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51-16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674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江岳縉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 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19日所為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319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受刑人江岳縉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12 年度訴字第670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緩刑5年,緩刑期間 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的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 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120小 時的義務勞務,於民國112年9月24日確定在案。受刑人於緩 刑付保護管束期間,於113年2月21日、113年6月18日逾期未 報到;於113年3月20日、113年6月4日、113年7月2日未依保 護管束命令接受尿液採驗;於113年4月16日、113年5月1日 、113年8月6日無故未報到、未接受尿液檢驗,且屢經臺灣 新北地方檢察署(以下簡稱新北地檢署)發函告誡,堪認受 刑人自113年2月至113年8月間,確有多次未服從檢察官及執 行保護管束者命令的情形,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 第2、4款規定。受刑人於本院審理時自陳:因在戒癮治療期 間,仍有施用毒品,怕驗尿後會有陽性反應,故不敢採尿。 由此可知,受刑人長達半年期間,多次未能遵守檢察官及執 行保護管束者的命令,並非偶然、突發的短期現象,亦難認 有何不可抗力而無法報到、採尿的情事,可見受刑人漠視、 輕忽保護管束的命令。被告仍於保護管束期間內施用毒品, 更為隱匿上情,未配合採尿檢驗,可見他並無謹慎拘束自身 、恪遵法治的觀念與決心,足認受刑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 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等應遵守事項的情節重大,原宣告 的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的的必要。從而, 聲請人的聲請為有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 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裁定撤銷他的緩刑宣告。 二、抗告人抗告意旨略以:   我從113年2月至8月期間,雖有數次未報到的紀錄,但每月 仍至少有向保護管束者報到1次,只有113年6月當月完全未 報到,亦即違規僅有1次,情節並非重大,尚未達應撤銷緩 刑的地步。請法院給我一次機會,駁回檢察官撤銷緩刑的聲 請。 三、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符合法定程式:     刑事訴訟法第406條規定:「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 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但裁定經宣示者,宣示後送達 前之抗告,亦有效力。」該10日的抗告期間是法定的不變期 間,非法院或任何個人得自由延長或縮短。本件原審裁定於 113年12月9日送達抗告人即受刑人(以下簡稱抗告人)的住 居所,抗告人於同日向原審法院提起抗告等情,這有原審送 達證書、收狀戳章日期的刑事抗告狀在卷可佐。是以,抗告 人提起本件抗告符合法定程式,本院自應依法審究本件抗告 有無理由,應先予以說明。 四、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為無理由:  ㈠緩刑為立法者在刑事政策的選擇下,作為代替自由刑的制度 。受緩刑宣告的受刑人,其後如因違反緩刑條件,而經檢察 官向法院聲請撤銷緩刑時,顯然將剝奪受刑人免於自由刑的 權益,甚至有可能必須入監服刑,自攸關受刑人人身自由的 權利。而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的訴訟權,即是指人民於其權 利遭受侵害時,有請求法院救濟的權利。基於「有權利即有 救濟」的憲法原則,人民於自認其權利遭受侵害時,必須給 予其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審判,以獲 及時有效救濟的機會,此乃訴訟權保障的核心內容,不得因 身分的不同而予以剝奪(司法院釋字第653號解釋意旨參照 ),這也是受刑人對於撤銷緩刑宣告得向上級審提起抗告請 求救濟的原因所在。而憲法第8條、第16條所導出的「正當 法律程序」,既為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所肯認,則普通法院法 官在從事個案裁判時,即應秉持前述憲法意旨,檢視所適用 的法律程序規定是否符合正當法律程序;如於程序規定不備 時,自應補正並踐行應有的正當法律程序,方符憲法第80條 規定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審判」的規範目的。至於如何的程 序設計始稱為「正當」?始符合「訴訟程序的最低憲法要求 」?學說、司法實務見解迄無定見。本院認為在類似本件的 案件中,至少應包括:公正裁決、聽取意見及告知等等,其 中的聽取意見及告知,即一般所說的「聽審權」保障。也就 是說,至少在法院就撤銷緩刑宣告有裁量權限的案件中(指 刑法第75條之1的案件),為了藉由程序發現真實,確保作 成撤銷時能夠公正決定,法院於決定撤銷受刑人的緩刑宣告 前,即應給予受刑人陳述意見的機會。就此,從比較法制觀 之,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53條也明確規定,受判決人因違反 負擔或指示,法院於裁定撤銷緩刑時,應當給予受有罪判決 人陳述意見的機會。綜此,撤銷緩刑的聲請涉及受刑人人身 自由的剝奪,參照前述規定及說明所示,自應落實受刑人聽 審權的保障,使其有陳述意見的機會,以合乎憲法第8 條、 第16條所揭櫫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本件檢察官據以聲請撤 銷抗告人緩刑宣告的案件,乃屬於刑法第75條之1規定的類 型,也就是法院就撤銷緩刑宣告有裁量的權限。而原審為保 障抗告人的聽審權,依職權通知他於113年11月13日到庭, 且抗告人已遵期偕同辯護人到庭陳述意見,原審所踐行的程 序核屬適法妥當,應該先予以敘明。  ㈡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規定:「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 期間內,應遵守下列事項: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 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 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 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 告1次。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 束地,離開在10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同法第74條 之3第1項規定:「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 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由 此可知,受保護管束處分的受刑人有違反前揭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74條之2所定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事項,情節重大 者,經檢察官聲請撤銷緩刑宣告時,法院得盱衡個案履行應 遵守事項的可能、違反應遵守事項的原因及違反情節程度等 一切情形,作為審認撤銷緩刑與否的標準。本件檢察官指揮 執行時,已告以:抗告人前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依該條例第25條、第33條規定,應定期或不定期採驗尿液, 並配合檢察官、觀護人指定日期接受採驗尿液,如違反依法 撤銷緩刑等語,這有執行筆錄在卷可佐(113年度執聲字第2 787號卷),顯見抗告人緩刑期間不僅每月至少應向執行保 護管束者報告1次,亦應配合檢察官、觀護人指定日期接受 採驗尿液。詎抗告人無正當理由而不配合檢察官的執行指揮 ,於113年2月21日、113年6月18日逾期未報到;於113年3月 20日、113年6月4日、113年7月2日未依保護管束命令接受尿 液採驗;於113年4月16日、113年5月1日、113年8月6日無故 未報到、未接受尿液檢驗。而且,新北地檢署先後於113年2 月26日、113年3月25日、113年4月19日、113年5月6日、113 年6月13日、113年6月27日、113年7月9日、113年8月12日發 函告誡,足認抗告人恣意、放任保護管束不顧,無視緩刑恩 典,顯無配合或服從保護管束命令之意,非如原宣告緩刑之 確定判決所稱「知所警惕」,堪認受刑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應遵守事項情節重大,認原宣告 的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效果,應有執行刑罰的必要,該當保安 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規定的要件。是以,原審自得依 保安處分執行第74條之3第1項規定撤銷他的緩刑宣告。  ㈢抗告人雖以前述辯詞提起抗告,請求駁回檢察官撤銷緩刑的 聲請等語。然而,抗告人緩刑期間不僅每月至少應向執行保 護管束者報告1次,亦應配合檢察官、觀護人指定日期接受 採驗尿液,抗告人卻自113年2月至113年8月間,除於113年2 月21日、113年6月18日逾期未報到之外,另計有6次未接受 尿液檢驗等情,已如前述,則抗告意旨所指:「我只有113 年6月當月完全未報到,亦即違規僅有1次」等語,即非有據 。何況抗告人於原審訊問時亦供稱:「我多次報到未採尿的 原因,因為我還在戒癮治療中,但我還在施用毒品,怕驗尿 後會有陽性反應,所以我,不敢去採尿」等語(原審卷第36 頁),亦即被告仍於保護管束期間內施用毒品,且為隱匿上 情,刻意未配合採尿檢驗,且經通知、告誡後仍置之不理, 顯見抗告人未正視緩刑的寬典,主觀上亦無履行前揭緩刑宣 告所命保護管束之意。從而,抗告人既然沒有正當理由,無 視檢察官的告誡,顯見他不能對自身行為有所要求及約束, 緩刑的執行已無法達到矯治的效果。綜此,原確定判決原先 對抗告人所宣告的緩刑,已難收其預期的效果,即有執行刑 罰的必要。是以,抗告人前述所為的抗告意旨,並不可採。 五、結論:   本件原審在決定撤銷抗告人的緩刑宣告前,給予他充分陳述 意見的機會,已踐行所應有的正當法律程序。本院審酌檢察 官聲請時所提出的相關卷證資料,認為依照抗告人所為犯行 的犯罪情狀、法益侵害性質、違反法規範的情節是否重大與 主觀意思所顯現的惡性及反社會性等一切情形,並權衡刑法 的謙抑性與緩刑制度的目的後,認為檢察官的聲請為有理由 。是以,原審依檢察官聲請而撤銷抗告人緩刑的宣告,核屬 於法有據,應予以維持。抗告人以自己的說詞任意指摘原裁 定有所違誤,並不足採,提起本件抗告,並無理由,應予以 駁回。 六、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12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2024-12-27

