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未經斟酌之證物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31-40 筆)

再易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給付居間報酬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易字第42號 再 審 原告 郭寶崇 再 審 被告 京城銀國際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洪立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居間報酬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13年1 0月9日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93號第二審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再審原告主張:  ㈠擔任居間人之再審原告對於買方即訴外人益鎧有限公司(下 稱益鎧公司)於簽訂不動產意向書時所一併簽發之支票(下 稱系爭支票)僅於買賣雙方磋商之期間負暫時保管責任。而 再審原告於民國111年11月9日於電話中據實告知再審被告已 將系爭支票交還益鎧公司,再審被告聽聞後對於系爭支票及 再審被告、益鎧公司間之買賣後續如何履行等事宜,並無任 何指示、要求。而後,再審原告及益鎧公司已有要求再審被 告盡速提出具體解約方案以利後續處理,代書亦可配合買賣 雙方時間配合辦理,再審被告長達4、5個月期間未做任何回 應、處理,私下更以商業機密為由表示無法告知訊息,導致 再審原告遲至112年5月15日才得知再審被告、益鎧公司私下 解約之事,無法有效積極處理買賣雙方解約及喪失請求交付 支票機會,損及再審原告之利益。再審原告已盡居間人之協 助義務,而再審被告知情而不為,依交易慣例或特定人間之 特別情事,再審被告已默示同意再審原告交還系爭支票之事 ,且已合意解約及同意本件買賣案件結案。而上開情事,有 兩造人員、代書及協助處理人員間之對話紀錄可證。  ㈡依本件買賣契約約定,買賣雙方之益鎧公司及再審被告方負 有逾期不履行之違約催告責任,且再審被告、益鎧公司最後 同意由訴外人第一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最終催告,再 審原告僅為居間之仲介人員,並不負有催告買賣雙方逾期違 約不履行之義務。是以,不存在之事實不能作為判決理由, 本件判決基礎事實完全和買賣契約內容不符,足證事實和判 決理由與主文顯有矛盾,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2款 之再審事由。又證人李瑋昱為再審被告員工,有利害關係, 立場偏頗且與其他事證不合,有虛偽陳述之情,有民事訴訟 法第496條第1項第10款所定之再審事由。而再審原告於113 年5月30日與代書確認買方貸款事宜,都還沒送件給代書或 由金融機構受理,何來土地貸款不足之事由。再審原告所提 出之兩造、代書對話紀錄,亦可證並無所謂益鎧公司貸款不 足之情事,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再審事 由。  ㈢綜上所述,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2款、第10款及第13 款規定,就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93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 定判決)提起本件再審等語,並聲明:原確定判決及第一審 判決均廢棄;再審被告應給付再審原告新臺幣(下同)150 萬元,及自民事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5%計算之利息。 二、本院之判斷  ㈠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2款部分: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2款所謂判決理由與主文顯有矛 盾,係指判決依據當事人主張之事實,認定其請求或對造抗 辯為有理由或無理由,而於主文為相反之諭示,且其矛盾為 顯然者而言(最高法院106年度台再字第 11號民事判決意旨 參照)。本件係由再審原告起訴主張已成功媒介再審被告與 益鎧公司簽訂不動產買賣契約,依民法第565、568條規定及 委託契約第3條約定,請求再審被告給付150萬元本息,而原 確定判決則認定再審原告所稱媒介買賣契約成立時即屬「買 賣流程完成結案」,可請求被上訴人給付報酬乙節,與系爭 委託契約約定難認相合,另再審原告未善盡居間人保管系爭 支票之義務,且致再審被告無從依買賣契約(含意向書)約 定向益鎧公司主張沒收支票作為毁約之違約金,損及再審被 告之利益,客觀上構成為有利於買方益鎧公司之行為,明顯 違反誠信原則,依民法第571條規定,上訴人已喪失報酬給 付請求權,另再審原告有關依民法第101條第1項規定,服務 報酬給付時點已屆至之主張,亦屬無據,進而認定再審原告 之訴為無理由,因而認定第一審判決(駁回再審原告之訴) 並無違誤,駁回再審原告之上訴,判決主文與理由結論一致 ,並未相反或有矛盾。而再審原告主張未負有違約催告之義 務乙節,亦非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2款所定再審事由 之範疇,再審原告以此事由主張原確定判決與理由矛盾乙節 ,與法不合。  ㈡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0款部分:   證人、鑑定人、通譯、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經具結後,就為 判決基礎之證言、鑑定、通譯或有關事項為虛偽陳述者,依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0款之規定,當事人固得以該事 由對於確定終局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惟依同條第2項規定, 上開情形應以宣告有罪之判決或處罰鍰之裁定已確定,或因 證據不足以外之理由,而不能為有罪之確定判決或罰鍰之確 定裁定者為限,始得提起(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579號 民事裁定意旨參照)。本件再審原告固然質疑李瑋昱有虛偽 作證之情事,惟並未提出宣告有罪之確定判決或處罰鍰之確 定裁定,或因證據不足以外之理由,而不能為有罪之確定判 決或罰鍰之確定裁定之事證,亦難以構成民事訴訟法第496 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再審事由。  ㈢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部分:  ⒈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 明不服。但當事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主 張者,不在此限:十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 用該證物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民 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定有明文。而所謂當事人發見 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在前訴訟程序不知有 該證物,現始知之,或雖知有此而不能使用,現始得使用者 而言。至該款所定得使用未經斟酌之證物,必須當事人在客 觀上確不知該證物存在致未斟酌現始知之,或依當時情形有 不能檢出該證物者始足當之,倘按其情狀依一般社會之通念 ,尚非不知該證物或不能檢出或命第三人提出者,均無該條 款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215號判決意旨 參照)。  ⒉再審原告提出自己、承辦代書、再審被告、受益鎧公司委託 之廖麗雯及另名協助處理人員「文郎」等人之通訊軟體「LI NE」對話紀錄、交還系爭支票之對話紀錄、再審被告參訪益 鎧公司及雙方討論資金錄影檔案、李瑋昱112年5月30日電話 紀錄及111年9月7日簽訂意向書對話錄音為證(見本院卷第3 5至127頁,所附光碟檔案名稱),惟觀之LINE對話內容及對 話紀錄(本院卷第35至127頁),再審原告或有參與其中, 或於議約及處理解約階段時相關人員討論、對話內容;另就 參訪過程、意向書等,亦與本件買賣契約之議約甚為相關, 客觀上本難認擔任本件仲介之再審原告對該等資料之存在有 何顯非不知之情事,再審原告對該等資料之存在復未舉證證 明有何客觀上確不知其存在致未斟酌現始知之,或依當時情 形有不能檢出該證物之情,自不得主張有民事訴訟法第496 條第1項第13款之事由存在。 三、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2款、第1 0款及第13款規定,提起本件再審,求為判命廢棄原確定判 決,並駁回再審被告之上訴,顯無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 逕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顯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邱泰錄                   法 官 王 琁                   法 官 高瑞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沈怡瑩

