人這部分聲請意旨顯無知悉在後的情事,其聲請不僅已逾 越聲請重新審理的法定期間,且以同一原因聲請重新審理, 此部分聲請顯然有違法定程序,且無從補正,應予以駁回。  ㈢聲請人前述聲請重新審理意旨㈡所示部分,聲請人並未提出任 何的事證可資佐證,且縱使其陳述屬實,此部分事實發生於 000年00月0日起至114年1月8日間,距離本件裁定聲請人令 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已超過2年的期間,即與本件聲請 人施用毒品犯行並無任何的關連性。何況聲請人並未敘明原 裁定所憑的證物已證明為偽造或變造、原裁定所憑的證言、 鑑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虛偽,或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 之1第1項其他款項所定得為聲請重新審理的事由。是以,聲 請人此部分聲請無理由,亦應予以駁回。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4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2025-02-17

TPHM-113-聲再-572-20250217-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8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陳功澧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於中華民國 112年6月29日所為112年度上更一字第54號第二審確定判決(原 審案號:臺灣宜蘭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446號,起訴案號:臺 灣宜蘭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5585號),聲請再審,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如附件所示。 二、再審制度是有限的救濟手段,應符合法定要件始予准許:   再審制度,是為發現確實的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正義,而 於案件判決確定之後,另設救濟的特別管道,重在糾正原確 定判決所認定的事實錯誤,但因不能排除某些人可能出於惡 意或其他目的,利用此方式延宕、纏訟或任意爭執,有害判 決的安定性,立法政策上遂設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依刑事訴 訟法規定,為受判決人的利益聲請再審,必須聲請的理由合 於本法第420條第1項第1至第6款所定情形之一;如屬於不得 上訴第三審的案件,除前述情形外,其經第二審確定的有罪 判決,如就足以生影響於判決的重要證據漏未審酌者,也得 聲請再審。其中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規定:「有罪之判 決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 再審:……二、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虛 偽者。……六、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同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1 款至第3款及第5款情形之證明,以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 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得聲請再審。」由 此可知,以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為由為受判決人 的利益聲請再審時,必須符合「已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 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的要件。又同條第 3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 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 之事實、證據。」據此,現行法所規定的新事實或新證據, 雖不以具備事實審判決前已經存在,為法院、當事人所不知 ,事後方行發現的「新規性(嶄新性)」為限,但仍須該事 證本身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的各項證據資料,予以 綜合判斷觀察,顯然可認足以動搖原有罪確定判決,而應為 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罪名的「確實性(顯然性) 」要件。若僅就卷內業已存在的證據資料,對於法院取捨證 據的職權行使,徒憑己意為指摘,或對證據的證明力持相異 的評價,即與前述要件不合,自不能遽行開啟再審,而破壞 判決的安定性。是以,有權聲請之人聲請再審如未符合前述 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的事由。 