TPHM-113-抗-2674-20241227-1

撤緩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101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聖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詐欺等案件(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簡 上字第15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584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聖傑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案受刑人陳聖傑前因詐欺等案件,經臺灣 新北地方法院於民國113年4月17日以113年度金簡上字第15 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7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1萬元, 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 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 構或團體,提供60小時之義務勞務,並於同日確定在案。惟 受刑人經聲請人自113年8月19日起多次合法傳喚均未報到, 已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情節重大, 且合於同法第74條之3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爰依刑事 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一、 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 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 發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 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 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 檢察官核准;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 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 執行條例第74條之2、第74條之3第1項亦有明文。 三、經查:    ㈠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 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 有明文。查:本案受刑人之戶籍地係在花蓮縣,有個人戶籍 資料查詢結果1紙在卷可稽,揆諸上開規定,本院就本案有 管轄權,先予敘明。  ㈡查受刑人陳聖傑前因詐欺等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113 年4月17日以113年度金簡上字第1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7月 ,併科罰金1萬元,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 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 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60小時之義務勞務,並於 同日確定在案,緩刑期間自113年4月17日起至115年4月16日 止;受刑人於113年7月31日至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簽立受保 護管束人應遵守事項暨報到具結書,並指定花蓮縣○○鄉○○○ 街0巷00號為送達地址,復經觀護人告知應於113年8月19日 報到,惟受刑人無故未到,經檢察官依其陳報地址合法通知 ,於113年10月21日未報到,且自113年8月7日即出境迄今未 歸,現另案通緝中等節,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前案判決書、受保護管束人應遵守事項暨報到具結書、臺灣 花蓮地方檢察署執行保護管束情況約談報告表、113年9月3 日花檢景肆113執護助25字第1139020643號函、113年9月19 日花檢景肆113執護助25字第1139021767號函、113年10月23 日花檢景肆113執護助25字第1139024303號函、送達證書、 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附卷可查,足認受刑人明知應按月報到 、離開10日以上應經檢察官核准而無故未履行應遵守事項, 有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條例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情節重大 ,堪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是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揭緩刑之宣告,核與保安處分 執行條例第74條之3第1項規定相符,應予准許。又被告既出 境未歸、所在不明,本院亦無從通知其表示意見,併此敘明 。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條例第74條之3 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鍾 晴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不服,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抄 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蘇寬瑀

2024-12-26

HLDM-113-撤緩-101-20241226-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713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陳木村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違反懲治盜匪條例案件,對於臺灣新 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01年度執更字第4313號執行指揮,聲明異 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於民國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 條之1第5項,依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1 項意旨所示修法期限屆滿或完成修法前,停止審理。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木村(下稱受刑 人)因違反懲治盜匪條例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原名 為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以80年度訴字第1911 號判決判處罪刑,上訴後,經本院以81年度上重訴字第64號 判決撤銷改判無期徒刑,再經最高法院以82年度台上字第19 46號判決上訴駁回而確定。受刑人入監執行後,於民國96年 8月23日假釋出監,嗣因再犯他案經撤銷假釋後,由臺灣新 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01年度執更字 第4313號執行指揮書指揮執行上開無期徒刑之殘刑。然依憲 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無期徒刑假釋遭撤銷者 一律須執行25年殘刑,不符比例原則,是受刑人受執行上開 無期徒刑之殘刑自有可議,為此聲明異議,請依法詳查以維 權益等語。 二、按司法院憲法法庭於民國113年3月15日,作成113年憲判字 第2號判決,其主文第一項宣示:「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 ,及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 之1第5項,規定無期徒刑假釋經撤銷者,一律執行固定殘餘 刑期滿20年或25年,而不分撤銷假釋之原因係另犯罪或違反 保安處分執行法之規定,復未區別另犯罪之情節暨所犯之罪 應執行之刑之輕重,以及假釋期間更生計畫執行之成效等因 素,以分定不同之殘餘刑期,於此範圍內,不符比例原則, 違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至遲於本判決宣示之 日起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其主文第二項宣示:「逾期 未完成修法,相關機關就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之 個案,應依本判決之意旨,另為符合比例原則之適當處置, 非必須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年」;其主文第五項宣 示:「本件聲請人以外依中華民國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 或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 1第5項執行無期徒刑殘餘刑期之受刑人,於本判決宣示後對 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者,法院於主文第一項修法期限 屆滿前,應裁定停止審理程序,迄新法生效後依新法裁判; 逾期未完成修法,應依主文第二項意旨裁判。受刑人如已聲 明異議尚在法院審理中者,亦同。」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懲治盜匪條例案件,經本院以81年度上重訴 字第64號判決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復經最高法院 82年度台上字第1946號判決上訴駁回而確定,受刑人入監執 行後,於96年8月23日假釋出監,嗣受刑人於假釋期間犯強 盜等案件,經新北地院以101年度侵訴字第203號判處有期徒 刑8年6月確定,其上開假釋即遭撤銷,並由新北地檢署檢察 官於102年1月9日換發110年度執更丑字第4313號執行指揮書 執行依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 條之1第5項規定撤銷假釋後之無期徒刑殘刑,此有本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並經本院調閱新北地檢署110年度執 更字第4313號執行案件卷宗查核屬實。是受刑人對上開檢察 官執行殘刑之執行指揮不服,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即本院聲 明異議,程序上並無不合。  ㈡本件受刑人係對於檢察官以其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適用94 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 項規定執行殘餘刑期,認該執行指揮違憲而提起聲明異議, 而查受刑人為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之聲請 人以外之受刑人,且於該憲法法庭判決宣示後對檢察官之執 行指揮聲明異議,本件所涉法律爭議,核與前揭憲法法庭判 決所指情節相同,爰依上開司法院憲法法庭判決意旨裁定如 主文,以符法制。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連育群                    法 官 陳思帆                    法 官 劉為丕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鈺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2024-12-26

