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霈恩

共找到 172 筆結果(第 21-30 筆)

消債清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算事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消債清字第38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林在原 代 理 人 葉力豪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清算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林在原自民國一百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時起開始清 算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 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 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 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定 有明文。次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於法 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 請清算。觀諸同條例第3條、第80條規定自明。再按,法院 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 生效力。法院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 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當之 自然人或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復為消債條例第83條 第1項、第16條第1項所明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伊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前已向最大債權銀 行即永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豐銀行)聲請消債 條例前置協商,惟協商不成立。伊又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 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爰聲請清算等語。 三、經查:  ㈠債務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於民國113年9月13日向本 院聲請消債條例清算程序。查,債務人先前曾向債權人永豐 銀行申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前置協商,經本院以112年度 北司消債調字第361號消債調解事件受理在案,惟嗣後協商 不成立等情,業經調取前開案卷核閱無誤,是本件符合消債 條例第151條規定。從而,本院應綜合債務人目前全部收支 及財產狀況,評估其是否有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 之情形。  ㈡債務人之財產及收入狀況:   債務人名下無財產;又債務人主張目前於夾樂商店擔任娃娃 機小幫手,每月收入約新臺幣(下同)1萬4,000元,並提出 收入證明切結書(見本院卷第65頁)、債務人書面說明(見 本院卷第119頁)等件為證。經查,債務人上開主張,核與 其所提出之證物大致相符,堪信為真。另查,債務人自112 年7月迄今皆具中低收入戶資格,符合112年低收入戶及中低 收入戶加發生活補助計畫,每月領有500元;另有申請「300 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自112年8月至113年10 月每月領有租金補貼5,000元(僅第一期1,129元),此有本 院職權函詢結果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99頁至第105頁)。是 本院以債務人平均每月薪資收入及領取之補助金共1萬9,500 元(計算式:14,000+500+5,000=19,500),作為計算其目 前償債能力之依據,其餘非固定之收入因不具持續性,爰不 予列計。  ㈢債務人每月支出狀況:   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 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受扶養者 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1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依債務 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債務人聲請更生或清 算時所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其表明每月必要支出之數 額,與本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第2項規定之認定標準相符 者,毋庸記載原因、種類及提出證明文件,消債條例第64條 之2第1項、第2項,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施行細則第21條之1 第3項定有明文。債務人主張其每月生活必要支出為2萬3,50 0元(見本院卷第33頁),本院審酌債務人現居於臺北市信 義區,有其書面說明(見本院卷第119頁)、房屋租賃契約 書(見本院卷第141頁至第144頁)在卷可憑,此部分主張未 逾113年度臺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萬9,649元之1.2倍 即2萬3,579元(計算式:19,649元×1.2),核與維持基本生 活所必要無違,依消債條例施行細則第21條之1之規定,毋 庸記載原因、種類及提出證明文件,是以,債務人主張以2 萬3,500元作為其本人每月生活必要支出之數額等情,應予 肯認。  ㈣基上,以債務人每月收入1萬9,500元,扣除其每月必要生活 費用2萬3,500元,已無剩餘可供支配,而債務人名下無財產 ,且自陳債務已達827萬4,479元,有債權人清冊(見本院卷 第37頁)、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見本院卷第55 頁)、金融機構及郵局之存摺資料(見本院卷第125頁至第1 28頁)、集保帳戶資料(見本院卷第129頁至第137頁)、中 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保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資料 查詢結果表(見本院卷第111頁、第139頁)等件附卷可稽。 是本院審酌債務人之財產、信用、勞力及生活費用支出等狀 況,堪認債務人客觀上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而 有藉助清算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 經濟生活之必要,自應許債務人得藉由清算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債務人依其收支及財產狀況,確有不能清償債務 之情事,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 產,復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82條第2項所定 駁回清算聲請之事由存在,則債務人聲請清算,核屬有據, 爰依首揭規定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五、依消債條例第11條第1項、第83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3月26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6