三、本件再審聲請無理由:  ㈠原確定判決認定的犯罪事實及偵審流程:   聲請人明知甲基安非他命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 2款所規定的第二級毒品,不得非法持有、販賣,竟意圖營 利,於民國110年2月11日14時6分左右賴政芳以其所使用的 門號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與聲請人所使用的門號00000000 00號行動電話聯繫毒品交易事宜,雙方於同日14時27分左右 在聲請人位於宜蘭縣○○鄉○○路0段000號住處前碰面,聲請人 將甲基安非他命1包交付賴政芳,賴政芳並將價金新臺幣( 下同)2,000元交與聲請人;於110年7月10日17時左右,賴 政芳以當時向友人借用的門號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與聲請 人所使用的門號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聯繫毒品交易事宜, 雙方於同日於17時12分左右在聲請人前揭住處前碰面,聲請 人將甲基安非他命1包交付賴政芳,賴政芳並將價金3,000元 交與聲請人。聲請人上述所為,由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提起公訴,經臺灣宜蘭地方法院以110年度訴字第446號判 決認定聲請人所為,是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共2罪。聲請 人不服而提起上訴,經本院以112年度上更一字第54號撤銷 ,改各判處聲請人有期徒刑7年,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聲 請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2年度台上字第4191號 判決駁回他的上訴而確定在案。前述有關原確定判決的訴訟 過程及結果,應先予以說明。    ㈡聲請意旨雖主張:毒品驗尿報告顯示證人並無毒品反應,且 證人前後供述不一,又無相關買賣紀錄可資佐證,其所為證 詞並無證據能力等語。惟查,原確定判決已排除證人賴政芳 於警詢時供述的證據能力,並詳述比對勾稽證人於偵訊、原 審審理時的證詞,且加以說明該供述證據可採的理由。再者 ,原確定判決除援用前述證人的證詞之外,並以聲請人與證 人2次買賣毒品的通訊監察譯文、現場照片以資佐證。何況 聲請人並未提出其他證據可資證明他的主張為實在,且原確 定判決認定犯罪事實所依憑的證言,未經另案的確定判決確 認是屬虛偽證述。是以,聲請人這部分的聲請意旨,即不該 當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的要件。   ㈢聲請意旨雖援引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據以作 為聲請再審的憑據。惟查,當事人以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必須提出或釋明有新事實或新證據 存在,如僅就卷內業已存在的證據資料,對於法院取捨證據 的職權行使,徒憑己意為指摘,或對證據的證明力持相異的 評價,即與前述要件不合,已如前述。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 時,並未提出或主張有任何的新事實、新證據存在,亦未釋 明需要調查證據,顯見聲請人前述所為的主張,無非是就原 確定判決業已審酌、調查的事項再為爭執。是以,聲請人此 部分的主張,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再審要件 及同法第429條之3規定不符。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就聲請意旨所為的各項指摘,顯然是 就原確定判決已明白論斷審酌的事項,或在原確定判決前已 存在且經合法調查審酌的證據,徒憑己見再為爭執,且未提 出或檢附得以證明本件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 第6款得聲請再審事由存在的證據,即不符刑事訴訟法有關 再審規定的要件。是以,本件再審聲請為無理由,應予以駁 回。又本件再審聲請既有前述顯無理由的情事,依刑事訴訟 法第429條之2規定,應逕予駁回,尚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並 聽取檢察官意見的必要,附此敘明。 五、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2025-02-17

TPHM-114-聲再-8-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206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張豐政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 方法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10日所為113年度聲字第1600號裁定 (113年度執聲字第1228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壹、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下簡稱原審)裁定意旨略以:   受刑人張豐政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已經法院分別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示的日期確定在案。又如附表編 號2所示之罪,它的犯罪時間都是在編號1所示裁判確定日前 所犯。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得易 科罰金,編號2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則不得易科罰金,原不得 合併定應執行刑,但受刑人已經請求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之 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經核與規定均無不合,認檢察官聲 請為正當,應予准許。