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保安處分執行法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51-60 筆)

原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妨害公務等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上訴字第48號 上 訴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俊宏 曾玟心 選任辯護人 蔡雲卿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公務等案件,不服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2年度 原訴字第152號中華民國113年7月23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1年度軍偵字第138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本案經本院審理結果,認第一審判決對被告陳俊宏、曾玟心 為無罪之諭知,核無不當,應予維持,爰依刑事訴訟法(下 稱刑訴法)第373條規定,引用第一審判決書記載之證據及理 由(如附件)。 二、檢察官上訴意旨略以: (一)依原審勘驗本案警車行車紀錄器及秘錄器所攝錄車牌號碼00 0-0000號自用小客車(本案車輛)駕駛情況,於本案車輛開向 畫面左方時,員警即察覺本案車輛駕駛換人,說出「對,他 們換人」、「他又加速」,隨後發生本案車輛碰撞本案警車 ;參以本案車輛逃逸路線圖,衝撞本案警車前係沿台九線往 南逆向行駛,該路段為直線,如接續有人握住方向盤,駕駛 人仍有可能移至後座,完成交換駕駛人,且員警發覺本案車 輛駕駛換人後,駕駛行為更為激進,在山區道路追逐並衝撞 本案警車,顯非無駕照之被告曾玟心有辦法做到;可認被告 2人在本案車輛衝撞本案警車前,有交換改由被告陳俊宏駕 駛。 (二)被告陳俊宏如僅因酒後搭乘被告曾玟心駕駛之本案車輛,顯 無刻意隱瞞為本案車輛乘客之必要,且被告曾玟心於警詢供 稱並無酒後駕車,並無衝撞本案警車逃逸之必要,被告陳俊 宏復辯稱對於酒駕法律責任不清楚,始要求同案被告馬詹勳 瑞為虛偽證述云云,難認合理。又案發後,被告曾玟心、袁 偉軒、馬詹勳瑞均於警詢隱瞞被告陳俊宏在本案車輛上,嗣 馬詹勳瑞於警詢證稱:「我聽說當天發生車禍是被告曾玟心 開本案車輛,發生後才換被告陳俊宏開車逃離現場...被告 陳俊宏就叫我在筆錄中說出○○分局所製作的不實筆錄...當 時被告陳俊宏跟我說...他當時正在假釋中,被抓到的話會 進去關,所以我才幫他頂替的」,可證被告曾玟心與被告陳 俊宏交換駕駛,嗣被告陳俊宏駕車與本案警車發生碰撞,為 避免被告陳俊宏撤銷假釋,被告曾玟心即為被告陳俊宏頂替 ,且被告陳俊宏亦另找馬詹勳瑞、袁偉軒為不實證述。 (三)員警黃毅瑋於原審證述本案車輛駕駛風格及速度丕變,佐以 原審勘驗本案車輛客觀行駛路線情狀,足認本案車輛衝撞本 案警車之妨害公務行為,應為被告陳俊宏所為。被告曾玟心 堅稱其始終駕駛本案車輛,卻於警詢對行車路線與狀況語焉 不詳,並謊稱馬詹勳瑞及袁偉軒在車上,隱瞞被告陳俊宏在 車內,顯見被告曾玟心供稱係自己衝撞警車等語不實。 三、經查: (一)經檢視本案警車行車紀錄器及密錄器錄影畫面截圖(見1684 警卷第89至92頁,8761警卷第37至40頁,原審卷第331至33 5頁,本院卷第139至199頁),不論從員警最早要求本案車 輛停車受檢、本案車輛拒絕受檢加速逃逸、本案警車持續 在後追逐、員警於追逐時表示「他們換人」、本案警車追 逐本案車輛至六十石山山區道路再轉至山下台九線及花縣1 93道路、員警在○○鎮○○里追獲已遭棄車之本案車輛等過程 ,僅見本案車輛後車窗甚為黑暗,無法透過後車窗察知本 案車輛內人、事、物及其行止,尚難以本案警車行車紀錄 器及密錄器錄影畫面截圖,逕認被告2人在上述過程中有交 換駕駛。至檢察官聲請將前揭行車紀錄器及密錄器錄影檔 案送請鑑定(待證事實:確認錄影畫面之本案車輛內有無交 換駕駛〈見本院卷第108頁〉),然經檢視上開錄影畫面如前( 且經本院在電腦上放大觀看錄影畫面亦同),是檢察官上開 聲請,應無調查之必要。 (二)依原審勘驗前揭密錄器錄影檔案,員警固於追逐時表示「 他們換人」、「他又加速」(見原審卷第266、267頁),且 證人即員警黃毅瑋於原審證稱:因本案車輛攔停時是正常 行駛,後一度放油門滑行不超過每小時5公里,其有見到本 案車輛內「影子有爬的動作」、「駕駛往後方移動」,嗣 加速至每小時100公里以上,期間有蛇行、搖擺狀似迴轉, 駕駛風格判若2人等情(見原審卷第428至439頁)。惟查:  1、關於案發時之客觀觀察條件:  (1)案發時係凌晨3時許在花蓮縣○○鎮、○○鄉之偏僻道路上,周 遭能見度非佳,且本案車輛為警攔停至棄車時止,行經道 路並非筆直(見8761警卷第41、43、47頁之本案車輛逃逸路 線圖),且本案警車係在後追逐本案車輛(一方面注意周遭 路況,一方面又須聯繫同仁追捕),能否在此情況下始終專 注觀察本案車輛內狀況,尚非無疑;  (2)細觀前揭行車紀錄器及密錄器錄影畫面截圖,可知道路旁 偶有路燈照明,周遭甚為黑暗(見1684警卷第89至92頁,87 61警卷第37至40頁,原審卷第331至335頁,本院卷第139至 199頁),視線非佳;  (3)本案車輛係暗黑色貼膜(見8761警卷第132至138頁),縱在 日間自然光線下,自外窺見車內人、事、物及行止,尚非 易事,且黃毅瑋於原審證稱:「(問:相關的車輛,有貼合 玻璃的隔熱紙,隔熱紙是什麼顏色?透明度如何?)看不到 」、「完全沒有辦法看到駕駛是誰」(見原審卷第433頁), 可徵從外部窺探本案車輛,顯難看清車內人、事、物等具 體情況;  (4)員警在本案警車內觀察本案車輛時,除係凌晨3時許外,係 處於追逐忽快忽慢、搖擺不定且蛇行、先後行駛在平地及 山區道路之本案車輛,其觀察之精確度顯難與日間在平地 均速等正常行駛情況下有別(原審勘驗筆錄記載員警見本案 車輛開向畫面左邊,即稱「他要迴轉」〈見原審卷第266頁〉 ,而黃毅瑋於原審證稱:「一開始他搖擺,我以為他要迴 轉,他要抓迴轉距離,我後來才發現是在搖擺」〈見原審卷 第435頁〉,可見員警於案發時之觀察精確度非佳);  (5)況黃毅瑋於原審證稱:「(問:拍窗戶時看得出來駕駛座是 誰嗎?)太黑了,看不到」、「因為真的很黑」、「真得看 不到本案車輛的駕駛人到底是男或是女」「我不知道本案 車輛內共有多少人」(見原審卷第429、433、435、438頁) ,復供稱:「他們有換過駕駛,但我們無法舉證」(見1615 偵卷第56頁),可徵員警於案發時難以看清本案車輛內人、 事、物等具體狀況。  (6)綜前,員警在前揭客觀觀察條件甚劣之情形下,能否精確 看清被告2人確有交換駕駛,尚非無疑,則其證稱「他們換 人」、見到本案車輛內「影子有爬的動作」、「駕駛往後 方移動」等,信用性甚為低下,自難憑此為被告2人不利之 認定。  2、本案車輛為警攔停後,固有前揭忽快忽慢、搖擺不定且蛇 行、為本案警車追逐、衝撞、行駛至山區道路等情,然查 :  (1)黃毅瑋與被告曾玟心並非熟識,能否單憑案發當日之本案 車輛駕駛情形,即可推知其駕駛風格,逕而推論本案車輛 駕駛風格不同,應係交換駕駛,尚非無疑;  (2)對本案車輛之行駛情形,黃毅瑋於偵訊證稱:「我認為他 們是為了逃跑」(見1615偵卷第57頁),是本案車輛前揭駕 駛行為,尚難排除係被告曾玟心為逃避員警盤查,亦難遽 認前揭駕駛行為係分屬不同人,進而推論被告2人有交換駕 駛行為。  (3)綜前,黃毅瑋證稱本案車輛有不同駕駛風格,判若2人,應 係交換駕駛(見原審卷第436、437頁),應屬其個人無基礎 之推論,應難據此無證據基礎之個人推論,率為被告2人不 利之認定。 (三)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 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 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 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 經檢察官核准。」、「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者,如有前項情 形時,典獄長得報請撤銷假釋。」、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2第1、2、5款及第74條之3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被 告陳俊宏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毀損、偽證等案件 ,經法院判罪處刑確定,於108年10月9日縮短刑期假釋出 監(縮刑期滿日為112年7月5日),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1份在卷可稽,是被告陳俊宏於案發時為假釋期間受 保護管束之人;又被告曾玟心堅稱始終由其駕駛並何以為 前揭駕駛行為有前後矛盾之情,且被告曾玟心、證人袁偉 軒及同案被告馬詹勳瑞於警詢之初均隱瞞被告陳俊宏在本 案車輛等情。惟查:  1、黃毅瑋於偵訊證稱「(問:原先開車的人是女生嗎?)是」( 見1615偵卷第56頁),參以本案車輛為警攔停時係在○○大橋 東端(見8761警卷第39頁),本案車輛係因違規行駛於雙黃 線上(逆向行駛)為警攔停(見1684警卷第45頁),可徵被告 曾玟心駕駛本案車輛為警攔停時,被告陳俊宏僅為乘客, 尚無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所列情事,則被告陳俊宏應 無須擔心假釋遭撤銷須入監服刑,而與被告曾玟心交換駕 駛並為前揭駕駛行為之犯罪動機,反之,其如接替被告曾 玟心駕駛,反因酒駕或觸犯其他犯罪(詳後述),因而被撤 銷假釋之可能,其豈會為此自曝風險之行為?  2、被告曾玟心係無照駕駛本案車輛,業據其供明在卷(見本院 卷第107頁),復有前述違規駕駛,為逃避員警攔停開單受 罰,非無前揭駕駛行為之動機;又被告陳俊宏於偵訊供稱 :「我在副駕駛座...因為我當時已經喝醉了」、「因為我 在假釋中,被告曾玟心怕我因為這件事情被撤銷假釋」(見 3698核交卷第59頁),核與經隔離訊問之被告曾玟心於同日 供稱:「因為被告陳俊宏假釋中,我擔心他因為在車上會 被警方移送,導致被撤銷假釋」、「我記得當時被告陳俊 宏喝醉了,所以我就開這車去接他要回家」(見同上卷第61 頁),是本案尚難排除被告曾玟心亦有前揭駕駛行為之犯罪 動機。  3、同案被告馬詹勳瑞固於偵訊及原審審理證稱:被告陳俊宏 叫伊於警詢時謊稱他案發時不在本案車輛上,因他「那時 候還在假釋,他怕因為這件事情被撤銷假釋」,且被告2人 回來後,在與一些不認識之人討論中,「有聽到他們說半 途換人駕駛,是被告陳俊宏在後半段開車」(見3698核交卷 第58頁,原審卷第444至449頁),然查:馬詹勳瑞於案發時 並未在本案車輛上,並無親自見聞案發時本案車輛內情形 ,自難以其供述為被告2人不利認定。又關於被告2人交換 駕駛部分,其係輾轉「聽聞」他人審判外判陳述,非被告2 人所述(見原審卷第449頁),要屬傳聞證據,雖被告2人對 此部分表示同意有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105、106頁),然 因馬詹勳瑞僅概括、籠統陳稱事後聽聞「他人」陳述,惟 該他人究為何人,並未具體陳明,且該人又如何或從何知 曉,亦無法得知檢證,本院自難援此不確實供述,遽認被 告2人不利之認定。又被告陳俊宏要伊於警詢時虛偽陳述, 僅係隱瞞被告陳俊宏於案發時不在本案車輛上,況被告陳 俊宏要馬詹勳瑞虛偽陳述動機、原因或不限於一端,尚難 單憑被告陳俊宏要馬詹勳瑞虛偽陳述,逕行鎖定指向或跳 躍推論被告2人有交換駕駛行為。  4、按刑訴法第154條第2項規定: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 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本無罪推定、證據裁判法則, 於訴訟上不能僅以被告所述不可採信,即推定其犯罪。