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2年度巡交字第192號
原 告 温木賢
被 告 桃園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張丞邦
訴訟代理人 周易律師
複代理人 周岳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6月7日桃
交裁罰字第58-DG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參佰陸拾元由原告負擔。原告應給付被告新
臺幣伍佰參拾元。
事實及理由
ㄧ、本件原告起訴時,被告代表人原為林文閔,訴訟進行中,於
民國113年3月27日變更為張丞邦,並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應
予准許。
二、原告不服被告所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
第8條之裁決而提起撤銷訴訟,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
應適用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本件因卷證資料已經明確,
本院依同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直接裁判。
三、事實概要:原告於112年3月8日22時10分許,駕駛訴外人劉
欣怡所有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行經桃園市○○區○○路000號前時,因有「行經警察機關
設有告示執行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處所,不依指示停車接受
稽查」之違規行為,為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八德分局(下稱舉
發機關)於112年3月10日填製桃警局交字第DG0000000號舉發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原舉發通知單)逕行舉發
車主劉欣怡,記載應到案日期為112年4月24日前,並於112
年3月10日移送被告處理。嗣原告簽具切結書自承為駕駛人
,向被告申請開立裁決書,被告認原告確有上開違規,遂依
行為時道交條例第35條第4項第1款、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
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等規定,於112年6月7日填製桃交
裁罰字第58-DG0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
稱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8萬元,吊銷駕
駛執照,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告不服,乃提起本
件行政訴訟。
四、原告主張:原告於112年3月8日22時10分許駕駛系爭車輛,搭載友人行經八德區○○路OOO號前之酒測攔檢站,依序減慢車速緩停,見員警手持指揮棒於胸前左右揮動,未見平舉指揮棒攔停手勢,故認員警示意放行前進,即依前車魚貫通過,當通過攔檢站末端時,因員警攔檢動作與過往不同,故有短踩煞車觀察後照鏡,確認未有員警吹哨、鳴笛,原告不知此種通過方式違反酒測攔檢作業之規定,本件實係員警酒測攔檢作業流程瑕疵造成原告誤判導致違規等語。並聲明:撤銷原處分。
五、被告則以:依採證影像內容,於時間2023/03/08 22:27:2
5秒許起,系爭車輛未停車逕自離去,本件攔檢地點燈光充
足,有設置取締酒駕臨檢點告示牌及LED燈告示牌、交通錐
,執勤員警使用交通指揮棒手勢明確,系爭車輛通過前後已
有多輛汽機車依指示停車受檢,是原告稱其認知員警示意放
行云云難以採信,原告經攔查拒停逕行駕車離去,違規事實
明確,被告依法裁罰應無不當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
駁回。
六、本院之判斷:
㈠按行為時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4項第1款規定:「(第1
