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行刑權時效

共找到 82 筆結果(第 61-70 筆)

易緝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賭博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緝字第24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春慶 住○○市○○區○○○路00巷0號(已遷 出國外) 上列被告因賭博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90年度偵字第9613、 9688、9959、9968、13996、15627號、90年度偵緝字第685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李春慶與同案被告簡惠亮、蘇東和、蔡 吉祥(下逕稱姓名)等人,共同基於意圖營利之犯意聯絡, 自民國89年10月間起,由簡惠亮利用其刑警身分,僱用蔡吉 祥為現場管理(即俗稱之「清場」),在簡惠亮自己之刑事 責任區內,由蘇東和提供其位於通安路之住所作為賭博場所 ,而以每底新臺幣(下同)2千元、每台200元之賭注經營麻 將賭場(下稱本案賭場),邀約不特定人士前往聚賭,並以 每圈麻將抽頭2,400元之方式牟利;迄90年2月間,簡惠亮將 本案賭場遷移至(高雄縣○○○鄉○○街00○0號被告租賃之處所 ,(迭至)90年3月間因邀約不到賭客結束經營。因認被告 涉犯刑法第268條之營利賭博罪嫌等語(詳如附件檢察官起 訴書所載)。 二、修正前後法律之比較與適用 (一)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為95年 7月1日修正施行之刑法第2條第1項所明定,此係規範行為 後法律變更所生新舊法律比較適用之準據法,本身尚無新 舊法比較之問題,於該規定施行後,應一律適用該規定, 為「從舊從輕」之比較(最高法院95年度第8次刑事庭會 議意旨參考)。 (二)追訴權時效期間之長、短,關係行為人是否受到刑事追訴 或處罰,又追訴權時效完成者,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2條 第2款規定諭知免訴,而免訴判決為實體判決,因此關於 追訴時效期間之修正,應認屬實體刑罰法律變更,固應有 上揭刑法第2條第1項之適用。惟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另定 有:「於中華民國94年1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 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 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於108年12月6日刑法修正施 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亦同。 」之明文,是就94年1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追訴權已進 行而未完成之者,即應優先適用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之具 體規定。經查:    被告本案行為後,刑法第80條關於追訴權時效期間之規定 ,先後經2次修正,分別於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 0日生效施行,及於108年5月29日修正公布、000年0月00 日生效施行;另刑法第83條關於追訴權時效停止之規定, 亦先後經2次修正,分別於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 0日生效施行,及於108年12月31日修正公布、000年0月0 日生效施行。比較上揭修正結果,雖修正後刑法第83條關 於偵查期間除有法定事由外,時效並不停止進行,對被告 較為有利;但考量修正後刑法第80條規定就刑事犯罪之追 訴權時效期間均較長,且停止原因視為消滅之經過期間較 長,均屬對被告不利,故綜合比較後,依上說明,自均應 從有利整體適用被告行為時之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前之刑 法第80條、第83條規定。 (三)被告行為後,刑法第268條固於108年12月25日修正公布, 於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惟此次修正,僅係將相關刑法分 則條文中之罰金刑依原刑法施行法第1之1條第2項之罰金 刑提高標準加以通盤換算後之結果,實質上不生有利或不 利被告之影響,爰逕行適用修正後之規定。 三、適用法律之說明 (一)追訴權時效之期間    追訴權,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追訴權,因左列期 間內不行使而消滅:一、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 徒刑者,二十年。二、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 十年。三、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五年。四、 一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年。五、拘役或罰金者,一年。 前項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 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追訴權之時效、期間 ,依本刑之最高度計算。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依最重主 刑或最重主刑之最高度計算,94年2月2日修正前刑法第80 條、第81條定有明文。 (二)追訴權時效期間進行之計算   1.94年2月2日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規定,追訴權因一定 期間不行使而消滅,係指追訴機關於法定期間內,怠於行 使追訴權,即生時效完成、追訴權消滅之效果,故追訴權 消滅時效之發生,應以不行使追訴權為其前提要件。又所 謂追訴權,係對行刑權而言,指形式的刑罰權,包括偵查 、起訴及審判權在內,若已實施偵查、提起公訴或自訴, 且事實上在審判進行中,此時追訴權既無不行使之情形, 自不生時效進行之問題。而案件經提起公訴後,被告在逃 經依法通緝,致無法行使審判權時,其追訴權之時效,依 同法第83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應停止進行至法定追訴 期間4分之1,但經緝獲後,如事實上已在審判進行中,追 訴權既無不行使之情形,亦不生時效進行之問題(最高法 院82年度第10次刑事庭會議、108年度台非字第80號判決 、司法院院字第1963號解釋意旨參照)。   2.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程 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前項時效停止,自 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 項各款所定期間4分之1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94年 2月2日修正前刑法第83條定有明文。   3.檢察官偵查終結後至案件實際繫屬於法院前之期間,與未 行使追訴權無異,此期間追訴權時效應繼續進行(最高法 院98年度台上字第2094號、99年度台上字第1013號判決意 旨參照)。 (三)追訴權時效完成之效果    時效已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論為 之,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分有明文。 三、經查: (一)起訴意旨認本案賭場迭至「90年3月間」因邀約不到賭客 而結束經營,依有疑唯利被告之法理,應認被告犯罪行為 終了日為90年3月1日,依上揭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2項規 定,本案並應以此為時效期間計算之基準。 (二)茲計算本件追訴權時效期間如下:   1.被告本案被訴之刑法第268條之營利賭博罪,其法定本刑 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依上揭修正前刑法第81條、第80條 第1項第2款規定,追訴權時效期間為10年。   2.⑴本案檢察官因執行通訊監察,於上揭犯罪行為終了日前 之90年2月24日即發覺被告涉嫌與簡惠亮共同經營本案賭 場開始偵查,嗣因被告逃匿,於90年5月16日對被告發布 通緝(下稱偵查中通緝)、90年5月23日緝獲被告到案後 ,於90年9月5日偵查終結,提起公訴,於90年9月6日繫屬 本院。⑵本院審理中,嗣亦因被告逃匿,於95年12月15日 對被告發布通緝(下稱本院通緝),迄未緝獲等情,有: ⑴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現已改制臺灣高雄地方檢察 署,下同)通訊監察資料頁、同案被告簡惠亮調查筆錄( 他卷第21頁、第63至64頁)、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0 年5月16日雄檢楠龍緝字第1648號通緝書、法務部調查局 高雄縣調查站90年5月23日(90)山肅字第7675號解送人犯 報告書、臺灣高等法院通緝紀錄表(偵緝卷第2頁、第4至 5頁、易緝卷第35頁);⑵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0年9 月6日雄檢楠龍90偵9613字第241號函及其上本院戳章暨本 案起訴書(訴一卷第5至30頁)、本院95年12月15日95年 雄院隆刑亨緝字第1205號通緝稿(訴四卷第283頁)等件 在卷可憑,均堪認定。果爾,則:    (1)被告經本院通緝如上後,已逾上揭修正前刑法第80條 第1項第2款所定期間4分之1,依上揭修正前刑法第83 條第2項、第3項規定,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並應自 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 計算。是本案追訴權時效期間,於計算時應加計上開 因通緝無法開啟審判之停止進行期間2年6月(計算式 :10年×1/4=2年6月)。    (2)本案檢察官於上揭犯罪行為終了日前,即已發覺被告 犯罪嫌疑而開始偵查如前述,是本案追訴權時效期間 ,於計算時應加計被告上揭行為終了之日起(90年3 月1日),至發布本院通緝之日止(95年12月15日) 之期間5年9月14日。又檢察官於提起本案公訴前,雖 曾經上揭偵查中通緝而不能繼續偵查,惟其期間並未 達上揭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第2款所定期間4分之1 ,是該部分之期間,依修正前刑法第83條第1項規定 ,應停止追訴權時效之進行,而無礙於追訴權之時效 期間之計算,附此敘明。    (3)上揭檢察官提起公訴後至繫屬本院之期間1日,係檢 察官依法行使偵查、起訴及本院審判程序以外之期間 ,此期間之追訴權並未行使,則於計算時效期間時應 予扣除。 (三)綜上,是被告本件涉犯上揭之罪,自90年3月1日起算,追 訴權時效應業於108年6月14日完成(90年3月1日+10年++2 年6月+5年9月14日-1日=108年6月14日),依上說明,爰 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免訴之諭知。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五庭 法 官 林軒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如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張婉琪      附錄:本判決引用卷證簡稱對照表 編號 本判決簡稱 案卷字號 1 他卷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0年度他字第205號 2 偵緝卷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0年度偵緝字第685號 3 訴一卷、訴四卷 本院90年度訴字第2127號案卷(一)、(四) 4 易緝卷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24號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90年度偵字第9613號等 )