TPDV-114-消債清-38-20250326-1

消債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保全處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抗字第27號 再 抗告人 即 債務人 李玉蘭 上列再抗告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聲請保全處分事件,對於民國11 4年1月7日本院所為第二審裁定,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關於更生或清算之程序,除本條例別有規定外,準用民事 訴訟法之規定,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條定有明文。另民 事訴訟法第486條第4項之再為抗告,依第495條之1第2項準 用第466條之1、第481條、第442條第2項規定,應委任律師 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再抗告代理人,再抗告人如未依法 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抗告法院應定期 間先命補正,逾期仍未補正者,抗告法院應以再抗告不合法 裁定駁回之。 二、經查,再抗告人對本院113年度消債抗字第27號裁定提起再 抗告,惟未依規定提出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 理人之委任狀,本院業於民國114年2月7日裁定命再抗告人 於收受裁定正本後5日內補正,經再抗告人於同年月12日收 受,然迄今未提出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之委任狀,此有收文、收狀資料查詢清單在卷可佐(見本院 卷第61頁至第63頁),其再抗告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賴秋萍                 法 官 顧仁彧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製作。 本裁定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5

TPDV-113-消債抗-27-20250325-3

消債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更生事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消債更字第92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趙映彤(原名:趙逸) 上列當事人聲請更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甲○○(原名:趙逸)自民國一百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下午 四時起開始更生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 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 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 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債 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且無擔保或無優先權 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者, 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更生 ,觀諸同條例第3條、第42條第1項規定自明。又法院開始更 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時發生效力 。法院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或 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當之自然人 或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復為同條例第45條第1項、 第16條所明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伊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前已向法院聲請債 務清理之調解,惟調解不成立。又伊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本 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1,200萬元,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 算程序或宣告破產,爰聲請更生等語。  三、經查:  ㈠債務人以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於民國113年6月18日向本 院聲請消債條例前置調解,經本院以113年度北司消債調字 第340號消債調解事件受理在案,嗣經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13 年8月13日調解程序中勸諭兩造調解,調解不成立,債務人 請求進入更生程序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閱113年度北司 消債調字第340號卷宗(下稱調解卷)核閱屬實,堪可認定 。故本件應以債務人調解之聲請,視為更生之聲請。從而, 本院應綜合債務人目前全部收支及財產狀況,評估其是否有 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之情形。  ㈡債務人之財產及收入狀況:   債務人名下有2份有效保單(下合稱為系爭財產),而保單 經計算後解約金合計為22萬8,284元(已扣除保單墊繳本息 ),有凱基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13年11月12日陳報狀及 附件(見本院卷第79頁至第81頁)、凱基人壽保單資料(見 本院卷第111頁至第113頁)在卷可憑。又債務人主張目前任 職於福克斯保全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警衛勤務一職,每月薪 資約3萬3,000元,並提出薪資明細簡訊(見調解卷第65頁至 第69頁、本院卷第115頁至第123頁)、薪資表(見本院卷第 77頁)等件為證,核予相符。本院復查無債務人有其他收入 ,亦無收取政府補助,有本院職權函詢結果在卷可憑(見本 院卷第57至63頁)。是本院以債務人平均每月薪資收入3萬3 ,000元,作為計算其目前償債能力之依據,其餘非固定之收 入因不具持續性,爰不予列計。  ㈢債務人每月支出狀況:   查債務人現居於臺北市松山區(見本院卷第89頁),其主張 每月生活必要支出為2萬2,000元等情,未逾衛生福利部公告 之113年度臺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萬9,649元之1.2倍 即2萬3,579元,是債務人主張其每月生活必要支出2萬2,000 元,應無浮報之虞,堪予採認。  ㈣債務人主張須扶養兒子劉子鴻,每月須支出扶養費用1萬元等 語,經查,劉子鴻於98年間出生,仍係未成年,仍在學且名 下無財產亦無所得收入等情,有戶籍謄本(見調解卷第57頁 )、學費繳費證明單(見本院卷第125至139頁)、全國財產 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見本院卷第147頁)、111至112年 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見本院卷第143至145頁) 等件在卷可佐,堪認其有受扶養之必要。又劉子鴻與債務人 同住於臺北市松山區(見本院卷第89頁),爰參酌衛生福利 部公告之113年度臺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萬9,649元 之1.2倍即2萬3,579元,並以此數額作為劉子鴻每月必要生 活費用。債務人雖稱與前配偶離婚後,協議由其負擔劉子鴻 之扶養義務云云,惟父母離婚,約定由一方負擔扶養義務, 他方仍應分擔扶養費用,故債務人前配偶仍應共同負擔劉子 鴻之扶養費,而非由債務人獨力負擔。據上,扣除債務人前 配偶法定應分擔之部分,則債務人每月需支出劉子鴻之合理 扶養數額為1萬1,790元(計算式:23,579÷2=11,790,元以 下四捨五入),其主張每月支出劉子鴻扶養費1萬元乙節,未 逾上開數額,堪予認定。  ㈤從而,以債務人每月收入3萬3,000元,扣除其每月必要生活 費用2萬2,000元及兒子扶養費1萬元,尚餘1,000元可供支配 ,惟債務人負擔之債務依債權人清冊所載為118萬8,692元( 見調解卷第17頁至第21頁),而債務人名下有系爭財產,有 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見調解卷第55頁)、金融 機構之客戶歷史交易明細查詢(見調解卷第71頁至第141頁 )、集保帳戶資料及債務人之113年11月14日陳報狀(見本 院卷第95頁至第103頁、第83頁至第85頁)、中華民國人壽 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保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資料查詢結果表 (見本院卷第67頁至第71頁)、凱基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113年11月12日陳報狀及附件(見本院卷第79頁至第81頁) 、凱基人壽保單資料(見本院卷第111頁至第113頁)等件附 卷可稽,是上開債務扣除系爭財產價值後約為96萬408元( 計算式:1,188,692-228,284=960,408),倘以其每月所餘1 ,000元清償,尚須80年始得清償完畢(計算式:960,408÷1, 000÷12≒80)。是本院審酌債務人之財產、信用、勞力及生 活費用支出等狀況,堪認債務人客觀上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 償債務之虞,而有藉助更生制度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 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自應許債務人得藉由更生 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債務人係一般消費者,其對已屆清償期之債務有 不能清償之虞,且其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未 逾1,200萬元,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 又查無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 款所定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存在,則債務人聲請本件更生, 即屬有據。 五、至債務人於更生程序開始後,應另提出足以為債權人會議可 決或經法院認為公允之更生方案以供採擇,俾免更生程序進 行至依消債條例第61條規定應行清算之程度;而司法事務官 於進行本件更生程序、協助債務人提出更生方案時,應依債 務人之薪資變化、社會常情及現實環境衡量債務人之償債能 力,並酌留其生活上應變所需費用,進而協助債務人擬定允 當之更生方案,始符消債條例重建債務人經濟生活之立法目 的,附此敘明。 六、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1條第1項、第45條、第16條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3月24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4