TPHM-113-聲-1713-20241226-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717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李柏辰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 院113年度撤緩字第349號,中華民國113年11月28日裁定(聲請 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998號),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李柏辰(下稱受刑人)因違 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111年度 訴字第122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11月,緩刑5年,緩刑期 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 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160 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接受法治教育2場次,於民國112年5月3日 確定後,經檢察官通知執行保護管束,受刑人屢經傳喚未到 ,且經多次告誡仍置之不理,顯見受刑人遵守法紀之觀念淡 薄,並無履行本案判決所定緩刑負擔之誠意,違反保護管束 執行命令及緩刑宣告之負擔,情節重大,因認檢察官依刑法 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為 有理由,受刑人上開緩刑之宣告應予撤銷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嬸嬸收到傳票未轉交給我,不知道法院有通 知我到庭說明。家中阿嬤重病需要人照顧,近期好不容易找 到穩定的工作,可以休假履行緩刑宣告之負擔,請求撤銷原 裁定等語。 三、按緩刑制度設計之本旨,除可避免執行短期自由刑之流弊外 ,主要目的在鼓勵惡性較輕微之犯罪行為人或偶發犯、初犯 得適時改過,以促其遷善,復歸社會正途,而緩刑宣告得以 附條件方式為之,亦係基於個別預防與分配正義,俾確保犯 罪行為人自新及適度填補其犯罪所生之損害為目的。然犯罪 行為人經宣告緩刑後,若有具體事證足認其並不因此有改過 遷善之意,自不宜給予緩刑之寬典,故而設有撤銷緩刑宣告 制度。又受緩刑之宣告而有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 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 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同法第75條之 1第1項第4款規定甚明。再按,受保護管束人違反保安處分 執行法第74條之2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 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同法第74條之3第1項亦有明 文。受保護管束之受刑人違反緩刑或保護管束期間應遵守事 項,是否「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 果」,自應衡量受刑人履行應遵守事項之可能、違反應遵守 事項之原因及其違反情節、程度等一切情形認定,法院並應 斟酌是否得確保保安處分執行命令之達成、宣告緩刑之目的 及是否足認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作為審 認是否撤銷緩刑宣告之標準。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以111年度訴字第122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11月,緩刑5 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 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 體提供16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接受法治教育2場次,於112年5 月3日確定,該判決書明確記載:「倘其(按:指被告)違反 上開所定負擔之事項且情節重大者,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 第4款規定,緩刑之宣告仍得由檢察官向法院聲請撤銷」, 並按受刑人之戶籍地即住所「新北市○○區○○路00巷0號3樓」 送達,此有該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個人戶籍資料在卷 可稽,首堪認定。  ㈡而受刑人之緩刑期間自112年5月3日起至117年5月2日,於此 期間內,受刑人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於 緩刑期間履行160小時之義務勞務。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 下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通知受刑人於112年7月14日到案時 ,業已告知受刑人如未能配合義務勞務之執行,情節重大, 將聲請法院撤銷緩刑,受刑人於附條件緩刑義務勞務執行須 知上簽名確認,並當場告知受刑人應於112年8月15日13時50 分向該署報到及進行義務勞務勤前教育,然受刑人竟未遵期 於112年8月15日報到,該署遂於112年8月17日以新北檢貞管 112執護勞160字第1129100331號函告誡受刑人,該函已於11 2年8月21日送達上址受刑人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之嬸嬸 簽收,嗣該署於112年10月13日告知受刑人應於112年10月17 日7時向執行機關新北市政府新莊區公所經建課報到,且因 受刑人於112年8至9月均未履行義務勞務,該署復於112年10 月25日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勞160字第1129131620號函告誡 受刑人應儘速完成義務勞務且如再違誤將依刑法第75條之1 規定辦理撤銷緩刑,該函於112年10月26日送達上址受刑人 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之嬸嬸簽收;然受刑人於112年10 至11月仍未履行義務勞務,該署又於112年12月19日以新北 檢貞管112執護勞160字第1129158373號函告誡受刑人應儘速 完成義務勞務且如再違誤將依刑法第75條之1規定辦理撤銷 緩刑,該函於112年12月21日送達上址受刑人之住所,由同 居之受刑人之嬸嬸簽收,另於113年1月17日以新北檢貞管11 2執護勞160字第1139005867號函告誡受刑人應儘速完成義務 勞務且如再違誤將依刑法第75條之1規定辦理撤銷緩刑,該 函於113年1月18日送達上址受刑人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 之嬸嬸簽收,然受刑人仍未遵期履行義務勞務,嗣新北地檢 署觀護人於113年10月21日至新北市政府新莊區公所經建科 訪查時,該機構之義務勞務承辦人亦表示受刑人已3個月以 上未履行義務勞務等情,有受刑人於112年7月14日簽署之新 北地檢署緩起訴處分及附條件緩刑義務勞務執行須知、112 年義務勞務勤前教育通知書、新北地檢署義務勞務受處分人 執行通知書、新北地檢署112年8月17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 勞160字第1129100331號函及送達證書、112年10月25日新北 檢貞管112執護勞160字第1129131620號函及送達證書、112 年12月19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勞160字第1129158373號函及 送達證書、113年1月17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勞160字第1139 005867號函及送達證書、新北地檢署辦理義務勞務案件執行 訪查暨機構督核紀錄表及義務勞務工作日誌(督核日期:112 年9月6日、11月6日、12月6日、113年1月5日、4月10日、5 月6日、6月7日、7月12日)、新北地檢署辦理易服義務勞務 執行情形(觀護人)訪查紀錄表附於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 年度執護勞字第160號觀護卷宗可佐。由此可見,受刑人除1 12年7月14日到案外,對於新北地檢署後續通知、提醒、告 誡均置若罔聞,足認受刑人有意迴避執行,迄未提供任何義 務勞務,其違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命令及緩刑宣告之負擔, 情節應屬重大。  ㈢又受刑人應於緩刑期間內接受法治教育課程2場次。惟新北地檢署檢察官通知受刑人於112年7月14日到案時,已告知受刑人應於112年8月16日14時至17時至新北市立圖書館土城分館3樓演講廳接受法治教育課程,並告知受刑人可於同年9月13日、10月18日、11月15日及12月13日14時至17時在同一地點上法治教育課程,惟受刑人逾期未於112年8月完成法治教育課程,新北地檢署乃於112年9月1日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命204字第1129108063號函告誡受刑人應按月完成法治教育課程時數,如再違誤將撤銷緩刑之宣告,該函於112年9月5日送達上址受刑人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之嬸嬸簽收;詎受刑人於112年9月仍未完成法治教育課程,新北地檢署復於112年10月3日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命204字第18399號函告誡受刑人應按月完成法治教育課程時數,如再違誤將撤銷緩刑之宣告,該函於112年10月4日送達上址受刑人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之嬸嬸簽收,然受刑人於112年10、11月仍未完成法治教育課程,新北地檢署再於112年12月11日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命204字第19804號函告誡受刑人應儘速完成法治教育課程2場次,如再違誤將撤銷緩刑之宣告,該函於112年12月12日送達上址受刑人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之嬸嬸簽收,詎受刑人仍未遵期完成法治教育課程等情,有新北地檢署112年9月1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命204字第1129108063號函及送達證書、112年10月3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命204字第18399號函及送達證書、112年12月11日新北檢貞管112執護命204字第19804號函及送達證書附於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護命字第204號觀護卷宗可參。益證受刑人除112年7月14日到案外,對於新北地檢署後續通知、提醒、告誡均置之不理,堪認受刑人有意迴避執行,迄未完成法治教育課程,其違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命令及緩刑宣告之負擔,情節亦屬重大。  ㈣檢察官依法聲請撤銷緩刑後,原審法院為釐清受刑人未能履 行上開義務勞務及法治教育課程之原因,定於113年11月27 日10時30分開庭,並向受刑人之戶籍地即住所「新北市○○區 ○○路00巷0號3樓」送達,傳票已於113年11月8日送達受刑人 之住所,由同居之受刑人之嬸嬸簽收,業已合法送達,惟受 刑人仍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有送達證書及113年11月27日刑 事報到明細存卷可考。受刑人以嬸嬸收到傳票未轉交云云為 辯,實非正當理由。  ㈤受刑人雖執前詞提起抗告,然受刑人確經新北地檢署及原審 法院合法送達,業如前述,且受刑人明知因違反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案件經原確定判決判處罪刑並諭知附條件緩刑確定在 案,受刑人除未遵期履行緩刑條件外,對於新北地檢署通知 、提醒、告誡均置之不理,未予重視長達1年多,實難認受 刑人有何真摯努力履行原確定判決所諭知緩刑條件之誠意, 罔顧法院給予緩刑之機會。 五、綜上所述,原審審酌受刑人迄未提供任何義務勞務、完成法 治教育課程,且經多次通知、提醒、告誡仍置之不理,顯有 意迴避執行,認受刑人違反保護管束執行命令及緩刑宣告之 負擔情節重大,裁量後認為原宣告之緩刑已難收預期效果, 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裁定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經核並無 違法或不當之處。受刑人猶執前詞提起抗告,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2024-12-26