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2 所示刑度的外部限制,考量附表所示各罪的法律目的、侵害 法益、犯罪時間、態樣、手段,並衡以受刑人違反的嚴重性 及貫徹刑法量刑公平正義理念的內部限制等,就受刑人所犯 如附表所示之罪,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 貳、抗告人即受刑人抗告意旨:   如附件所載。 參、法院定執行刑時應整體評判,俾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   宣告刑與應執行刑有別,其應裁量事項,論理上應有不同。 一律將宣告刑累計執行,刑責恐將偏重而過苛,不符現代刑 事政策及刑罰的社會功能。法院於決定應執行之刑的宣告時 ,自應注意從行為人所犯數罪中反映的人格特性,以及刑法 目的與相關的刑事政策,但如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之刑時 ,並未有違比例原則的裁量權濫用等例外情形,即沒有違背 裁量權的內部界限。是以,法院於定應執行刑的宣告時,應 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有 犯行的整體關係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尤其是各 個犯罪之間的關係,包括各別犯罪的獨立性與依附性、犯行 實施頻率、侵害法益種類是否相同等要素,如行為人先、後 的犯罪有明顯的原因結果,或所犯數罪是出於無從控制的生 理或生理障礙時,執行刑即應予以減輕處理),並應權衡行 為人犯數罪所反應出的人格特性、行為人就整體事件的責任 輕重(如行為人是否有長期故意犯罪傾向,或是對過失行為 常常抱持輕率態度,或者數罪間只是相互無關的犯罪),在 量刑權的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予以 整體評判。 肆、本件原審所定應執行刑並無違反比例原則或濫權擅斷,也沒 有背離我國司法實務在相同或類似案件的所定應執行刑的基 準,即無違誤可言: 一、原審以受刑人先後犯原裁定附表所示各罪,經分別判處如該 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檢察官聲請原審定其應執行之刑,經原 審認為聲請為正當,就原裁定附表所示之罪,定其應執行有 期徒刑8月。據此可知,原審裁定所定的應執行刑,是在各 刑期中的最長期(編號2所示有期徒刑7月)以上,各宣告刑 總和的刑期(被告所犯各罪宣告刑總計10月)以下的範圍, 裁定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8月,合於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所 定的外部界限,也未逾越自由裁量的內部界限,核屬法院於 個案中的職權行使,則參照前述規定及說明所示,原審所為 裁定並無違反比例原則或濫權擅斷的違誤情形。 二、抗告意旨雖主張:法理不外乎情理,原審裁定明顯未斟酌受 刑人所犯各罪非難重複程度較高,且受刑人入監服刑不久, 即得知母親因病辭世,現在妹妹罹癌需要治療,請從輕裁定 妥適之刑等語。惟查,被告於民國112年11月23日即因另案 入監服刑,縱使他所稱入監服刑不久母親即因病辭世,亦屬 1年多前之事。再者,縱使受行刑人的妹妹罹癌需要治療, 亦非法院於定執行刑所應審酌的事由。何況原審審酌受刑人 所犯2罪分別為施用、持有毒品之罪,可見被告施用毒品成 癮,彼此之間具有關連性與依附性者,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 度較高,遂從輕酌定有期徒刑8月,核無違誤。是以,本院 綜合上情並考量原審裁定所審酌的事項,認本件原審定執行 刑的裁量結果難謂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亦不違背受刑人所 提及的各項法律原則,受刑人的抗告意旨並非可採。 伍、結論:   綜上所述,本件原審於定執行刑時,已考量受刑人所犯數罪 反應出的人格特性,並權衡、審酌他所為犯行的整體刑法目 的、相關刑事政策及回復社會秩序的需求,也沒有背離司法 實務在相同或類似案件的所定執行刑的基準。是以,受刑人 提起本件抗告所為的主張,顯無理由,應予以駁回。  陸、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12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2025-02-17

TPHM-114-抗-206-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4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余英豪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 方法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日所為113年度聲字第4528號裁定 (113年度執聲字第326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壹、原審裁定意旨略以:   受刑人余英豪因竊盜等案件,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均確定在案。本院為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的犯罪事實 最後判決的法院,且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都是於附 表編號5所示的判決確定日期前為之。