2024-11-27

KSDM-113-易緝-24-2024112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902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姜政宏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新竹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執行之指揮(112年度執更緝典字第112號), 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甲○○(下稱受刑人 )犯如附表一所示強盜等罪,其中有宣告未滿1年之有期徒 刑,依刑法規定其行刑權時效為7年。本件受刑人於97年間 開始強制工作,100年間入監執行上開判決,於110年8月11 日假釋出獄,執行已逾11年,則上開宣告未滿1年有期徒刑 之案件,其行刑權時效因未執行而消滅,然檢察官仍於假釋 撤銷後以112執更緝典字第112號執行殘刑,其所為之執行指 揮不當,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4條聲明異議(見本院卷第9至 11頁之聲明異議狀、第153至155頁之訊問筆錄)。 二、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 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所稱「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為不當」,係指檢察官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違背 法令,或處置失當,致侵害受刑人之權益而言,是檢察官如 依確定判決、裁定指揮執行,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 方法不當之可言。 三、次按行刑權因法定期間內未執行而消滅,其期間係自「裁判 確定之日」起算,刑法第84條第1項序文及第2項前段規定甚 明。可見行刑權之時效期間係以確定判決之「宣告刑」為依 據。而行刑權時效之進行,既係以刑罰權不行使為前提,假 釋前在監執行之期間及假釋期間,其刑罰已行使或行使中, 即不生行刑權時效進行之問題。因此,計算撤銷假釋後殘餘 刑期之行刑權時效期間,仍應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但應將 已在監執行及假釋期間扣除(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327 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又受刑人於如附表一各編號案件經判決確定後,刑法第85條 於108年12月6日修正,於同年12月31日公布。依刑法施行法 第8條之1規定:「於中華民國94年1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 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 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於108年12月6日刑法修 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亦同 。」比較刑法第85條修正前、後條文(如附表二),可知修 正後,為維護國家刑罰權的實現,避免時效停止進行變相淪 為犯罪者脫法之工具,將第85條第2項有關四分之一之規定 ,修正為三分之一。是經比較新舊法結果,以修正前刑法第 85條之規定較有利於受刑人。準此,本案關於行刑權時效之 停止進行及計算,應適用修正前刑法第85條之規定。 五、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犯如附表一編號1至36所示強盜等罪案件,分別經 法院判處罪刑確定(各犯行判決之法院、案號、宣告刑及確 定日期均詳如附表一所示,其中附表一編號4至21部分,並 宣告「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處所強制工作3年」確定) ,上開案件經本院以97年度聲字第3774號裁定,定應執行有 期徒刑17年2月確定,有上開判決書、裁定書、本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  ㈡又受刑人於97年9月4日至同年11月3日入監執行附表一編號3 所示宣告刑,業已執行完畢;於97年11月4日入泰源技訓所 執行強制工作,於100年10月27日經裁定免予繼續執行,並 經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下稱新竹地檢署)檢察官以100年 執更字第1169號執行指揮書,令其於同日入監執行前揭經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17年2月之刑期,嗣經法務部核准假釋,於1 10年8月11日假釋出監,所餘刑期付保護管束。其後法務部 於112年7月24日撤銷其假釋,並由新竹地檢署檢察官以112 年執更緝字第112號執行指揮書執行撤銷假釋後殘餘刑期(5 年9月13日),受刑人未到案執行,經新竹地檢署檢察官於1 12年9月20日通緝,於同年月23日通緝到案後,以112執更緝 字第112號執行指揮書開始執行殘刑5年9月13日迄今等情, 經本院調閱全案執行卷宗核閱屬實,並有法務部○○○○○○○○○○ ○報請撤銷假釋報告表及法務部函、執行指揮書影本及本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㈢如附表一編號1至33所示各罪,均經宣告一年未滿之有期徒刑 ,依刑法第84條第1項第4款規定,行刑權時效於7年未執行 而消滅,並自各該判決確定時起算。惟:  1.受刑人於97年9月4日至同年11月3日入監執行附表一編號3所 示宣告刑,已經執行完畢,自無行刑權時效因未執行而消滅 之問題。  2.除附表一編號3以外各罪,各該裁判確定之日(附表一編號1 至2:97年2月15日;編號4至36:97年7月10日)至開始強制 工作日前一日(附表一編號1至2、3至36:97年11月3日), 行刑權並無停止之原因,時效進行分別為262日(附表一編 號1至2)、117日(附表一編號4至36)。  3.受刑人於97年11月4日至100年10月26日執行強制工作期間, 屬修正前刑法第85條第1項第3款行刑權因「受刑人依法另受 拘束自由」而不能開始執行之情形,故全案之行刑權時效停 止進行。惟因停止時間達7年之四分之一(即21月),依修 正前同法條第2項規定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故自99年8月4 日起(97年11月4日經過21月),至100年10月26日止,行刑 權時效進行449日。  4.受刑人於110年10月27日至於110年8月11日入監執行期間, 依修正前刑法第85條第1項規定,全案之行刑權之時效因刑 之執行而停止進行;  5.受刑人於110年8月11日假釋出監至112年7月24日撤銷其假釋 之期間,屬修正前刑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行刑權因「依法應 停止執行」而不能開始執行之情形,故行刑權時效停止進行 ;惟因停止時間達7年之四分之一(即21月),依修正前同 法條第2項規定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故自112年5月11日起 (即110年8月11日經過21月),至112年7月24日止,行刑權 時效進行75日;又自112年7月25日起至同年9月19日通緝前 一日,行刑權時效並無停止進行原因,此部分之時效進行57 日。  6.受刑人經檢察官於112年9月20日通緝,於同年月23日通緝到 案間,屬修正前刑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行刑權因「受刑人逃 匿而通緝」而不能繼續執行之情形,故行刑權時效停止進行 ;  7.受刑人於112年9月23日入監執行殘刑迄今,依刑法第85條第 1項規定,行刑權之時效因刑之執行停止進行;  8.此外,受刑人如附表一所示各罪,除編號3之罪已執行完畢 外,其餘並無分別執行完畢而再予接續執行之情形。是以, 抗告人如附表一編號1至2、4至33所示宣告刑,就計算撤銷 假釋後殘餘刑期之行刑權時效期間,雖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但應將已保安處分執行、在監執行、假釋期間、通緝期間 扣除,依上開說明,迄今時效僅進行843日(附表一編號1至 2:262日+449日+75日+57日)或698日(附表一編號4至33: 117日+449日+75日+57日),均未逾7年未執行而消滅。 六、綜上,本院97年度聲字第3774號確定裁定或其附表一所示各 罪,均無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撤銷變更,復無刑法第98 條2項經法院免除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之情形,則檢察官據 該確定裁定宣示之主文內容,核發112執更緝字第112號執行 指揮書,自112年9月23日起予以執行殘刑5年9月13日,其執 行之指揮即難認有何違法或不當。受刑人執前詞聲明異議,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遲中慧                    法 官 張少威                    法 官 顧正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莊佳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2024-11-21

