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匡偉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51-6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號 抗 告 人 鍾梨禎 相 對 人 裕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嚴陳莉蓮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本票裁定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4日 本院113年度司票字第29556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相對人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持有抗告人於民國111年4月1 日簽發,票面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200,000元、到期日 為113年8月2日、付款地在臺北市、利息按週年利率16%計算 、免除作成拒絕證書之本票1紙(下稱系爭本票)。詎於到 期後經提示僅支付其中部分,尚餘849,858元未獲付款,爰 聲請就上開金額及按週年利率16%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准許 強制執行等語。嗣本院以113年度司票字第29556號裁定(下 稱原裁定)准許就849,858元,及自113年8月3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16%計算之利息得為強制執行。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並未簽立系爭本票,請求廢棄原裁定 等語。(本院卷第11頁)。 三、按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 制執行,票據法第123條定有明文。又「本票執票人,依票 據法第123條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 係屬非訟事件。此項聲請之裁定,及抗告法院之裁定,僅依 非訟事件程序,以審查強制執行許可與否,並無確定實體上 法律關係存否之效力,如發票人就票據債務之存否有爭執時 ,應由發票人提起確認之訴,以資解決。」有最高法院94年 度台抗字第823號裁定意旨可參。 四、經查,相對人就其為票據權利人之事實,已提出系爭本票為 證,且其上有抗告人之簽名2處及印文2枚(司票卷第9頁) ,則原裁定就系爭本票為形式上審查後,認已具備本票之法 定記載事項,而依票據法第123條規定准許強制執行,核無 違誤。抗告人雖主張簽名及印章不是本人所為(本院卷第11 頁),惟此部分核屬實體法上之爭執,依上揭說明,非本件 非訟程序所得審究,抗告人應另提訴訟以資解決。依上,抗 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第 21條第2項、第24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何佳蓉                   法 官 林修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宇美璇