再者,受刑人所犯如 附表編號1至5、7至12所示之罪所處的有期徒刑,依法得易 科罰金,附表編號6所處的有期徒刑,依法得易服社會勞動 、但不得易科罰金,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的情形, 須經受刑人的請求,始得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刑, 本件受刑人業已請求聲請人向本院提出定其應執行刑之聲請 ,經本院審核認其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又審酌受刑人所 犯如附表編號1至5、7、9至12所示各罪均為竊盜罪,犯罪時 間為民國110年10月至同年11月間、111年4月至同年9月間, 犯罪型態、犯罪情節相類似、侵害法益的種類相同;與附表 編號6、8所示的違反洗錢防制法、交通過失傷害案件,違反 的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動機有別,所侵害的法益俱 不同,兼衡責罰相當與刑罰經濟的原則、行為次數及犯罪時 間區隔,另考量受刑人的犯後態度,並衡酌各罪之法律目的 、受刑人違反的嚴重性、附表各罪彼此間的關聯性、數罪所 反應受刑人的人格特性與傾向、對受刑人施以矯正的必要性 、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評價,及貫徹刑法量刑公平正義理念 的內部、外部界限,暨斟酌受刑人就附表所示各罪定刑的刑 度範圍表示的意見等情,定受刑人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6月。 另如附表編號6所示之罪併科罰金刑部分,應與前述定應執 行刑的有期徒刑部分併執行之,而無須就併科罰金部分特別 附記於主文欄。 貳、抗告人即受刑人抗告意旨:   如附件所載。 參、法院定執行刑時應整體評判,俾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   宣告刑與應執行刑有別,其應裁量事項,論理上應有不同。 一律將宣告刑累計執行,刑責恐將偏重而過苛,不符現代刑 事政策及刑罰的社會功能。法院於決定應執行之刑的宣告時 ,自應注意從行為人所犯數罪中反映的人格特性,以及刑法 目的與相關的刑事政策,但如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之刑時 ,並未有違比例原則的裁量權濫用等例外情形,即沒有違背 裁量權的內部界限。是以,法院於定應執行刑的宣告時,應 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有 犯行的整體關係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尤其是各 個犯罪之間的關係,包括各別犯罪的獨立性與依附性、犯行 實施頻率、侵害法益種類是否相同等要素,如行為人先、後 的犯罪有明顯的原因結果,或所犯數罪是出於無從控制的生 理或生理障礙時,執行刑即應予以減輕處理),並應權衡行 為人犯數罪所反應出的人格特性、行為人就整體事件的責任 輕重(如行為人是否有長期故意犯罪傾向,或是對過失行為 常常抱持輕率態度,或者數罪間只是相互無關的犯罪),在 量刑權的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予以 整體評判。 肆、原審所為裁定,並無違反比例原則或濫權擅斷等違誤情形: 一、原審以受刑人先後犯原裁定附表所示各罪,經分別判處有期 徒刑2年2月(應執行之刑,原裁定附表編號1-6所示之罪) 、6月、6月、3月、4月、4月、6月確定,由檢察官聲請原審 定其應執行之刑,經原審認為聲請為正當,就原裁定附表所 示之罪,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3年6月。據此可知,原審 裁定所定的應執行刑,是在各刑期中的最長期(有期徒刑6 月)以上,各宣告刑總和的刑期(有期徒刑7年11月)以下 的範圍,並審酌曾經分別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2年2月(即原 裁定附表編號1-6所示各罪,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 聲字第698號裁定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2月),另與原裁 定其餘所示之罪刑相加總合為4年7月的內部界線上限,裁定 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6月。本院審核後,認原審裁定合於 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所定的外部界限,也未逾越自由裁量 的內部界限,核屬法院於個案中的職權行使,則參照前述規 定及說明所示,原審所為裁定並無違反比例原則或濫權擅斷 的違誤情形。 二、抗告意旨並不可採:  ㈠受刑人所犯各罪分別為竊盜罪、交通過失傷害罪、違反洗錢 防制法等案件,罪質相異,行為態樣不同,其中原裁定附表 編號1-5、7、9-12所示各罪為普通竊盜及加重竊盜罪,犯罪 時間為110年10月31日至111年9月24日,雖然時間較為密接 ,但仍間隔相當時日,顯見受刑人是多次決意實施竊盜犯行 ,且各次竊盜罪犯行侵害法益屬侵害個人財產法益,則其責 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低,且他所犯原審裁定附表編號1-6所 示之罪,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聲字第698號裁定定 應執行刑2年2月,其中編號1所示之罪,經原審法院111年度 簡字第3219號判決定應執行刑1年;編號2所示之罪,經原審 法院111年度簡字第2648號判決定應執行刑6月;編號3所示 之罪,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簡字第2363號判決定應 執行刑4月,加計其餘所示之罪刑相加總合為3年1月,原審 法院就受刑人所犯罪行,於前述裁定酌定定應執行刑時,已 大幅減輕11月,自不宜給予過度減輕刑度的優惠。