TPHM-113-聲-2902-20241121-1

重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返還出資額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352號 原 告 林傳國 被 告 林全成 杭守璋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出資額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因契約涉訟者,如經當 事人定有債務履行地,得由該履行地之法院管轄;訴訟之全 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依職權以裁 定移送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1條第1項、第12條、第28 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再按所謂債務履行地,依民事訴訟 法第12條規定,專指當事人以契約訂定之清償地而言,民法 第314條所定之法定履行地(清償地)不與焉,惟依現今金 融交易習慣,給予他方銀行帳戶之帳號供轉帳付款,乃屬交 易常態,且利用金融機構帳戶取款或匯款方式更屬多樣,當 事人不必然需至帳戶分行所在地臨櫃取款或匯款,自無從僅 因相對人給清償餘款之匯款帳戶,即認雙方有以該帳戶之開 立分行地址作為債務履行地之約定;又債務履行地之約定雖 不以書面或明示為必要,即言詞或默示為之,亦非法所不許 ,惟仍必須當事人間有約定債務履行地之意思表示合致,始 有該條規定之適用。而管轄權之有無,雖為受訴法院應職權 調查之事項,惟當事人對此訴訟成立要件之舉證責任仍不因 而免除。主張特別管轄籍之人,對特別管轄籍事由之存在應 負舉證責任,若不能舉證該特別管轄籍事由存在,應自負其 不利益(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425號、110年度台抗字第 62號民事裁判意旨參照)。 二、經查:  ㈠本件原告於民國113年9月19日對被告林全成、杭守璋起訴請 求返還出資額等事件,於起訴繫屬時,被告林全成、杭守璋 之戶籍地均設於新北市中和區,為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 新北地院)轄區,有民事起訴狀上之本院收文戳章、本院職 權查詢被告林全成、杭守璋之個人戶籍資料、遷徙紀錄在卷 可稽,是依上開規定,本件訴訟應由新北地院管轄。原告固 主張其委託被告代為操作投資美國不動產,並以臺南匯款至 美國之方式出資,被告將資金用於投資美國不動產,再以傳 真至原告住所地(即臺南市永康區)之方式報告投資情形, 及分配利潤或返還出資額時,被告將款項給付至上開原告住 所地或匯款至原告在臺南市開立之銀行帳戶,兩造已約定以 債權人即原告位於臺南市永康區之住所地為債務履行地,故 本院應有管轄權云云。惟原告於起訴狀僅陳明上開內容係由 兩造「當初口頭約定」,並未提出證據相佐,且原告起訴狀 所附資料(即被告收款收據、原告所開立支票影本、投資證 明、原告匯款交易憑證、位在美國的投資標的照片、投資明 細帳及兩造LINE對話紀錄,見本院卷第21至48頁),均無法 顯示兩造間有明示或默示以臺南市永康區為債務履行地之意 思合致;原告起訴狀亦陳明被告林全成係為逃避我國刑罰之 執行而潛逃美國,在美國滯留期間認識被告杭守璋,原告因 被告林全成的慫恿,於94年起98年間陸續交付資金給被告林 全成,委託被告投資美國不動產,被告林全成之刑事執行係 於109年行刑權時效完成等語,可見被告林全成斯時既係為 逃避刑罰執行而潛逃美國,當無於滯留美國期間仍與原告達 成應返台至原告臺南市永康區住所地交付投資利潤或返還出 資額約定之可能;揆諸上開說明,亦無從以原告係由臺南市 將出資額匯款至美國,或被告應將投資利潤或應返還之出資 額匯款至原告在臺南市開立的銀行帳戶,即認雙方有以臺南 市永康區作為債務履行地之約定,原告復未就兩造約定以本 院轄區所在地作為債務履行地,提出其他證據佐證,自無從 依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認本件訴訟本院有管轄權。  ㈡原告主張被告林全成於行刑權時效完成後返台時(即109年2月 17日)曾將戶籍遷至臺南市永康區大橋五街,嗣於109年11月 12日又將戶籍遷出,其後被告2人居住於新北市中和區(即 被告杭守璋母親住處),然被告林全成有加入社團法人臺南 市建築師公會而在臺南市執業建築師,並以上開臺南市永康 區大橋五街地址作為多起訴訟案件之送達地址(即臺南地檢 署111年度他字第4264號、113年度他字第4117號,本院民事 執行處113年度司執字第92581號),被告林全成之主要活動 範圍應在臺南市云云。惟查,被告林全成的活動範圍及其於 其他訴訟事件指定臺南市永康區大橋五街作為送達處所,至 多推認被告係以上址作為收受相關通知及聯絡之處所,且訴 訟事件送達之地址(臺南市○○區○○○街000號10樓之1),亦 同為原告之住所,自無從據此認定該址即為被告林全成之住 居所。此外,被告林全成於111年7月14日將戶籍地址由臺南 市永康區大橋五街遷入新北市中和區,有上開個人戶籍資料 在卷可佐,顯見被告林全成相較於臺南市永康區大橋五街, 更甚以新北市中和區為久住之意思。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林 全成主要活動範圍在臺南市,且曾於其他訴訟事件指定臺南 市永康區大橋五街作為送達地址,本院因而就本件訴訟有管 轄權,並無可取。又被告林全成於113年間至今僅3次短暫入 境,入境停留時間合計未逾1月,有出入境資訊連結作業附 卷可稽,原告主張被告林全成係以臺南市作為主要活動範圍 ,亦與事實未盡相符,併予敘明。  ㈢本件未符合民事訴訟法特別管轄籍之規定,是依前揭民事訴 訟法第1條第1項前段規定,應由新北地院管轄。茲原告向無 管轄權之本院起訴,顯係違誤,本院爰依職權將本件訴訟裁 定移送至新北地院。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勳煜                             法 官 林雯娟                             法 官 羅蕙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0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書記官 曾美滋