2025-03-06

KSHV-113-再易-42-20250306-2

非再抗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本票裁定強制執行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非再抗字第1號 再審聲請人 張菓宸 法定代理人 廖千緣 代 理 人 陳奕如律師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與再審相對人廖政棋即達利創意行銷企業社間 聲請本票裁定強制執行事件,對於民國113年9月30日本院113年 度非抗字第8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費用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  ㈠再審相對人主張執有伊所簽發如附表所示本票(下稱系爭本 票)向伊提示未獲付款,聲請裁定本票准許強制執行事件( 下稱系爭事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地院)司 法事務官於民國113年3月29日以113年度司票字第546號裁定 (下稱系爭本票裁定)准許強制執行,伊不服提起抗告,並 舉證再審相對人於系爭本票裁定核發前,從未向伊有任何形 式之提示,經臺南地院113年度抗字第59號(下稱系爭抗告 法院或系爭抗告程序),以伊已經舉證且再審相對人經通知 逾期未表示意見,認定系爭本票行使追索權之形式要件未具 備,而裁定廢棄系爭本票裁定,並駁回再審相對人之聲請( 下稱系爭抗告裁定),再審相對人復以伊未舉證及系爭抗告 法院未通知其陳述意見為由,提起再抗告,經本院113年度 非抗字第8號(下稱系爭再抗告法院或系爭再抗告程序), 認再抗告為有理由,於113年9月30日裁定廢棄系爭抗告裁定 確定(下稱原確定裁定),發回系爭抗告法院更為適當之處 理。  ㈡惟原確定裁定有下列再審事由:  ⒈符合非訟事件法第46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496條 第1項第1款規定之再審事由:  ⑴系爭事件之再抗告,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 95條之1第2項、第436條之2第1項規定,應由最高法院管轄 ,原確定裁定已違反上開規定。  ⑵依票據法第124條準用同法第69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95 條規定,法院就本票執票人依票據法第123條規定聲請准予 本票強制執行之裁定,應審查執票人是否經提示本票後始對 發票人行使追索權,關於是否經提示,既為行使追索權之形 式要件,關乎系爭本票裁定之准駁,性質上即屬法院應職權 調查事項,如經舉證未提示,則與上開規定不合,應裁定駁 回其聲請。而伊已為舉證,再審相對人迄未以反證推翻,系 爭抗告裁定即屬適法,惟原確定裁定竟認系爭本票有無合法 提示,非本票裁定之非訟事件應進行調查審究之事項乙情, 屬消極不適用上開法規,並影響裁判結果。  ⑶再審相對人提起再抗告主張系爭抗告法院未通知其陳述意見 ,屬程序違法,系爭再抗告法院未就此調查系爭抗告程序是 否違反非訟事件法第44條第2項規定,及是否影響裁判結果 ,不附理由逕為廢棄系爭抗告裁定,亦違反非訟事件法第45 條第3項、第4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75 條、第477條、第477條之1規定。  ⒉系爭本票發票時係無記名本票,伊直至收受系爭本票裁定始 知系爭本票經再審相對人事後填上其姓名及付款地「臺南市 鹽行路」,再審相對人於再抗告狀主張其提示日為113年1月 26日,惟事實上其從無任何形式之提示,而伊難以就未提示 之消極事實為舉證,故僅先舉證自本票到期日即113年1月26 日起至同年2月16日伊受監護宣告前,未獲任何提示,倘認 伊舉證不足,本件因有下列新證據亦符合非訟事件法第46條 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再 審事由:⑴聲證1:付款地照片,可證本票付款地之臺南市鹽 行路地址為斷垣殘壁、無人居住,該址無郵務送達之可能。 ⑵聲證2:管理員代收信件紀錄之照片,可證伊之戶籍地臺南 市成功路地址於113年1月26日及其後2日均無來信紀錄,再 審相對人並未至伊之戶籍地為現實提示。⑶聲證3:手機翻拍 照片,可證再審相對人於113年1月20日至26日並無任何撥打 電話要約伊見面之紀錄。⑷聲證4:診斷證明書及醫療費用證 明、收據,可證伊於113年1月26日在醫院,再審相對人亦未 至醫院為提示。  ㈢綜上,爰聲請再審,請求廢棄原確定裁定,並將本件移送至 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為再抗告許可,並依據系爭抗告法院 確定之事實為基礎而為裁判等語。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5編再審程序之規定,於非訟事件之確定裁 定準用之。除前項規定外,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更 以同一事由聲請再審:已依抗告、聲請再審、聲請撤銷或 變更裁定主張其事由,經以無理由駁回者。知其事由而不 為抗告;或抗告而不為主張,經以無理由駁回者。非訟事件 法第46條之1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再審之訴,應於30日 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 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 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同法第507條及非訟事 件法第46條之1第1項規定,於非訟事件之確定裁定準用之。 查本件再審相對人前主張其執有再審聲請人所簽發之系爭本 票,向再審聲請人提示未獲付款,聲請裁定本票准許強制執 行,系爭事件經臺南地院司法事務官以系爭本票裁定准許強 制執行,再審聲請人不服提起抗告,經系爭抗告法院以系爭 抗告裁定廢棄系爭本票裁定,並駁回再審相對人之聲請,再 審相對人不服提起再抗告,經系爭再抗告法院以原確定裁定 廢棄系爭抗告裁定,發回系爭抗告法院更為適當之處理確定 等情,業經本院調取系爭事件全卷查明屬實。又原確定裁定 係於113年10月8日送達再審聲請人(系爭再抗告程序卷第65 頁),再審聲請人於同年10月22日聲請本件再審(本院卷第 5頁),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三、再審聲請人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07條 、第496條第1項第1款規定聲請再審部分:  ㈠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 指確定終局判決為確定事實而適用法律,或就所確定之事實 而為法律上判斷,顯有不合於法規規定,或與司法院解釋或 憲法法庭裁判顯有違反,或消極的不適用法規,顯然影響判 決者而言。並不包括判決理由矛盾、理由不備、取捨證據失 當、調查證據欠週、漏未斟酌證據、認定事實錯誤在內(最 高法院111年度台再字第33號、110年度台上字第2216號判決 意旨參照)。  ㈡按聲請本票強制執行事件,依非訟事件法第194條規定,屬非 訟事件。抗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地方法院以合議裁定 之,非訟事件法第44條第1項定有明文。司法事務官辦理非 訟事件法及其他法律所定之非訟事件;移由司法事務官處理 之非訟事件,依非訟事件法之規定;司法事務官就受移轉之 非訟事件所為處分,與法院所為者有同一之效力;聲請人或 權利受侵害者對於司法事務官就受移轉事件所為之處分,得 依各該事件適用原由法院所為之救濟程序,聲明不服;前項 救濟程序應為裁定者,由地方法院行之,法院組織法第17條 之2第1項第3款、非訟事件法第50條、第54條、第55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再參以非訟事件法第55條第2項立法 理由,上開抗告案件得由地方法院視具體個案決定應以合議 或獨任行之,是非訟事件法第55條第2項規定即為同法第44 條第1項所指之「法律另有規定」而應優先適用。是本件再 審聲請人不服系爭本票裁定提起抗告,系爭抗告法院裁定由 臺南地院獨任法官裁定,並無違反非訟事件法第44條第1項 之規定,先予敘明。再按抗告法院之裁定,以抗告不合法而 駁回者,不得再為抗告。但得向原法院提出異議。除前2項 之情形外,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再為抗告,僅得以其適用法 規顯有錯誤為理由。非訟事件法第45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 文。又依最高法院94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就第5號提案決議 採甲說:「非訟事件法第45條雖未明定再抗告之法院,但參 照同法第55條第3項之規定,其再抗告法院應為直接上級法 院,即高等法院或其分院。」;及95年度第14次民事庭會議 決議採乙說:「非訟事件法修正後,對於非訟事件之裁定再 為抗告,其管轄法院為高等法院或其分院(最高法院94年度 第8次民事庭會議決議)。高等法院或其分院將再抗告事件 送交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無管轄權應予退回,由高等法院或 其分院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90條第1項規 定自行撤銷原裁定。」則本件再審聲請人不服系爭抗告裁定 ,提起再抗告,由臺南地院之直接上級法院即系爭再抗告法 院(本院113年度非抗字第8號)審理,其程序自屬適法。再 審聲請人主張系爭事件之再抗告,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準用 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36條之2第1項規定,應由 最高法院管轄,而認原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 第1 款之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聲請再審求為廢棄 原確定裁定,並將本件移送至最高法院審理其再抗告,為無 理由。  ㈢按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 制執行,票據法第123條定有明文。本票執票人依上開法條 之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係屬非訟事 件程序,法院僅就形式上審查得否准許強制執行,此項裁定 並無確定實體上法律關係存否之效力,如發票人就票據債務 之存否有爭執時,應由發票人提起確認之訴,以資解決。又 免除作成拒絕證書之本票,執票人聲請裁定准予強制執行時 ,毋庸提出已為付款提示之證據,票據債務人如主張本票未 經執票人提示,依票據法第124條準用同法第95條但書之規 定,應由其負舉證之責,且此亦屬執票人得否行使追索權之 實體問題,仍應由票據債務人另訴解決(最高法院84年度台 抗字第22號、93年度台抗字第83號裁定意旨參照)。再審聲 請人主張其就再審相對人未為提示已經舉證,再審相對人未 以反證推翻,系爭抗告裁定即屬適法,原確定裁定認系爭本 票有無合法提示,非本票裁定之非訟事件應進行調查審究之 事項,屬消極不適用票據法第124條準用同法第69條第1項、 第85條第1項、第95條規定,並顯然影響裁判云云。惟查, 再審相對人就系爭事件已提出與其主張相符之系爭本票原本 為證(系爭本票裁定卷第13頁),經形式上審查,系爭本票 業已具備本票各項應記載事項,為合於票據法第120條規定 之有效本票。又系爭本票有免除拒絕證書之記載,再審相對 人主張經提示不獲付款,即為已足,毋庸提出已為付款提示 之證據,至於再審聲請人抗辯再審相對人未為提示乙節,依 票據法第124條準用同法第95條但書之規定,應由再審聲請 人負舉證之責,且依前揭說明,此屬執票人得否行使追索權 之實體問題,應由票據債務人即再審聲請人另訴解決此實體 法律關係之爭議,而再審聲請人亦於其所提出之民事抗告狀 中陳稱:其已以再審相對人為被告,向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提 起消極確認之訴暨返票本票之訴訟,並完成清償提存等語( 系爭抗告程序卷第16頁),是上開實體法律關係之爭執即應 循該訴訟程序解決,原確定裁定因認系爭抗告裁定以再審相 對人未提示本票,未符追索權要件為由,廢棄系爭本票裁定 ,駁回再審相對人之聲請,屬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而廢棄系 爭抗告裁定,發回臺南地院更為適當之處理,經核並無再審 聲請人所指消極不適用票據法第124條準用同法第69條第1項 、第85條第1項、第95條規定而顯然影響裁判之情形,再審 聲請人所主張此部分再審事由,尚非可採。  ㈣再審聲請人另主張原確定裁定未調查再審相對人提起再抗告 所主張系爭抗告法院未通知其陳述意見而有違反非訟事件法 第44條第2項規定情形,亦違反非訟事件法第45條第3項、第 4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75條、第477條 、第477條之1規定,符合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云云 。惟查,系爭抗告法院確有發函通知再審相對人於文到5日 內對再審聲請人之抗告狀(主要就未提示本票部分)陳述意見 ,並於113年5月9日寄存送達於再審相對人(系爭抗告程序 卷第53、55頁),是系爭抗告裁定並無再審相對人提起再抗 告時所主張之違反非訟事件法第44條第2項規定之情形,且 系爭抗告裁定既有前述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經原確定 裁定廢棄發回,則原確定裁定就上開未涉及違法部分自無另 為論述之必要,再審聲請人主張原確定裁定未調查再審相對 人此部分再抗告理由而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云云 ,顯無理由。 四、再審聲請人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07條 、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聲請再審部分:   ㈠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者,得以再審 之訴對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 之裁判者為限,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定有明文。 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在前 訴訟程序不知有該證物,現始知之,或雖知有此證物而不能 使用,現始得使用者而言。若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詞辯論 終結前,尚未存在之證物,本無所謂發現,自不得以之為再 審理由。且所謂得使用未經斟酌之證物,必須當事人在客觀 上確不知該證物存在致未斟酌現始知之,或依當時情形有不 能檢出該證物者始足當之,倘按其情狀依一般社會之通念, 尚非不知該證物或不能檢出或命第三人提出者,均無該條款 規定之適用。當事人以發現得使用未經斟酌之證物為再審理 由者,應就其在前訴訟程序不能使用之事實,依民事訴訟法 第277條前段規定負舉證責任。又所稱新證物須經斟酌後, 將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之基礎者,若經斟酌仍不能受較有利 之裁判,自不得據為再審理由。  ㈡聲請人主張其於本院提出之聲證1付款地照片、聲證2管理員 代收信件紀錄之照片、聲證3手機翻拍照片、聲證4診斷證明 書及醫療費用證明、收據(本院卷第17、18、19、20至27頁 ),為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之證物,符合再審事由云云 。經查,觀之上開證物內容,固可認為均屬系爭再抗告程序 終結(113年9月30日)前已存在而未提出之證物,惟再審聲 請人並未就其於系爭再抗告程序中有何不能使用上開證物之 事實負舉證責任,且原確定裁定係以再審聲請人所主張關於 再審相對人未提示本票而未符追索權要件之實體法律關係之 爭執應循另案訴訟程序解決,而認系爭抗告裁定以再審相對 人未提示系爭本票,未符合追索權要件為由,廢棄系爭本票 裁定,並駁回再審相對人之聲請,屬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並 裁定廢棄發回,則再審聲請人於本院所提出之上開證物縱經 斟酌,顯然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裁定之基礎,仍不能使再審 聲請人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自不得據為再審理由,其依非訟 事件法第46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496條第1項第 13款規定聲請再審,亦無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張季芬                                       法 官 劉秀君                                       法 官 王雅苑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翁心欣 附表:        113年度司票字第000546號 編號 發票日 票面金額 到期日 (新臺幣) (即提示日) 001 112年12月26日 2,060,000元 113年1月26日