TPDV-114-消債更-92-202503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派檢查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字第35號 聲 請 人 陳春波 代 理 人 吳佳潓律師 相 對 人 冠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建元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派檢查人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選派陳雅蘭會計師(煒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址設:臺北市○○區 ○○○路○段○號四樓之二)為相對人之檢查人,檢查相對人如附表 所示之業務帳目及財產情形。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自民國103年7月3日設立以來未曾舉 行股東會、公布營運資訊,更未提供營業報告書、財務報表 等相關表冊予股東。伊日前向相對人公司索取資料時,亦遭 其表示公司文件均屬機密,不提供檢閱。為保障股東權益, 明瞭相對人公司實際營業狀況,爰依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 非訟事件法第172條第1項規定,向法院聲請選派檢查人,檢 視如附表所示之相對人公司財務報表、財產情形等語。 二、相對人陳述意見略以:伊不同意進行檢查,相對人公司為家 族企業,實際上為一人公司,各項業務均以口頭進行報告, 並無書面資料留存,109年以後因家族財務糾紛,已不再為 口頭報告,目前亦未進行營運等語。 三、按繼續6個月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1%以上之股東,得 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於 必要範圍內,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定事項、特 定交易文件及紀錄,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定有明文。依據10 7年8月1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11月1日施行之公司法第245條 第1項修正之立法理由:「為強化公司治理、投資人保護機 制及提高股東蒐集不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利益輸送蒐證之能 力,爰修正第1項,擴大檢查人檢查客體之範圍及於公司內 部特定文件。所謂特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例如關 係人交易及其文件紀錄等。另參酌證券交易法第38條之1第2 項立法例,股東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時,須檢附理由、事證 及說明其必要性,以避免浮濫」可知,具備法定要件之少數 股東得依該條項規定聲請選派檢查人之目的,係為強化股東 保護機制及提高其蒐集不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利益輸送之能 力,藉由與董監事無關之檢查人,於必要範圍內,檢查公司 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補 強監察人監督之不足,保障股東之權益。準此,少數股東依 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規定向法院聲請選派檢查人時,法院除 形式上審核是否符合該條項之聲請要件外,亦須實質審酌少 數股東之聲請是否檢附理由、事證、說明必要性,及是否有 權利濫用之虞,惟如少數股東已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 要性,亦非濫用權利,恣意擾亂公司正常營運,即已符合聲 請法院選派公司檢查人之要件,相對人即有容忍檢查之義務 ,法院自應准許之。 四、經查:  ㈠相對人公司資本總額新臺幣(下同)1,000萬元,聲請人出資 額400萬元,為占相對人資本總額40%之股東,乃繼續6個月 以上,持有相對人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一以上之股東乙節 ,業據其提出公司基本資料為證(見本院卷第25頁至第26頁 ),相對人公司亦不爭執此節(見本院卷第109頁),是聲請 人合於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規定得聲請選派檢查人之身分要 件,應堪以認定。  ㈡次查,聲請人主張相對人公司未曾舉行股東會,並以機密為 由不提供相關表冊予股東等節,業據提出相對人公司函文可 佐(見本院卷第23、53頁),相對人公司法定代理人陳建元 到庭不否認前開情事(見本院卷第108頁),足見該公司已 有拒絕提供財務報表之行為,且陳建元當庭自承:伊並未正 式召開股東會、董事會,多年來皆為口頭報告,109年後因 故不繼續報告,公司先前在三峽投資花費2,800萬元,伊個 人並未領取薪資,目前公司已無營運等情(見本院卷第108 頁、第142頁),足見相對人公司既未召開股東會及董事會 ,復拒絕提供相關財務報表予股東,且該公司財務狀況及經 營狀態不明之情形,已達數年之久,為保障少數股東權益, 使其獲取充分資訊,堪認聲請人已釋明確有檢查相對人公司 如附表所示業務帳目及財產情形之必要性。至於相對人公司 固提出112年度損益及稅額計算表、資產負債表、112年度營 利事業所得基本稅額申報表、111年度未分配盈餘申報表、1 13年12月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件(見本院卷第119-125頁 、第155-157頁),仍無從查悉相對人公司歷來帳目資料、 實際營運狀況及整體財產情形,自不能遽認本件並無檢查之 必要,併予敘明。     ㈢又聲請人已提出三名人選作為檢查人(見本院卷第41頁), 相對人公司則陳明並無意見,願由法院決定等語(見本院卷 第109、143頁),本院審酌陳雅蘭會計師表明有意願擔任檢 查人,其具有會計師及內部稽核師執照,曾有協助公司進行 營運健檢、帳務整理及查核財報之經驗,且非相對人公司之 董、監事,與該公司間亦無任何業務往來,不具利害衝突關 係等節(見本院卷第41、69頁),認為其對於公司業務、帳 目及盈虧情況,應能本於專業知識予以檢查,亦當能適時維 護、保障聲請人及相對人其他股東之權益。爰選派陳雅蘭會 計師為本件檢查人,檢查相對人公司如附表所示之業務帳目 及財產情形。 五、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附表: 編號 檢查項目 1 104年至112年財務報表(含資產負債表、綜合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及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附註) 2 104年至112年財務報表查核簽證報告書 3 104年至112年各年經會計師簽證之財務報告查核數與帳列數之調節、相關說明(會計師調整分錄及重分類分錄) 4 104年至112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簽證報告書 5 104年至112年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 6 104年至112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核定通知書 7 104年至112年完整之各期營業人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401申報書) 8 104年至112年完整之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申報書 9 104年至112年各年度日記帳、分類帳及成本明細表 10 103年6月20日起至113年3月11日止之相對人公司存摺、帳目及財產情形

