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朱瑞娟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21-23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銀行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5162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官陳惠珠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李泰龍 被 告 富士康廣告有限公司 日立光電有限公司 星合科技有限公司 共 同 代 表 人 李泰龍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等違反銀行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 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金上訴字第287 1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15232、175 08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檢察官對李泰龍上訴及李泰龍上訴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此部分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即被告李泰龍(下稱 李泰龍)為被告富士康廣告有限公司(下稱富士康廣告公司 )、日立光電有限公司(下稱日立公司)、星合科技有限公 司(下稱星合公司)及富士康家庭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富士 康家庭公司)(以下合稱4家公司)之行為負責人,因4家公 司犯銀行法非法吸金之犯行明確,撤銷第一審關於李泰龍之 科刑判決,改判從一重論處李泰龍共同法人之行為負責人犯 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加重非法經營收受存款業務銀行 業務罪刑(想像競合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11年6月) ,並依法諭知相關之沒收,及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下 同)1,187萬8,519元,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 人外,沒收(追徵)之判決(原判決理由欄伍、不另為無罪 諭知部分〈見原判決第42至43頁〉,未據檢察官提起第三審上 訴,此部分業已確定)。已敘明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 憑以認定之心證理由。從形式上觀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 在。 三、檢察官及李泰龍上訴意旨略以: ㈠檢察官部分: ⒈本件原判決認李泰龍等吸收資金達21億4,154萬l,245元,未 償還債務餘額均高於罰金最高額5億元(參原判決第4、28頁 )。然僅認富士康廣告公司、日立公司、星合公司等應沒收 之犯罪所得各為3億7,021萬5,800元;又李泰龍犯罪期間所 領得之薪資共計l,187萬8,519元,然於宣告沒收時,卻均未 依其吸金犯罪所得依法沒收,已有判決理由矛盾之違法。 ⒉刑法第62條固有減刑規定,然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1、2項乃 針對犯銀行法第125條之罪所為自首或自白減刑之規定,相 較於刑法第62條自首減刑之規定,係屬特別規定,自應優先 適用。詎原判決漏未審酌銀行法第125條之4適用之理由,亦 有判決不適用法則及理由不備之違法。   ㈡李泰龍部分:  李泰龍係因疫情嚴重影響業務,造成資金缺口,未能繼續依 約給付投資利潤,與實務上以後金給付前金之吸金行為顯屬 殊異。其自首犯罪,於偵、審亦均自白犯行,並協助偵查機 關釐清本件相關金額,足見其犯後態度良好。又李泰龍於公 司營運出現問題後即揭露事實予投資人,並有依投資人組成 之自救會所請,交出經營權及財產等具體和解行為,已實質 部分填補被害人之損失。原審量刑未論及上情,並納入量刑 因子,且未援引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裁量權之行使即 有未洽,當屬判決違背法令。   四、惟按:  ㈠刑法第62條規定,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得減輕 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而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 1項前段規定,犯第125條、第125條之2或第125條之3之罪, 於犯罪後自首,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或免除其 刑。該條項之規定雖屬刑法第62條但書所稱之特別規定,但 並非完全排斥刑法第62條前段規定之適用。故被告所為縱不 合於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1項前段所規定減輕或免除其刑之 特別要件,但若已符合刑法第62條前段自首之規定,仍非不 得適用而減輕其刑。原判決認定李泰龍對於未發覺之犯罪向 負責犯罪調(偵)查之法務部調查局臺中市調查處坦認其犯 罪,並接受裁判等情,符合自首規定;且因李泰龍主動自首 提供相關資料,節省訴訟勞費,對於釐清本案犯罪、發現真 實及對李泰龍之追訴、審判及執行,確有助益,爰適用刑法 第62條前段規定減輕其刑,已敘明理由(見原判決第28至29 頁)。又李泰龍雖自首本案犯罪,但未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 得,而與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1項前段減免其刑之規定不符 ,原判決未適用該項減免規定,亦未贅為說明不適用之理由 ,於法並無違誤。檢察官此部分上訴意旨執以指摘,無非對 上開規定有所誤解,並非合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   ㈡刑法第59條之適用,必其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 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尤嫌過重者,始有適用餘 地;且適用與否,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 ,未依該規定減輕其刑,除有違法或濫用情事,不得執為提 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本件原判決就李泰龍適用刑法第59條 之請求,認為無理由,已詳予說明,略以:李泰龍為4家公 司之行為負責人,而本件吸金犯行,犯罪時間長達數年,被 害人數甚眾,吸金金額鉅大,且刑罰除特別預防外,另兼有 一般預防之作用,本案如遽予減輕,易使其他吸金犯罪者心 生投機、甘冒風險,綜合其一切犯罪情狀,尚不足認有何特 殊之原因與環境等,在客觀上顯然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而有 情輕法重之情形,自無從適用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減其刑等 語(見原判決第30頁)。亦即,已就李泰龍並非基於特殊之 原因、環境或背景而犯本案之罪,致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之 同情,即使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之情形,予以說明。 核其論斷,於法並無不合,亦無濫用裁量職權之違法,自不 能指為違法。李泰龍此部分上訴意旨就屬於原審裁量職權之 合法行使,再事指摘,尚非合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㈢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倘其所量定 之刑並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未違反比例、公平及罪 刑相當原則,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上訴第三審之適 法理由。本件原審以李泰龍之責任為基礎,審酌本案非法吸 收資金總額高達21億4,154萬1,245元,對國家金融、經濟秩 序已造成嚴重危害,並使甚多投資人遭受財物損失,殊值非 難;惟考量其犯後主動自首、坦承犯行;雖與大多數之被害 人均未能和解賠償其等損失,然其於109年11月前,多能依 照契約約定利潤給付投資人;及其智識程度、家庭生活經濟 狀況,暨檢察官、原審辯護人及被害人以言詞及書面就李泰 龍量刑所表示之意見等一切情狀,而量處如前述之刑(見原 判決第35頁)。核其量定之刑,並未逾越法律規定之刑度, 亦已審酌李泰龍之犯後態度以及與被害人等和解之情狀,且 無濫用裁量權限致顯然過苛之違法情形,自不能指為違法。 李泰龍此部分上訴意旨亦就屬於原審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 再事指摘,同非適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 ㈣原判決依調查所得,業已說明:⑴李泰龍所經營之4家公司因李泰龍違法行為而取得之犯罪所得,即係各投資人實際交付投資之金額。