2024-11-21

TNDV-113-重訴-352-20241121-1

訴緝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緝字第32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徐文清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88年度偵字第1086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徐文清與被告顏銘義、陳福成(業經另 案判決確定)共同基於走私與運輸意圖營利而販入第二級毒 品安非他命之犯意聯絡,由被告徐文清於民國88年1月底某 日在大陸地區購買安非他命(驗後淨重1萬0,069.75公克, 包裝重97.49公克,純度94.8%,純質淨重9,546.13公克), 暗藏分裝於剖開之二塊奇木樹頭內,再將剖開之樹頭黏合並 包裝好,交付被告陳福成混充於其進口原木桌椅、屏風等貨 櫃中,並編定為貨號三號及四號箱後,自福建省地區運輸回 國,被告陳福成隨即於同年1月30日返國,並於該貨櫃在同 年2月5日自基隆港報關進口後,由被告陳福成前往海關提領 ,將該貨櫃拖往宜蘭不知情之案外人林柏桐所開設之御品造 景企業社後,再將藏有毒品安非他命之原木樹頭取出,並以 所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於同年2月6日2時許 載運至被告顏銘義位在彰化縣○○鎮○○街000巷0弄00號住處交 付被告顏銘義。因認被告徐文清涉犯87年5月20日修正公布 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運輸第二級毒品、81年7 月29日修正公布之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之私運管制物品 進口罪嫌等語。 二、時效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觀之刑事訴訟法第302條 第2款規定自明。被告徐文清行為後,刑法關於追訴權時效 之規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懲治走私條例,迭經修正,自 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 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 行為人之法律。」及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規定「於中華民國 九十四年一月七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 已進行而未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 為人之規定。於一百零八年十二月六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 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亦同。」為新舊法 律比較適用,茲比較如下:  ㈠關於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 項部分:   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於81年7月29日、同年月00日生效 施行,其規定「私運管制物品進口、出口逾公告數額者,處 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下罰金。」繼 於91年6月26日修正公布、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其規定「 私運管制物品進口、出口逾公告數額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提高罰金刑。再於 101年6月13日修正公布、同年0月00日生效施行,其規定「 私運管制物品進口、出口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並於同條第3項明定授權行政 院公告管制物品之原因及管制方式,以符合刑罰明確性原則 。另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於87年5月20日修正公布 、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其規定「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 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 百萬元以下罰金。」繼於98年5月20日修正公布、同年月00 日生效施行,其規定「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 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 罰金。」提高罰金刑。再於109年1月15日修正公布、同年0 月00日生效施行,其規定「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 ,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 萬元以下罰金。」提高法定刑度。本案被告徐文清涉犯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及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且其 所犯前揭二罪間具想像競合關係,經比較修正前後規定,適 用被告徐文清行為時即81年7月29日修正公布、同年月00日 生效施行之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及87年5月20日修正公 布、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規 定,並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以87年5月20日修正公布、同 年月00日生效施行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運輸第 二級毒品罪,對被告徐文清較為有利,是前揭修正後之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懲治走私條例規定,均未較有利於被告徐文 清,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案應適用81年7月29日 修正公布、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之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 及87年5月20日修正公布、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之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規定。  ㈡關於刑法追訴權時效部分:   刑法關於追訴權時效之規定,迭於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10 8年5月29日、108年12月31日修正公布,分別於95年7月1日 、108年5月31日、0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修正後刑法第80 條第1項及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關於追訴權時效期間及其 停止原因等規定不同,修正後刑法所定追訴權時效期間及停 止原因視為消滅之經過期間,均較修正前為長,表示行為人 被追訴之期限較久,自屬對行為人不利,比較結果自以94年 2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前之刑法規定較有利 於行為人,本案關於追效權時效,自應適用94年2月2日修正 公布、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前之刑法第80條規定,且關於追 訴權時效之停止進行及其期間之計算,亦應一體適用94年2 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前之刑法第83條規定 。次按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 之程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前項時效之停止 ,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 算;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 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前之刑法第80條第1項各款所定期間1/4 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0 日生效施行前之刑法第83條亦定有明文。另審判中之被告經 依法通緝者,其追訴權之時效,應停止進行,司法院大法官 著有釋字第123號解釋可參;案件經實施偵查,則追訴權時 效既無怠於行使之情形,即不生追訴權時效進行之問題,亦 有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138號解釋及最高法院82年度第1 0次會議決議意旨可參,本件既認以舊法較有利於被告徐文 清,上揭解釋、決議,自仍有其適用。 三、經查:  ㈠本案經檢察官於88年2月8日開始偵查,於88年3月31日偵查終 結向本院提起公訴,該案於同年4月2日繫屬本院,由本院以 88年度訴字第210號案件審理,然因被告徐文清逃匿,本院 遂於88年7月19日發布通緝等情,業經本院核閱前揭案件全 案卷宗無誤,並有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卷內所附屏東縣政府 警察局刑事案件移送書上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收文章戳印、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88年度偵字第1086號起訴書、本院88年 度訴字第210號卷內所附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函、88年4月2 日刑事報到單及同日訊問筆錄、88年屏院正刑儉緝字第186 號通緝書、95年屏院惠刑儉更緝字第14號通緝更正書各在卷 可按。  ㈡本案被告徐文清被訴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運輸 第二級毒品罪,依前揭說明,應適用被告徐文清行為時即87 年5月20日修正公布、同年月00日生效施行之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第4條第2項規定,該罪之法定刑為「無期徒刑或七年以 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其最重法 定刑為無期徒刑,依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0日生效 施行前之刑法第8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其追訴權時效為20年 ,並依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前刑法第80條第2項規定,自被 告徐文清犯罪行為終了日即88年2月6日起算,再加計因被告 徐文清通緝致本案審判程序不能開始,而停止追訴權時效進 行持續所達上開追訴權時效期間之1/4即5年。又臺灣屏東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自88年2月8日開始偵查至檢察官同年3月31 日偵查終結提起公訴之期間及本案於88年4月2日繫屬本院至 本院於88年7月19日對被告徐文清通緝之期間,並無追訴權 不行使之情形,不生時效進行之問題。另臺灣屏東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於88年3月31日提起公訴翌日至本案移送本院而於 同年4月2日繫屬之前日之期間計1日,因屬行政流程而無偵 查作為,不生依法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不能開 始或繼續情形,追訴權時效應繼續進行。據此,本案被告徐 文清被訴運輸毒品罪部分,其追訴權時效期間20年,自88年 2月6日起算,加計因被告徐文清逃匿經本院通緝致不能審判 ,而停止追訴權時效進行之期間5年、再計入不生追訴權時 效進行之期間即5月12日,另扣除檢察官偵查終結至案件繫 屬本院而應繼續進行之期間即1日,是本案被告徐文清被訴 運輸第二級毒品部分之追訴權時效至遲於113年7月17日即已 完成。  ㈢被告徐文清被訴懲治走私條例第2條第1項之私運管制物品出 口罪,依前揭說明,應適用81年7月29日修正公布之懲治走 私條例第2條第1項規定,該罪之法定刑為「七年以下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因與被訴運輸第二級毒品罪 具想像競合關係,且為輕罪,故從重依運輸第二級毒品罪處 斷,且依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前之刑 法第80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其追訴權時效為10年,較短於被 告徐文清前揭被訴運輸第二級毒品罪之追訴權時效期間,既 被告徐文清被訴運輸第二級毒品部分之追訴權時效已完成, 同上計算方式,可認被告徐文清此部分被訴私運管制物品進 口罪之追訴權時效亦已完成,不另贅論。  ㈣被告徐文清迄今仍未緝獲歸案,亦無證據證明被告徐文清業 已死亡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通緝記 錄表、被告前案紀錄表、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結果、入出境 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存卷可考,又被告徐文清所犯上揭各 罪之追訴權已因時效完成而消滅,揆諸前揭說明,本案爰不 經言詞辯論,逕為免訴之諭知。至本院95年屏院惠刑儉更緝 字第14號通緝更正書誤載時效屆期為111年7月13日,惟被告 迄今仍未緝獲歸案,尚不影響其權益,未此說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本案經檢察官羅森德提起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黃柏霖                             法 官 錢毓華                                      法 官 張雅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9  日                   書記官 黃振法