TPHM-113-抗-2717-20241226-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323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胡文昱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6月26日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117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㈠受刑人胡文昱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10年 度訴字第686號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緩刑期間付保 護管束,於民國111年3月19日確定,保護管束期間為111年3 月19日起至116年3月18日止。  ㈡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之①112年8月9日因犯殺人未遂案件 ,經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署)檢察官以112 年度偵字第21153號提起公訴,現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下 稱士林地院)以112年度訴字第519號案件審理中;②112年7 月6日0時許、112年7月10日20時12分許、112年7月29日0時1 0分許因販賣第三級毒品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 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50740號、第59393 號、第64672號、第71933號、第81555號提起公訴,以113年 度偵字第619號、第8883號移送併辦,經原審法院以112年度 訴字第1433號判處有期徒刑2年4月(共3罪),應執行有期 徒刑2年10月等情,有前揭案件之起訴書、移送併辦意旨書 、刑事判決書、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證,足見受刑人 於保護管束期間並未保持善良品行,且再涉刑案。  ㈢另受刑人於111年10月、111年11月未按月檢具醫療收據,於1 12年7月4日未依約定時間向新北地檢署觀護人報到等情,有 新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1024號卷附該署執行保護管束 情況約談報告表、函文及送達證書附卷可稽,是受刑人有違 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2款、第4款規定之情 事。  ㈣是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再犯上開案件,且與其經宣告緩 刑之案件同為販賣第三級毒品案件,復屢次未依指定應遵守 事項檢具就醫收據,亦未於指定時間向新北地檢署觀護人報 到,足認受刑人非但未知所警惕,且無心服從檢察官指揮執 行保護管束之命令,堪認其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 第1款、第2款、第4款規定之情節重大,原判決宣告之緩刑 已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是聲請人依保安 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之規定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核 無不合,應予准許,因而裁定撤銷其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即受刑人胡文昱(下稱抗告人)經士林地檢署檢察官 提起公訴之殺人未遂案件,已經士林地院以112年度訴字第5 19號判決公訴不受理;另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提起公訴之違 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雖經原審法院以112年度訴字第1 433號判處有期徒刑2年4月(共3罪),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 0月,然抗告人已提起上訴。  ㈡又抗告人於保護管束之初,尚不知悉需繳回醫療收據,因而 疏未繳回;112年7月4日係因工作之故,無法依約向新北地 檢署觀護人報到,已有向觀護人告知。因此,懇請考量前述 一切情況,撤銷原裁定云云。 三、按緩刑制度設計之本旨,除可避免執行短期自由刑之流弊外 ,主要目的係在獎勵惡性較輕者使其遷善,而經宣告緩刑後 ,若有具體事證足認受宣告者並不因此有改過遷善之意,即 不宜給予緩刑之寬典,乃另有撤銷緩刑宣告制度。又按受保 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 不良之人往還,並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受 保護管束人違反上開規定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 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 2款及同法第74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另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74條之3第1項所謂「情節重大」,當從受判決人自始是 否真心願意接受緩刑付保護管束所應遵守之事項,或於緩刑 期間內是否顯有遵守之可能而故意違反、無正當事由拒絕遵 守等情事而言,考量受判決人違反應遵守事項之情形,依比 例原則綜合衡酌原宣告之緩刑是否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 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資以決定該緩刑宣告是否應予撤銷。 四、經查:  ㈠抗告人胡文昱因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未遂案 件,經原審法院以110年度訴字第68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 年,緩刑5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 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 之機構或團體提供20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應接受4小時之法 治教育課程,於111年3月19日確定,緩刑及保護管束期間均 自111年3月19日起至116年3月18日止等情,有該刑事判決及 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  ㈡抗告人明知其於前揭保護管束期間,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 第74條之2之規定(見新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1024號卷 附之執行筆錄、「新北地檢署受保護管束人應遵守事項既報 到具結書」),惟:   ⒈抗告人於112年7月4日未依約定時間向新北地方檢察署觀護 人報到,事後亦未告知理由;又其於111年9月8日簽署「 新北地檢署觀護人指定應遵守事項命令書」,早已知悉需 按月繳交醫療收據,於111年10月、111年11月皆未按月檢 具醫療收據,亦未補繳等情,有新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 字第1024號卷附該署執行保護管束情況約談報告表、函文 、送達證書,及本院卷附之新北地檢署113年12月9日新北 檢貞調111執護517字第1139158023號函附卷可稽。足認抗 告人無心服從檢察官指揮執行保護管束之命令,有違反保 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之情。   ⒉抗告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之112年8月9日,因犯殺人未遂案 件,經士林地檢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21153號提起公 訴,士林地院以112年度訴字第519號案件判決公訴不受理 ,現由本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6584號審理中。雖該案件 尚未確定,然抗告人坦承確有於112年8月9日凌晨2時50分 許,在臺北市○○區○○○路0段00號之案發地點,與該案之其 他被告分別持長、短刀械,砍殺告訴人,致告訴人受有前 胸壁穿刺傷口、後胸壁開放性傷口、創傷性氣胸及血胸等 傷勢,已該當於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因告訴人業 已撤回該案之殺人未遂、傷害告訴,士林地院則依刑法第 287條前段規定,諭知不受理判決等情,有該案之刑事判 決附卷可稽。足徵抗告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並未保持善 良品行,且又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有違反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74條之2第1款之情。   ⒊抗告人分別於112年7月6日0時許、112年7月10日20時12分 許、112年7月29日0時10分許,因販賣第三級毒品案件, 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50740號、第59393 號、第64672號、第71933號、第81555號提起公訴,以113 年度偵字第619號、第8883號移送併辦,經新北地院以112 年度訴字第1433號判處有期徒刑2年4月(共3罪),應執 行有期徒刑2年10月,抗告人上訴中。雖該案件尚未確定 ,然抗告人已於該案偵查、新北地院訊問、準備程序及審 理時,均坦承有分別於前述時間,於新北市三重區五華街 13巷口、新北市三重區五華街13巷口、新北市三重區五華 街13巷口等地,販賣第三級毒品愷他命之事實,有該案之 刑事判決附卷可查。是抗告人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再犯 與其經宣告緩刑之案件同為販賣第三級毒品案件,確有違 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之情。  ㈢據上,抗告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2款、 第4款等規定,情節已屬重大,足認抗告人未因受緩刑之宣 告而自我警惕,益見其珍惜自新之機會,並未因前開緩刑之 寬典而有所省悟,堪認其違反緩刑所定負擔,確屬情節重大 ,使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為緩刑之 宣告,已難收其預期效果,確有應執行刑罰以收懲戒之必要 ,是本件聲請意旨核與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之規 定相符,原審法院依法撤銷其所受緩刑之宣告,經核並無違 誤。 ㈣雖抗告意旨稱「不知需繳回醫療收據」、「因工作之故無法 向觀護人報到,事後已告知觀護人」,然此與新北地檢署11 3年度執聲字第1024號卷附該署執行保護管束情況約談報告 表、函文、送達證書,及本院卷附之新北地檢署113年12月9 日新北檢貞調111執護517字第1139158023號函等資料之內容 皆不相符。顯見抗告人故意不予服從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 、未依約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到,其仍飾詞卸責,自難採憑 。 五、綜上所述,原審法院依檢察官之聲請,認抗告人受緩刑之宣 告而有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2款、第4款 所定負擔情節重大,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規定,撤銷 抗告人前所受緩刑之宣告,於法核無不合,抗告人執前詞提 起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黃美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彭威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2024-12-26