換 言之,被告所辯縱不可採,仍須有積極證據,始得為不利 於被告犯罪事實之認定。查被告曾玟心就何以為前揭駕駛 行為,或有前後供述矛盾之情(或稱擔心仇家報復,或稱擔 心無駕照而受罰,或稱擔心被告陳俊宏假釋遭撤銷),然檢 察官無法舉證證明被告2人有交換駕駛行為,尚難以被告曾 玟心有前後矛盾供述,遽認被告2人有交換駕駛行為。 (四)本案車輛駕駛座車門邊及副駕駛座腳踏墊上之礦泉水瓶口 檢出被告2人DNA-STR型別,有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 生字第1100011632號鑑定書在卷可稽(見8761警卷第121至1 23頁),然查:  1、本案車輛係被告前岳父邱永昌所有,約於案發前2月借予被 告陳俊宏使用,業據邱永昌供明在卷,並有車輛詳細資料 報表附卷可憑(見1684警卷第105頁,8761警卷第82、83頁 ,3698核交卷第17、18頁),被告陳俊宏既使用本案車輛多 時,應留有其生物跡證在駕駛座或車門邊等物品上,尚難 以員警案發後在本案車輛駕駛座車門邊之礦泉水瓶口檢出 被告陳俊宏DNA-STR型別,遽認被告2人有交換駕駛行為。     2、況留在本案車輛駕駛座車門邊之礦泉水瓶口檢出被告曾玟 心DNA-STR型別,留在副駕駛座腳踏墊上之礦泉水瓶口檢出 被告陳俊宏DNA-STR型別,可資擔保被告2人供述案發時被 告曾玟心駕駛本案車輛,被告陳俊宏係在副駕駛座等語之 信用性。  3、員警於被告2人棄車後,另在駕駛座下查扣女鞋一雙(見原 審卷第279、280頁),已難排除被告曾玟心棄車時,一時情 急而遺留在駕駛座。   4、綜前,前揭鑑定書尚難佐證被告2人有交換駕駛行為,另在 駕駛座下查扣之女鞋一雙,反足以擔保被告2人供述之信用 性。 (五)細繹被告之叔叔呂仁智與修車廠員工之通訊監察譯文(見36 98核交卷第7、9頁),呂仁智固表示:「不起訴是因沒抓到 他(指被告陳俊宏)啦,車給人家撞,當初講好把車處理到 好」,呂仁智於原審審理證稱:「(問:沒有抓到他是指誰 ?)這我都是聽所長說,那個所長調去鳳林,我都是聽所長 告訴我,是所長打給我」,其後續亦未聽聞被告2人說是誰 開車與本案警車碰撞(見原審卷第442、443頁),然查「沒 抓到」究指為何,並不清楚,且被告陳俊宏亦因本案而被 起訴涉犯妨害公務員執行職務罪嫌(見本院卷第23、24頁) ,從而,呂仁智上開所述既無法澄清或還原本案待證事實 ,本院自難援此模糊曖昧供述,率為被告2人不利之認定。 四、綜上所述,原審為被告2人無罪之諭知,核無不當,檢察官 提起上訴,指摘原判決不當,非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訴法第368條、第373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江昂軒偵查起訴,檢察官陳宗賢提起上訴,檢察官 崔紀鎮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張健河                法 官 顏維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檢察官就被告曾玟心部分,不得上訴。 檢察官就被告陳俊宏部分,得依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規定,限 制以判決所適用之法令牴觸憲法、違背司法院解釋及違背判例為 由方得上訴。如上訴,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 狀,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狀後20日內向本院 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 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 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秦巧穎 附錄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 除前條情形外,第二審法院維持第一審所為無罪判決,提起上訴 之理由,以下列事項為限: 一、判決所適用之法令牴觸憲法。 二、判決違背司法院解釋。 三、判決違背判例。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七條至第三百七十九條、第三百九十三條 第一款規定,於前項案件之審理,不適用之。

2025-03-18

HLHM-113-原上訴-48-20250318-1

撤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309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杰聖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撤銷緩刑 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272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杰聖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李杰聖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202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10月,緩 刑4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 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 或團體提供60小時之義務勞務,於民國112年6月15日確定在 案。惟受刑人經聲請人通知應履行義務勞務,竟多次置之不 理,於長達1年之履行期間僅履行合計12小時,已合於刑法 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所定情形;且受刑人多次未按期至臺 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報到及接受採尿檢驗 ,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且情節重大,足認原 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緩刑等語。 二、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指定之政府機關 、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 團體,提供40小時以上240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受緩刑之 宣告,而有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 節重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 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第75 條之1第1項第4款分別定有明文。又所謂「情節重大」,係 指:受判決人顯有履行負擔之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 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 言(立法理由參照)。復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 ,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受保護管束人違 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 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74 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一)受刑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12年 度訴字第202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10月,緩刑4年,緩刑期 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 、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 60小時之義務勞務,而於112年6月15日確定,履行期間自 112年6月15日至113年6月14日等情,有上開案件判決書及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二)然查,受刑人於上開1年之履行期間內,於112年9月至113 年1月10日均未履行任何時數,迄至113年1月18日始履行 第1次義務勞務4小時,並於同年2月20日再履行4小時,其 後自113年3月至同年5月間經多次告誡,受刑人均未繼續 遵期履行,後至113年6月4日才又履行4小時,是受刑人於 上開履行期間合計履行時數僅有12小時等情,有新北地檢 署觀護人室當面催促履行通知書、義務勞務工作日誌、催 促履行通知函文及送達證書在卷可證;此外,受刑人於保 護管束期間之112年12月15日、113年4月19日、同年8月9 日均未如期至新北地檢署報到及接受採尿檢驗;於112年1 1月15日、113年2月16日至新北地檢署時,則各有未接受 採尿檢驗或未報到情事,經該署於上開報到日後,分別發 函通知受刑人已違反保護管束期間應遵守事項,予以告誡 等情,亦有新北地檢署告誡函文暨送達證書等件在卷可憑 ,是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確有多次未服從檢察官及執 行保護管束之觀護人命令遵期報到,而有違反保安處分執 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規定之事實,亦堪認定。又受刑人於 上開期間,均無因另案在監、在押等無法履行負擔之正當 事由,此有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附卷足考; 嗣受刑人經本院定期傳喚,於114年3月14日到庭陳稱:其 對於未遵期報到或履行義務勞務沒有要答辯的,對於檢察 官聲請撤銷緩刑也沒有意見等情,此有本院訊問筆錄在卷 可憑,可見受刑人態度消極而未能按期報到或履行義務勞 務,絲毫未見其有珍惜緩刑之機會而有悔悟之心,足認受 刑人違反緩刑所附負擔或保護管束應遵守之事項,均已達 情節重大之程度,堪認保護管束處分及原判決宣告之緩刑 顯難收其預期效果,自有對受刑人執行刑罰之必要。是聲 請人本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經核與法並無不合,應予 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陳佳妤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范喬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8

PCDM-113-撤緩-309-20250318-1