然因各投資人於投資期間,曾有取回所約定利潤,就各投資人已取回金額部分,尚難認4家公司仍保有此部分犯罪所得,可認屬刑法第38條之1第5項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之範疇。從而,就4家公司應予沒收之犯罪所得認定,即以前開公司所收取之「投資款數額」(即原判決附表三【被害人實際交付金額】欄),扣除「已給付予投資人之利潤」(即附表三【取回金額】欄),作為計算沒收犯罪所得之標準,總額為14億8,086萬3,201元。⑵李泰龍所經營之富士康集團,係為處理稅務及符合公司營運項目,方分別由李泰龍及4家公司擔任契約相對人,然4家公司均屬同一集團,而招攬投資人即被害人之業務人員均隸屬於富士康廣告公司,且所吸收之資金均由公司分配於各項投資案使用,足見各該投資金額乃由4家公司分配使用,惟卷內並無資料可證上開公司確實各獲配多少數額使用,故以平均數估算4家公司應沒收之犯罪所得各為3億7,021萬5,800元。⑶李泰龍就其犯行應沒收之犯罪所得,為其於本案犯罪期間自前開公司領取之薪資,估算結果共計1,187萬8,519元。⑷以上未扣案之犯罪所得,均依銀行法第136條之1規定諭知除應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沒收、追徵(見原判決第2至3、38至41頁)。核其論斷,於法亦無不合。檢察官此部分上訴指摘原判決未依吸金犯罪所得依法宣告沒收,有判決理由矛盾之違法等語,係就原審採證認事及沒收職權之適法行使,且經原判決明白論斷之事項,依憑己見,再事爭執,亦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依上說明,本件檢察官此部分及李泰龍之上訴均違背法律上 之程式,俱應予駁回。上開得上訴本院之違反銀行法罪名部 分,檢察官及李泰龍之上訴既應從程序上駁回,則李泰龍想 像競合所犯之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部分,因屬刑 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之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且無同條 第1項但書所載例外得上訴第三審之情形,李泰龍上訴意旨 雖多所爭執,本院已無從依審判不可分原則予以審判,應一 併駁回。     六、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27第1項前段規定:對於本案判決提起 上訴之效力及於相關沒收判決,係以對本案判決之上訴合法 為前提。本件李泰龍所提起之第三審上訴既不合法律上之程 式,而應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其上訴之效力自不及於原判 決關於諭知參與人富士康家庭公司因李泰龍違法行為而取得 之犯罪所得3億7,021萬5,800元萬元沒收及追徵其價額部分 之判決,本院自無須就原判決關於參與人部分加以審判,亦 毋庸併列富士康家庭公司為本判決之參與人,附此敘明。 貳、檢察官對富士康廣告公司、日立公司、星合公司上訴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規定,最重本刑為3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經第二審判決者,除第二 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 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 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為該法條 所明定。  二、被告富士康廣告公司、日立公司、星合公司被訴因其負責人及受雇人執行業務,而犯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銀行業務達1億元以上罪,應依同法第127條之4第1項規定,對公司科以罰金刑。本件此部分原判決係撤銷第一審關於富士康廣告公司、日立公司、星合公司部分之科刑判決,改判各處罰金6,000萬元、4,000萬元、4,000萬元,並諭知相關之沒收、追徵。該罪係專科罰金之罪,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之案件。依上開說明,第一、二審既均科處罰金刑,自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且不因原判決正本教示欄誤載為得提出上訴書狀而受影響。檢察官對此提起上訴,自為法所不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黃潔茹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6

TPSM-113-台上-5162-2025011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197號 再 抗告 人 章君毅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4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69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再抗告人章君毅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 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否准其重新定應執行刑之請求 ,向第一審法院聲明異議,意旨如其提出於第一審之聲明異 議狀所載。 二、原裁定認為第一審以再抗告人之聲明為無理由,予以駁回並 無違誤,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略以: ㈠再抗告人前因犯原裁定附表(下稱附表,或僅記載其編號序 )所示各罪經法院判決確定,經臺灣臺東地方法院(下稱臺 東地院)以101年度聲字第261號裁定(下稱系爭裁定),就 編號1至6之罪合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下同)10年4月(下 稱A裁定)、就編號7至27之罪合併定應執行14年2月(下稱B 裁定)確定,由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下稱臺東地檢署)檢 察官指揮接續執行上開A、B裁定,總刑期為24年6月。嗣再 抗告人請求臺東地檢署檢察官向法院聲請重新就附表編號2 至27之罪合併定刑,該署於民國113年6月21日以東檢汾乙11 3執聲他265字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系爭函文)否准其請 求。再抗告人以此為由,提起聲明異議。 ㈡系爭裁定確定後,並無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之情形。依再抗 告人主張方案(即以編號7之罪之判決確定日為基準日,就 編號2至27之罪合併定刑,而不納入編號1過失致死判處4月 之罪),其外部界限為各刑中之最長期8年9月以上,各刑之 合併刑期293年9月以下(依刑法第50條第5款但書規定不得 逾30年),並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即不得較重於 前定之執行刑臺東地院100年度訴字第344、345號判決(即 編號2至6、17至27之罪,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下稱甲部分 )、臺東地院101年度聲字第203號裁定(即編號7至16之罪 ,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6月,下稱乙部分)加計後刑之總和2 4年6月,且對原定執行刑即甲、乙部分及B裁定仍須予以尊 重,另考量內部界限所應審酌事項,若依上開方案重定應執 行刑,尚難認明顯低於A、B裁定接續執行刑期甚多。是否較 有利於再抗告人、系爭裁定是否對其過苛,客觀上有責罰顯 不相當之情,尚非無疑。系爭函文以附表所示各罪業經A、B 裁定定刑,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否准再抗告人以其主 張方案重新定刑,尚難認有何違法、不當。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㈠檢察官將編號1得易科罰金且已執行完畢 之過失致死輕罪納入定刑組合,致原可合併定刑之重罪因而 遭分割置於不同組合,使再抗告人須接續執行24年6月之漫 長刑度,於刑事訴訟法第2條之規定有違。㈡檢察官之分組導 致A、B裁定之定刑下限為16年10月(或指編號2之8年9月, 加計編號21之8年1月之總和),但以再抗告人主張之方案, 下限則僅為8年9月(指編號2),兩者下限相差達8年1月。㈢ 再抗告人主張之方案,其定刑上限最高不會高於24年6月, 且經數罪併罰,刑期更不會長達如系爭裁定接續執行之24年 6月;以再抗告人所提方案重新定刑,或有減輕刑期之機會 ,顯然對再抗告人更為有利。㈣依據本院110年度台抗大字第 489號及111年度台抗字第1268號及其他法院諸多裁定意旨, 有將與再抗告人相同情形之案例撤銷改定其刑者等語。 四、本院按: ㈠被告所犯數罪有二裁判以上時,其所犯各罪是否合於數罪併 罰規定,應以各裁判中最初判決確定者為基準,凡在該裁判 確定前所犯之各罪,均應依刑法第50條、第51條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確定後,即生實質之 確定力,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 ,或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 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 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 ,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 ,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定實質確定力之拘束。