TPHM-113-抗-2323-20241226-1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29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 人 許平華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對臺灣雲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102年執更緝字第45號執行指揮書,聲明異議,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許平華(下稱異議 人)因犯偽造署押等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 地院)以101年度簡字第2507號判決就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 工具而駕駛罪處拘役58日,減為拘役29日,另就偽造署押罪 判處有期徒刑4月,減為有期徒刑2月確定;另因妨害性自主 案件,經臺南地院以102年度侵訴字第18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 ,就上開偽造署押及妨害性自主等罪,經臺南地院以103年 度聲字第799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月確定;另因竊盜 案件,經本院以101年度上訴字第186號判處拘役50日確定, 嗣與上開臺南地院101年度簡字第2507號所判不能安全駕駛 動力交通工具而駕駛罪所處拘役29日,經本院以102年度聲 字第132號合併應執行拘役75日確定。異議人自民國101年6 月19日起開始執行無期徒刑假釋經撤銷後之102年度執更緝 金字第45號殘刑,迄至113年9月間,已逾12年之久。參照憲 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及刑法第78條第1項、第2 項撤銷假釋執行其殘刑,依假釋期間所犯之罪應執行刑定之 ,未滿5年者,執行殘刑有期徒刑10年。異議人現在執行已 逾刑法第78條之規定,依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 旨,提出聲明異議,請求停止執行102年度執更緝金字第45 號之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後之殘刑,另先執行臺南地院103 年度聲字第799號裁定經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下稱雲林地檢 署)檢察官核發之103年度執更助金字第68號執行指揮書之有 期徒刑1年1月及貴院102年度聲字第132號裁定,經雲林地檢 署檢察官核發之102年度執更助金字第557號執行指揮書之拘 役75日,以免因可能執行逾必要程度之刑罰,對異議人之人 身自由造成過度侵害;且無期徒刑執行殘刑部分,已經憲法 法院宣告違憲,不具正當性,不適合令異議人繼續依違憲失 效之規定執行殘餘刑期等語。 二、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該條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 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  ㈠刑罰執行,由檢察官依指揮書附具之裁判書為之,刑事訴訟 法第457條第1項前段、第458條前段規定至明。而裁判確定 後即生效力,檢察官如依確定裁判內容指揮執行,自難指檢 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111年 度台抗字第621號裁定意旨參照)。  ㈡又刑之執行,本質上屬司法行政之一環,原則上應由檢察官 指揮之,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前段規定甚明;而有 關刑之執行順序,依同法第459條規定,二以上主刑之執行 ,除罰金外,應先執行其重者,但有必要時,檢察官得命先 執行他刑。且檢察官基於法律之授權,所為裁量倘無濫用或 牴觸法律授權目的等情事,即屬合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 抗字第1416號裁定意旨參照)。  ㈢再司法院憲法法庭於113年3月15日以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 闡釋謂:「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及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 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無期徒刑 假釋經撤銷者,一律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年,而不 分撤銷假釋之原因係另犯罪或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之規定, 復未區別另犯罪之情節暨所犯之罪應執行之刑之輕重,以及 假釋期間更生計畫執行之成效等因素,以分定不同之殘餘刑 期,於此範圍內,不符比例原則,違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 自由之意旨,至遲於本判決宣示之日起屆滿2年時,失其效 力。若逾期未完成修法,相關機關就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執行 殘餘刑期之個案,應依本判決之意旨,另為符合比例原則之 適當處置,非必須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年。」;復 謂:「本件聲請人以外依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或94年2 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 執行無期徒刑殘餘刑期之受刑人,於本判決宣示後對檢察官 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者,法院於上揭修法期限屆滿前,應裁 定停止審理程序,迄新法生效後依新法裁判;逾期未完成修 法,應依本判決之意旨裁判。受刑人如已聲明異議尚在法院 審理中者,亦同(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 文參照)。再撤銷假釋並執行殘餘刑期,係為將不適合回歸 社會之受假釋人回復至監獄之機構處遇,實現國家刑罰權, 業如前述,故受無期徒刑宣告之受刑人於假釋經撤銷者,本 即應入監繼續執行無期徒刑,就殘餘刑期之執行本身並無違 反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違憲之疑慮;又本庭宣告系爭規定一 【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有關無期徒   刑部分:「經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者,無期徒刑於執行滿   20年……再接續執行他刑,第1項有關合併計算執行期間之   規定不適用之。」】及三【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   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有關無期徒刑部分:   「經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者,無期徒刑於執行滿25年……   再接續執行他刑,第1項有關合併計算執行期間之規定不適   用之。」】定期失效之論據,乃因不分情節輕重一律執行20 年或25年之殘餘刑期,於個案中可能產生輕重失衡或過苛等 情事,故有必要區分不同情節為輕重不同程度之處理,以符 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之意旨,而非指受刑人經撤銷假釋後, 無庸執行殘餘刑期,故只須由相關機關依據本判決意旨所修 正之法律或主文第2項意旨,使尚在執行殘餘刑期之無期徒 刑受刑人有獲得改定殘餘刑期之機會,即足以糾正依系爭規 定一及三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所生之違憲狀態,並保障無期徒 刑受刑人之憲法上權利,而不應變動在此之前其已執行殘餘 刑期之效力。」(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理 由玖參照)。   三、經查:  ㈠異議人前於76年間因強姦等案,經前陸軍機械化第109師司令 部以77年更判字第001號判決,判處無期徒刑及宣告褫奪公 權終身確定,嗣異議人於88年7月3日經國防部核准假釋,惟 其於假釋期間因違反保護管束規定,經國防部於95年2月7日 核准撤銷假釋,嗣因軍事審判法於102年間修正施行,改由 雲林地檢署檢察官以102年度執更緝字第45號執行指揮書執 行,異議人已於102年8月15日自國防部臺南監獄遞解法務部 矯正署雲林監獄執行殘刑20年,現於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 執行中等節,有雲林地檢署檢察官102年執更緝字第45號執 行指揮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本院卷 第11、19至20頁)。又異議人以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後,未 考量其於假釋期間之具體表現,一律應執行殘餘刑期20年, 顯然違反罪責相當原則,雲林地檢署檢察官執行指揮顯有不 當,為此向臺灣雲林地方法院(下稱雲林地院)聲明異議,茲 因本件所涉法律爭議,核與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 號判決所指情節相同,應於相關法律修正前,停止審理程序 ,該院於113年5月13日以113年度聲字第298號裁定「本件於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1項之修法期限屆滿 前,停止審理」等情,亦有該裁定書在卷足憑。  ㈡異議人主張為了避免可能執行逾必要程度之刑罰,且無期徒 刑執行殘刑部分,已經憲法法院宣告違憲,不具正當性,主 張應停止執行102年度執更緝金字第45號之無期徒刑經撤銷 假釋後之殘刑,另先執行103年度執更助金字第68號執行指 揮書之有期徒刑1年1月及102年度執更助金字第557號執行指 揮書之拘役75日等語。然查:  ⒈刑事訴訟法第484條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係指諭知檢 察官指揮執行所憑裁判之法院而言。是其指揮執行有罪判決 者,固指諭知科刑判決即具體宣示罪刑之法院;若係指揮執 行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裁定所定應執行刑之情形,則指諭 知該定執行刑裁定之法院。倘向非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 議,即非適法,受理聲明異議之法院予以駁回,並無違誤(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94號、109年度台聲字第256號裁 定意旨參照)。另按軍事審判法於102年8月13日修正後,軍 事法院案件改由法院審判;司法院為因應上開修正所生審判 機關變更之案件移轉問題,乃依法院組織法第7條規定之授 權,於102年11月15日以院台廳司一字第1020030482號公告 :「因應102年8月13日公布修正軍事審判法施行後,軍事法 院案件改由法院審判,僅係審判機關變更所生之案件移轉, 事涉法院就承繼軍法案件之管轄區域劃分,爰參照88年10月 軍事審判法修正後,軍事法院改採部隊地區制,原隸屬各級 部隊軍法單位簡併或裁撤,劃歸各部隊地區軍事法院管轄, 本院就該次修正施行後,高等軍事法院及其分院上訴第三審 普通法院之案件,通盤劃分軍事上訴高等法院案件的管轄區 域,亦採部隊地區制之修正前例,有關軍事法院(審判機關 )為犯罪事實最後裁判法院之確定案件,其聲請再審、更定 其刑、定其應執行刑及保安處分執行等案件之管轄區域如附 件『各級法院受理軍事法院(審判機關)為犯罪事實最後裁 判法院之聲請再審、更定其刑、定其應執行刑及保安處分執 行等案件管轄區域一覽表』所列」。換言之,軍法案件之犯 罪事實最後裁判法院為初審軍事法院(審判機關)者,其再 審、更定其刑、定其應執行刑或保安處分執行等聲請案件, 應由該管地方法院管轄;且前述公告之一覽表所定各部隊, 係指起訴書所載被告所屬部隊,並以該部隊駐在地所在區域 定管轄法院,不因部隊嗣後移防、簡併或裁撤而受影響(最 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18號裁定意旨參照)。  ⒉查本件係執行異議人上開於76年間因強姦等案,經前陸軍機 械化第109師司令部以77年更判字第001號判決,判處無期徒 刑,撤銷假釋後之殘餘刑期20年,異議人犯罪事實最後裁判 法院為原所屬部隊係陸軍機械化第109師司令部,而該師之 駐地為嘉義等情,有上開77年更判字第001號判決書及國防 部陸軍司令部113年12月17日國陸督法字第1130245824號函 在卷足憑,依上開說明及「各級法院受理軍事法院(審判機 關)為犯罪事實最後裁判法院之聲請再審、更定其刑、定其 應執行刑及保安處分執行等案件管轄區域一覽表」,本件有 關聲明異議案件之管轄,應以該師所在區域之臺灣嘉義地方 法院為其管轄法院;另關於臺南地院103年度聲字第799號裁 定所定執行刑(雲林地檢署檢察官核發103年度執更助金字第 68號執行指揮書)之聲明異議,其管轄法院應為臺南地院, 異議人就102年度執更緝字第45號執行指揮書及103年度執更 助金字第68號執行指揮書逕向本院聲明異議,即非適法。又 聲明異議案件,並未定有如刑事訴訟法第304條移轉管轄之 規定,本院無從裁定移轉於管轄法院,併予敘明。  ㈢至於本院102年度聲字第132號裁定異議人應執行拘役75日部 分,雲林地檢署檢察官係依該裁定結果核發102年度執更助 金字第557號執行指揮書,並無不當或違法之處,且檢察官 要否先予執行後案,乃屬檢察官是否換發執行指揮書之職權 行使,於檢察官未表明是否行使職權前,本院無從於本案予 以審酌,本件聲請,於法未合,應予駁回其聲明異議。  四、綜上所述,本件異議人向本院聲明異議,一部為本院無管轄 權,一部為檢察官執行指揮之本身乃職權之正當行使,並無 違法或有何不當,異議人所請或不合法,或無理由,應予駁 回。何況,本件關於雲林地檢署檢察官依據刑法第79條之1 第5項規定指揮執行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後之殘餘刑期,僅有 「無期徒刑假釋經撤銷後,一律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 25年」部分,因該規定宣告違憲而至遲於2年內即115年3月1 5日失其效力,已經雲林地院裁定停止審理,而受無期徒刑 宣告之受刑人於假釋經撤銷者,本即應入監繼續執行無期徒 刑,就殘餘刑期之執行本身並無違反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違 憲之疑慮,非指受刑人經撤銷假釋後,無庸執行殘餘刑期, 即並無「停止執行殘餘刑期」之效力。因此,在115年3月15 日或新法生效前,檢察官依法執行102年執更緝字第45號執 行指揮書之無期徒刑殘餘刑期,應無違誤。異議人徒憑己見 ,認應先執行後案云云,而指摘檢察官就前案之指揮執行不 當,為無理由。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林慧英                法 官 謝昀璉                法 官 李水源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抗告 書狀,並應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徐文彬