撤緩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3號 聲 請 人 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黃雅慧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業務侵占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 年度執聲字第3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雅慧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黃雅慧因犯業務侵占案件,經本院於 民國113年3月12日以113年度投簡字第91號(臺灣南投地方 檢察署【下稱南投地檢署】113年度執保字第38號)判處有 期徒刑6月,緩刑3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緩刑期 內接受法治教育2場次,於113年4月19日確定在案。依南投 地檢署己股觀護人114年1月15日簽呈,黃雅慧自113年10月 起迄今未至南投地檢署報到,且其於113年9月12日到南投地 檢署表明自願被撤銷緩刑,因工作長期需要在泰國,無法長 期配合保護管束報告,觀護人告知縱使法院撤銷緩刑,是否 得易科罰金為檢察官職權,若不同意將會執行本刑,受刑人 知悉仍填寫願被撤銷緩刑宣告具結文;經由多次告誡仍未報 到,報到當日黃雅慧均會主動致電告知收到告誡公文知悉告 誡日期,仍決定不到南投地檢署報到。核受刑人所為,顯已 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4款所定得撤銷緩刑宣 告之原因,且情節重大,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 銷等語。 二、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 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 有明文。次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 事項: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 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 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 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五、非經執 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 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定有明 文。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 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同法第74條之3第1 項亦定有明文。又該法第74條之3之立法理由為:「因緩刑 或假釋中交付保護管束,目的在藉此保安處分之執行,監督 受刑人緩刑或假釋中之行狀與輔導其適應社會生活,期能繼 續保持善行,以達教化或治療之目的。倘緩刑或假釋中受保 護管束人違反前條規定應遵守之事項,其情節重大者,而不 能達其教化或治療之目的,足見保護管束處分已不能收效, 得為刑法第92條第2項及第93條第3項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 宣告或假釋之事由,檢察官及典獄長應聲請撤銷,爰增訂本 條。」。準此,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宣告之要件為「違反保 護管束應遵守之事項,情節重大,而可認保護管束處分已不 能收效」者,即足當之。  三、經查:  ㈠本案受刑人黃雅慧之最後住所地係設於南投縣○○市○○○路○街0 0號,屬本院轄區,本院就本件自有管轄權,合先說明。受 刑人前因業務侵占案件,經本院於113年3月12日以113年度 投簡字第91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下同)1仟元折算1日,緩刑3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並應於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接受受理執行之地方檢察 署所舉辦之法治教育課程2場次,於113年4月19日確定在案 等情,有上開刑事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 。  ㈡上開判決確定後,受刑人經南投地檢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執保 字第38號執行保護管束命令,並於113年9月12日向南投地檢 署報到時,即表示因長期在泰國工作,無法長期配合保護管 束的報到,而自願遭受撤銷緩刑宣告,並填寫願被撤銷緩刑 宣告具結文乙情,有卷附南投地檢署檢察官執行保護管束指 揮書、執行緩刑付保護管束應知事項及所附願被撤銷緩刑宣 告具結文在卷可稽。嗣受刑人亦確實自113年10月4日起即未 再遵期向南投地檢署報到,復經該署觀護人先後發函告誡受 刑人應分別於113年11月13日、同年12月11日及114年1月15 日至該署報到,該等函文均經合法送達,然經告誡無效,受 刑人仍俱未遵期報到接受執行保護管束,且於上開應報到當 日均主動致電南投地檢署,並表示自願撤銷緩刑決定不變, 已收到告誡公文,但不會報到,再經觀護人再次詢問受刑人 是否決定撤銷緩刑,受刑人再次堅決表達撤銷之決心,並表 示確定不再報到等情,有南投地檢署司法保護據點法治教育 報到名單(己股)、113年10月7日投檢冠己113執護103字第11 39021552號函、113年11月19日投檢冠己113執護103字第113 9025176號函、113年12月12日投檢冠己113執護103字第1139 027730號函暨送達證書及113年10月4日、113年11月13日、1 13年12月11日、114年1月15日觀護輔導紀要在卷可證;又受 刑人於緩刑期間內,有多次出境至泰國曼谷之紀錄,且出境 期間非短等節,有移民署雲端資料查詢-中外旅客個人歷次 入出境資料在卷可參,且卷內並無檢察官核准受刑人出境之 相關資料,顯見受刑人未經檢察官核准即擅自出境,足認受 刑人確於保護管束期間,多次無故未遵期報到,致檢察官及 觀護人無從執行保護管束命令。  ㈢本院依職權訊問受刑人對於撤銷緩刑之意見,受刑人表示因 工作關係無法配合履行緩刑條件,願意被撤銷緩刑等情,有 本院訊問筆錄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23頁)。而緩刑之宣告 ,旨在給予受刑人悔悟自新之機會,本院審酌受刑人既明知 已受緩刑宣告,本應積極於履行期間內完成法治教育,然受 刑人猶未珍惜機會,且確已無意願履行上開緩刑條件,可預 期受刑人將不會服從檢察官執行保護管束之命令,亦不願對 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 管束者報告1次,顯已違反前揭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 2、4款之規定,且違反之情節已屬重大,原確定判決所宣告 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檢 察官聲請撤銷受刑人上開緩刑之宣告,於法核無不合,應予 准許。又受刑人上開緩刑之宣告既經撤銷,其於該案中所受 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之宣告,即失所附麗,應併予撤銷,附 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刑事第四庭                法 官 羅子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佩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NTDM-114-撤緩-3-20250317-1

撤緩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60號 聲 請 人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鄭秉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妨害自由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3 年度執聲字第64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鄭秉和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鄭秉和因妨害自由案件,經臺灣新竹 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訴字第55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 刑4年,緩刑期內付保護管束,並應於判決確定後2年內,向 公庫支付新臺幣(下同)10萬元,及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 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 ,提供80小時之義務勞務,嗣該判決於民國112年11月22日 確定。惟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未按期於113年6月5日 、同年7月2日、同年8月20日、同年9月23日至臺灣苗栗地方 檢察署(下稱苗栗地檢署)報到,已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 74條之2第2款、第4款規定,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爰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 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等語 。