項)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機車駕駛人處新臺幣1萬5千元以上9萬元以下罰鍰,汽車
駕駛人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2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
保管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1年至2年;……:一、酒精濃
度超過規定標準。……(第4項)汽機車駕駛人有下列各款情
形之一者,處新臺幣18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
、吊銷其駕駛執照及施以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如肇事致人重
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駕駛汽
機車行經警察機關設有告示執行第1項測試檢定之處所,不
依指示停車接受稽查。」復按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第1項第
6款、第2項規定:「(第1項)警察於公共場所或合法進入
之場所,得對於下列各款之人查證其身分:……六、行經指定
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者。(第2項)前項第6款之指定,
以防止犯罪,或處理重大公共安全或社會秩序事件而有必要
者為限。其指定應由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為之。」第7條第1項
第1款規定:「警察依前條規定,為查證人民身分,得採取
下列之必要措施:一、攔停人、車、船及其他交通工具。」
是警察機關為執行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所定測試檢定酒精
濃度(下稱酒測)之取締酒駕勤務,於認有防止犯罪或處理
重大公共安全或社會秩序事件之必要時,得由主管長官指定
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以設置酒測站方式攔停稽查,員
警對於進入酒測站之所有交通工具,為確認駕駛人之身分,
無須合理懷疑即得攔停,駕駛人行經該處遭員警攔查,自有
停車受稽查之義務,若不依指示停車接受稽查,即構成道交
條例第35條第4項第1款之違規。
㈡前開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有原舉發通知單(本院卷第42頁
)、汽車車籍資料查詢(本院卷第51頁)、實際駕駛人切結書(
本院卷第81頁)、舉發機關執行112年3月8日全市同步擴大取
締酒後駕車暨防制危險駕車專案勤務計畫表、勤務任務編組
表、勤務攔檢圖暨機關簽呈(本院卷第69-77頁)、原處分暨
送達證書(本院卷第45-47頁)等在卷可稽,堪可認定。
㈢觀諸前開勤務計畫表及勤務任務編組表,業記載長興路為易酒駕肇事之路段,而第四編組單位高明所於112年3月8日21至23時之任務為在長興路景仁教養院停車場旁路檢攔檢往中壢區方向之車輛,該勤務並經分局長簽核,足見員警經主管長官指定於上開時、地設置酒測攔檢站執行取締酒測勤務,自符合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第1項第6款、第2項所規定全面攔檢程序。復員警在景仁教養院停車場旁長興路之內側車道(往中壢方向)擺設三角錐減縮車道,僅留外側車道供車輛通行,三角錐前並放置清晰發光之「酒測攔檢」告示牌,且路燈明亮,有現場照片可稽(本院卷第33頁),行經之駕駛人自可清楚知悉該地點為酒測路檢點。
㈣再經本院會同兩造勘驗員警密錄器錄影檔案,勘驗結果為:影片開始於22:26:36秒許,見配戴密錄器之員警(下稱A員警)旁之一員警(下稱B員警)手持閃爍紅光之指揮棒平放於一車輛前對該車輛實施攔檢,後方有1輛汽車及2台機車排隊受檢;22:26:52秒許,上開車輛通過後,見A、B員警對面擺設有三角錐,三角錐旁另站立2名員警,而4名員警均頭戴警帽、身著警察制服、反光背心、手持閃爍紅光之指揮棒,另A、B員警旁停有警車開啟警示燈;22:27:18至20秒許,見A員警以左手舉起前後揮動指揮棒,另對面站立於三角錐處之一員警(下稱C員警)雙手各持一支指揮棒,於胸前上下揮舞擺動,至22:27:23秒,有2台機車及1腳踏車通過攔檢管制站;22:27:23秒許,腳踏車騎士後方約1台自小客車車身長度處出現原告所駕駛之系爭車輛,C員警雙手持指揮棒於胸前上下揮舞擺動;22:27:24至26秒許,系爭車輛以原速行駛,未加速或減速;22:27:26秒許,系爭車輛車頭接近A員警時,A員警朝系爭車輛大聲喝令:「來!