2025-03-10

TPDV-114-抗-1-20250310-1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重訴字第596號 原 告 彭文正 訴訟代理人 張靜律師 林秉松 被 告 黃國忠 訴訟代理人 郭宏義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4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被告同 意者,不在此限;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 之言詞辯論者,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5 5條第1項但書第1款、第2項規定自明。原告起訴時依民法第 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2項、第195條第1項前段、後段 規定為請求,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817 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 算之利息。㈡被告應以本件判決理由中適當部分刊登於報刊 以回復原告之名譽。㈢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見臺灣高 等法院112年度聲字第114號聲請指定管轄事件卷(下稱高院 卷)第3至5頁】。嗣改依民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 第1項規定請求,並擴張第2項聲明為:被告應負擔費用,將 事實審最終判決之判決理由,依法院所擷取判決理由中之文 字如附件,登載在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 各1日,字體及間距按各報通常之表現方式為之,以回復原 告之名譽(見本院卷一第355頁、卷二第5至7頁),被告無 異議而為本案言詞辯論(見本院卷二第5至7頁),依上開規 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訴外人蔡英文於民國108年9月19日向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對原告提出妨害名譽告訴,經 臺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0年度偵字第603號起訴書(下稱系爭 起訴書)以原告涉犯妨害名譽罪嫌提起公訴(案列:本院11 0年度易字第352號,下稱系爭案件)。詎本院承辦系爭案件 法官竟以虛構之「逃匿」為由,於110年11月19日通緝原告 (下稱系爭通緝),被告當時為本院院長,竟未依法院辦理 通緝案件應行注意事項(下稱通緝注意事項)第5點規定: 「通緝書依法應由院長簽名,發布通緝時,應檢具全部卷證 送由院長(或其指定之庭長)詳閱,從嚴核定」,從嚴審核 系爭通緝適法與否,而在系爭通緝之通緝書(下稱系爭通緝 書)簽名並依職權對原告發布系爭通緝,原告因此遭我國駐 舊金山辦事處依護照條例第24條第2項第2款及第25條第2項 第1款適用第23條第1項第3款規定,扣留及註銷原告之舊護 照及廢止原核發護照之處分,並駁回原告新換發護照之申請 ,侵害原告之居住及遷徙自由,並使原告成為通緝犯,致原 告之社會地位受有嚴重貶損,侵害原告之名譽權,應賠償原 告所受非財產上損害817萬元,並以判決理由之一部刊登新 聞之方式回復原告之名譽,爰依民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第 195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 原告81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負擔費用,將事實審最終判決 之判決理由,依法院所擷取判決理由中之文字如附件,登載 在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各1日,字體及 間距按各報通常之表現方式為之,以回復原告之名譽。㈢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通緝為刑事訴訟程序強制被告到庭之方式,倘被 告不到庭,刑事訴訟程序恐無法進行,故在系爭案件中,是 否對原告為通緝,核屬系爭案件繫屬法院之職權,為「審判 獨立」核心事項之一環,有無通緝必要,並非司法行政首長 所得干涉,法院院長依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以機關首長名 義具名,僅能審查通緝之形式要件是否具備,並無從介入個 案實質審查是否具有必要性。再者,「通緝之決定」與個案 之審判有關,為審判上行為,如認該行為違法,自應依國家 賠償法第13條規定為請求,原告並未證明為「通緝決定」之 承審法官就其參與審判案件犯職務上之罪業經判決有罪,則 依照該「通緝決定」為「通緝發布」之被告,自無侵權行為 可言,況原告雖遭扣留及註銷舊護照,仍非不可向我國駐外 單位申請核發專供返國使用之旅行文件,應無前開所指權利 受侵害而受有損害之情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 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 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經查,臺北地檢署以系爭起訴書對原告涉犯妨害名譽罪嫌提 起公訴,並經本院分案為110年度易字第352號即系爭案件, 於系爭案件審理期間,本院於110年11月19日發布系爭通緝 ,被告為時任本院院長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並有系爭起 訴書、系爭案件110年7月28日刑事報到單、準備程序筆錄、 系爭通緝之通緝書(見本院卷一第157至187頁、第201至204 頁、高院卷第43頁)等件可證,堪信為真實。 四、原告主張系爭案件承審法官以虛構之「逃匿」為由通緝原告 (即系爭通緝),被告當時為本院院長,竟未從嚴審核系爭 通緝適法與否,而在系爭通緝書上簽名並公告發布系爭通緝 ,因此侵害原告之居住及遷徙自由、名譽權等,被告應依民 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規定,賠償原告所受非 財產上損害817萬元,並以判決理由之一部刊登新聞之方式 回復原告之名譽等情,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經查 :  ㈠按通緝被告,應用通緝書;通緝書,應記載下列事項:一、 被告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住、 居所,及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但出生年月日、住、居所不 明者,得免記載。二、被訴之事實。三、通緝之理由。四、 犯罪之日、時、處所。但日、時、處所不明者,得免記載。 五、應解送之處所;通緝書,於偵查中由檢察總長或檢察長 簽名,審判中由法院院長簽名,刑事訴訟法第85條定有明文 。次按通緝書並應依刑事訴訟法第85條第2項各款規定,查 卷逐項詳確填載,不得未經詳查率行通緝;通緝書依法應由 院長簽名,發布通緝時,應檢具全部卷證送由院長(或其指 定之庭長)詳閱,從嚴核定,通緝注意事項第1點、第5點分 別定有明文。經核系爭通緝書已記載上開規定之應記載事項 ,並由當時本院院長即被告以本院院長名義簽名(見高院卷 第43頁),堪認系爭通緝書即與上開刑事訴訟法第85條所規 定之法定應記載事項並無不符,業已完備法定形式要件,從 而被告在系爭通緝書簽名並公告發布系爭通緝,即難認有原 告所主張之違反前揭通緝注意事項規定之情。    ㈡原告雖主張依上開通緝注意事項規定,被告應從嚴審核系爭 通緝,然系爭通緝書未記載通緝理由,只有記載結論,系爭 通緝書所載「通緝之理由:逃匿」,並未詳載原告有何逃匿 情事,「逃匿」僅為通緝的結論,不是理由等語(見本院卷 一第84至85頁、卷二第10至11頁)。惟通緝書法定應記載事 項已為刑事訴訟法第85條第2項所明定,復依刑事訴訟法第8 4條規定:「被告逃亡或藏匿者,得通緝之」,故而系爭通 緝書之「通緝之理由」記載「逃匿」(見高院卷第43頁), 於法並無違誤。準此,原告上開主張即難認有據。  ㈢原告復主張被告與系爭案件之承審法官均故意不考量卷內客 觀可信事證,即原告於系爭案件被訴之妨害名譽罪僅為微罪 ,且涉案情節顯有諸多得合理懷疑之充足事證,可資認定屬 言論自由保障範疇而得以阻卻有罪心證形成之客觀條件;原 告根本無任何刑事訴訟法第84條規定之藏匿、逃亡之事實; 系爭通緝違反通緝之實質要件即所犯罪嫌須非輕罪且須犯罪 嫌疑重大(見本院卷一第365至377頁、卷二第7至9頁),未 經詳查即率行通緝,可見被告未依通緝注意事項規定從嚴審 核,應依民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規定負侵權 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又依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通緝書須 由院長簽名並發布,然院長並非承審法官而無審判權,可知 院長在通緝書簽名並發布通緝,並非審判事務,則被告依通 緝注意事項規定所應從嚴審核者亦非審判事務,故本件無國 家賠償法第13條規定之適用,不以被告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 有罪確定為損害賠償之前提等語。然查:   ⒈原告前揭所指摘被告未從嚴審核、故意不考量之卷內客觀 可信事證,乃涉及原告於系爭案件所涉犯之罪名為何、該 罪名是否為非輕微罪、是否犯罪嫌疑重大、原告被訴行為 是否屬言論自由保障範疇等事項,而該等事項均屬職司審 判之法官即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斟酌、取捨卷內現有事證, 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之結果,尚難逕指非屬審判事務。原 告徒以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通緝書須由院長簽名並發布 ,主張被告依通緝注意事項規定所應從嚴審核者即非審判 事務等語,並非可採。   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違反通緝注意事項規定,故意不考量卷 內客觀可信事證、未從嚴審核上開事項,即在系爭通緝書 簽名並公告、發布系爭通緝等語,實屬指摘被告就系爭案 件之審判事務未予從嚴審核。惟基於審判獨立原則,系爭 案件之審判事務屬該案件承審法官之獨立審判範圍,實非 被告本於本院院長之職務所得介入、干涉。是原告主張被 告未從嚴審核前開實質上屬系爭案件審判事務之事項,實 與司法審判獨立原則有所扞格,難認有據。   ⒊況且,倘若依原告所言,被告應從嚴審核前開屬系爭案件 審判事務之事項,卻故意未予審核,然按公務員因故意違 背對於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致第三人受損害者,負賠償 責任,民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固定有明文。惟國家賠償法 對於有審判或追訴職務之公務員,於第13條另有特別規定 ,此係法律對審判職務之公務員,就其因執行職務所生侵 權行為之賠償責任另為特別規定,旨在維護審判之獨立性 及追訴職務之公務員不受外界干擾之目的。故民法第186 條第1項雖規定公務員因故意或過失違背對於第三人之職 務,致第三人受損害者,負賠償責任,惟於職司審判之公 務員,仍應符合國家賠償法第13條之特別規定,於該公務 員就參與審判案件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者,始 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129 號裁定意旨參照)。原告前開主張被告應予嚴格審核之事 項既屬系爭案件審判事務,依前開說明,被告並未因犯職 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原告以民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 、第195條第1項規定為據,主張被告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 償責任,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86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規 定,請求㈠被告應給付原告81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負擔費用 ,將事實審最終判決之判決理由,依法院所擷取判決理由中 之文字如附件,登載在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全國版 頭版各1日,字體及間距按各報通常之表現方式為之,以回 復原告之名譽,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 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併予駁回。 六、至原告聲請傳喚證人即系爭案件承審法官,待證事實為系爭 案件於110年10月20日由證人行準備程序時,證人為何無故 退庭,而未進行刑事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除第2款以外之法 定準備程序事項?以及證人為系爭通緝之決定時,有無事先 或事後以口頭或書面向被告報告?被告有無審核系爭案件卷 宗?被告有無對證人就系爭通緝提出指示或意見?等,然系 爭通緝書已完備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之法定要件,被告於 系爭通緝書簽名並公告發布系爭通緝,亦與刑事訴訟法第85 條及通緝注意事項規定並無相違,業經認定如前,故原告上 開證據調查之聲請,核無必要。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原告 其餘調查證據之聲請,及兩造其餘主張、攻擊防禦方法,經 核亦與本件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一一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鄭佾瑩                                      法 官 張庭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蔡庭復