2025-03-06

TNHV-113-非再抗-1-20250306-1

再易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易字第39號 再審原告 蕭廣慶 再審被告 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 法定代理人 陳明智 再審被告 馮裕書 蔡伯泓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再審之訴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本院民國113年1 1月20日本院113年度簡上字第104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事 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經查,本院於 民國113年11月20日所為之113年度簡上字第104號確定判決 (下稱原確定判決)係屬不得上訴第三審之判決,故原確定 判決經本院於113年11月20日公告後即告確定,而原確定判 決係於同年11月26日送達再審原告,此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 (見原二審卷第197頁)。再審原告於113年12月23日以原確定 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第497條之再審事 由,向本院提起本件再審之訴,並未逾上開30日之法定期間 ,此合先敘明。 二、再審意旨略以:原確定判決以再審原告於本件事故發生時, 並未使用輔具,且未提出購買該輔具之相關證據資料為由認 再審原告並無此項損害,而為不利再審原告之認定。然再審 原告確實有購買上開輔具之支出,就再審原告所提出之錄影 影像及訂購輔具之單據,未為斟酌或使用,認原確定判決認 事用法,違法不當。為此,爰依法提起再審之訴等語。並聲 明:原確定判決就駁回新臺幣(下同)750,000元之部分廢棄 ;上開廢棄部分,再審被告馮裕書、蔡伯泓應再給付再審原 告750,000元之本息;第一項廢棄部分,再審被告衛生福利 部新營醫院、馮裕書應再給付再審原告750,000元之本息; 前開各項給付,任一再審被告以為全部或一部之給付者,其 餘再審被告就其履行之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以判決駁 回之,為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所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 502條第2項所謂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係指依再審原告所 主張之再審理由,不經調查即可認定於法律上顯無理由,而 不能獲得勝訴之判決者而言。 (二)次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者,但以如 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得提起再審之訴,民事 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定有明文;而所謂當事人發見未 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者,係指前訴訟程序事實審之 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之證物,因當事人不知有此,致未經 斟酌現始知之者而言,該款所定得使用未經斟酌之證物,必 須當事人在客觀上確不知該證物存在致未斟酌現始知之,或 依當時情形有不能提出該證物者始足當之,倘按其情狀依一 般社會之通念,尚非不知該證物或不能提出或命第三人提出 者,均無該條款規定之適用。且當事人以發現得使用未經斟 酌之證物為再審理由者,並應就其在前訴訟程序不能使用之 事實,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應負舉證責任(最高法 院98年度台上字第1258號、100年度台上字第1800號、102年 度台上字第660號判決參照)。 (三)經查,本件再審原告固謂原確定判決後,發現未經斟酌之高 雄經銷商訂購輔具之證據云云。惟查,觀諸再審原告提起再 審所提出者,乃再審原告穿戴輔具、該輔具之照片及診斷證 明書(本院卷第21-51頁)為證。但再審原告於原確定判決訴 訟程序中,已經提出該輔具、再審原告穿戴輔具之影像、照 片(原二審卷第127-133頁)可供查證。再再審原告提出之輔 具照片日期註解為107年8月所拍攝(本院卷第25頁),另診 斷證明書則為111年5月20日所開立(本院卷第55頁),此均 在原確定判決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所存在之證據,再審原 告斷無不能於原確定判決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即時提出之 道理,客觀上再審原告於原確定判決事實言詞辯論終結前即 已知悉而可斟酌,並非現在始知悉該證據之存在。況就輔具 之部分照片再審原告曾於原確定判決二審準備程序提出,此 有照片附卷可查(見原二審卷第127-133頁),足見,原確定 判決已審酌過該項證據,並已於原確定判決敘明理由。是以 ,本件並無前訴訟程序事實審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之證 物,因當事人不知或不得使用致未經斟酌之情形,及足以影 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斟酌之情形。故再審原告以原確 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第497條之再審 事由,即無足採。 (四)再查,前已述及,所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亦以如經斟酌後可 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雖再審原告主張其所提出之照片 為其向高雄經銷商購買輔具之證據云云。然查,原審係以經 函詢重健義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健公司),該公司函覆: 「1.(再審原告所提出之)報價單內容正確,確實由本公司出 具。2.本公司僅在接到電話詢價後提供了報價單,但最終並 未與客戶達成銷售協議,因此沒有訂製等相關後續作業等語 ,」此有重健公司113年9月26日重健字第20240926001號函 在卷可參(原二審卷第159頁),且再審原告於準備程序中亦 自陳本件事故發生時,其並未使用輔具(原二審卷第110頁) 。依上開證據足以證明再審原告未實際購買輔具,且無再審 原告因本件事故受有傷害,致其無法再使用先前向高雄經銷 商所訂製、價值新臺幣(下同)750,000元之輔具,亦無法轉 售,因而受損害之情形。是即便再審原告於再審時提出照片 、診斷證明書(本院卷第21-55頁),均無從為有利於再審原 告之認定,是再審原告主張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 款之再審事由,即屬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執前開照片等證據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顯無理由,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之規定,不經言詞 辯論,逕以判決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顯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 法 官 羅郁棣                                        法 官 柯雅惠                                        法 官 田玉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黃紹齊