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二、 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四、對於身體健康、 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 次;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 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 74條之2第2款、第4款、第74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妨害自由案件,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訴字 第55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4年,緩刑期內付保護 管束,並應於判決確定後2年內,向公庫支付10萬元,及向 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 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80小時之義務勞務,嗣該判決於 112年11月22日確定等情,有上開案件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㈡受刑人受前開緩刑宣告確定後,經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囑託 苗栗地檢署執行保護管束,嗣受刑人於113年1月4日經苗栗 地檢署傳喚到案執行保護管束時,業由該署書記官告知其因 前開案件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判處罪刑,緩刑4年確定,緩 刑期間付保護管束,而受刑人自112年11月22日起至116年11 月21日緩刑付保護管束,並告以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2規定事項,受刑人就上開經告知事項,亦表示無意見 ,復該署觀護人約談時亦再明確告知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 之2各款應注意事項等情,有苗栗地檢署受保護管束人應遵 守事項暨報到具結書、113年1月4日執行筆錄存卷可憑(見 苗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642號卷,未編頁碼),是受刑 人已知悉其於緩刑期內付保護管束,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 第74條之2規定事項,堪認受刑人對於其保護管束期間至116 年11月21日始屆滿,且於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下列事項: ①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②應每月至少1次 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其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乙 節均明確知悉,對於相關法律規定亦有所悉甚明。  ㈢詎受刑人於113年6月5日、同年7月2日、同年8月2日、同年9 月18日均未遵期向苗栗地檢署觀護人報到,並經該署於113 年6月5日、同年7月2日、同年8月20日、同年9月23日,分別 發函通知受刑人已違反保護管束期間應遵守事項,各予以告 誡1次等情,有苗栗地檢署113年6月5日苗檢熙護實字第1130 014412號函(稿)、113年7月2日苗檢熙護實字第113001698 5號函(稿)、113年8月20日苗檢熙護實字第1130021726號 函(稿)、113年9月23日苗檢熙護實字第1130025071號函( 稿)、送達證書附卷可參(見苗栗地檢署113年度執聲字第6 42號卷,未編頁碼),足見受刑人於保護管束期間內確有多 次未能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之觀護人命令,未遵期向 觀護人報到並報告其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而違 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規定甚明。準此 ,受刑人受有罪判決確定,於保護管束期間內屢未服從檢察 官及執行保護管束之觀護人命令,未遵期向觀護人報到並報 告其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且經告誡仍未改善, 足認其未能遵守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之觀護人之命令顯非 偶然,其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規定 之情形,已達情節重大之程度,且亦無從預期受刑人猶能恪 遵相關法令規定,其既未能珍惜自新機會,漠視原判決之效 力,顯見保護管束處分及原判決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成 效,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至為明確。  ㈣經本院依職權調閱苗栗地檢署113年度執護助字第7號卷宗, 受刑人雖有於113年10月23日至苗栗地檢署報到,並稱其於1 13年6至9月間未報到係因其位在苗栗縣○○鎮○○里0鄰○○○00號 住處房屋已遭法拍等語,然受刑人應於113年6月5日報到乙 事,係經苗栗地檢署觀護人於113年5月14日約談時當面告知 受刑人,有該署觀護輔導紀要存卷可考,又通知受刑人應於 113年7月2日至苗栗地檢署報到之函文經送達至上址住處後 ,係經受刑人之父鄭益昇代收,亦有送達證書在卷可憑,是 受刑人於113年6月5日、同年7月2日未遵期向苗栗地檢署觀 護人報到,顯與其住所遷移乙事無關。況受刑人於113年10 月23日至苗栗地檢署報到時,經觀護人告以下次報到日期為 113年11月6日,受刑人於113年11月6日仍逾期未至苗栗地檢 署報到,益徵受刑人所稱住處房屋遭法拍乙情,顯非其未遵 期向觀護人報到之正當理由。  ㈤綜上,本院認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於前案所受之緩刑宣告 ,核與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之規定相符,核屬有 據,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林信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莊惠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MLDM-113-撤緩-60-20250317-1

撤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25號 聲 請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廖爐耀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竊盜案件(112 年度易字第684 號),聲請 撤銷其緩刑(114 年度執聲字第142 號、113 年度執保字第120 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廖爐耀前因犯竊盜案件,經本院於民 國113 年8 月8 日以112 年度易字第684 號判決判處拘役20 日(1 罪)、15日(6 罪)、10日(3 罪)、5 日(1 罪)   ,緩刑2 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定期前往醫療院所 接受精神治療,另於刑之執行前,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2 年,並以保護管束2 年代之,於113 年9 月3 日確定在案 (下稱前案),茲受刑人在緩刑期前之111 年6 月9 日起至 112 年4 月8 日間更犯多起竊盜罪,經本院於113 年8 月7 日以112 年度易字第522 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拘役70日,並於 113 年9 月10日確定(下稱後案①);又於112 年6 月1 日 更犯竊盜未遂罪,經本院於113 年9 月11日以113 年度簡字 第178 號判決判處拘役10 日,並於113 年10月8 日確定( 下稱後案②),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預期效果,且受刑人 於113 年11月22日因竊盜案件,由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 稱北檢)以113 年度執保監弗字第11號刑後監護處分2 年, 受刑人顯無法依據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 第4 款規定, 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 次,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 6 條、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第1 款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3 第1 項規定,聲請撤銷其緩刑。 二、按撤銷緩刑,依刑事訴訟法第476 條、刑法第75條之1 第2 項、第75條第2 項等規定,應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 地之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法院裁定,如係因另案受刑罰之 宣告,而聲請撤銷緩刑時,並應於判決確定後6 月以內為之 ,茲查,聲請人據以請求撤銷上開緩刑之本院112 年度易字 第684 號判決係於113 年9 月3 日確定,有上開判決書正本 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聲請人係於114 年2 月11日向 本院聲請撤銷緩刑,有聲請書上本院收狀章戳日期可憑,又 依上開判決書記載,受刑人最後住所地係在本院所轄之新北 市○○區○○路0 段000 號3 樓,現因另案於衛生福利部八里療 養院執行監護處分中,是本院就上開撤銷緩刑之聲請,自得 加以審究,合先敘明。 三、有關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第1 款之撤銷緩刑事由:  ㈠受緩刑之宣告,在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 ,為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第1 款所明定。故緩刑宣告得否 撤銷,除須符合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各款之要件外,該條 係採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以該條第1 項規定「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 之必要」為實質要件,以為裁量之標準。亦即,於上揭「得 」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 適審酌受刑人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 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 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 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 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非 字第107 號判決論旨參照)。而緩刑宣告本質上為預測性裁 判,以被告未來會保持良好行止為假設基礎,因此,裁量撤 銷緩刑與否,並非審查先前緩刑之宣告是否違法或不當,而 係重新檢視緩刑宣告時所為「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之預測或 合理推理,是否正確、妥適,能否達成預防犯罪、促使被告 改過遷善目的。申言之,法院對於宣告緩刑與裁量撤銷緩刑 宣告,各有不同裁量因素、義務與目的。惟如法院於緩刑宣 告時,已可預知被告於緩刑前之犯罪將於緩刑期間內確定, 又於裁量撤銷緩刑宣告時,僅依憑緩刑宣告時已斟酌之裁量 事由,而有違反公平等法律原則等情事,逕為撤銷緩刑之宣 告,即屬違背法令(最高法院110 年度台非字第35號判決論 旨參照)。  ㈡受刑人前、後案①、②所犯之案件型態、罪質固屬類同,然受 刑人後案①、②所犯竊盜罪,與前案所犯竊盜罪係於同一期間 所為,非係受前案緩刑之宣告後,仍故意再犯,此與歷經完 整偵、審程序,獲悉受緩刑宣告,猶不知悔悟、戒慎其行者 ,非可等同齊觀,自不能徒以受刑人受前案緩刑之宣告後, 其緩刑前所犯之後案另經判決確定,執為受刑人毫無悛悔之 實據,逕論前案緩刑之宣告已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 罰之必要。且就前案緩刑之宣告,前案判決理由已詳敘   :受刑人因精神障礙致其辨識其行為違法及依其辨識而行為 之能力顯著降低,犯後始終坦承犯行、賠償並獲得部分被害 人之原諒,若能定期接受治療及服藥,當可使生活回歸正軌   ,故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依刑法第74條第1 項第 1 款宣告緩刑2 年等語,顯見前案緩刑之宣告,係以受刑人 未來會保持良好行止為假設基礎,旨在促使受刑人改過遷善   ,並達預防犯罪之目的,自不得僅以受刑人於緩刑前另犯他 案,在緩刑期內受拘役之宣告確定,即遽認前案所宣告之緩 刑,已非正確、妥適或非基於合理推理,或對受刑人所宣告 之刑已非「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而有撤銷緩刑宣告之必要   。況後案①乃經檢察官於112 年5 月26日起訴,112 年6 月3 0日繫屬本院,後案②係由檢察官於112 年9 月4 日起訴,11 2 年9 月25日繫屬本院,亦即前案法院於113 年8 月8 日宣 告緩刑之際,已可預見受刑人於緩刑前之後案犯罪,將於緩 刑期內確定,而在審酌後仍為緩刑之諭知,並非未預知受刑 人於緩刑前之犯罪,將於緩刑期內確定者可比,依首開論旨 ,本院於裁量撤銷緩刑宣告時,不得僅依憑前案緩刑宣告時 已斟酌之裁量事由,逕認有撤銷緩刑宣告之必要,是聲請人 請求依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第1 款規定撤銷緩刑,尚非有 據。 四、有關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 第1 項之撤銷緩刑事由:  ㈠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下列事項:一、保 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及 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 人尋釁;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 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 次;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 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10日以上時,應經檢 察官核准。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 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 行法第74條之2 、第74條之3 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所謂「   情節重大」,係屬不確定法律概念,而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 之宣告,對於受刑人權益影響甚鉅,是否確屬「情節重大」   ,仍應依據個案及具體情形決定,從嚴審酌保安處分執行命 令之達成與宣告緩刑之目的,足見有保護管束處分已不能收 效之情形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始為相當,要非受保護管束 人一有違反之情事即應撤銷該緩刑之宣告。  ㈡受刑人於前案緩刑期間內付保護管束,每月至少應向執行保 護管束之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觀護人報告1 次,惟其於113 年11月22日因其他竊盜案件由北檢以113 年度執保監字第11 號刑後監護保安處分執行指揮書送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下稱療養院)執行監護處分2 年等情,有北檢113 年度執保 監弗字第11號保安處分執行指揮書(刑後監護)可憑(見本 院卷第39頁)。  ㈢受刑人雖有違反原判決緩刑宣告所定「服從檢察官執行保護 管束命令」之情形,惟其是否無故不履行、違反之情節是否 重大至其緩刑宣告應予撤銷之程度?本院審酌受刑人係因另 案送療養院執行監護處分2 年,應非故意不履行檢察官執行 保護管束命令,此種因人身自由受拘束而無法履行保護管束 情形,是否該當所謂「違反保護管束命令,情節重大」,實 非無疑。  ㈣再依前案判決書內容觀之,受刑人對於環境理解與自身行為 影響之判斷能力,符合典型之「智能發展障礙」患者所呈現 整體性之缺損,為確保受刑人能持續就醫治療及服藥,避免 再度因心智缺陷及所罹患之精神疾病發作而犯罪,應定期前 往醫療院所接受精神治療,受刑人既因智能發展障礙之病程 須定期接受精神治療,即難期受刑人能如一般之受緩刑宣告 者,依檢察官執行保護管束命令之要求遵期向執行科檢察官 報到,或履行義務勞務,況受刑人係因另案送療養院執行監 護處分而無法履行緩刑之負擔,並非有履行負擔之可能,而 故意不履行、或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節 重大之情事。本院因認本件受刑人之情形「並無」違反檢察 官執行保護管束命令情節重大之情形,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 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故亦無撤銷受刑人緩 刑之必要。  ㈤何況,「保護管束,應按其情形交由受保護管束人所在地或 所在地以外之警察機關、自治團體、慈善團體、本人最近親 屬、家屬或其他適當之人執行之」,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4條 第1 項定有明文,故保護管束並非一定要由地檢署觀護人執 行,而得視個案受保護管束人的特別情事,由檢察官決定最 有效、合宜的執行單位,再依「檢察機關執行因精神障礙或 其他心智缺陷受監護處分應行注意事項」第3 條第1 項規定 :「檢察官執行監護處分,應按受監護處分人情形,指定精 神病院、醫院、慈善團體及其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處所」   ,則本件受刑人既已在療養院接受監護中,依前揭規定,應 有委託療養院執行保護管束之可能,而非至地檢署觀護室辦 理報到不可,依此推之,亦難認受刑人違反檢察官之命令, 且情節重大,進而撤銷其緩刑宣告。 五、綜上所述,本件尚難認受刑人有合於刑法第75條之1 第1 項 第1 款、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 第1 項等得撤銷緩刑宣 告之情事,從而,聲請人聲請撤銷其前案之緩刑宣告,難認 有據,應予駁回,爰裁定如主文。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76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彥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邱郁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SLDM-114-撤緩-25-20250317-1

撤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91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許奕翔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期貨交易法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 (114年度執聲字第53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許奕翔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許奕翔因違反期貨交易法案件,經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0年度金訴字第2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 月,緩刑3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判決確定之日 起1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6萬元,及向指定之政府機關、 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 體提供40小時之義務勞務,再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1年度金 上訴字第52號判決駁回上訴,於民國112年9月26日確定在案 。茲因受刑人未曾於履行上述緩刑條件之期限內,即113年9 月25日前,至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報到執行,臺灣臺北地方 檢察署已於113年12月2日以公示送達之方式傳喚受刑人,並 囑託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海山分局、臺南市政府警察局永康分 局派員至其先前之居所送達傳喚通知,然均未會晤受刑人, 足認已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5款及刑法第74 條第2項第4、5款規定應遵守之事項情節重大甚明,已合於 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 項所定得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 定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 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 有明文。次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公庫 支付一定之金額、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 、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四十小時以 上二百四十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又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第 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 告,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5款、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分別 定有明文。