2024-11-18

PTDM-113-訴緝-32-2024111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10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 人 吳淨馳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偽造文書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執行指揮(執行案號:98年度執字第4725號),聲明 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吳淨馳經最高法院 98年度台上字第3870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嗣經臺北地檢署 檢察官以98年度執字第4725號執行,惟因受刑人未到案執行 ,經臺北地檢署依修正後刑法第84條於98年10月14日發布通 緝,現仍通緝中。受刑人為維護權益,數次以依修正前刑法 第84條規定其行刑權時效已過為由,向臺北地檢署聲請撤銷 該通緝,都不被允許。而受刑人行為終止時間為民國89年, 新法實施時間為95年,按法規應依刑法第2條規定比較新舊 法而採取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應適用修正前刑法第84條計 算行刑權時效始為適法,故原處分已違反刑法第1、2條。又 參酌政商聞人羅福助及某杜姓男子之新聞案例,其等均係以 犯罪行為日作為採取新舊法之依據,並依修正前刑法第84條 規定計算行刑權時效,故依前開依法執行之案例,原處分確 屬違法。依刑事訴訟法484條規定,提出聲明異議並撤銷原 處分云云。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法院應就異議之聲 明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86條分別定有明文。準 此,受刑人聲明異議之客體,應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限; 亦即受刑人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認檢察官之指揮不當者, 始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資以救濟。又所謂「檢 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 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 第549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刑罰執行,由檢察官依指揮 書附具之裁判書為之;受死刑、徒刑或拘役之諭知,而未經 羈押者,檢察官於執行時,應傳喚之;傳喚不到者,應行拘 提;前項受刑人,得依第76條第1款及第2款之規定,逕行拘 提,及依第84條之規定通緝之,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 第458條、第469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是檢察官對 於受判決確定之受刑人傳喚、拘提、通緝,僅係依同法第46 9條為刑罰執行前之強制處分而已,屬執行前之先行程序, 非可認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自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最 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629號、110年度台抗字第859、1976 、1238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共同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案件,經本院以97年度上 更二字第558號判處有期徒刑2年,復經最高法院於98年7月9 日以98年度台上字第3870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嗣經臺北地 方檢察署以98年度執字第4725號執行,因受刑人未到案執行 ,乃於98年10月14日發布通緝,現仍在通緝中等情,有本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1-22頁)。  ㈡按行刑權時效,係指科刑裁判確定後,因法定期間之經過而 未執行其刑,致使刑罰執行喪失其意義,行刑權即歸於消滅 。由於科刑裁判必須確定之後,始得執行,且行刑權係以執 行已確定之科刑裁判為目的,其時效期間自應從裁判確定之 日起算,觀諸刑法第84條第2項本文規定自明,此與追訴權 時效期間係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刑法第80條第2項本文參 照),迥不相同,不容混淆。另行刑權時效具有實體法性質 ,當時效法律發生變更時,仍須遵守法律不溯及既往之基本 精神,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因而規定:「於中華民國94年1 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 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 。於108年12月6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 已進行而未完成者,亦同。」亦即須行刑權時效於刑法修正 施行前業已開始進行而未完成者,始生比較新舊法而適用最 有利規定之問題。經查:受刑人犯偽造文書案件之確定判決 日期為98年7月9日,則其行刑權時效自應從判決確定日開始 起算,又其行刑權係於刑法94年1月7日修正施行後始發生, 自無比較新舊法而適用最有利規定之問題,應適用修正後刑 法第84條規定,其行刑權時效期間為15年,受刑人認應適用 修正前刑法第84條行刑權時效規定,容有誤會。  ㈢受刑人雖以前詞主張其行刑權時效已經完成,指謫執行檢察 官否准其聲請撤銷通緝之處分,執行指揮不當云云。惟查: 受刑人因逃匿未到案執行,經臺北地檢署於98年10月14日發 佈通緝,致不能開始執行,依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後段規定 ,應適用較有利受刑人之108年12月6日修正施行前刑法第85 條第2項規定,其行刑權時效停止進行已達15年期間之四分 之一即3年9月,停止原因視為消滅,故聲請人之行刑權時效 期間15年,應加計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3年9月,合計18 年9月後,其行刑權時效尚未完成,則檢察官仍應指揮執行 上開判決所諭知應執行之徒刑,自不能撤銷對受刑人之通緝 。是檢察官否准受刑人撤銷通緝之聲請,尚難認有何執行之 指揮或其執行方法不當,受刑人猶執前詞指摘檢察官執行指 揮不當,尚非可採。  ㈣至受刑人援引他案之新聞報導內容,主張應同他案適用修正 前刑法第84條計算行刑權時效。然他案究係適用修正前還是 修正後刑法第84條規定計算行刑權時效,係其逕依新聞片面 資訊自行推算得出之結論,並未附具他案檢察官執行指揮書 或其他得以證明他案確實適用修正前刑法第84條計算行刑權 時效之文件,是其以他案比附援引,主張本件執行檢察官指 揮執行違法或不當,難認有理由。  ㈤綜上所述,受刑人任憑己意,徒憑前詞指摘執行檢察官否准 其撤銷通緝之處分不當,並無理由,其聲明異議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周煙平                    法 官 吳炳桂                    法 官 孫惠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蔡於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2024-11-18