2025-03-24

TPDV-113-司-35-20250324-3

簡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簡抗字第5號 抗 告 人 邱奕懿 莊榮兆 呂行力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國防部政治作戰局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 ,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本院臺北簡易庭113年度北簡字 第11014號裁定(即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本件誤將抗告人呂行力、邱奕懿之送達地址 記載與抗告人莊榮兆(下合稱抗告人,分則稱姓名)相同, 對照呂行力於閱卷聲請狀中所載地址,足見抗告人送達處所 各有不同,原審本應先命補正,原裁定亦應重新合法送達, 否則程序不當自始無效;又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已逾新臺幣( 下同)600萬元,應簽由合議庭審理,而非由獨任法官進行 審理等語,並聲明:原裁定廢棄。 二、按當事人書狀,應記載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又起訴, 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於法院為之,民事 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第1款、第244條第1項第1款分別定有明 文,此為法定必須具備之程式。是以,當事人提起訴訟時, 應以書狀表明其可供送達之地址,乃屬法定義務,嗣後如有 變更,亦應向法院陳明,自不待言。   三、經查:  ㈠抗告人提起本件債務人異議之訴,原審先於民國113年11月7 日以裁定(下稱113年11月7日裁定)命其補正應受判決事項 之聲明與執行案號,復於同年月26日以裁定(下稱113年11 月26日裁定)核定訴訟標的價額為3,798萬4,889元,應徵第 一審裁判費34萬6,312元,扣除前已繳納1,000元外,命抗告 人於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繳裁判費34萬5,312元,前開裁定經 送達抗告人後,因其未遵期補正繳納裁判費,原審遂於113 年12月10日以裁定(即原裁定)駁回其訴等節,有各該裁定 、送達證書附於原審卷可稽,應堪以認定。  ㈡抗告人雖主張未受合法送達云云,然起訴狀已載明其等之送 達地址為「臺中市○○區○○路00巷00號」,並未表明三人送達 處所各有不同(見原審卷第7頁),且本院113年11月7日、 同年月26日裁定及原裁定均向該址送達,並無退件或不能送 達之情事,此有送達回證可佐(見原審卷第30-1頁至第30-5 頁、第65頁至第69頁、第85頁至第89頁),另對照抗告人於 113年11月15日、同年月28日共同具名提出之書狀中仍記載 同一送達處所,並具體表明先前命補正之事項(見原審卷第 33、45頁),足見本院向前揭處所送達,並無不合。抗告人 固以呂行力於閱卷聲請狀所載地址為「臺北市○○○路0段000 巷0號14樓之2」,而與起訴狀所載並不相同等詞,主張法院 應命補正云云,然呂行力聲請閱卷狀中並未表明變更送達地 址(見原審卷第31、49、93、109、111頁),自難捨起訴狀 所載送達地址而改向聲請閱卷狀記載之地址為送載。況截至 原裁定駁回本件起訴前,抗告人既未陳明各抗告人送達處所 與起訴狀記載之送達地址有所不同或變更,自不允許事後爭 執法院未命補正或未受合法送達。至抗告人另指本件應行合 議審理部分,依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項規定,地方法院審判 案件,以法官一人獨任或三人合議行之,自不因原裁定由法 官一人獨任即影響原裁定之合法性。是以,抗告人前開主張 ,皆不可採。抗告意旨求為廢棄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許純芳                 法 官 顧仁彧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製作。 如不服本裁定,僅得於收受本裁定正本送達10日內,以適用法規 顯有錯誤為理由,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附繕本一份及繳納再 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經本院許可後始可再抗告,前項許 可以原裁定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者為限。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1