已經定應執行刑 確定之各罪,除上開例外情形外,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 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 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自均屬 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此為本院一致之見解。 ㈡經查,系爭裁定確定之後,該等裁定或其所列之罪,並無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更定其刑,致原執行刑各確定裁判之基礎變動等情形。依前述說明,已生實質確定力,自不得任意將該等裁定所列各罪之一部或全部抽離,重行向法院聲請定刑。 ㈢依再抗告人所提重組方案重新定刑結果,於再抗告人並非顯 然有利,已經原審論斷明確,於法並無不合。且拆解重新組 合定刑,法院將來裁定結果如何,尚難預料,亦不得徒以定 刑下限為比較,再抗告意旨所指檢察官之分組導致A、B裁定 之定刑下限為16年10月,但以再抗告人主張之方案,下限則 僅為8年9月,兩者下限相差達8年1月等語,要屬其個人主觀 之想法,殊乏實據。至於再抗告人所提其他受刑人之定刑裁 定,乃法院就個案所為之刑罰裁量,亦不得比附援引,遽指 本件檢察官否准其請求之指揮執行違法或不當。  五、依上說明,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並無不合。再抗告 意旨,或爭執A、B裁定違法、不當;或對於原裁定已明白論 斷之事項,依憑己見再事爭執,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黃潔茹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16

TPSM-113-台抗-2197-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9號 上 訴 人 蔡佾辰(原名蔡哲銓)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南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1143號,起訴案號: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184 、3095、3700、5728、5863、6043、6697、6733、6734、6921、 7596、7779、7780、7781、785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蔡佾辰之犯行明確,因而論處上訴人 犯販賣第三級毒品罪共6罪刑(即第一審判決附表一〈以下僅 記載其編號序〉編號1至6,其中編號1至5係共同犯之,各處 如編號1至6所載之有期徒刑),及犯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 二種以上之毒品罪共14罪刑(即編號7至20,其中編號7至8 係共同犯之,各處如編號7至20所載之有期徒刑;前述編號1 至20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2月),並為沒收(追徵)之諭 知。上訴人僅就第一審判決所定應執行之刑及是否諭知緩刑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後,以第一審未具體斟酌 定刑事由,撤銷第一審判決關於上訴人部分之應執行刑,改 判量處上訴人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已詳述其憑以量定應執 行刑及不宜宣告緩刑(含附負擔之緩刑)之依據及理由;核 其論斷,俱有卷存證據資料可以佐證,從形式上觀察,並無 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所販賣之毒品咖啡包,即為蔡弘一遭扣押 之2種咖啡包,其外包裝有三角形及針筒圖案;惟李盡義遭 搜索扣押之毒品咖啡包外觀,卻佈滿白色蝴蝶結圖案。況李 盡義為長期吸毒者,其毒品來源應非僅有上訴人,且李盡義 遭搜索扣押時,上訴人與蔡弘一均已遭到羈押。則李盡義持 有之毒品咖啡包是否為上訴人所販賣?即有疑慮。 ㈡蔡弘一遭搜索扣押時,其身上之毒品咖啡包均僅檢出含有第 三級毒品;李盡義所持毒品咖啡包經檢驗結果亦為第三級毒 品。原判決論以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罪並 加重其刑,惟未分辨所含之量,亦有疑慮。   四、惟按,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 8條第3項定有明文;第二審法院應就原審判決經上訴之部分 調查之,同法第366條亦有明文。可見第二審法院之審判範 圍僅限於「原審判決經上訴之部分」,不及其他,否則即有 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之違法。經查,上訴人及其原審辯 護人於原審明確陳稱:對於第一審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罪 名、適用法條、罪數、沒收及各罪之宣告刑均不爭執,僅就 定應執行刑及上訴人是否得為緩刑宣告等部分提起上訴等語 (見原審卷第155頁)。則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上訴人販賣第 三級毒品及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事實及應 成立如何之罪名,因未經上訴人聲明上訴,而非原審所得審 認,原判決未予審酌上訴人之犯罪事實及罪名,即不能指為 違法。上訴意旨未見及此,仍執前詞主張購毒者之毒品咖啡 包非來自於上訴人,或指摘原審應區辨混合毒品之數量,而 為犯罪事實及罪名之爭辯,依上開說明,自非適法之第三審 上訴理由。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109-2025011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177號 抗 告 人 傅俊榮            代 理 人 黃致豪律師 林陟爾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10月9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 年度聲再字第263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人傅俊榮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案件,不服原審法 院民國112年4月26日112年度上訴字第566號刑事確定判決( 下稱原判決或本案),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聲請意旨 如原裁定理由一。 二、原裁定認抗告人之聲請為無理由,予以駁回,略以: ㈠抗告人依鄭中平與「周先生」間之WhatsApp對話紀錄截圖、 「周先生」傳送予Brustia Davide(下稱Davide)父親之語 音訊息、訊息截圖、語音譯文(即再證1至4),雖主張抗告 人早已表明退出而未參與「周先生」等人之洗錢犯行,且本 案相關之資金收受、轉匯過程均由鄭中平與「周先生」溝通 等語。惟原判決已說明:抗告人於案發後仍與「周先生」聯 繫,持續代「周先生」轉達訊息給鄭中平、協助雙方溝通、 給予鄭中平建議、安撫其心情,甚至代「周先生」拜託鄭中 平為接單、轉匯款項之洗錢行為。倘非抗告人積極居中促使 鄭中平收款、轉匯,並安撫鄭中平之情緒及給予建議,難認 「周先生」所屬詐欺集團得以於短時間內大量洗錢匯款至外 國帳戶,足見抗告人係基於自己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等旨 。關於抗告人所提出林依萱與Davide之對話紀錄截圖(即再 證5),原判決已於理由中詳述:抗告人於案發前,對於「 周先生」所匯入款項可能涉及特定犯罪所得,轉匯可能涉及 洗錢一事,實已有所懷疑;且若為一般正常合法交易之轉帳 ,「周先生」及所屬集團自無須以相當比例之報酬,委託不 相識之抗告人或鄭中平代為收受、轉匯,徒增款項可能遭盜 領之風險。縱然「周先生」為Davide之朋友,亦無解於抗告 人主觀上有不確定洗錢故意之認定等旨。則再證5所指內容 ,無非係就原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及已經說明審酌之 事項,再為爭執,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要 件。  ㈡抗告人與鄭中平間之對話紀錄截圖,及抗告人與「周先生」 間之對話紀錄(即附件1、3至5),均經原審調查審酌而不 具新規性之要件。又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1年度偵 字第12914號不起訴處分書(即附件2),係林進吉等人對Da vide提起詐欺取財及洗錢罪嫌之告訴,經檢察官偵查後,認 為依據抗告人、鄭中平所述及相關對話紀錄內容,不足以認 定Davide參與詐欺取財及洗錢犯行,而為不起訴處分。惟Da vide獲不起訴處分,與抗告人有無洗錢犯意或是否該當洗錢 罪責並無必然關聯。前揭證據或不具新規性之要件,或無論 單獨、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綜合判斷,仍 無從使抗告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尚有未合。 ㈢依抗告人與鄭中平間自110年11月8日起之對話,抗告人除「 被動」轉達「周先生」之訊息給鄭中平外,更會「主動」詢 問鄭中平有無轉單及其數額,並給予鄭中平交易建議、安撫 鄭中平情緒,要求鄭中平先幫「周先生」轉錢、與鄭中平確 認報酬給付時間與數額。則抗告人雖聲請調查Davide,以釐 清「周先生」之真實身分,並證明抗告人曾表明不欲參與資 金操作轉匯行為等情;然此部分證據縱予調查,仍無法動搖 原判決事實之認定,自無調查之必要。 三、抗告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所提再證1至4等證物,可證明本案之資金收受及轉匯 過程,均由鄭中平自行與「周先生」溝通,無須透過抗告人 協助,且「周先生」曾表明抗告人與本案無關,Davide亦稱 有聽過抗告人表明不參與「周先生」之投資等情,有足以動 搖原判決基礎事實之高度蓋然性。原裁定除概括援引原判決 之理由外,並未說明前述證據對於原判決之事實認定有何影 響?證據內容與原判決矛盾之處如何解釋?顯有裁定不備理 由之違誤。 ㈡依再證5之對話紀錄,可知抗告人與Davide所理解之投資內容 均係合法項目,對照再證2至4等證物,亦顯示抗告人早已拒 絕參與該項投資,何來原裁定所稱抗告人「已有懷疑」之不 確定故意可言?無論抗告人係基於何等理由收受一定之款項 ,其與Davide就立場及角色而言如出一轍,均未參與洗錢行 為、僅受告知要投資虛擬貨幣、有收受款項但原因是作為擔 保人。原裁定就再證5之評價,係以割裂方式曲解證據內容 ,違反證據綜合判斷之標準,亦未就何以不足以動搖原判決 之蓋然性予以說明,其裁定理由顯有欠備。  ㈢Davide曾與「周先生」見面並談話,知悉居於核心角色之「 周先生」真實身分;而本案之核心爭點均與Davide相關,歷 審均未傳喚其作證,自有調查必要。原裁定漏未調查Davide ,亦有裁定不備理由及調查職責未盡之重大違誤。  四、惟按:    ㈠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判決確定後,因發 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經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 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第 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 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準此 ,依以上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卷證,予以觀 察、判斷,而形成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事實,或鬆 動其事實認定之重要基礎,而影響於判決之結果者,始足該 當。亦即,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所憑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除須具有未經判斷之嶄新性(或稱新規性)外,尚須具備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 事實之確實性(或稱明確性、顯著性),二者不可或缺;倘 未兼備,或僅就存在於卷內之證據資料,對於已經本案法院 取捨、判斷之證據,徒憑己意為指摘,或對證據之證明力持 相異之評價,即與上開要件不合。  ㈡經查,原裁定已就抗告人聲請意旨如何不具有刑事訴訟法第4 20條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要件,具體敘明其判斷取 捨之依據,認抗告人聲請再審為無理由,因而駁回抗告人再 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經核並無違誤。其次,原裁定於 載敘抗告人所提再證1至4之證據名稱後,隨即引用原判決指 駁抗告人辯解如何不足採信之理由,以彰顯抗告人有代「周 先生」實質轉達訊息給鄭中平,並要求鄭中平接單、轉匯款 項,而符合一般洗錢罪之主、客觀要件(見原裁定第5頁) 。整體觀察原裁定之論斷,係認為抗告人所提前揭事證,均 無足動搖原判決之事實認定,故而重申判決理由以資回應; 原裁定縱使未就各別證據如何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 第6款之再審要件逐一論列,亦僅係行文較為簡略而已,核 與理由不備之違法情形有別。又抗告人所提再證1至4等證據 ,縱能證明鄭中平曾與「周先生」自行溝通,及「周先生」 、Davide等人曾經表示抗告人不參與投資或與本案無關。惟 依抗告人分別與「周先生」、鄭中平之對話紀錄,佐以鄭中 平之證詞,可知抗告人於介紹「周先生」與鄭中平認識後, 仍持續與「周先生」、鄭中平討論交易模式,並向鄭中平提 議矇騙銀行監管機制之虛假交易名目、提出交易可否成功、 銀行監管機制之意見;且除談妥與鄭中平共享經手款項6%報 酬外,更主動與鄭中平聯繫並詢問再次洽談之結果。迨鄭中 平實際收受、匯出金錢後,抗告人不僅於鄭中平未即時回應 「周先生」訊息時,代「周先生」或Davide傳遞訊息給鄭中 平,並在「周先生」沒有要求之情況下,詢問鄭中平有無「 接單」、確認「接單金額」,亦曾主動建議鄭中平「調高報 酬比例」,或建議鄭中平在「特定時機」利用情勢向「周先 生」提出要求;甚至在鄭中平對「周先生」有所不悅,與「 周先生」合作不順時,安撫鄭中平,要求鄭中平「幫他們轉 一轉」、「好好的溝通別傷和氣」。而鄭中平亦會詢問抗告 人之意見,並具體告知各次匯入、轉出之金錢數額,以及傳 送「結帳報表」給抗告人過目,以利其確認報酬數額分配等 情,均經原判決載述其憑以認定之依據及理由甚詳(見原判 決第8至24頁)。觀諸抗告人在客觀上之前揭行為表現,與 其對「周先生」等人聲稱自己不參與投資或與本案無關之片 面說詞,顯然有違;且抗告人在「周先生」與鄭中平之溝通 過程中,既持續擔任籌謀、協調、安撫及勸慰之角色,尚不 因「周先生」能否與鄭中平直接聯繫,而弱化抗告人在本案 之關鍵地位。是以再證1至4所示證據雖為原判決未及調查斟 酌,然不論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仍不足以動搖 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而不符「確實性」之要件,與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尚有未合。至於再證5之證據 內容如何不符再審要件,及何以並無調查Davide之必要,均 經原裁定說明甚詳(見原裁定第5至7頁);抗告意旨泛稱原 裁定係以割裂方式曲解證據內容,違反證據綜合判斷之標準 ,且未盡調查職責等語,自屬無憑。又Davide雖經檢察官為 不起訴處分,然依不起訴處分書所載,係因單以抗告人、鄭 中平之陳述及其他對話紀錄,均不足以認定Davide有參與詐 欺取財及洗錢犯行,尚難僅憑Davide介紹抗告人給「周先生 」認識並曾收受匯款,即為不利於Davide之認定(見原審卷 第238至239頁)。由此觀之,Davide並未與鄭中平有所聯繫 ,更未代「周先生」實質轉達訊息或要求鄭中平接單,均與 抗告人於本案之參與情節明顯有別,非如抗告意旨所稱抗告 人與Davide之立場及角色近似。則Davide既未參與前述「周 先生」與鄭中平間溝通聯繫之核心事務,縱予調查,對於本 案之事實認定及判決結果難謂有何影響。原裁定認無調查之 必要,尚無不合。抗告意旨仍執前詞,主張其並未參與本案 洗錢犯行等語,係對原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徒憑 己意,指摘原裁定駁回其聲請為不當,並無理由。 五、綜上,本件聲請及抗告意旨所陳各節,無論單獨或結合先前 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尚無法因此產 生合理懷疑而有足以推翻原判決所認事實之蓋然性,核與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之新事實、新證據不合。 原裁定未依聲請再審意旨另為其他無益之調查,而駁回抗告 人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核無違誤。抗告人猶執前述 情詞指摘原裁定有所違誤,並不足取,難認其抗告為有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16