TPHM-113-聲-3010-20241118-1

審易緝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審易緝字第38號 檢 察 官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金川 上列被告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1年 度偵字第1724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陳金川明知大麻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列管 之第二級毒品,未經許可,不得非法持有,竟基於持有第二 級毒品之犯意,於民國100年8月間,在臺北市○○區○○路0段0 0號7樓之住處,因其友人「ADAM」將大麻(淨重0.6910克, 驗出第二級毒品四氫大麻酚及第三級毒品愷他命之成分)、 研磨器1個、捲煙紙4盒、捲煙器1個、大麻吸食器2組攜至其 住處,竟進而持有之,並將之放置於其位於大安區忠孝東路 4段101巷16號7樓之4之住處,嗣經警持搜索票在該處扣得上 揭毒品及器具,始查悉上情。因認被告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第11條第2項之持有第二級毒品罪嫌。 二、按案件時效已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且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復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 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95年 7月1日修正施行之刑法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刑法第80條 第1項修正提高追訴時效期間,該追訴時效期間之修正,應 屬實體刑罰法律變更,本應依新修正刑法第2條第1項比較新 舊法,惟因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另定有:「於中華民國94年 1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 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 」,顯為刑法第2條第1項之特別規定,自應優先適用。據此 ,關於追訴權時效之計算,修正後刑法第80條修正為:「追 訴權,因下列期間內未起訴而消滅:一、犯最重本刑為死刑 、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30年。二、犯最重 本刑為3年以上10年未滿有期徒刑之罪者,20年。三、犯最 重本刑為1年以上3年未滿有期徒刑之罪者,10年。四、犯最 重本刑為1年未滿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者,5年。前項期 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繼續之狀態者,自行 為終了之日起算。」,相較於修正前同條規定:「追訴權, 因左列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一、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 上有期徒刑者,20年。二、3年以上10年未滿有期徒刑者,1 0年。三、1年以上3年未滿有期徒刑者,5年。四、1年未滿 有期徒刑者,3年。五、拘役或罰金者,1年。前項期間自犯 罪成立之日起算。但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 為終了之日起算。」,自以修正前刑法第80條之規定較有利 於被告,是本件追訴權時效期間,自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 且關於追訴權時效之停止進行及其期間、計算等,亦均應一 體適用修正前刑法第83條之規定。 三、再按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起訴或審判之 程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停止原因繼續存在 之期間,如達於第80條第1項各款所定期間4分之1者,其停 止原因視為消滅,修正前刑法第83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 。故案經提起公訴或自訴,被告在逃經依法通緝,致無法行 使審判權時,其追訴權之時效,應停止進行至法定追訴期間 4分之1。又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規定,追訴權因一定期 間不行使而消滅,係指追訴機關於法定期間內,怠於行使追 訴權,即生時效完成,而消滅追訴權之效果。故追訴權消滅 時效之發生,應以不行使追訴權為其前提要件。又所謂追訴 權,係對行刑權而言,應指形式的刑罰權,包括偵查、起訴 及審判權在內,若已實施偵查,此時追訴權既無不行使之情 形,自不生時效進行之問題(最高法院82年度第10次刑事庭 會議決議參照)。 四、本案依公訴意旨所載,被告所涉持有第二級毒品之時間為10 0年8月間,如採最有利被告之認定,其持有第二級毒品之犯 罪行為日應為100年8月15日。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第 2項之持有第二級毒品罪之法定最重本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追訴權時效期間 為10年。而本案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現更名為臺灣 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101年3月26日開始偵查(見101年 度毒偵字第1138號偵查卷第1頁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 刑事案件移送書上之該署收文戳章日期),於101年9月25日 提起公訴,於101年10月12日繫屬本院,嗣因被告逃匿,經 本院於102年4月16日以102年北院木刑丁緝字第152號發布通 緝,致審判之程序不能繼續等情,有本院101年度審易字第2 320號全卷(含偵查卷)可稽。本件被告被訴之最後犯罪行 為日期為100年8月15日,加計修正前刑法第83條所定追訴權 時效停止進行之2年6月,及101年10月12日繫屬本院至本院 於102年4月16日發布通緝之期間共計6月6日,則被告所犯前 開持有第二級毒品罪嫌之追訴權時效至遲已於113年8月21日 完成(計算式:100年8月15日+10年+2年6月+6月6日=113年8 月21日)。綜上,本件被告被訴犯罪之追訴權時效既已完成 ,揆諸首揭說明,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免訴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刑事第二十庭審判長 法 官 洪英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林國維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2024-11-12

TPDM-113-審易緝-38-20241112-1

台抗
最高法院

殺人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860號 抗 告 人 王俊偉 上列抗告人因殺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7月16日駁回其聲明異議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750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係指檢察官依刑事 訴訟法規定就裁判之執行所為之相關處分,執行指揮書固不 待言,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另為有利於其之執行指揮(如准予 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或請求檢察官向法院聲請重定應 執行刑,經檢察官否准其請求者,亦屬之。又所謂「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為不當」,係指就檢察官就裁判之執行所為之相 關處分違背法令,或雖非違法而因處置明顯失當者而言。 二、次按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1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1 日,或第42條第6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刑法第37條 之2第1項定有明文。無期徒刑因無執行期滿日期,是上開規 定明文將無期徒刑排除在外,而無適用。另刑法第51條第4 款規定:「宣告之最重刑為無期徒刑者,不執行他刑。但罰 金及從刑不在此限。」刑事訴訟法第459條規定:「二以上 主刑之執行,除罰金外,應先執行其重者。但有必要時,檢 察官得命先執行他刑。」是待執行之確定裁判宣告無期徒刑 、有期徒刑、罰金者,僅執行無期徒刑及罰金,不執行有期 徒刑,且因罰金通常可與無期徒刑同時執行,故原則上並無 執行順序之問題。又刑法第77條第3項規定:「無期徒刑裁 判確定前逾1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第1項已執行之期間(即 25年)內。」司法院於民國110年2月5日公布之釋字第   801號解釋,認前揭刑法第77條第3項有關裁判確定前未逾1 年之羈押日數不算入無期徒刑假釋之已執行期間內部分,違 反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應自該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亦即自該解釋公布之日起,裁判確定前之羈押日數,不問是 否逾1年,均得算入日後無期徒刑報請假釋之已執行期間。 無期徒刑之執行是否已達假釋所需之法定年數?應否以羈押 日數算入第1項已執行之期間及如何算入?固屬監獄是否報 請法務部,及法務部是否許可假釋之相關問題,尚非檢察官 指揮執行之範疇。然受刑人因查無財產或財產不足以清繳全 額罰金,或雖已繳納部分罰金但餘額無力完納時,檢察官應 依裁判所定易服勞役折算標準,計算罰金易服勞役日數,並 得依前揭刑法第37條之2第1項規定,以裁判確定前羈押日數 折抵罰金易服勞役日數。於此情形,仍生無期徒刑與罰金( 易服勞役)之執行順序問題,且羈押日數之一部或全部倘已 用於折抵罰金易服勞役之日數,即不得再算入無期徒刑已執 行之期間,因而生競合之問題,其執行順序,對於受刑人無 期徒刑累進處遇級數及報請假釋所需法定已執行年數之計算 ,非無影響,故受刑人於同案應執行無期徒刑及罰金易服勞 役者,檢察官應依指揮執行時之有效規定,並斟酌刑罰矯正 之立法目的(例如使受刑人早日取得假釋資格、避免罰金遲 延執行致行刑權時效完成)、受刑人個案等情形,以決定罰 金易服勞役先執行之,或插接在無期徒刑執行之中,或於無 期徒刑假釋後再執行罰金易服勞役。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倘無 違反法律規定、裁量濫用、逾越裁量情事或抵觸法律授權目 的、摻雜與授權目的不相關因素之考量,即不能任意指為違 法或不當。 三、又依司法院釋字第185、188號解釋意旨,司法院之憲法解釋 認法律、命令、或確定終局裁判適用法律、命令所表示之見 解與憲法意旨不符者,僅有據以聲請解釋之原因案件,始有 個案溯及救濟效力,至原因案件以外之同類案件,則因司法 院解釋之效力原則上自公布當日生效,是其已確定者,效力 不受影響,其未確定者,則依司法院解釋之意旨辦理。以刑 之執行而言,尚未執行完畢者,應由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另依 司法院解釋意旨更為有利於其之執行指揮,經檢察官否准其 請求,始得據為聲明異議之客體。   四、原裁定略以:抗告人王俊偉因殺人等罪案件,經原審法院10 1年度上重訴字第2號判決判處抗告人應執行無期徒刑、褫奪 公權終身、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510萬元、罰金如易服 勞役,以罰金總額與1年之日數比例折算,並經本院101年度 台上字第5255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檢察官指揮執行,刑期 起算日期為101年10月12日,羈押日數自99年8月24日至100 年9月18日止共計391日,檢察官就上揭罰金510萬元部分, 先以抗告人所有之扣案現金102萬8200元扣抵,所餘罰金407 萬1800元再以羈押日期365日折抵罰金易服勞役而執行完畢 。抗告人雖以刑法第77條第3項規定:「無期徒刑裁判確定 前逾1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第1項已執行之期間內。」已經 司法院釋字第801號解釋宣告違憲,而認其羈押日數不得用 以折抵罰金易服勞役,應全數算入無期徒刑已執行之日數, 惟無期徒刑為終身監禁,抗告人於執行無期徒刑,即無裁判 確定前羈押日數折抵之問題,是檢察官先以羈押日數折抵併 科罰金之刑,而先將罰金部分執行完畢,自難謂為違法或不 當。且檢察官執行指揮時,刑法第77條第3項尚未經司法院 釋字第801號解釋宣告違憲,是檢察官依刑法第77條第3項規 定,不將未逾一年(即365日)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無期徒 刑已執行之時間,而將之用以折抵併科罰金之刑,符合刑法 第77條第3項規定,乃係對抗告人有利之執行方式,難認有 裁量濫用或侵害抗告人權益之情事。且刑法第77條第3項規 定,係自司法院釋字第801號解釋於110年2月5日公布之日起 失其效力,並無溯及既往之條文,自難認檢察官之執行有何 違法或不當。抗告人嗣欲繳納罰金,將羈押日數用以折抵刑 期,以獲得提早申請假釋之資格,應另向檢察官申請,並經 檢察官裁量准否,抗告人以此指摘檢察官執行指揮不當,自 非有據,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抗告意旨略以:㈠檢察官逕將抗告人之羈押日數用以折抵罰 金易服勞役日數,致羈押日數折抵後僅餘26日(391-365=   26)可算入無期徒刑已執行期間,核與司法院釋字第801號 解釋意旨不符,且於司法院釋字第801號解釋宣告刑法第77 條第3項規定違憲後,檢察官亦未給予抗告人陳述意見或繳 納罰金之機會,等同實質剝奪抗告人繳納剩餘罰金407萬180 0元,將羈押日數391日全數算入無期徒刑假釋之已執行期間 ,以獲得提早申請假釋之資格,其執行指揮有違程序正義, 侵害抗告人權益甚鉅;且檢察官就罰金部分既已執行指揮完 畢,抗告人對此執行指揮不服,自得逕為聲明異議,無須再 次向檢察官申請。㈡抗告人年僅40餘歲、正值壯年,倘准抗 告人繳交罰金,除可增加國家收入,更可使抗告人提早申請 假釋、復歸社會貢獻生產力,減少國家在獄中照料抗告人之 支出,對於國家及抗告人均屬有利無害,是司法院釋字第80 1號解釋縱無溯及既往之明文,法官或檢察官並非不得依釋 字第801號解釋意旨,給予抗告人繳交罰金之機會。 六、經查,抗告人因殺人等罪案件,經原審法院101年度上重訴 字第2號判決判處抗告人應執行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 併科罰金510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罰金總額與1年之日 數比例折算,並經本院101年度台上字第5255號判決駁回上 訴,於101年10月12日確定。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1 03年2月25日以該署101年執繩字第12493號執行指揮書指揮 執行時,刑法第77條第3項之規定,尚未經司法院釋字第801 號解釋宣告違憲,仍屬有效,故抗告人裁判確定前未逾1年 部分之羈押日數(即365日)本不得算入無期徒刑假釋之已 執行期間,就上揭羈押日數365日部分,並不生折抵罰金易 服勞役日數或算入無期徒刑已執行期間之競合問題,檢察官   因而於執行指揮時,將未逾1年之羈押日數365日全數用以折 抵罰金易服勞役,係依當時有效之法律而為執行,即不能指 為違法。至司法院釋字第801號解釋嗣後雖以刑法第77條第3 項有關裁判確定前未逾1年之羈押日數不算入無期徒刑假釋 之已執行期間內部分,違反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應自該解 釋公布之日(110年2月5日)起失其效力。然本件既非據以 聲請解釋之原因案件,即無個案溯及救濟效力,前開指揮執 行既尚未全數執行完畢,應由抗告人請求檢察官另依司法院 釋字第801號解釋意旨,就執行順序等更為有利於其之執行 指揮,經檢察官否准其請求,始得據為聲明異議之客體。抗 告人捨此不為,逕以檢察官就罰金部分既已執行指揮完畢, 抗告人對此執行指揮不服,自得逕為聲明異議,無須再次向 檢察官申請云云,顯非適法。原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聲明異議 ,經核於法尚無不合。抗告意旨徒憑前詞,指摘原裁定違法 ,揆諸首揭說明,應認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何信慶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2024-11-07