TPDV-114-簡抗-5-2025032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簽帳卡消費款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1578號 原 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被 告 石佩宜律師即被繼承人簡英駿之遺產管理人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簽帳卡消費款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 依職權以裁定移送其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定 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民事訴 訟法第24條之合意管轄,如當事人之一造為法人或商人,依 其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而成立,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 他造於為本案之言詞辯論前,得聲請移送於其管轄法院,同 法第24條第1項前段、第28條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上開 條文立法意旨,在於當事人之一造為法人或商人時,通常居 於經濟上之強勢地位,如因契約涉訟而須赴被告之住、居所 地應訴,無論在組織及人員編制上,均尚難稱有重大不便。 如法人或商人以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債務履行地或合意管轄 條款,與非法人或商人之他造訂立契約時,他造就此類條款 表面上雖有締約與否之自由,實際上幾無磋商或變更之餘地 。則一旦因該契約涉訟,他造即必須遠赴法人或商人以定型 化契約所預定之法院應訴,在考量應訴之不便,且多所勞費 等程序上不利益之情況下,經濟上弱勢者往往被迫放棄應訴 之機會,如此不僅顯失公平,並某程度侵害經濟上弱勢者在 憲法上所保障之訴訟權,於是特別明文排除合意管轄規定之 適用。是以,定型化契約當事人因該契約所生爭執涉訟時, 如法人或商人據此向合意管轄法院起訴,在不影響當事人程 序利益及浪費訴訟資源之情況下,非法人或商人之他造於為 本案之言詞辯論前,得聲請移送於其管轄法院。因此,在無 其他特別審判籍管轄法院之適用時,法院受理此種移轉管轄 之聲請,自應依同法第1條「以原就被」原則定管轄法院。 二、經查,兩造雖於信用卡約定條款第28條、個人貸款約定書第 10條第2項約定,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有信用卡 約定條款、個人貸款約定書在卷可佐(本院卷第25、115頁 )。惟上開合意管轄條款係以預先印製於約款中之印刷字體 為之,顯為預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被繼承人簡英駿於簽 約時應無磋商或變更之餘地;其次,被繼承人之住所位在桃 園市,觀諸本件信用卡申請書、個人貸款申請書即可明瞭( 見本院卷第21、109頁),其死亡後亦由法院選任生前住所 地之石佩宜律師擔任遺產管理人,此有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 3年度司繼字第4186號民事裁定可憑(本院卷第125頁至第12 9頁),可見被繼承人及遺產管理人日常生活作息之地點皆 在桃園市,被告(即遺產繼承人)復具狀請求移轉至該院審 理(見本院卷第137頁),足見被告於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應 訴最稱便利。另審酌原告為國內頗具規模之金融機構,在臺 灣各地皆設有營業處所或分行,倘於桃園市為訴訟行為,並 無不便。綜上,若認被告須受單方擬定定型化合意管轄條款 之約束,而遠赴本院應訴,考量勞力、時間及費用等程序上 不利益,或須因此放棄應訴機會,難謂無顯失公平之處,故 本件應排除合意管轄法院規定之適用。從而,被告於本案言 詞辯論前,聲請將本件移送於住所地之管轄法院即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0

TPDV-114-訴-1578-20250320-1

消債聲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清算復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消債聲字第23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孔祥國 代 理 人 鍾欣惠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因清算事件聲請復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孔祥國准予復權。   理 由 一、按債務人受免責之裁定確定者,得向法院為復權之聲請。消 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4條第2款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伊前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聲請清理債務, 經本院以113年度消債職聲免字第49號裁定免責確定,爰依 法為復權之聲請等語。 三、查聲請人所主張之上開事實,業經本院職權調閱本院112年 度北司消債調字第144號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卷、112年度消 債清字第121號清算事件卷、112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93號清 算事件卷、113年度消債職聲免字第49號聲請免責卷等相關 卷宗查明屬實,堪信為真實。是以,本件聲請人既已受免責 裁定確定,並據此向本院聲請復權,自屬有據。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0