TPSM-113-台抗-2177-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家暴妨害性自主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7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侯名皇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BG000-A112142B(男,名字、出生年月日、身分 證統一編號及住、居所詳卷) (在押)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家暴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82號,起 訴案號: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9912、21069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即被告BG000-A112142B有其事實 欄一所載之對於被害人甲女(民國100年3月生,被告同居女 友之女,人別資料詳卷)強制性交之犯行明確,而論處被告 對未滿14歲之女子犯強制性交罪刑;檢察官與被告不服第一 審判決,且均明示僅就刑之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 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判決所處之刑,駁回檢察官及被告在第 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量刑審酌所憑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 從形式上觀察,並無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量刑輕重,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如無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致明顯輕重失衡情形,自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已 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科刑等相關一切情狀,依卷存事證 就被告犯罪情節及行為人屬性等事由,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 使其刑罰之裁量權,維持第一審判決所處之刑,已說明其量 刑審酌之理由(見原判決第2、3頁),客觀上未逾越法定刑 度,且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並非僅憑被告之犯後態度,暨 其事後和解或賠償與否,為量刑輕重之唯一標準,難認有逾 越法律規定範圍、濫用裁量權限或理由欠備之違法。況量刑 係法院就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其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 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遽予評斷或 為指摘。原判決根據調查結果,審酌相關量刑事由,綜合為 整體判斷,縱未逐一列載前述刑罰衡酌之全部細節,或未贅 為其他無益之調查與說明,結論並無不同。不論被害人與其 母是否到庭陳述關於損害賠償或本案量刑輕重之意見,仍難 認於判決結果有影響。檢察官與被告上訴意旨就原判決前述 量刑職權之合法行使任意爭執,檢察官泛言被告犯罪手段惡 劣,又於偵審程序中出言恫嚇、咆哮被害人及其父母,態度 惡劣,毫無悔意,已有刑罰反應力薄弱之情形,又未賠償對 方所受損害或與之達成和解,原判決未從重量刑,有違反比 例、公平及罪刑相當原則之違法等語;被告泛言被害人之父 挾怨報復,不斷藉由司法程序提起訴訟,索取鉅額賠償,原 審未詢問甲女與其母關於刑度、賠償之意見,即維持第一審 判決量處之刑,顯非公平等語,均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 四、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仍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 ,或對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 為違法,要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 相適合。本件檢察官與被告之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均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77-20250116-1

台聲
最高法院

侵占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5號 聲 請 人 蘇莞婷 上列聲請人因侵占聲請再審抗告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 1月20日確定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2248號),聲請再審,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向本院聲請再審,限於對本院之確定「實體判決」,以參 與該判決之本院法官因該案件犯職務上之罪已經證明者,或 因該案件違法失職已受懲戒處分,足以影響原判決者為原因 ,始得為之。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3項規定自明。 二、本件聲請人蘇莞婷對本院113年度台抗字第2248號確定「裁 定」聲請再審,核與上開規定未合,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09

TPSM-114-台聲-5-20250109-1

台抗
最高法院

殺人未遂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369號 抗 告 人 林盈福 代 理 人 蔡宗軒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殺人未遂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 1月4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 第30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人即聲請人林盈福(下稱抗告人)因共同殺人未遂 案件,對於原審即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訴字第3395號刑 事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其於原審聲請再 審意旨略以:  ㈠依案發現場之金爐蓋照片(再證1)所示,金爐蓋外側靠近握 把處有從內側受尖銳器物擊打突起現象,內側握把周圍則呈 多次受器物打擊之凹陷狀態,內側左下角復有刀械擊打所致 之下陷凹狀,邊緣處亦可見有手指抓握痕跡,俱證被害人宋 宜昆於案發當時確曾手持金爐蓋作為攻擊與防禦使用。  ㈡被害人所受傷勢,依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下稱新光醫院)醫療查詢回復記錄紙之記載,係鈍器造成 之撕裂傷,顯與使用刀械切割、砍劈或刺擊所形成之切割傷 或穿刺傷不同,亦有道格拉斯‧萊爾所著「法醫科學研究室 」(再證2)及內政部消防署編印之「中級救護技術員教科 書」(再證3)可證。參酌金爐蓋上發現之突起或凹陷跡證 ,顯見抗告人與共犯林信利攻擊之目標係金爐蓋,而非被害 人身體,被害人所受傷害應係雙方於打鬥過程中因過失擠壓 所造成,抗告人或林信利主觀上並無攻擊被害人要害之故意 。  ㈢一般武士刀,其長度約60至80公分,至於開山刀則約30至40 公分長,有維基百科可稽(再證4、5),而證人洪名章與A1 之證詞,均指現場兇器僅有開山刀一種,並無其他。又依抗 告人住處於民國107年間之屋內陳設影片(再證6)顯示,抗 告人並未於住處擺放60至80公分長之大型刀械,足證抗告人 從未持有武士刀,無從持以砍殺被害人。  ㈣抗告人與林信利於案發後主動前往派出所投案,依警局當時 所拍攝2人之照片所示,林信利所著衣服之領口、胸口處及 手臂均有血液噴濺痕跡,然抗告人之衣著則全無血跡。依鄒 濬智、曾春僑合著「誰說仵作不科學:古代刑事鑑識實錄」 一書記載:「持刀行兇者,手部及身上存有各種態樣的血液 噴濺型態」(再證7),足證抗告人並未持刀殺害被害人甚 明。  ㈤本件被害人係先毆打證人顏曉君,再持金爐蓋攻擊林信利, 林信利為求自保,始持開山刀揮砍金爐蓋,然被害人刻意隱 瞞,證人A1證詞亦未述及上開事實,足認被害人與A1之證詞 是否屬實,已有疑義。又證人洪名章於案發當時因背對被害 人,並未目睹被害人受傷經過,且無法確認兇器之數量究竟 是1把或2把刀械,且對於抗告人當時究竟有無手持刀械,前 後陳述亦不一致。參諸克里斯‧查布利斯與丹尼爾‧西蒙斯所 著「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一書(再證8),被害人、洪 名章與A1處於緊急狀況下,有高度可能性陷入「不注意視盲 」而未注意及抗告人並未持刀行兇之事實。或因基於錯誤印 象而造成「記憶力錯覺」,其等證詞顯均不足以為抗告人不 利之認定依據。本件復無兇刀扣案,自不能僅憑被害人與證 人有瑕疵之證詞,據以認定抗告人確有本件殺人未遂犯行。  ㈥抗告人所提再證1至3、7、8之新證據,均係原確定判決所未 及調查斟酌,並聲請鑑定金爐蓋與抗告人身上有無血液噴濺 跡證以明事實。上開新證據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以推 翻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 第6款、第3項及第435條第1、2項規定,聲請本件再審並停 止刑罰之執行。   二、原裁定則以:原確定判決綜合證人即被害人、證人洪名章及 現場目擊證人A1、證人蔡進福等人之證詞,新光醫院出具之 診斷證明書、醫療查詢回復記錄、病歷資料、就醫傷勢照片 ,共犯林信利與抗告人之陳述及其他卷內相關證據,憑以認 定抗告人與林信利共同基於殺人之犯意聯絡,由林信利先持 開山刀揮砍被害人,抗告人繼持外型類似武士刀之長刃追砍 被害人,雖因洪名章在場阻擋,仍趁隙輪番朝被害人之頭、 頸、胸、肩、手臂等部位揮砍攻擊,致被害人受有頭部撕裂 傷;臉部撕裂傷(約10×1×2公分)併血管、神經、肌肉受損 ;頸部撕裂傷(約3×1×1公分、6×1×1公分、10×1×1公分)併 肌肉受損;胸部撕裂傷(約9×1×1公分)併肌肉受損;右肩 撕裂傷併骨折;右臂撕裂傷(約6×1×1公分)併肌腱及肌肉 受損;左臂撕裂傷(約6×1×1公分)併肌腱及肌肉受損等傷 害。嗣被害人逃離現場並自行前往新光醫院就醫,因多處撕 裂傷合併休克,出血約1,000CC,有生命危險,幸經緊急手 術始倖免於難之犯行明確,因而論處抗告人犯共同殺人未遂 罪刑確定。