慢一點!慢一點!」,並見朝系爭車輛揮動指揮棒之光影,系爭車輛仍維持原車速於22:27:28秒許通過A、B員警;22:27:28秒至32秒許,A員警見系爭車輛通過即大聲喝令:「欸欸!欸!幹什麼?靠邊停啦!」並向系爭車輛走去,22:27:28至29秒系爭車輛煞車燈亮起減速,惟22:27:29秒末煞車燈消失仍繼續前行;於22:27:32秒末至33秒許,系爭車輛煞車燈亮起減速,A員警持續朝系爭車輛走去,距離約10至20公尺;22:27:33秒末,系爭車輛駛離,員警繼續朝系爭車輛方向走去;22:32:36秒許,A員警調頭向B員警說:「開他拒檢啊!」等情,有勘驗筆錄暨擷取照片存卷可稽(本院卷第94-95、97-129頁);又證人即員警鄭宇軒到庭證稱:我是上開勘驗內容中配戴密錄器並講話之A員警,實施酒測攔檢時攔停之動作為橫擺指揮棒至駕駛座視線等高處,我站在B員警右後方,B員警之指揮棒於22:27:26秒許系爭車輛通過前原本是橫擺,但系爭車輛要通過,B員警怕擦到車輛發生碰撞爭議,所以趕快把指揮棒移開,故影片中見B員警移開指揮棒的光影,我即朝系爭車輛喝令「來,慢一點慢一點」,我向系爭車輛喝令音量滿大聲的,裡面的駕駛應該聽的到,因為先前攔檢時也有車輛經過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動作,在我喝令停下後,就會在攔檢站的範圍內停下,而本件我喝令後有走向系爭車輛等語(本院卷第161-163頁);員警凌靖軒亦證稱:當天我站在員警鄭宇軒對面,距離2個車道約5至7公尺,B員警為李偉全,我很清楚聽見鄭宇軒出聲制止喊的內容,有回頭去看等語(本院卷第136-139頁),而員警於執行公務時,本身即受有行政懲處責任之監督,復其於本院審理中亦經具結作證,殊無甘冒行政懲處、刑事偽證罪責,故為虛偽陳述誣陷不利原告之必要與事理,其等證詞內容自屬可採。可知系爭車輛行經攔檢站時,B員警李偉全將指揮棒平舉於系爭車輛前方示意停車,復因系爭車輛未為減速繼續通過,員警鄭宇軒即朝系爭車輛大聲喝令:「來! 慢一點! 慢一點! 」,於系爭車輛執意通過後再大聲喝令:「欸欸! 欸! 幹什麼?靠邊停啦! 」並向系爭車輛走去,系爭車輛雖有剎車,然仍未停車駛離等情。則原告駕車行經稽查警察前,應知悉前方正有執勤警察執行酒測檢定勤務,而應準備停車受檢,且員警已以手勢及喊叫內容,示意系爭車輛停車接受稽查,原告未為理會逕自駛離,客觀上自構成行經設有告示執行酒測檢定處所,不依指示停車接受稽查之違規行為甚明。
㈤原告固主張其僅見員警手持指揮棒於胸前左右揮動,未見平舉指揮棒攔停,故認員警示意放行,而其駛離時有煞車看後照鏡,仍未見員警前來乙節,另證人即原告之女友許洵瑄亦證稱:當天我坐在系爭車輛副駕駛座,進入酒測攔檢站時車速有放慢,員警攔查動作在胸前上下揮舞,一直說「來來來來來」,無法判斷要我們走還是要我們停,我們有搖下車窗想說到底有沒有要攔,就再往前開一點點停下,我與原告都一直盯著後視鏡,看員警有無鳴笛或追上來的動作,但完全都沒有看到,我們才開走,而一般臨檢左側通常會站兩個以上員警,本件只有一個警員且還愛理不理的,不知道要停還是要走等語(本院卷第164-167頁)。惟系爭車輛進入攔檢站後,倘員警李偉全未平舉指揮棒於系爭車輛前方示意停車,而係揮動指揮棒放行系爭車輛,證人鄭宇軒豈需朝系爭車輛大聲喝令「來!慢一點!慢一點!」等語;再者,原告自承其於經過攔檢站時,有將系爭車輛音響音量降低,通過後才調高音量等語(本院卷第160頁),在副駕駛座之證人許洵瑄亦稱有聽見員警一直說「來來來來來」等語,堪認在系爭車輛內之人可聽聞車外員警之指示聲音,又原告係在駕駛座,距離系爭車輛左側之員警更近,自無不能聽見員警鄭宇軒大聲喝令「來!慢一點!慢一點!」指示而悉員警命其停車接受稽查之理;另原告亦陳明煞車時有看後照鏡,因未見員警前來,故認定員警沒有要攔停等語(本院卷第96頁),惟自上開勘驗過程,見22:27:28至29秒、22:27:32秒末至33秒許,系爭車輛均有煞車燈亮起減速之情事,而於22:27:28秒至36秒許,員警鄭宇軒見系爭車輛通過後即大聲喝令「欸欸!欸!幹什麼?靠邊停啦!」並持續朝系爭車輛走去,直至22:32:36秒許方為調頭,原告與證人許洵瑄既均有自系爭車輛後照鏡查看後方攔檢站之情況,自無不能見員警上前制止系爭車輛離去之理,是原告上開主張與證人許洵瑄上開證述內容,核與客觀證據不符,自非屬實,非可憑採。
㈥按行政罰法第7條第1項規定:「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