TPDV-114-消債聲-23-20250320-1

消債清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算事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消債清字第36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薛綵璇(原名:薛常甄) 代 理 人 葉力豪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清算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薛綵璇(原名:薛常甄)自民國一百十四年三月二十日下 午四時起開始清算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清算程序。   理 由 一、按協商成立者,債務人不得聲請清算,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 事由,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第75條第2項所定債務 人可處分所得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 之餘額,連續3個月低於更生方案應清償之金額者,推定有 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之規定,於前項但書情形準用之;本條 例施行前,債務人依金融主管機關協調成立之中華民國銀行 公會會員,辦理消費金融案件無擔保債務協商機制與金融機 構成立之協商,準用前2項之規定,此觀消費者債務清理條 例(下稱消債條例)第151條第7項至第9項、第75條規定自 明。又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得依本條例 所定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消債條例第3條亦有明定。且 法院開始清算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開始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清 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 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復為消債條例第83條第1項、 第16條所明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伊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前曾向最大債權 金融機構即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請求銀行公會協 商,於民國95年協商成立,協商條件為每月清償新臺幣(下 同)8,000多元,惟伊因無法支應必要生活費用致履行有困 難而毀諾。且伊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 告破產,爰依法聲請清算等語。 三、經查:  ㈠債務人符合消債條例第151條第7項但書「因不可歸責於己之 事由,致履行顯有重大困難」之規定:  ⒈債務人前於95年與最大債權人達成前置協商,約定自95年9月 起,分120期、利率0%、每月償還8,000多元之還款方案等情 ,有遠東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13年10月25日陳報狀 (見本院卷第145頁)、債務人書面說明(見本院卷第73頁 )附卷可稽。  ⒉債務人主張其目前僅按月領有老人補助8,329元、國保年金3, 542元,業據其提出111至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 清單(見本院113年度北司消債調字第436號卷,下稱調解卷 ,第31頁至第33頁)、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及明細 (見調解卷第41頁至第42頁)、老人職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 表及明細(見調解卷第39頁至第40頁)、郵局及金融機構之 存摺資料(見本院卷第75頁至第101頁)等件為證,並有本 院職權函詢結果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51頁至第59頁)。是 本院以債務人平均每月收入1萬1,871元(計算式:8,329+3, 542=11,871),作為計算其目前償債能力之依據,其餘非固 定之收入因不具持續性,爰不予列計。   ⒊查債務人現居於新北市新店區,有新店央北青年社會住宅租 賃契約書附卷可證(見本院卷第127頁至第135頁),其主張 每月生活必要支出為1萬1,871元等情,未逾衛生福利部公告 之113年度新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1萬6,400元之1.2倍 即1萬9,680元,是債務人主張其每月生活必要支出1萬1,871 元,應無浮報之虞,堪予採認。  ⒋準此,債務人每月必要支出為1萬1,871元,而債務人目前每 月收入1萬1,871元扣除上揭支出後,已無剩餘,以債務人目 前收支狀況,履行協商債務顯有困難,應認債務人毀諾實有 不可歸責之事由。    ㈡債務人就其所負債務已有不能清償之情形,而得依消債條例 所定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   債務人每月收入扣除其每月必要支出後如上所述已無剩餘可 供支配,且債務人名下除1份有效保單,保單經計算之解約 金為3萬416元外,已無其他財產,有人壽保單資料(見本院 卷第123頁至第125頁)、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保 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資料查詢結果表(見本院卷第63頁至 第67頁、第117頁至第121頁)、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 清單(見調解卷第29頁)、郵局及金融機構之存摺資料(見 本院卷第75頁至第101頁)、集保帳戶資料(見本院卷第103 頁至第115頁)等件附卷可稽。惟債務人負擔之債務依債權 人清冊所載為378萬6,047元(見調解卷第17頁至第19頁), 扣除上開財產價值後為375萬5,631元。是本院審酌債務人之 財產、信用、勞力及生活費用支出等狀況,堪認債務人客觀 上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而有藉助清算制度調整 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自 應許債務人得藉由清算程序清理債務。 四、綜上所述,債務人依其收支及財產狀況,確有不能清償債務 之情事,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 產,復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82條第2項所定 駁回清算聲請之事由存在,則債務人聲請清算,核屬有據。 五、依消債條例第11條第1項、第83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114年3月20日下午4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0

TPDV-114-消債清-36-20250320-1

消債補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算事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補字第571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鄭建華 上列債務人聲請清算事件,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條第1項規 定,應徵收聲請費新臺幣壹仟元,未據債務人繳納。茲依消費者 債務清理條例第8條但書之規定,限債務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五 日內補繳,逾期未繳,即駁回其聲請,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0