再者,原 裁定就附表編號1-12所示各罪,於有期徒刑部分減輕1年1月 ,足見原審審酌他所犯各罪,已就他的執行刑為相當程度的 減輕。  ㈡受刑人雖主張他所犯編號1至5、7、9至12所示各罪均為竊盜罪,犯罪時間密切、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為同一,犯罪情節、與侵害法益相類似,均為同一空間的罪行,而無所謂法稱中止犯後另行再犯,即俗稱罪犯一條龍;本件應以執刑時之最長期宣告行為上,再以次長期宣告刑乘以0.7的方式而得適當具體之刑,本件定應執行刑時,難謂有體察法律恤刑的邏輯及公平正義理念的內外部界限恰當等語。惟查,原審已綜合評價受刑人所犯各罪的犯罪類型、罪質、犯罪時間、手段、法益侵害程度、行為態樣、犯罪人格特質、矯治教化的必要性等情後,適度地減輕刑罰,而相當程度地緩和數罪宣告刑合併執行可能產生的不必要嚴苛,並無定刑過重或違反比例原則、公平原則及刑法規定數罪合併定刑的立法旨趣,亦不悖於定應執行刑的恤刑目的,難認所定執行刑的裁量有違法或不當之處。再者,原審於酌定執行刑時,已適用「限制加重原則」的量刑原理,在先前所定應執行刑的恤刑基礎上,與原裁定附表其餘未定應執行刑所判處有期徒刑併合處罰時,再給予受刑人減少有期徒刑的恤刑利益,已如前述。何況法院有關於執行刑的酌定,本無必須按一定比例、折數衡定的理由。至於受刑人抗告意旨所稱應以執刑時的最長期宣告行為上,再以次長期宣告刑乘以0.7的方式而得適當具體之刑,並指摘原裁定未體察恤刑邏輯、內部外部界限不恰當等情,他的主張並無法律依據,為無理由。是以,本院綜合上情並考量原審裁定所審酌的事項,認本件原審定執行刑的裁量結果難謂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亦不違背受刑人所提及的各項法律原則,受刑人的抗告意旨並非可採。 伍、結論:   綜上所述,本件原審於定執行刑時,已考量受刑人所犯數罪 反應出的人格特性,並權衡、審酌他所為犯行的整體刑法目 的、相關刑事政策及回復社會秩序的需求,也沒有背離司法 實務在相同或類似案件的所定執行刑的基準。是以,受刑人 提起本件抗告所為的主張,顯無理由,應予以駁回。  陸、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12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2025-02-08

TPHM-114-抗-14-20250208-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4年度附民字第125號 原 告 余安華 被 告 蕭淵羽 楊雅婷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887號),經原 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88條前段規定:「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 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前為之」;又同法第502條 第1項規定:「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 判決駁回之」。是以,原告於刑事訴訟第二審辯論終結後才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所提之訴即不合法,法院自應以判決 駁回之。 二、本件被告被訴詐欺等案件,已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8日 上午辯論終結,並於同年12月31日宣判。本件原告於前述刑 事案件辯論終結後的114年1月16日,才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提起本件附帶民事訴訟,並於114年1月22日轉送本院受理等 情,這有蓋於起訴狀上的本院收狀戳記在卷可憑。是以,依 照前述規定及說明所示,本件原告之訴顯非合法,自應駁回 原告附帶提起的民事訴訟。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2025-02-08

TPHM-114-附民-125-2025020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492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吳宗龍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詐欺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03 年7月9日所為102年度上易字第1061號第二審確定判決(原審案 號: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1年度易字第1859號,起訴案號:臺灣 新北地方檢察署100年度偵字第23785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款、第2款、第3款 、第6款及刑事訴訟法第154條規定提起再審:  ㈠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1061號刑事判決(以下簡稱原 確定判決)第8頁第21行至第9頁第5行所記載臺北縣坪林鄉 (現改制為新北市○○區○○○段○○○○段00○0000○00○0000○00地 號土地及其上門牌號碼臺北縣○○鄉○○○0○0○0○0號未保存登記 建物(以下簡稱系爭房地)是否出售,以「何價格」出售等 重要交易事項,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吳宗龍(以下稱聲請 人)無權作決定(附件一:原確定判決)。