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故關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之行為,並不限於故意行為,因過失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亦應處罰。而所謂「故意」,包含「直接故意」與「間接故
意」,係指「人民對違反行政法義務行為之事實,明知並有
意使其發生者,或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
;所謂「過失」則涵括「無認識之過失」與「有認識之過失
」,意指「人民對於違反行政法義務行為之事實,按其情節
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致其發生,或雖預見其發生
而確信其不發生者」而言。故行為人對於構成違規之事實,
預見其發生者,縱非故意,亦係有認識之過失。另前揭道交
條例第35條第1項及第4項規定,係於102年1月30日修正,其
修正理由:「……三、為防制遏阻酒後違規駕車,執行酒精濃
度測試已為重點執法勤務,惟實務屢有酒後駕車之駕駛人拒
絕停車接受稽查之情形,為有效防杜駕駛人拒絕停車接受稽
查,強行闖越危及執法人員安全,爰修正第4項,並配合第1
項修正,將罰鍰修正為9萬元,另同時施以道路交通安全講
習。」旨在說明該條第4項增訂未依指示停車接受稽查之違
規類型,係為樹立酒測執法嚴正性,防止駕駛人拒絕接受稽
查強行闖越酒測檢定處所,以保障執勤員警之生命、身體安
全,並無將過失行為排除,不予處罰之意(本院 109年度交
上字第75號判決意旨參照)。原告考領有普通小型車駕駛執
照,有其駕駛人基本資料在卷可參(本院卷第49頁),對於駕
駛汽車行經舉發機關設置酒測路檢點,執行取締酒駕路檢勤
務,有隨時準備停車接受稽查之義務,難諉不知,復依前揭
時地之客觀情狀,足使原告知悉前方正有警察執行酒測檢定
勤務,且執勤員警已指示其停車接受稽查,尚無不能注意之
情事,惟原告猶未依指示停車接受稽查而逕行駛離,其就違
反本件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縱無故意亦有過失,主觀上自
具可非難性。原告固稱本件員警攔檢之手勢不清云云,惟駕
駛人就交通標誌、標線或號誌本有注意義務,且應服從交通
指揮人員指揮,當其不確定執勤員警之指示為何意義,理應
停車進行確認,待確定無需受檢始得駛離,否則每位駕駛人
自行理解判斷,並藉詞以為沒有受驗義務即行駛離,實有違
道交條例第35條之規範目的,原告此一主張,不足作為有利
其之認定,併予敘明。
七、綜上所述,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有違反行為時道交條例第35條
第4項第1款規定之情事,則被告依上開規定、裁處細則等規
定,以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18萬元,吊銷駕駛執照,並應參
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自於法無違。原告徒執前詞訴請撤銷
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核與判決
結果不生影響,無逐一論述之必要,併予敘明。
九、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證人日旅費1,060元,合計第一
審訴訟費用1,360元,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規定,均由
敗訴之原告負擔。復因被告前已預納證人日旅費為530元,
是原告應給付被告訴訟費用530元,爰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
規定準用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確定第一審訴訟費用額如
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法 官 洪任遠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書記官 磨佳瑄
TPTA-112-巡交-192-20241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