2025-03-07

TPDV-112-重訴-596-20250307-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1號 抗 告 人 胡蝶 相 對 人 吳立騰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本票裁定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16 日本院113年度司票字第35730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相對人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持有抗告人於民國113年4月7 日簽發,票面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000,000元、到期日 未載、付款地未載、利息未約定、免除作成拒絕證書之本票 1紙(下稱系爭本票)。詎於113年4月7日經提示未獲付款, 爰聲請就上開金額及按週年利率6%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准許 強制執行等語。嗣本院以113年度司票字第35730號裁定(下 稱原裁定)准許就1,000,000元,及自113年4月7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6%計算之利息得為強制執行。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並未簽立系爭本票,請求廢棄原裁定 等語(本院卷第11頁)。 三、按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 制執行,票據法第123條定有明文。又「本票執票人,依票 據法第123條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 係屬非訟事件。此項聲請之裁定,及抗告法院之裁定,僅依 非訟事件程序,以審查強制執行許可與否,並無確定實體上 法律關係存否之效力,如發票人就票據債務之存否有爭執時 ,應由發票人提起確認之訴,以資解決。」有最高法院94年 度台抗字第823號裁定意旨可參。 四、經查,相對人就其為票據權利人之事實,已提出系爭本票為 證,且其上有抗告人姓名之簽名1處及指印3枚(司票卷第13 頁),依票據法第120條第2項規定,系爭本票未載到期日, 視為見票即付,相對人復陳明提示後未獲付款,則原裁定就 系爭本票為形式上審查後,認已具備本票之法定記載事項, 而依票據法第123條規定准許強制執行,核無違誤。抗告人 雖主張簽名並非本人所為(本院卷第11頁),惟此部分核屬實 體法上之爭執(原裁定理由五參見),依上揭說明,非本件 非訟程序所得審究,抗告人應另提訴訟以資解決。依上,抗 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第 21條第2項、第24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何佳蓉                   法 官 林修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宇美璇