2024-12-26

HLHM-113-聲-129-20241226-1

撤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282號 聲 請 人 即 抗告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奕辰 上列聲請人即抗告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 少年法庭110年度少訴字第25號),聲請撤銷緩刑宣告(113年度 執聲字第2862號、110年度少執保字第42號),聲請人對本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27日所為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更正裁定如下 :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本件移送於本院少年法庭。   理 由 一、原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前經本院於民國110年8月10日以110年度少訴字第25號判 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6月,緩刑4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並於110年9月21日確定在案。惟受刑人未按執行保護管束者 規定之時間按時按月報到,經少年保護官屢次告誡未改善, 又依行政程序法規定通知受刑人陳述意見亦未提出,且受刑 人未經檢察官核准及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離開受保護管束 第10日以上,認違規情節重大,已合於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第4款所定撤銷緩刑原因,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 請撤銷緩刑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受刑人原緩刑案件,係由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少年法庭判決有罪確定,原審未分由少年法庭審酌是否撤銷 緩刑,於法尚有未合,爰提起抗告。 三、按原審法院認為抗告有理由者,應更正其裁定,刑事訴訟法 第408條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故原審法院對抗告人就原裁定 不服所為抗告認有理由者,原審法院自應對原裁定撤銷更正 之。 四、本院原裁定意旨略以: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受緩刑宣告確定後,本應知所悔悟、珍惜自新機會,詎其 於緩刑期內,未向本院少年保護官報到執行保護管束,又未 經檢察官核准擅自出境迄今未歸等情事,顯見受刑人守規意 識薄弱,無從期待受刑人繼續接受保護管束而達成教化之目 的,堪認受刑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應遵守 事項情節重大,合於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撤銷緩 刑宣告之規定,是以本件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等語。 五、經查:  ㈠按對於12歲已上,未滿18歲之少年所犯刑事案件,於直轄市 設有少年法院者,由少年法院審理之,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 條、第5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撤銷緩刑之宣告,雖依刑事 訴訟法第476條規定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 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而法律尚無明文對於少年犯 撤銷緩刑應由地方法院或少年法院(少年法庭)審理之明確 規定;惟於聲請人聲請撤銷少年犯之緩刑宣告時,仍應由適 宜之法院調查有無應予撤銷緩刑之違反所定負擔「情節重大 」、「難收其預期效果」、有執行刑罰之「必要」等裁量基 準,而少年刑事案件之緩刑宣告,亦屬少年事件之「刑之執 行」之一端,是法院於審酌是否撤銷緩刑宣告時,應本於少 年事件處理法第1條所揭示之保障少年健全自主成長之精神 ,具體衡量撤銷緩刑宣告與否對少年之身心狀況、保護環境 及後續之處遇所生之影響以綜合認定。而在未設少年法院之 地區,同一地方法院之刑事庭及少年法庭,名稱雖不同,要 屬法院內部事務分配之問題,而非各自獨立之不同機關,若 應由地方法院少年法庭審理之案件,檢察官誤向該法院(刑 事庭)起訴,既屬同一法院,由刑事庭逕移該院少年法庭審 判即可,毋庸適用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諭知公訴不受理 之判決(此與少年於事件繫屬後仍未滿20歲,應適用少年保 護事件之程序者不同),此時如由普通刑事庭審判者,其判 決即有法院之組織不合法之違誤(最高法院110年度台非字 第153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再按少年在緩刑期中應付保護管束;前項保護管束,於受保 護管束人滿23歲前,由檢察官囑託少年法院少年保護官執行 之,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2條定有明文。查本件受刑人上開緩 刑之執行,係由本院少年法庭將案卷送執行檢察官,再由本 院少年保護官執行保護管束,其執行期間可至受刑人滿23歲 為止,而受刑人為00年00月生,現年僅22歲,其有無應予撤 銷緩刑宣告之前揭裁量基礎,涉及少年事件處理法所定之少 年保護精神與刑罰執行之衡量,自仍宜由本院少年法庭本於 處理少年事件之專業職能妥為認定之,本院刑事庭113年11 月27日所為原裁定未及審酌上情,尚有未洽,抗告人提起抗 告,請求撤銷原裁定,為有理由,爰撤銷原裁定,更正裁定 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08條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五庭 法 官 林龍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趙芳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5