並敘明被害人指述遭林信利與抗告人分持開山刀 、類似武士刀之長刃輪流砍殺等情,核與洪名章證稱:伊原 已將林信利與抗告人推回住處內,然抗告人之妻復與被害人 發生拉扯,林信利與抗告人又衝出來,並持刀追砍被害人, 伊確定林信利與抗告人皆有持刀,乃在中間阻擋,及A1證稱 :被害人遭2人持刀砍殺,其中一人持類似武士刀之長刀, 另一人所持刀械則未看清,現場有某位身形壯碩之人在中間 阻擋各等語相符。就抗告人否認與林信利共犯本件殺人未遂 犯行,辯稱:伊並未持刀追砍被害人云云,究竟如何不足採 信,亦已詳敘其整體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之心 證理由。至於證人蔡進福雖證稱:林信利持開山刀衝出時, 被害人持金爐蓋抵擋等語。然被害人經醫生診斷結果,除受 有上開嚴重之撕裂傷以外,並有顏面神經斷裂、肌肉損傷、 6條伸指與手腕肌腱及2條伸腕肌腱、1條肱橈肌肉損傷等肌 肉或肌腱組織傷害,與相關證人指述被害人係遭刀刃揮砍成 傷等情,並無不合。有關聲請再審意旨㈠、㈡提出再證1至3所 示之金爐蓋照片或教科書資料等證據,主張被害人所受上開 撕裂傷應係雙方於打鬥過程中因過失遭鈍器擠壓所造成云云 ,與上開事證不符,並非確實之新證據。又卷內雖無抗告人 身體或衣著之血液噴濺跡證,此或因抗告人與被害人所處位 置之相對角度所致,或因警方未及時採證使然。抗告人既與 林信利基於共同殺人之犯意聯絡而互相利用彼此之分工行為 ,自應同負殺人之共同正犯責任。聲請再審意旨㈣提出之再 證7著作,尚不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認定抗告人有共同殺人 未遂犯行之論斷。另依員警職務報告記載,案發時現場混亂 ,經搜尋結果並未發現兇器,警方雖帶同林信利返回現場尋 找,因林信利拒不配合而未扣得兇器。然綜合證人上開證詞 及被害人所受傷勢觀之,仍足以認定被害人係遭林信利與抗 告人持刀砍傷之事實,不因本件未扣得作案兇器而有不同。 聲請再審意旨㈤提出之再證8文獻,尚不足以憑為論斷證人證 詞不足採信之依據。此外,本件案發迄今已近6年,無從再 就金爐蓋或血液噴濺跡證進行鑑定,縱予鑑定亦乏具體明確 佐證,而無再囑託鑑定之必要性。因認抗告人本件聲請所提 之新事證,無論單獨或結合其他卷存證據綜合判斷結果,均 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 款、第3項所規定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相符合,其聲請為無理 由,而駁回抗告人本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本院經 核,原裁定已詳敘其依據及理由,於法並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究有如何違法或不當之情形, 猶執與其在原審聲請再審之同一說詞,據以指摘原裁定駁回 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為不當,其抗告並無理由,應 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09

TPSM-113-台抗-2369-20250109-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5172號 上 訴 人 黃冠翔 田金麟 上列上訴人等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5月21日、113年9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 金上訴字第266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 第1747號,111年度偵字第26189、27788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黃冠翔部分:  ㈠本件民國112年5月11日之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黃冠翔有其 事實欄一所載之犯行明確,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黃冠翔 犯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共3罪刑;黃冠翔不服第一審判決且 明示僅就刑之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維持 第一審判決關於黃冠翔之宣告刑,駁回黃冠翔在第二審之上 訴,已詳敘其量刑審酌所憑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從形式上 觀察,並無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㈡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與否,法院有權斟酌決定。原判決 依審理結果,認黃冠翔並無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縱科以法定 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之情事,而未依前述規定予以酌減,難認 於法有違。黃冠翔上訴意旨對於原判決前述法律適用之職權 行使,任意評價,泛言原判決此部分未予酌減,有判決不適 用法令之違誤等語,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㈢量刑輕重,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如無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致明顯輕重失衡情形,自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關 於黃冠翔之量刑,已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科刑等相關一 切情狀,依卷存事證就其犯罪情節及行為人屬性等事由,在 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刑罰之裁量權,而維持第一審判決宣 告之刑,客觀上未逾越法定刑度,且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 並非僅憑其有無彌補被害人所受損害等特定事由,為量刑輕 重之唯一依據,難認有逾越法律規定範圍,或濫用裁量權限 之違法情形。況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故 其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不可 摭拾其中片段,遽予評斷或為指摘。縱原判決未逐一列載量 刑審酌之全部細節,結論並無不同。又緩刑之宣告,除應具 備刑法第74條第1項所定條件外,並須有以暫不執行刑罰為 適當之情形,始足當之,而屬法院裁判時得依職權裁量之事 項,且法院未為緩刑宣告,本無說明理由之必要。是原判決 關於黃冠翔部分未說明不宣告緩刑之理由,亦無違法。黃冠 翔上訴意旨就原判決前述職權行使,任意爭執,泛言其犯行 輕微,犯後坦承犯行,並與被害人和解或部分清償完畢,原 判決未審酌說明相關有利因素,從輕量刑,併諭知緩刑,非 無違誤等語,並非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 三、田金麟部分:   ㈠本件原審經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田金麟有如113年9月24日 原判決犯罪事實欄(下稱事實欄)一、二即其附表(下稱附 表)一、二所載之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幫助犯一 般洗錢部分之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田金麟 幫助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刑 (即附表一部分);有關事實欄二即附表二部分則維持第一 審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田金麟犯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罪刑之判決(附表二部分),駁回田金麟此部分在第二審之 上訴;已詳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 之心證理由。並就田金麟否認犯行之供詞及所辯各語認非可 採,予以論述及指駁。從形式上觀察,並無足以影響判決結 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㈡原判決認定田金麟上開犯行,係綜合田金麟坦認透過暱稱「S KY」之人(無證據證明係未滿18歲之少年,以下簡稱「SKY 」)聯繫或指示,而提供事實欄所示銀行帳戶、提款卡、密 碼並設定約定轉帳帳戶,供不詳人匯款、提領,並依指示提 領附表二所示贓款轉交指定之人等部分陳述、證人即附表一 、二所示被害人等人之證述及案內相關證據資料,而為論斷 。並依調查所得之直接、間接證據為合理推論,相互勾稽, 說明田金麟提供自己帳戶予不詳人使用,如何預見其提供金 融帳戶可能供他人用以詐欺被害人匯付贓款後層層轉匯,俾 提領層轉、造成金流斷點,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去 向或所在,仍不違其本意,就事實欄一部分與「SKY」共同 基於一般洗錢不確定故意之犯意聯絡;就事實欄二部分與「 SKY」及其他不詳成員等人共同基於加重詐欺取財與一般洗 錢不確定故意之犯意聯絡,而為本件犯行,何以足認田金麟 已就相關犯行存有相互利用及補充關係,且具支配關聯,應 論以前述共同正犯罪責之論據。