2025-03-07

TPDV-114-抗-41-2025030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迴避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6號 聲 請 人 林鴻南 相 對 人 王婉玲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113年度重訴字第785號履行協議事件,聲請法 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民事事件,當事人得聲請法官迴避者,係以法官有民事訴 訟法第32條所定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或法官有該條所定以 外之情形,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為要件,民事訴訟 法第33條第1項規定甚明。而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 規定法官有應自行迴避而不自行迴避以外之情形,足認其執 行職務有偏頗之虞,據而聲請法官迴避者,應以法官對於訴 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 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審判者為其 原因事實,若僅憑當事人之主觀臆測,或不滿法官進行訴訟 遲緩,或於曉諭發問態度欠佳,或認法官就其聲明之證據不 為調查、鑑定或指揮訴訟欠當,則不得謂其有偏頗之虞(最 高法院69年台抗字第457號、86年度台抗字第265號、90年度 台抗字第39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此種迴避原因,依同法第 34條第2項、第284條之規定,應提出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 明之。 二、聲請意旨略以:本院法官林欣苑(下稱承辦法官)審理本院 113年度重訴字第785號相對人(下稱原告)與聲請人(即被 告間履行協議事件(下稱系爭事件),因原告起訴主張之事 實及法律關係未明且有矛盾,承辦法官不僅未命原告敘明或 補充其主張,反阻止聲請人律師就原告主張為完全陳述答辯 ,又以不適當口氣多次阻礙聲請人委任律師陳述或答辯、逕 自同意原告聲請傳喚證人、否准聲請人請求依職權訊問當事 人、阻礙聲請人委任律師對證人進行發問並對聲請人委任律 師出言羞辱,未調查審理聲請人提出之抵銷抗辯即欲終結言 詞辯論程序,又詢問有無要調解而迫使聲請人進行退讓,顯 有偏頗,有歷次言詞辯論期日筆錄暨譯文可佐,綜合上揭行 為可知其客觀上有偏頗之虞,爰聲請該法官迴避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雖依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具狀 聲請系爭事件之承辦法官迴避,但聲請人並未提出任何能即 時調查證據釋明承辦法官對系爭事件之訴訟標的有何特別利 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之具體事實 。次查聲請人之主張,係對承辦法官於審理系爭事件所為之 訴訟指揮、闡明、曉諭、發問態度或就其聲明之證據不為調 查,加以指摘,至多僅屬法官指揮訴訟程序是否得宜之問題 ,尚非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亦非與當事人有 密切之交誼或嫌怨等客觀事實。此外,聲請人所述對話內容 ,係對該法官訴訟指揮之個人主觀認知臆度,聲請人另指11 3年12月19日言詞辯論期日承辦法官以「準備是不是不充分 」羞辱、以「有沒有要調解要退讓、互相要不要退讓一下」 迫使退讓等部分(本院卷第24、27頁,聲請人譯文見本院卷 第249、252頁,報到單及筆錄見系爭事件卷第287頁以下) ,亦未至羞辱或強迫程度,客觀上仍不足據以認定該法官有 何令人疑其為不公平審判之情事,其聲請法官迴避,於法未 合,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何佳蓉                   法 官 林修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宇美璇

2025-03-07

TPDV-114-聲-46-2025030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拆屋還地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3491號 原 告 吳美茹 被 告 張霓瀠 陳思宏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范世琦律師 被 告 太湖水產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蔡明勲 訴訟代理人 董家豪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拆屋還地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5,921,645元。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51,777 元,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 須具備之程式。次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 算之,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本文定有明文。又公寓大 廈區分所有權人以對造無權占用屋頂平台加蓋違建為由,訴 請拆除違建並返還屋頂平台予區分所有權人全體,目的在回 復公共空間所有權之完整行使狀態,其勝訴所得受之利益, 應為占用公共空間之使用收益,惟屋頂平台及公共空間無獨 立之區分所有權,不能單獨交易,常無交易價額可供參考, 且因公寓基地之用益,係平均分散於各樓層,其價額之計算 方式,應以公寓坐落基地之每平方公尺公告現值,乘以增建 建物占用之面積,再除以公寓登記樓層數計算訴訟標的價額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891號裁定意旨參照)。末按原 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 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此 觀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規定即明。 二、經查,本件原告起訴聲明:㈠被告太湖水產有限公司(下稱 太湖水產公司)應拆除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00巷00弄0 0號建物(下稱系爭建物)樓頂平台(下稱系爭平台)上之 增建物、鐵欄杆(面積共77.623平方公尺,合稱系爭增建物 ),並將系爭平台返還全體共有人。㈡被告陳思宏、張霓瀠 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34,609元。㈢被告太湖水產公司 應給付原告150,843元。本院審酌系爭增建物係位於系爭建 物之樓頂平台,依前揭說明,無交易價額可供參考,而應以 系爭建物坐落基地之每平方公尺公告現值,乘以系爭增建物 部分所占用之面積,再除以公寓登記樓層數計算訴訟標的價 額。而系爭建物坐落基地於起訴時之公告現值均為每平方公 尺347,000元,系爭建物登記樓層數為5層(見本院卷第45頁 、第149至151頁),系爭增建物占用之面積暫定為77.623平 方公尺(實際面積待測量後定之),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 院卷第144頁),則聲明第1項部分之價額應暫核定為5,387, 036元(計算式:347,000×77.623÷5=5,387,036元,元以下 四捨五入)。聲明第2項訴訟標的金額為534,609元。聲明第 3項部分,原告主張為被告太湖水產公司以系爭增建物占用 系爭平台所生使用系爭平台相當於租金之賠償、生活飲用、 清潔、煮菜桶裝用水費、賠償公共設施用電費、精神賠償、 原告加裝水塔費用、訴訟成本賠償共150,843元(見本院卷 第142頁),經核為聲明第1項之附帶請求,不併計其價額。 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5,921,645元(計算式:5,387,0 36+534,609=5,921,645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59,707元 ,扣除已繳納之裁判費7,930元,尚應補繳51,777元。爰命 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如數補繳,逾期不繳 ,即駁回其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林修平                   法 官 張庭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蔡庭復