TYDM-113-撤緩-282-20241225-2

監簡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撤銷假釋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 112年度監簡字第49號 原 告 歐文道 (在法務部○○○○○○○執行) 被 告 法務部 代 表 人 鄭銘謙 上列當事人間撤銷假釋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7月11日法 授矯教字第11201678140號函、112年10月31日法授矯復字第1120 105840號復審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㈠被告代表人原為蔡清祥,訴訟中變更為鄭銘謙,業據被告具 狀聲明承受訴訟(見本院卷第93頁),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  ㈡原告不服被告所為撤銷假釋處分提起行政訴訟,依監獄行刑 法第136條準用同法第114條第1項規定,屬簡易訴訟程序事 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適用行政訴訟法簡易訴訟程序之規 定。本件依兩造所述各節及卷內資料,事證已臻明確,依監 獄行刑法第136條準用同法第114條第2項規定,爰不經言詞 辯論,逕為判決。 二、事實概要:原告前因違犯殺人、竊盜等罪,經判處無期徒刑 確定後入監執行,於民國105年10月24日假釋出監並付保護 管束。惟原告於假釋期間內故意更犯攜帶凶器強盜罪,經臺 中地院以111年度訴字第1039號刑事判決,判處有期徒刑8年 ,上訴後經最高法院於112年5月31日以112年度台上字第196 6號刑事判決駁回上訴而確定。其後被告於112年7月11日依 刑法第78條第1項規定,以法授矯教字第11201678140號函撤 銷假釋(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復審,被告於112年1 0月31日以法授矯復字第1120105840號復審決定駁回。原告 仍不服,於法定期間內提起本訴。 三、爭訟要旨:  ㈠原告主張:   ⒈原告於82年因殺人案件而遭判刑與執行,依刑法第2條規定 ,應以當時同法第77、79條規定作為認定原告得否申請假 釋之依歸,從而無論係違犯多少案件、被判處多重之刑, 合併後僅須執行20年。然原告已被監禁23餘年,人身自由 被國家多限制了3年2個月又19日,被告自應予以賠償。且 在罪刑明確性原則之要求下,國家被嚴格禁止對人民為絕 對不定刑期之刑,原告前既已執行完畢,自無被付保護管 束之可能,被告以原告違反保護管束條例,或假釋中因故 意更犯罪為由,撤銷原告之假釋,應屬違法。   ⒉原告前已執行拘禁23餘年,若於撤銷假釋後再執行25年, 總計將被監禁共48年餘年,如此與終身監禁無異,原告將 來再次出監時可能已達85歲之高齡,甚至可能老死於監獄 。被告解釋法令之結果顯與憲法保障人民人身自由與生命 權之意旨不符。   ⒊聲明:⑴撤銷原行政處分,暫緩25年殘刑之執行。⑵撤銷原 行政處分,命被告改為原告舊法無期徒刑已執行完畢。⑶ 依刑事補償法:命被告補償原告3年又80天,每天新臺幣 (下同)3000元,加總共352萬5000元超執行監禁的補償 。  ㈡被告答辯:原告假釋出監並付保護管束期間,本應恪守法律 規定,不應再次犯罪,然其仍在假釋期間內故意更犯攜帶凶 器強盜罪並經判處有期徒刑確定,被告依刑法第78條第1項 規定,撤銷其假釋,自無違誤。原告主張已在監執行20年, 而無庸再付保護管束,亦與刑法第93條第2項規定不符,顯 不可採。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四、本院判斷:  ㈠前揭事實概要欄所載各情,除後述爭點外,為兩造所不爭執 ,並有原處分、復審決定、臺中地院111年度訴字第1039號 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度上訴字第2717號 刑事判決、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966號刑事判決、法 務部○○○○○○○報請撤銷假釋報告表、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 署檢察官97年1月29日執行指揮書、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 署檢察官106年5月31日執行保護管束指揮書、原告之前案紀 錄表附卷可證,堪信為真實。  ㈡依刑法第77條、監獄行刑法第116條及第138條第2項前段規定 ,假釋制度之目的在使受徒刑執行而有悛悔實據並符合法定 要件者,得停止徒刑之執行,以促使受刑人積極復歸社會, 受刑人於假釋期間內本應知所警惕、珍惜假釋機會,負責盡 職,謀求新生,倘不知悔悟,故意更犯罪,並受受6個月以 上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即徵其仍漠視法規秩序,有賡續執 行殘餘刑期之必要,從而刑法第78條第1項即明定,假釋中 因故意更犯罪,受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撤銷其假 釋,相關機關就個案即無權審酌是否撤銷其假釋之裁量空間 。  ㈢經查,原告前因殺人、竊盜等罪,經合併執行無期徒刑確定 ,嗣於105年10月24日獲假釋出監並付保護管束(保護管束期 滿日為115年10月31日)。然原告於111年4月9日(即假釋期間 內)因故意犯「攜帶凶器強盜罪」,經判決有期徒刑8年確定 ,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 字第1966號判決在卷可查(見原處分卷第75至83頁、119頁 至122頁)。是原告有刑法第78條第1項所定,於假釋中因故 意更犯罪,受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之情形,依前說 明,被告即應依法撤銷其假釋,尚無任何裁量空間。原告主 張其先前已執行完畢,不得付保護管束,被告撤銷原告之假 釋,應屬違法云云,並無可採。  ㈣又原告陳稱其已執行拘禁23餘年,若於撤銷假釋後再執行25 年,總計將被監禁48年餘年,與終身監禁無異一節,核係其 故意犯罪所應承擔之結果。何況依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 號判決意旨,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經撤銷假釋執行殘 餘刑期者,無期徒刑於執行滿25年,有期徒刑於全部執行完 畢後,再接續執行他刑,第1項有關合併計算執行期間之規 定不適用之。」不分撤銷假釋之原因係另犯罪或違反保安處 分執行法之規定,復未區別另犯罪之情節暨所犯之罪應執行 之刑之輕重,以及假釋期間更生計畫執行之成效等因素,以 分定不同之殘餘刑期,而一律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 年,不符比例原則,違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 應自該判決宣示之日起至遲於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倘逾期 未完成修法,相關機關就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之 個案,應依該判決之意旨,另為符合比例原則之適當處置, 非必須執行固定殘餘刑期20年或25年。據此,原告之假釋雖 經原處分撤銷,惟其應接續執行之殘餘刑期期間,應視刑法 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自上開憲法法庭判決宣示之日起至屆滿 2年時之修法結果而定,倘立法者逾期未完成修法,則由相 關機關依憲法法庭上開判決意旨為符合比例原則之適當處置 。因此,原告遭撤銷假釋後其殘刑之執行,須依上開憲法法 庭判決意旨為必要之修法及處置,乃撤銷假釋後如何執行殘 刑始符合比例原則之問題,至於有刑法第78條第1項所定「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之 情形,仍應依法撤銷其假釋,此項規定,尚無原告所指與憲 法保障人民人身自由與生命權之意旨不符之情,是原告質疑 原處分濫權違法,應予撤銷云云,自無可採。  ㈤復依刑法第77第1項規定,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 期徒刑逾25年者,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雖本 條項規定自24年1月1日制定時起至今,歷經多次修正,惟均 係以「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為要件,從而在我國法 制中,受刑人得否報請假釋,均係以受刑人受徒刑之執行而 有悛悔實據為前提。故受刑人即便係於本條項規定在94年2 月2日修正施行前因違犯刑事案件並遭判刑確定,其是否得 報請假釋,仍須視其經徒刑之執行、監所之矯治後,有無悛 悔之事實而定,不得僅因其受徒刑之宣告後已執行一段時日 ,即謂監獄有向報請法務部假釋,或法務部有逕許其假釋之 義務。是本件被告縱係在原告入監服刑23餘年後,始核准原 告假釋之聲請,仍屬被告機關斟酌原告之服刑狀況後之裁量 結果,要難指為不法。據此,原告主張,依刑法第2條規定 ,應以當時同法第77、79條規定作為認定原告得否申請假釋 之依歸,從而無論係違犯多少案件、被判處多重之刑,合併 後僅須執行20年,然原告已被監禁23餘年,人身自由被國家 多限制了3年2個月又19日,被告應予以賠償部分,顯係誤解 法文,亦非可採。 五、結論:  ㈠綜上所述,原告於假釋期間內既因故意更犯攜帶凶器強盜罪 且經判處有期徒刑8年確定,被告以原處分撤銷其假釋,核 無違誤,復審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原處 分及復審決定,並予以刑事補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㈡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卷內事證,經核均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 ,無庸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㈢原告之訴為無理由,訴訟費用應由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法 官 李嘉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上訴狀並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關於原判決所違背 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並繳納上訴費新臺幣1,500元;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 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上訴狀及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如逾期未提出上訴理由書者,本院毋庸再命補 正而逕以裁定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俐婷