再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 列事項: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五、非 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10 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 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 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5款、第74條之3第1 項定有明文。又所謂「受保護管束地」,參照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64條第1項、第69條之1等規定,應係指「受保護管束人 日常生活之住居所地或為特定行為之所在地」,是受保護管 束人出國,不論係觀光、就醫、探親、奔喪或工作,均屬離 開受保護管束地之行為(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541號裁 定意旨參照)。法院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 酌被告違反情節之性質、原因、違反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 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 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 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以決定 該緩刑宣告是否應予撤銷。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期貨交易法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於111 年6月21日以110年度金訴字第28號判決(下稱第一審判決) 判處有期徒刑4月,緩刑3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 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6萬元,及向指定 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 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40小時之義務勞務,再經臺灣高等法院 於112年7月25日以111年度金上訴字第52號判決(下稱第二 審判決)駁回上訴,於112年9月26日確定在案,有該案刑事 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  ㈡受刑人於收受第一審判決並提起上訴後,旋於第二審判決宣 判前,即111年9月14日出境,迄今未曾入境,且其戶籍亦於 113年10月22日經註記遷出國外等情,有受刑人個人基本資 料查詢結果、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在卷可參,可知 受刑人業已擅自出境多時,揆諸前開說明,自屬未經許可離 開受保護管束地之情。審酌受刑人出境後,迄今已2年餘未 曾入境,復未曾向聲請人陳報其出境之正當事由,亦未陳報 其現住所供聲請人傳喚執行保護管束,足認受刑人實無意願 服從聲請人執行保護管束命令並履行緩刑負擔之意。本院審 酌受刑人明知已受緩刑宣告,本應於緩刑期間遵期執行保護 管束,卻無正當理由出境未歸,亦未依規定履行緩刑條件, 顯見所宣告之緩刑尚難矯正受刑人之惡習,受刑人並未因緩 刑之寬典而有所省悟警惕,無從再預期受刑人將會遵守相關 法令誡命。是本件受刑人確有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 2第2、5款及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5款規定且情節重大之情 ,當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76 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 第1項規定,聲請本院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為有理由, 自應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二十一庭  法 官 呂子平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吳庭禮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PCDM-114-撤緩-91-20250317-1

撤緩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6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BOYD SHAWN ANTHONY(美國籍,中文名博翔恩)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保護令案件,聲請撤銷緩刑(114年度 執聲字第59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 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 ○○ ○○○○ ONY於112年12 月15日至113年1月11日間,因犯違反保護令案件,經臺灣臺 中地方法院於113年8月13日以113年度簡字第1312號(本署11 3年度偵字第17231號)判處拘役30日,緩刑2年,緩刑期間 付保護管束、禁止對被害人為騷擾行為,判決於113年9月23 日確定在案。惟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於114年1月1日已離 境,本署無法執行保護管束命令。核受刑人所為已合於保安 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5款「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 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 。」之規定且情節重大,依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 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缓刑之宣告。爰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3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之規定聲請撤銷緩刑之宣 告等語。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二、 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五、非經執行保護管 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 經檢察官核准。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 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74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另緩 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 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亦有明 定。 三、經查:  ㈠受刑人為外籍人士,前在台居留地址為住○○○○○區○○路000號 之4A房,是其最後住所地係在本院管轄區域內,聲請人向本 院提出本件聲請,合於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先予敘明 。  ㈡受刑人前因犯違反保護令罪,經本院於113年8月13日以113年 度簡字第1312號判決判處拘役30日,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 保護管束、禁止對被害人為騷擾行為,於113年9月23日確定 在案等節,有該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  ㈢受刑人未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下簡稱臺中地檢署)檢察 官核准,即於114年1月1日出境至休士頓,此有入出境資訊 連結作業查詢結果、BR052長榮航空航班動態查詢、臺中地 檢署113年12月27日中檢介碩113執保690字第1139162372號 函、執行傳票、送達證書等在卷可憑,足認受刑人確有未經 檢察官許可而離開保護管束地之情形,難以對其實施保護管 束,而有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之情事,且情節重 大。本院審酌上情,認其顯無意履行本案判決緩刑所附負擔 ,足認原緩刑之宣告已難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是本件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前開緩刑之宣告,核無不合 ,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黃光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洪愷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TCDM-114-撤緩-63-20250317-1

撤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2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吳晉榮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於緩刑期內有得撤銷緩刑之原因,聲請撤銷 緩刑宣告(114年度執聲字第17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吳晉榮於本院一百一十三年度易字第八四號刑事判決之緩刑宣告 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吳晉榮因竊盜案件,經本院以113年 度易字第84號刑事判決判處應執行拘役100日,緩刑2年,緩 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於民國113年4月10日確定。因受刑人 經觀護人通知,於113年9月18日、同年10月15日、同年11月 5日、同年11月19日、同年12月4日、同年12月17日、114年1 月14日未至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南地檢署)報到, 經觀護人於113年9月19日、同年10月21日、同年11月7日、 同年11月21日、同年12月6日、同年12月19日、114年1月16 日發函告誡,已善盡通知之能事。另受刑人於緩刑期間內再 犯竊盜案,經臺南地檢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26427號等 案起訴,現由本院審理中,其行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2第1、2、4款規定,情節重大,爰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 74條之3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其緩刑 宣告等語。