2025-03-05

TPDV-113-訴-3491-20250305-1

建小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工程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建小上字第1號 上 訴 人 李重光 被上訴人 遲金霞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程款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4 日本院新店簡易庭113年度店建小字第1號第一審小額民事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小額程序第一審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項 :㈠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㈡依訴訟資料可認為 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 項、第436條之25分別定有明文。是當事人以小額訴訟程序 之第一審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提起上訴時,就原判決如何不 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 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 ,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如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第1款至第 5款所列各款事由提起上訴者,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 於該條款之事實,若小額訴訟程序上訴人之上訴狀或理由書 未依上述方法表明者,自難認已對原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 之指摘,其上訴即不合法(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314號 裁判意旨及民事訴法第436條之32第2項規定參照)。又依民 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2項規定,第469條第6款之判決不備 理由或理由矛盾之當然違背法令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並不 準用,是小額事件中所謂違背法令,並不包含認定事實錯誤 、取捨證據不當或就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疏於調查或漏 未斟酌之判決不備理由情形。另上訴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 應依同法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44條第1項規定,以裁定 駁回之。  二、上訴意旨略以:附施工剖面圖乙份,上訴人已給付木作工程 款新臺幣(下同)5,000元給施工人,被上訴人未給付上訴 人已施工木作項目工程款,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5,000元 ,上訴人因情事變更漏報木作項目完工後尚須作表面處理的 另項估價項目等語。並聲明:原判決廢棄;被上訴人第一審 之訴駁回。 三、經查,原判決本於其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認定 兩造間已達成由上訴人為被上訴人施作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永 安街,包含木作加上油漆之天花板包樑工程(下稱系爭工程 ),承攬報酬5,000元之承攬契約(下稱系爭承攬契約), 上訴人雖主張估錯價格等語,然此僅屬動機錯誤,並無民法 第88條規定適用,被上訴人就本件並無任何債務不履行問題 ,上訴人未提出終止或解除系爭承攬契約之法律上依據,應 認系爭承攬之效力仍存在,上訴人自不得將已施作之本件工 程拆除及請求拆除後之清運費用8,000元。又上訴人於系爭 工程完成後至多僅得請求5,000元之報酬,而上訴人就系爭 工程僅完成木作部分,尚未完成油漆工程或貼壁紙工作,難 認系爭工程已完工,上訴人尚無庸給付承攬報酬等情,並無 違背法令之情形。上訴人所載上訴理由及所附之施工範圍剖 面示意圖,無非係就原審依職權取捨證據及認定事實後判決 之結果指摘為不當,上訴人未就原判決上開認定如何不適用 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為具體指摘,復未揭示法規之條項或內 容,亦未表明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69條第1款至第5款之當然 違背法令之事由,自難認已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 體之指摘,揆諸前開說明,其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四、本件第二審訴訟費用,確定為如主文第2項所示金額。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44條第1項前段、第436條之19第1項、第 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工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賴淑萍                   法 官 鄭佾瑩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鄭汶晏