2025-03-06

TNDV-113-再易-39-20250306-2

聲再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7號 再審聲請人 菲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設於新北市土城區土城工業區勝利街0 號 法定代理人 簡正雄 廖玉麟 再審聲請人 謝諒獲 指定處所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相對人井強企業有限公司等人間請求請求發還 擔保金事件,對中華民國104年5月29日本院103年度事聲字第405 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者,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   聲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裁定   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而   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最高法院34年聲字第263號民事   判例意旨參照)。查本件聲請人以電子郵件對於104年5月29 日本院103年度事聲字第405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 聲明不服,先位請求撤銷確定證明書及其他不利聲請人之決 定,備位請求再審、續行審理、承當訴訟、行使權利即開庭 ,先備位之主張仍應視為再審之聲請,合先敘明。 二、聲請人以本院99年度司聲字第171號案司法事務官未調取再 審原告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行使權利之民事卷宗民事執行卷 宗及本院民事執行處梅股及其他卷、士弘、士月及其他卷、 99年訴字第635號卷之再審事由,爰聲請本件再審,聲明求 為廢棄原確定裁定及本院103年度司聲字第446號裁定等語。 經查,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 誤,係指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 有關解釋、憲法法庭裁判意旨顯然違反,或消極的不適用法 規顯然影響裁判者而言,故聲請人於原確定裁定送達時即可 知悉有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理由。另有關同條項第13 款「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 裁判者」之再審事由,聲請人未表明係原確定裁定送達後發 生或知悉並提出遵守再審不變期間之證據。則依前開說明, 本件應自原確定裁定送達時起算聲請再審之不變期間,聲請 人於遲至113年5 月13日始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此有其前述 之電子郵件狀上之本院收狀戳章可佐(本院卷第13頁),顯 已逾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規定之30日不變期間,再審原 告復未表明關於知悉在後及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揆諸首揭 說明,其提起再審之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係指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 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顯然違反,或消極的不適用法 規,顯然影響裁判者而言,不包括認定事實不當或判決理由 不備、理由矛盾、取捨證據失當、調查證據欠週、漏未斟酌 證據、認定事實錯誤及在學說上諸說併存致發生法律上見解 歧異等情形在內(最高法院111年度台再字第4號、112年度 台聲字第150號民事裁判參照)。另按事實審法院認定事實 之職權,或法律審法院就該法律規定事項所表示之法律上之 意見(通稱法律見解),並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可言。聲請 人對於原確定裁定究有合於同法第496條第1項何款,則未據 敘明,依上說明,其聲請自非合法。聲請人對於原確定裁定 所為之再審聲請,既不合法,業如前述,本院自毋庸就原確 定裁定前之歷次確定裁判審究是否有聲請人所主張之再審事 由存在,併予敘明。揆諸前揭說明,顯難認其聲請再審為合 法,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507   條、第502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朱慧真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劉芷寧

2025-03-05

PCDV-113-聲再-17-20250305-1

家再易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家再易字第1號 再審原告 陳達郎 再審被告 陳地基 陳達成 陳達豪 陳富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 國109年9月30日本院108年度家上字第56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 之訴,本院於114年2月2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第二審法院為實體上判決後,當事人提起第三審上訴,因 不合法而駁回確定,當事人以實體上主張之事由,請求再審 時,應認係專對第二審判決所提起,依民事訴訟法第499條 第1項規定,專屬原第二審法院管轄。本件再審原告前對本 院108年度家上字第56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提起 第三審上訴,經最高法院於民國109年9月26日裁定駁回上訴 確定。揆諸前開說明,再審原告對於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自專屬於本院管轄。 二、次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 判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 再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 確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再審原告主張其因本院111年度上字第 115號判決(下稱本院115號判決)確定,始知悉有本件再審 事由等語。查本院115號判決裁判日期為113年11月20日(見 本院卷第41-71頁),於同年月22日送達該事件當事人即再 審原告及再審被告陳富美,嗣20日上訴期間屆滿,因雙方均 未提起第三審上訴,而於同年12月12日確定等情,業據本院 調取上開115號案卷核閱無誤。再審原告據以於114年1月6日 對原確定判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見本院卷一第3頁),未 逾30日之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三、再審被告陳地基、陳達成、陳達豪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 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 依再審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認兩造同意再審被告陳地基、被 繼承人陳曾儉夫妻剩餘財產部分之分配,以國稅局核課之金 額新臺幣(下同)107萬5703元計算,並由伊應受分配如原 確定判決附表編號1至10所示財產中,扣償應有部分612/100 00予陳地基。惟依本院115號判決內容,陳曾儉生前有800萬 元保證債務,其婚後財產扣除該保證債務後,無須給付上開 剩餘財產差額予陳地基,即不應由伊應受分配部分扣償。而 本院115號判決書如經斟酌,可證明陳地基應將原確定判決 扣償部分返還予伊,伊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爰依民事訴訟 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提起本件再審之訴等語。並聲 明:⒈原確定判決廢棄。⒉上開廢棄部分,陳地基應將原確定 判決附表編號1至10所示不動產應有部分632/10000移轉登記 予再審原告之判決。 二、再審被告則以:原確定判決依陳地基之請求,由連帶債務人 即再審原告一人負擔剩餘財產差額債務,嗣再審原告已向其 他連帶債務人即再審被告陳達成、陳達豪、陳富美請求償還 各自應分擔部分,不得再持另案判決為由意圖詐得伊等之應 繼承財產等語,資為抗辯。並答辯聲明:再審之訴駁回。 三、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者,但以如經 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 局判決聲明不服,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定有明文 。又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 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在前訴訟程序不知有該證 物,現始知之,或雖知有此而不能使用,現始得使用者而言 ;且以發現未經斟酌或得使用之證據為理由者,必以該證據 若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又所謂證物,係指可 據以證明事實存否或真偽之證書及與證書有相同效力之物件 或勘驗物而言,並不包括人證、當事人之陳述、法規、法令 解釋或法院裁判書在內(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306號 裁定意旨參照)。經查,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未經斟酌 之證物為本院115號判決書,惟本院115號判決書非屬民事訴 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所稱之證物,依前開說明,自 不得據此作為上開規定之再審事由。是再審原告援引本院11 5號判決書,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 3款之再審事由,並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 第1項第13款之再審事由,並不足採,其執此提起本件再審 之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黃裕仁                   法 官 李慧瑜                   法 官 劉惠娟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文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2025-03-05