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一、 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 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 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2、4款定有明文。又按受保護管束 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 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同法第74條之3第1項亦定有明文。 再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 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 亦有明定。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竊盜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易字第84號刑事判決 判處應執行拘役100日,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應 履行如該判決附表二所示之調解成立內容,並應接受2場次 之法治教育課程,於113年4月10日確定,有該案判決及法院 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  ㈡經臺南地檢署先後通知受刑人於113年9月18日、同年10月15 日、同年11月5日、同年11月19日、同年12月4日、同年12月 17日、114年1月14日至該署報到,受刑人於上開時間均未至 該署報到以接受保護管束之執行,復經觀護人於113年9月19 日、同年10月21日、同年11月7日、同年11月21日、同年12 月6日、同年12月19日、114年1月16日發函告誡等情,經本 院核閱臺南地檢署114年度執聲字第176號卷宗確認無誤。又 受刑人之戶籍地址並未變更,亦非在監在押而無法收受通知 ,有受刑人個人戶籍查詢資料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附卷 可參,足見受刑人就執行保護管束者合法送達之命令,顯無 按時至臺南地檢署接受保護管束執行之意願,且其亦未向臺 南地檢署釋明有何不到案執行保護管束之理由。  ㈢被告於113年8月間另犯竊盜案件,經臺南地檢署檢察官以113 年度偵字第26427號等案起訴,經本院以114年度簡字第398 號判決有罪等情,有該案起訴書及刑事判決各1份附卷可考 。  ㈣本院於收案後發函通知受刑人於文到7日內對檢察官聲請書以 書狀陳述意見,該函文於114年2月19日合法送達受刑人,惟 其迄今未以書面陳述意見,有本院函文、送達證書各1份在 卷可憑,故本院已使受刑人對本案有陳述意見機會,附此說 明。  ㈤綜上所述,本院審酌受刑人於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數度未 依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前往向臺南地檢署報到,且於緩刑 期間另犯竊盜案件,可見受刑人未珍惜緩刑機會,且顯有無 故不遵守執行保護管束者命令之情事,難以實施保護管束, 以致原判決宣告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之目的無法達成,其違 反保護管束情節確屬重大,亦堪認受刑人並未因緩刑之寬典 而有所省悟及警惕,上開宣告之緩刑顯已難收其預期效果, 其確有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2、4款規定情節 重大之情形,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是以,聲請人上開聲請 ,經核與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之規定相符,應予 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張郁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陳冠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TNDM-114-撤緩-29-20250314-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843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黃文瑞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違反肅清煙毒條例等案件,對於臺灣 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 、104年執緝寅字第634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9010號之2、104年 執寅字第9011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11378號之2),聲明異議,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關於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 執行指揮書執行指揮部分,於中華民國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 及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 項,依司法院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1項意旨所 示修法期限屆滿或完成修法前,停止審理。 其餘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黃文瑞(下稱受刑 人)於民國82年間因違反肅清煙毒條例案件遭判處無期徒刑 ,95年間假釋出監並付保護管束,嗣受刑人102年間因再犯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經本院判處有期徒刑4月,故經法務部 撤銷受刑人之假釋,並由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 檢署)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依95年修正公布之刑法 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對受刑人執行指揮無期徒刑撤銷假釋 殘刑25年。新北地檢署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執行指揮 書於撤銷受刑人無期徒刑假釋時,未考量受刑人前已執行刑 法之情形、更生及教化可能性、假釋期間犯罪情節等一切情 狀,僅機械性適用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即決定受刑人 應執行撤銷假釋之殘刑25年,顯與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 號判決理由所闡釋之撤銷假釋時應評估各類因子之要求有違 ;其次,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執行 指揮書未依據上述情狀計算受刑人再度受監獄矯治所需之時 間,即逕依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定指揮執行長達25年之殘 餘刑期,實已違反比例原則。另他案有因為後案(輕罪)遭 撤銷假釋再入監之受刑人,經地檢署檢察官之諒察,准予受 刑人得以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待修法期間內, 優先執行後案之刑期之先例,讓受刑人不致在法律違憲狀態 的情況下,空耗歲月,為此,受刑人希望檢察官也可以賜予 相等之仁慈處置,重新審酌104年執緝寅字第634號之2、104 年執寅字第9010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9011號之2、104年執 寅字第11378號之2指揮書,以合公平原則。又法務部日前依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重新審酌該案聲請人 之一之楊奇芳於假釋期間再犯他案罪質與前案並不相同,並 考量其再犯他案刑期與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再執行殘刑25年相 較,顯不符比例原則,以法務部113年4月24日法授矯字第11 303007230號函,將撤銷其無期徒刑假釋之執行決定予以撤 銷。從而可知,法務部於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後執行指揮之見 解已然改變,若法院撤銷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04年執更緝丁 字第99號之1執行指揮書,並闡明應為合乎比例原則之適當 處置,受刑人即有高蓋然率獲得更適法適當之處分。綜上所 陳,爰依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對執行指揮書 聲明異議,請求法院另為適法處分或命檢察官再為衡酌,維 護法制,保障人權等語。 二、關於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執行指揮 書部分: (一)按憲法法庭判決,有拘束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各機關並 有實現判決內容之義務;前項規定,於憲法法庭所為之實 體裁定準用之,憲法訴訟法第38條定有明文。又按憲法法 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1項、第2項、第5項宣示 :「一、中華民國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及94年2月2日 修正公布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 定無期徒刑假釋經撤銷者,一律執行固定殘餘刑期滿20年 或25年,而不分撤銷假釋之原因係另犯罪或違反保安處分 執行法之規定,復未區別另犯罪之情節暨所犯之罪應執行 之刑之輕重,以及假釋期間更生計畫執行之成效等因素, 以分定不同之殘餘刑期,於此範圍內,不符比例原則,違 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至遲於本判決宣示之 日起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二、逾期未完成修法,相關 機關就無期徒刑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之個案,應依本判 決之意旨,另為符合比例原則之適當處置,非必須執行固 定殘餘刑期滿20年或25年。