2025-03-05

TPDV-114-建小上-1-2025030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拍賣抵押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89號 抗 告 人 張家驊 相 對 人 張秀美(即張吉六之繼承人) 張秀琴(即張吉六之繼承人) 張廣源(即張吉六之繼承人)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拍賣抵押物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4年2月10 日本院司法事務官所為113年度司拍字第417號裁定提起抗告,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抵押權人,於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者,得聲請法 院,拍賣抵押物,就其賣得價金而受清償。上開規定於最高 限額抵押權亦準用之,民法第873條、第881條之17分別定有 明文。次按抵押權人於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者,始 得聲請法院拍賣抵押物,就其賣得價金而受清償。是債權清 償期若尚未屆至,縱債務人所設定者係最高限額抵押權,抵 押權人仍不得聲請拍賣抵押物,觀諸民法第873條第1項規定 意旨自明(最高法院85年度台抗字第570號裁定意旨參照) 。再按「本票未載到期日者,視為見票即付。」「見票即付 之本票,以提示日為到期日。」「借用人應於約定期限內, 返還與借用物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未定返還期限者 ,借用人得隨時返還,貸與人亦得定一個月以上之相當期限 ,催告返還。」票據法第120條第2項、第124條準用第66條 第1項、民法第478條分有明文。準此,本票執票人對發票人 行使追索權,如係未載到期日之本票須經提示,並以提示日 為到期日。又者,抵押權擔保效力所及之債務,為未定返還 期限之消費借貸債務者,貸與人得定一個月以上之相當期限 催告借用人返還,並於催告期滿後,借用人猶未履行清償義 務,抵押權人始得聲請法院裁定准許拍賣抵押物以資受償。 二、抗告人於原審聲請及抗告意旨略以:債務人即相對人之被繼 承人張吉六於民國97年5月13日,以其所有建物門牌新北市○ ○區○○路○段000號4樓建物及其坐落土地(下稱系爭抵押物) ,為擔保其對抗告人所負之債務,設定新臺幣(下同)1,00 萬元之最高限額抵押權(下稱系爭抵押權),債務清償期依 各個債務契約所定清償日期,經登記在案。又張吉六於同年 月10日簽訂借款契約書(兼作借據)(下稱系爭借款契約) ,並簽發本票(下稱系爭本票)予抗告人,未載到期日,視 為見票即付,自發票日起算三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是本件債 權於100年5月10日已屆清償期,張吉六仍未依約清償。又張 吉六於102年3月27日死亡,相對人為其繼承人,依法承受其 抵押債務,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於112年5月9日確定後 ,抵押權清償期已屆至而未受清償。然該抵押權設定契約書 經抗告人向新北市新店地政事務所詢問,因年代久遠已無留 存,惟亦表示有他項權利證明書即能證明有設定抵押權之事 實,是原裁定逕予駁回顯有疑慮。再依抵押物登記謄本之記 載,擔保債權確定日期為112年5月9日,而抗告人未於112年 5月9日受清償,自得於該期限屆至後依法聲請拍賣抵押物。 另系爭本票之發票日及系爭借款契約簽訂日期均為97年5月1 0日,且系爭借款契約第5條之約定亦足認系爭抵押物所擔保 之債權為系爭借款契約所約定的100萬元債權,是擔保債權 確定日期為112年5月9日,而抗告人未於112年5月9日受清償 ,自得於該期限屆至後依法聲請本件拍賣抵押物以資受償。 原審駁回抗告人之聲請,並非適法,爰依法提起抗告,請求 廢棄原裁定等語。  三、經查,本件抗告人聲請拍賣抵押物,固據其提出97年5月13 日之他項權利證明書、系爭抵押物登記第一類謄本、系爭借 款契約、系爭本票等件為證,惟依系爭抵押物登記謄本所示 ,債務清償日期為「依照各個債務契約之約定或依票據上所 載之日期」,擔保債權確定期日為「112年5月9日」(見原 審卷第53葉、第57頁、本院卷第25頁、第29頁)。是債務清 償期是否屆至,自應以兩造間各個債務契約之約定或依票據 上所載之日期為據,而非以最高限額抵押權擔保債權確定期 日為據。且系爭本票之發票日為97年5月10日,票面金額100 萬元,並未記載到期日。依前引票據法規定,本票未載到期 日者,視為見票即付,見票即付之本票,以提示日為到期日 ,然抗告人並未提出已向相對人提示系爭本票之證明,自難 認定系爭本票票據債務已屆清償期。又系爭借款契約並未約 定清償日,依前引民法規定,自應由抗告人定一個月以上之 相當期限,催告相對人返還,惟抗告人並未提出任何有向相 對人進行催告返還之證明,自難認有合法通知相對人而生清 償期屆至之效果。 四、綜上所述,本院就抗告人於原審之主張及證明文件為形式上 審查,無法認定抵押權所擔保之本票債權、消費借貸債權存 在且已屆清償期。原審駁回抗告人拍賣抵押物之聲請,於法 並無不合。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並准許拍賣 抵押物,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第24 條第1項、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第4 49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偉                   法 官 林修平                   法 官 賴淑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僅得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提起再抗告。如提起再抗 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 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李昱萱

2025-03-05

TPDV-114-抗-89-2025030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1123號 原 告 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月琴 訴訟代理人 林晏莙 住○○市○○區○○○路0段000號 被 告 台富玩具企業有限公司 兼 法定代理人 鍾佳桃 被 告 黃茂松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理 由 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第24條之合意管轄,如 當事人之一造為法人或商人,依其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而 成立,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他造於為本案之言詞辯論前,得 聲請移送於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1項前段、第28 條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考其立法意旨,在於當事人之一 造為法人或商人時,通常占有經濟上之強勢地位,如因契約涉 訟而須赴被告之住、居所地應訴,無論在組織及人員編制上, 均尚難稱有重大不便。如法人或商人以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債 務履行地或合意管轄條款,與非法人或商人之他造訂立契約時 ,他造就此類條款表面上雖有締約與否之自由,實際上幾無磋 商或變更之餘地。則一旦因該契約涉訟,他造即必須遠赴法人 或商人以定型化契約所預定之法院應訴,在考量應訴之不便, 且多所勞費等程序上不利益之情況下,經濟上弱勢者往往被迫 放棄應訴之機會,如此不僅顯失公平,並某程度侵害經濟上弱 勢者在憲法上所保障之訴訟權,於是特別明文排除合意管轄規 定之適用。是以,定型化契約當事人因此爭執涉訟時,如法人 或商人據此向合意管轄法院起訴,在不影響當事人程序利益及 浪費訴訟資源之情況下,非法人或商人之他造於為本案之言詞 辯論前,得聲請移送於其管轄法院。因此,在無其他特別審判 籍管轄法院之適用時,法院受理此種移轉管轄之聲請,自應依 民事訴訟法第1條「以原就被」原則定管轄法院。 本件原告起訴主張被告台富玩具企業公司(下稱台富公司)邀 同被告鍾佳桃、黃茂松為連帶保證人,向原告借款,並簽訂借 據、約定書與保證書,現台富公司尚欠本金新台幣(下同)23 4萬6673元及利息、違約金未清償,又依約定書第21條約定, 兩造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爰依上開消費借貸契約與 連帶保證法律關係,向本院提起本件訴訟,請求被告連帶清償 上開債務等語。經查,兩造間所簽訂之上開約定書第21條固然 載明合意以本院為管轄法院(見本院卷第18頁),惟依原告起 訴狀所載,被告黃茂松之住所係位於嘉義地區(見本院卷第9 頁),被告黃茂松之114年2月25日民事答辯狀亦記載其住所係 位於嘉義地區(見本院卷第136頁),堪認被告黃茂松之住所 係位於嘉義地區。是以被告黃茂松於本件言詞辯論期日之前, 具狀辯稱依民事訴訟法第1條規定,本件訴訟應由被告住所地 之法院管轄等語(見本院卷第136頁),揆諸上開說明,即非 全然無據,且核與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1項前段、第28條第2項 前段規定並無不符。又被告台富公司固為法人,而被告鍾佳桃 迄未聲請移轉管轄,惟依原告起訴狀所載,被告台富公司為本 件債務之主債務人,被告鐘佳桃、黃茂松則為連帶保證人,原 告係請求被告為連帶給付,足見被告就本件債務之履行,彼此 間具有事實上、法律上利害關係,基於節省司法資源、避免裁 判歧異等考量,並審酌依原告起訴狀所載,被告台富公司所在 地亦係位於嘉義地區,被告鐘佳桃為被告台富公司之法定代理 人,其住所亦位於嘉義地區(見本院卷第9頁),原告為國內 大型金融機構,堪認其在全國各地均有營業處所,應無應訴不 便之處等情,爰將本件全部移送至臺灣嘉義地方法院管轄。 爰裁定如主文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匡 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林鈞婷