TPSM-113-台抗-1860-20241107-1

上重訴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上重訴字第15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呂應必 選任辯護人 童有德律師 游子毅律師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詐欺案件,前經限制出境、出海,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呂應必自民國壹佰壹拾參年拾壹月拾伍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 海捌月。 理 由 一、按刑事被告犯罪嫌疑重大,經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如 有:㈠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㈡有事實足認為有 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㈢所犯為 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相 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 人之虞者,經法官訊問後,亦得限制出境、出海,修正刑事 訴訟法第93條之6定有明文;有關限制出境、出海之期間, 依修正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6準用同法第93條之3第2項規定 ,在審判中限制出境、出海每次不得逾8月,犯最重本刑為 有期徒刑10年以下之罪者,累計不得逾5年,其餘之罪,累 計不得逾10年。 二、經查:  ㈠上訴人即被告呂應必(下稱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 起公訴,經原審法院訊問後,認被告涉犯詐欺犯罪嫌疑重大 ,並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之羈押原因,非予羈 押,顯難進行審判或執行,而有羈押之必要,於民國111年4 月12日起羈押3月,復先後裁定自111年7月12日、同年9月12 日、同年11月12日起延長羈押2月,嗣於原審辯論終結日111 年11月14日裁定被告准予以新臺幣(下同)80萬元具保停止 羈押,並自停止羈押之日起限制出境、出海8月,由具保人 於111年11月15日提出保證金,完成具保程序後將被告釋放 ,被告自111年11月15日至112年7月14日止限制出境、出海 。有原審法院111年11月14日審判筆錄、111年度金重訴字第 3號、111年度訴字第329號、第483號裁定、被告具保責付辦 理程序單、111年11月18日士院鳴刑永111金重訴3、111訴32 9、111訴483字第1110222866號函(稿)(見111年度金重訴 字第3號卷四第237、301、311、325至327頁)。其後經原審 法院以111年金重訴字第3號、111年度訴字第329號、第483 號判決被告犯詐欺取財罪,共191罪,各處如其附表四編號1 至191「宣告刑及沒收」欄所示之刑及沒收之諭知,有期徒 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檢察官及被告不服提起上訴, 由本院以112年度上重訴字第15號案件受理中,並經本院先 後裁定被告自112年7月15日、113年3月15日起各延長限制出 境、出海8月。  ㈡茲因前開限制出境、出海期間即將於113年11月14日屆滿,經 本院函詢被告及其辯護人對於延長限制出境、出海之意見, 迄未見復。本院審核相關卷證,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第1 項之詐欺取財罪嫌疑重大;又被告既經原審認定有罪,且判 處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刑責非輕,且本案被害人數有191 人之多,遭詐騙金額達2億多元,被告尚需面臨後續賠償被 害人等之相關事宜。此外,被告前因詐欺案經判處有期徒刑 1年10月確定後,因逃亡10年而罹於行刑權時效,有事實足 認被告有逃亡之虞;再本案尚在審理中,基於國家司法權有 效行使之公益考量、被告居住及遷徙自由權受限制之程度, 並考量被告所涉本案犯罪情節與所犯罪名之輕重,就其目的 與手段依比例原則權衡後,認依目前訴訟進度,仍有繼續對 被告施以限制出境、出海強制處分之必要,爰裁定被告自11 3年11月15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月。 三、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6、第93條之3第2項後   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羅郁婷 法 官 葉乃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程欣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2024-11-07