由此觀之,告訴 人薛永讀與聲請人間並無授權,不存在所謂的信託關係。     ㈡原確定判決事實記載,薛永讀將應有部分房地出售可實拿價 金新臺幣(下同)500萬元,經證人李秉憲告知,薛永讀得 知系爭房地以2,600萬元的價格全部出售予證人陳大松,後 驚覺受騙而提出告訴。經查,薛永讀與陳大松並無買賣關係 ,薛永讀應有土地過戶登記契約書,價款500萬元記載屬實 ,是雙方提供「法律認定的事實」。又法官裁定薛永讀應有 部分房地出售價格500萬元云云,法官不予採納事實「關鍵 」證據證明。經查,薛永讀與聲請人簽署不動產買賣契約書 價格500萬元證據證明(證1:林麗卿與薛永讀之不動產買賣 契約書),薛永讀親自簽名蓋章出售應有房地500萬元,於 民國99年11月15日收取頭期款支票50萬元,同年月24日收到 尾款450萬元,薛永讀實拿價金500萬元無誤。這是雙方合法 、合理的買賣交易行為。裁定認定事實缺乏證據證明,並非 屬實。審判過程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性、過度行使自由裁量權 導致判決結果與事實嚴重不符,判決的法律依據,缺乏清晰 的邏輯性。    ㈢原確定判決記載陳大松於99年11月12日匯款100萬元的訂金至 聲請人帳戶,並交付500萬元銀行本票,於99年11月18日、2 4日及12月6日分別匯款300萬元、1,200萬元、500萬元後, 由聲請人委請代書闕何忠將系爭房地所有權移轉登記與陳大 松。經查,陳大松購買系爭房地全部,並與李秉憲、聲請人 簽署不動產買賣契約,日期為99年11月16日,總價格為2,60 0萬元,有特別約定事項記載,系爭房地全部與地上物搬遷 處理費用等,買賣契約書第1條「特別註記」聲請人需負責 陳大松取得所有權「全部」之責任(證2:陳大松、被告與 李秉憲之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由此觀之,法官明知道聲請 人必要購買薛永讀應有部分房地給陳大松的事實事件。可見 薛永讀與陳大松確實沒有買賣關係存在,薛永讀的買方是聲 請人一人。法官認定事實為薛永讀與陳大松有買賣交易價格 866萬元,認定事實缺乏證據證明。法官憑空聲稱薛永讀應 有部分出售價格為866萬元純屬虛構不實,故意捏造偽造這 筆買賣交易是薛永讀與陳大松的關係,故意曲解事實、顛倒 黑白以達到偏袒一方的目的,虛構不實,缺乏真實性、合法 性、關聯性。    ㈣原確定判決聲稱土地為共有土地,應一起出售的行為,不得 有個人出售的行為,所以法官認為應分配給薛永讀866萬元 的唯一理由。根據民法第819條第1款,土地各共有人,得自 由處分其應有部分土地(證3:新北市政府公告)。薛永讀 有權處理他個人的應有房地產,應屬合法行為。法官認共有 土地不得有個人出售的行為,有違法律的規定。薛永讀與聲 請人雙方簽屬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總價500萬元,聲請人依 照買賣契約的約定,給付價金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為。 民法第345條規定,買賣取得土地登記文件登記完成,新北 市新店地政事務所土地移轉登記完成在案。原確定判決意圖 圖利薛永讀,混淆是非,故意憑空捏造、製造薛永讀的價差 366萬元的假案,隱藏證據,導致判決結果與事實嚴重不符 的錯案,請依刑事訴訟法第154條規定進行裁案。本案裁定 認定薛永讀的價差366萬元事實,缺乏證據和法律依據。依 刑事訴訟法第420條規定聲請再審,糾正此一錯誤。依刑事 訴訟法第301條諭知無罪判決。   二、再審制度是有限的救濟手段,應符合法定要件始予准許:  ㈠再審制度是為發現確實的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正義,而於 案件判決確定之後,另設救濟的特別管道,重在糾正原確定 判決所認定的事實錯誤,但因不能排除某些人可能出於惡意 或其他目的,利用此方式延宕、纏訟或任意爭執,有害判決 的安定性,立法政策上遂設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依刑事訴訟 法規定,為受判決人的利益聲請再審,必須聲請的理由合於 本法第420條第1項第1至第6款所定情形之一;如屬於不得上 訴第三審的案件,除前述情形外,其經第二審確定的有罪判 決,如就足以生影響於判決的重要證據漏未審酌者,也得聲 請再審。其中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規定:「有罪之判決 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 審:一、原判決所憑之證物已證明其為偽造或變造者。二、 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虛偽者。三、受 有罪判決之人,已證明其係被誣告者。……六、因發現新事實 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 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同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1款至第3款及第5款情形之證 明,以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 不足者為限,得聲請再審。」由此可知,以刑事訴訟法第42 0條第1項第1款至第3款及第5款為由為受判決人的利益聲請 再審時,必須符合「已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 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的要件。