2025-03-03

TPDV-114-訴-1123-20250303-1

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排除侵害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08年度簡上字第121號 上 訴 人 姚瞿宗琳 訴訟代理人 姚叔安 追加 被告 陸永芳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張熙祥間請求排除侵害等事件(本院108 年度簡上字第121號),上訴人對被告陸永芳為訴之追加,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於第二審追加陸永芳部分之訴駁回。 追加之訴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訴之變更或追加,非經他造同意,不得為之。但民事訴訟 法第255條第1項第2款至第6款情形,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 第446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簡易程序之上訴程序準用上開規 定,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3項亦有明定。又民事訴訟法 第255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因可利用原訴訟資料,除有礙 於對造防禦權之行使外,得適用於當事人之變更或追加。在 第二審依第446條第1項適用第25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變更或 追加當事人,須於對造之審級利益及防禦權之保障無重大影 響,始得為之,以兼顧當事人訴訟權益之保障及訴訟經濟之 要求(最高法院106年度第13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 。 二、經查,上訴人於原審以被上訴人張熙祥為被告,請求⒈被上 訴人應拆除加蓋於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0號5樓(下稱 系爭建物)垂直上方樓頂平台(下稱系爭平台)如臺北市古 亭地政事務所民國107年6月7日中正一土字第112號函附土地 複丈成果圖所示,有關系爭建物頂樓增建面積81平方公尺之 鐵皮屋頂、鐵架、支架、鐵皮外牆、室內全部隔間、室內室 外地磚、分隔矮牆上地磚、分隔矮牆上方的木板、女兒牆上 方的木板、頂樓平台入口鐵門鐵框(下稱違建A)拆除,並 將系爭平台返還全體區分所有權人。⒉被上訴人應依原有通 風水泥台規格於原有管道間銜接屋頂平台處重建通風水泥台 。⒊被上訴人應將位於臺北市○○街0○0號1至5樓、4之4號1至5 樓前方共用天井(下稱系爭天井),如原審卷第262頁附件 二灰色部分所示,有關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0號5樓前 方部分之外推增建、雨遮拆除,回復原狀,並將系爭天井返 還全體區分所有權人。被上訴人應將位於臺北市○○區○○街0○ 0號1至5樓、4之4號1至5樓、後方共用天井,如原審卷第262 頁附件三灰色部分所示,有關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0 號5樓後方部分之外推增建、雨遮拆除,回復原狀,並將系 爭天井返還全體區分所有權人。⒋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相 當於租金的不當得利新臺幣(下同)1萬1,487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原 審卷第315頁、第259頁正反面)等語。嗣上訴人提起上訴後 ,追加陸永芳為被告,並追加請求被上訴人及追加被告陸永 芳應共同移除臺北市○○區○○街0○0號頂樓平台如臺北市古亭 地政事務所112年11月17日北市古地測字第1127015111號函 附土地複丈成果圖所示編號C部分(面積0.47平方公尺)之 水管(見本院卷二第386至387頁、卷三第82頁)等語。惟上 訴人上開追加陸永芳為被告,業經陸永芳表示不同意(見本 院卷三第84頁),且難認上訴人對被上訴人請求之訴訟標的 ,對於陸永芳須合一確定之必要,倘准許上訴人為追加,顯 將損及陸永芳之審級利益,使其蒙受程序上之不利益。揆諸 前揭說明,自難認上訴人於第二審時始對陸永芳為上開訴之 追加為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人對陸永芳所為追加之訴為不合法,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鄭佾瑩                   法 官 張庭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蔡庭復