TPHM-112-上重訴-15-20241107-3

訴緝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殺人未遂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緝字第35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秀儀 (澳門籍) 中華民國境內聯絡地址:屏東縣○○市○○街00號 上列被告因殺人未遂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88年度偵字第46 01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郭秀儀係澳門籍華僑,於民國87年11月 間嫁予本國人,因疑告訴人黃永嬌竊取其財物,經向告訴人 索討未果,竟於88年6月30日上午7時許,前往屏東縣○○鄉○○ 路000號尋告訴人之際,竟基於殺人之犯意,於前開處所1樓 取得告訴人所有之水果刀1把,攜至2樓告訴人臥室,趁告訴 人不及防備,持水果刀朝告訴人臉部耳朵下方之頸部刺下, 幸告訴人即時發現閃躲而未刺中,告訴人進而與被告拉扯並 欲奪下水果刀,致左臉頰割傷、左手肘、前臂割傷、左小腿 割傷及左前胸割傷。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71條第2項、第1 項之殺人未遂罪嫌等語。 二、案件時效已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論 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又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行為後,關於追訴權時效之規定先後2次修正,分別為於 94年1月7日修正、95年7月1日施行,及108年12月6日修正、 109年1月2日施行,參酌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規定:「於中 華民國94年1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 已進行而未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 為人之規定。於108年12月6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 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亦同」,故於新法施行後, 即應適用上開規定,為新舊法之比較。而94年1月7日修正前 、94年1月7日修正後、108年12月6日修正後之刑法第80條、 第83條關於追訴權時效期間及其停止原因等規定不同,其中 94年1月7日修正後,及108年12月6日修正後之刑法第80條第 1項及第83條將時效期間延長,且停止原因視為消滅之經過 期間較舊法為長,較之被告行為時法(94年1月7日修正前) ,自屬對行為人不利,是經綜合比較結果,自以94年1月7日 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83條之規定較有利於被告,本件自應 適用被告行為時之94年1月7日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83條之 規定。  ㈡本案免訴之理由:  ⒈本案被告被訴刑法第271條第2項、第1項之等殺人罪嫌,前經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現改制為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 下稱屏東地檢署)檢察官於88年7月1日開始實施偵查後,於 88年8月3日提起公訴,並於88年9月1日繫屬於本院,嗣被告 經本院於88年10月4日發布通緝,業經本院核閱上開偵查卷 宗及刑事案件卷宗無訛,並有屏東縣警察局(現改名為屏東 縣政府警察局)屏東分局屏警分刑協字第2240號刑事案件報 告書暨屏東地檢署收案戳章、屏東地檢署檢察官起訴書、屏 東地檢署88年9月1日屏檢玲謙字第3296號函暨本院收文戳章 、本院通緝書等件在卷可稽,是此部分事實,應堪認定。  ⒉被告就上開犯行之追訴權時效,依94年2月2日修正前刑法第8 0條第1項第1款規定,為20年,復因被告審理中通緝,是其 時效應加計追訴時間4分之1,計為25年。  ⒊被告被訴殺人未遂犯行之行為終了時為88年6月30日,加計開 始實施偵查日(88年7月1日)至本院發布通緝前(88年10月 4日)之3月3日,並加計審判中通緝最長得停止追訴權時效 之進行期間5年,再扣除前述該案經提起公訴(88年8月3日 )至實際繫屬本院(88年9月1日)之29日,其上開犯行之追 訴權時效,於113年9月4日完成【計算式:88年6月30日+25 年+3月3日-29日=113年9月4日】。   四、綜上所述,被告被訴上開罪嫌之追訴權時效於113年9月4日 完成,是以,本案追訴權已因時效完成而消滅,揆諸首揭說 明,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免訴判決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2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黃柏霖                   法 官 張雅喻                   法 官 林育賢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 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書記官 王雅萱

2024-11-05

PTDM-113-訴緝-35-20241105-1

自緝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偽造有價證券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自緝字第202號 自 訴 人 葉淑娟 被 告 賴俊豪(原名賴錦量) 上列被告因偽造有價證券案件,經自訴人提起自訴(113年度自 緝字第202號、原案號:89年度自字第1037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自訴意旨略以:被告賴俊豪於民國88年4月6日,持其與母親 賴張櫻花共同簽發到期日為88年5月5日、面額為新臺幣(下 同)30萬元之本票1紙,向自訴人葉淑娟借取同額現款,嗣自 訴人於本票到期日未獲付款,並持本院許可該本票強制執行 之裁定,聲請強制執行而經查封賴張櫻花名下不動產後,賴 張櫻花則以未授權被告以其印章簽發上開本票為由,提起民 事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訴訟。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01條第1 項之偽造有價證券罪嫌等語。 二、按案件時效已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且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而案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且在審判進行中,此時追訴權既 無不行使之情形,自不發生時效進行之問題,有司法院大法 官會議釋字第138號解釋意旨可資參照。至檢察官偵查終結 後,至案件繫屬法院期間,因其追訴權並未行使,時效仍應 繼續進行。次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 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 律,刑法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被告行為後,關於追訴權時 之規定先後兩次修正,分別為於94年1月7日修正、94年2月2 日公布、95年7月1日施行,及108年12月6日修正、108年12 月31日公布、109年1月2日施行,參酌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 定有:「於中華民國94年1月7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 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適 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於108年12月6日刑法修正施行前 ,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亦同」,故於 新法施行後,即應適用上開新法規定,為新舊法之比較。而 94年1月7日修正前、94年1月7日修正後、108年12月6日修正 後之刑法第80條、第83條關於追訴權時效期間及其停止原因 等規定不同,其中94年1月7日修正後與108年12月6日修正後 之刑法第80條第1項及第83條將時效期間大幅拉長,停止原 因視為消滅之經過期間較長,較之舊法即被告行為時法(94 年1月7日修正前)自屬對行為人不利,比較結果,自以94年 1月7日修正前刑法第80條及第83條之規定較有利於被告,本 件自應適用被告行為時之94年1月7日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 83條之規定。另刑法第201條雖於108年12月25日修正公布, 並於同年月27日施行,然該條文原本所定罰金數額,已依刑 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2項前段規定提高為30倍,本次修法將 上開條文之罰金數額調整換算後予以明定,無涉實質規範內 容變更,不生有利或不利被告之影響,尚無新舊法比較之問 題。 三、經查:   本案被告被訴刑法第201條第1項之偽造有價證券罪,最重法 定刑為有期徒刑10年,依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第1款之規 定,其追訴權期間為20年,被告上開犯罪行為之終了日為88 年4月6日,自訴人係於89年12月15日向本院提起自訴,迄至 被告逃匿經本院於90年3月9日發布通緝前之審理期間,應不 發生時效進行問題,而通緝期間因審判不能進行,依修正前 刑法第83條第1項追訴權時效停止進行,依同條第3項規定達 20年之4分之1即5年,停止原因視為消滅,依同條第2項規定 即與前開已進行之期間合併計算。故自被告犯罪行為終了日 即88年4月6日起算追訴權期間20年,加計因審判進行中不生 時效進行之期間(84日),及時效停止5年期間,共計25年又8 4日,其追訴權時效,業已於113年6月30日完成。從而,本 案追訴權時效既已完成,揆諸前開規定,爰不經言詞辯論, 逕為免訴判決之諭知。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343條、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王振佑                    法 官 陳怡珊                    法 官 徐煥淵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古紘瑋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2024-11-01

TCDM-113-自緝-202-2024110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