TCHV-114-家再易-1-20250305-2

再易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再易字第2號 再審原告 曾莉蓁 訴訟代理人 陳樹村律師 董諺宏律師 再審被告 曾少霖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拆屋還地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08年4月17 日本院107年度簡上字第84號及107年5月18日本院竹北簡易庭106 年度竹北簡字第34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但再審之理由知悉在後者,自知悉時起算; 再審之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管轄法院為 之:㈠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㈡聲明不服之判決及提起再審之 訴之陳述。㈢應於如何程度廢棄原判決及就本案如何判決之 聲明。㈣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 再審訴狀內,宜記載準備本案言詞辯論之事項,並添具確定 終局判決繕本或影本。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 第501條定有明文。次按再審之訴不合法者,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亦有明定。準此,提起再 審之訴,應於起訴狀中表明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各 款之再審事由,及已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否則其訴即不合 法,無庸命其補正,得逕以裁定駁回之(最高法院60年台抗 字第538號、70年台再字第35號裁判意旨參照)。另提起再 審之訴之原告,如主張其再審理由知悉在後者,應就所主張 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任。 二、當事人於提起再審之訴後,雖非不得補提其他再審事由,然 仍應於不變期間內為之。故當事人追加之原因事實,倘可據 以獨立提起另一再審之訴,而非原已提起再審之訴之補充者 ,自須受30日不變期間之限制(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2 47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民事訴訟法第496第1項第13款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 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該項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 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因當事人不知其存在或不能使用 ,致未經斟酌,現始知之或得使用者而言(最高法院29年上 字第1005號、最高行政法院62年判字第579號判例意旨參照 ),是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未存在之證物,或已存在並能 利用而不提出,或已提出之證物,均不得據為本款之再審理 由。又當事人聲請再審,雖聲明係對某件再審裁定為再審, 但審查其再審訴狀理由,實為指摘原確定裁判或前次之再審 裁判如何違法,而對該聲明不服之再審裁定,則毫未指明有 如何法定再審理由,此種情形,可認為未合法表明再審事由 ,逕以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駁回之(最高法院110年度台 聲字第3146號裁定、69年度第3次民事庭會議決定㈠意旨參照 )。 四、經查: (一)本院竹北簡易庭106年度竹北簡字第34號判決經再審原告 提起上訴後,經本院於108年4月17日以107年度簡上字第8 4號判決上訴駁回,因訴訟標的價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50 萬元,不得上訴第三審,且於108年4月22日送達再審原告 ,有原確定判決及送達證書在卷可憑(見簡上卷第224至22 6頁),合先敘明。 (二)而再審原告先以附表編號1所示訴狀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顯已逾30日之不變期間,而再審原告雖主張原確定判決有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第13款「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之 再審理由,惟按民事訴訟法第496第1項第1款所稱「適用 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理由,應於判決送達時當事人即可 知悉,故30日之不變期間應自判決確定或送達時起算,不 適用同法第500條第2項知悉在後之規定(最高法院70年台 再字第212號判例意旨供參)。是前者應於原確定判決確 定或送達再審原告時即可知悉,不適用知悉在後之規定, 而關於後者部分:   1、再審原告以附表編號1至2書狀提出再證一至三時,書狀中 自認於112年9月27日時知悉(見本院卷第19頁),顯已逾 知悉後30日之規定。   2、按當事人於提起再審之訴後,雖非不得補提其他再審事由 ,然仍應於不變期間內為之。故當事人追加之原因事實, 倘可據以獨立提起另一再審之訴,而非原已提起再審之訴 之補充者,自須受30日不變期間之限制(最高法院110年 度台抗字第247號裁定意旨參照)。惟再審原告以附表編 號3書狀提出再證四至二十時,雖泛稱是在113年4月3日提 供給地政專家洪愿分析後,於113年4月11日知悉云云(見 本院卷第112頁),然未就其所主張知悉在後事實,提出 任何事證供本院審酌,難信其主張為真。   3、再審原告以附表編號4書狀提出再證二十一至二十二時, 並未表明此部分已遵守不變期間之理由及證據,自屬不合 法。   4、至再審原告以附表編號4、5書狀主張監察院113年9月24日 院台內字第1131930554號函所附該院112年度通案性案件 調查研究報告(調查研究報告見本院卷第240至278頁)屬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之「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 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乙節(見本院卷第298、331、33 2頁),然該調查研究報告顯非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之言 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且前開函文業已敘明並非針對個案 進行通案調查,自不屬「內容係依據於前訴訟程序事實審 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之另一證物作成」,實難認已合 法表明此部分之再審事由。 (三)綜上,本件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再審事由,為不合 法,應予駁回。 五、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彭淑苑                                   法   官 林哲瑜                                   法   官 潘韋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 記 官 陳佩瑩 附表: 編號 訴狀名稱 訴狀上記載之日期 本院收文日期 訴狀檢附之證物 備註 1 民事再審之訴狀 112年12月8日 112年12月8日 再證一至三 本院卷第11頁起 2 民事再審之訴補正狀 113年2月23日 113年2月24日 無 本院卷第65頁起 3 民事再審補充理由狀 113年4月15日 113年4月17日 再證四至二十 本院卷第96頁起 4 聲請再審事證補充理由狀 113年11月4日 113年11月5日 再證二十一至二十二 本院卷第292頁起 5 再審補充理由㈡狀 114年1月24日 114年2月3日 無,但主張本院卷第240頁至278頁之函文 本院卷第326頁起

2025-03-05

SCDV-113-再易-2-20250305-1

交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再字第16號 再審原告 吳美池 再審被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2年6月 30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上字第183號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本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及第14款事由部分,經 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以112年度交上再字第24號裁定移送本院地 方行政訴訟庭,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再審之訴,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77條第1項第4款之規 定表明再審理由,至於表明再審理由則必須指明確定判決有 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 為相當。如僅以主觀見解為準據,泛言確定判決有再審事由 ,而未敘述具體情事者,尚難認已具體表明再審理由,所提 再審之訴即非合法,行政法院無庸命補正,應逕予裁定駁回 (最高行政法院112年度年抗字第4號、112年度年抗字第2號 裁定意旨參照)。又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審之 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但當事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 由經判決為無理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上訴主張者,不在此 限:十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但 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判決為限。十四、原判決就足以 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 第13款及第14款定有明文。所謂「發見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 使用該證物」,係指該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詞辯論終 結前已經存在,因當事人不知有此證物,或雖知有此證物, 卻因故不能使用,致未經斟酌,現始發現或得使用者而言, 並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始得據以提起再 審之訴(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339號判決參照)。所 謂「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者」,係 指證物於前訴訟程序已經聲明或提出,如經採證足以變更原 判決之結果,而原判決忽略,未予調查或論斷者而言。倘非 前訴訟程序事實審法院漏未斟酌其所提出之證物,或縱經斟 酌亦不足以影響原判決之內容,或原判決已就依該證據之主 張說明其不採論之理由者,即屬已加以斟酌,則均與該款規 定之要件不符(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上字第783號、111年 度上字第847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再審原告前因交通裁決事件,不服再審被告於民國111年6月 15日北市裁催字第22-C6QE40139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 決書,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下稱士院)以 112年4月10日111年度交字第228號行政訴訟判決(下稱一審 判決)駁回其訴。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上訴後,經本院高等 庭112年6月30日112年度交上字第183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 決)駁回上訴而告確定。再審原告以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 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第13款及第14款再審事由,提起本 件再審之訴,並經本院高等庭於113年9月20日以112年度交 上再字第24號就再審原告主張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 款、第14款部分,裁定移送地方行政訴訟庭。 三、再審原告雖於112年7月20日提出「聲明異議」狀,經本院高 等庭視為對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然該狀並未載明再審 事由,嗣再審原告於112年9月13日、112年10月24日分別提 出「行政訴訟再審之訴暨聲請調查證據」狀、「行政訴訟陳 報暨聲請調查證據」狀,仍未載明再審事由,另於112年12 月4日提出「行政訴訟補充理由暨再聲請調查證據」狀,始 記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第13款、第14款再審 事由,而該狀主張意旨略以:與本案完全相同之交通裁決事 件,有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51號、第415號案 件,其中112年度交字第51號案件有定期開調查證據庭,且 相同再審被告聲請舉發員警到庭具結作證,並接受再審原告 發問,本件再審被告應比照辦理,傳喚2名員警出庭具結作 證,其證詞始具證據力,才能作為本案法律依據,以上作為 行政訴訟法第277條第2項規定準備本案言詞辯論事項,且傳 喚證人也可作為本件不法舉發之事項:事後調取之路口監視 器不具證據力,不得作為違規採證依據。員警職務報告稱密 錄器影像滅失,可知舉發員警涉有「湮滅證據」。板橋分局 藐視士院簽核事項,抗命不予調取或答非所問等語。並聲明 :㈠本院112年度交上字第183號判決、士院111年度交字第22 8號判決均廢棄。㈡原處分撤銷。㈢歷審訴訟費用及再審訴訟 費用由再審被告負擔。 四、再審被告則以:再審原告之書狀內容係重述其對原處分不服 之理由,係就其在原審訴訟程序業經提出而為原判決摒棄不 採之主張,或執其主觀之歧異見解,續予爭執,而非表明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 決有何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之事由。原判決已詳為審認再審 原告本件違規事實所憑事證及認定依據,並就再審原告之主 張何以不足採之理由詳予指駁等語。 五、經查,士院一審判決係由承審法官會同兩造當庭勘驗違規路 口監視器畫面,一審判決並將勘驗結果以附件方式記載,復 參照舉發通知單、員警職務報告、勤務分配表、監視器翻拍 照片等件,認定再審原告之違規行為屬實,並詳予論駁再審 原告於一審訴訟程序中所指「員警違法攔查經其異議後,未 開立異議書」、「員警開立第2張舉發通知單未告知違規事 由」、「不得以路口監視器畫面作為違規證據」等各節爭執 ,而駁回其訴。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上訴後,再經原確定判 決以一審判決認事用法與卷附證據資料相符,合於經驗法則 及論理法則,並再依一審勘驗結果,認定該違規路口號誌設 有左轉燈號管制,及舉發員警在違規路口民權路往縣民大道 方向之待轉格停等,待轉格右前方正是再審原告在違規路口 由文化路北往南方向之紅綠燈位置所在,員警可見紅綠燈燈 號變化,並認違規路口監視器已足認定再審原告之違規事實 全部過程,無須再以員警密錄器畫面為證,也無庸命員警到 庭作證陳述,且無證據可認舉發機關有何故意隱匿或滅失證 據等情為由,審認一審判決並無違法,且核再審原告之上訴 並無理由,而駁回其上訴。惟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仍執 應傳喚2名員警到庭作證、路口監視器不得作為證據、員警 湮滅證據等關於如何取捨證據以認定事實之實體上主張再為 爭執,對於原確定判決有何構成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 13款及第14款所定之再審事由及具體情事,卻未有任何論述 ,難認已具體表明本件再審事由,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本件 再審之聲請並非合法,應予駁回。 六、結論:本件再審之訴為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法 官 楊蕙芬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楊貽婷