2025-03-03

TPDV-108-簡上-121-20250303-2

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排除侵害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08年度簡上字第121號 上 訴 人 姚瞿宗琳 訴訟代理人 姚叔安 被 上訴人 張熙祥(原名:張兆翔) 訴訟代理人 蕭琪男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排除侵害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第一審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194,319元。 本件第二審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210,776元。 上訴人溢繳之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2,530元應予退還。 上訴人溢繳之第二審裁判費新臺幣2,655元應予退還。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 須具備之程式。次按因財產權而起訴者,核定訴訟標的之價 額,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時,以原告就訴 訟標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2項定有明 文。又各共有人基於共有人之地位,依民法第821條規定, 為全體共有人之利益,請求回復共有物時,因其並非僅為自 己利益而為請求,且除契約另有約定外,該共有人得按其應 有部分,對於共有物之全部,有使用收益之權,故其就該排 除侵害訴訟所得受之利益,自應以回復共有物之全部價額為 計算基準,不因被請求人亦為共有人,而有不同(最高法院 101年度台抗字第722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訴訟費用如有 溢收情事者,法院應依聲請並得依職權以裁定返還之,民事 訴訟法第77條之26第1項定有明文。 二、上訴人於第一審之訴部分:  ㈠上訴人於第一審訴之聲明為:⒈被上訴人應拆除加蓋於門牌號 碼臺北市○○區○○街0○0號5樓(下稱系爭建物)垂直上方樓頂 平台(下稱系爭平台)如臺北市古亭地政事務所民國107年6 月7日中正一土字第112號函附土地複丈成果圖所示,有關系 爭建物頂樓增建面積81平方公尺之鐵皮屋頂、鐵架、支架、 鐵皮外牆、室內全部隔間、室內室外地磚、分隔矮牆上地磚 、分隔矮牆上方的木板、女兒牆上方的木板、頂樓平台入口 鐵門鐵框(下稱違建A)拆除,並將系爭平台返還全體區分 所有權人。⒉被上訴人應依原有通風水泥台規格於原有管道 間銜接屋頂平台處重建通風水泥台。⒊被上訴人應將位於臺 北市○○街0○0號1至5樓、4之4號1至5樓前方共用天井(下稱 系爭天井),如原審卷第262頁附件二灰色部分所示,有關 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0號5樓前方部分之外推增建、雨 遮拆除,回復原狀,並將系爭天井返還全體區分所有權人。 被上訴人應將位於臺北市○○區○○街0○0號1至5樓、4之4號1至 5樓、後方共用天井,如原審卷第262頁附件三灰色部分所示 ,有關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0號5樓後方部分之外推增 建、雨遮拆除,回復原狀,並將系爭天井返還全體區分所有 權人。⒋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相當於租金的不當得利新臺 幣(下同)1萬1,48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原審卷第315頁、第259頁正 反面)。  ㈡就上訴人於第一審聲明第1項部分,依上訴人提出與系爭建物 比鄰之臺北市○○區○○街0○0號5樓頂樓增建之估價報告(見本 院卷三第211至252頁、第255頁),每平方公尺之價格為2,3 99元,評估價格時間為105年11月15日,核與本件起訴日107 年4月16日相距不遠,應認得參酌其價格核定本件訴訟標的 價額。又違建A占用之面積為81平方公尺,此有臺北市古亭 地政事務所107年8月7日北市古地測字第1076006383號函暨 所附土地複丈成果圖(見原審卷第203至204頁)可考,是上 訴人於第一審聲明第1項之訴訟標的價額為194,319元(計算 式:2,399×81=194,319元)。另就上訴人於第一審聲明第2 至4項部分,核屬就第一審聲明第1項部分以一訴附帶請求損 害賠償回復原狀、不當得利,爰不予以併計。是本件第一審 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194,319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100 元,上訴人於第一審繳納4,630元,溢繳2,530元,爰依前揭 規定,依職權返還溢繳之裁判費2,530元。 三、上訴人於第二審之訴部分:上訴人上訴聲明為:⒈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後開第2項、第3項之訴部分廢棄。⒉被上訴人應拆除加蓋於系爭平台上,如臺北市古亭地政事務所112年11月17日北市古地測字第1127015111號函附土地複丈成果圖(下稱附圖)所示編號A部分(面積81平方公尺)之違章建物,並將系爭平台返還春暉大廈乙棟全體區分所有權人。⒊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1萬1,48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卷三第119至120頁),並於第二審追加請求被上訴人應拆除加蓋於系爭平台上,如附圖所示編號B部分(面積6.39平方公尺)之違章建物、移除附圖編號C部分(面積0.47平方公尺)之水管(見本院卷三第81至83頁)。就上訴聲明第2項部分,核與上訴人於第一審聲明第1項部分相同,則上訴聲明第2項部分之訴訟標的價額為194,319元。上訴聲明第3項部分核屬附帶請求,無須併計價額。上開第二審追加請求部分之價額則為16,457元【計算式:2,399×(6.39+0.47)=16,457元,元以下四捨五入】,是本件第二審之訴訟標的價額為210,776元(計算式:194,319+16,457=210,776元),應徵第二審裁判費3,480元。上訴人上訴繳納6,135元,溢繳2,655元,爰依前揭規定,依職權返還溢繳之裁判費2,655元。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匡 偉                             法 官 鄭佾瑩                             法 官 張庭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蔡庭復

2025-03-03

TPDV-108-簡上-121-20250303-3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