又同條第3項規定: 「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 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 據。」據此,現行法所規定的新事實或新證據,雖不以具備 事實審判決前已經存在,為法院、當事人所不知,事後方行 發現的「新規性(嶄新性)」為限,但仍須該事證本身單獨 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的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觀 察,顯然可認足以動搖原有罪確定判決,而應為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罪名的「確實性(顯然性)」要件。若 僅就卷內業已存在的證據資料,對於法院取捨證據的職權行 使,徒憑己意為指摘,或對證據的證明力持相異的評價,即 與前述要件不合,自不能遽行開啟再審,而破壞判決的安定 性。是以,有權聲請之人聲請再審如未符合前述要件,即不 能據為聲請再審的事由。  ㈡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第3項、第433條前段分別規定: 「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經第1 項裁定後,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法院認為聲請 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而所謂同一原 因,是指同一事實的原因而言,是否為同一事實的原因,應 就重行聲請再審的事由暨其提出的證據方法,與已經實體上 裁定駁回的先前聲請,是否完全相同,予以判斷,若前後二 次聲請再審原因事實以及其所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者,即 屬同一事實的原因,自不許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最高 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116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本件再審聲請或不合法或無理由:  ㈠原確定判決認定的犯罪事實及偵審流程:   聲請人與友人薛永讀、李秉憲於93年間,共同出資購買系爭 房地,應有部分各為3分之1(李秉憲的應有部分登記在其子 李沅駱、李沅錄名下)。嗣3人欲出售系爭房地,因聲請人 從事仲介工作,遂由其於96年4月17日,在所任職的現代房 屋臺北旗艦加盟店網路平台上,刊登系爭房地出售資料,藉 以為訂約的媒介,直至99年11月初,陳大松上網看到出售資 訊,在看過系爭房地後,乃與聲請人及管理系爭房地的李秉 憲議定以2,600萬元的價格,購買系爭房地,陳大松並於99 年11月12日匯款100萬元的訂金至聲請人帳戶。詎聲請人趁 薛永讀未參與系爭房地議價過程之機,認可從中上下其手賺 取價差獲利,乃意圖為自己不法的所有,借用不知情的林麗 卿出名為人頭佯為買家,向薛永讀佯稱該買家有意以1,000 萬元的價格,購買薛永讀與聲請人共3分之2持分的房地,薛 永讀可實拿價金500萬元云云,實則係藉該人頭而隱瞞真正 的買受人為陳大松、買賣系爭房地的真正價金為2,600萬元 之訊息,以此方式施用詐術,致使薛永讀陷於錯誤,應允以 500萬元的價格出售其應有部分,聲請人在取得薛永讀應有 部分的所有權狀、印鑑證明、戶籍謄本、國民身分證影本等 文件後,即利用不知情的闕河忠,據以辦理系爭房地所有權 移轉登記與真正買受人陳大松,聲請人因此陸續取得陳大松 交付的價款共計2,600萬元,按各3分之1的應有部分計算, 該真正買賣應給付與薛永讀的價款約為866萬元,但因聲請 人以上述詐欺手段使薛永讀締結此等客觀上對價顯失均衡的 買賣契約,以致薛永讀僅取得500萬元的款項,聲請人以上 述欺罔手段詐得本應給付與薛永讀的價差366萬元(866萬元 -500萬元=366萬元)。嗣經李秉憲告知,薛永讀才得知系爭 房地是以2,600萬元的價格出售予陳大松,驚覺受騙而提出 告訴,始查悉上情,經薛永讀訴請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偵查後起訴。聲請人上述所為,經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提起公訴,新北地方地院以101年度易字第1859號判決認定 聲請人所為,是犯背信罪。聲請人不服而提起上訴,經本院 以102年度上易字第1061號撤銷改判聲請人犯詐欺取財罪, 並判處有期徒刑8月。其後,聲請人前後數度提請再審,經 本院分別以103年度聲再字第323號、104年度聲再字第13與2 8號、105年度聲再字第115、143、264與458號、106年度聲 再字第67與498號、107年度聲再字第140、265與378號、108 年度聲再字第96號、111年度聲再字第161與296號、112年度 聲再字第217與515號、113年度聲再字第87與283號等裁定駁 回他的再審聲請。以上乃有關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的訴訟 過程及結果,應先予以說明。  ㈡有關聲請意旨一、㈠部分,聲請人提出附件一,主張薛永讀與 聲請人間並無信託關係等情。惟查,附件一為原確定判決, 非屬新事實新證據,又原確定判決第8頁第21行至第9頁第5 行記載僅是說明本案犯罪事實、罪名及犯罪構成要件與背信 罪的構成要件不同之處,非原確定判決有認定薛永讀與聲請 人間是信託關係,是以,聲請人以「薛永讀與聲請人間並無 授權,不存在所謂的信託關係」為新事實提起再審,此部分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要件不符。  ㈢有關聲請意旨一、㈡、㈢、㈣部分,聲請人提出證1、證2、證3 ,主張薛永讀與聲請人(買方為林麗卿)簽署不動產買賣契 約書是合法的買賣交易,法官不採納此證據,裁定認定事實 缺乏證據證明;薛永讀與陳大松間無買賣關係存在,法官認 薛永讀與陳大松有買賣交易價格866萬元是故意捏造偽造該 筆買賣交易是薛永讀與陳大松;抑或薛永讀處理個人應有房 地產屬合法行為,法官認共有土地不得有個人出售的行為, 有違法律的規定,且本件裁判意圖圖利薛永讀,憑空捏造薛 永讀的價差366萬元的假案,隱藏證據,導致判決結果與事 實嚴重不符的錯案等情。惟查,證1、證2其形式與內容則與 原確定判決卷所附卷內資料相同,且已經原確定判決內詳述 其論斷的基礎及取捨證據的理由(原確定判決的理由欄二㈠ );證3實與本案犯罪事實無涉,且自形式上觀察,不論單 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的各項證據資料,綜合判斷觀察 ,尚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的事實。再者,聲請人曾 以同一原因向本院提出再審,經本院先後以103年度聲再字 第323號、105年度聲再字第143號、264號、458號、106年度 聲再字第67號、498號、107年度聲再字第140號、378號、10 8年度聲再字第96號、111年度聲再字第161號、296號、112 年度聲再字第217號、112年度聲再字第515號、113年度聲再 字第87號、283號等裁定認再審無理由或不合法駁回再審聲 請。是以,聲請人再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此部分顯然違背 程序規定,於法不合,應予以駁回。  ㈣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款、第2款、第3款規定聲請 再審,並主張原確定判決認薛永讀與陳大松有買賣交易價格 866萬元,憑空聲稱薛永讀應有部分出售價格為866萬元,故 意捏造偽造此筆買賣交易是薛永讀與陳大松,製造薛永讀的 價差366萬元的假案等語。惟查,原確定判決已詳述認定薛 永讀所有系爭房地應有部分出售,不論雙方間究是委任或居 間義務,聲請人應有就其所知關於訂約事項向薛永讀據實報 告的義務。況且,以陳大松願以2,600萬元購買系爭房地, 而系爭房地又是聲請人與薛永讀、李秉憲共同出資購買,應 有部分各為3分之1,在別無約定下,所得價款自應按各3分 之1的應有部分均分,依此計算結果,薛永讀可獲得的價款 約為866萬元,然聲請人是趁薛永讀未參與系爭房地議價過 程之機,對薛永讀隱瞞陳大松買受系爭房地的真正價金,使 薛永讀陷於錯誤,締結對價顯失均衡之契約,聲請人根本未 曾以自有資金支付分文,卻可額外獲得本來應分配予薛永讀 的366萬元價差,薛永讀確實因聲請人施用詐術陷於錯誤, 而受有損害等情,且聲請人並未提出可資證明原確定判決所 憑證物已經證明為偽造、變造,或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 或通譯已證明為偽造,或受有罪判決之人係被誣告之確定判 決,也未提出替代確定判決的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且 相當於確定判決證明力的證據資料。是以,聲請人此部分主 張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款、第2款、第3款規定不符。又 聲請人另援引刑事訴訟法第154條及301條聲請再審,但此等 條文與本案聲請再審要件無涉,是聲請人此部分主張,顯無 理由。  ㈤聲請人於114年2月3日所提書狀(因重要證據漏未審酌),雖 援引刑事訴訟法第421條,並提出本案原確定判決及前述證1 、證2等件為證,但此部分已經原審論駁如前所述,即與刑 事訴訟法第421條規定的要件不符。至於聲請人所提出彰化 銀行支票1張,主張有重要證據漏未審酌部分,因聲請人並 未釋明該支票與本案有何關連性、再審理由為何?是以,聲 請人此部分主張,亦無理由。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就聲請意旨所為的各項指摘,顯然是 以先前相同的事由向本院聲請再審,或所提出的證據資料與 本案事實認定無關,顯不足以影響或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 的事實,且聲請人未提出可資證明原確定判決所憑證物已經 證明為偽造、變造,或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譯已證 明為偽造,或受有罪判決之人係被誣告之確定判決,也未提 出替代確定判決的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且相當於確定 判決證明力的證據資料,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 款、第2款、第3款、第6款所定聲請再審的要件不符,其聲 請顯不合法,或顯無理由,應予以駁回。又本件再審聲請既 有前述顯無理由的情事,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規定,應 逕予駁回,尚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意見的必要 ,附此敘明。 五、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33條、第434條第1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2025-02-08

TPHM-113-聲再-492-2025020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