復本於其證據取捨及判斷證 明力之職權行使,依一般人生活經驗及相關事證,說明金融 存款帳戶專屬性甚高,攸關個人財產權益,若非犯罪行為人 用以掩飾或隱匿其特定犯罪所得之去向、所在,而遮斷資金 流動軌跡,躲避偵查機關循線追查,並無隱匿真實身分借用 他人帳戶供層層轉匯贓款並指示車手提領層轉而中斷金流之 必要,足見田金麟提供自己帳戶資料並設定約定轉帳帳號, 供不詳人作為第二層洗錢帳戶,用以收受匯款、轉帳,進而 提領、層轉附表二所示贓款,對於上情自非毫無預見,如何 有共同為本件犯行之不確定故意等語(見原判決第5至7頁) ;關於田金麟否認犯行之供詞及所辯各語認非可採,亦予以 論述及指駁(見原判決第7至11頁)。經核,原判決依調查 證據之結果所為論列說明,與卷證資料悉無不合,且不違背 經驗與論理法則。並非僅憑推論即予論處,尚無違反無罪推 定原則之違法可指。且不論田金麟有無借貸真意,其提供自 己帳戶予「SKY」使用之初始動機如何,均不影響其提供前 述帳戶供他人匯款、轉匯,甚至依指示提領贓款層轉,製造 金流斷點,已分具前述犯罪之不確定故意及應負本件共犯罪 責之判斷。田金麟上訴意旨就同一事項,持不同見解再事爭 辯,泛言其與「SKY」之通訊內容,與所辯申辦貸款各情無 違,可認係因受騙而提供帳戶,且並未從中獲利,與本案詐 欺集團成員並無犯意聯絡或行為分擔,縱本案情形與一般貸 款常情不符,仍不能據此推論其主觀犯意,原判決未詳與審 究,仍予論處,違反無罪推定原則等語,並非適法之第三審 上訴理由。又原判決業依田金麟於警詢時之說詞等相關事證 ,針對附表二部分除田金麟外,尚有不詳男性及女性參與, 何以已符合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之要件,詳述其論據(見 原判決第7頁);有關林麗華因詐欺集團施用詐術,陷於錯 誤而匯交款項,即屬既遂,縱令行為人為取信林麗華,曾於 施用詐術之過程中佯予支付獲利,何以不影響加重詐欺取財 犯行既遂及該詐欺金額之認定,亦根據卷證資料剖析論述( 見原判決第11頁)。田金麟與其原審之辯護人於原審審理時 亦陳明沒有證據請求調查。則原判決綜合案內證據資料為整 體判斷,認前述事證已明,而未另就附表二加重詐欺取財部 分是否符合3人以上之要件、已否既遂等事,另傳喚林麗華 、劉謦宇(附表二之第一層帳戶提供者)或贅為其他無益之 調查或說明,於結果並無影響。田金麟上訴意旨從中擷取部 分事證內容,任意評價,泛言林麗華所述遭詐欺取財各情是 否屬實尚有可疑,且林麗華曾受領獲利,難認田金麟已因詐 欺獲財產上利益,原判決未傳喚林麗華究明其實情,復未調 查審認劉謦宇是否提供人頭帳戶而參與其事,有調查未盡、 認定事實與卷證資料不符之違法等語,亦非合法上訴第三審 之理由。  ㈢附表一編號3部分,雖曾經檢察官依當時事證,認犯罪嫌疑不 足,而處分不起訴;然附表一編號3不起訴處分對於裁判上 一罪之其他部分,並無實質確定力,是本案經檢警循線追查 ,對附表一編號1、2部分依法偵辦後,認各該犯意聯絡與行 為分擔之事證明確,據以提起公訴,如何與刑事訴訟法第26 0條之規定無違,業經原判決詳述其論據(見原判決第3、4 頁),原判決對於附表一編號3所示起訴效力所及之裁判上 一罪犯行併予審判,並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田金麟幫助 犯一般洗錢罪刑,尚無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田金麟上訴意 旨對於法院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憑執己見重為爭執,泛言 附表一編號3部分既曾經檢察官處分不起訴,則本案檢察官 復就附表一編號1、2部分提起公訴,違反刑事訴訟法第260 條不起訴處分實質確定力之規定等語,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 訴理由。 ㈣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 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 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與罪刑有關之 法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等影響法定刑或處斷刑範圍之一切情 形,依具體個案綜其檢驗結果比較後,整體適用。洗錢防制 法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31條,除第6、11條之 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自同年8月2日生效。其中關於一 般洗錢罪,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規定:「有第2條各款 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萬元 以下罰金。前項之未遂犯罰之。前2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 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修正後則移列為同法第19 條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 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 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並刪除修正前 同法第14條第3項之規定。是洗錢防制法關於一般洗錢罪之 法定本刑,於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之 情況下,修正前、後之規定已有不同,而修正前第14條第3 項之科刑限制規定,形式上固與典型變動原法定本刑界限之 「處斷刑」概念暨其形成過程未盡相同,然此對於法院刑罰 裁量權所為之限制,已實質影響一般洗錢罪之量刑框架,應 納為新舊法比較事項之列。此係本院目前一致之見解。則法 院審理結果,倘認不論依修正前、後之規定均成立一般洗錢 罪之幫助犯,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比較新舊法規定後整 體適用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以附表一之前置不法行為所涉 特定犯罪即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為例,修正前洗錢 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一般洗錢罪之法定本刑雖為7年以下有期 徒刑,惟其宣告刑仍受刑法第339條第1項法定最重本刑有期 徒刑5年之限制。查田金麟前述幫助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 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且於偵查或歷次審判中均未自白幫助 洗錢犯行,並無修正前、後洗錢防制法關於自白減刑規定之 適用。依上開說明,原判決關於附表一部分比較適用修正前 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之幫助犯論處,並依刑法第30 條第2項之規定減輕其刑,於田金麟並無不利;自無適用法 則不當之違法可指。田金麟上訴意旨徒憑己見,泛言附表一 所示幫助犯一般洗錢罪部分依刑法第2條第1項但書規定比較 新舊法之結果,應適用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 之規定較有利,原判決關於附表一部分仍依修正前一般洗錢 罪之幫助犯論處,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等語,亦非上訴第 三審之合法理由。    四、綜合前旨及黃冠翔、田金麟其他上訴意旨仍對於事實審法院 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要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黃冠翔 、田金麟之上訴均違背法律上程式,應予駁回。前述田金麟 幫助犯一般洗錢罪之得上訴第三審部分之上訴,既因不合法 而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與之有裁判上一罪關係,經第一、 二審均論罪而不得上訴第三審之幫助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 欺取財部分之上訴,自無從為實體上審判,應併從程序上駁 回。又本件關於黃冠翔部分既應從程序上駁回,其上訴第三 審請求宣告緩刑,自無從審酌,附此敘明。 五、黃冠翔、田金麟行為後,屬刑法加重詐欺罪特別法之詐欺犯 罪危害防制條例,業於113年7月31日制定公布,關於刑罰等 部分條文並於同年8月2日起生效。惟本件其等所犯3人以上 共同詐欺取財罪(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獲取之財物未 達新臺幣500萬元,亦未複合其他加重詐欺手段,與詐欺犯 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3條、第44條第1項、第3項規定之加重要 件不合。且依其2人第一審判決及原判決之認定,黃冠翔未 於偵查中自白犯加重詐欺取財各罪(見此部分第一審判決第 3頁、原判決第2頁),田金麟則始終否認犯罪(見原判決第 4頁),而無該條例第46或47條減免其刑規定之適用。是原 判決雖未說明此部分法律修正應如何適用,於判決結果並無 影響,附此說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09