…五、本件聲請人以外依中華 民國86年11月26日修正公布,或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自 9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執行無期徒刑殘餘 刑期之受刑人,於本判決宣示後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聲明 異議者,法院於主文第一項修法期限屆滿前,應裁定停止 審理程序,迄新法生效後依新法裁判;逾期未完成修法, 應依主文第二項意旨裁判。受刑人如已聲明異議尚在法院 審理中者,亦同。」 (二)經查,受刑人前因違反肅清煙毒條例案件,經本院以82年 度訴字第1865號判決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並經最 高法院以83年度台覆字第95號判決核准確定。受刑人於83 年6月7日入監執行,於95年9月15日假釋出監並付保護管 束(保護管束期滿日為105年9月14日),惟受刑人於假釋 期間因故意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之宣告,法務部遂撤銷前 揭假釋,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 執行指揮書執行撤銷假釋後之殘刑25年,嗣受刑人不服前 開執行指揮而聲明異議,經本院以109年度聲字第2823號 裁定駁回,受刑人不服提起抗告,由臺灣高等法院以109 年度抗字第1520號裁定抗告駁回,受刑人不服再抗告,經 最高法院以109年度台抗字第1721號撤銷前開第一、二審 裁定暨新北地檢署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執行指揮書, 法務部依前開最高法院裁定及司法院釋字第796號解釋文 意旨重新審核後,維持原撤銷假釋之處分,並由新北地檢 署檢察官於110年1月12日核發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 執行指揮書等情,有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721號裁 定、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聲字第2622號裁定、新北地檢 署檢察官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之1號執行指揮書、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在卷可稽。受刑人為上開憲法法 庭判決之聲請人以外之受刑人,且於該憲法法庭判決宣示 後對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04年執更緝丁字第99號之1執行指 揮書以其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適用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規 定執行殘餘刑期25年,認有不當而提起聲明異議,此部分 所涉法律爭議,核與前揭憲法法庭判決所指情節相同,爰 依上開司法院憲法法庭判決意旨裁定如主文第1項所示, 以符法制。 三、關於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04年執緝寅字第634號之2、104年執 寅字第9010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9011號之2、104年執寅字 第11378號之2執行指揮書部分: (一)按經撤銷假釋執行殘餘刑期者,無期徒刑於執行滿25年, 有期徒刑於全部執行完畢後,再接續執行他刑,第1項有 關合併計算執行期間之規定不適用之,刑法第79條之1第5 項定有明文。次按二以上主刑之執行,除罰金外,應先執 行其重者。但有必要時,檢察官得命先執行他刑,刑事訴 訟法第459條亦有明文。又刑之執行,本質上屬司法行政 之一環,原則上應由檢察官指揮之,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5 7條第1項前段規定甚明。而有關刑之執行順序,依同法第 459條規定,二以上主刑之執行,除罰金外,應先執行其 重者,但有必要時,檢察官得命先執行他刑。檢察官指揮 執行裁量權之行使,乃基於刑事訴訟法之明示授權,檢察 官基於行政目的,自由斟酌正確、適當之執行方式,倘無 裁量濫用、逾越裁量情事或牴觸法律授權目的或摻雜與授 權意旨不相關因素之考量,即屬合法。 (二)經查,受刑人自95年9月15日假釋出監至再次入監執行撤 銷假釋殘刑期間,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先後經 本院判處有期徒刑確定在案,嗣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0 4年執緝寅字第634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9010號之2、104 年執寅字第9011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11378號之2執行指 揮書指揮執行乙節,有上開執行指揮書、臺灣高等法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存卷可考。據此,受刑人正在執行或尚待執 行之案件計有:無期徒刑(撤銷假釋)殘刑25年、有期徒 刑4月、有期徒刑3月、有期徒刑7月、有期徒刑4月。揆諸 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刑事訴訟法第459條規定及前開說 明,檢察官依執行之主刑性質、輕重,先執行無期徒刑殘 刑25年,後執行有期徒刑,於法有據,查無裁量濫用之情 事,自應尊重。 (三)至受刑人雖主張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待修法 期間內,優先執行其他執行指揮書之刑期,惟查,憲法法 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主文第1項,乃就刑法第79條之1 第5項規定無期徒刑假釋撤銷一律執行殘刑20年或25年之 部分,限期宣告失效,至於優先執行假釋經撤銷之殘餘刑 期,未在宣告違憲限期失效之列。縱使受刑人現正執行之 無期徒刑殘刑25年,日後行政機關及早修法因應、或不及 在2年內修法而相關機關依該憲法法庭判決本旨(參主文 第2項)另為適當處置,而非必須執行固定殘刑期滿25年 ,則檢察官之執行順序,仍應依上述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 規定,不問假釋經撤銷之殘餘刑期長短,均必優先執行完 畢,始接續執行他刑。因此,受刑人希冀先執行有期徒刑 乙節,洵屬無據,受刑人對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04年執緝 寅字第634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9010號之2、104年執寅 字第9011號之2、104年執寅字第11378號之2執行指揮書聲 明異議,均無理由,自應就此部分另予駁回如主文第2項 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劉凱寧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廖宮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PCDM-113-聲-3843-20250314-1

撤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41號 聲 請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京軒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本院110年度金訴字 第38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年度執聲字第217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本院於民 國110年5月20日以110年度金訴字第3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 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1萬元,緩刑2年,於110年7月2 日確定在案(下稱前案);受刑人於緩刑期內即112年5月18日 至19日更犯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經本院於113年10月28日 以113年度簡上字第120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6 萬元,於113年10月28日確定(下稱後案),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核其所為,已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 第2款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爰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3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緩刑 之宣告等語。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 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二、 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固為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 款所明定。但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 宣告失其效力,刑法第76條亦定有明文。故撤銷緩刑,須於 緩刑期內為之,緩刑期間屆滿,原宣告刑已失其效力,自無 更行撤銷緩刑之餘地。蓋以原宣告刑既已失其效力,縱予撤 銷緩刑,亦無宣告刑可以執行,此為法理上當然解釋,不待 法律之明文規定。 三、經查,聲請意旨所指受刑人之犯罪情形,有前後案刑事判決 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堪認屬實。是受刑人有於緩 刑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之宣 告確定,已符合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所定得撤銷之情 形。惟本件受刑人之緩刑期間早於112年7月1日業已屆滿, 原宣告刑即失效,而聲請人係於114年3月11日向本院提出撤 銷緩刑宣告之聲請,有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4年3月11日士 檢云執子114執聲217字第1149014325號函及其上本院收文章 戳所示日期可按,已逾該緩刑期間之末日,揆諸前揭說明, 無從准許撤銷其緩刑宣告之聲請,是聲請人之本件聲請於法 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陳孟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凃文琦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SLDM-114-撤緩-41-2025031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