TPDV-113-消債補-571-20250320-1

消債職聲免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消債職權免責事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職聲免字第83號 聲 請 人 即 債務人 黃燕祝 代 理 人 趙興偉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免責事件,經本院裁定終結清算程序確定,裁定 如下:   主 文 債務人黃燕祝應予免責。   理 由 一、按法院為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之裁定確定後,除別有規定外 ,應以裁定免除債務人之債務,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 消債條例)第132條定有明文。又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 ,債務人有薪資、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固定收入,扣除自己 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後仍有餘額,而 普通債權人之分配總額低於債務人聲請清算前2年間,可處 分所得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 者,法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但債務人證明經普通債權人全 體同意者,不在此限,復為消債條例第133條所明定。另債 務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但債 務人證明經普通債權人全體同意者,不在此限:一、於7 年 內曾依破產法或本條例規定受免責。二、故意隱匿、毀損應 屬清算財團之財產,或為其他不利於債權人之處分,致債權 人受有損害。三、捏造債務或承認不真實之債務。四、聲請 清算前2年內,因消費奢侈商品或服務、賭博或其他投機行 為,所負債務之總額逾聲請清算時無擔保及無優先權債務之 半數,而生開始清算之原因。五、於清算聲請前1年內,已 有清算之原因,而隱瞞其事實,使他人與之為交易致生損害 。六、明知已有清算原因之事實,非基於本人之義務,而以 特別利於債權人中之一人或數人為目的,提供擔保或消滅債 務。七、隱匿、毀棄、偽造或變造帳簿或其他會計文件之全 部或一部,致其財產之狀況不真確。八、故意於財產及收入 狀況說明書為不實之記載,或有其他故意違反本條例所定義 務之行為,致債權人受有損害,或重大延滯程序;債務人有 前條各款事由,情節輕微,法院審酌普通債權人全體受償情 形及其他一切情狀認為適當者得為免責之裁定,消債條例第 134條及第135條亦有明文。 二、經查:  ㈠本件債務人黃燕祝於民國112年6月21日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 1項規定向本院聲請調解,因調解不成立,債務人於調解不 成立當日即112年7月25日聲請清算,依消債條例第153條之1 第2項規定,以其調解之聲請視為清算之聲請,經本院以113 年度消債清字第7號裁定自113年1月17日下午4時起開始清算 程序,惟因債務人無清算財團之財產,不足清償相關費用及 債務,復於113年6月24日裁定本件清算程序終結在案。業經 調閱本院112年度北司消債調字第282號消債調解卷(下稱調 解卷)、113年度消債清字第7號清算事件卷(下稱清算聲請 卷)、113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3號清算事件卷(下稱清算執 行卷)等卷宗,查核無訛。是依首揭規定,本院應依職權裁 定是否免除債務人之債務,經本院函詢各債權人陳述意見, 債權人元大國際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未具狀及到庭表示意 見,債權人元誠國際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具狀表示由本院 依職權裁定,其餘債權人均具狀表示不同意債務人免責。  ㈡債務人並無消債條例第133條不免責事由  ⒈經查,債務人自113年1月17日下午4時起開始清算程序,其現 年70歲,已無工作能力,每月領取租金補貼新臺幣(下同) 6,000元、老人年金5,459元,入不敷出時,則倚賴配偶資助 ,業據債務人陳述在卷(見本院卷第143頁至第144頁),並 有內政部國土管理署113年12月30日國署住字第1130136113 號函、債務人郵局帳戶存摺內頁明細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 123頁至第124頁、第153頁至第155頁),故債務人每月收入 為1萬1,459元(計算式:6,000+5,459=11,459),應堪以認 定。    ⒉又債務人居住於臺北市萬華區,其自陳每月必要生活費用以 臺北市113年度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萬9,649元之1.2倍即2 萬3,579元(計算式:19,649×1.2=23,579)計算(見本院卷 第183頁)。是以,債務人自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雖有固 定收入,扣除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後已無餘額(計算式:11 ,459-23,579=-12,120),核與消債條例第133條前段規定應 為不免責裁定之要件不符,自不得依該規定為不免責之裁定 。    ㈢債務人亦無消債條例第134條不免責事由  ⒈第134條第4款部分:債權人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雖主張債務人有奢侈浪費之情事(見本院卷第57頁),卻未 能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自難採信;另查債務人於聲請清 算前二年間並無入出境紀錄(見本院限制閱覽卷),亦難認 有奢侈浪費之情事。  ⒉此外,復查無債務人有消債條例第134條各款應為不免責裁定 之事由,自不得依此規定裁定不免責。 三、綜上所述,債務人經法院終結清算程序之裁定確定後,本院 依消債條例第136條規定通知全體無擔保債權人就債務人是 否應予免責乙節以書面及到場陳述意見,其等雖表示反對債 務人免責,並主張債務人有消債條例第133條及第134條各款 不免責事由,但經本院調查結果,並審酌債務人收入及支出 狀況,與其積欠債務之內容、原因等情,認債務人並無前揭 條文各款所定之情事,依上說明,自應依首開規定裁定本件 債務人免責,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3-20

TPDV-113-消債職聲免-83-202503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