2025-03-04

TPTA-113-交再-16-20250304-2

交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再字第5號 再審 原告 鄭守珍 訴訟代理人 邱雅郡律師 再審 被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訴訟代理人 吳維中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2年7月5 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4號行政訴訟判決及本院112 年9月4日112年度交上字第294號判決,本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 第1項第13款、第14款再審事由提起再審之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原告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㈠再審原告於民國111年8月31日18時24分許,駕駛車號0000-00 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北市○○區○○路0段000 號(下稱系爭地點)時,與車號000-0000號營業小客車發生交 通事故,員警到場處理時,再審原告因陷入昏迷而緊急送醫 ,經抽血測得血液中酒精濃度為37mg/dL,換算呼氣酒精濃 度為0.185mg/L。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松山分局(下稱舉發機關 )員警遂認再審原告有「汽機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 準(0.15-0.25〈未含〉)」之違規行為,填製北市警交字第AFV 363751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 單)逕行舉發。嗣再審原告未於111年10月27日應到案日期前 提出陳述或到案聽候裁決,經再審被告審認違規事實明確,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 款規定開立112年1月31日北市裁催字第22-AFV363751號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再審原告罰 鍰新臺幣(下同)45,000元,吊扣駕駛執照24個月,並應參加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㈡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下稱臺北地院)於112年7月5日以112年度交字第64號駁回 其訴,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高等庭於112年9月4 日以112年度交上字第294號判決駁回上訴而確定(與臺北地 院112年度交字第64號判決下合稱原確定判決)。再審原告 猶不服,主張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 及第14款所定再審事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二、再審原告主張略以:  ㈠再審原告於發生本件交通事故時,係駕駛訴外人周志忠所有 之系爭車輛,故訴外人亦經被告以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9 項規定裁罰。然該裁罰處分嗣經本院地方庭以112年度交字 第140號判決撤銷,並經本院高等庭以113年度交上字第46號 駁回被告上訴而確定。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下 稱國泰醫院)於該案中以112年9月26日管歷字第2023001516 號函(下稱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稱:醫院之血中酒精 檢測方法為酵素催化反應法,而在血中乳酸(lactic acid )與乳酸脫氫酶(LDH)濃度升高下,可能會造成酒精測量 數值偽性上升。病人即再審原告血中乳酸經測得為4.8mmo/L ,高於正常值(0.5-2.2mmo/L),而其血中濃度低(37mg/d 1或0.037%),創傷的病人在低濃度下以酵素反應法測得的 數值,相較於氣相層析法,會有將近20%的正偏差。據此, 無法排除再審原告因創傷及以上二因素造成血中濃度偽性上 升。依上開國泰醫院函覆內容,因生化酵素免疫分析法極易 產生酒精誤差產生偽陽性,除了抽血時以酒精棉片消毒為一 般醫院採用之普遍抽血模式,再審原告血中乳酸經测得為4. 8mmo/L,高於正常值(0.5-2.2mmo/L),更可能在生化酵素 免疫分析法產生正偏差,故該函文應屬原確定判決未經斟酌 之證物,而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再審事 由。  ㈡復依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110年度原交易字第 16號判決理由,因一般醫院之急診生化儀器,其儀器偵測原 理多為生化酵素免疫分析法(含化學呈色法等),極易有偽 陽性反應發生,若以該類原理之儀器檢測酒精(乙醇),較 易受一些因素影響,如採檢時是否使用正確檢體收集管、檢 體個別特性(如該檢體是否溶血、乳酸及乳酸脫氫酶含量) 、急救輪液等因素干擾,故該判決以該案被告血液未經頂空 氣相層析儀複驗,排除血液酒精濃度檢測報告之證據能力。 本案原確定判決就足以影響判決之重要證物即上開判決理由 漏未斟酌,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4款規定之再審事 由等語。 ㈢並聲明:1.原確定判決廢棄。2.原處分撤銷。3.訴訟費用由 被告負擔。 三、再審被告則以:  ㈠再審原告提出之再審聲請狀及補充理由狀,其內容係重述其 對原處分不服之理由,亦即再審原告係就其在前審業經提出 而為原確定判決摒棄不採之主張,或執其主觀之歧異見解, 續予爭執,而非表明原確定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確定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之事由。而原確定判決已詳為審認再審原告本件違規事實所 憑事證及認定依據,並就再審原告之主張何以不足採之理由 詳予指駁,故再審被告答辯援用前審之答辯狀及相關證物、 開庭筆錄及前審暨原確定判決。  ㈡又再審原告提及之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說明二雖表明「 此病人無法排除因創傷及以上二因素造成血中酒精濃度偽性 上升」惟科學儀器之檢測本即不可避免會出現誤差,若誤差 之出現在一合理範圍內,即不能認為測試結果有誤而逕予排 除,譬如「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 9.1項表2檢定公差之規範即為適例。況該函並未說明因此造 成酒精濃度偽性上升之機率為何?倘檢測正確之機率遠大於 偽性上升之機率,則該檢測之結果應可認為係正確而採納為 裁判之基礎。又此係對於再審原告有利之事實,依行政訴訟 法第13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規定,應由其負舉證責任 等語。 四、本院之判斷: ㈠按依行政訴訟法第278條第2項規定:「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 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以判決駁回之。」又同法第273條 第1項第13款及第14款、第4項分別規定:「(第1項)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 服。但當事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經判決為無理由,或知其 事由而不為上訴主張者,不在此限:十三、當事人發現未經 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 裁判為限。十四、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 斟酌者。(第4項)第1項第13款情形,以當事人非因可歸責 於己之事由,不能於該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前提出者為限,得 提起再審之訴。」而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規定,於 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準用之。  ㈡次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所謂「發見未經斟酌之 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該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 詞辯論終結前已經存在,因當事人不知有此證物,或雖知有 此證物,卻因故不能使用,致未經斟酌,現始發現或得使用 者而言,並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始得據 以提起再審之訴(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339號判決參 照)。另同條項第14款所謂「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 要證物漏未斟酌者」,係指證物於前訴訟程序已經聲明或提 出,如經採證足以變更原判決之結果,而原判決忽略,未予 調查或論斷者而言。倘非前訴訟程序事實審法院漏未斟酌其 所提出之證物,或縱經斟酌亦不足以影響原判決之內容,或 原判決已就依該證據之主張說明其不採論之理由者,即屬已 加以斟酌,則均與該款規定之要件不符(最高行政法院108 年度上字第783號、111年度上字第847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經查:  1.再審原告固以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文(本院卷第43頁) 作為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提起再審之依據,然 前訴訟程序事實審法院係於112年7月5日判決,此有臺北地 院112年度交字第64號行政訴訟判決1份在卷可憑(本院卷第 17至21頁),揆諸上開說明,因上開函文係在前訴訟程序事 實審判決「後」始作成,自不合於「該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 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經存在」之情形,難認合於行政訴訟 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發見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 物」之再審要件,是再審原告執上開函文作為再審主張,於 法無據。  2.復參諸上開函文附件之研究報告(下稱系爭研究,本院卷第 45至49頁),雖係於西元2004年即93年發表,非不得認為係 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存在之證物,惟經本院 再次函詢國泰醫院,關於系爭研究與再審原告血液酒精濃度 檢測之關聯性,經覆以:「該論文係以『創傷』患者為研究對 象,然研究中並未納入血中乳酸或乳酸脫氫酶做分析。因此 ,論文作者僅以⑴以酵素法與標準法(即氣相層析法)分別 測量血中酒精,結果並無顯著差異。⑵所有以標準法測得無 酒精案例者,以酵素法皆測不到。綜上結論:依⑴及⑵觀察做 出酵素法測量血中酒精,並不會造成偽陽性或顯著升高。」 (本院卷第67頁)由此可知,系爭研究之作者顯然「不認為 」針對創傷患者測量其血中酒精濃度時,酵素催化反應法較 氣相層析法存有誤差,益證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文內容 ,係單純就系爭研究之附表內容自為解釋而得出,與作者研 究重點與結論無涉,是揆諸上開說明,系爭研究縱得作為證 物,因未對再審原告有利,亦不合於第273條第1項第13款之 要件。  3.又再審原告雖以前審訴訟程序中提出之桃園地院判決,主張 原確定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惟前審 之上訴審已於112年度交上字第294號判決理由之四、㈣㈤分別 敘明:「上訴人雖主張:因上訴人出車禍時病況危急,當時 又在武漢疫情嚴峻期間,故而救護人員對於上訴人之治療將 勢必嚴加使用酒精消毒云云。惟查,原判決業已敘明上訴人 於急救過程中縱有使用大量酒精進行消毒,惟酒精消毒僅係 在上訴人皮膚表層進行消毒,縱有酒精透過注射針孔進入人 體血管,而造成體內血液殘留酒精濃度甚微,然觀之前述血 液檢驗報告所示,上訴人送醫救治經抽血酒精濃度為37mg/d L,顯已超過該檢驗報告所列參考值0-10mg/dL,且經換算成 呼氣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185毫克,足見上訴人體內所遺留 酒精濃度實難認係大量使用酒精消毒所致,況上訴人就此主 張並未提出相關佐證以實其說,自難據為有利於己之論據等 情,足見上訴人此部分之主張,無非於原審已爭執而為原審 所不採之主張,上訴人再行爭執,難認有理由。」;「上訴 人又主張:原審明知上訴人有失去意識、急救過之事實卻未 調查醫療相關證據,有判決違背法令之應調查證據而未調查 之事由云云。惟查,原判決業已敘明參酌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2126號不起訴處分書理由欄所載:『 被告(即本件上訴人)體內經檢測出含酒精成分,成因多端 ,而送醫當日急救使用之注射藥物之仿單,皆無標明使用酒 精成分,有國泰醫院112年3月20日管歷字第2023000396號函 在卷可查。』,足見上訴人送醫急救所使用之藥物並無含任 何酒精成分,自可排除上訴人因送醫使用藥物所造成酒精遺 留之可能性等情,足見原審業已調查上訴人醫療相關證據, 自難認原判決有應調查證據而未調查之違背法令之情形。足 見上訴人此部分之主張,亦非可採。」可見再審原告所提桃 園地院判決之理由見解,業經前審之上訴審審酌後,認為無 從動搖原認定,亦無應調查證據而未調查之情形,揆諸上開 說明,因再審原告僅係再次陳述其在原確定判決訴訟中之主 張,以及其對原確定判決認事用法的質疑,與行政訴訟法第 273條第1項第14款再審事由不符。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之主張與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 款、第14款之再審事由未合,顯無再審理由,爰不經言詞辯 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五、結論:再審原告之訴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3-03