2024-12-24

TCTA-112-監簡-49-20241224-1

撤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355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鄭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0年度訴 字第1261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3117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鄭愷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鄭愷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本院以110年度訴字第1261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4 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 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 體,提供10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應接受6小時之法治教育課 程,於民國111年5月5日確定在案。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 再犯貪污治罪條例案偵查中(新北地檢113年偵字第7827號 ),並且在112年6月6日、113年4月10日、113年6月4日、11 3年7月5日、113年7月10日未至本署報到,其行為違反保安 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4款之規定,且情節重大,合於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所定得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之規定,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 有明文。查:受刑人之戶籍及住所均在新北市○○區○○路000 巷0號2樓,且未因案在監在押中,此有受刑人個人戶籍資料 、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各1份附卷可查,是本 件聲請程序合法,先予敘明。 三、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一、 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 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 發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 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 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10日以上時,應經 檢察官核准。又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 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74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所 謂「情節重大」,係指受判決人顯有履行負擔之可能,而故 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 ,法院撤銷與否,仍應以「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 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之實質要件作為審認標準。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10年度訴字 第1261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4年,緩刑期間付保護 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 、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100小時之義 務勞務,及應接受6小時之法治教育課程,並於111年5月5日 確定在案,此有上開判決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各1份附卷可考,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㈡本院前傳喚受刑人到庭,請其表示意見,惟受刑人並未到庭 ,有本院送達證書及刑事報到單附卷可參,雖受刑人未到庭 表示意見,惟已保障其陳述意見之機會,程序已無不合,併 予敘明。  ㈢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於上開判決確定後,以111年度執護字第 378號執行本件保護管束,保護管束期間為111年5月5日起至 115年5月4日止,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在受刑人於112年5月2 日至該署報到時,已告知受刑人於111年5月5日起至115年5 月4日執行緩刑付保護管束,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 之2規定事項,及保護管束期間如欲遷移戶籍住所,應先提 出聲請,經核准後始得辦理等事項,受刑人表示瞭解且無意 見。而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雖曾執行保護管束,然其先 後多次於112年6月6日、113年4月10日、113年6月4日、113 年7月5日、113年7月10日未按指定時間報到執行保護管束等 情,有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執行保護管束情況約談報告表、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函在卷可按。觀諸受刑人執行保護管束 之狀況,其時而遵期接受保護管束,時而無故逾期未報到接 受保護管束,且每於受刑人未報到而違反保護管束期間應遵 守事項時,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均發函告誡,並告知受刑人 嗣後如再有違誤,將依法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之效果,然受 刑人一再未能確實遵期接受保護管束,使檢察官無從執行保 護管束命令,致無法達成原判決所考量為期使受刑人於緩刑 期間內記取教訓、知所戒惕,以導正其法治觀念,而併於緩 刑期間命受刑人付保護管束,勵其自新等目的,受刑人顯已 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4款規定,違反情節重大, 原判決所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效果,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從而,聲請人聲請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規定 撤銷受刑人所受上開判決之緩刑宣告,於法並無不合,應予 准許。  ㈣聲請意旨另以:受刑人於緩刑期間另涉犯貪污治罪條例案偵 查中(新北地檢113年偵字第7827號),受刑人已違反保安 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規定等語。本院查:聲請意旨所 指被告所涉上開案件,迄今尚未偵查終結,此有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則本院即無從判斷受刑人在本 案保護管束期間內,是否未保持善良品行,與素行不良之人 往還之事實,故聲請意旨認受刑人有違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2第1款規定等情,尚難採認,惟此並不影響本院認原宣 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之判斷,併 予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4款、 第74條之3第1項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十七庭法 官 潘 長 生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張 槿 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2024-12-24

PCDM-113-撤緩-355-2024122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18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 人 陳澤源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違反肅清煙毒條例案件,對臺灣嘉義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99年度執更助字第17號之1執行指揮,聲明異 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於民國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 條之1第5項,依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1 項意旨所示修法期限屆滿或完成修法前,停止審理。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澤源(下稱受刑 人)前因違反肅清煙毒條例案件,經法院判處無期徒刑確定 後,服刑至民國95年間報請假釋出獄,因假釋期間違反保安 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2款、第4款規定,因而遭撤 銷假釋,依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99年度執更助字第 17號之1執行指揮書需執行有期徒刑25年。然依憲法法庭113 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無期徒刑假釋遭撤銷者一律須執行20 年或25年殘刑,不符比例原則,在修法完成前,有停止所有 刑執行之必要性,為此聲明異議等語。 二、按民國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及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 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無期徒刑假釋 經撤銷者,一律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年,而不分撤 銷假釋之原因係另犯罪或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之規定,復未 區別另犯罪之情節暨所犯之罪應執行之刑之輕重,以及假釋 期間更生計畫執行之成效等因素,以分定不同之殘餘刑期, 於此範圍內,不符比例原則,違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 之意旨,至遲於本判決宣示之日起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 若逾期未完成修法,相關機關就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執行殘餘 刑期之個案,應依本判決之意旨,另為符合比例原則之適當 處置,非必須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年;本件聲請人 以外依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或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 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執行無期徒刑殘餘刑 期之受刑人,於本判決宣示後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 者,法院於上揭修法期限屆滿前,應裁定停止審理程序,迄 新法生效後依新法裁判;逾期未完成修法,應依本判決之意 旨裁判。受刑人如已聲明異議尚在法院審理中者,亦同(司 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裁判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肅清煙毒條例案件,經本院以84年度上重更 二字第40號判決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復經最高法 院84年度台覆字第247號為原判決核准確定,受刑人入監執 行後,於95年12月22日假釋出監,因受刑人於假釋期間違反 保安處分值刑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2款、第4款規定,情節 重大,因而撤銷假釋,由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99年 度執更助字第17號之1執行指揮書執行依94年2月2日修正公 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撤銷假釋 後之無期徒刑殘刑,此有前揭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執行指 揮書影本在卷可參。是受刑人對上開檢察官執行殘刑之執行 指揮不服,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即本院聲明異議,程序上並 無不合。  ㈡本件受刑人係對於檢察官以其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適用94 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 項規定執行殘餘刑期,認該執行指揮違憲而提起聲明異議, 查受刑人為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五 項所指之聲請人以外之受刑人,且於該憲法法庭判決宣示後 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本件所涉法律爭議,核與前 揭憲法法庭判決所指情節相同,爰依上開司法院憲法法庭判 決意旨裁定如主文,以符法制。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遲中慧                    法 官 黎惠萍                    法 官 顧正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莊佳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2024-12-24

TPHM-113-聲-3318-2024122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