TPSM-113-台上-5172-20250109-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抗告案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57號 抗 告 人 鍾宏明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抗告案件,不服本院中華 民國113年12月11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2355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本院係終審法院,當事人對於終審法院裁定不得聲明不服或更行 抗告。本件抗告人鍾宏明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抗告案件, 既經本院裁定駁回其抗告,即屬確定,其復具狀抗告,為法所不 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朱瑞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09

TPSM-114-台抗-157-20250109-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282號 再 抗告 人 張聖建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5日駁回抗告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562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 得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定有明文。又對於抗告法院就 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聲明異議之裁定抗告所為之裁定,固得 提起再抗告,但於依刑事訴訟法第405條不得抗告之裁定, 不適用之,亦為同法第415條第1項但書第5款、第2項所明定 。是對第二審法院駁回聲明異議抗告之裁定得否再抗告,端 視該案件是否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而定。雖民國112年6月 21日修正公布施行(同年月23日生效)之刑事訴訟法第376 條第1項第9款增列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1項之施用第 一級毒品罪,經第二審判決者,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規 定。惟依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7條之16第2項規定,上述修正 刑事訴訟法施行前,原得上訴於第三審之案件,已繫屬於各 級法院者,仍依施行前之法定程序終結之。本件再抗告人即 受刑人(下稱再抗告人)張聖建所犯如原裁定附表(下稱附 表)B編號4至6所示之施用第一級毒品罪,係依前述修正刑 事訴訟法施行前之法定程序終結,原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則再抗告人之聲明異議,經第一審裁定駁回,並經原審駁回 其抗告後,自仍得再行抗告,先予敘明。 二、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於第一審聲明異議意旨略稱:再抗告 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分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下稱苗栗地院)以110年度聲字第864號裁定(下稱A裁定) 、第一審法院即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10年度聲字第3761號 裁定(下稱B裁定)、110年度聲字第3762號裁定(下稱C裁 定)及苗栗地院以109年度易字第215、432、486號判決(下 稱D判決)中得易科罰金部分,分別裁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 徒刑8年1月、5年10月、2年6月及1年4月確定,合計應接續 執行有期徒刑達17年9月,顯然失衡而有違比例及責罰相當 原則。而B裁定編號6所示之犯罪時間為各罪中最早,檢察 官自應以該罪判決確定日即109年7月29日為基準日,合併上 開A、B、C裁定及D判決所示各罪重新向法院聲請裁定其應執 行刑。經再抗告人向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請求依其主 張方式向法院聲請裁定其應執行刑,詎遭檢察官以中檢介新 112執聲他2901字第1129096033號函(下稱甲函)否准其請 求,爰依法聲明異議云云。惟查,再抗告人聲明異議之客體 係檢察官以上開甲函否准再抗告人關於A、B裁定重新合併 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與C裁定及D判決無關。而A、B裁定 均已經確定而生實質之確定力,且其中所包含之各罪皆無 經赦免、減刑或因非常上訴或再審程序撤銷改判,致原裁判 所定應執行刑之基礎變動之情形。又B裁定附表編號1所示之 罪,其判決確定日期為109年2月26日,然A裁定附表編號1至 5各罪中,有部分犯罪之日期在109年2月26日之後,依刑法 第50條第1項前段規定,尚不能任意將A、B裁定所示各罪之 全部或一部予以拆分重組後重新合併定應執行刑。原裁定因 認檢察官否准再抗告人之本件請求並無違法或不當,第一審 以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而駁回再抗告人之聲明異議,並無不 合。再抗告人對第一審駁回其聲明異議之裁定向原審提起抗 告亦無理由,因而駁回其對第一審法院裁定所提之抗告。經 核於法尚無違誤。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本件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以B裁定附表編號 6所示之犯罪時間為最早,而A、B、C裁定及D判決所示各罪 之犯罪時間皆在該罪判決確定日即109年7月29日以前,其所 犯各罪均符合數罪併罰規定,而應合併定其應執行刑。且其 尚有其他案件在偵查及審理中,故於定應執行刑調查表選擇 不聲請定刑,致其所犯本應合併定刑之各罪,遭割裂為A、B 、C裁定及D判決分別定刑後再接續執行,刑期長達17年9月 ,嚴重影響其權益云云。 四、惟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 處罰之。係以數罪中最早確定之判決確定日為基準日,其他 數罪之犯罪日期必須均在該基準日以前,始符合本條併合處 罰之要件,而得合併依刑法第51條定其應執行刑。又刑法第 50條第2項規定: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 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換言之,判決確定前所犯 數罪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各款所列情形者,除受刑人請 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外,不得併合處罰。原裁定已敘明 本件再抗告人所犯A、B裁定各罪,雖以B裁定附表編號1所 示之罪為最早確定,然A裁定附表編號1至5各罪中,有部分 犯罪之日期在B裁定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判決確定日即109年 2月26日之後,核與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併合處罰之規定不 符,不得合併重新定其應執行刑。至於再抗告人因犯A裁定 (即原裁定附表A)附表編號2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4罪,及 其他得易科罰金之6罪,經D判決同時判處罪刑確定,有卷附 D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稽(見原審抗字第5 62號卷第73頁)。然再抗告人所犯上開D判決所示10罪,依 卷附A裁定「受刑人張聖建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備註欄 記載:「本件與本署109年執字第2933號案件符合刑法第50 條第1項但書之情形,惟受刑人不同意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 」等語(見第一審聲字第3052號卷第92頁)。可知,再抗告 人顯未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 ,再抗告人對此亦不爭執。則檢察官未將再抗告人所犯A裁 定編號2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4罪,與D判決其他得易科罰金 之6罪合併向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刑,亦無違法可言。又再 抗告人如另犯未經其聲請定應執行刑之他罪,而原聲請定應 執行刑之各罪,其犯罪日期部分在再抗告人另犯之他罪判決 確定後,亦僅屬檢察官是否得再就該他罪所處之刑,聲請原 法院裁定更定其應執行刑之問題,無損於再抗告人權益,同 無違法可指。再抗告意旨置原裁定明確之論斷說明於不顧, 徒憑己見,猶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揆之上開說明,其再 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09

TPSM-113-台抗-2282-2025010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