TPTA-113-交再-5-20250303-1

再易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易字第24號 再審原告 尤克雄 訴訟代理人 周利皇律師 再審被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利明献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13 年6月21日本院112年度簡上字第264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 ,本院不經言詞辯論,判 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民事訴訟法 第500條第1、2項定有明文。本件再審原告就本院112年度簡 上字第264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 原確定判決於民國113年7月1日送達再審原告,有送達證書 在卷可憑,經調卷查核無誤。再審原告於113年7月19日提起 本件再審之訴(見本院卷第9頁),未逾再審之不變期間,合 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  ㈠兩造間因信用卡消費款債權爭議(下稱系爭債務),經再審 被告向臺灣南投地方法院(下稱南投地院)聲請核發支付命 令,前經南投地院核發98年度促字第5723號支付命令(下稱 系爭支付命令),另經再審原告以其自82年起即長期居處於 中國,系爭支付命令未合法送達應失其效力,且系爭支付命 令所載之債權請求權亦已罹於時效而消滅等因為由,向本院 訴請確認再審被告對再審原告就系爭支付命令所載債權及請 求權均不存在,前經本院臺中簡易庭以111年度中簡字第282 9號判決(下稱前案判決)駁回關於新臺幣(下同)282,030 元,及自101年10月6日起至104年8月31日止,按年息20%計 算之利息、自104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5%計算之 利息,暨按月計付300元之違約金(違約金之計付最高以6期 為限)部分之訴。再審原告對前案判決對其此部分不利之判 決提起上訴,復經本院合議庭以原確定判決駁回上訴確定, 然原確定判決有下列再審事由:  ⒈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⑴再審被告明知再審原告行蹤不明,仍故意於前案判決聲請就 再審原告之戶籍地即南投縣○○鄉○○村○○路000○0號(下稱南 投址)送達,並經寄存送達,則原確定判決認再審原告應就 未居住於南投址負舉證之責,顯失公平,且有違證據法則。  ⑵再審原告前於93年起居住○○市○○區○○路000巷00弄00號(下稱 48號址),嗣於101年起方搬遷至臺中市○○區○○路000號8樓 之2迄今(即原確定判決所稱福科址,下稱525號址),故再 審原告於98年時尚未居住於525號址,則原確定判決逕採再 審原告於98年間居住於525號址之事實為判決基礎,亦有違 辯論主義。  ⑶既再審原告於98年間並未居住於南投址,則系爭支付命令逕 對南投址為送達,顯非合法送達,系爭支付命令應失其效力 。原確定判決未慮及至此,顯已違反論理法則及民事訴訟法 第515條第1項規定。  ⑷再審原告乃為使銀行出面提出資料,方提出本院106年度司消 債調字第491號消債調解,所提聲請狀內容係依據債權人清 冊所載,並非再審原告承認所載債務,原確定審判決據以認 定再審被告對再審原告之債權請求權因再審原告承認債務而 生中斷時效之效力,亦有違民法第129條規定。  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 或得使用該證物者:   再審原告發現其於97年時申請簽證,所留地址為48號址,可 證再審原告主張於93年起至101年間,均居住於48號址,應 屬事實,從而系爭支付命令依此確未合法送達,已失其效力 。  ㈡並聲明:  ⒈原確定判決、前案判決不利於再審原告部分均廢棄。  ⒉上廢棄部分,確認再審被告對再審原告就系爭支付命令所載 債權及其請求權均不存在。  ⒊歷審訴訟費用均由再審被告負擔。 二、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原確定判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之再審事由  ⒈按判決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 決聲明不服,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所 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指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 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院現尚有效及大法官(會議)之解 釋,或與憲法法庭裁判顯有違反,或消極的不適用法規,顯 然影響裁判者而言,並不包括判決理由矛盾、理由不備、取 捨證據及認定事實錯誤之情形在內(最高法院99年度台聲字 第1110號裁定要旨參照)。是漏未斟酌證據、取捨證據不當 、認定事實錯誤等,並非前開規定所指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 情形。  ⒉查再審原告固以其於系爭支付命令送達時未居住於南投址、 另其係主張於98年間居住於48號址且所提證據均係證明居住 於該址,並未主張98年間居住於原確定判決所指之525號址 ,以及其是否於消債聲請已承認再審被告之債權請求權等事 實認定以為爭執。然原確定判決以:⑴再審原告自82年起至1 08年止入出境高達154次,而其自89年12月22日起至99年3月 21日止之期間,係將戶籍設於南投址,應推定其於上開期間 設定住所於南投址。另東海址為再審原告之胞妹因任教東海 大學獲配住之宿舍,再審原告縱於回國之際有居住於該址之 情,難認其有長期居住之意。又再審原告於94年2月26日將 中華電信帳單通訊地址記載為東海址,及於95年9月9日改為 48號址,以及證人徐平證述再審原告於96年至101年間逢年 過節有在其妹福科路住處過夜等情事,均無從證明再審原告 於系爭支付命令於98年7月15日寄存送達至南投址時,再審 原告有將住所設定於戶籍地即南投址以外他處之情事。是原 確定判決據此認定南投址為再審原告當時之住所,要為認定 事實之職權行使,核與所援引之民法第20條第1項、第24條 規定相符。⑵此外,原確定判決進而認定系爭支付命令於98 年7月15日向再審原告當時之住所即南投址寄存送達,於同 年月00日生合法送達效力,系爭支付命令因再審原告未於法 定期間合法聲明異議,已於98年8月18日確定。再者,再審 被告於98年6月29日聲請核發系爭支付命令,復先後於100年 11月8日及111年7月間持系爭支付命令、系爭支付命令換發 之債權憑證聲請強制執行,均生中斷時效之效力,系爭支付 命令所示本金及違約金債權,並未罹於15年時效,其自101 年10月6日起之利息債權亦未罹於5年時效,並無再審原告所 指違反證據法則、辯論主義、論理法則及民事訴訟法第515 條第1項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⑶參以,再審原告於上 開近10年期間,均將戶籍設於南投址,且其入出境頻繁,復 自承98年間僅居住於臺灣36天(見前案一審卷第17頁),故 而推定其將住所設於南投址,及認應由再審原告舉證證明系 爭支付命令送達時未設定住所於南投址等情,亦難認顯失公 平或有違證據法則。⑷況系爭支付命令所示債權,其請求權 自再審原告所主張之86年9月間可行使時起算,迄再審被告 於98年6月29日聲請發支付命令中斷時效,其本金及違約金 債權並未罹於15年時效。系爭支付命令於98年8月18日確定 ,依民法第137條第2項規定,重行起算15年時效結果,至11 3年8月間始罹於15年時效,遑論再審被告於其間曾聲請強制 執行中斷時效。依此,再審原告有無於106年間承認上開債 權之存在,要不影響前揭債權尚未罹於15年時效之情。⑸縱 原確定判決誤認再審原告主張98年間居住於525號址,依上 說明,仍非原確定裁定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⑹從而 ,既再審原告所表明之再審理由,無非係就原確定判決取捨 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有所不服,非屬適用法規顯有錯 誤之範疇,則再審原告據此提起再審之訴,並無理由。    ㈡原確定判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再審事由   ⒈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者,得以再審 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 第13款定有明文。所謂當事人發見未經斟酌之證物,係指前 訴訟程序事實審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之證物,因當事人 不知有此,致未經斟酌,現始知之者而言,倘按其情狀依一 般社會之通念,尚非不知該證物或不能檢出或命第三人提出 者,均無該條款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29年度上字第1005號 裁判要旨、98年度台上字第1258號判決要旨參照)。且當事 人以發現得使用未經斟酌之證物為再審理由者,並應就其在 前訴訟程序不能使用之事實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98年度台 上字第1258號判決要旨參照)。  ⒉查再審原告固主張:嗣後發現其於97年時申請簽證所留地址 為48號址,實得據為再審原告93年起至101年間,均居住於4 8號址之證據等語。查再審原告係因商務、觀光出差申請簽 證,有非移民簽證預約單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31至34頁) ,則再審原告對己身曾申請簽證之事實自難諉為不知。然再 審原告就有何客觀上確不知該證物存在致未及斟酌,或依當 時情形有不能檢出該證物者,或其在前訴訟程序不能使用之 事實等情,並未另舉相關事證以為其佐,揆諸前開說明,仍 難認此部分主張與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再 審事由相符,此部分再審仍難認有理由。 三、末按,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以判決 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定有明文。所謂再審之訴 顯無再審理由,係依再審原告所主張之再審理由,不經調查 即可認定,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而不能獲得勝訴之判決者而言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34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又 提起再審之訴,是否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但書之規 定,屬於是否有無再審理由之問題,而非再審之訴之合法要 件(最高法院48年台抗157號裁判要旨參照)。查本件再審 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第1 3款之再審事由,提起再審之訴,並非有據,業經本院認定 如前,為無理由,爰依前揭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 駁回之。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502 條第 2 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黃渙文                 法 官 王詩銘                 法 官 陳航代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江沛涵

2025-02-27

TCDV-113-再易-24-20250227-1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殯葬管理條例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再字第10號 再 審原 告 三信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春生 訴訟代理人 林宜儒 律師 涂榮廷 律師 再 審被 告 高雄市殯葬管理處 代 表 人 黃中中 訴訟代理人 周村來 律師 周元培 律師 洪郁婷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殯葬管理條例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1年6 月21日本院110年度訴字第201號判決已確定部分,本於行政訴訟 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事由,提起再審之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訴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再審原告於民國109年9月18日檢具高雄市殯葬設施經營業經 營許可申請書及再審原告之公司登記資料、負責人身分證明 文件、殯葬設施(即私立高雄三信湖內示範墓園,下稱系爭 墓園)依法設置及啟用之證明文件、殯葬設施所有權之證明 文件、墓園使用合約書等文件,向再審被告申請殯葬設施經 營業經營許可。嗣再審被告以109年10月8日高市殯處儀字第 00000000000號函(下稱原處分)同意再審原告申請殯葬設 施經營業經營許可。惟再審原告就原處分關於①主旨欄有關 「同意」(下稱①部分)及②系爭墓園面積為「7.2054公頃」 (下稱②部分)之記載,以及③說明欄三抄錄殯葬管理條例第 26條第1項規定所載每一墓基不得超過「8平方公尺」(下稱 ③部分)之記載表示不服,提起訴願遭駁回後,提起行政訴 訟,並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①②③部分均撤銷,並應 分別更正為「准予備查」及「14.2054公頃」以及「每一墓 基不得超過22.2平方公尺」,經本院110年度訴字第201號判 決(下稱原確定判決)駁回,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上訴,復 經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638號判決(下稱最高行確定 判決)將原確定判決中原處分關於③部分廢棄,發回本院更 為審理,其餘部分即原處分關於①②部分,則駁回上訴而告確 定。再審原告以上開判決確定部分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 項第13款事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二、再審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略以: (一)主張要旨:再審原告遵照臺灣省政府社會處63年9月23日社 三字第37612號函通知,以再審原告63年10月14日總字第022 號函補送提出之私立高雄三信湖內示範墓園墓分區佈置說明 書(下稱系爭證物),經改制前燕巢鄉公所轉呈高雄縣政府 、臺灣省政府,業經臺灣省政府審查核定「准予照辦」,並 由再審被告為官方存檔於其秘書處。此項文書證據係一具有 文書真正性之證據,得用以認定本件事實,且係再審原告所 發現未經斟酌或得使用之證物。又如經斟酌系爭證物第3點 所載「面積:壹拾肆公頃貳拾公畝伍肆平方公尺」等文字, 足以證明已啟用之系爭墓園,核准面積應為14.2054公頃, 就原判決中原處分關於①②部分之記載,顯足使再審原告受較 有利之判決,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事由。 (二)聲明: 1、原確定判決已確定之部分廢棄。 2、上開廢棄部分,原處分函文主旨其中:「有關貴公司申請殯 葬設施經營業(私立三信湖內示範墓園,面積為7.2054公頃 )一案,本處原則同意」等內容,應更正為:「有關貴公司 申請殯葬設施經營業(私立三信湖內示範墓園,面積為14.2 054公頃)一案,本處准予備查」。 三、再審被告答辯及聲明略以: (一)答辯要旨:再審原告所主張之新證物,已經雙方在先前訴訟 程序中提出,互為攻防,非屬未經斟酌之新證據。況系爭墓 園面積為「7.2054公頃」而非「14.2054公頃」之事實,業 經原確定判決、最高行確定判決及鈞院102年度訴字第58號 裁定、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裁字第1905號裁定、90年度判 字第2376號判決一致認定在案,縱經斟酌再審原告所提證物 ,其亦無從獲取較有利益之判決,自不具備行政訴訟法第27 3條第1項第13款事由。 (二)聲明:再審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一)行政訴訟法第278條第2項規定:「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者 ,得不經言詞辯論,以判決駁回之。」又對於高等行政法院 之判決提起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以實體上之理由維持或廢 棄改判者,當事人固得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規定之事 由,對最高行政法院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惟當事人如捨 最高行政法院確定判決而僅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因其僅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並不能使最 高行政法院確定判決失其效力,自難達再審之目的,即欠缺 權利保護必要(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216號判決、10 8年度判字第429號判決、111年度上字第35號裁定意旨參照 ),其訴顯無再審理由。 (二)再審原告不服原確定判決,提起上訴,經最高行確定判決認 原確定判決中原處分關於①②部分,其上訴為無理由予以判決 駁回確定,有前開判決可證(本院卷第103-130頁),並經 本院調閱該案電子卷證核對無誤。再審原告向本院提起再審 之訴,再審訴之聲明為「一、鈞院110年度訴字第201號判決 有關後開確定之部分廢棄。二、上開廢棄部分……。」有再審 起訴狀可查證(本院卷第11頁)。經核訴之聲明欄或敘明再 審之事實理由,均具體指向原確定判決為其再審之訴的對象 ,而不及於最高行確定判決。再審原告捨最高行確定判決, 僅對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依上述說明,因其不能使最 高行確定判決失其效力,難達再審之目的,即欠缺權利保護 必要,其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 決駁回之。 (三)況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規定「當事人發現未經 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 判決為限。」所稱發現得提起再審之訴的新證物,係指該證 物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當事人不知 有此項證物或不能使用此項證物,現始知之或始得使用者而 言。惟必須當事人在客觀上確不知該證物存在致未斟酌而現 始知之,或依當時情形有不能提出該證物者始足當之,倘按 其情狀依一般社會之通念,尚非不知該證物或不能提出或命 第三人提出者,且無不能使用情形而未提出者,均非現始發 見之證物,均無該條款規定之適用(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判 字第539號、107年度判字第43號判決意旨參照)。惟查,系 爭證物(本院卷第25頁再證一)於原確定判決案件之爭訟程 序中,業經兩造分別提出,作為其主張或答辯之證物,附於 該案原處分卷(第30-31頁)、訴願卷(第123-126頁),此 經本院調閱電子卷證查明,足認系爭證物業於前訴訟程序事 實審中提出使用。況系爭證物僅為再審原告申請文件之一, 無從用以證明主管機關最終核准之系爭墓園面積,縱使由法 院再予以經斟酌,亦未必可受較有利益之判決,核與上開規 定之證物要件不合。再審原告主張發現上開證物,有行政訴 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再審事由云云,顯無可採。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規定 提起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 駁回之。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均 核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五、結論:再審原告之訴顯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官 李 協 明 法官 邱 政 強 法官 孫 奇 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祝 語 萱

2025-02-27

KSBA-113-再-10-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